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该国的文化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变化和替代。然而,我们不

能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共同体的凝聚力。因此,在

课堂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国内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已经被整合到很多不同的科目和领域中。在语言

和文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文学和诗歌。另外,中国的历史被纳入社会学科,可以

了解到从古代到现代世界的演变。传统文化也与艺术和音乐等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中国音乐领域,我们可以学习古代的音乐器乐和表演艺术。这些课程都是教育接受者了

解自己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和课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诗歌,老师可以将古代的诗歌与现代诗歌进

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和独特性。对于历史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叙述和

示范,来让学生了解他们国家历史的方方面面。然后,学生有机会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

人物和文化传统。

最后,学校突出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会在接触传统文化时感受到

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促进自己国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性。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

神和加强对自己国家的依恋感和敬爱之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

意义与策略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流的国家,所以我国拥有十分

深邃的历史文化,以及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智慧

宝藏。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思想、文字、情感为基础的学科,其不仅蕴藏着学识、技能,还涵盖着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所以语文学科不但教授学生识文断字,还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融合,将会显著增强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当然也会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寻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旨在为小学生营造更加高效、全面与科学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和问题;融入策略

引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也是教

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保障各个教学要

素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兼容性。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阻碍融入优秀

传统文化的“绊脚石”,诸如教学方式无法有效串联传统文化和知识点,或者教

学内容无法有效呈现传统文化等。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意义,深度剖析了实施具体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并依据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几

点策略。

一、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效

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本就具有良好的教育性,如果能够成功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就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举个例子,传统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

师将关注点完全放在课程知识上,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只重视展现书本知识,

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拓展性和趣味性,学生不仅无法直观、形象理解知识点,还难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也逐渐加快,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记住,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也更容易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上不会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即便语文教材涉及到了相关内容,老师也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没有进行延伸、拓展。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已经逐渐重视传统文化,这也就表明,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会占有一定比重,但因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导致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量很少,他们的传统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引进传统文化已经势在必行,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灌输,有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还是从学生自身出发,传统文化教育都非常必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快餐文化”“洋文化”泛滥的时代,老师如果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希望他们能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虽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却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如今的小学生过早的接触高科技产品,于他们而言,对国外的某位明星的作品如数家珍,但对于我国传统的知识诸如老子、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却一概不知。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无疑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学校把英语当成重点,学生自然也就将重心放在英语上面,但如果学生连本国语言都无法掌握,又怎么能学好外国语言。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兴趣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上,这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这就是对学生学习语文、学习传统文化进行政策支持。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丝 路 视 野

一、“孝、弟、信、爱”

第一,以《论语集注》为参考“入则孝”是对父母来说的,孝道一直都是孔子所重视的一项品德,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第二,“出则第”,这里的“第”同“悌”是对师长或者年长于自己的人,“孝悌”在孔子的言论中基本上是并行的。第三,是“谨而言”,包括两个方面:谨慎和言而有信。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行之有常”,“常”可以理解为正常的、有规律的,就是在平时的言行中既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也要遵循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律,也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还有一种理解,“常”也可以是平常的意思,说的是在平时的言行中要坚持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有自己为人处事的方法。而“实”说的就是实事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之类的了。第四,是“泛爱众,而亲仁”,《集注》里的解释是: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说的是对待众人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这就涉及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而“亲仁”说的是要与品德高尚、怀有仁德之心的人交往。既强调了关于自身的内部的要求,有仁爱之心,又提出了关于外部因素的建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五句话,十五个字,就是对“行”的概括。

二、“行有余力”的“余力”

关于“余力”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行”之后的行为和观念。对于“余力”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现行的解释:当你做到了“入则孝,出则第,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在当时文化知识基本指的是诗书礼乐之类的。这是关于书面的解释,与生活中的实践略有不通,虽然孝悌仁爱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知识的学习也是徒有其表的,有余力学文,那如果只致力于忠孝仁义没有余力,是不是可以不用学习了?显然是不对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处理好家庭关系,工作关系之后就没有闲暇的时间了呢。但是了解朱熹的注就会有另一种解释的“余力”是指“闲暇的时间”,原文是“余力,尤闲暇曰”,就是说孝悌、谨言、仁爱是十分重要的。“闲暇的时间”就是“余力”的真正含义。

课程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上编

1.准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受到

外来侵略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

反抗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

的发展,不能割裂其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在反抗

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英勇不

屈的精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前

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艰苦奋斗、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抗外族侵略的

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

国忧民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很多可歌可

泣的民族英雄,从古代的岳飞、文天祥到近代的邓世昌、林则徐等,以及中国革命的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等。可以说,是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

统文化,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政治家、思

想家等,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是近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精神来源。近代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难精神推动着近代

中国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资本—帝国主

义侵略者英勇斗争,探索国家出路。中国传统文化的

包容精神,使得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能够吸纳新思想、

新文化,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持续

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进。

2.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教师要特向学生指出:中医

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起源、形

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中华传统文化姿态万千,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因此,不仅是在朝读中,在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也应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在阅读与写作中吸取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戏剧、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醇美的散文之中去感受美丽的生活情趣。

