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读后感2篇

合集下载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一本让人深受感动的书籍,它记录了抗战时期家书的真实内容,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坚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人民的坚强,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中的家书,是当时抗战时期士兵和家人之间的通信内容,内容真实而感人。

书中的家书内容包括了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的热爱、对抗战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有一封封家书记录着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战争情况,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士兵们远离家乡,面对着战争的考验,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期盼,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还有一些家书记录了家人对士兵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那个时代,家人们对士兵的思念是无法言喻的,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士兵的关心和祝福,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同时,家人们也对未来充满了期盼,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国家早日太平。

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还有一些家书记录了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

那个时代,士兵们远离家乡,面对着战争的考验,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期盼,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同时,士兵们也对家人充满了思念,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和祝福,希望家人平安幸福。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艰辛和坚韧,也更加珍惜了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
【篇一:《抗战家书》读后感】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按照“老友读书会”的安排,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抗战家书》,很受教育。

书中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这些家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革命先辈的那种抗战精神十分感人,这种抗战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伟人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我们的革命先辈在东方主战场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参加者,他们的这种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面对鬼子铁蹄对祖国的践踏,他们挺身而出,迎面抗击,保卫祖国的国土不会侵犯;他们面对最凶残的敌人,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面对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为了坚持正义,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勇于胜利。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精神是向上的情怀,是正义的境界,是意志的超越,是人和民族血性的体现。

一个人有了精神,就会昂扬向上,为使命奋斗;一个民族有了精神,就会自强自立,兴盛不衰。

如今全党全国人民深化改革,。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家书的形式,展现了抗战时期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艰难和磨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小说以一封封家书的形式,记录了主人公在抗战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通过这些家书,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

在这个时代,主人公身处险境,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用自己的行动和信念,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种顽强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之情。

在小说中,主人公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生活,还向家人传递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他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牵挂,也鼓励家人要坚强乐观,相互扶持,共同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这种家国情怀和家庭情感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艰
辛和不屈的精神,也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之情。

他们在战火中生活,他们在磨难中坚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信念,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家庭情感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不仅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艰辛和不屈的精神。

这部小说让我对抗战时期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之情,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家国情怀和家庭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反映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之作。

战地家书读后感

战地家书读后感

战地家书读后感
一翻开这本书,我就被那些朴实却充满力量的文字拽进了战火纷飞的世界。

这些家书可不像咱们平时那种唠家常的信件,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硝烟味儿。

战士们在家书里写的那些事儿啊,有时候真让我觉得又好笑又心疼。

比如说有个战士写他在战场上怎么和战友抢一块有点烧焦的干粮,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感觉就像两个调皮的小孩在争东西吃,可这背后却是战争的残酷,一块烧焦的干粮都成了宝贝。

而且从这些家书里能特别明显地感受到战士们对家人那种深深的爱。

他们在枪林弹雨里还惦记着家里的老爹老妈身体好不好,老婆孩子过得咋样。

有个战士在信里叮嘱他儿子要好好学习,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一个父亲的期望,可他自己却在随时可能丢命的战场上呢。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的深渊里还努力朝着家里那点温暖的光伸出手,想要给家人一点力量和安慰。

我还特别佩服这些战士的乐观。

在那么危险、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在家书里开个小玩笑,说自己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时候,死神可能都被他身上的汗臭味熏跑了。

这得是多强大的内心啊!换做是我,估计早就吓得尿裤子了,哪还有心思开玩笑。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曾使多少人感动不已,而“家书抵万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其他交流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

当我们翻开《抗战家书》的书稿时,立即感到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

从那些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体会到因伤痛而产生的愤怒,从而理解了因愤怒而进行的坚决的抗争,进而理解了由抗争而生出的必胜信念和在伟大的实践中的心路历程。

有哪种文献比这些家书更能如此深刻地反映战争中人们的体验与情感呢?赵一曼政委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吧,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戴安澜给妻子写道:“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读着赵一曼政委、戴安澜将军给自己的亲人写的一封封朴素而深情的家书,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些家书,它记载一个母亲,一个丈夫,对儿女深沉的爱和对家庭的无限眷恋,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

他们没有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而是义无返顾、选择了血洒战场。

读后感重读这些家书,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家书所饱含的思念和牵挂、硝烟和苦难,更加能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作者于1986年发表的一本回忆录类作品,该书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抗战期间家书的形式,展现了那个时期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在阅读《抗战家书》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这本书通过家书的形式展现了抗战期间人民的生活状态。

