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名词解释部分

合集下载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名词解释:实证主义(孔德):基本信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根本区别,应当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

基本原则:(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2)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3)知识论都经验主义原则;(4)“价值中立”的要求;(5)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都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

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哥哥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社会动力学(孔德):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的基本内容。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孔德):孔德认为,他通过研究人类的智力在各个方面和各个时代的发展,发现了一条人类智力必须遵循都根本规律,它是建立在我们的机体发展和历史经验事实所提供的充分根据的稳固基础之上的。

这个规律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社会学》名词解释(1)

《社会学》名词解释(1)

是融洽,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地位关系(是一致,还
是冲突,以及冲突的程度如何)等。
13. 频度 :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它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
14. 合作 :是指社会互动中, 人与人、 群体与群体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
3. 先赋角色 :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4. 自致角色 :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主要指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5. 自觉角色 :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到周围的人
均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观
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它所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
律。
3.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一词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
H・海曼在 1942 提出。“参照群体”是指个
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通常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
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4. 拟剧论 :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 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2. 初始社会化 :发生于幼年和童年时期,是文化学习的集中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习了语言和基本的
行为模式,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社会化机构是家庭。
3. 预期社会化 :是一种指向未来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
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会化是按照社会的规范标准来培养社会成员的重要手段。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镜中我”理论(looking-glass self)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给学生一个良好的“
镜中我”定位,这对学生培育积极的自我意识是相当重要的。这种“
镜中我”的定位对他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坚定自己的在此基础上调适自己的
行为,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与他人和谐相处并适应社会,是每
角色失败
复 旦 投 毒 案
角色失败
大学生存在角色失败
文化震惊 (culture shock)
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 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 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简单而言,文化就 是“自然的人化”(马克思)。
——《鲁滨逊漂流记》
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千年的传承,可怕 的日本】前不久我去 日本考察,亲眼目睹, 不能用震惊来描述, 是可怕!那种纪律性、 统一性奉献精神,世 界上无与伦比。这种 文化是从而何来呢? 从中国的魏晋、唐宋 而来。中国的传统文 化,儒家文化,尤其 是佛家文化早已深入 他们的骨髓里去了!
文化震惊:
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 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在文化分析中,比较不同 文化是具体内容。关于比较不同文化,社会学提出的分析视角)
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我从山岗上下来,走到岛的西南角,我马上就吓得惊慌失 措、目瞪口呆了。只见海上满地都是人的头骨、手骨、脚骨, 以及人体其他部分的骨头。我心里的恐惧简直无法形容.我还 看到有一个地 方曾经生过火,地上挖了一个斗鸡坑似的圆圈, 那些人大概就是坐在那里,吃掉自己同类的肉体……我转过脸 去,不忍再 看这可怕的场面。我感到胃里的东西直往上冒,几 乎快晕倒了.”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安东尼·吉登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安东尼·吉登斯)【圣才出品】

第四章安东尼·吉登斯一、名词解释1.吉登斯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

他认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二重性答: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

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

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3.结构化理论答: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名词解释1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群学:清朝末年,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

谭嗣同于1896 年著《仁学》一书中就提出社会学。

章太炎于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也定为《社会学》。

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称为“群学”,而不称为“社会学”?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严复在其《原强》一文中说,为什么称斯宾塞的书(指《群学肄言》)为“群学”,“就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能群也,故曰群学”。

3 、结构功能主义: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提出的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它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

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系统达到新的平衡。

本世纪40 至50 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4 、冲突理论:使20 世纪50 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

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

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5 、符号互动理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有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

交换理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静力学(1)名词解释 1.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简答2、社会静力学的内容是什么?①人性结构:情感(利己到利他),活动(军事阶段到工业阶段),才智(神学阶段到实证阶段)②社会性质结构:家庭,阶级和种姓,城市和乡镇③社会联系的纽带:宗教,语言,所有制,社会组织(社会分工)二:社会动力学(1)名词解释 2.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社会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最终阶段前做经过的曲折历程。

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的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2)简答2、社会动力学的内容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引起的,政治,经济,智力,但最重要的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并据此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三:孔德认为实证一词的含义?1.孔德关于实证的含义的解释①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真实存在的②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以用于改善现状③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知识与现象相符合,并有一定的精确度④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即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而不是引起无休止的争论⑤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以往哲学追求的绝对意义四:社会唯名论名词解释: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外国社会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外国社会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秩序,整合的纽带:家庭、语言、分工和宗教2、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主要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4、形式社会学: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社会交往的模式”。

