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第三课时电子教案 3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3 新人教版
隆中对章节(课题)名称隆中对学时3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过程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学生特征分析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新课学习(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结构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理清文章的思路,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的深层含义二、课文解读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第23课《隆中对》三维教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第23课《隆中对》三维教案第23课《隆中对》三维教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44课题23隆中对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及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情感态度目标理解26岁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难点理解亮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后任晋著作郎,平阳侯相,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听介绍了解常识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xx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教师范读课文听读课文,注意字词扫清字词障碍三、教师领读课文四、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分段):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初步理清全文思路五、熟读课文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45课题23隆中对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及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情感态度目标理解26岁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难点理解亮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充分了解、理解课文前一层是对时局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掌握《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1.2 教学内容介绍《隆中对》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分析《隆中对》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解读《隆中对》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
探讨《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自读《隆中对》,理解大意。
分组讨论,分析《隆中对》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隆中对》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解读重要词句和意象。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探讨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体验法: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人教版《隆中对》文本。
参考书:相关的历史和文学资料。
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文本和相关图片。
3.2 教学材料学生作业:让学生提前预习《隆中对》,准备相关问题。
角色扮演剧本: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的剧本和角色分配。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分析能力。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大意。
第二课时:分析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解读重要词句和意象。
第三课时:探讨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角色扮演体验。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四课时。
隆中对 教案3
《隆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提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
教师注意正音:hào fǔsuìyìbǐng qīng tuí duóshēn chāngjué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kuài dài yīn xùzhòu zhū róng dān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
《隆中对》电子教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可攻荆益
张鲁在益州北四海,思贤如渴
四、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五、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株洲市第六中学初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教案
章节课题
第六单元 《隆中对》
课 时
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
1002班
授课教师
邱惠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诸葛亮给刘备提供的政治蓝图,体会到了诸葛亮卓著的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疏通文意。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1.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隆中对 教案 第3课时
朗歌格式江西省瑞金市英才学校语文备课组欢迎同行下载课时计划第周星期教学过程:品读,探究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研读,比较延伸1.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2.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3.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七.小结全文的写法《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
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
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八.布置作业1.背诵第4段。
2.完成同步练习。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
板书设计:明察天下形势曹:不可争孙:不可图隆中对荆益二州:可争、可图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教学反思: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1。
隆中对教案 (3)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教案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教学法,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兵法,特别是《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这一观念。
隆中对教案通过对抗性学习和对立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隆中对教案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并说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基本原则1.对立思考:隆中对教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与他人进行辩论和讨论。
这种对立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并促使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批判性思维:隆中对教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估问题。
学生被鼓励提出质疑,并要求他们给出合理的理由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启发式学习:隆中对教案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发现过程来学习。
学生被鼓励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接受老师的答案。
这种启发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操作步骤1.确定主题:教师首先确定一个主题,例如“环境保护”。
这个主题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到5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例如“环境保护必要性”和“环境保护不必要性”。
3.准备论证材料: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代表的阵营准备论证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文献、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等。
4.辩论和讨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辩论和讨论。
辩论过程中,每个阵营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向对方提出质疑。
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尝试寻找共同点和解决方案。
5.总结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辩论和讨论的结果,并帮助他们评价自己的表现。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论证和分析能力。
教学应用隆中对教案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特别是那些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隆中对教案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语文:隆中对教案可以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隆中对》电子教案
《隆中对》电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隆中对》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理解并赏析《隆中对》中的重要词句和表达方式。
深入领会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隆中对》原文阅读与解析。
重点词汇、句式的讲解。
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审美教育。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隆中对》的文言文词句理解。
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辨识与翻译。
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入理解。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文学价值。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参与度。
欣赏法:通过朗读、影视资料等方式,增强文学审美体验。
3.2 教学手段电子教案: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例句及分析。
多媒体演示: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在线互动平台:方便学生提问、讨论和提交作业。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熟悉《隆中对》原文。
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4.2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简介《隆中对》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
讲解文言文词句,解析人物形象,分析文学价值。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练习。
5.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等活动的积极性。
课后作业: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评估。
