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探究案

合集下载

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从例题引出密度的单位。
3、密度的单位:kg/ m3,g/ cm3
换算关系:1kg/ m3=10-3g/cm3
注意: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四、小结
五、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展示实物,前后互应,引导启发。
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好奇心带进课堂。
三、新授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较充分的思考后,对该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猜想,并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形成假说: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成反比。
真实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要进行实验,还要先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下面就请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
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引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上节课中测量体积相等的铜、铁、铝柱体的质量,引导学生得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2.在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中,发现“同种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相等”。
3.展示手里的大铁块和小铁块,让学生思考质量的大小关系。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定量关系。
明确同种物质密度相同,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教学反思
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准确、如实记录原始数据,不要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5、分析与论证
展示数据表格,积累素材,便于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得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的结论,证实猜想。

《5.2 指数函数》学历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5.2 指数函数》学历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指数函数》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主题是中职数学课程中的《指数函数》。

我们将围绕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对指数函数的基本认识和掌握其基本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其基本形式。

2. 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值域等。

3. 掌握指数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函数表达式绘制大致图像。

4. 学会利用指数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及性质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学生独立绘制指数函数图像的过程及结果,评价其图像绘制技能。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评价学生对指数函数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幂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来源及基本形式。

2. 定义与性质:通过教师讲解及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指数函数的定义,并理解其基本性质,如单调性、值域等。

3. 图像绘制:通过具体实例,指导学生掌握指数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并尝试自己绘制。

4. 实际应用: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指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放射性物质衰变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指数函数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及性质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指数函数的简单计算、图像绘制及实际问题解决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

3. 作业评价: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六、学后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优点及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反思学生学习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3. 学生自我反思: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及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其基本应用。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5.2《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教学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5.2《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教学案

1.羧酸中的官能团是什么?它能否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提示:羧酸中的官能团为-COOH,它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生成-COONa。

2.蛋白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蛋白质能否发生水解反应?淀粉、油脂、蛋白质是否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提示:蛋白质的组成元素除C、H、O外,还含有N、S、P等;蛋白质能发生水解反应;淀粉、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3.如何鉴别蚕丝和人造丝?提示:蚕丝为蛋白质,人造丝属于纤维素,可以用灼烧的方法鉴别蚕丝和人造丝。

[新知探究]探究1什么是氨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怎样的?提示:氨基是指氨分子(NH3)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部分(-NH2)。

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探究2甘氨酸(α­氨基乙酸)具有两性,你能写出甘氨酸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探究3有两种氨基酸,分别是甘氨酸和丙氨酸,两分子氨基酸之间脱水能形成几种二肽?试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提示:甘氨酸两分子脱水形成二肽,;丙氨酸两分子脱水形成二肽:;甘氨酸与丙氨酸分子间脱水形成两种二肽:,共形成四种二肽。

[必记结论]1.组成和结构(1)组成:氨基酸可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H被氨基取代后的产物。

(2)结构:α­氨基酸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α­C为手性碳原子。

其官能团为-COOH和-NH2。

(3)常见的氨基酸:2.氨基酸的化学性质(1)两性:氨基酸分子中既含有氨基(显碱性),又含有羧基(显酸性),因此,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

(2)成肽反应:概念:两个氨基酸分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酸或碱的存在下加热,通过一分子的氨基与另一分子的羧基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含有肽键()的化合物,称为成肽反应。

[成功体验]1.关于氨基酸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氨基酸都是晶体,一般能溶于水B.氨基酸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C.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D.天然蛋白质水解最终可以得到α­氨基酸、β­氨基酸等多种氨基酸解析:选D氨基酸熔点较高,室温下均为晶体,一般能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乙醚;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氨基酸分子间能发生成肽反应,但氨基酸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种α­氨基酸。

