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心脏疾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作用和心脏的结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结构功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因为心脏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部位。
5.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在于体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而肺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血液在肺部和体循环之间的交换,保证了氧气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
6.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左心室:负责将氧合血泵送到全身,是心脏中最大的室。
右心室:负责将缺氧血泵送到肺部,是心脏中最小的室。
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等,负责血液的单向流动。
2.教学难点
(1)血液循环路线的理解: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和途径的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对于肺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举例:通过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路线。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精品文档)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精品文档)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

第2节血液流动
第1课时血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观察血管,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动脉和静脉永久装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复习第一节的内容,提出问题。

回顾血液知识,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流动
一、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1、类型: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2、三种血管的比较
3、日常血管出血急救措施。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第九章教案第2节 血液循环(精品文档)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第九章教案第2节  血液循环(精品文档)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七年级生物下册4.9.2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9.2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血液循环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例题2:请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心脏的结构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液,左心室将富氧血液泵送到全身。右心房接收来自全身的缺氧血液,右心室将缺氧血液泵送到肺部。心脏的功能:泵送血液,使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
3.例题3:请说明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
答案: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为: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然后泵送到全身;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然后泵送到肺部。
4.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学案第9章 等2节《血液循环》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学案第9章 等2节《血液循环》

第九章等2节血液循环一、课堂目标: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重点、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关系;4、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5、血压、脉搏的形成二、教学流程:【自主学习】:预习P34---45:合作学习:1、血管是血液运输的管道,可以分为:、静脉和三类。

2、动脉是将血液从输送到全身各部位的血管,管壁、弹性,管内血流速度。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的血管,管壁、弹性,管内血流速度。

在人体四肢静脉中有,能防止血液倒流。

3、毛细血管数量最多,分布最,管壁极薄,只由构成,管内径细,只允许,管内血流速度,这些特点适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

4、心脏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其中壁最厚的是。

5、左心房与相通,右心房与相通,右心室连通,左心室连通。

6、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能够防止。

7、构成心脏的心肌能地收缩和舒张形成心脏的搏动,心脏是的动力器官。

8、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为一个。

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9、体循环是血液从流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流回到的过程。

经过体循环,血液由血变成血。

10、肺循环是血液从流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由流回到的过程。

经过肺循环,血液由血变成血。

11、体循环与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连通组成完整的循环路线。

12、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叫血压,通常指的是,可以利用血压计在上臂的处测量,表示方式为:。

13、我们通常可以在腕部摸到的搏动,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相同。

【课堂展示】(一)知识点汇总1、血管:(1)动脉:与心室相连,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血流方向:心脏→全身各器官,(2)静脉:与心房相连,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血流方向:全身各器官→心脏(3)毛细血管:内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进行物质交换2、心脏:四腔、瓣膜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动脉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瓣膜静脉瓣:静脉中防止血液倒流房室瓣:心房与心室之间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3、血液循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4、心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5心输出量:衡量心脏工作能力高低的标志6心动周期:心脏跳动一次所经历的时间7血压:血液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8脉搏:在数值上与心率相同(二)练习1、用止血带扎住上臂,则前臂的血管隆起,隆起的血管和使血管发生隆起的结构分别是()A、动脉、动脉瓣B、静脉、静脉瓣C、动脉、静脉瓣D、静脉、动脉瓣2、人体心脏与血管间的血流方向,正确的是()A、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B、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C、右心房→左心室→主动脉D、右心室→右心房→肺动脉3、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时,看到一条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该血管为()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主动脉4、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下列哪部分血液中含氧浓度最低()A、肺动脉B、肺静脉C、主动脉D、冠状动脉【信息反馈】:1、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和中进行的循环流动,血管可以分为、、三类。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血液循环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各腔室的名称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2.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3.了解心脏跳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率、心律等概念。
4.能够运用生物绘图工具,绘制心脏结构图和血液循环途径图。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血液循环过程的相关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6.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7.对于教学重难点,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重点知识。
8.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绘制心脏结构图、血液循环途径图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心血管健康。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主题,如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等。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课堂小结
(出示PPT)
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
能,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思考、回答
笔记
让学生辨
认不同血管特
点,落实基本知
识。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第一课时血管
一、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动脉:心脏全身
静脉:全身心脏
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
二、血管出血和止血方法
动脉:近心端
静脉:远心端
毛细血管:创可贴
课后练习
详见作业纸
教学体会及建议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尽量安排相关的活动,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抽象变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其中对血管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对不同血管的辨认上。

所以必须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之后能很好地运用到题目里。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我在每小节内容讲解后都配备了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限时作答。

