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在古诗中,数字的虚指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虚指顾名思义,指的是数字并不是用来表示真实数量的,而是用来表达情感、意境、氛围等方面的特定需要。

下文就几种常见的数字虚指进行分析。

一、“一”之虚指在古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这个数字被用于虚指的情形。

这是因为“一”在修辞上往往被用来表达独特的意义,比如表示最高、最纯粹、最完美等等。

在《离骚》中,屈原用“一”的虚指手法,来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和神圣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而不屈;平衡而不露;简而化之,而天下之民归之。

《离骚》中的“一”有时也表示极致,比如有句说“一衡之秤,其载无重”。

二、“百”之虚指在古诗中,“百”也是一个常用的虚指数字。

作为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多,但在词义上常常表示多种意境或强烈的氛围。

在《诗经》中,有句“百岁之后,又何有乐”,用“百岁”表示日积月累、时间的漫长,强调人的寿命有限,生命的短暂。

另外,《木兰诗》中有句“十年,一剑,走马川”,本意是“十年之功,一剑之威,名扬天下”,其中“一剑”便是用“百”的虚指手法表达的。

三、“三”、“五”之虚指在诗词中,“三”和“五”的虚指用得最多。

其中,“三”常被用于表示困难的境地、遭遇的厄运,以及疑虑不定的心情等等。

比如《临江仙》中“三山半落九渊外,一月湖水照夜白”,从表面上看是在描述景色,但实际上是用“三山半落”暗示人生的挫折,希望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而“五”的虚指则多表达美好、吉祥和幸福。

如《宋词选》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深情款款无余力。

五十年来初见时,尚想杭州韵。

”通过使用“五十年”来形容时间的长久和细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珍爱和对美好情感的渴求。

总之,古诗中数字的虚指是用于表达情感、意境、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修辞手法。

通过这些数字的虚指,既可以使诗词具有创意性,又能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觉,是诗人表现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手段。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一、古今字:数一、数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数字,是记载数目和顺序的符号,如“六十甲子”、“三教九流”、“三纲五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

“数”作名词用时,指整数、成数、确数,又用来指几何图形中长短、高低、上下、左右等计算的对象;作代词时,指数目或事物。

如:山东省有“千乘之国”之称,以齐、鲁、晋、郑、楚、吴、越等大国为“数”,秦晋不接壤,难道只是地盘大小的原因?当然不是。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数”作动词时,指派遣使者前往各国求访。

《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没有成功。

晚年归途中得到消息,鲁哀公要用50辆车把孔子送回家乡。

颜回想让他父亲能多加点费用,而孔子却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让仲由出去,所以我才出去的;有子路跟着,所以我才留下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二、数字在古文中的含义:(一)整数、成数:自古及今,皇帝君主开天辟地,坐着天下,传位于后人,从某个角度讲,这些皇帝君主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伟人,在全世界各地人们心目中,对于历史上每一位皇帝君主都会有一个极高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人们对汉、唐、明、清四代皇帝的评价最高。

因此,清代末年梁启超先生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全文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二)几何图形中长短、高低、上下、左右等计算对象:三、数字在现代文学中的含义:表示顺序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倒数第二、第二、第二、第三、第三……,例如:一年级到十三年级。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一、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㈠基数的表示方法1、放在名词前面或后面。

例如:①复投一弟子河中,凡三投弟子. 《史记·滑稽列传补》——又扔一个弟子到河裏,一共投了三次.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两个官吏绑著一个人,走到大王面前.这种表数方式,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若译成现代汉语,则量词必不可少.2、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或"又".,例如:①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国语·越语上》②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3、不用任何标记①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序》㈡序数的表示方法1、数字前面加"第"字。

例如:——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用"太(大)上","长"等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第三","第四"等。

例如:①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记·曲礼》注: "太上",最上.本指传说中最古的三皇,五帝,故为最上,第一的意思.②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㈢约数的表示法1、两个相邻的数位连用,表示数目不确定。

