《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笔记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笔记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除了自信,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尊自爱。
学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爱,就会自律,就会知道什么是 -,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何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身教大于言传,成长中的孩子最烦单调枯燥的说教,我们要亲身垂范,要“无言”的教育,我们自己也要自律自爱。
平时,还要多和学生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倾听孩子心声,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
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
成长期的孩子,没有完人,我们不能随意撕开学生不好的一面。
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只能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关注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和学生有了心的交流,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师生平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去尊重别人,平等待人,更会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真爱之心。
在了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自会提高。
给予孩子自信,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
有了这个根本,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孩子都会行走在正确的路上;孩子的路没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最好的教育的一点基本认识。
在教书的这条路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正在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着。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
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倾听着的教育》感悟心得

《倾听着的教育》感悟心得《倾听着的教育》是我非常崇拜的李政涛教授的大作,李教授从倾听的教育意蕴、名师的倾听之道、教师的倾听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大时代的倾听之难等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倾听的教育价值,揭示了教师提升倾听能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倾听着的教育》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写作本书的宗旨,那就是:以教育的方式,思考、言说与实践“倾听”。
倾听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必定是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柔软的爱心,张开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倾听来自孩子的声音。
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思想的原点。
教师是否有倾听的敏感、意识,有什么样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能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失聪现象。
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发生的上海17岁男生跳桥事件。
据说原因是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母亲批评了儿子。
虽不能知道争吵的内容,可以猜到儿子在诉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情绪是比较激动的,如果母亲能倾听到孩子言语背后的情绪,加以疏导,或许就不会有悲剧的安生。
学会倾听,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具备着完善的倾听和回应的能力,有一次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
”子路不以为然,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禀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我感谢接受了您的教导。
”孔子擅长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言行,在有针对性的回应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成就了孔子的教育之道。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强调平等、尊重、移情。
倾听着的教育

倾听着的教育第一篇:倾听着的教育倾听着的教育有一位教师说:“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
”相反,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那么学生就逐渐不会听到自己思考的声音,变成没有自己观念的人。
是啊,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说去做,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鼓励其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说“我发现——”,从孩子的话语中分析其情感与思维的核心,发现其学习的障碍,帮助其找到方法,使其享受智慧的乐趣。
而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在学生的话说到一半时打断他,在学生仍然高举小手时看看表,而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不厌其烦的追问下否定其提问的价值。
我在倾听吗?我在教学吗?我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吗?不,我没有。
目前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不难看出李先生的思想深刻而感人,他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叙述提高到了道德的范畴。
在大谈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今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的的确确应该反思一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是不是真正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人?能不能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不在乎他们的感受?有没有把眼光落在学生的未来?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钟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钟如何练习,最后5分钟总结,等等。
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