在抗战期间,普通百姓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举国上下沐浴着血与火的洗礼。

在书中,作者通过战争中人物的家信,展现了普通人民的困境和生活状态。

他们时刻面临生活危险,食不果腹,充满恐惧和焦虑。

这种写实的描绘让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抗战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压力。

其次,书中还展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

战争是一把火熔炉,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也能够揭露人的真实面貌。

在书中,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他们面对战争时的心理变化。

有的人在战争中坚守初心,勇敢面对困境;有的人在战争中变得自私,为了生存不择手段。

这种充满人性冲突的描写让我深感战争是如此残酷,它不仅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摧毁了人们的温情和善良。

与此同时,一些人的家信中也折射出了他们坚守着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与牵挂,这种情感更是打动了我。

最后,这本书还通过家书的形式传达了作者对抗战英雄的敬意和对和平的祈愿。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战争,为了保卫祖国,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是英雄,是前行的灯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这本书,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英雄的崇敬之情,并希望能够传承这种精神,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世界。

总的来说,《抗战家书》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籍。

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呼吁人们珍惜和平,传承英雄精神。

阅读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我为那个时期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和艰辛而深深感动,也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

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爱国主义和和平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让和平永驻,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通用23篇)

《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通用23篇)

《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篇1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按照“老友读书会”的安排,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抗战家书》,很受教育。

书中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这些家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革命先辈的那种抗战精神十分感人,这种抗战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伟人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我们的革命先辈在东方主战场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参加者,他们的这种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面对鬼子铁蹄对祖国的践踏,他们挺身而出,迎面抗击,保卫祖国的国土不会侵犯;他们面对最凶残的敌人,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面对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为了坚持正义,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勇于胜利。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精神是向上的情怀,是正义的境界,是意志的超越,是人和民族血性的体现。

一个人有了精神,就会昂扬向上,为使命奋斗;一个民族有了精神,就会自强自立,兴盛不衰。

如今全党全国人民深化改革,实现复兴中华“中国梦”,尤其要学习革命先辈的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当今,在一些人们的意识里往往重视物质财富多,而忽略精神财富,导致“一切向钱看”和“私”心膨胀,甚至腐败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学习革命先辈的抗战精神。

全民有了这种抗战精神,就能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在工作岗位爱岗敬业,对事业发展求实创新,为社会进步科学进取;就能面对国际风云,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保卫祖国的领土,维护国家主权,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就能面对自然风险,为世界人民奉献爱心,用我们的发展支援兄弟国家的建设,以强国强军的成果为维和作出贡献。

抗战家书读后感500字

抗战家书读后感500字

抗战家书读后感500字
抗战家书读后感500字
【篇一: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一封简短的家书,一段漫长的硝烟岁月。

近日,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重读抗战家书,我深切地体会到爱国诗人杜甫“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的情感。

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在抵御外敌的峥嵘岁月里,多少中华儿女背井离乡,只身上战场从容赴死,仅仅依靠着一封简短的家书联系远方的亲人。

在这些为了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中,有“为国而战,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有“为时代而死”的吉鸿昌将领……为了国家兴亡,他们放下儿女情长,以满清热血保家卫国。

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读完戴安澜将军的家书,我泪眼婆娑。

这是戴安澜将军的最后一封家书,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孤军奋战,视死如归。

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铮铮男儿的满腔柔情化作了一封简短的家书,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儿子对年迈母亲的想念,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抗战家书 读后感

抗战家书 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通过家书的形式,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抗战时期家庭的团结和坚韧。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理解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艰苦生活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抗战家书》中,作者通过家书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抗战时期家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交流。

家书是一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家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人的深情厚谊,也能够深刻理解到抗战时期人民的艰辛生活。

在家书中,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动不已。

同时,家书中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让人对抗战时期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家书中,作者对家人的关怀和思念之情让人感动不已。

在抗战时期,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非常困难,家书成为了他们唯一的交流方式。

在家书中,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情厚谊。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家人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重要,家书成为了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

家书中的真挚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情厚谊,也让人对抗战时期的家庭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家书中,作者对抗战时期人民的艰苦生活进行了真实的描绘。

在抗战时期,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食物匮乏,生活困难。

在家书中,作者对这些生活状态进行了真实的描绘,让人深刻理解了当时人们的艰辛生活。

家书中的情感交流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当时人们的关怀和慰问之情,也让人对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深刻感受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艰苦生活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坚韧不拔地生活着,为了国家的安宁和家人的幸福,他们顽强地生活着。