*例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史记·陈涉世家》——到了陈地,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骑兵,数万士兵.2、用"可","许","余","所"等表示不确定.例如:军马死者十余万匹. 《汉书·食货志》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史记·滑稽列传》3、在数词前加"将","且"等表示数目接近但还不够.例如: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且:将近㈣虚数的表示方法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虚数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甚至全无关系.古汉语中,三,九以及三,九的若干倍数常用作虚数,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这时表示动作发生了很多次并不是三次或九次.例如:①昔者,桓公九合诸侯. 《韩非子·难二》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㈤倍数现代汉语表示倍数是把数字放在"倍"字前面,而古代汉语则往往只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多少倍,若表示一倍则单用一个"倍"字。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

文言文中的数字
文言文中,各种数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一些差异,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概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常用“三”、“九”等表约数,在数字前加“约”“可”,数字后加“许”、“奇”、“余”等表示约数。

如: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2、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数词后置表示法
古汉语中,数词常后置。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入。

(《核舟记》)
三、两位数表示法
古汉语的两位数往往不直接相连,在两者间加一个“有”(又),表示前者为十位数,后者为个位数。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8、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陈情表》)
9、溺死者千有余人。

(《察今》)
四、分数表示法
表示分数的两个数字,前为分母,后为分子。

中间省“分”与“之”。

10、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禅山记》)
1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五、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不是表示个位十位的关系,而是表示两者相乘。

1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
13、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灌园叟晚逢仙女》)。

古代数字的表示.

古代数字的表示.

• • • • • • • • • • • • • • •
四、约数 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方式有以下 几种: 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诗三百”,取其约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沈括《梦溪笔谈》) 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表约数。如: 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4、在基数词前面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 往是表示比实际数略少的近似数。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年且九十”,即“年龄将近九十岁”。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疏》) “几四十岁矣”就是“差不多四十年了”。
• • • • • • • • • • • • • • • • •
三、分数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分母+分+之+分子。如: 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表达式。 2、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 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就是“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 3、分母+名词+之+分子。如: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公元元年》) “三国之一”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4、分母+之+分子。如: 然民遭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 “十之一二”就是“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 5、分母+分子。如: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种形式极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相混,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这 种分数形式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且多数分母为“十”或“什”。

数 文言文意思

数 文言文意思

数文言文意思
文言文数字的数是什么意思
shù
①数目;数量。

《赤壁之战》:“众~虽多,甚未足量。


②几;几个。

《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算术。

《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④方法;技艺;方术。

《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


⑤命运;定数。

《六国论》:“则胜负之~,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⑥规律;法则。

《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矣。

”shǔ
①计算;计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请~公子行日。


②数说;列举。

《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


shuò
屡次;多次。

《鸿门宴》:“范增~目项王。

”。

文言文中的四种特殊称谓:年龄、朋友、百姓、职业

文言文中的四种特殊称谓:年龄、朋友、百姓、职业

文言文中的四种特殊称谓:年龄、朋友、百姓、职业一、古代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1)垂髫(tiáo):指幼年或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2)总角(jiǎo);借指幼年或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豆蔻(kòu):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ɡ)袅袅(niǎo)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5)及笄(jī):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6)及冠(又名“弱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岁,到了成年(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年方弱冠)(7)而立:指人三十岁(立:立身、立志,指能有所成就)(8)不惑:指人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9)知命:指人五十岁(知命:知天命。

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论语·为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0)花甲:指人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周而复始)(11)古稀:指人七十岁(语本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12)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或老年;高龄(耄耋之年/寿登耄耋)(13)期(qī)颐(yí):指人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二、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1)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2)竹马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语出《世说新语·方正》)(3)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语出《世说新语·贤媛》)(4)贫贱之交: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语出《后汉书·宋弘传》)(5)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6)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语出《北周史·黎景传》)(8)忘年之交(忘年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语出《南史·何逊传》)(9)君子之交(君子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语出《庄子·山木》)(10)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语出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11)忘形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语出《新唐书·孟郊传》)(12)车笠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语出宋代《太平御览》)(13)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语出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14)生死之交:同生共死、情谊极深的朋友(语出元·郑德辉《㑇梅香》)(15)神交:心意投合、相知很深的朋友或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语出《三国志诸葛瑾传》)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212页):②彼此没见过面,但精神相通,互相倾慕:二人神交已久,今日才得相见。

