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的本体哲学——为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建系40周年而作
船山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影响及历史作用
船山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影响及历史作用
熊考核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船山思想在晚清的传播与昌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为觉醒民族的一面思想旗帜,曾积淀和集合了一种自强不息、死而后生的民族精神,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前,本土文化破块启蒙的一道醒目的思想风景线。
其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熊考核
【作者单位】衡阳市社科联副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回眸 [J], 朱建磊
2.船山与变法——论王船山对谭嗣同的精神气质与哲学思想之影响 [J], 陈焱
3.论船山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启蒙影响及现代意义 [J], 熊考核;王柏新
4.严复引进西方社会学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J], 王作峰;刘洪英
5.论国际因素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J], 刘国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船山“依人建极”的人本主义思想
船山“依人建极”的人本主义思想
王泽应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船山提出并深刻论证了“依人而建极”的理论命题,从而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人本主义思想。
王孝鱼认为,“依人而建极,即人本主义也。
”“人本主义,固亦为先生之一根本思想。
”在船山看来,人是天地之心,是天地之妙用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只有人才能为天地立道建极。
“道行于乾坤之全,而其用必以人为依。
不依乎人者,人不得而用之,则耳目所穷,功效亦废,其道可知而不必知。
【总页数】1页(P0-0)
【作者】王泽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王船山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之形上学批判
2."人极立而道术正"——论王船山"立人极"思想的历史意义
3.“存人道以配天地,保天心以立人极”——略论王船山依人建极的天人观
4.船山易学中的“乾坤并建”思想
5.王船山“乾坤并建”思想的当代哲学蕴涵——与熊十力、牟宗三相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船山的认知思想研究
王船山的认知思想研究
冯琳
【期刊名称】《王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王船山"合知能而载之一心"观念的解读,分析"己""物""能""所"等认知概念,阐述学思与格致的认知方法,探讨船山关于认知来源于实践
思想的深层原因,从多个层面对王船山的认知思想进行了研究。
研究船山的认知思想,不仅能管窥中国传统的认识论,还能够通过船山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流、基础与未来有更准确的认识。
【总页数】15页(P265-279)
【作者】冯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文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4.7
【相关文献】
1.一部拓宽王夫之学术思想研究新领域的力作--评彭巧燕的《王船山语言文字学思想研究》 [J], 彭小球;钟应春
2.王船山的认知思想研究 [J], 冯琳;
3.论王兴国在王船山学术思想研究史领域的贡献 [J], 朱弘毅;朱迪光
4.台湾地区王船山诗学思想研究述要 [J], 石朝辉
5.船山哲学思想研究的新收获与再思考——方克同志《王船山辩证法思想研究》读后 [J], 李维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明清王船山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范文2
2021明清王船山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范文 王船山(1619一1692年),本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治学抱负,集大哲学家与大文论家于一身,所处“坐集千古之志”的时代机遇。
其思想深邃,著作雄厚,含面广博,是明清之际对我国哲学理论贡献最大的人,他对先秦以来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哲学的最高峰。
王船山因慕晚年居住的“湘西草堂”附近的石船山而自名船山,借独立不移的石船山来表达自己高远坚贞的志向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气概。
清朝初年,朝廷禁止百姓习武,这使群众性的习武活动受到了一定阻碍,不过养生与导引在当时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此背景的影响,王船山体育思想多属体育养生类。
1王船山的体育思想 王船山的体育思想多属体育养生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对人本质的认识来阐述人的寿命与命运应由自己掌握,人们应该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达到“相天造命”;人要想长寿、健康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树立“健”“动”的人生观;使自己修养成为具有君子那样有良好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的理想人格;在平时的生活处事之中以“七然”面对。
1.1相天造命 在对天的认识上,王船山认为:“天无为,无为而缺,则终缺矣;人有为,有为而求盈,盈而与天相争胜。
”这就告诉我们,天是被动无为的,人则是主动有为的,天不可能具有意志和感知觉,并不存在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统领、控制着万物与人类,天不可能授予人的本质。
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上,王船山提出了“相天造命”的观点。
“相天”,亦即认识和利用自然;“造命”,即人的能动性与有为性可以改变人自身,也可以在认识和把握天命的必然性、法则性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和社会,使人寿可变。
王船山指出不仅君相可以造命,而且“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他认为天命是不存在的,人的寿夭生死,国家的治乱存亡,都有其所以然的道理,而不是由天命决定的,天不可能具有使一部分人长寿而使另一部分人早夭的好恶及意愿,人的命运取决于他自身。
无有不极也,无有一极也——关于究竟何为王船山哲学本体之辨析
