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总复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总复习
的下游地带(水污染)的远郊区; 与居住区有卫生防护带
第二节 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
一、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 低,服务范围比较小;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 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优越的地理位置 发达的交通
上海市城市等级和 服务范围的变化
丰富的资源条件
离运输、运输成
水产品加工厂、
本较高的工业
水果罐头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家具
离运输、运输成
厂、印刷厂、
本较高的工业
石油加工厂
动力指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 接近能源供应 钢铁、冶金、
量的工业

化学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劳 接近具有大量
指向型
动力的工业
廉价劳动力的
地方
季风水田农业

农业
业地
区域
位的
因 素
形 成



以种植业为 主的农业地 域类型
以畜牧业为 主的农业地 域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农业 乳畜业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因素


会 市场
然 因
农业区位选择 (对土地的 合理利用)
经 交通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整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2)“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3)“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

(1)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

较高。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思维导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百度文库
思维导图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思维导图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思维导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思维导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思维导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思维导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思维导图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思维导图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思维导图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思维导图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思维导图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思维导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思维导图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思维导图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2、人口增长模式:

3、发达国家:现代型(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中国: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判断:①改变居住地、②达到一段时间、③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范围

2、①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从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贫困→发达;山区→平原;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经济因素)

3、人口迁移的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劳动力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对迁出地:缓和人口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压力(好);造成人才和劳动力外流(坏)※对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好);给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带来压力(坏)

4、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因素②社会经济因素③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主要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大容量)

※制约因素:①资源(正比)②科技发展水平(正比)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2、合理人口容量,总是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最适宜的容量)

※合理人口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人口多,资源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生产对象

动植物

工业原料和燃料

生产过程

主要是生物生长过程,自然再生产和经济生产密切相合

主要是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以经济再生产为主

生产场所

农田

工厂、车间

对自然条件依赖性

需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受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因素影响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是必要的条件对社会条件依赖性

越来越高

越来越高

生产分布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国民经济中的位置

基础地位

主导地位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的投入要素:场地、水源、劳动力、能源、资金、原料、零部件、科技。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分类标准

类型

含义

举例

生产对象

采掘工业

从事自然资源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

采煤工业、水电工业

加工工业

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产品性质

重工业

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轻工业

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

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工业的区位选择

指向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1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河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河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河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等。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矿产等)、燃料(动力)、劳动力、交通及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国家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个人偏好等。不同的工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要求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市场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 工业联系: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工业联系包括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工业集聚的形式有多种,如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等。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如上海金山)、工业枢纽(如上海)、工业地区(如沪宁杭工业区)等。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工业分散是工业地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工业分散的原因包括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以及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工业地域联系则是指不同工业地域之间的经济、技术、信息等联系。

四、记忆点

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记住工业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期末复习 必修二各章主干知识结构图(含必修一后两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期末复习  必修二各章主干知识结构图(含必修一后两章)

资料1:考点知识结构 2012-5-30 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必修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亚洲季风

水田农业

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于发展

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及其影响

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那么你知道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如果喜欢,欢迎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x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x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免费下载】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二 期末总结

【免费下载】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二 期末总结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速度
缓慢(逆城市化)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民族) 生态环境因素 其它因素
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我国上世纪 50 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建设农垦兵团 以色列建国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返回故土 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 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后,当地居民迁离原居住地 家庭、婚姻、性别、年龄等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1. 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
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常位于交
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经济活动频繁,人口流动量大
侧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
集聚性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导致集聚,
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又因为环境保护、地租、交通等因素
导致分散
2. 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例:北京
(2)经济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功能区分化的最主要原因 (地租价格)
自然增长率
亡率高
原因
人口死亡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 工业革命进程 大部分发展中国
自然增长率(又分为两个 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中
过渡 阶段:自然增长率上升阶 医疗条件改善,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2章笔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2章笔记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 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

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

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

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

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

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课堂小结
再见
第五名 巴西 2.09亿
人口密度25P/K㎡ 增长率0.79% 占世界2.77%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国家尺度
第四名 印度尼西亚 2.64亿
人口密度146P/K㎡ 增长率1.10% 占世界3.50%
第三名 美国 3.24亿
人口密度35P/K㎡ 增长率0.71% 占世界4.30%
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全球尺度
观察表格及文字材料并思考: 从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
有什么特点? 从海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世界人口分布与距海远近的 关系。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观察并思考: 从大洲的角度来看世界
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各大洲人口差异较大,亚 洲人口数量最多,占比最高。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国家尺度
第十三名 菲律宾 1.04亿
人口密度352P/K㎡ 增长率1.55% 占世界1.39%
第十二名 埃塞俄比亚 1.04亿
人口密度105P/K㎡ 增长率2.49% 占世界1.39%
中低纬度,沿 海平原地区
观察并思考: 说出图中世界四大人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docx

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999. 10. 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 1. 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

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①时间差异:

②空间差异:

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乏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

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

2.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 常为一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