文言文中 九 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 九 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九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九” 的用法
一、表示数字九
在文言文中,“九” 用来表示数字“9”。

例如:
•九月(jiǔ yuè):表示九月份。

•九品(jiǔ pǐn):表示九个等级中的最高级。

•九曜(jiǔ yào):表示古代指南针上的九个方位。

二、表示“很多”、“许多”
“九” 还可以用来表示数量上的“很多”或”许多”。

例如:•九霄云外(jiǔ xiāo yún wài):表示非常高的地方。

•九重天(jiǔ chóng tiān):表示极高的天空。

•九牛一毛(jiǔ niú yī máo):表示数量非常之大,但在总体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三、庙号
“九” 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用来表示君主的庙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供奉在庙中的名号。

例如:
•九龙(jiǔ lóng):是唐代李治的庙号,意为九条龙,象征李治的英武。

四、姓氏
在少数民族中,“九” 也可以做姓氏。

例如:
•九连真(jiǔ lián zhēn):是著名的哈萨克族导演。

五、其他用法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用法外,“九” 在一些成语和诗歌中也有特殊的用法。

例如:
•九歌(jiǔ gē):古代楚国的歌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之一。

•九州(jiǔ zhōu):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来也用来指整个中国的大地。

以上是文言文中“九” 的一些常见用法和解释。

这些用法和解释体现了“九” 在文言文中的丰富含义和广泛应用。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符号或数量,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

人类从最早用来计数的工具是手指和脚趾、小石子和豆粒和打绳结、刻画记数,到后来发展到刻画记数,乃至使用今天的文字数字。

所以说数字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通过数字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知悉古代先贤智者为我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等宝贵的精神遗产。

后来,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并在文化生活中普遍使用。

其数字由0、1、2、3、4、5、6、7、8、9等十个字母组成,万变不离其宗。

但在中国人的字典里,这几个数字不单单包括计数,让模糊的事物清晰可见,让一切变的如此简单。

而且还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数字文化更是无比深奥。

在中国道家传统文化里,那些玄妙又神秘的数字又代表了什么?【0——无极】在我国道家文化中,零代表无极,“无”是零和空的意思,“极”是无思无念的意思。

零也代表代表圆满,无缺陷才能圆。

零是根本,是本源,一切由本源生,一切从零开始。

'无极'出自《道德经》,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

无边际,无穷尽,无限,无终。

'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

代表着上古华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

既没有中心又没有边界,这种状态当然是无穷无尽'混沌'。

现代科学认为:在大约150亿年前,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一种没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

这与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的抽象理解不谋而合。

古代哲学范畴认为,无极亦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在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

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

如“零头”、“零星”、“零丁”。

三和叁的用法

三和叁的用法

“三”和“叁”在数字表示上没有区别,都代表数学中的“3”。

但在一些语境下,它们的用法有所不同。

“三”是一个汉字,而“叁”是它的简化。

在一些情况下,“三”可能会被用于一般的数数或计量中,而“叁”则通常在需要特别强调或者明确指出数量为三个时使用。

例如,在某些场合,“叁”可以用来计数,例如金属钱币的钱数可以用“叁”,还可以用它来表示特定事物的三个,例如“三位”“前三位”等。

另外,由于阿拉伯数字的普及率提高以及简写方式的改变,现在很多人会直接将普通的“三”(而不是作单位使用的)写作“叁”,但这并不是规范的写法(除非是在特定的文言文应用场景)。

文言文中为什么亿是十万,兆是百万

文言文中为什么亿是十万,兆是百万

文言文中为什么亿是十万,兆是百万如果大家常读古书,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遇到比较大的数的时候,其意思与今天表示不同。