在家书中,作者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真实的描绘,让人深刻理解了当时人们的艰辛生活。

同时,家书中也反映了人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深刻感受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抗战家书》读后感(2篇)

《抗战家书》读后感(2篇)

《抗战家书》读后感(2篇)炮火纷飞,一封家书,饱含深深思念,前路崎岖,几句诺言,承载万丈豪情;时光荏苒,重温这些誓言,感悟先烈们的爱国情怀,斗转星移,回顾这些故纸温情,体会前辈们的奉献精神。

翻看着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抗战心灵史。

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

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我动容。

重温抗战家书,我读出了先烈们深深的爱国情怀,以及坚定的报国忠心。

著名的抗战将领张自忠从抗战一开始就有“报国必死”的决心,每上战场,他都打得英勇悲壮,而且每次战前他都要写下一封信,回来的时候再把信撕掉,以示报国忠心。

“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敢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阅读他对战友的书信,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决心杀敌的信念,翻看他的书信原件,苍劲有力的字体正是对这种信念最好的诠释。

除非海枯石烂,否则他的报国忠心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同样,时任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的傅常将军,在率军出川抗战之前,将写给妻子儿女的“遗书”刻在灯柜上,以示铮铮铁骨。

“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如此的浩然正气,如此的英雄气魄,令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无数的抗战将士正是拥有如此的凌云壮志,才使得敌人落荒而逃,正是拥有如此的坚定信念,才使得先辈们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品读抗战家书,我体会到了前辈们舍身救国,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

抗日名将吉鸿昌在牺牲前以手指为笔,在刑场上写下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虽然他身陷囹圄,但是爱国的情感没有泯灭,牺牲奉献的精神只增不减,在生前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发出有力的呐喊,激励着更多的爱国人士投入到抗战之中。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6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6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防止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书,是一种永远值得铭记的精神财富。

当第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重读抗战家书》系列报道时,我的心中充满了震撼。

一封封家书是对家庭、父母、妻儿的深情,是对家国的忠肝义胆,是对日军对中国的罪行的悲愤。

抗日英烈留给家人及中华儿女的家书,是我们珍贵的财富。

在此与大家分享左权将军的家书,与大家一同走进烽火连天家国情的铮铮岁月。

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烽火连天不休,家书珍抵万金。

报道中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深情的念着一封父亲左权将军在牺牲前三天写的家书:"志兰: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那么较前艰辛多了,部队如不生产那么简直不能维持。

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

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设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

别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见,念,念,念,念。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写完这封信的第三天,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那一年,他的女儿小太北,只有两岁。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在她42岁时,母亲将保存的11封家书寄给了她。

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左太北说:"我就觉得我其实很幸福,我有这么好的一个父亲。

我想传递的就是学习父亲的这种精神,就是心里想着国家、想着民族。

大家都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富强。

"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他写给亲人的一封封家信,记载了日军的罪行,也记录了一名军人在亡国关头的悲愤。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家庭史诗小说。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战争年代的生活,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坚韧和勇敢。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艰辛和顽强,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展开,家中的父亲是一名军官,母亲是一名教师,他们有两个孩子。

在抗战初期,父亲奉命参加了抗日战争,母亲则留在家中照顾孩子。

在战争的洪流中,这个家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坚定地支持着抗战的胜利。

小说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年代的不屈精神。

父亲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母亲则在家中默默地支持着丈夫和孩子。

孩子们也在战争的阴影下成长,他们学会了坚强和勇敢,也学会了珍惜家庭的温暖。

在这个家庭的支持下,父亲在战场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最终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顽强和坚韧。

他们在战争年代面对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希望,也从未屈服于敌人的压力。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读完《抗战家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和顽强。

他们在战争年代面对着无数的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希望,也从未屈服于敌人的压力。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这个家庭的故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除此之外,小说还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情感往往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他们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展现出了不同的一面。

父亲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坚韧,母亲在家中的坚强和支持,孩子们的成长和坚韧,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抗战家书》让我对抗战时期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抗战家书》读后感:碧血丹心照千秋(推荐5篇)

《抗战家书》读后感:碧血丹心照千秋(推荐5篇)

《抗战家书》读后感:碧血丹心照千秋(推荐5篇)第一篇:《抗战家书》读后感:碧血丹心照千秋碧血丹心照千秋——《抗战家书》读后感文/王栋梁春风化雨,飘落在烈士的墓碑上,甘甜美酒,倒满了烈士陵园的一寸一土。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烈士的墓碑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您的影子已模糊不清,我还在寻觅当初的笑容。