The Ultimate Exists Everywhere but Nowhere Else ——On Wang Chuanshan's Philosophy Noumenon 作者: 程志华[1]
作者机构: [1]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王船山;本体;太极;无有不极;无有一极
摘要:在反思与总结宋明儒学时,王船山对本体问题非常关注,且提出"太虚""天""太和""道"多个本体概念.然而,本体只能有一个,那么,到底何为其真正本体呢?实际上,王船山乃以"太极"为真正本体,并从"太虚""天""太和""道"多个角度进行疏解,进而对"太极无端"性质进行辨析.总的讲,他关于"太虚""天""太和""道"之言说多为对张载思想的继承,而关于"太极"本体之言说不仅是对《易传》《太极图说》的继承,也是对《易传》尤其是《太极图说》的发展.。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今年是张载一千年诞辰,其学极具有普世性与济世性,而且深刻高远,但是对其思想的研究、传播与之思想应该有的影响实在不能匹配。
尤其在关学发祥之地的陕西,没能得以很好传承。
后来接续张载思想的,应该首推王夫之,次而曾国潘,再次毛泽东,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与其践形思想如出一辙。
如果能在张载诞辰千年的今天,以求真求善的精神,排除意识形态因素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对于张子之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疏理,理出来一头绪,沿着张子到王船山,再而曾国藩、毛泽东,岂不是一条光明大道吗?思想学问一定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才有说服力,当然思想也一定离不开传承,否则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以久存!如此,周学盛矣!孔孟之道盛矣!关学盛矣!湖湘之学亦盛矣!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思想盛矣!关学以治世安民为其宗旨,切问近思,博学务实,极重致用。
船山之学,缘在明末之兴亡图存之际,本在张载之气论,其后践形付诸社会,则有后来之曾国藩、毛泽东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罕见的成就,今日思之,对于王夫之思想的研究更感到要投重兵进行研究,否则将愧对中国传统文化。
王船山在人生论方面,与理学家之致知穷理,与心学之注重发明本心,正好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学说堪称践形说或事说。
船山之说从人道出发,强调“人之独”,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应“以人道率天道”,以人为领导自然。
他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之独而禽兽不得与,人之道也。
故知斯三者则可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以此矣。
”(思问录内篇)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乎能思能勉,而船山正看中人之能思能勉,“忧勤惕厉”,人虽属于天地自然,但并不看重自然。
人所看重的是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个当然,也就要遵循一个理,合于这个理之自然就是人道,就是人异于禽兽者的地方。
这个依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者就是礼教,礼教其内以仁为本,其外是合仁爱之仪礼。
船山又说:“能不以慕少艾妻子仕热中之慕,慕其亲乎?能不以羊乌之孝蜂蚁之忠,事其君父乎?而后人道显矣。
“王船山思想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船山思想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秦秋咀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王船山先生逝世320周年纪念暨“王船山思想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衡阳师范学院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由船山学社、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共同主办,来自(韩国)朝鲜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台南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省社科院等高校院所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具有纪念意义的学术会议。
【总页数】2页(P179-180)
【作者】秦秋咀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衡阳 4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船山学研究的新进展——2002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2002中国(衡阳)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3.2002年中国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4.艺术人类学与当代社会建构——201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5.当代社会发展与艺术人类学研究——201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李长泰(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船山哲学有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从船山哲学是中国传统道统精神的传承、气学思想的发用展现、时代开新的体用致和三个层次上进行逻辑确证。
三层逻辑是哲学视阈下的体、用、和的三层和合逻辑。
船山人本思想与儒家人学、民本和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实现了人本思想与儒家道统传承的一致性;船山人本思想与气学思想和合,气的使用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本即是以气为本思想的运用;船山人本思想与气学的经世致用在现实社会中开新致和和合,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体用合一而致和。
关键词:王船山;人本思想;和合逻辑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21)01-0010-0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哲学是以气为核、以人道为依的哲学,其目的是为了拯救社会和人心而达到天下安身立命。
船山哲学中是否有人本思想?船山哲学的最终要旨是以人为依和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是船山哲学的重要思想。
船山哲学的人本思想指向三个方面:与道统精神的和合、与气用思想的和合、以开新体用的和合,由此,逻辑上船山人本思想在体、用、和三个方面得到确证,如图1。