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后感这本书是我最近闲暇时阅读的一本教育类图书,它的名字叫做《倾听着的教育》。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莲枝,他曾经是一位民办幼儿园的园长,也是一位教育专家。
在这本书中,他的观点很鲜明,并且比较有启发性。
一、倾听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倾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试图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问题和需求,要做到这样就需要通过倾听来了解自己的学生。
而在现今社会中,多数人对于倾听不够重视,也不太会去做。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验去理解别人的问题,但是这种做法经常会让我们忽略别人的真实需求,从而没能够帮助别人。
因此,在我的理解看来,倾听应该是一个好老师必备的能力,也是一个学生在成长中的一种必备技能。
学生需要倾听老师的教导,去了解知识,同时老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疑惑,以此来帮助和指导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对方的需求。
二、关注教育本质在作者看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塑造和提升一个人的成长。
而现今的教育制度却往往会让这种本质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关注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仅仅把焦点放在教育的表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学校中虽然学了很多知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因此,在我的理解中,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将教育视为一种工作,而是应该视为一种热情和责任。
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时,我们应该时刻记得教育的本质,努力去培养学生内在的、有价值的东西,而非暂时有用的东西。
三、教育沟通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沟通能力的好坏不但可以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很多的沟通技巧。
例如,老师应该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和学生沟通;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贬低学生的经验;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关怀和体贴。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倾听什么?应该如何倾听?应该怎样让学生倾听?这都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而读完这本书后,我得到了一些启示与灵感。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倾听什么呢?在这本书的开头有一句话“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毋庸置疑,在教育中需要倾听,这里的倾听不单单只是在课堂上倾听你的学生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的关系,这里可以概括为倾听学生的方方面面。
好的倾听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倾听的价值。
那我们应该如何倾听呢?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我们首先应有正确的倾听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接纳和平等的基础上倾听,因为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应该在专注和警觉的基础上倾听,因为这样才能抓住倾听过程中的重要瞬间,我们应该鉴赏和学习的基础上倾听,抱着向学生学习的态度进行倾听,必定也会充实我们自身。
我们应该在执着和冷静的基础上进行倾听,在执着和冷静中获得有意义和有收获的倾听。
我们应该在参与和体验中倾听,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学生诉说的内容,做一个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
最后读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明白了应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这一重要问题。
让学生学会倾听的一个必要前提是不要干扰学生的倾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如:提出问题、结合肢体动作、讲述故事、建立评价机制、榜样示范和方法指导。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倾听都可能成为一次有效的指导,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通过明确倾听任务—细化倾听要求—开展倾听讨论这三个步骤让学生学会倾听,让倾听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部分。
用心倾听,教育与倾听同行——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

用心倾听,教育与倾听同行——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阅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高尚的人谈话。
寒假期间,我有幸与李政涛先生的《倾听着的教育》进行“对话”,《倾听着的教育》是李政涛先生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所得的反思和启示,他认为“人人都有倾听和被倾听的需要”,他启示作为教育者的我以教育的方法,思考、言说与实践“倾听”。
阅读李政涛先生的倾听着的教育,我从他对自己生命的体验反思中得到了启示,他在书中强调的在反思中倾听自己,是他所践行的,也是我终身都值得学习和践行的思想理念。
在阅读《倾听着的教育》之前,我对教育中的倾听认识比较浅,在处理教育中的倾听时,也有顾此失彼的现象,课堂上,我注重的是学生对我所教授的知识的倾听,对学生的倾听也有,不过会出现像书中所讲的“不健全的倾听”、“虚假的倾听”、“错听”,以至于出现教育失聪现象。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反思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倾听,让自己在教育中时刻保持倾听的意识。
全书一共有五辑,第一辑从内涵上讲述了倾听的教育意蕴,即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从这一内涵探讨了教育中的“失聪现象”和问题,审视并追问倾听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继而得出结论:教育者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
但生命并非抽象的生命,而是具体的生命,是“具体的个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在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警示自己注意反思在教育中的“爱”与“怕”,认识到倾听和教育中的困难后,教育学生认真倾听,自己做到终身教育,终身倾听。
第二辑从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这四位中外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中论述名师的倾听之道。