5、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的建构,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

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因此是一种理念,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于之近似,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是一种乌托邦。

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也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6、个人魅力型统治: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出色的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

7、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

8、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9、有机团结:它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

10、模式变量: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他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

11、功能分析范式AGIL: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

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

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

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

12、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蒸气不断推泄出去,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敌对情绪不断排泄出去,或有敌意的参与者退出来而不至于使群体解体,也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

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

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

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来自于对生物科学的借鉴--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大于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之和,社会现实高于个人的现实,因此要从整体上充分认识社会。

但为理解这个现实,就要确信社会就像物质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用经验调查的方法。

认为社会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历史分析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

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机械团结: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活动,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个性都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

(约束性制裁)有机团结: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

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分工越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鲜明,就越能摆脱对集体意识的束缚。

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化的职能。

(复原性制裁)权威类型:(1)感召权威:是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魅力型统治。

统治的行动基础:情感性行动。

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

统治的存在范围:追随者拥戴和服从领袖人物,甚至对领袖人物产生。

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秩序的革命时期;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这种统治有赖于领袖人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6)
名词解释题
16.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17.合法权威(韦伯)
合法权威是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无论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还是被统治者认可权力,都要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

18.社会形式(齐美尔)
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互动模式,是社会现实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19.内部报酬(布劳)
内部报酬是从社会交换关系本身获得的报酬,内部报酬从内部交换获得;内部交换是带有非功利色彩的情感方面的交换,例如友谊、恋爱就属于内部交换;由内部交换而得到的内部报酬具有非功利的情感性质。

16.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17.外部报酬(布劳)
外部报酬是从外部的社会交换中获得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从交换对方那里获取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则属于外部交换,外部报酬具有功利性或属于物质利益。

18.场域(布迪厄)
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场域中有社会行动者、团体机构、制度和规则等因素存在,场域的本质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有机论:斯宾塞(英)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英)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

第二章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矢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

规范性功能(规范性研究),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以及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矣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矢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査: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査者收集相矢资料的一种定最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田野调査):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矢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矢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尖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6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6

22. AGIL框架(帕森斯)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

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

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

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

①适应,是指系统必然同环境产生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手段,或者说,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②达鹄,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

任何行动系统都具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③整合,任何行动系统都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有效的发挥效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④维模,又叫潜在模式的维持。

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互动中止期间,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须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能照常恢复互动关系。

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在潜在状态的模式。

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四个子系统,最一般的行动系统是通过下述四个子系统来满足其功能需求的:(1) 行为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着系统适应问题的性质,并为满足适求性功能需求提供基本能量。

(2) 人格系统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行动系统的达鹄要求的满足正是在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

(3) 社会系统是由各个行动单位通过制度化关系连接而成的,因此满足着行动系统的整合要求。

(4) 文化系统中所包含和保存的价值规范为整个行动系统提供着基本模式,从而实现了维模功能。

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因而也面临着同样四项必须满足的的功能要求。

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

尽管分析的层次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对各个系统层次的具体解释也可以有巨大差异,但AGIL却可以作为适用于各个层次行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

西方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史
这种从“文化批判”的角度看待现代文明的立场以及由此得出的对社会结构和过程的独特见解,成为后来各 种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齐美尔把社会学规定为研究人们相互交往行动的纯粹形式,而不是交往行动的 具体内容。认为社会只是进行交往行动的个人的名称,而不是真正的实在,社会的实在是构成它的众多个体的人。 他把社会学视为社会科学中的一般学科或“几何学”,并尝试对构成多种复杂社会现象的人们相互交往行动进行 形式分类。
在社会学创立时期,还出现过不少以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地理 环境决定论、社会有机体论、人种中心论、社会进化论、机械论以及社会统计学派等。这一时期的社会学具有经 验主义色彩,拒斥抽象思辨,主张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在方法论上,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反对把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作明确的区分;主张社会学沿用自然科学方法并以自然科学研究模式为社会学研究的理想模式;强调社会 学是一门纯粹经验的科学,应以实然存在为研究对象,而不涉及应然价值的问题,亦即主张在事实与价值之间作出 明确划分;在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上,基本沿袭孔德的秩序——进步亦即结构——过程的二分法,以整体均衡和秩 序为前提预设,强调社会学以调适人际关系、医治社会弊病为目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改良主义色彩;在对社会过 程的解释上,尤其是对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的认识,还带有历史唯心主义的因素。
孔德尝试用实证方法对过去时代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和历史的知识进行综合。他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 社会学说,而把重建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并以此作为他的社会学所要完成 的任务。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另一重要人物是比孔德稍后的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他所建立的社会学体系的两个主要方 面是普遍进化原理和社会有机体论,这也是后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基础。斯宾塞在其三卷本的《社会学原理》 (1876~1896)中,集中阐述了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或超有机的集合体思想。认为社会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由 能量守恒定律来调适的;这种调适既表现在社会与其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中,也表现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之间,以 及构成某一社会的个体的人之间的生存斗争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由竞争、自然淘汰是有机界的普遍法 则,也是推动社会进化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