比如:兆,代表百万,亿代表十万。

天子兆民,诸侯万民。

(兆:百万,兆民,泛指天下之民)今夫差衣水犀甲者亿有三千。

(现如今,(吴王)夫差手下穿着水犀皮做成的铠甲的武士十万三千人左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文言文中,比较大的数字所表示的数与今天的不同呢?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意识到数字的重要,生活中,我们常用到大数的不多,然而在研究一些关于数的问题时,势必探讨当数越来越大时,我们该怎么去识别和称呼?数的进制首先是进位法,这个出现的时间难以考证了,几乎文明出现同时就已经出现数字进位法。

如果没有进位法,一个数就要造一个字来表示,仅仅记数都要烧坏脑子。

有了进位法之后,再产生不同的进制,人们最熟知的是十进制。

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二进制、四进制、六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十六进制、六十进制、百进制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一般进制都是偶数进制,而七进制是怎么回事呢?七这个数有着特殊的含义。

七是人事的最基本周期,比如你感冒了,无论吃药不吃药,至少是七日才会好,若七日未好,便是十四日。

七,表示阳之正也,一个事物的发生到结束是七个过程。

生、长、成、壮、衰、老、死。

故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有人死七日还魂的说法。

七表示君。

一,孤。

二,对立,互立,所以不存在君臣关系,三,则是最小的组,以一君二,所以三是稳定结构的最小数,所以代表一派,而为君者,至少统领两派,就是六。

以一君六,合起来就是七。

所以七表示君。

话题好像扯远了,总之,七进制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这点了解即可。

诸如文王囚禁在羑里百日,其实用的就是七进制,这里的百日是四十九天。

(信不信由你)十等三用产生了进制,也就产生了表示进制的基本数字。

一、十、百、千、万。

这是最最基本的进制数。

进制在古代称之为数等。

按照《五经算术》记载,黄帝为法,数有十等,十等不包括一、十、百、千、万。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最新版)
目录
1.数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2.数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3.数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异同
正文
一、数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数”这个词有着丰富的含义。

它既可以表示数字,如一二三四等,也可以表示数目,如“数万”、“数亿”等。

此外,“数”还可以表示计算,如“数术”、“数学”等。

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以表示顺序,如“数来宝”等。

二、数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1.“吾妻之美我者,数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在这句话中,“数”表示数目,意为“我的妻子美丽的次数”。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这句话中,“数”表示过多的意思,意为“细密的网不到深的池塘里去,鱼鳖就吃不完”。

3.“数人之国,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这句话中,“数”表示计算,意为“计算人口的国家,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公平”。

三、数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异同
在文言文中,“数”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比如在现代汉语中,“数”通常只表示数字,而在文言文中,
它还可以表示数目、计算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数”有时也可以用作副词,表示“若干”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不常见了。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以茶解之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以茶解之

传说,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神农氏因此被誉为我国中医医药及医药文化的创始人。

这个传说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其原文是这样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是一个与神农氏、炎帝共生的传说,三者有一个产生、加工、完善以至于最后定型和传播的过程,是人们共同“工作”的结果。

正因为这样,我们很有谈一谈这个记载的必要。

一、关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来源与转述《神农本草经》又叫《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医药典籍。

它的原书已经散佚,现在看到的由后人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而成,所以,该书有三卷、四卷、八卷的不同记载。

这本书按上、中、下三品分类记载了365种药物的主治、功效。

除此之外,它还总结概括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服药方法、剂型忌宜等中医方药基本理论。

这个典籍托名神农所著,实际上是历代医家医药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关于这个典籍的成书年代,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一说是汉代。

我们不妨笼统一点说,成书于秦汉时期吧。

这正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转述这个传说的文字大多数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除《神农本草经》之外,还有下面的这些书籍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读音xiù,泛指各种气味)味所主,以播百谷。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或炎帝)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

文言数字表示法

文言数字表示法

文言数字表示法,古今大不同一、零数表示法:整数与零数之间加上“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例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可译为: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

例2、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可译为: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二、概数表示法: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文言文中表示约数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可以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数”等表示。

例3、每字有二十余印。

(《活板》)可译为: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

例4、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可译为:高约二分上下。

例5、见宫殿数十所。

(《山市》)可译为:看见几十座宫殿。

可以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例6、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可译为: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例7、以亿万计。

