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分类及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之吉白夕凡创作1、纪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纪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辑,是我国现存纪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纪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纪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不雅念,比较容易反应出史事产生和成长的时代布景;其缺点是不容易集中反应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办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法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规模.纪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规模.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纪年体,纪传体,合称为现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离的资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纪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便利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小结:1、纪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纪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辑,是我国现存纪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纪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纪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不雅念,比较容易反应出史事产生和成长的时代布景;其缺点是不容易集中反应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办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法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规模.纪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规模.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纪年体,纪传体,合称为现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离的资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纪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便利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小结:■ 国别体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二十四史(包含《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按年月顺序叙事.《竹书纪事》◆通史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他们的模式大体如下:纪年体:某年产生了某事国别体:某国产生了某事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国别体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国语》、《战国策》■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二十四史(包含《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按年月顺序叙事.《竹书纪事》◆通史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他们的模式大体如下:纪年体:某年产生了某事国别体:某国产生了某事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
中国古代典籍概述
• (四)《史记》的学术评价 • (1)创立了重要的史书体裁。 • (2)全面而有系统地记载了西汉中期以前 的古代史实,并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 (3)《史记》不但有系统地记载了古代汉 族各朝代的历史,同是也记载了国内各族 和与汉朝有关系的一些邻国的历史,如 《匈奴》、《朝鲜》等传,这些记载为各 族各国的历史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料。 • (4)夹叙夹议、爱憎分明的书法。
史记
• (一)司马迁的事略和《史记》的撰写
• (二)《史记》的材料来源:一类是依据故有 的记载,另一类是依据直接史料和司马迁自己 的见闻。 • (三)《史记》纪传体的特点:《史记》的五 个组成部分,分别具有三种不同的性质,即以 时间为纲的本纪与年表、以事类为纲的书、以 人物为纲的世家与列传,综合成为一书,这是 《史记》的一个特点,也是纪传体的一个特点。
• (5)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和天子受命说。 这是其糟粕部分。 • (6)古代科学和迷信思想常常混在一起。 • (7)其书中采录了一些缺乏事实基础的传 说故事。
• (五)《史记》的注释和流传:
• 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和唐代司马贞的 《索引》、张守节的《正义》等三家为最 重要。
• (三)、二十六史的发展史
• 二十六史的集结过程,是在二千多年的长时间内发展形成的。 • 1《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史” 。 • 2到唐代时,增加了三国、晋和南北朝共十朝的史书,合成为 “十三史” 。 • 3宋代时,除增加唐和五代的史书外(都用新书),因南朝和北 朝的八部史书比较杂乱,不如《南史》和《北史》简明,于是 增加了四部史书,称为“十七史”。 • 4到明代时,增加了《宋》、《辽》、《金》、《元》四部史书, 称为“廿一史”。 • 5清代时,增加了《明史》和《旧唐书》与《旧五代史》,便构 成了“廿四史”。 • 61919年,北洋军阀政府以柯劭忞的《新元史》列入正史,称为 “廿五史” 。 • 7《清史稿》虽然不是正式史书,其体例和旧史书完全相同,所 以近来多有人合称之为“廿六史”。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
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1、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2、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3、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著史体裁。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 史书体例全面整理
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起源于春秋。