我们追求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但现如今却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套路化、形态单一,为了把分数提上去,讲课的目的性很强,不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怎样,教辅书似乎总为学生提供了完美无缺的答案,至于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对于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教师总是顾及的较少。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学生提不起兴趣,并渐渐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远离传统文化的濡养。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的语文教学,并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把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以《春酒》这篇课文为例。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蒙。作者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文化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播放了一曲《另一种乡愁》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带领学生回顾了过往阅读积累中有关乡愁的作品来进一步营造思乡的氛围。走进文本后,通过赏析细节来体会蕴含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正因为此,作者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语文教学本身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各个学科均围绕学校育人主旨开展教育,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促使学科教学与院校人才培养形成一致性的目标,展现出语文教学与中职院校育人生命力,以此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突,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中职院校语文教学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发挥自身传统文化传承者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详细阐述如下。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内外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传统文化的弘扬十分重要。就实际情况而言,随着浅文化、俗文化频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传统文化在学生内心的地位也逐步降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同时,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面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未能重视传统文化

职业教育从创办初期就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近几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主要包括生源竞争与就业竞争。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更加坚定地确定职业教育目标,以培养素质人才、专业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不断争取生源,以此推动职业院校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类教学目标下,中职院校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培养重视度不断提升,而在语文课程教学方面重视度不断下降难以保障语文教育水平。

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

化的积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介绍几种有效的传统

文化教学方法。

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瑰宝,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特品格

和价值观念。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此外,传统文化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

讲授文本、解读典籍、介绍历史事件等方式,传递传统文化的知识和

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手段,提高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戏剧表演法

戏剧表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表演,

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戏剧中,形成视听的冲击力,使学生更加深入

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绎经典戏剧,比如京剧、豫剧等,或者根据传统故事编排戏剧剧本,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

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3. 体验式学习法

体验式学习法是一种注重亲身体验和实践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教

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传统文化场馆,让学生近距

离接触传统文化的实物和景观。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传统工艺品

的制作,如剪纸、绘画、陶艺等,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体验传统文

化的魅力。

高校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及对策分析

高校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及对策分析

高校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及对策分析

【摘要】

高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现象十分明显,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和制定评价体系来加强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探讨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并意识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措施,传统文化将能够在高校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高校教学、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对策分析、教育、学生发展、融入方式、实施对策、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地位、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

1. 引言

1.1 高校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及对策分析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应有的重要性和地位。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其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高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传统文化教育被边缘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大大

降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活力,无法引发学

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师资队伍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足,导致传

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和传播能力受到限制。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人文

精神。只有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让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继续和发扬五篇

让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继续和发扬五篇

让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继续和发扬五篇

第一篇:让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继续和发扬

题目:让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延续和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使得中华民族骄傲地立于民族之林,对中国和世界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的内容。我们教师要利用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一身浩气,有良心.爱心.责任心的人,培养严与律己。知恩图报的宽厚豁达有感恩之心的人。怎样把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怎样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身心?怎样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人?这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实践的一个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已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将实践的过程总结如下:一.了解文化,树立目标

当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什么是传统文化时,他们面面相觑,摇头不语。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霸道任性,经不起任何的挫折,光凭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不起丝毫作用。于是,我发动学生上网.跑图书馆等去搜集传统文化的知识、事迹,然后各小组分类整理,进行评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行动起来,课间.课外总能见到小组成员聚在一起整理材料,再也没有课间打闹.课外上网吧玩游戏的现象了。最后召开班会交流,听着同学们娓娓动听地讲述着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我高兴地笑了。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知道了许多名人.英雄人物的事迹,并树立远大的目标,决心向他们学习,让自己有一个健康.完美的人生。二.摘抄笔记,自主学习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还不够,还要牢记心间。为了让学生时刻铭记这些名言。故事,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摘抄本,以各形式记录自己的搜集到的知识。翻开他们的摘抄本,一种清新之感迎面而来,有的记下了名人名言;有的摘抄了许多古代英雄事迹;有的写下了自己读名著的体会;还有的办了传统文化的小报......形式多种多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融合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融合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融合探究1.

随着中华文化的日益强势,在教育领域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课程相融合,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深根,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与灵魂所在。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很多年轻人离开了中华传统文化,不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一批道德素养高、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民族精神纽带的优秀青年。本论文旨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融合,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德育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融合的意义

2.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提高

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中学德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自己学习传统文化,自身的情感认知与情感体验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

2.2 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自古拥有非常灿烂的历史渊源,这种文化自信心可以传递给年轻人。

2.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

民族的综合素质早已不是单一的学科水平,而是需要综合来进行提升。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领域,从文化层面进行提升。同时,也能够在德育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高道德素养的人才。

2.4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接触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同时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3.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具体措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历史上贡献给此土地的有形积极,其精神和理念贯穿在中华文化中。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不仅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学生和家庭共同敦促孩子们做他们自己的重要任务。

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

1.推动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使中小学的学习教育更加深入,以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教育水平,丰富教育内容,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进作出贡献。