(《山市》)可译为:得用成千上万来计数。

即:数也数不过来。

三、分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有用“几分之几”表示分数。

如:“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但并不局限于此种形式,也有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分数不同的。

例8、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此处“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四、虚数表示法: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常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例9、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可译为:木兰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以上。

但并非上述数词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此处“三”即为实数。

可译为:船头坐着三个人。

五、序数表示法:1.在基数前加“第”。

这种情况较少见。

例10、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活板》)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在文言文中扮演了多种角色。

首先,三在文言中代表了“三个”,比如说三个人、三个月等等。

其次,三在文言中经常被用来表示“多次”,比如说“三思而后行”、“三言两语”等等。

最后,三在文言中被用来表示“很多、无穷无尽”,比如说“三千世界,不及汝一笑”、“不群之德,三尺竿之内”等等。

其中,对于“三思而后行”,我们可以看出三在文言中的表达方式非常深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必须要思考三次。

这个三应该是建立在以前的经验之上,对于已知和未知的因素一一考虑,才能够做出决策。

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让我们慎重而明智地做出决策,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犯错的机会。

尤其是在我们面临重大的选择时,如果能够用三思的方式来冷静分析问题,会非常有益。

同样的,三言两语则表示言语简洁,却能够传达出深刻的含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不需要说得非常多,只需要用简练的话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而这种方式,除了能够让我们的讲话更加简单、明了之外,还可以避免说错话或者透露自己不需要透露的信息。

在职场之中,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有效,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说服力。

最后,三千世界不及汝一笑,则表达了一种最高的赞美之意。

这句话所代表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能够被评价为“三千世界之最”,那我们就可以说是卓越非凡。

而要达到这种水平,需要我们具备极其高超的能力和天赋。

尽管这样的评价不能轻易给于,但也可以作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总之,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十分丰富。

它所表达的思想,不仅有深刻的内涵,而且也具备实用的功能。

而无论我们是在思考问题、表述观点,还是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都可以使用这种数字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中注意积累这种用法,就一定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高考文言文第字的用法

高考文言文第字的用法

高考文言文第字的用法一、“第”字作为一个常见的修饰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

它既可作为序数词,表示次序或顺序,也可作为数字词,表示数字的大小。

下面将详细介绍“第”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二、作为序数词,表示次序或顺序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第”字作为序数词的用法,用来表示事物在某个序列中的位置。

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这些序数词常常出现在列举、排序或描述事物顺序的句子中。

比如:“第一天”、“第二条”、“第三次”等。

三、作为数字词,表示数字的大小除了作为序数词,文言文中的“第”字还常常作为数字词来使用,表示具体的数字大小。

通常与单位词或量词搭配使用,表示具体的计数或量度。

例如:“第三十个”、“第五百里”等。

在这种用法中,“第”字常常用来修饰具体的数量,使其更加准确明确。

四、注意使用“第”字的细微差别在使用“第”字时,需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一般来说,当表示序数或顺序时,常使用“第”字前缀加上相应的数字,例如:“第一次”、“第二位”等。

而当表示数字大小时,通常只使用“第”字后面加上相应的数字,例如:“三个”、“五里”等。

通过对高考文言文中“第”字的用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第”字既可作为序数词,表示次序或顺序,也可作为数字词,表示数字的大小。

二、作为序数词时,常用“第”字前缀加上相应的数字。

三、作为数字词时,通常只使用“第”字后面加上相应的数字。

以上就是关于高考文言文中“第”字的用法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文言文中的用法进行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常识积累摘抄大全

文言常识积累摘抄大全

文言常识积累摘抄大全一、实词积累超重要,就像盖房子得有砖头一样。

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石。

比如说“走”这个字,在文言文中可不是咱们现在“走路”的意思,它常常表示“跑”呢。

“夸父与日逐走”,夸父和太阳赛跑,这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要是理解成慢慢走,那可就错得离谱啦。

二、虚词也不能小瞧呀。

它们就像做菜的调料,虽然量少,但是缺了就没味儿了。

像“之”这个虚词,用法可多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里的“之”就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要是不懂这个,读文言文就像吃没放盐的菜,寡淡得很呢。