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因为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前没有预习,导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在之后的课堂上,我会尽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功课,在讲课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节奏,以达到大部分同学都能听懂的目的。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1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1

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设计 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2节 血液循环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设计 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2节  血液循环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任教学科:生物上课班级:七年级七班教学课题:血液循环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后,知道“血液循环”这个词语,但是血液是怎样在血管和心脏之间循环流动,血液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血液循环流动有什么意义,学生并不清楚。

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构建血液循环途径,并进一步用简明清晰地流程图总结血液循环途径。

教材分析:本节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第4课时的内容。

本节之前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因此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整体观、生物稳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等学科思想的重要章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能力目标:1、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比较两种循环,训练学生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人体结构的复杂和精妙,感受生命的神奇之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难点: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深度教学”突破点:在本节课中,适时利用Hiteach 现代技术,如抢答、拍照上传、反馈器等,帮助教师实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及时作出调整。

从而为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知识方面,通过生活中打针这一小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左臂静脉中注射的青霉素是如何一步步到达扁桃体的?”这一话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能力,同时形成学科素养。

另外,通过形象生动地呈现出血液循环动画和图片等教学资料,帮助学生从形象生动具体的感知过渡到对抽象概括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绘画血液循环图,以画促学,帮助学生构建“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重要概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2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2 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5)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6)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7)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8)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

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自学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本节内容。

(三)引入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四)合作探究一、血液循环概念:教师:讲解: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区分概念: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

学生:动脉,静脉的概念。

教师:引导讲解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静脉血。

学生:猜测动脉内流什么血,静脉内流什么血?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血液循环包括几个途径?2、每个途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归纳:人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为了获取氧气,体循环为了输送氧气。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4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4 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

3、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1、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

2、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

教学过程一、预习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提问: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沿写流方向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逐渐汇合的血管是静脉。

三、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9.2.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调查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如吸烟、酗酒等,并撰写调查报告。
- 了解运动对血液循环的积极影响,制定一份促进血液循环的健康运动计划。
- 探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撰写分析报告。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血液循环的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血液循环路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题目。
- 对于预习作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解答。
反馈建议:
-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 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明确错误原因,并指导如何改正。
-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创新思维,如设计独特的血液循环模型或提出新颖的健康建议。
- 定期组织作业展评,让学生相互学习,从同伴的作业中获取灵感和提高自身能力。
强调血液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血液循环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科普文章,了解血液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 《心脏结构与功能》科普书籍,深入探讨心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科普资料,介绍不同类型的血管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科普文章,解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了解常见心脏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 探索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特性和重要性。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2课时)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2课时)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目标1.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

2.通过心脏解剖活动,能够描述心脏的基本结构。

3.通过分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观察并解剖心脏,了解心脏的各部分结构。

2.理解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二)教学难点1.有顺序地解剖和观察心脏。

2.明确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有关心的歌曲歌词。

质疑:歌词中的“心”与生物学中的“心”是否相同?[板书: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一)]讨论解释心的含义。

思考歌词中的心与生物学中的“心”是否相同。

明确心脏的位置和形状展示《感恩的心》演唱画面。

提问:这些人摆出的心形手势位置是否正确呢?同学们知道心脏在人体内的真正位置吗?(3D动画分步展示心脏在人体内的真正位置)提问:心脏在人体内能不能贴近体表,它受到哪些结构的保护?展示心脏的简图,并与不同的图形进行比较对比。

提问:心脏的形状更像哪一个图形呢?(板书:)观察、质疑,联系自身情况讨论,明确心脏的正确位置。

学生思考,观察图片,明确生物学中人体心脏的正确位置:胸腔,偏左。

学生对比心形、梨形和心脏的简图,大致了解心脏的形状。

过渡展示心脏在循环系统中的位置图。

提问:心脏在循环系统中能够输出和回收血液,由于血液到达肺和身体其他各器官的距离有较大差异,作为循环系统的一个“泵”,各部分结构有哪些特点与之相适应呢?图解泵的特点:1.有腔室2.有进出口3.能产生压力4.腔室分开,气体和水流不会倒流同学们想不想亲自解剖心脏,看一看其内部结构和泵有什么异同,是如何保证其作为循环系统中的动观察,思考,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欲望。

观察,分析,假设心脏内部结构特点。

位置:胸腔偏左形状:梨形大小:拳头心脏——动力器官力器官的呢?活动:观察并解剖心脏(猪心)讲解观察方法和解剖工具的使用,提出活动要解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血液循环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人的正常血液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教学重点】
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材分析】
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第二课时
一、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肺循环和体循环
2.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二、血压和脉搏
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舒张压≤60mmHg
2.正常成人脉搏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
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
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
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