”儿子告诉她“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藏在泥土中,千年以后,我还将守卫在祖国的南疆……”儿子牵挂着母亲,母亲思念着儿子,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把我带进了“祖国河山沦丧,生灵遭到涂炭”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炮声隆隆,硝烟滚滚,日本帝国主义在半封建半殖民的土地上,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法西斯战争。

从北国到南疆,从城市到村庄,弥漫的硝烟席卷全中国。

一滴滴铿锵的血,在悲怆中流尚,一腔腔的沸腾的血,在仇情中激荡。

腥风血雨唤醒了抗日民众,一批批仁人志士抛家弃子,背井离乡,拿起刀枪,奔赴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以“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双手擎”的英勇气概,把青春和一腔热血,熔铸成永远的丰碑,铁血扣响东方,吹响了中华军魂的荣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战家书》中,收集了抗日将军左权、吉鸿昌、张自忠、赵一曼、戴安澜、蔡炳炎、谢鲁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背后的动人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灵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留给亿万中华儿女抹不去的阴影。

静悄悄的夜晚,月光透过窗户,我孜孜不倦地阅读着《抗战家书》,“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时相聚,念,念,念,念。

”“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了,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相片摆出来一一的望着”。

这是左权将领写给妻儿的家书。

“家书抵万金,句句重千斤,字字吐真情”,女中豪杰赵一曼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抗战家书 读后感

抗战家书 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一部以家书形式写就的作品,作者是陈白尘。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和他的家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对抗敌人的坚定决心,让人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真实情感和困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家人的勇敢和乐观所打动,也更加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家庭的重要性。

这本书以一封封家书的形式展开,通过作者写给妻子、父母和儿子的信件,把读者带入了抗战时期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却又让人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冷酷和不安定。

在信中,作者一方面对妻子和儿子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思念和牵挂,另一方面也记录了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情。

通过这些家书,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一家人在战争面前的坚持和努力,也能够更加了解那个时代的压力和困境。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他们的勇气和乐观。

虽然身处战乱年代,面临着无尽的艰辛和危险,但作者一家人却从未放弃希望和努力。

尽管物质条件的匮乏和恶劣的环境给了他们许多困扰,但他们仍然积极地面对生活,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种勇气和乐观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他们没有被战争的残酷吓倒,相反,他们从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这种乐观的态度让我深受鼓舞,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同时,这本书也向我展示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战乱年代,家庭的凝聚力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一家人虽然身处战场,但他们仍然保持了家庭的联系和支持。

无论是寄给儿子的信,还是给妻子的鼓励,作者都把家庭放在了第一位,成为自己坚强的后盾。

这种坚定而温暖的家庭纽带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尽管他们身处战场,但他们之间的爱和关怀却永不消失。

总的来说,《抗战家书》是一本令人动容的书。

通过作者的家书,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抗战年代的困境和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不屈服的精神和家庭的温暖。

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也让我更加珍视现在的和平生活。

希望更多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那个时代,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家庭的重要性。

抗战家书 读后感

抗战家书 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一部以真实的抗战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抗战将士与家人之间的家书往来的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家书的形式,展现了抗战时期家庭的温情、壮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家书的形式,将抗战时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纸笔间,情感流淌,家人之间的牵挂和思念溢于言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一封家书都是家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交流,每一句话都是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尤其是在战乱频发的年代,家书更是家人之间最珍贵的联系方式,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家人对彼此的关心和期盼,让人感受到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抗战时期家庭成员的壮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保家卫国而努力奋斗。

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那个英勇的年代充满敬意。

通过《抗战家书》,让人深刻感受到了抗战时期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部小说不仅让人感动,也让人对那个艰难岁月的抗战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着力量,每一封家书都承载着家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每一句话都是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这部小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伟大,也让人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让人对抗战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着力量,每一封家书都承载着家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每一句话都是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这部小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伟大,也让人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抗战家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家书的形式展现了抗战时期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读后感篇一:《读抗战家书》有感《读抗战家书》有感有一种爱,超越陪伴——《读抗战家书》有感刘娟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是最无私的爱。

只有做了母亲后,才会对这句话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我爱孩子,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对孩子的教育、衣食住行总是尽量亲力亲为,工作之余尽量陪伴她。

我固执的认为,陪伴就是最好的爱。

但是,在战争年代,却有这样一群父母,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们忙于自己的事业,他们不能陪伴孩子成长,不能亲自教育儿女成才。