三、通假字就像是文言文里的小调皮鬼。

有时候看着熟悉的字,可意思却完全不一样。

“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是聪明的意思。

这就好像你以为见到的是小明,其实是和小明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弟弟呢。

四、古今异义是个大坑。

好多词古代和现在的意思差得十万八千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里的“妻子”可不是单指老婆,而是老婆和孩子的意思。

要是按照现在的理解去读文言文,就好像拿着现代的地图在古代的迷宫里找路,肯定晕头转向的。

五、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可有意思了。

就像一种独特的游戏规则。

比如倒装句,“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有何陋”。

这就像把拼图打乱了顺序,你得重新组合才能看出完整的画面。

要是不懂得这种特殊句式,就像玩拼图却不知道规则,只能干瞪眼。

六、词类活用就像是给词语施魔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变成不同的词性。

“狼不敢前”中的“前”本来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就活用为动词,是“上前”的意思。

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是观众,突然就变成了演员,角色转换得特别快。

七、文言文中的敬辞和谦辞是礼貌的体现。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您”和“我”的区别。

“君”就是一种敬辞,“君与家君期日中”,前一个“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后一个“家君”是自己的父亲,是谦辞。

要是用错了敬辞和谦辞,就像在正式场合穿错了衣服,多尴尬呀。

八、文言文的文化常识也是要好好积累的。

数字十七用文言文翻译

数字十七用文言文翻译

夫数字十七,古之文士以其奇数之妙,寓意深远,故常以之寓意于文。

吾人今欲述其义,必先探其源,考其流,以究其内涵之深意。

十七,按数序而言,乃十之七,亦即十加七。

十者,地也,亦谓之中,故十数之地,乃人间之正道。

而七者,奇数之极,其象也,如北斗七星,天象也;如七情六欲,人心也。

是以十七,天地人三才之合,亦谓之中正之道。

古之人,以十七为吉祥之数。

盖因其七数之奇,乃天地之变,人心之变,故十七亦寓变通之意。

变通者,乃世间万物之理,如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此乃自然之变通。

而人心之变通,则如孟子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乃人生之哲理。

吾人试以十七寓之文章,可曰:十七之数,如人生之途,既非极端之十,亦非混沌之七,乃中庸之道。

人生于世,当以十七为准则,既不偏激,又不昏庸。

盖十七之数,如日之升,月之恒,既不失其明,又不失其光。

人若能以此数为鉴,则可得中正之道。

十七之数,亦如文章之章法。

文章之道,讲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

若以十七为数,则起承转合,恰似十七之数,一一对应。

起者,如文章之初,需立意高远,引人入胜;承者,如文章之中,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转者,如文章之变,需出奇制胜,引人入胜;合者,如文章之终,需总结全文,引人深思。

是以十七之数,可寓文章之章法。

十七之数,亦如治国之道。

治国者,需以中正之道为准则,既不偏激,又不昏庸。

盖十七之数,如天地之和,阴阳之调,既不失其和,又不失其调。

人若能以此数为鉴,则可得治国之道。

古之人,以十七为吉祥之数,亦寓其深意。

盖十七之数,如人生之途,如文章之章法,如治国之道,皆需以中正之道为准则。

是以十七之数,乃吉祥之兆,亦为人生之至理。

夫十七之数,寓义深远,其意无穷。

吾人今以文言述之,虽不能尽其妙,然亦足以见其一二。

愿世人皆以十七为鉴,行中正之道,以成大业,享吉祥之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
省去“分”与“之”:
2、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3、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
4、脱逃者未及百一。

(百分之一)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

1、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

(《报任少卿书》)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③策勋十二卷,赏赐
百千强。

《木
兰诗》
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
归《木兰
诗》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

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石钟山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②择其一二扣之。

(一
两块石头)
③于舅家见之,十二
三矣。

《伤仲永》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有余”、“有奇yòujī”等表示。

①一车炭,千余斤。

(《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

这种情况较少见。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活板》)
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

这种情况较常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六、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
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