孔子在与三千多弟子交流时,听出了教学内容,听出了弦外之音,听出了学生的个性;苏格拉底的“产婆式倾听”,在提问、倾听、追问或反诘的对话中,让对方逐渐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的倾听姿态,是异常专注的倾听,内含无限的关注与期待,他让学生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培养倾听能力,特别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中,让孩子理解自然中的音乐与音乐课中的关系,让学生得到欣赏音乐美的情感体验;陶行知的“邀请式倾听”,让学生得到了内在的尊重,让孩子向着该有的方向生长。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在20xx年我读的书单里,最触动我心灵的是李政涛教授写的《倾听着的教育》一书。
20xx年暑假,我有幸在我之前任教的学校聆听这位教授的报告,后来在学校组织的学习中又学习了他关于小组合作方面的论文。
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能感受到谦虚谨慎的学者风范,从他的论文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学术研究的深刻和细致态度。
而读他的这本书,是源于读了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和《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在他的这两本书中谈到了培养教师和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提高师生的倾听能力呢?我在他的书中没能找到切合我实际的操作方法。
趁着双十一,我在淘宝上搜索“倾听”,想找找有哪些书可以买,搜到了这本书。
虽然这本书双十一没有搞活动,定价也有些贵,但看到作者是李政涛,就毅然下了订单。
果然,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受益匪浅,而是唤醒与震撼。
在书的序言里,他谈到在他上研究生期间,能师从叶澜教授就源于叶澜教授对他的倾听。
他提到叶老师有一个记录习惯: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人发言,她总会记个不停。
她始终以一种专注的姿态对待每个人的言说,不是表演和作秀,而是来自内心的自发和自觉。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听别人发言时,听到不喜欢的或肤浅的言论会面露难色。
这是多么不会倾听的表现啊!佐藤学在他的书中也谈到从异质那里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好坏的最好体现。
有人说我是一个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也自以为是这样,但随着我读得书越多,见得人越多,我越觉得自己的学习力低下。
我崇尚终身学习理念,但怎样才是终身学习?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篇文章“终身教育,终生倾听”点醒了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谈到他曾有幸和一位成果颇丰、学术造诣很高的学者同桌吃饭、同台亮相,作者观察到这位老先生对年轻人的态度是几乎只对赞同之言、赞美之声和恭维之语有所反应或呼应,除此之外,就是“静默中的庄严”和“不屑中的漠然”了。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分享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分享《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分享》一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一本让我感触特别深的书,叫《倾听着的教育》。
书里讲了好多真实的例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师分享的故事。
有个孩子平时特别调皮捣蛋,成绩也不好,老师找他谈话,一开始就是批评指责。
可那孩子根本不听,还一脸不服气。
后来老师换了个方式,安静地听孩子说,才知道原来孩子家里出了些状况,他心里难受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只能通过调皮来引起关注。
还有啊,书里说倾听不只是用耳朵,更要用眼睛和心。
要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去感受他们没说出来的话。
这可真是个大学问!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敲了个警钟,让我明白在教育中,还有在生活里,倾听是多么重要。
咱们都别只顾着自己说啦,多听听别人,说不定会有惊喜呢!好啦,今天就跟你们分享到这儿,希望你们也能去看看这本书,说不定会有和我不一样的收获哟!《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分享》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唠唠一本超棒的书——《倾听着的教育》。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倾听能有多大事儿,还专门写本书。
但是读着读着,我就被打脸啦!还有个例子特别有意思,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沉默不语,老师很苦恼。
后来老师专门找了个时间,静静地坐在学生旁边,什么也不说,就是耐心地等着。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学生自己主动开口了,说了好多心里话。
原来,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说太多,只要给对方一个安静的倾听空间,他们就愿意打开心扉。
我就反思自己,以前对孩子总是没有耐心,他们一说话,我就觉得烦,打断他们。
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而且哦,倾听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还能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平和、更有同理心。
以前遇到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我总是急于反驳。
现在我会先听听他们怎么说,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这本书真的让我改变了很多,我现在会努力去倾听身边人的声音,感觉生活都变得更美好啦!你们要是还没看过,赶紧去瞅瞅,说不定也会给你们带来大改变哟!。
《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

《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读后感读完《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这篇文章,结合自己近两个月来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内心的感受。
首先,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说说。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而我们能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会用心倾听。
在倾听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特别需要什么,然后分析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
那么,教师如何扮演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呢?一、为倾听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我们以往提到师生关系,便会想起“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等词语,师生之间缺乏亲近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彼此心灵的封闭、情感的隔阂使教师无法真正倾听到学生内心的声音。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放下自身的权威角色,营造一个融洽、轻松、愉悦、和谐的教育氛围,消除学生的疑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向老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同时,还要注意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谈话的环境,如办公室、走廊、学生宿舍、操场等等,尽量不要有别人的打扰,因为干扰会破坏谈话的气氛。
