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f4c6ed6294dd88d0d26b28.png)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https://img.taocdn.com/s3/m/f85f633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9.png)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在古诗中,数字的虚指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虚指顾名思义,指的是数字并不是用来表示真实数量的,而是用来表达情感、意境、氛围等方面的特定需要。
下文就几种常见的数字虚指进行分析。
一、“一”之虚指在古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这个数字被用于虚指的情形。
这是因为“一”在修辞上往往被用来表达独特的意义,比如表示最高、最纯粹、最完美等等。
在《离骚》中,屈原用“一”的虚指手法,来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和神圣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而不屈;平衡而不露;简而化之,而天下之民归之。
《离骚》中的“一”有时也表示极致,比如有句说“一衡之秤,其载无重”。
二、“百”之虚指在古诗中,“百”也是一个常用的虚指数字。
作为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多,但在词义上常常表示多种意境或强烈的氛围。
在《诗经》中,有句“百岁之后,又何有乐”,用“百岁”表示日积月累、时间的漫长,强调人的寿命有限,生命的短暂。
另外,《木兰诗》中有句“十年,一剑,走马川”,本意是“十年之功,一剑之威,名扬天下”,其中“一剑”便是用“百”的虚指手法表达的。
三、“三”、“五”之虚指在诗词中,“三”和“五”的虚指用得最多。
其中,“三”常被用于表示困难的境地、遭遇的厄运,以及疑虑不定的心情等等。
比如《临江仙》中“三山半落九渊外,一月湖水照夜白”,从表面上看是在描述景色,但实际上是用“三山半落”暗示人生的挫折,希望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而“五”的虚指则多表达美好、吉祥和幸福。
如《宋词选》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深情款款无余力。
五十年来初见时,尚想杭州韵。
”通过使用“五十年”来形容时间的长久和细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珍爱和对美好情感的渴求。
总之,古诗中数字的虚指是用于表达情感、意境、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修辞手法。
通过这些数字的虚指,既可以使诗词具有创意性,又能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觉,是诗人表现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手段。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69bccf0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a.png)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一、古今字:数一、数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数字,是记载数目和顺序的符号,如“六十甲子”、“三教九流”、“三纲五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
“数”作名词用时,指整数、成数、确数,又用来指几何图形中长短、高低、上下、左右等计算的对象;作代词时,指数目或事物。
如:山东省有“千乘之国”之称,以齐、鲁、晋、郑、楚、吴、越等大国为“数”,秦晋不接壤,难道只是地盘大小的原因?当然不是。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数”作动词时,指派遣使者前往各国求访。
《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没有成功。
晚年归途中得到消息,鲁哀公要用50辆车把孔子送回家乡。
颜回想让他父亲能多加点费用,而孔子却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让仲由出去,所以我才出去的;有子路跟着,所以我才留下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二、数字在古文中的含义:(一)整数、成数:自古及今,皇帝君主开天辟地,坐着天下,传位于后人,从某个角度讲,这些皇帝君主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伟人,在全世界各地人们心目中,对于历史上每一位皇帝君主都会有一个极高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人们对汉、唐、明、清四代皇帝的评价最高。
因此,清代末年梁启超先生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全文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二)几何图形中长短、高低、上下、左右等计算对象:三、数字在现代文学中的含义:表示顺序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倒数第二、第二、第二、第三、第三……,例如:一年级到十三年级。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c8f39d941ea76e58fa0493.png)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一、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㈠基数的表示方法1、放在名词前面或后面。
例如:①复投一弟子河中,凡三投弟子. 《史记·滑稽列传补》——又扔一个弟子到河裏,一共投了三次.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两个官吏绑著一个人,走到大王面前.这种表数方式,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若译成现代汉语,则量词必不可少.2、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或"又".,例如:①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国语·越语上》②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3、不用任何标记①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序》㈡序数的表示方法1、数字前面加"第"字。
例如:——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用"太(大)上","长"等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第三","第四"等。
例如:①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记·曲礼》注: "太上",最上.本指传说中最古的三皇,五帝,故为最上,第一的意思.②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㈢约数的表示法1、两个相邻的数位连用,表示数目不确定。