5.2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5.2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重点难点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自主
学习
教师
演示
自主
学习
精讲
点拨
学习过程
一、照相机:
1.自学课本P94-95一、二段 照相机。
(1)仔细观察图5.2-1,发现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立、像。
(2)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
二、投影仪
1.自学课本P95投影仪,认真观察图5.2-3对照实物,
(1)投影仪的构造有:聚光镜、光源、镜头、反光镜、屏幕和投影片.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镜。
猜一猜,做一做: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
松山五中生本教育“三、五”高效教学模式
初二物理导学案
课题
5.2生活中的透镜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王少辉
辅备人
初二物理组
教研组长
宋玉琴
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4、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讨论实像、虚像区别:
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2.能否用光屏承接;
3.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1--小孔成像2--照相机的像3--投影仪的像
4--平面镜成像5--“眼睛受骗”6--放大镜的像

2021-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

2021-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

2021-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探究物质的密度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学习目标重点单元第五章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知道密度单位、公式,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学习用图像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复习天平的使用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讲授新课赛车是用轻质材料做成的,这种赛车既轻巧又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提取的能力。

发挥学生特长,大胆猜想,不要有顾虑。

进一步掌握测量灵活。

如果用普通钢材做的话,它的质量会大得多,学生阅读教材肯定会影响比赛成绩。

相同体积的物体,材料不同,思考问题。

质量不同,为什么?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阅读教材插图,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猜想1:铁块的质量比木块的质量大。

猜想2:一小铁块的质量会比一大块木头的质量还大吗?猜想3: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不能只看什么材料,还要考虑它们体积大小。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如何用刻度尺测量长方体金属块及木块的体积。

动画展示测量铁块和木块质量的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教材中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情形提出自己的猜想。

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做好数据的记录。

注意:填表时单位已出现在表头上,表格中只填写数据就行。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对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跟体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对同种物质而言,质量跟体积根据实验要求,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仔细观察动画实验,记录实质量的方法。

记录有关数据,并分析数据,培养学生识别、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知识比值是相同的;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之比不变,验数据。

《5.2 五石之瓠》教案及导学案

《5.2 五石之瓠》教案及导学案

《5.2 五石之瓠》教案【学习目标】1. 诵读并疏通文言文知识。

2.通过扩展资料了解庄子学说,写作风格。

3.了解庄子,惠子性格,二人思想学说差异,理解庄子,惠子说理寓意。

【重点难点】1.通过扩展资料了解庄子学说,写作风格。

2.了解庄子,惠子性格,思想学说差异,理解庄子,惠子说理寓意。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庄子》中有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

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选自《庄子·外篇·知北游》“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选自《庄子·外篇·山木》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庄子》的《五石之瓠》,从中来品读下庄子的思想哲学。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1.《逍遥游》简介本文节选于《逍遥游》,《逍遥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案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学案主备:审核:2011.4.18【使用说明】⒈根据预习案提示,认真研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出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疑难问题。

⒉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画出知识网络图。

⒊在预习过程中熟记我国的国体、民主集中制的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等重点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⒈理解并熟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内容、原则、优越性等,提高运用人代会制度相关知识分析具体时政材料的能力。

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和对比认识事物的方法。

能够运用事例说明人大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

⒊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鉴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

【预习导学案】(要求:限时20分钟;先通读一遍教材,勾画出重点问题;熟记我国的国体、民主集中制的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等重点知识,构建好知识体系。

)一、政体⒈政体的含义、国家机构⒉我国的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理解: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二、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⒈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⑴含义:⑵具体表现注意:从三个角度把握。

⑶理解“一府两院”与人大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⒉含义及地位、决定因素⒊基本内容⒋优越性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措施)【构建本框知识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的收获与疑问】(在熟练预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你的收获和疑问写在下面,与组内同(要求:先进行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列出提纲,课堂上小组内再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限时15分钟)探究1:情景模拟。

如模拟一次人代会的场景,自编自导剧本,帮助同学们澄清认识上的误区,进一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探究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主要包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启动“共绘新蓝图——我为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建议》和民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导学案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导学案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教学难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二、知识讲解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

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N)2(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

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②与2O 反应:22N O 2NO +放电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5.2 五石之瓠》教案 导学案

《5.2 五石之瓠》教案 导学案

《5.2 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

2、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观点及现实意义。

3、理解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学会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2.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文章观点。