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我国古籍分类法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过程, 而分类正是这个过程中的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分类是把一个属概念划分为若干种概念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 人们通过比较, 揭示事物之间属性的异同, 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 再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既是科学认识和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信息整序的主要手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按其属性区分开来, 并归入一定的类。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 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文献分类第一节《七略》分类法也叫做六分法大家都知道,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 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是孔子对当时学术流派的系统总结, 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图书分类思想。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所讲的即:真正的文献分类法。
汉代,文化学术繁荣,科学技术发达,文献种类与数量骤增,文献收藏利用频繁,文献组织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扩展,出现了官修、史探、专著三大类型的目录,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体系,奠定了我国文献组织的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文献组织也从简单幼稚走向成熟。
汉武帝时,下令征集全国图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对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将所收的书编成目录, 写出学术性的总论及各类的分论,即《七略》。
这部图书分类法的诞生, 比瑞士人吉士纳于年编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
《七略》原书在唐朝以后遗失了,现在只能在《汉书·艺文志》中见到《七略》的概貌。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之迟辟智美创作1、纪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纪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纪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年夜的一部).另外,纪年体史书还有孔子《年龄》、"年龄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年龄左氏传》)、《年龄公羊传》、《年龄谷梁传》等.纪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力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布景;其缺点是不容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年龄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早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列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开创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纪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纪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年夜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资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纪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建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小结:1、纪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纪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纪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年夜的一部).另外,纪年体史书还有孔子《年龄》、"年龄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年龄左氏传》)、《年龄公羊传》、《年龄谷梁传》等.纪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力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布景;其缺点是不容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年龄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早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列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开创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纪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纪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年夜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资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纪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建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小结:■ 国别体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按年月顺序叙事.《竹书纪事》◆通史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他们的模式年夜体如下:纪年体:某年发生了某事国别体:某国发生了某事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国别体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国语》、《战国策》■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按年月顺序叙事.《竹书纪事》◆通史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他们的模式年夜体如下:纪年体:某年发生了某事国别体:某国发生了某事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