*例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史记·陈涉世家》——到了陈地,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骑兵,数万士兵.2、用"可","许","余","所"等表示不确定.例如:军马死者十余万匹. 《汉书·食货志》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史记·滑稽列传》3、在数词前加"将","且"等表示数目接近但还不够.例如: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且:将近㈣虚数的表示方法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虚数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甚至全无关系.古汉语中,三,九以及三,九的若干倍数常用作虚数,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这时表示动作发生了很多次并不是三次或九次.例如:①昔者,桓公九合诸侯. 《韩非子·难二》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㈤倍数现代汉语表示倍数是把数字放在"倍"字前面,而古代汉语则往往只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多少倍,若表示一倍则单用一个"倍"字。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378440610a6f524ccbf85b5.png)
文言文中的数字
文言文中,各种数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一些差异,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概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常用“三”、“九”等表约数,在数字前加“约”“可”,数字后加“许”、“奇”、“余”等表示约数。
如: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2、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数词后置表示法
古汉语中,数词常后置。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入。
(《核舟记》)
三、两位数表示法
古汉语的两位数往往不直接相连,在两者间加一个“有”(又),表示前者为十位数,后者为个位数。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8、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陈情表》)
9、溺死者千有余人。
(《察今》)
四、分数表示法
表示分数的两个数字,前为分母,后为分子。
中间省“分”与“之”。
10、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禅山记》)
1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五、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不是表示个位十位的关系,而是表示两者相乘。
1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
13、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灌园叟晚逢仙女》)。
古代数字的表示.
![古代数字的表示.](https://img.taocdn.com/s3/m/a7a1c2094b73f242336c5ffb.png)
• • • • • • • • • • • • • • •
四、约数 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方式有以下 几种: 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诗三百”,取其约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沈括《梦溪笔谈》) 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表约数。如: 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4、在基数词前面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 往是表示比实际数略少的近似数。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年且九十”,即“年龄将近九十岁”。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疏》) “几四十岁矣”就是“差不多四十年了”。
• • • • • • • • • • • • • • • • •
三、分数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分母+分+之+分子。如: 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表达式。 2、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 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就是“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 3、分母+名词+之+分子。如: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公元元年》) “三国之一”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4、分母+之+分子。如: 然民遭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 “十之一二”就是“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 5、分母+分子。如: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种形式极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相混,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这 种分数形式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且多数分母为“十”或“什”。
数 文言文意思
![数 文言文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9b59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1.png)
数文言文意思
文言文数字的数是什么意思
shù
①数目;数量。
《赤壁之战》:“众~虽多,甚未足量。
”
②几;几个。
《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③算术。
《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
④方法;技艺;方术。
《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
”
⑤命运;定数。
《六国论》:“则胜负之~,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
⑥规律;法则。
《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矣。
”shǔ
①计算;计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请~公子行日。
”
②数说;列举。
《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
”
shuò
屡次;多次。
《鸿门宴》:“范增~目项王。
”。
文言文中的四种特殊称谓:年龄、朋友、百姓、职业
![文言文中的四种特殊称谓:年龄、朋友、百姓、职业](https://img.taocdn.com/s3/m/f3feb7c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1.png)
文言文中的四种特殊称谓:年龄、朋友、百姓、职业一、古代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1)垂髫(tiáo):指幼年或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2)总角(jiǎo);借指幼年或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豆蔻(kòu):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ɡ)袅袅(niǎo)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5)及笄(jī):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6)及冠(又名“弱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岁,到了成年(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年方弱冠)(7)而立:指人三十岁(立:立身、立志,指能有所成就)(8)不惑:指人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9)知命:指人五十岁(知命:知天命。