他们的事业就是拯救我们的民族于危难之际,他们把热血、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国家,他们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还把自己全部的希冀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肩负起民族存亡的重任,替他们完成未竟的事业,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抗战家书》中,我读到民族英雄赵一曼在生命的尽头留下的一封家书,这封绝笔信只有短短一百多个字,却字字流露着对儿子的思念与愧疚,满溢着自己以身殉国的坚定意志和对儿子的热切希冀。

她遗憾却不后悔,勇往直前毫无畏惧。

信中这样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最后一封信带着满腔的爱与希望,将她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延续下去……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对子女的爱不会比今天的我们少一丝一毫。

同样的深情,显现在烈士左权的家书中。

这位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对刚出生才几个月就离别的女儿,从一个深沉刚毅的军事指挥员一变而为慈父,字里行间凝结着对女儿北北冷暖关爱的骨肉亲情。

在1942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里,他这样写道:'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闲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家书》读后感(2篇)
炮火纷飞,一封家书,饱含深深思念,前路崎岖,几句诺言,承载万丈豪情;时光荏苒,重温这些誓言,感悟先烈们的爱国情怀,斗转星移,回顾这些故纸温情,体会前辈们的奉献精神。

翻看着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抗战心灵史。

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

穿越
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我动容。

重温抗战家书,我读出了先烈们深深的爱国情怀,以及坚定的报国忠心。

著名的抗战将领张自忠从抗战一开始就有“报国必死”的决心,每上战场,他都打得英勇悲壮,而且每次战前他都要写下一封信,回来的时候再把信撕掉,以示报国忠心。

“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敢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阅读他对战友的书信,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决心杀敌的信念,翻看他的书信原件,苍劲有力的字体正是对这种信念最好的诠释。

除非海枯石烂,否则他的报国忠心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同样,时任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的傅常将军,在率军出川抗战之前,将写给妻子儿女的“遗书”刻在灯柜上,以示铮铮铁骨。

“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
心裹尸以还”如此的浩然正气,如此的英雄气魄,令我的敬佩之情
油然而生。

无数的抗战将士正是拥有如此的凌云壮志,才使得敌人落荒而逃,正是拥有如此的坚定信念,才使得先辈们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品读抗战家书,我体会到了前辈们舍身救国,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

抗日名将吉鸿昌在牺牲前以手指为笔,在刑场上写下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虽然他身陷囹圄,但是爱国的情感没有泯灭,牺牲奉献的精神只增不减,在生前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发出有力的呐喊,激励着更多的爱国人士投入到抗战之中。

如此的凛然正气,足以看出烈士们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如此的无所畏惧,足以看出前辈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作为远征军被派遣出征的戴安澜将军受伤殉国后,人们在他的皮包中发现了两封信,其爱国情怀,报国之志,催人泪下。

“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如此毫无畏惧的牺牲精神,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戴安澜还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

如此的英勇善战,取得了远征的胜利,如此顽强拼搏,将军死而无憾!八路军
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左权,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谱写了自己辉煌的革命生涯、军事生涯,撰写和翻译了大量军事理论文章和著作,但很少谈及自己。

透过他情真意切的一封封家书,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无私奉献。

家书中,对刚出生才几个月就离别的女儿,这个深沉刚毅的军事指挥员在家书中一变而
为慈父,字里行间凝结着对女儿冷暖关爱的骨肉亲情。

然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纵使儿女情长,纵然有太多的挂念,左权同志还是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难道这不是一种奉献吗?
回味抗战家书,我懂得了珍惜。

我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珍惜光荣传统,我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看着一封封用生命书写的家书,读着一句句荡气回肠的誓言,抚摸一张张褶皱不堪的信纸,我仿佛闻到了一阵阵浓浓的火药味,看到了一团团烽火狼烟,听到了一声声呐喊呼唤,正是在这样一种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前辈们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最前线,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有的在新婚之夜就出征战场,有的母亲临终也未归乡悼念,有的家书还未送达就已壮烈牺牲。

正是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

如果没有那些爱国将领为了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没有那些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独立,英勇善战,宁死不屈,没有那些前辈先驱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也许我们仍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仍将饱受战争的折磨,和平的阳光将不会照亮我们的每一寸土地。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沐浴在这和平的阳光下时,更应该居安思危,思考如何开创伟
大祖国的美好未来。

首先,我们要继续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以抗战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中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其次,我们要将这伟大的抗战精神充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与实践中去,团结协作,互相帮扶,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为今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回首过去,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先烈,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断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通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同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