中国古籍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
中国古籍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中国古籍(指周秦至1911年间成书的图书),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版本。
今存古籍,以雕版印刷文献为主要形式,“版本”一词的本义也就是指雕版印刷之书。
在雕版印刷出现以前和以后,图书还曾以手写、石刻等形式制作和流传,其中手写文献按载体又有竹、木、帛、纸之分;在雕版印刷之后,又有活字印刷的出现,而活字按制成材料又有泥、木、铜、铅之分。
因此,中国古籍版本的范围,并不局限于雕版印刷之书,而是包括了各种制作方法所形成的图书。
从简帛书写到纸书写,从石镌摹拓到雕版、活字排版以至近世铅字印刷等而产生的每一种图书的不同本子的具体情况,都属于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范畴。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版本除了甲骨刻辞和青铜铭文外,目前存在最早书本当推战国以至西汉时代的竹简写本和缣帛写本。
自从秦始皇焚禁以后,无论劫后残存的秦前书本,或者汉代人用汉隶移写的书本,都已散乱残缺,不易通读。
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勘写定群书,自属当务之急。
关于刘氏校订的具体情况可以从近年来出土的秦汉间简帛书本中窥见一二。
把1959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竹木简《仪礼》七篇和《服传》甲、乙本两卷,与今本(刘向校定之本)核校,异文达1,000多字,经考订,除了今古文异字和书手俗写以外,绝大部分是简本(出土本)讹误,只有20多字确为刘氏误订而属于简本独善的原文(据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载《文史》33~36辑)。
据此一书的校订,可以推断刘氏父子从秦火余烬中校订这么多的秦前古籍,除了博综群书的学问和精密校理的识断以外,还要靠汇集众本才能完成这一工作。
根据今存《列子》、《管子》、《晏子春秋》的《叙录》的记载,可以知道刘向等人在校书时搜集尽可能多的不同本子,经过校雠,然后才“定著”、“已定”、“相定”而“缮写”的。
当时所罗列的本子,首先有中、外之分。
“中”即中秘书,是皇家的藏书。
“中书”外有“太常书”,即太常博士所用之书;有“太史书”,即汇集到太史公处的书(《太史公自序》中有“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记载);“臣富、参书”、“大中大夫卜圭书”、“臣向书”等都是个人所藏的书,都是征集来的。
二十四史体例、概况、价值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一、《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书的编写有多种体裁,二十四史采用的是纪传体。
这种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不过历朝正史的撰修在此基础上均有所创新,具有各自的特点。
《史记》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组织而成,共130篇。
本纪是全书大纲,以事系年,取法于《春秋》的编年;世家是分国的,分国也按时代排下,但不同于《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史记》世家仍以记事为主;列传是司马迁独创的一个体例,是《史记》最主要部分;表,是全书中最重要的筋节,《史记》中的十张表,按事情不同而分作,其稽牒作谱,则以《世本》为范;八书,详记政制,专为一件事而特作一篇书,形制出于《尚书》。
因此,可以说《史记》实际上是以前史学上各种体裁之集大成。
其最异于前史者,是以人物为本位,故称为纪传体。
《史记》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时约3000年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体通史著作。
《汉书》也称《前汉书》,班固著。
它基本沿用《史记》体例而略作变更,“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改“书”为“志”,“世家”并入列传,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共百篇,后人析为120卷,共80余万言。
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计230年的历史。
《汉书》断代为史的方法,虽然容易割裂历史的联系,但可以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史料保存得更加完备, 便于总结一个王朝的兴衰,为后代治国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史书的体例有哪些史书体例有着多种分类,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史书的体例有哪些,欢迎参考阅读!1. 编年体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起源于春秋。
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2.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
一、纪传体
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我国第一部的纪传体通史。
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
篇目分别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
二、编年体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三、国别体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四、断代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
609-第二章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与体式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与体式第一节文献的记录载体在没有发明纸张以前, 我国古代先后利用甲骨、金石、简牍、縑帛来刻写记事, 记录文献。
这些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作用。
汉代发明了造纸术, 纸的使用时间最长。
目前我国各类文献还是以纸为主要载体。
1.甲骨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和一些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
因为出土于殷墟, 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 天被认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殷商奴隶主阶级什么事情都要祈求上帝和祖先的保佑。
行事之前, 都得借助占卜, 以定吉凶。
甲骨文在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才被发现, 当时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 住在北京的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发现甲骨上面刻有古文字, 他便四处搜求, 共得 1500 片。
不久, 王懿荣去世, 甲骨为刘鹗所得, 刘又继续收集, 约得 5000 片, 择其中字迹较好者 1058 片,于 1903 年拓印成《铁云藏龟》, 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的专书,1904 年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是为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的开始。