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论语·为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0)花甲:指人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周而复始)(11)古稀:指人七十岁(语本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12)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或老年;高龄(耄耋之年/寿登耄耋)(13)期(qī)颐(yí):指人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二、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1)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2)竹马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语出《世说新语·方正》)(3)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语出《世说新语·贤媛》)(4)贫贱之交: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语出《后汉书·宋弘传》)(5)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6)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语出《北周史·黎景传》)(8)忘年之交(忘年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语出《南史·何逊传》)(9)君子之交(君子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语出《庄子·山木》)(10)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语出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11)忘形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语出《新唐书·孟郊传》)(12)车笠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语出宋代《太平御览》)(13)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语出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14)生死之交:同生共死、情谊极深的朋友(语出元·郑德辉《㑇梅香》)(15)神交:心意投合、相知很深的朋友或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语出《三国志诸葛瑾传》)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212页):②彼此没见过面,但精神相通,互相倾慕:二人神交已久,今日才得相见。
文言文中 九 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 九 的用法(二)](https://img.taocdn.com/s3/m/3e51283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b.png)
文言文中九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九” 的用法
一、表示数字九
在文言文中,“九” 用来表示数字“9”。
例如:
•九月(jiǔ yuè):表示九月份。
•九品(jiǔ pǐn):表示九个等级中的最高级。
•九曜(jiǔ yào):表示古代指南针上的九个方位。
二、表示“很多”、“许多”
“九” 还可以用来表示数量上的“很多”或”许多”。
例如:•九霄云外(jiǔ xiāo yún wài):表示非常高的地方。
•九重天(jiǔ chóng tiān):表示极高的天空。
•九牛一毛(jiǔ niú yī máo):表示数量非常之大,但在总体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三、庙号
“九” 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用来表示君主的庙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供奉在庙中的名号。
例如:
•九龙(jiǔ lóng):是唐代李治的庙号,意为九条龙,象征李治的英武。
四、姓氏
在少数民族中,“九” 也可以做姓氏。
例如:
•九连真(jiǔ lián zhēn):是著名的哈萨克族导演。
五、其他用法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用法外,“九” 在一些成语和诗歌中也有特殊的用法。
例如:
•九歌(jiǔ gē):古代楚国的歌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之一。
•九州(jiǔ zhōu):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来也用来指整个中国的大地。
以上是文言文中“九” 的一些常见用法和解释。
这些用法和解释体现了“九” 在文言文中的丰富含义和广泛应用。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7e38b50168884868662d621.png)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符号或数量,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
人类从最早用来计数的工具是手指和脚趾、小石子和豆粒和打绳结、刻画记数,到后来发展到刻画记数,乃至使用今天的文字数字。
所以说数字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通过数字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知悉古代先贤智者为我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等宝贵的精神遗产。
后来,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并在文化生活中普遍使用。
其数字由0、1、2、3、4、5、6、7、8、9等十个字母组成,万变不离其宗。
但在中国人的字典里,这几个数字不单单包括计数,让模糊的事物清晰可见,让一切变的如此简单。
而且还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数字文化更是无比深奥。
在中国道家传统文化里,那些玄妙又神秘的数字又代表了什么?【0——无极】在我国道家文化中,零代表无极,“无”是零和空的意思,“极”是无思无念的意思。
零也代表代表圆满,无缺陷才能圆。
零是根本,是本源,一切由本源生,一切从零开始。
'无极'出自《道德经》,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
无边际,无穷尽,无限,无终。
'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
代表着上古华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
既没有中心又没有边界,这种状态当然是无穷无尽'混沌'。
现代科学认为:在大约150亿年前,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一种没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
这与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的抽象理解不谋而合。