西方社会学资料--名词解释33~46

西方社会学资料--名词解释33~46

33. 交换与地位(霍曼斯)社会交换的实质是平等、公正的。

要是一个人在社会互动中给予别人的多,他就要社会从别人那里多取得一些报酬。

地位的高低则取决于它们付出的多少;地位较高的人意味着他能提供比别人更充裕的报酬。

年龄大的人因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对其他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地位较高。

显然,即使地位的不平等也是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形成。

这种思想无力解释显示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平等现象。

34. 交换与权力(霍曼斯)霍布斯用交换关系中“最小利益原则”来解释权力的产生。

他认为,社会交换必须遵守对等性原则,但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分布不平均,报偿能力各不相同,就有可能导致不对等关系的出现:一方具有较大的酬赏能力,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另一方酬赏能力较小,处于无力回报的地位。

在不对等的交换关系中,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依赖程度及从中获得的利益是不同的,那些在交换关系中获得利益较小的一方于是就获得了权力,而获益较大但又无力回报的一方只能服从对方,改变自己原油的行动作为补充性回报手段。

总之,权力取决于提供报酬的能力。

这种对权力的说明只适用于初级群体,而不使用于正式的社会组织。

35. 公正性期待(霍曼斯)公正性期待,是指由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费用和所得报酬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个人在当前或今后的行动中依然期待着这一比例关系在同样情况下的再现。

若他实际所得少于这一期待时,就会感到不公正,产生相对剥夺感。

公正性期待普遍存在于社会交换过程中。

36. 前台与后台(戈夫曼)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作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

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到后台来,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到表演中来。

37. 戏剧论(戈夫曼)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

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

社会学部分名词解释

社会学部分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sociology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

发展概况社会学一词由拉丁文Socius(集群)与希腊文Logos(知识)组合而成。

由法国哲学家A.孔德于1838年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最先提出并就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做了大致的构想,孔德因此而被视作社会学的创始人。

其后,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于1874年在其《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学的知识做了系统整理。

这样,社会学就从一般的社会哲学演变为具体的社会科学。

而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则是 E.迪尔凯姆的历史贡献。

从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确立到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的产生,标志着社会学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开始。

20世纪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拥有自己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广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众多的分支学科以及诸如社区研究、阶级阶层研究、社会控制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生态环境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专项研究课题。

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众说不一,通行的有分块式和平列式两说,其下的具体划分更是多种多样。

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大致包括社会、社会中的个人、群体、组织、阶级和阶层、社区、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等。

社会学的方法包括:①方法论。

是社会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

②研究法。

是社会学研究中搜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等。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法的取舍由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来决定。

社会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4)

社会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4)

功能冲突论:美国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

他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形成功能冲突理论。

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部分组成的功能系统,系统各部分之间存在着资源、声望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当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对分配方式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或部门之间关系失调时,社会就会发生冲突。

冲突是一种社会过程,冲突只有破坏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在一定条件下,冲突能保证社会连续性、防止社会系统僵化、促进社会的协调和整合,具有正面功能。

冲突起到了安全阀门的作用,使社会的紧张关系得到疏导,避免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激烈反抗行为。

现实冲突:美国科塞区分社会冲突的一种类型,与“非现实冲突”相对。

指个人或群体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的对抗行为。

如工人反对经理的罢工,达到特定目标就可能消除冲突的潜在原因。

现实冲突有明确的目标,产生于特定要求受到挫折,其烈度与具体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对于代价的评估,及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关。