其后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继续搜访, 罗振玉先后所得达 3 万片, 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等, 加以著录和考释。
王国维编《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并于 1917 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等著名论著, 在文字考释的基础上, 把甲骨文研究与商史研究结合起来, 取得很大成果。
在甲骨发现的最初阶段, 虽有人知道是商代遗物, 但它究竟在哪里出土, 以及甲骨所属年代, 还是一个疑团, 知道得并不确切, 经过罗振玉多年探寻, 王国维等学者深入考证, 直到 1908 年才弄清甲骨真正出土的地点是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 从而论定甲骨文就是殷代后期从盘庚迁殷到纣辛灭国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这一段时间的遗物。
古代文化常识 史书体例全面整理
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起源于春秋。
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古籍分类史书体例
古籍分类纪传体(正史)“正史”一名,到唐修《隋书·经籍志》时才正式设立。
是历朝历代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的立场出发,依据规定而著的史书。
包括24种纪传体史书,诸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
〈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
《史记》既是不朽的史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原创版)目录一、史书体例的起源与发展1.史书体例的起源2.史书体例的发展二、史书体例的分类1.编年体2.纪传体3.表志体三、史书体例的特点及代表作1.编年体的特点及代表作2.纪传体的特点及代表作3.表志体的特点及代表作四、史书体例的影响与价值1.对后世的影响2.历史文化价值正文一、史书体例的起源与发展史书体例是指中国古代史书中所采用的记载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内容的体例。
史书体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早期的史书主要以记载事实为主,没有明显的体例划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史书体例逐渐形成了编年体、纪传体和表志体三种主要体例。
二、史书体例的分类1.编年体:编年体是一种以年代为序,按年月先后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编年体史书的特点是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内容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和查找。
代表作有《春秋》、《左传》等。
2.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以人物为中心,通过纪传两种方式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人物传记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既能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貌,又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和成就。
代表作有《史记》、《汉书》等。
3.表志体:表志体是一种以事件、人物、地理、制度等为主题,以表格和志书形式记载历史资料的史书体例。
表志体史书的特点是内容分类明确,条理清晰,便于查阅和研究。
代表作有《三国志》、《晋书》等。
三、史书体例的特点及代表作1.编年体的特点及代表作:《春秋》、《左传》等编年体史书,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内容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和查找。
2.纪传体的特点及代表作:《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通过纪传两种方式记载历史事件,既能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貌,又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和成就。
3.表志体的特点及代表作:《三国志》、《晋书》等表志体史书,以事件、人物、地理、制度等为主题,以表格和志书形式记载历史资料,内容分类明确,条理清晰,便于查阅和研究。
四、史书体例的影响与价值1.史书体例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不仅对后世的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东亚地区的历史著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史手册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史手册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1、编年体——史书编着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着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着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着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26经、史、子、集和古籍分类
26经、史、子、集和古籍分类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
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
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
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之阳早格格创做1、纪年体——史书籍编著的一种体裁.纪年体史书籍是按正在世皇帝的年号纪录(即按年代程序纪录)履历事变.代表做:《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写,是尔国现存纪年体史书籍中做用最大的一部).别的,纪年体史书籍另有孔子《秋秋》、"秋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秋秋左氏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等.纪年体以时间为核心,按年、月、日程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履历最早用的也是最烦琐的要领.其便宜是给人以精确的时间概念,比较简单反映出史事爆收战死长的时代背景;其缺面是没有简单集结反映共一履历事变前后的通联.补充要领是,正在纪录史事时,偶尔要逃道往事,偶尔也附戴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纪录,即按国家分类纪录履历.