古代哲学范畴认为,无极亦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在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
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
如“零头”、“零星”、“零丁”。
三和叁的用法
![三和叁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74cbd0c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a.png)
“三”和“叁”在数字表示上没有区别,都代表数学中的“3”。
但在一些语境下,它们的用法有所不同。
“三”是一个汉字,而“叁”是它的简化。
在一些情况下,“三”可能会被用于一般的数数或计量中,而“叁”则通常在需要特别强调或者明确指出数量为三个时使用。
例如,在某些场合,“叁”可以用来计数,例如金属钱币的钱数可以用“叁”,还可以用它来表示特定事物的三个,例如“三位”“前三位”等。
另外,由于阿拉伯数字的普及率提高以及简写方式的改变,现在很多人会直接将普通的“三”(而不是作单位使用的)写作“叁”,但这并不是规范的写法(除非是在特定的文言文应用场景)。
文言文中为什么亿是十万,兆是百万
![文言文中为什么亿是十万,兆是百万](https://img.taocdn.com/s3/m/77ca88c69b89680203d82570.png)
文言文中为什么亿是十万,兆是百万如果大家常读古书,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遇到比较大的数的时候,其意思与今天表示不同。
比如:兆,代表百万,亿代表十万。
天子兆民,诸侯万民。
(兆:百万,兆民,泛指天下之民)今夫差衣水犀甲者亿有三千。
(现如今,(吴王)夫差手下穿着水犀皮做成的铠甲的武士十万三千人左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文言文中,比较大的数字所表示的数与今天的不同呢?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意识到数字的重要,生活中,我们常用到大数的不多,然而在研究一些关于数的问题时,势必探讨当数越来越大时,我们该怎么去识别和称呼?数的进制首先是进位法,这个出现的时间难以考证了,几乎文明出现同时就已经出现数字进位法。
如果没有进位法,一个数就要造一个字来表示,仅仅记数都要烧坏脑子。
有了进位法之后,再产生不同的进制,人们最熟知的是十进制。
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二进制、四进制、六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十六进制、六十进制、百进制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一般进制都是偶数进制,而七进制是怎么回事呢?七这个数有着特殊的含义。
七是人事的最基本周期,比如你感冒了,无论吃药不吃药,至少是七日才会好,若七日未好,便是十四日。
七,表示阳之正也,一个事物的发生到结束是七个过程。
生、长、成、壮、衰、老、死。
故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有人死七日还魂的说法。
七表示君。
一,孤。
二,对立,互立,所以不存在君臣关系,三,则是最小的组,以一君二,所以三是稳定结构的最小数,所以代表一派,而为君者,至少统领两派,就是六。
以一君六,合起来就是七。
所以七表示君。
话题好像扯远了,总之,七进制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这点了解即可。
诸如文王囚禁在羑里百日,其实用的就是七进制,这里的百日是四十九天。
(信不信由你)十等三用产生了进制,也就产生了表示进制的基本数字。
一、十、百、千、万。
这是最最基本的进制数。
进制在古代称之为数等。
按照《五经算术》记载,黄帝为法,数有十等,十等不包括一、十、百、千、万。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a10ca21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e.png)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最新版)
目录
1.数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2.数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3.数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异同
正文
一、数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数”这个词有着丰富的含义。
它既可以表示数字,如一二三四等,也可以表示数目,如“数万”、“数亿”等。
此外,“数”还可以表示计算,如“数术”、“数学”等。
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以表示顺序,如“数来宝”等。
二、数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1.“吾妻之美我者,数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在这句话中,“数”表示数目,意为“我的妻子美丽的次数”。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这句话中,“数”表示过多的意思,意为“细密的网不到深的池塘里去,鱼鳖就吃不完”。
3.“数人之国,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这句话中,“数”表示计算,意为“计算人口的国家,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公平”。
三、数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异同
在文言文中,“数”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比如在现代汉语中,“数”通常只表示数字,而在文言文中,
它还可以表示数目、计算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数”有时也可以用作副词,表示“若干”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不常见了。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以茶解之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以茶解之](https://img.taocdn.com/s3/m/70b2cde69e314332396893d1.png)
传说,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神农氏因此被誉为我国中医医药及医药文化的创始人。
这个传说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其原文是这样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是一个与神农氏、炎帝共生的传说,三者有一个产生、加工、完善以至于最后定型和传播的过程,是人们共同“工作”的结果。
正因为这样,我们很有谈一谈这个记载的必要。
一、关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来源与转述《神农本草经》又叫《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医药典籍。
它的原书已经散佚,现在看到的由后人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而成,所以,该书有三卷、四卷、八卷的不同记载。
这本书按上、中、下三品分类记载了365种药物的主治、功效。
除此之外,它还总结概括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服药方法、剂型忌宜等中医方药基本理论。
这个典籍托名神农所著,实际上是历代医家医药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关于这个典籍的成书年代,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一说是汉代。
我们不妨笼统一点说,成书于秦汉时期吧。