图1船山人本思想要旨确证逻辑图船山人本思想的确证从哲学的体、用、和三个视阈上展开,即是说这三个方面的意思:船山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道体的本根传承和延续,是精神之体;船山人本思想是船山气学思想的运用展现和发用;船山人本思想是时代开新致用的体用合一。
本文拟从船山是否有人本思想的视角来确证船山哲学有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船山人本思想的道统本根和合逻辑船山人本思想得到确证的第一层逻辑是船山人本思想与儒家人学、民本和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实现了人本思想与儒家道统传承的一致性,也即与传统本根保持了逻辑一致性。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以人道为依。
船山的学术思想依据古圣先贤的经典,又超越圣贤思想,入古建今,古今融合,凸显了人的天理与致用的双层建构。
如何理解和诠释王船山哲学——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
如何理解和诠释王船山哲学——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敦鹏历史地看,明清易代与周秦之变有可比之处,它们不仅引发了社会动荡,而且催发了思想剧变,这两次思想剧变都推动了社会体制大变革,将哲学普遍性与儒家时代性相结合,影响并塑造了之后的华夏思想形态。
在明末清初众多思想家当中,王船山不仅有宏阔的理论视野,而且有强烈的历史感;不仅有大量的学术著述,而且有博大的学术体系,堪称明末清初儒者之代表。
明末清初时期被称为中国的“早期启蒙时代”,涌现出朱舜水、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王船山等一批思想家,他们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其中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又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与黄宗羲、顾炎武不同,王船山的文本及其思想长期隐没不显,直到其逝世300多年后被发现于清末民初。
当时,西方传教士不断向中国输入宗教和科技,引发中西文化的碰撞,从而引发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
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旧观念向新思想的转变,其实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在这一时期,王船山承继儒学道统并对宋明儒学进行了全面反思。
此外,他还致力于开创新的儒学方向,建构新的儒学形态。
程志华教授的《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基于王船山哲学文本,参照“内在诠释”的作者简介:敦鹏,哲学博士,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程朱理学王道论研究”(HB20ZX006)。
091理路以及诠释之“道”“术”的策略技巧,对王船山哲学进行研究,提出儒学“实存道德描述”“形上学”“形上道德实践”三种形态,还将王船山与黄宗羲等同时代的儒者一起置于明末清初儒学“形上道德实践”形态,对王船山哲学进行儒学史定位,为清代以后的儒学包括现代新儒学明确了基本方向。
一、为何要研究王船山哲学程志华教授研究王船山哲学,既有历史条件,也有逻辑原因。
就历史的条件讲,其199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均是关于黄宗羲的选题,后来还出版了《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①。
船山学研究的新进展-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船山学研究的新进展-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船山学研究的新进展-2002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本名夫之,湖南省衡阳人,1619——1692)逝世310周年,由国际中国哲学会、香港孔教学院、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湖北省社科联、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科联、船山学社、湘潭大学湘学研究所、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发起。
作者:王兴国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刊名:船山学刊英文刊名:CHUANSHAN JOURNAL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B2 关键词:。
朱熹与王船山关于《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理解比较
朱熹与王船山关于《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理解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与《孟子》中朱熹与王船山对孔、孟二人人性论的理解,说明其各自所持“性善论”与“性近论”的差异,并通过二者自身体系中的本体论基础对其人性论进行分析。
最终指明朱熹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王船山对朱熹思想的批判继承关系。
[关键词]《论语》《孟子》朱熹王船山一、引言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论语》、《孟子》等内容进行详细注释与分析,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中也对《论语》、《孟子》等先秦著述进行解读,而本文立足《论语》与《孟子》的文本,分析二者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对孔、孟人性论的理解,并通过其自身理论中的本体论基础分析其选择性善论与性近论立场的原因。
二、《论语》中的人性论通过《论语》中“有教无类”一句,朱熹认为,人性皆为善,如果有不善出现则是因为后天的习染,所以只要对人进行教化,则人人均可恢复善性,“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四书集注》,卫灵公第十五)可见,朱熹肯定人性皆善,而人的有善有恶并不是因为他们“性”的不同。
而对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一句,其认为,存在善与恶的差别的人性不是性之本,而是“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的善恶是受后天的习惯的影响的,而性之本是“理”,理是无不善的,因而人性如同孟子所讲是皆善的。
可见,朱熹认为气质和习惯对人的善恶影响很大,且其接受了二程关于人性的思想,认为人性分为性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性理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
因而其认为孔子的性相近是指气质之性而不是性理之性。
实际上,虽然朱熹在对《论语》文本进行解释时遵照作者原意,说明后天养成的“习”对人的善恶影响更大,但在朱熹自身的理论中,其认为气质及其所产生的私欲对人的善恶形成的影响大于习。
不同于朱熹,王船山认为,孟子的性善论与孔子的性近论差别并不在于是针对性理之性言,还是针对气质之性言,而是在于孟子是从人性的本源言性善,而孔子是从现实的人性言性近。
大思想王船山的太极哲学:讲天道,更讲人道!