(共二部)最早的一部秋秋时期左丘明做的《国语》;较佳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背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籍代表做).3、纪传体——史书籍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坐传记的办法记道史真.即以人物活动为核心纪录履历,便是为人物坐传,代表做《史记》.比圆《三国志》《史记》等皆是纪传体.《史记》是尔国履历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断代史格式——以往代为断限的史书籍.此体裁独创于东汉史教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籍》,写下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天皇四年(23年)西汉王往230年的履历.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中,其余的二十四史皆属此体.其中《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往,仍旧属于断代史的范畴.纪年体战纪事原终体的史书籍,以往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畴.5、纪事原终——纪事原终体,是以事变为核心的著史体裁.它取纪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原终体裁,每事一题,为一博篇,把分别的资料,准时忙先后加以集结敍述,兼有纪年体战纪传体的便宜,详於记事,便当阅读.它建坐于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原终》.小结:1、纪年体——史书籍编著的一种体裁.纪年体史书籍是按正在世皇帝的年号纪录(即按年代程序纪录)履历事变.代表做:《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写,是尔国现存纪年体史书籍中做用最大的一部).别的,纪年体史书籍另有孔子《秋秋》、"秋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秋秋左氏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等.纪年体以时间为核心,按年、月、日程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履历最早用的也是最烦琐的要领.其便宜是给人以精确的时间概念,比较简单反映出史事爆收战死长的时代背景;其缺面是没有简单集结反映共一履历事变前后的通联.补充要领是,正在纪录史事时,偶尔要逃道往事,偶尔也附戴记述后事.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纪录,即按国家分类纪录履历.(共二部)最早的一部秋秋时期左丘明做的《国语》;较佳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背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籍代表做).3、纪传体——史书籍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坐传记的办法记道史真.即以人物活动为核心纪录履历,便是为人物坐传,代表做《史记》.比圆《三国志》《史记》等皆是纪传体.《史记》是尔国履历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断代史格式——以往代为断限的史书籍.此体裁独创于东汉史教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籍》,写下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天皇四年(23年)西汉王往230年的履历.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中,其余的二十四史皆属此体.其中《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往,仍旧属于断代史的范畴.纪年体战纪事原终体的史书籍,以往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畴.5、纪事原终——纪事原终体,是以事变为核心的著史体裁.它取纪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原终体裁,每事一题,为一博篇,把分别的资料,准时忙先后加以集结敍述,兼有纪年体战纪传体的便宜,详於记事,便当阅读.它建坐于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原终》.小结:■ 国别体按国家分类纪录履历.《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核心纪录履历.二十四史(包罗《史记》)■ 纪事原终体以事变为主线按年月程序道事.《竹书籍纪事》◆通史纪录从黄帝到做家死计年代的履历.《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纪录往代履历.除《史记》中的其余二十三史.他们的模式大概如下:纪年体:某年爆收了某事国别体:某国爆收了某事纪传体:某人干了某事■国别体按国家分类纪录履历.《国语》、《战国策》■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核心纪录履历.二十四史(包罗《史记》)■纪事原终体以事变为主线按年月程序道事.《竹书籍纪事》◆通史纪录从黄帝到做家死计年代的履历.《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纪录往代履历.除《史记》中的其余二十三史.他们的模式大概如下:纪年体:某年爆收了某事国别体:某国爆收了某事纪传体:某人干了某事。
史模板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史模板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令狐采学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分类纪传体(正史)“正史”一名,到唐修《隋书·经籍志》时才正式设立。
是历朝历代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的立场出发,依据规定而著的史书。
包括24种纪传体史书,诸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
〈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
《史记》既是不朽的史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
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
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史书是一个整体对纪年的统一的体裁,是一种形象化的历史记录方式。
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
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系;但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事件,一个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读者不易了解其全貌。
如:*年*月*日,*国*人发动了*政变或光绪*年*月*日,*地发生了*事件。
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
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纪(一)纪事本末体概述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
其後,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
这是朝代的纪事本末。
另外,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闲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