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隆中对》及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与刘备、诸葛亮相关的章节,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出师表》、《赤壁赋》等,提高文学素养。
6.2 文化背景学习组织学生探讨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出师表》九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523.《出师表》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一、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 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 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 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 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 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 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 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国文化,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 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 重视人才, 虚怀若谷, 不耻下问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难点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五、教法学法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学生猜一个谜语: 有一诗如下:“先生晦迹卧山林, 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二、出示学习目标1 1.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
2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隆中对》电子教案
《隆中对》电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
掌握《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隆中对》的作者、背景和历史地位。
分析《隆中对》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解读《隆中对》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探讨《隆中对》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隆中对》的具体内容。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隆中对》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使用电子教案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步骤进行学习。
运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相关信息。
利用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交流。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引入《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阅读《隆中对》,理解其主要内容和结构。
分析《隆中对》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解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隆中对》的理解和感悟。
3.2 时间安排导入和介绍:《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阅读和理解:《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0分钟)分析和解读:《隆中对》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0分钟)小组讨论:《隆中对》的理解和感悟(15分钟)课堂小结:《隆中对》的重要观点和启示(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解读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2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学习的深入。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电子教案: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步骤。
《隆中对》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隆中对》简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隆中对》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隆中对》简案教案教学设计隆中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品。
隆中对以唐代著名的丽人杨玉环和当时的权臣王君为题材,描写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友、怀念往事的情感。
随着社会发展,这首诗歌不仅被广泛地传颂,也成为了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如何设计教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名篇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唐代丽人及杨玉环的故事背景;2.理解唐诗韵律,学习如何识别和念唐诗韵脚;3.通过学习诗歌内容和情感,掌握如何理解和赏析唐诗;4.用自己的语言解析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加深对诗歌艺术性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2.让学生培养感性认识诗歌的能力,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描述诗歌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4.促进学生美的情感、审美趣味和文学修养的提升。
二、教学手段1.课件和图片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文学解析和分析:通过对诗歌进行细致的解析和分析,深入剖析诗歌的语言、体裁、韵律、意境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3.组合讲解与小组讨论:采用组合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4.课后作业和分享: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分享,鼓励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发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让学生掌握唐诗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唐代丽人及杨玉环的故事背景;2.让学生学习唐诗的韵律,掌握唐诗韵脚的念读方法;3.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如何欣赏和赏析唐诗。
(二)难点:1.让学生理解唐诗中的修辞手法、语言技巧和艺术特点;2.让学生理解唐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加深对唐代文化和文学的认识。
《隆中对》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五、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讨论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一是高远的志向;二是高朋相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三是才智超人,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六、当堂训练
板书设计
1.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抱负作铺垫
2.司马徽、徐庶推荐诸葛亮侧面描写
3.刘备问计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条件
诸葛亮对策夺取荆、益州二州,作为根基
课题
隆中对
学习
目标
1.知识能力:朗读、理解文意,体会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
2.过程方法:理解详略精当的选材,学习高度精炼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人物形象,探究课文写作特点。
难点:掌握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及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在《隆中对》中,作者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像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的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任务自己的言行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描写表现诸葛连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侧面描写
作业设置
完成练习册课内精读。
教学反思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
2.从哪几处细节可以看出,诸葛亮有点高傲自负。(主要有三处:①“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③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3.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方针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主要敌人和盟友是谁?当时最主要的军事行动的依据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23. 隆中对 教案3人教版
23隆中对教学设想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应该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X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
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
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某某省、某某省、某某省、某某省和某某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
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某某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X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某某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某某省的某某、某某省的某某等地。
X表据有现在的某某省荆州二带。
X璋占有现在的某某省。
X鲁占据了现在某某省北面的某某一带。
X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
曹操袁绍作战时,X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
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X表,屯驻在新野(今某某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X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某某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X备的军师,辅佐X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对,对策。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网站:
http://www.sanguocn.con/
http:///w.htm
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株洲市第六中学初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教案
章节课题
第六单元《隆中对》
课时
第三课时
授课班级
1002班
授课教师
邱惠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疏通文意。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四、发《三国演义》第37、38回的资料,做比较阅读。课下写小短文,探讨一下史学家和文学家笔下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魅力。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品析得到,但有少部分学生不能领会。主要是文言基础太弱造成的。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修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袜(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