非现实冲突:美国科塞区分社会冲突的一种类型,与“现实冲突”相对。

指个人或群体为宣泄敌对情绪对非冲突对象发生的行为。

当现实性对立不被允许表达时就可能转移真正的冲突对象,常表现为找“替罪羊”,不求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宣泄敌对情绪。

其特点在于冲突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它是用来发泄不满情绪的途径。

社会安全阀:美国科塞在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冲突具有积极功能的概念。

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提出。

认为冲突在一定条件下,能为社会或群体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积蓄的不满情绪予以发泄,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像“放气”的“安全阀”。

各个社会中存在的某种制度或习俗,可以用来解决社会冲突,缓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有安全阀的功能。

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就越重要。

它带有心理学的特征。

不平等社会系统:对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关于社会冲突起因观点的一种称谓。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文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以及特定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它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制度等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它分为两个方面,人性的方面和社会的结构。

2、社会动力学:它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的是人类的理性知识及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从社会纵向层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和进化。

3、实证主义社会学: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与模本直面具体的经验事实,以观察,实验,对比为手段把握社会现象之间关系,排斥价值评价的干扰,追求客观,确实,有实际用处的实证知识。

4、社会功能系统:在社会内部,由执行特定功能的各部分按一定的方式与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体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支持系统,分配系统和调节系统,三者相互协调,促进社会处于一种整合状态。

5、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

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中并互有存在的,不管它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或者是外在的,强制于个人的行为方式。

6、社会团结: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共有的情感体验、共有的道德情操和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上。

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整合的状态。

7、机械团结:是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其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的情感意愿和信仰方面的高度同质性。

它存在于社会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8、有机团结:是现代工业社会中所形成的社会团结,以社会成员充分分工,社会高度分化为基础,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

是由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造成的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感。

9、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即社会成员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在交往中因共同利益,共同需要的共同价值评价,形成的共有的思想观念。