大思想王船山的太极哲学:讲天道,更讲人道!明清之际的王夫之(1619—1692),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哲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是个庞大的蓄水池,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他是那种胸罗万象的思想家,尤精于太极哲学。
他的“太极氤氲论”自提出后就在思想界独树一帜,对今天我们这个世风日下的社会来说,堪为一剂拯救时弊,修养身心的良药。
聊疗君不揣谫陋,试着对船山先生的太极哲学作一提要钩玄。
太极是王夫之(也是很多宋明思想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具有终极的意义,在船山哲学中的地位,类似于“道”在老子哲学中的地位,类似上帝在基督教中的位置。
他这样解释太极的含义:“……太者,及其大而无尚之辞;极,至也,语到此而尽也。
其实阴阳浑合者而已,而不可名之为阴阳,但赞其极至而无以加,曰太极。
太极者,无有不极也,无有一极也。
……阴阳之本体,氤氲相得,和同而化,充塞乎天地,此所谓太极也。
”另他又说,“……太极之在两间,无初无终而不可间也,无彼无此而不可破也。
自大至细而象皆其象,自一至万而数皆其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的几个特征:1)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2)太极无处不在,但又不拘滞于一时一处;3)太极是阴阳的混沌交融,是太极的表现,但又不可把太极与阴阳替代;4)太极是一种充塞天地的气息;5)太极涵盖万物而从无间断,尤水流不息;6)太极不可名状,无以语尽。
总之,“太极”是“一浑天之全体”,是最高实体,是元范畴。
到此,王夫之的太极哲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主流太极哲学似乎并无本质不同,但随后他就与当时的主流太极哲学分道扬镳了。
王夫之反对那种把“太极”与“阴阳”分个先后顺序的主张。
这种主张断定,太极在阴阳之先,是太极创生了阴阳。
但王夫之认为,太极与阴阳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太极是阴阳中的太极,阴阳是太极中的阴阳。
怎样判定太极为太极,阴阳为阴阳呢?王夫之说:“合之则谓之太极,分之则谓之阴阳。
”也就是说,由阴阳相合组成的一个整体就是太极,将这个整体分成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来看就是阴阳。
再次遇到王船山——兼评程志华教授《宋明儒学之重构》
第24卷第5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4No.52023年9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ep.2023ʌ中国哲学ɔ再次遇到王船山兼评程志华教授‘宋明儒学之重构“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㊀[收稿日期]㊀2023-05-20㊀[作者简介]㊀宋志明(1947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㊁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荣誉会长㊂[摘㊀要]㊀程志华教授新著‘宋明儒学之重构 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在四个方面颇有新意㊂就本体论讲,作者以 太极 作为王船山哲学本体,以 太虚 天 太和 道 作为 太极 不同角度之言说;就历史哲学讲,作者以 进化 为基底,以 循环 为开展,提出王船山持 基于 演化 的循环历史观 ;就儒学史定位讲,作者基于 三期说 给出王船山哲学乃对原始儒学之 正 ㊁宋明儒学之 反 而明末清初儒学之 合 的定位;就研究方法讲,作者探讨了 内在诠释 及哲学诠释的 道 和 术 ,体现出强烈的方法自觉㊂这些方面对于王船山哲学的进一步开展具有启发意义㊂[关键词]㊀王船山;宋明儒学;诠释[中图分类号]B24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30500107引用格式:宋志明.再次遇到王船山:兼评程志华教授‘宋明儒学之重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7.