【教学方法】介绍基本的文学常识/观看庄子的秒懂百科/自读理解词意和文意【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一)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逍遥游》。

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庄子因崇尚自由,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庄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说为庄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

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

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其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二)惠子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三)背景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部编八上道德与法治导学案5.2课预防犯罪

部编八上道德与法治导学案5.2课预防犯罪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5.2预防犯罪班别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预防犯罪。

(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内容。

1.刑法是、和的有力武器。

2.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

犯罪的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两大类。

5.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6、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犯罪危害,犯罪。

7.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

8、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自觉遵纪守法,。

【课堂助学】师生共同探讨:1.探究活动一:试对比分析下列行为。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2.小组交流:P54探究与分享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3.情境探究:学生刘某原来是个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些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吸烟、酗酒,多次勒索同学,受到学校处分;并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筹集赌资,与上网友拦路抢劫多次,最终判处有期徒刑。

刘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归纳总结】【即学即用】()1.据调查,90%以上的未成年人都接触过网络。

如果未成年人在网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构成犯罪的也要负刑事责任。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5.2.实验》word教案(2)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5.2.实验》word教案(2)

实验课程标准: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构是可以被反复验证的,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教学目的:过程技能1.能够模仿假设的句式对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表达。

2.能够尝试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或更多的假设。

3.能够比较、总结雷迪实验的相同的原理。

4.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

5.能够按实验步骤合作完成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实验模拟的和对比的。

2.知道蒸汽产生动力。

3.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4.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5.知道雷迪的实验验证了什么假设。

6.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

7.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的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喜欢“假设是给问题穿上一件如果---那么---的外衣”的比喻,并积极尝试模仿表述。

2.乐于制造龙卷风一样的旋流。

3.乐于尝试验证静止物体的惯性。

4.重视公平的价值。

5.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6.乐于合作进行实验。

二、教材简析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能够模仿假设的句式对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表达。

2.能够尝试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或更多的假设。

3.能够比较、总结雷迪实验的相同的原理。

4.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

5.能够按实验步骤合作完成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

6.知道实验模拟的和对比的。

7.知道蒸汽产生动力。

8.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9.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10.知道雷迪的实验验证了什么假设。

11.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

12.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的步骤。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

不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的步骤。

层次2: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

不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的步骤。

层次3: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

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的步骤。

探究能力:层次1: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

2019-2020学年高中沪科版物理必修1学案:5.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沪科版物理必修1学案:5.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Word版含答案

