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18至22课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通过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从两个角度突出体现了“血肉筑长城”这一主题:一、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用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脉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
中共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光明前途,召开了“七大”,会议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美、苏、中联合对日打击,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知识梳理】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三次重要战役(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物资。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日军分两路进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同日军展开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3、中共七大(1)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2)背景:抗战胜利前夕。
(3)内容: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4)历史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抗日战争的胜利(1)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七年级历史第22课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 的龙门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 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 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 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 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 龛2千多个,造像10万余尊。另 有碑刻题记2800余品 ,多是魏 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石窟雕像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 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 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讨论活动
• 1、佛教为什么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 • 2、最著名的反佛教人物是谁?他的著作阐述 了什么思想?有何意义?
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 1、为了摆脱社会动荡带来的苦难,人们纷纷信佛; 佛教宣扬“不修今世修来世”渲染“未来世界” 的快乐对痛苦中的百姓有一定的诱惑力。
亚明课件
YAMINGKEJIAN
中 国 历 史
yccym@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学习目标
•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艺术与思 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 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 《神灭论》,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 2、增进艺术修养,培养鉴赏能力。
画早 文期 字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18-22课重点笔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18-22课重点笔记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国号时间都城开国君主魏20年称帝洛阳曹丕汉21年称帝成都刘备吴22年称王建业孙权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西晋的统一①魏灭蜀;②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内迁的各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西晋的灭亡①原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时间:公元383年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目录
七年级历史上册目录各种七年级历史教材文本的选择构成有其独特意义,那么目录是什么呢?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目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目录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附录后记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一、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⑴原因: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秦统一的进程加快。
⑵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⑶意义: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霸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局面。
2.陈胜吴广起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秦朝实行的残暴统治,直接原因是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遇雨误期。
⑵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⑴确立至高无上的黄帝制,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⑵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22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22课知识点学习七年级历史课本知识,是被子,是让人安适的;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点: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合称“五胡”。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⑴、迁都洛阳(从平城迁到洛阳)。
⑵、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点(一)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中原王朝一匈奴的和战关系1、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军队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2、西汉和亲政策:昭君出塞二、张骞通西域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⑴、时间:公元前138年。
⑵、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3、西域都护的设置:⑴、时间:公元前60年。
⑵、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x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4、丝绸之路(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⑴、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⑵、丝绸之路途经地方: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x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⑶、丝绸之路最后到达的地方:欧洲⑷、为什么称之为丝绸之路?(因为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能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⑸、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主要商品:西传:丝织品,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
(中国)东来:毛皮、汗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点(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元谋人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1、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
2、北京人已经能直立行走,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石制工具,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半坡聚落(黄河流域)1、早期人类的定居地,称为聚落。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
历史
姓名
年级
初一
时间
课型
新授
教具
图片、挂图、教参
课题
第22课北方民族的会聚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的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分析孝文帝促使民族融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讨论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
主导调控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知道在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有哪些少数民族吗?他们的分布情况如何呢?
主动参与共同探究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1、先找出我国当时有哪些少数民族?他们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2、画图,看谁画的最快最准确。
3、说出内迁少数民族的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师教该给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说出当时的少数民族所在的位置和区域
并进行古今的地名的对照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迁移
资源共享
感受北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受其影响的过程
鼓励里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
达成共识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的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
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对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完善解释开发潜能
1、你怎么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信息反馈自我测评
略
提出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33)(22)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等相关史实。 2.通过比较江南地区在秦汉之际、东晋南朝时期的变化, 来得出“江南得到开发”的结论。 3.通过江南地区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 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 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 的重要前提条件。
西 晋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东晋 南朝 (建康) 420-589
宋
齐
梁
陈
南朝中领土最大哪个政权?
宋
宋 齐
梁
陈
阅读课本P83-84,想一想,在南北实力对 比中,南朝后期为什么会处于劣势?
(1)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
(2)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
(3)发生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社会环境 相对安定
江南自然 条件优越
江南 地区 开发
表 现
农业、手工业、商业
影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1.东晋第一个皇帝是( D) A.司马懿 B.司马师 C.司马昭 D.司马睿 2.“王与马,公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 的政治特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3.“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 典故。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人物的报国志向( C) A.曹操 B.王导 C.祖逖 D.王敦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①要引进先进的技术。 ②要政治清明,保持社会安定。 ③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 ④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等。
东晋 南朝 时期 江南 地区 开发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件我
洛阳
平城:
位置偏北,不宜控制整个中国北方地区 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 多为游牧区,粮食产量有限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
494 年
洛阳:著名古都,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利于对汉族文化的学习 迁都洛阳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周围地区农业发达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 历史背景: 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鲜
卑 匈 奴 羯
羌
氐
一、 边 疆 少 数 民 族 的 内 迁
1、原因
①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向中原逼进 ②被中原王朝征服后招抚或强迫内迁
2、主要民族(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3、分布区域
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4、影响(消极):民族矛盾加剧,战乱频繁 (积极):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 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来自治家思维拓展为什么说孝 文帝是我国 古代少数民 族杰出的政 治家?