㊀㊀2023年春节后,程志华教授寄来新著‘宋明儒学之重构 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1](以下简称‘重构“)㊂此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王船山哲学研究 的最终成果,洋洋85万字,分上下两册㊂程志华教授20多年前师从我攻读博士学位,其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均是有关黄宗羲的思想研究㊂如今,作者又出版了与黄宗羲同为明末清初重要思想家的王船山的专著,自然引发了我的兴趣㊂另,我对王船山思想素来比较重视,无论在科研,还在是教学中,均把王船山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镇来对待㊂如,所著‘中国古代哲学发微“[2]‘中国古代哲学通史“[3]等,均对王船山有专门论述㊂另,我近些年对王船山思想又颇为关注,连续发表数篇相关论文,如‘王夫之与工具理性转向“[4]‘张载朱熹王夫之气学合论“[5]‘天下惟器 王夫之哲学话题刍议“[6]等㊂因此,拿到‘重构“一书后,我有再次遇到王船山的感觉,下面就感触较深的四个问题谈点看法,以供程志华教授和学界同人参考㊂一㊁关于王船山的本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本体论都是哲学的重要部分,甚至是基础部分㊂不过,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 西方哲学从自始,本体论就属于较为独立的理论形态;中国哲学最初的本体论与宇宙论是融合在一起的,且这种融合是以宇宙论为主的,本体论处于从属的地位㊂不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过, 随着中国哲学的发展,本体论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哲学问题逐步凸现出来成为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㊂ [7]因此,虽然中国哲学独立形态的本体论稍为晚出,但其重要性和后续发展并不亚于西方哲学㊂大致来讲,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㊂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㊂此时期虽已接触到本体论问题,但把本体论与宇宙论合在一起讲,缺乏自觉的本体论意识㊂例如,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触及本体论的哲学家是老子,他用道 表示哲学本体㊂但是,老子的 道 既是本体论概念,更是宇宙论概念㊂第二个阶段是魏晋时期㊂此时期的哲学家透过现象,自觉地思考本体论问题,提出 贵无论 崇有论 独化论 等数体本体论㊂第三个阶段是唐宋元明清时期㊂此时期的哲学家基于与佛教本体论对话,提出 天理 元气 本心 多种本体论㊂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有两个方面的明显特点:其一,思维模式不同㊂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模式或理论预设是 主客二分 ,而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模式或理论预设是 天人合一 ㊂其二,侧重点不同㊂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侧重于本体的存在意义,而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侧重于本体的价值意义㊂由此来讲,西方哲学本体可称为 存在本体 ,而中国哲学本体可称为 价值本体 ㊂这两个方面是中西哲学本体论的关键之别,前者所表达的是中西哲学本体论的 背景 不同,后者所表达的是中西哲学本体论的 内容 不同㊂处于第三个阶段的王船山的本体论,其问题意识和学术渊源来自张载㊂可以说, 气 是张载哲学与王船山哲学的 连接点 ,二人均以 气 为本体;所不同者是,王船山 没有像张载那样看重气的本然状态,而特别看重气的现存状态㊂于是,他把哲学话题由理气关系问题,转到道器关系问题 [6]㊂也就是说,张载主张 气本体论 ,而王船山实际上是主张 气 的 去本体化 ,将张载所关注的 气的本然状态 滑转为 气的实然样态 ,即由 气 转变为 器 ㊂ 他对张载气学做了去本体化处理,不再倡言不可见的气的本然样态,只关注可见的气的实然样态,即具体事物㊂ 王夫之没有专门解构张载的气本体论,但不再论及不可见的㊁本然的气,仅用气指称现实事物的总和㊂现实事物由气构成,都是可见的㊁具体的㊂他把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气,称为 器 ㊂ [5]正是基于这一 滑转 ,王船山提出 天下惟器 的观点: 天下惟器而已矣㊂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㊂ [8]与上述观点非常不同的是,‘重构“一书第三章 实有 的本体论 提出了王船山为 太极 本体论的观点㊂此观点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当中实属新见,其论证大致经过了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证王船山主张以宇宙为 实有 ,反对以宇宙为 空 无 的观点㊂作者提出: 基于其宇宙论前提,王船山不赞同佛㊁道两家以世界为空 无 的观点㊂ 宇宙实乃二气缊 ,为 积而成乎久大者 之 实有 ㊂总之, 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 ,此乃 有目共睹 之事实㊂ [9]214第二层,论证王船山所提出的多个本体概念如 