2.弘扬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可以有效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中小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让这一伟大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3.培养家国情怀。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家庭教育和家国情怀,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建立家庭情谊。

二、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难点

1.技术难点。由于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精神,要正确地理解和传播,教师们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因此,在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时,教师们需要把教学技能学好,充分把握好课程内容。

2.社会难点。由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更加突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传统文化

融入中小学课程时,教师们需要做好界定,准确把握准确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孩子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的变化。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对策

1.强化技术支撑。要实现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必须充分考虑技术因素,才能够使用合适的技术来支持教学。因此,教师们应该加强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真正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综合实

践活动课中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转化

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要靠这些娃娃们。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相关的传

统文化课程,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民俗习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

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很多商家为了作宣传推广,不管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外国的节日,

都做大肆宣传,导致孩子们分不清哪些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继承

和弘扬有着深远的意义,我校就利用综合实践课程,结合传统节日,将优秀传统文

化进行有效的结合。

有些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端午等等,在民间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熟悉的节日,进行系统的课时的训练。

一、将传统民间工艺"剪纸"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题材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正月初一贴窗花;正月十五,要在花灯上贴剪纸;清明节,祭品上要摆上剪纸;五月端午,要剪贴"

五毒"等等。

首先让学生回家收集元宵、春节、端午等节日,民众有哪些剪纸活动。通过

多种渠道先初步了解剪纸艺术的一些相关的资料。

接着,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剪纸艺术的相关寓意。花鸟虫鱼,花卉分别代表着

什么?什么样的节日要剪贴刻什么样的图案。通过现场采访、上网搜索、同伴间

的交流,让学生对剪纸文化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然后,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剪纸技法的基本教学,让孩子们进行剪纸创作,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剪纸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是保障民族文化繁荣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企业家、政治家等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中,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这种教学法中,老师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融入其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传统教学法通常采用板书、讲解、讨论、解答疑惑等方式进行,具有传承精神和强烈的理论内涵。老师还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二、情感教学法

情感教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另外一种主要方法。它通过感情交流,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和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情感教学法注重表现和体验,让学生感受真正的中华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植入了情感色彩,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观念。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它可以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通常运用电子设备、课堂互动、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

育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和参与感。

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更系统和全面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项目为核心,教师通过项目建设、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中小学生,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好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1、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

3、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

意义:

1、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

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现代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教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初中学校需要真正保证内部教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传承传统文化

经典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史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组织传统文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

除了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传承传统文化外,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可以开展诗词歌赋大赛、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文学创作和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传统文化大师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三、注重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四、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诗词、歌谣、成语等,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感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感恩他人,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情怀的新时代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上编

1.准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割裂其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在反

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前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形

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艰苦奋斗、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抗外族

侵略的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从古代的

岳飞、文天祥到近代的邓世昌、林则徐等,以及中国革命的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等。可以说,是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政治家、思想家等,创造了辉煌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

精神来源。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难精神推动着近代中国人民不惜

“抛头颅、洒热血”,与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探索国家

出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使得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能够吸纳新

思想、新文化,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持续地发展中

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进。

2.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教师要特向学生指出: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

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起源、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

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医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反映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反哺传

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热爱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才能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理论之精髓。所以,中医院

校学生热爱中医文化与热爱传统文化是一致的。

二、中编

1.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第四章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毛泽东指出:“新文化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要以五四运动为分水岭,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明确地反对封建旧文化,在

这场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冲击。五四运动后,中国传统文

化的部分内容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质疑,一些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

化的部分内容遭遇了危机,其中包括中医学和中医文化。教师应向学

生讲清楚,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有历史的

背景,人们需要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寻求新的思想,对封建旧文化

的质疑,为人们接受先进思想提供了可能。虽然在这一时期,有人曾

企图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对封建旧文化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且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全面否定,“新

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了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的形式

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

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

是显露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震荡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五四运动前后,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考。

对于中医院校学生,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可以补充一个专题:

“五四运动”前后,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中医废

存之争所折射出的文化冲突,对此进行反思,在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

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西学东渐,

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很多方面,中医学不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且是受质疑比较严重

的一部分。“传统文明与机械文明之冲突,在世界上已为不可掩事实,而传统文明色彩最醇厚之中华民国,适当此冲突之焦点,尤为不幸……而吾中医中药两界,适当此冲突焦点中之焦点,尤为不幸中之

不幸。”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文化冲

突背景,指出中医废存之争,反映了自近代以来,部分国人没有处理

好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当然,中医没有被废掉,而且推动了中医界向西方学习,发起中医药现代化运动和中西医结合

之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中医不废的缘由,可以对学生进行科

学主义与民族主义、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反思教育。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

文化。教师在教授第五、六、七三章时,根据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

过程,要向学生补充: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脉是马

克思主义,但其中国化的根基则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时代背景是欧洲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

传播。作为一个不是中国本土孕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成

功运用,就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应有之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

际情况而形成的。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还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表述形式等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阅读毛

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感受毛泽东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思想,在吸收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教育党员和广大人民群

众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改造世界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采

取了科学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