标 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是少数民族皇帝.他顺应当时民族大 融合的趋势,从政治,经济上进行了改革,并 迁都洛阳,在文化上采取汉化政策,如改穿 汉服,改说汉话,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等.这些改革一是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 进程,二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是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他是我国古代少 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 名宏,献文帝之子, 他是北魏杰出的君 主。三岁时即被立 为太子。五岁时, 年仅十八岁的父皇 献文帝就禅位给他, 二十四岁时孝文帝 开始亲理朝政 。
历史:第22课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同步综合(岳麓版七年级上)
第22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名师导航知识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世界的争斗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战争危机加剧。
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国发展迅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国相对发展比较缓慢。
(2)直接原因:列强瓜分世界的矛盾。
20世纪初,世界瓜分完毕,世界______________体系最终形成。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纷纷制定了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
(3)矛盾表现:形成三对基本矛盾:______________矛盾、______________矛盾和______________矛盾,其中______________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表现(1)三国同盟形成:①1879年,德国与______________结成军事同盟。
②1882年,意大利加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同盟。
(2)三国协约形成:①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②1904年,英法缔结军事协定。
③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3.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的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战争危机日益严重。
疑难突破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剖析: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对待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技术的态度不同,拉大了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例如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在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也能获得高额利润,资本家不愿更新设备和技术,而是把大量资本投到国外,这就使英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延缓下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8-22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18——22课知识要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
第18课一、官渡之战: 1.背景:①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
②河南一带的曹操势力不断增强。
河北一带的袁绍势力很大。
2.过程①时间:200年②交战双方:曹操、袁绍③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曹操逐步统一北方。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其他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2.时间:208年。
3.概况:曹操、孙刘联军,孙刘以少胜多。
4.影响:①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再轻易南下。
②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③刘备占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④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形成:220年,曹丕废汉自立,国号魏,都城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都城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鼎立局面形成。
2.三国时期的经济:①魏:新修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恢复发展。
②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③吴: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三国归晋:①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掌握魏国大权。
先灭蜀汉。
②西晋代魏: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③西晋灭吴:280年,西晋灭掉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三国建立的顺序:魏、蜀、吴;灭亡顺序:蜀、魏、吴。
2.西晋灭亡: 1)原因:①统治腐朽。
②“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③东汉末以来,匈奴、鲜卑、羯、氐和羌内迁,遭到西晋统治者的残酷压迫,起兵反晋。
2)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西晋的短暂统一:266—316年。
二、淝水之战:1.背景:①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
史称东晋。
②前秦建立及统一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辽宁省开原市第五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名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名称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间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教育目标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 会进步
重点、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策略和方法分组导学Fra bibliotek教学媒体
4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两次战争谁记得快。
5看地图105页回答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大败,不敢南下,形成了什么局面?(到黑板板书三国鼎立)
6辩论会
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课后记
三国这一段历史,可谓是家入户晓,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历史故事非常精彩,学生也能到讲台讲述、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好。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投影:歌谣进行复习,第三单元
文帝景帝赋税轻,
文景治之政清明,
武帝分削诸侯国,
罢黜百家尊儒术,
兴办太学学五经,
政经军学大一统。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时间:公元200年
2人物:曹操、袁绍
3结果:曹操 以少胜多打败袁 绍
4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基础
二、赤壁之战
4作用:基本上形成三国 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得四川。他们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 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孙权也称帝、三鼎立局面形成。
1魏 :220年曹丕洛阳
2蜀:221年刘备成都
3吴:222年孙权建业
历史: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生:回忆
师:总结导入。
自主探究
1、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他的主要的文化成就是什么?人们怎么赞美他的字?后人怎样尊称他的?
2、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顾恺之的画有什么特色?
3、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石窟吗?它们分别是哪个朝代开始修凿的?统治者雕造佛像的目的是什么?石窟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A.绘画 B.书法 C.石窟 D.诗歌
4.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位于山西大同市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
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
5.顾恺之生活在(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师生:讨论欣赏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引导得出结论---启示:
(1)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和聪明的才智。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物古迹观,形成爱护文物古迹的良好意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爱国情操。
师:展示王羲之的字帖、和顾恺之的课本插图作品。
出示问题,提问环节可以形式多样
生:学生分组讨论,标示疑难问题,
同桌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自己初步尝试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1、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什么时候?字体的演变过程怎样?教师投影几种不同字体,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的发展变化。
书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新人教版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石窟艺术的一些基础知识。
2.提高鉴赏各类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欣赏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作品以及我国古代的石窟艺术,培养艺术审美的情趣。
学习重点: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 “书圣”是指___,他的代表作是___。
2、东晋著名的画家是___,他的代表作有和。
3.山西大同的___石窟和河南洛阳的___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4.思考:“动脑筋”(115页)、“练一练”(117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动脑筋”。
第二子目:辉煌的石窟艺术1.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思考、讨论:北朝的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或者竞答第一题,或者展示自己的临摹书法作品;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书圣___,代表作___,书法特点___。
承上启下的魏晋书画艺术画家___,代表作___,绘画特点___。
南北朝文化(二)两大石窟___、。
石窟艺术石窟特点___。
认识:书法时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到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18至22课复习提纲
3、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是形成了()、()()三权并立的局面。
4、(),东汉灭亡。
6、我国有关于台湾的最早记录是()
8、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9、四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
10、淝水之战爆发的时间是(),交战双方是()和(),最后()取得了战争了胜利。
说两个与此有关的成语()11、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对我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13、四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439年,统一了()
14、北魏先定都(),后迁都()
15、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包括:
16、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和(),他最突出的成就是()
17、贾思勰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他写有()一书。
该书是我国现存的()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18、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他写有()一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18、魏晋时期,书法字体有篆书、隶书转化为(),()和()也逐渐流行。
19、“书圣”是指(),他的代表作是(),有()的美誉。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和()。
21、我国著名的两大石窟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