这正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转述这个传说的文字大多数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除《神农本草经》之外,还有下面的这些书籍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读音xiù,泛指各种气味)味所主,以播百谷。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或炎帝)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
文言数字表示法
![文言数字表示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32d0e34693daef5ef73dad.png)
文言数字表示法,古今大不同一、零数表示法:整数与零数之间加上“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例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可译为: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
例2、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可译为: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二、概数表示法: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文言文中表示约数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可以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数”等表示。
例3、每字有二十余印。
(《活板》)可译为: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
例4、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可译为:高约二分上下。
例5、见宫殿数十所。
(《山市》)可译为:看见几十座宫殿。
可以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例6、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可译为: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例7、以亿万计。
(《山市》)可译为:得用成千上万来计数。
即:数也数不过来。
三、分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有用“几分之几”表示分数。
如:“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但并不局限于此种形式,也有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分数不同的。
例8、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此处“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四、虚数表示法: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常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例9、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可译为:木兰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以上。
但并非上述数词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此处“三”即为实数。
可译为:船头坐着三个人。
五、序数表示法:1.在基数前加“第”。
这种情况较少见。
例10、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活板》)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859af1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2.png)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在文言文中扮演了多种角色。
首先,三在文言中代表了“三个”,比如说三个人、三个月等等。
其次,三在文言中经常被用来表示“多次”,比如说“三思而后行”、“三言两语”等等。
最后,三在文言中被用来表示“很多、无穷无尽”,比如说“三千世界,不及汝一笑”、“不群之德,三尺竿之内”等等。
其中,对于“三思而后行”,我们可以看出三在文言中的表达方式非常深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必须要思考三次。
这个三应该是建立在以前的经验之上,对于已知和未知的因素一一考虑,才能够做出决策。
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让我们慎重而明智地做出决策,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犯错的机会。
尤其是在我们面临重大的选择时,如果能够用三思的方式来冷静分析问题,会非常有益。
同样的,三言两语则表示言语简洁,却能够传达出深刻的含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不需要说得非常多,只需要用简练的话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而这种方式,除了能够让我们的讲话更加简单、明了之外,还可以避免说错话或者透露自己不需要透露的信息。
在职场之中,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有效,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说服力。
最后,三千世界不及汝一笑,则表达了一种最高的赞美之意。
这句话所代表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能够被评价为“三千世界之最”,那我们就可以说是卓越非凡。
而要达到这种水平,需要我们具备极其高超的能力和天赋。
尽管这样的评价不能轻易给于,但也可以作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总之,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十分丰富。
它所表达的思想,不仅有深刻的内涵,而且也具备实用的功能。
而无论我们是在思考问题、表述观点,还是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都可以使用这种数字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中注意积累这种用法,就一定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高考文言文第字的用法
![高考文言文第字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f00d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5.png)
高考文言文第字的用法一、“第”字作为一个常见的修饰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
它既可作为序数词,表示次序或顺序,也可作为数字词,表示数字的大小。
下面将详细介绍“第”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二、作为序数词,表示次序或顺序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第”字作为序数词的用法,用来表示事物在某个序列中的位置。
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这些序数词常常出现在列举、排序或描述事物顺序的句子中。
比如:“第一天”、“第二条”、“第三次”等。
三、作为数字词,表示数字的大小除了作为序数词,文言文中的“第”字还常常作为数字词来使用,表示具体的数字大小。
通常与单位词或量词搭配使用,表示具体的计数或量度。
例如:“第三十个”、“第五百里”等。
在这种用法中,“第”字常常用来修饰具体的数量,使其更加准确明确。