二、尊重学生,学会耐心。
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孩子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
”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不把尊重放在第一位,而是一味的指责批评,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和权利,那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发展。
其次,从数学老师的角度来说说。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好的课堂必定是师生共历的课堂,是生生、师生之间不断互动、对话的过程,有对话,必定要倾听。
在一节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进行算法探讨。
交流的时候学生个个非常踊跃,但是我注意到很多学生对别人发言无动无衷,甚至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很不耐烦,只是着急地在叫:“老师,我来,我来!”其实,在倾听发言的时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倾听别人的想法,对照自己的做法,如果学生这个时候能注意倾听,其实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冬日暖和的午后,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名为《倾听着的教育》的书,是李政涛。
书的封面上写道,“教育从倾听开头”,这引发了我对“倾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如何倾听”等问题的深思。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状态时,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便陷入逆境,教育危机随之消失。
作为新教师,应当学会倾听,要留意倾听学生的需求、情感、疾病、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分、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
在倾听时,教师要学会多种倾听方式:第一,学会转换角色。
教师以何种角色进入课堂并与学生交往对话,会影响甚至打算教师所倾听的内容、方式和质量。
因此,教师应当将自己的角色从“教”者转为“听”者,才能有效捕获、推断学生的话语和信息,排解局部障碍并基于学情进展课堂进程的敏捷调度。
其次,学会问题导向。
教师需要带着问题在课堂现场中倾听。
例如,可以带着“如何对学生进展合理评价”、“如何对学生的答复进展回应和提炼”等问题去听课,学习其他教师的处理方式,以改善倾听效果。
第三,学会提问质疑。
在听课时,聚焦于其他教师的倾听状态,学习他们是如何倾听与回应学生的。
第四,学会捕获提炼。
教师需要向同行教师学习,要捕获不同的观看、倾听和思索的视角,要提炼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思维开阔度。
第五,学会反思重建。
“反思”是把对他人的倾听过程,转化为倾听自我的过程,实现倾听他人与倾听自我的融会贯穿,从中发觉自身存在的劣势和优势。
此外,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进展屡次反思后,还要不断揣摩,并进展准时的重建和转化,以提升教学质量。
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能否胜利的关键。
学会以接纳和公平的态度去倾听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同在,才能感染学生、转变学生和进展学生,充分呈现出教育的宏大力气!。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一朵花开的美丽,是花儿在花丛中欢乐地怒放;一只小鸟从树梢飞到树梢,是鸟儿的天性在欢愉地翱翔;一朵花、一叶子,是花儿的情感在绽放;一滴泪,也是花儿对花儿的热情地绽放……”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流泪,甚至潸然泪下。
而我在暑假中读的一本书,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那就是《倾听着的教育》。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贵。
贵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教育家和作家,他在书中说:“一个教师只要在他一生中真正的使他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就是一种幸福。
”贵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是有血有肉的。
但也有一个人是让人感动的,这就是贵的《倾听着的教育》。
贵的《倾听着的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教学反思的书,它不像有些教学书籍,只是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而它却是一本教育教学论著,教育论著。
作者从“孩子们喜欢的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恐惧他们的冒险的旅途”“在孩子的眼里,教师的生命价值就被赋予教师的意义和义务”三个方面阐述“倾听”教育是一种教育,“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为了学生,而学生不是学的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倾听”教育的重点。
读着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那个个鲜活的班级、那个个鲜活的学生的教师,给我的眼前一亮,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给我的内心一阵阵震撼,一阵阵感动。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倾听。
在这本书中,贵是教育学校的老大学者,在他的教育思想里面,我看到了“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贵在书中指出教师是“人”的灵魂,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
这不仅指的是教师要有教育教学的智慧,更指的是教师必须有教学相长、学生共同成长的心,才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
在书中,贵提出:教师要成为一个有心的教师,应当成为一个有心的学者,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童心。
“一个有心教师,必定是一个会学会思考和学习的教师,必定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教育家。
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

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今年寒假读了李政涛教授的《倾听着的教育》感悟颇多。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能或难以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失聪现象,它的表现及其根源多种多样。
倾听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本体论、道德、交往和疗治等方面。
为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倾听的价值,教师应懂得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
要想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从倾听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曾读过这样一篇短文: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于这样的回答,心里多少有点失落。