太虚 天 太和 道 等与 太极 的关系㊂依作者对王船山文本的稽核和论证,作者得出如下结论: 太虚 天 太和 道 均指 太极 ,或者说为 太极 之不同角度的言说㊂ [9]215也就是说,王船山从多个角度对本体进行了探究 太虚 天 太和 道 只是本体的不同角度,而终极本体乃 太极 ㊂具体地看,这些 不同角度 所指为: 太虚 为 太极 的另外一种说法 太虚 就本体为 虚湛 而言, 太极 就本体为 一实 而言㊂ [9]265 天 虽为万物所资始者,万物 形 性 均源于 天命 ,但 天 乃 太极之体 无时而息的呈现㊂ [9]265-266 尽管万事万物最终根源为太和缊之实体 ,但 太和 作为 阴 阳 之和合即 太极 ㊂ [9]266 道 作为 物所众著而共由者 即指 天地人物之通理 的 太极 ㊂ [9]266作者还考察并引用了王船山关于 太极 本体的文献㊂如: 太极之所以出生万物,成万理而起万事者也,资始资化之本体也㊂ [10]进而,作者以 体 用 关系释 太极 与上述诸概念关系㊂ 总之, 太极 其 用 广大,故而可从不同角度分述之㊂当然,所有 分述 均同指 太极 ㊂因此,所谓 太虚 天 太和 道 以及 无极 至善 诚 中 道 德 等,均为 太极 不同角度之 喻 ㊂ [9]266第三层,论证王船山对 太极 本体的具体解释,而这种解释实属王船山的 建构 ㊂作者认为,在王船山, 太极 作为天地万物本体,包括 无有不极 和 无有一极 两义,故又曰 无极而太极 ㊂第5期宋志明㊀再次遇到王船山3㊀太极 可谓 无极而太极 ,因为 太极 充塞 于天地之间㊂ 至,则极,无不至,则太极矣㊂ [9]279具体来讲, 所谓 无有不极 ,指事物莫不以 太极 为最终根据㊂所谓 无有一极 ,指 太极 通过 阴 阳 遍在于事物㊂ [9]279进而, 无有不极 乃 太极 之义, 无有一极 乃 无极 之义,故所谓 无极而太极 即指 无有不极 即 无有一极 ㊂ 因为 太极 化生之 道 并无一定之轨,而且亦为人所不可见者,故而又称之为 无极 ㊂可见,所谓 无极 并非 无 义,而乃 有 义,因为其实质为 太极 ㊂ [9]279在此,作者对 无极 作 无一定一轨 和 人所不可见 解,从而实现了 无极 与 太极 的贯通,这样一种解释确实为作者的独到见解,为理解 无极而太极 增加了一种新观点㊂显而易见,经过这样三层论证,以 太极 为王船山的本体,不仅有文献依据,且有学理支撑㊂因此可以说,这样一种观点乃对王船山本体论研究的深化和推进㊂二㊁关于王船山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王船山哲学的重要内容,为历来关于王船山研究者所不可忽略者㊂所谓历史哲学,乃关于人类历史之普遍性道理的学问,其以司马迁所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1]为核心意旨㊂具体来讲, 历史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考察历史探究国运盛衰㊁时代治乱㊁英雄成败㊁文化消长㊁政教得失㊁风俗隆污的道理,以求得普遍性的教训㊁鉴戒或原则㊂ [12]在贺麟先生看来,历史哲学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 天道 ,二是 人事 ;前者为 理 ,后者为 事 ㊂也就是说, 天道 与 人事 之关系乃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㊂关于这个核心问题,王船山认为 天道 与 人事 是不可分,即 理 与 事 是合一的㊂[13]263总之,因王船山准确把握了历史哲学的任务,其研究充分体现出历史哲学的特质,故为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历史哲学家㊂程志华教授‘重构“一书第六章以 基于 演进 的循环历史观 为题,依从贺麟关于历史哲学的上述说法,对王船山的历史观进行了具体探讨㊂总体上讲,儒家主流的历史观为一种 倒退的历史观 或 复古的历史观 ㊂其基本观点为,尧㊁舜㊁禹及夏㊁商㊁周三代是美好时代,以后人类历史变化一代不如一代,因此,复兴或恢复这个美好时代,便成为儒者理论追求和现实奋斗即 内圣外王 的目标㊂孔子所言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4],是这种历史观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表达㊂之后,孟子㊁荀子以至朱熹㊁王阳明等,都持相同的历史观㊂这样,经过原始儒家和后儒不断重复, 复古的历史观 成为儒家不易的正统观念㊂不过,王船山虽受到这种历史观的影响,亦有诸多关于 三代 美好社会的描述,但总体上讲他否定 复古的历史观 ,认为这种历史观不过是一时之情绪反应,而非基于理性思考后得出的必然结论㊂关此,程志华教授说: 在这样一种传统观念影响下,王船山亦表达出类似的观点,认为 三代 为美好社会,而后来社会则 世愈降,道愈微 ㊂ 尽管如此,王船山并没有盲目崇拜古代,而是对 复古论 持否定态度㊂ 认为其非 必然之虑 而乃 忿疾一时流俗 之说㊂ [15]485实际上,尧㊁舜和 三代 时期社会并不那么美好,所谓 禅让 也非尧㊁舜之 盛德 ,因为 舍子传贤 乃黄帝之后的 惯例 ,故对 禅让 