四、注意使用“第”字的细微差别在使用“第”字时,需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一般来说,当表示序数或顺序时,常使用“第”字前缀加上相应的数字,例如:“第一次”、“第二位”等。
而当表示数字大小时,通常只使用“第”字后面加上相应的数字,例如:“三个”、“五里”等。
通过对高考文言文中“第”字的用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第”字既可作为序数词,表示次序或顺序,也可作为数字词,表示数字的大小。
二、作为序数词时,常用“第”字前缀加上相应的数字。
三、作为数字词时,通常只使用“第”字后面加上相应的数字。
以上就是关于高考文言文中“第”字的用法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文言文中的用法进行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常识积累摘抄大全
![文言常识积累摘抄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0d35e6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5.png)
文言常识积累摘抄大全一、实词积累超重要,就像盖房子得有砖头一样。
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石。
比如说“走”这个字,在文言文中可不是咱们现在“走路”的意思,它常常表示“跑”呢。
“夸父与日逐走”,夸父和太阳赛跑,这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要是理解成慢慢走,那可就错得离谱啦。
二、虚词也不能小瞧呀。
它们就像做菜的调料,虽然量少,但是缺了就没味儿了。
像“之”这个虚词,用法可多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里的“之”就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要是不懂这个,读文言文就像吃没放盐的菜,寡淡得很呢。
三、通假字就像是文言文里的小调皮鬼。
有时候看着熟悉的字,可意思却完全不一样。
“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是聪明的意思。
这就好像你以为见到的是小明,其实是和小明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弟弟呢。
四、古今异义是个大坑。
好多词古代和现在的意思差得十万八千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里的“妻子”可不是单指老婆,而是老婆和孩子的意思。
要是按照现在的理解去读文言文,就好像拿着现代的地图在古代的迷宫里找路,肯定晕头转向的。
五、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可有意思了。
就像一种独特的游戏规则。
比如倒装句,“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有何陋”。
这就像把拼图打乱了顺序,你得重新组合才能看出完整的画面。
要是不懂得这种特殊句式,就像玩拼图却不知道规则,只能干瞪眼。
六、词类活用就像是给词语施魔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变成不同的词性。
“狼不敢前”中的“前”本来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就活用为动词,是“上前”的意思。
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是观众,突然就变成了演员,角色转换得特别快。
七、文言文中的敬辞和谦辞是礼貌的体现。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您”和“我”的区别。
“君”就是一种敬辞,“君与家君期日中”,前一个“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后一个“家君”是自己的父亲,是谦辞。
要是用错了敬辞和谦辞,就像在正式场合穿错了衣服,多尴尬呀。
八、文言文的文化常识也是要好好积累的。
数字十七用文言文翻译
![数字十七用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c29b39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4.png)
夫数字十七,古之文士以其奇数之妙,寓意深远,故常以之寓意于文。
吾人今欲述其义,必先探其源,考其流,以究其内涵之深意。
十七,按数序而言,乃十之七,亦即十加七。
十者,地也,亦谓之中,故十数之地,乃人间之正道。
而七者,奇数之极,其象也,如北斗七星,天象也;如七情六欲,人心也。
是以十七,天地人三才之合,亦谓之中正之道。
古之人,以十七为吉祥之数。
盖因其七数之奇,乃天地之变,人心之变,故十七亦寓变通之意。
变通者,乃世间万物之理,如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此乃自然之变通。
而人心之变通,则如孟子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乃人生之哲理。
吾人试以十七寓之文章,可曰:十七之数,如人生之途,既非极端之十,亦非混沌之七,乃中庸之道。
人生于世,当以十七为准则,既不偏激,又不昏庸。
盖十七之数,如日之升,月之恒,既不失其明,又不失其光。
人若能以此数为鉴,则可得中正之道。
十七之数,亦如文章之章法。
文章之道,讲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
若以十七为数,则起承转合,恰似十七之数,一一对应。
起者,如文章之初,需立意高远,引人入胜;承者,如文章之中,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转者,如文章之变,需出奇制胜,引人入胜;合者,如文章之终,需总结全文,引人深思。
是以十七之数,可寓文章之章法。
十七之数,亦如治国之道。
治国者,需以中正之道为准则,既不偏激,又不昏庸。
盖十七之数,如天地之和,阴阳之调,既不失其和,又不失其调。
人若能以此数为鉴,则可得治国之道。
古之人,以十七为吉祥之数,亦寓其深意。
盖十七之数,如人生之途,如文章之章法,如治国之道,皆需以中正之道为准则。
是以十七之数,乃吉祥之兆,亦为人生之至理。
夫十七之数,寓义深远,其意无穷。
吾人今以文言述之,虽不能尽其妙,然亦足以见其一二。
愿世人皆以十七为鉴,行中正之道,以成大业,享吉祥之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
省去“分”与“之”:
2、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3、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
4、脱逃者未及百一。
(百分之一)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
1、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
(《报任少卿书》)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③策勋十二卷,赏赐
百千强。
《木
兰诗》
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
归《木兰
诗》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
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石钟山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②择其一二扣之。
(一
两块石头)
③于舅家见之,十二
三矣。
《伤仲永》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有余”、“有奇yòujī”等表示。
①一车炭,千余斤。
(《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
这种情况较少见。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活板》)
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
这种情况较常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六、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
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