她本想同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儿子,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
我们都为这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
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爱孩子,没有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
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宽容、耐心和激励,从而以“爱”护航,给孩子创设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
试想,如果这位母亲,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我想,那颗稚嫩的心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吧。
从陕西回到广东,天气从阴阴冷冷的湿滑变得非常温暖。
此时此刻,在我动手记录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外面的阳光斜斜地照射进来,斑斑点点洒在身上,整个人都变得柔和,亦如我的心情。
一本薄薄的书,里面却承载着太多的教育智慧,一句句隽永的话语,流淌着无限的智慧荣光。
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下,一本《倾听着的教育》静静地流泻着丝丝暖意,鼻翼间似乎还能闻到淡淡的芳香,给浮躁的心灵无限的慰藉,给茫然中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2022倾听让我更懂爱—《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让我更懂爱—《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一切都是从倾听开始,教育亦是如此。
倾听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孔子,带着倾听自信,进入属于自己当下的真实具体的课堂,像孔子那样倾听学生,回应学生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同在共在,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改变学生和发展学生,才能充分展现出教育的魅力。
回想教育中的每个细节,有些时候我们会常常忽略平心静气,让自己静下来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担忧与爱,也是书中提到的教师倾听中的爱与怕。
作为老师,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时刻,慢慢的静下来,以一颗包容和接纳之心去倾听他人的内心。
同时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义不容辞,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并且做一些训练,但最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
弯下腰和学生站在一起,点点头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静下来倾听他们的声音,当我们慢慢的学会并做到了以后,会发现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好,爱充盈在师生之间,我们与孩子的心就会在一起。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倾听着的教育》是一本描写教育中心理听课的书籍。
它通过一系列案例和故事,展现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倾听来实现有效的教学与学习。
教育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倾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声音,更是一种用心去感知和理解对方的意思的能力。
通过《倾听着的教育》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倾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倾听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中,当教师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时,学生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从而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这种关系让学生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其次,倾听有助于发现学生的潜力与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他们的需求和潜力也各不相同。
通过倾听,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同时,倾听也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倾听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教学中,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学生的问题,更是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讲解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同时,学生也应该倾听教师的指导和建议,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共同促进学习的效果。
最后,倾听使得教育变得更为人性化。
《倾听着的教育》中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各自的需求、梦想和问题。
只有通过倾听,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倾听不仅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更是关乎情感的交流。
通过倾听,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关怀和教育。
在读完《倾听着的教育》后,我深感倾听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倾听,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才能真正与学生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倾听的心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倾听中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在翻开《倾听着的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倾听”在教育中的分量。
读完之后,仿佛有一道光照进了我内心关于教育的那片角落,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倾听,倾听是教育中最柔软但又最有力的手段。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在小学任教的时候,班上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叫明明。
他总是在课堂上捣乱,不是揪女生的辫子,就是和旁边的同学交头接耳。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对他感到头疼,我也不例外。
有一次,在我的课上,他又开始不安分了。
我当时特别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
可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甚至还故意把书扔在地上。
那一刻,我简直怒火中烧,觉得这个孩子简直无药可救。
但是,当我晚上回到家,静下心来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