10、社会行动:行动者赋予行为以主观意义而且以他人的行为为指向,并且始终指向他人,判断一个行动是不是社会行动,就是要看这一行为针对他人有没有主观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指出,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6. 传统权威(韦伯)
在这种统治形式里,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道德。他指出,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在这里,统治者或主人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不断传给自己的后代。这种统治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统治者作为统治者,并不表示他是“上司”,而是人格意义上的“主人”。构成统治机构中管理班子的人员不是被视为“官员”,而是被看作人格上带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差役”。被统治者不是作为同一社会组织中的“成员”,而是被视为统治者的“奴仆”,也就是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一种主子与臣民的关系。
5. 法理权威(韦伯)
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
韦伯认为,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① 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
韦伯指出,他所使用的资本主义概念具有特定的含义,即是当时西欧和美国那种典型的现在资本主义,而不是泛指一切。他认为,尽管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在此之前早已出现,并一直存在以各个地方和各个时期,但这样的资本主义全然缺乏上面所说的那种现代资本主义的特殊的精神气质。
韦伯指出,资本主义不等于贪得无厌和金钱欲。后者普遍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社会和任何阶层中。他指出:“贪得无厌决不等于资本主义,更不等于资本主义精神。相反,资本主义到是可以等同于节制,或至少等同于合理缓和这种不合理的冲动。”资本主义无疑是与追求利润有着一致性的,但这是建立在合理的进行计算与(形式上)和平营利机会上的。真正的资本主义经营依靠的是企业中资本的合理使用和对劳动的合理组织。这样,韦伯就把他所说的资本主义同“掠夺型的资本主义”区分开。另外,韦伯还将它同被称作“传统主义”的生活态度进行了比较。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精神同传统主义的态度正相对立。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传统主义不断被克服的过程,克服传统主义的关键既是使劳动本身成为目的、成为人的一种愿望,成为一种伦理责任,直至把劳动视为一种天职。
② 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
③ 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
④ 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
⑤ 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而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所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
韦伯不主张从某种政治立场或道德价值观出发,去评价个人魅力型人物所具有的那种特殊品质的善恶好坏,在他看来,关键在与这种特殊品质是否具有感召力,能不能赢得崇拜者和追随者。韦伯关心的是这种人物实际造成的感召力,至于说他们给历史带来的到底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影响,从他的研究立场来看是无关紧要的。
同传统型同志相比,个人魅力型统治是一种“巨大的革命力量”。因此,个人魅力型统治或权威往往伴随着社会革命运动而出现。这种权威的性质一般是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的秩序。正是这种反对传统的、非同寻常革命导致一种新的观念系统、行动取向直至社会结构的产生。作为个人魅力型权威的领袖人物往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而受到感召的群众则常常怀有对领袖的狂热效忠精神。这二者的结合,便促成了个人魅力型统治的出现。
韦伯指出,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即技术与效益的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但这不是说,这种纯粹技术统治不为其他的某种利益和目的服务,实际上,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总是服务于一定利益和目的的。
任何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都必然和不可避免的是科层制,这一点是韦伯一再坚持和强调的。在他看来,科层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要想使科层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进一步发挥功能,又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科层化。
3. 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韦伯)
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在通常情况下,研究者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人们所持有的一般文化价值,选择经验中的某一部分题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如下特点:
① 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不同于经验事实;
② 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后,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具有共性的或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
理想类型作为现实的某种变异形式,与现实本身保持有一定的距离。韦伯指出,现实中的行动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其过程与理想类型中的过程类似。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首先,韦伯对科层制管理机构的构成作了如下说明,他指出管理班子在最纯粹的类型中是由这样一些官员组成的:
① 他们人格上是自由的,并且仅仅服从、履行实际公务职责;
② 组成牢固的职务等级;
③ 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
④ 根据合同,从而原则上是以自由选择为基础,并按照专业熟练程度进行职务聘任,严格说来,应当是通过考试来确定,并以文凭来鉴定其专业熟练程度;
韦伯建立理想类型的思想动机之一,是为了避免当时流行的历史学派个别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在他看来,任何科学系统都不可能把现实中的所有个别现象都包括进去,因为科学本身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抽象。惯常使用的概念工具常常面临两种困境,即:或是由于概念过于宽泛,使其失掉现象的某种具体特征,或是由于概念过于狭窄,无法包容相关的现象,而他所致力建设的理想类型正是要摆脱上述困境。
8. 方法论个人主义(韦伯)
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研究人的行动,是因为每个人都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行动之所以是有意义的,是因为某个或若干个行动者将其主观意义与其行动联系起来,不论这种行动表现为对某件事情的放弃或是对某件事情的忍受。韦伯还强调,这里所说的“意义”并非是指“客观上正确的”、或从形而上学意义上讲是“真实的”那种意思,而是指行动者主观的认为即社会学上的意义。在韦伯看来,社会行动之所以是可理解的,是因为个人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是可以理解的。
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价值中立性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研究机构的区分。
4. 科层制(韦伯)
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确切的说,是其中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我所说的初级群体,其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它们在许多意义上都是初级的,但主要在与他们是形成个人社会性与社会理想的基础。”在他看来,正式在初级群体中,个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属于社会,并且了解到人们具有的共同思想,从而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同时指出,在初级群体中不仅有和谐,也有竞争、倾轧和仇视。初级群体不依赖于大社会,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社会的精神。
⑤ 管理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传统性统治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力量,他主张永远维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7. 感召权威(Charisma)(韦伯)
个人魅力型的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出色感召离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韦伯认为,这必须包含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另一方面,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从整个传统性统治的组织情况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 缺乏固定的组织全县,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② 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它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的对事情做出决定;
③ 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源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④ 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力;
韦伯指出,这种统治类型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当个人魅力型领袖人物在世时,一般尚能保持这种统治形式,但它随着某一具体的领袖人物的去世,这一统治形式中所潜在的内部矛盾便暴露出来,并日益激化。于是,为保证统治的相对稳定性,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组织形式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个人魅力型统治也随之或转化为传统性统治、或转化为法理型统治、或变为二者的某种混合物。
⑤ 具有以货币形式付给的固定薪金,多数人有退休保障金,薪金的多少按等级职位、责任大小以及“身份尊卑”的原则分档划开;
⑥ 把自己的工作视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职业;
⑦ 按照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这两方面的条件,而不是按照上司的印象来决定一个人的升迁;
⑧ 管理者并不因其所履行的职务而具有任何特权,他们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
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10. 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在韦伯看来,那些具有典型资本主义精神的那些思想,即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职尽责的行动,把赚钱本身看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