制度的赞扬不符合实情㊂依程志华教授的说法,王船山未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表达了其崭新的历史观,这种崭新的历史观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㊂其一,人类以往经历了一个进化过程㊂即,人类大致经历了一个由 直立之兽 夷狄 文明的演进历程,而这个过程无论就生理讲还是就文化讲都表现为 进化 ㊂ 具体来讲,人类在生理上经历了一个 全其质 的演进过程,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一个 备其文 的发展过程㊂ [15]479例如, 三代 时实行的是封建制,后来被秦汉的郡县制所取代㊂比较地看,封建制有利于天子㊁贵族,郡县制则有利于庶民,显然这亦是一种进步㊂ 正因为如此,治理天下不能盲目迷信古人,要根据实情决定 革 和 兴 当 革 者,虽圣王古制,亦应大胆 革 之;当 兴 者,虽前代没有,亦应勇于 兴 之㊂ [15]479其二,那么,经过进化后的人类历史是如何变化的呢? 通过考察已往历史,王船山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不过是 合离治乱 即 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 ,而并非 五德相禅 或 三统 之说㊂ [15]479-480在王船山之前,除了 复古的历史观 之外,还有邹衍的 五德终始说 和董仲舒的 三统 三正 说㊂在王船山看来, 五德终始说 乃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妖妄不经之说,应该坚决批判㊁抵制㊂同样, 三统 三正 之说被说成是 承天之精意 ,而实际上为没有任何根据之 流俗 之论㊂因此,邹衍和董仲舒所论均为邪僻而不可循之说㊂ 在王船山,如果不考虑政权被异族所灭的特殊情况,历史发展乃 乱极而治 治极而乱 之 治乱循环 ㊂ [15]502也就是说,王船山主张一种 循环的历史观 ,而所谓 循环 乃指 合 与 离 ㊁ 治 与乱 之循环㊂程志华教授还具体梳理了王船山所论历史上的三次 大合离 ㊂第一次 大合离 指 三代 至春秋㊁战国的 由合而离 ㊂第二次 大合离 指秦至宋之间的 合离交替 ㊂即,尽管秦㊁汉㊁隋㊁唐㊁宋均为 合 ,但每次 合 之后都为 离 ㊂第三次 大合离 指宋朝以后实质上 由合而离 :宋朝虽然天下统一,但后来外族入侵破坏了统一, 中国并无一隅分据之土 ,从而使 统者绝而不续 ㊂[15]500显而易见,上述两个方面存在牴牾之处㊂那么,如何理解这种牴牾呢?程志华教授的解释是,虽然王船山本人对此牴牾并未予以说明,但从其文本可以推知,前一个方面所论 进化 与后一个方面所论 循环 为不同阶段之言说 前者就人类文明形成前的阶段讲,后者就人类文明形成后的阶段讲;两个阶段之合,便是王船山的完整的历史观㊂因此,作者以 基于 演进 的循环历史观 [15]479为题标注‘重构“一书第六章关于王船山历史观的内容㊂作者这样一种解释有其合理性,亦有文本的依据,但并不完整㊂依我的看法,由王船山关于历史的论述还可以推知,他关于 进化 的内容与关于 循环 的内容还有层次上的不同:前者为根本㊁长久层面的言说,后者为枝节㊁阶段层面的言说㊂也就是说,从整个人类历史过程讲,人类社会是进化的;从特定历史阶段讲,人类社会是循环的㊂因此,若以阶段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解释上述王船山所论之牴牾,不仅在理论上更为全面,而且亦更合王船山本意㊂三㊁关于王船山哲学的儒学史定位关于王船山哲学的儒学史定位,是一个颇有学术价值且关注度较高的问题㊂就已开展的王船山研究来看,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其一,王船山被视为张载气学的继承人,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㊂其二,王船山被视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㊂贺麟先生持后一种观点,他的理据是:王船山哲学以合 为基本特征,其性质为 理学 与 心学 之 合 ㊂ 王船山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不偏于一面的一元论或合一论㊂在各种对立的双方中,他要力求其偏中之全,对立中之统一㊂他的一元论,不是孤立的单一的一元论,而是一种谐和的调解对立㊁体用兼赅的全体论或合一论㊂而他的合一论也并不是漫无区别的混一论或同一论,而自有其体用主从之别㊂大体说来,他的思想是以理为体㊁物为用的理学,以心为体㊁物为用,知为主㊁行为从的心学㊂ [13]261此 合 可以静态地讲,亦可以动态地讲㊂若动态地讲,便涉及到其儒学史的定位㊂关此,贺麟的观点是,王船山哲学乃程朱理学㊁陆王心学的 正 反 之 合 即 否定之否定 ㊂ 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模式,程朱一派的理学偏重于客体性,可以说构成正题;陆王一派的心学偏重于主体性,可以说构成反题;而王夫之哲学主客体兼顾,正好构成二者的合题㊂ [12]‘重构“一书亦以 正 反 合 这种思维模式来看待王船山哲学的儒学史定位,但视域和所得出的结论与贺麟先生不同㊂‘重构“一书首先探讨了儒学史分期问题㊂在作者看来,儒学史分期通常所持的视角为 连续性 ㊂所谓 连续性 ,指的是分期时侧重考虑所划分阶段之间的义理延续,其认为因存在这种连续性使得书写儒学史成为可能㊂其实,考虑儒学史分期还应有另外一种视角即 中断性 视角,即,分期时侧重考虑不同形态或不同阶段间的义理中断,因为是存在这种中断性才使得儒学发展进而书写儒学史成为可能㊂进而,作者以 中断性 为视角,提出并探讨了哲学学说 变化因子 的概念㊂ 大致来讲,一种哲学学说主要由 问题意识 核心命题 和 概念体系 构成,因此,要研究不同理论形态的 中断 亦需由这三个因素衡量,故这三者可以称为 变化因子 ㊂ [15]622那么,这三个 变化因子 何指呢? 