我意识到,我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去倾听过这个孩子的内心想法。
第二天,我把明明叫到了办公室。
一开始,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我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尽量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明明,老师今天不想批评你,老师就想听听你的想法。
”他听到我这么说,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眼神里闪过一丝疑惑,似乎不相信我会这么说。
我拉过一把椅子,让他坐下,然后自己也坐在他旁边。
“明明,你能和老师说一说,为什么在课堂上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吗?”我轻声地问道。
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小声地嘟囔着:“反正你们都觉得我是坏孩子,都不喜欢我。
”听到他这句话,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
我接着问他:“那你为什么会觉得老师和同学们不喜欢你呢?”他低着头,用脚踢着地面,说:“我成绩不好,又爱捣乱,大家都不愿意和我玩。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这个孩子所有的调皮捣蛋,其实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他渴望被认可,被喜欢。
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明明,老师知道你其实是个好孩子,只是用错了方法。
老师愿意帮助你一起改正,让同学们都看到你的好,好不好?”从那以后,我经常找明明聊天,倾听他的想法和烦恼。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倾听着的教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心灵读物。
通过倾听,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教育的真正内涵和力量。
阅读本书让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普通老师的生活,他在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学校里工作。
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教育者没有选择放弃,相反,他选择倾听。
倾听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动作。
它需要耐心、理解和关注。
通过倾听,这位老师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声。
他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建立了真正的连接。
这本书深刻地阐述了倾听对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倾听,老师能够建立学生与自己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学生更愿意向他倾诉心声,寻求帮助和指导。
在倾听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能够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人成长。
倾听的教育方式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关注他们的需求和个人差异。
通过倾听,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除了对教育者的启发,这本书也向我展示了倾听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学生、一个朋友、一个家庭成员,我们都应该学会倾听。
倾听能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倾听,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减少冲突和误解。
总之,《倾听着的教育》这本书向我揭示了倾听的重要性和力量。
通过倾听,我们能够改变他人的生活,培养他们的潜力。
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倾听都是一项宝贵的技能。
我将会更加努力地倾听他人,以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语文教师读后感《倾听着的教育》

语文教师读后感《倾听着的教育》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倾听着的教育》——感悟与启示阅读了《倾听着的教育》一书,我深感震撼,仿佛在繁杂的教育实践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绿洲。
读《倾听者的教育》有感

读《倾听者的教育》有感2021年的寒假,我阅读了李振涛教授编著的《倾听者的教育》,从书中,我明白了教育可以从倾听开始,且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要有倾听的好习惯。
教师会倾听,才能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改变学生和发展学生,充分的展示出教育的伟力;学生会倾听,才能拥有思维的内涵,具有思维的含量。
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激发学生倾听的法宝。
其中他认为提出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倾听。
我喜欢李教授说的这一些问题,如第一种引导性问题:你能听出他在说什么吗?他刚才是怎么说的?先说了什么、再说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没听明白的?你能听出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吗?除了听出它的读音准确以外,你还可以听到什么?大家一边听一边想,他和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还有什么没有听明白?第二种是检测性问题,你听懂了什么?能不能把你听懂的,用一句话说出来或者写出来。
你觉得自己还有什么没有明白的?你对他刚才的发言怎么看?你为什么觉得他的话有道理,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第三种是延伸性问题:这是谁在说?是名人还是权威人士?他刚才说的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想法,他说话有足够的根据吗?他是什么时候说的话,事情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为什么他会这么说?他对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解释吗?想一想说这个话的人居于什么立场?可能受到了谁的影响等等。
我认为他的这些提问方式和美国的6个基本问题有相似之处:Who——这是谁再说;what——他们在说什么?Where——他们在哪里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时候说的?Why——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How——他们是怎么说的?显而易见,这一些提问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今天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倾听挑战,只有认真倾听的学生才能高质量的回答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形成:学生言说——教师倾听、感悟,回应学生,——学生倾听,感悟,回应老师——再到学生言说……这样的一个教育循环。
正是如此,才能完美的诠释出“倾听,是最好的沟通教育之道”这句话。
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