5.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理解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重点)3.会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和灵活运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二、实验器材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薄木块;小车;细线;小桶及砂;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一套砝码);砝码;毫米刻度尺;纸带及复写纸等.三、实验原理1.提出问题根据事实经验,对质量一定的物体,受力越大,其加速度越大,说明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有关,而物体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越大,说明加速度与质量有关.2.实验猜想①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可能为a∝F,a∝F2…等情况②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可能为a∝1m,a∝1m2…等情况四、实验方法1.保持研究对象即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桶内砂的质量,即改变牵引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用图像法验证加速度是否正比于作用力.2.保持砂桶内砂的质量不变,往小车内加砝码,即改变研究对象的质量,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用图像法验证加速度是否反比于质量.五、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并把数值记录下来.2.按图安装实验器材,只是不把悬挂小桶用的细绳系在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薄木块并反复移动其位置,直到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为止.4.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标出编号.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即改变对小车的牵引力,按上面的做法,再做几次实验,在实验中一定要使砂和小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质量和.6.在每条纸带上都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标明计数点,测量计数点间的距离,算出每条纸带上加速度的值.7.把各次实验中的数据填入表1内,作用力大小等于小桶和砂受的重力mg .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 ,横坐标表示作用力F ,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作出a -F 图像.表1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小桶及砂总质量m /kg 小车所受拉力F /N 小车加速度a /(m ·s -2)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把各次实验的数据填入表2内,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 、横坐标表示质量的倒数1M ,在坐标平面上根据实验结果描出相应的点,作出a -1M图像.表2实验次数1 2 3 4 5 6 小车及砝码总质量M /kg 小车加速度a /(m ·s -2)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学生用书P66]1.加速度的计算:需要计算各种情况下所对应的小车的加速度时,使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先在纸带上标明计数点,测量各计数点间的距离,根据公式a =ΔsT 2计算加速度.2.分析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依据前面实验步骤表格1,以加速度a 为纵坐标,以外力F 为横坐标,作出a -F 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此得出结论.3.分析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依据前面实验步骤表格2,以加速度a 为纵坐标,以小车及砝码的总质量M 的倒数1M 为横坐标作出a -1M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据图像可以得出结论.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如图甲为实验装置简图(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 Hz).(1)图乙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保持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1m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物理量12345678小车的加速度a/(m·s-2)1.90 1.72 1.49 1.25 1.000.750.500.30小车的质量m/kg0.250.290.330.400.500.71 1.00 1.671m/kg-1 4.00 3.45 3.03 2.50 2.00 1.41 1.000.60请画出a-1m图线,并依据图线求出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倒数1m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丙丁(3)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随合力F 变化的图线,如图丁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原点,请你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解析] (1)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由纸带上的数据可知:s 1=6.19 cm ,s 2=6.70 cm ,s 3=7.21 cm ,s 4=7.72 cm.电火花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 =0.02 s ,故加速度a =s 4+s 3-s 2-s 14×(2T )2≈3.2m/s 2.(2)根据题目提供的小车加速度a 与质量m 对应的倒数1m 的有关数据,可在坐标系中描出8个对应点,用一条直线“连接”各点,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得到的a -1m 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得a =12m.(3)由题图丁可分析,当加速度a 为零时,拉力F 并不为零,说明实验前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未完全平衡摩擦力.[答案] (1)3.2 (2)见解析图 a =12m(3)实验前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未完全平衡摩擦力实验中作出的a -F 图像有时不过原点,如图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验中没有考虑所挂重物的托盘的质量,误将重物的重力等于拉力F ,或是平衡摩擦力时垫得太高了,会出现图像甲的情况;实验中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充分,会出现图像乙的情况.1.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a 与F 、m 之间的定量关系”.(1)实验时,必须先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该同学是这样操作的:如图乙,将小车静止地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并连着已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接通电源,用手轻拨小车,让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__________的点,说明小车在做____________运动.(2)如果该同学先平衡了摩擦力,以砂和砂桶的重力为F ,在小车质量M 保持不变情况下,不断往桶里加砂,砂的质量最终达到13M ,测小车加速度a ,作a -F 的图像,则图中图线正确的是__________.(3)设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为s 1和s 2.如图丙为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纸带上的s 1、s 2的情况,从图中可读出s 1=3.10 cm ,s 2=__________ cm ,已知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 ,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a =__________ m/s 2.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绳从小车上拿去,不要挂砂桶,将长木板的右端垫高至合适位置,使小车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若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迹均匀的点.(2)如果这位同学已经平衡摩擦力,则刚开始a -F 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不断往桶里加砂,砂的质量最终达到13M ,不能满足砂和砂桶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此时图像发生弯曲,故C 正确.(3)根据图丙可知,s 2=5.50 cm ,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 ,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T =0.1 s ,加速度的大小a =Δx T 2=(5.50-3.10)×10-20.12m/s 2=2.40 m/s 2.答案:(1)点迹均匀 匀速 (2)C (3)5.50 2.40实验注意事项[学生用书P67]1.注意事项(1)使砂和小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2)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小桶,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直接观察,也可以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判定(各点间间距相等).(3)小车应紧靠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后再放手.(4)在作a-F和a-1M图像时,应使所描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2.