《四库全书》也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
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3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闲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历朝纪事本末史书概况表书名卷数编著者记史范围绎史160 清马驌太古~战国末左传纪事本末53 清高士奇春秋史事通鉴前编纪事本末100 近人沈朝阳唐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通鉴纪事本末239 宋袁枢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五代末续通鉴纪事本末110 清李铭汉宋~明末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 宋杨仲良北宋太祖~钦宗宋史纪事本末26 明陈邦瞻太祖~文天祥谢枋得之死辽史纪事本末40 清李有棠太祖~西辽金史纪事本末52 清李有棠有金一代西夏纪事本末36 明张鉴李思恭~李睍元史纪事本末27 明陈邦瞻世祖至元中~顺帝末明史纪事本末80 清谷应泰太祖起兵~清兵入关明朝纪事本末补编 5 清彭孙贻补谷应泰书之阙续明纪事本末18 清倪在田南明史事三藩纪事本末 4 清杨陆荣明末福王、唐王、桂王事清史纪事本末80 近人黄寿鸿起太祖~德宗别史正史以外的纪传体史书,是正史的别支,即官定正史以外的史书。
其实正史与别史并无性质上和价值上的区别,只是正史是经过命令规定,而别史是未经命令规定而已。
杂史起源很早,但正式列有杂史这一门,是跟正史正式设立同时期的。
所谓杂史是指其体例、内容都不如正史、别史那样严谨完整的史书。
它与纪、传、表、志俱全的正史和关系一代大政的别史都有不同。
它是异体杂记,是不受体例拘束的又一种体裁的史书。
诏令奏议传记类传记类史书是以人物为主的历史记载。
根据中国史学的发展来看,这一类记载到司马迁撰《史记》时已成熟,后世纪传体史籍也以“列传”一门分量为最多,大致不出《史记》范围,惟生卒年及历官次序较详而已。
传记大都隐恶扬善,尤其是唐宋以来文集所载的墓志(始于东汉蔡邕)大多为谀墓之文。
但生卒年、历官次序、亲友关系的记载较为可靠。
再从保存历史资料的角度看,这一类史籍的重要性也是要充分估计的。
传记类史料大体可分为四类:一、分类专书按历史人物的不同类型分类编篡。
如《列女传》、《高僧传》、《唐才子传》、《畴人传》、《高士传》、《文士传》等。
二、以朝代为主的传记按同一朝代编篡。
如《宋名臣言行录》、《元名臣事略》,宋明等朝《琬琰集》、《耆献类征》、《碑传集》等。
三、地方性传记按同一地区编撰。
如《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传》、《百越先贤志》、《浦阳人物记》,及各地方志中的人物传。
四、个人专传编篡形式有家传、年谱、别传等。
如《郑玄别传》、《华佗别传》、《赵云别传》、《王朗家传》、《邺侯家传》、《孔子年谱》等。
分类专书《列女传》八卷,汉刘向撰。
成书正当西汉成帝间赵飞燕姊妹嬖宠之时,意在讽谏。
北宋曾巩序云:“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
”《列女传》将列女分为七类叙述: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孽嬖除第七类外,大都有褒无贬,载述妇女事迹多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则。
但一般史籍于妇女事迹或疏于记载或肆意诬蔑,此书能搜集百余著名妇女之事,加以比较详尽的叙述,在传记史籍中应有一定的地位。
《高僧传》,十四卷,梁释慧皎撰。
编撰缘由,慧皎《序录》云:“自汉之梁,经历弥远,世涉六代,年将五百。
此土桑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众家记录,叙载各异。
”诸家僧传、僧史,“各竞举一方,不通今古,务存一,不及余行。
或褒赞之下,过相揄扬;或叙事之中,空列词费,求之实理,无的可称;或复嫌以繁广,删减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遗失削。
”梁武帝大兴佛教,僧众流品猥杂。
“自前代所撰名曰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得适时,则名而不高。
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北今录。
故省名音,代以高字。
”《高僧传》凡分十门(附各门所录僧数)译经35 义解101 神异20 习禅21 明律13亡身11 诵经21 兴福14 经师11 唱异10共记载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至梁初天监十八年(519年)四百五十三年间高僧二百五十七人,又旁出附见者二百余人。
因南北朝分裂的社会局势所限,所载详于江南诸僧而略于北方,所谓伪魏僧者仅得数人。
所录梁僧亦不多,仅十三传,实则宋僧多于梁僧。
书中僧人多属西域。
如:支谦,支者,月氏人;康僧会,康者,康居人;安清,乃安息太子等等。
作用:一为佛教史研究之用,二为研究中外交通史之用,三为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之用。
此外,可资其他方面研究:卷四《朱士行传》载其经历,说他出家后专务经典,尝于洛阳讲“道德经”,以汉灵帝时竺佛朔所译“道德经”文章隐质,诸未尽善,遂“以魏甘露五年(260)发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得梵书正本凡九十章,遣弟子弗如檀,此言法饶,送经梵本还归洛阳。
”这就是中土沙门最早西行求法之事了。
同卷《安清传》云:“以汉桓之世,始到中夏。
至止未久,即通华语。
于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
”“其先后所出经论凡三十九部,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这是外域人到中土求学的事例。
传众对安清享年考证甚详。
卷九《竺佛调传》载有灵帝末,沙门严佛调,共安玄都尉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
以上三例,都是佛学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高僧传》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其功不可没。
卷三载有东晋高僧法显三岁为僧,以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越葱岭,经三十余国,至天竺。
留中天竺三年,学梵语梵书,又附商船到狮子国(即锡兰,今斯里兰卡)停三年,附商人大舶(可载二百余人)循海而还至广州,为风飘至青州(山东胶东半岛),除其诸国别有大传即《佛国记》外,传文本身便是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卷四有记康僧渊,本西域人,生于长安,貌虽梵人,语实中国。
晋成之世,与康法畅等过江,与殷浩、王导等交游,导曾以其鼻高眼深而戏之,而渊曰:“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时人皆以为明对。
这些材料反映了中土与西域交往渊源之深远。
卷一《康僧会传》附《支谦传》载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明越,本月氏人,来游汉境。
支谦受业于支亮,“博览经籍,莫不精究,世间技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其为人细长,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行躯虽细是智囊’。
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
”这也是对研究佛教与中西交往有用的资料,但因支谦“生自外域,故《吴志》不载。
”卷十三《昙迁传》载,范晔死后,“门有十二丧,无敢近者,迁抽货衣物,悉营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