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龙口市第十中学曲芸读完李政涛教授的《倾听着的教育》,深深打动我的是这样一段文字:“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怀着信心和期待的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
这样的倾听根植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从小到大,因为学习成绩好,老师总是关爱我的,但我却始终觉得和我的老师们有一定的距离感。
我曾以为是因青春期的我害羞怯懦。
读完本书后我才明白,因为那时老师关注的始终是我的学习成绩,他们未曾真正走进我、倾听我的诉求。
所以即使当时的我们彼此之间有交流,我仍是被老师们遗忘的存在。
海德格尔指出人类有两种存在模式,即“现存存在”和“现在存在”,这是一种工具化的方式。
当教师以这种方式理解和联系学生时,就意味着老师塑造的只是他心目中学生的形象,而不是我这个人的形象。
所以当我们进行交流时,知识在场、工具在场,唯独生命不在场,我的声音因而被老师拒斥、遗忘和漏听了,他只能听到我知识方面的问题,却忽略了我心理上的需要。
所以当考试失利时,我总是孤独、迷茫、无所适从,甚至试图去否定自己的存在。
现在我已然是一名老师了,李政涛教授的“源于我自身的‘教育倾听失败’和他人不能倾听的‘在意’,‘倾听’成为我思考教育的起点”我深以为然。
生命的存在之维总是特殊性的,当我试图倾听我的学生的时候,我是把他作为一个特殊且具体的生命个体来倾听,这样他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裸露和呈现在我面前,我会从他的诉说中反省和领悟我的教育过失和不足,进而去同情他、关怀他,搭建我们两人之间爱与信任的桥梁,促使他得到心灵的解脱,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能得到新的发展。
那我凭借什么倾听?我应以倾听的姿态,倾听自然、倾听他人和倾听自我,在不同倾听之间穿梭转换,实现创造性转化生成的能力。
而我和学生需要在双向的倾听与表达中,使我的生命得以成长和发展。
倾听者的教育读书体会

倾听者的教育读书体会一句话总结:倾听者的教育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包括培养倾听技能、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以及建立信任和尊重关系等。
倾听者的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人际交往、沟通技巧、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擅长倾听,或者说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倾听者的教育,以提高我们的倾听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倾听者的教育需要培养我们的倾听技能。
这包括:理解对方的意见和观点,不打断对方的发言,集中注意力听对方说话等。
倾听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和责任感。
当我们真正倾听对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
倾听者的教育需要帮助我们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对方的情感和需求,尤其是当对方处于困难和烦恼之中时。
通过倾听对方的发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支持和帮助他们。
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应对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压力,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
倾听者的教育需要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处理不同意见和观点之间的冲突,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矛盾和误解。
倾听者的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人际交往、沟通技巧、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
通过培养倾听技能、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以及建立信任和尊重关系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它的名字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倾听着的教育》,我正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去倾听心灵的声音。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李政涛老师很了不起,他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教育的心得体会,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最欣赏的是,他能把复杂的教育问题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之后再结合故事进行简单而有针对性的总结,让道理变得生动鲜活,使人既读得有趣味,又对道理能深刻领会。
教师是否有倾听的敏感、意识,具有什么样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教授从倾听的教育意蕴、名师的倾听之道、教师的倾听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大时代的倾听之难等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倾听的教育价值,揭示了教师提升倾听能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能或难以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失聪现象,它的表现及其根源多种多样。
倾听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本体论、道德、交往和疗治等方面。
为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倾听的价值,教师应懂得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
要想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从倾听开始!
在名师的倾听之道这一辑中,第一章就是跟着孔子学倾听,孔子的“教育力”之所以世代传诵,与他的倾听和回应能力有关。
孔子没有多少关于倾听的直接论述,只是在《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孔子在批评宰我时说道:“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然而,孔子的倾听能力有目共睹。
与苏格拉底类似,孔子的教育活动大都是在与学生的交谈和对话中进行的,所以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言行,从而在针对性地回应中对学生予以引导和启发。
教师常常带着“前见”或“先见”去看待和倾听学生的言行,并因此常常缺乏耐心和从容,总是急匆或急吼吼地加以评断,孔子也不可避免染上了这一由人性弱点而来的特性,但他与常人的不同在于,有清醒的自省意识,因而能够觉察和自知,进而在感情中有所调整,更能将这一感悟与学生分享,形成了“学生言说一教师倾听一感悟回应一学生倾听感悟-回应”的教育循环,并因此诠释了“倾听是最好的沟通”的教育之道。
当我们言说孔子的教育故事的时候,习惯于带着尊崇的眼光看待这一“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他似乎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只能仰视之、远观之....但实际上,孔子的意义不在于“超凡人圣”,而在于其“日常”、“家常”。
他的为人为师为学的理想与信念、策略与方法,他的倾听与回应的方式方法,大都是从日常教育生活中生成的,也完全可以同归日常,转化为我们的信念与方法。
至少在倾听的意义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孔子。
我们不妨通过倾听孔子的倾听之道,带着“倾听自信”,进人属于自己当下的真实具体的课堂,像孔子那样倾听学生、回应学生和引导学生。
归根到底,终身教育,就是终生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