误差分析(1)打点计时器工作时,振针对纸带的摩擦力是周期性变化的,所以难以做到Mg sin θ与f 平衡,并且小车在砂桶的作用下也不是严格的匀加速运动.(2)砂桶与小车形成连接体,严格讲,拉力F<mg,实验中认为F=mg就造成系统误差,使m≪M可以减小这种误差,但不能消除.(3)因操作不够准确或读数造成偶然误差:①质量的测量误差.②测量纸带上各点间的距离的误差.③绳或纸带与木板不平行造成的误差.④平衡摩擦力不够(或过度)造成的误差,该误差使作出的图像在横轴(或纵轴)上产生截距.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A.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B.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C.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D.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2)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后,可用钩码总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此时钩码质量m与小车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不应将钩码挂上,把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当小车在木板上恰好做匀速运动时,表明已平衡摩擦力.(2)实验中钩码质量m远小于小车总质量M.[答案](1)C(2)m≪M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时的情况.(1)请你指出该同学的五个差错: ①电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打点计时器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滑轮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小车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长木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该实验中,某同学作出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图像,图甲中三线表示实验中________不同;图乙中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该实验中为使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电源应为交流电源,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细绳上拉力应与长木板平行,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以便纸带上打下更多的点.(2)在a -F 图像上,斜率表示质量的倒数,斜率不同,表明质量不同;纵轴截距表示力F =0时的加速度数值.F =0时,a ≠0表明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答案:(1)①应接6 V 的交流电源 ②应靠后(或应靠右端) ③应使连接小车一端的细线水平 ④应靠近打点计时器 ⑤应垫高右端平衡摩擦力 (2)质量 平衡摩擦力过度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 .平衡摩擦力时,应将小桶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 .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 .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D .求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时,可用天平测出小桶和砂子的质量(M ′和m ′)以及小车质量M ,直接用公式a =M ′+m ′Mg 求出解析:选B.平衡摩擦力时,不把悬挂重物的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即不对小车施加拉力,在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薄木板,反复移动其位置,直到拖在小车后面的纸带上打出的点距均匀为止,设木板的倾角为θ,则平衡摩擦力后有mg sin θ=μmg cos θ,即μ=tan θ,θ与小车的质量无关,故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A错误,B正确;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放开小车,C错误;实验目的是去探究和验证,因此不能应用公式求解加速度,D错误.2.(多选)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平衡摩擦力,用砂桶做牵引物,把长木板的一端垫得过高,使得偏角过大,所得的a-F关系图像、a-1m关系图像,其中正确的是()解析:选AC.对选项A,我们设线与a轴交点为a0,则表明当F=0时,a=a0,即当不施加拉力时,因为倾角过大,小车有加速度,故A对,B错.对C项,设a轴与线的交点为a0,表明当1m=0,即F=0时,a=a0,因为倾角过大,说明小车已有加速度,所以C对,D错.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A.控制变量法B.理想实验法C.等效替代法D.实验推理法(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改变拉力的大小B.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该改变小车的质量C.在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为了直观判断二者的关系,应作出a-1M图像D.当小车的质量远小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才能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大小答案:(1)A(2)C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在作用力F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盘的质量;B.按图装好实验器材;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小盘;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E.保持小盘及盘内砝码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实验;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G.作a-M关系图像,并由图像确定a、M关系.(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________步实验之后.(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解析:本实验把小盘及盘内砝码的总重力看成与小车所受拉力大小相等,没有考虑摩擦力,故必须平衡摩擦力.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电压的蓄电池上将无法工作,必须接在6 V交流电压的学生电源上.作a-M关系图像,得到的是双曲线,不便于分析图像,必须“化曲为直”,改作a-1M关系图像.答案:(1)平衡摩擦力B(2)步骤D 6 V电压的蓄电池 6 V交流电压的学生电源(3)步骤G a-Ma-1M5.为了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一组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得到的实验数据描在图乙所示的坐标图中.(1)在图乙中作出a-F图线.(2)由a-F图线可以发现,该组同学实验操作中遗漏了________这个步骤.(3)根据a-F图线可以求出系统的质量是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图像中的图线不过原点,当加速度为零时,F不为零,说明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质量的倒数,可以求出质量.答案:(1)如图所示(2)平衡摩擦力 (3)0.27~0.31 kg6.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由于存在摩擦力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有较大的误差,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滑块A 放在气垫导轨B 上,C 为位移传感器,它能将滑块A 到传感器C 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滑块A 的位移—时间(s -t )图像和速率—时间(v -t )图像.整个装置置于高度可调节的斜面上,斜面的长度为l 、高度为h .(1)本实验中摩擦力对滑块A 的影响________(填“明显,不可忽略”或“不明显,可忽略”).(2)本实验中滑块A 的合外力为________.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________来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通过保持________不变,可验证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解析:(1)本实验仪器用的是气垫导轨,滑块A 在运动中几乎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2)本实验中滑块A 的合外力为F =Mg sin θ=Mg hl ,如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只需要调节h 即可;如验证合外力一定时,应使F =Mg hl 不变,即保持Mh 之积不变即可.答案:(1)不明显,可忽略 (2)Mg hlh Mh7.某同学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 和拉力F /N 0.20 0.30 0.40 0.50 0.60 a /(m·s -2)0.110.190.290.400.51(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a -F 图像.(2)图像的斜率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线(或延长线)与F轴的截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________ kg.解析:(1)选取适当的标度,作出a-F图像如图所示.(2)由F=Ma得a=FM,可见图像的斜率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倒数.(3)图像与F轴的截距表示加速度恰好为零时的拉力,也是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为0.1 N.(4)由图可知图线斜率k=1.0 kg-1,由k=1M可得:M=1.0 kg.答案:(1)见解析图(2)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倒数(3)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1 N(4)1.0。

《5.2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5.2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学习任务』解释文中重点词句,请做好笔记。
①惠子:即惠施,他是宋国人,曾做梁惠王的相。惠施是和庄子同时代的哲学家,也是庄子的朋友。他们都博学思辨。庄子的很多思想,是通过与好友惠施的辩论闪现出来的。《庄子》一书中多次记述了惠施与庄子的辩论故事,大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②贻(yí):赠送。
1.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译文】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来邀请他出仕做官,说:“愿意把国事委托给先生!”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蒙上罩巾装在竹箱里,供奉在太庙明堂之上。对于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将照旧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
(18)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而,表转折的连词,。
【解说大意】
『学习任务』解说大意,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文中讲述了两个怎样的故事。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
教学过程
《五石之瓠》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5.2 图形的变化(2)导学案

5.2  图形的变化(2)导学案

5.2 图形的变化(2)学案学习目标:会用平移、旋转、翻折等方法构造图形,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问题以及认识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1、你见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吗?请说说它是由哪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你能说出这个图案的含义吗?2、右上图所示的图案为“弦图”,它是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曾利用这个图案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你能拼出这个图案吗?二、探索活动:1、请你构造至少两种图案,使每一个图案中含有2个三角形、2个圆形和一组平行线,并给图案加上适当的解说词。

如:三毛二哥2、用两种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木板各四块,请你再设计几幅不同的图案。

练一练1、画出翻折、平移、旋转后的图案。

如图,先将图(1)中的图形平移到图(2)的方格中,然后绕右下角的顶点旋转180°到图(3)的方格中,再翻折到图(4)的方格中。

例题:⑴将右边方格图中阴影图形围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90°,看看会得到什么图形?画一画。

⑵再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呢?⑶再沿AB 翻折呢?A B2、图形的翻转实际上得到的是轴对称图形,观察图中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3、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扬州剪纸更是闻名于世。

如图所示是一个剪纸的过程,你能按照以下的步骤试着剪一个吗?你知道剪纸艺术的数学原理吗?你能否判断图中的哪些图可以由剪纸剪出来,哪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小 结作 业1、小明用如下左图的胶滚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滚涂到墙上,右边所给的四个图案中符合胶滚的图案的是 ( )2、一位父亲有4个儿子,他有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其中的四分之一留给了自己(如图),余下的分给他的4个儿子,他想使每个儿子获得的土地面积相等,形状相同,这位父亲应怎样完成这件事?3、如图是小华运动衣上的号码在镜中所成的像,你能说出他运动衣上的号码是多少吗?4、用若干根火柴可以摆出一些优美的图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探究案 NO.15
【使用说明】
明确目标,迅速梳理探究题目要点,提高自主探究效率。

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碰撞智慧,各取所需,总结提升。

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带“★”的问题。

【情景导学】
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读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80年代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直接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人地区变为转出地区的原因。

★(4)读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应如何做?
【知识体系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