所谓 问题意识 ,指哲学学说所意欲解决的某个哲学问题㊂ [15]623 所谓 核心命题 ,指一个哲学学说之最基本的命题,其他所有命题都由此展开而为它服务㊂ [15]626所谓 概念体系 ,意指: 哲学学说经由概念而建立,哲学学说演变亦经由概念体系变化而变化㊂ [15]628以 问题意识 核心命题 和 概念体系 三个 变化因子第5期宋志明㊀再次遇到王船山5㊀为依据,经过对儒学之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向分析,作者将儒学史分为三期,而每一期一种儒学理论形态为典型:一为原始儒学 实存道德描述形态 ,指从先秦到汉唐间以对实存伦理道德理论描述和理想表达为主要内容和以实践为特征的儒学形态;二是宋明儒学 形上学形态 ,指宋明两朝时期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形上学为主要内容的儒学形态;三为明末清初儒学 形上道德实践形态 ,指以道德本体论为基础㊁既具形上性又具经世功能为特征的儒学形态㊂[15]629-649众所周知,牟宗三先生曾有著名的儒学三期说:先秦两汉儒学为第一期;宋明儒学为第二期;现代新儒学为第三期㊂可见,现代新儒学乃接着宋明儒学讲,为儒学发展之独立的一期㊂[16]很显然,‘重构“一书的三期说与此不同,其第三期不是现代新儒学而是明末清初儒学㊂对此,作者是如何理解的呢?作者认为,作为儒学发展独立一期而接着宋明儒学讲的,不是现代新儒学,而是明末清初儒学;现代新儒学是明末清初儒学的展开和深化,它不是儒学史上之独立的一期㊂之所以有此说,作者认为: 牟宗三所讲的 第三期儒学 与明末清初儒学 形上道德实践 形态在特征上是一致的㊂说 第三期儒学 与 形上道德实践 形态在特征上一致,仅是就其既重 内圣 又重 外王 来讲,而不是说在明末清初即有了 民主 科学 诉求㊂ [15]693-694进而,基于前述,‘重构“一书给出了王船山哲学的儒学史定位㊂具体来讲,王船山哲学的性质为 宋明儒学之重构 ,而 重构 的成果便是儒学 形上道德实践形态 的建构;王船山哲学的儒学史定位为 原始儒学为 实存道德描述形态 ,属 正 ;宋明儒学为 形上学形态 ,属 反 ;以王船山等为代表的明末清初儒学为 形上道德实践形态 ,属 合 ,为前两个形态的 否定之否定 ㊂进而,明末清初儒学乃现代新儒学的渊源,即儒学 形上道德实践形态 开启了后来的现代新儒学㊂作者说: 总之,如果说先秦两汉儒学为 正 ,宋明儒学为 反 ,那么明末清初儒学便是 合 ,而现代新儒家为此 合 理路下的继承㊁发展或发扬㊂这样来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是开启于现代新儒家,而是开启于明末清初儒者㊂此乃王船山哲学在儒学史上的定位,亦是本著作最终的结论㊂ [15]694概要地讲,‘重构“一书关于王船山哲学的儒学史定位与贺麟先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就视域讲,贺麟先生以宋明儒学为视域,而‘重构“一书以整个儒学史为视域;就结论讲,贺麟先生以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 否定之否定 为王船山哲学的儒学史定位,而‘重构“一书则以对原始儒学和宋明儒学的 否定之否定 为王船山哲学的儒学史定位㊂视域和结论的不同,均显示出‘重构“一书关于王船山哲学儒学史定位的创新之处㊂四㊁关于哲学史研究的方法非常让人关注也值得肯定的是,‘重构“一书设有专节讨论方法问题,表现出作者非常强烈的方法自觉㊂这是非常有益的一种做法,因为不同方法会导致不同结论㊂关此,作者还特别提到,方法的讨论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尤其重要,因为中国哲学学科是后建的,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方法讲,都存在一个重新厘定的问题㊂针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作者提出 内在诠释 和 外在诠释 两种理路,并以两种理路之厘清作为当前和今后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前提㊂所谓 外在诠释 ,指诠释者 跳出 研究对象的概念㊁义理框架,探究时代背景对这些概念㊁义理所造成的影响,并揭示概念㊁义理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影响㊂ [9]35 外在诠释 之所以为 外在 ,原因在于其强调时代背景的作用㊂就此来讲, 外在诠释 的特征是 即存在以论本质 ,在此 存在 指时代背景, 本质 指哲学思想;其理路不是从 存在 中概括思想,不是把具体性上升为普遍性,而是把思想 还原 为 存在 ,把普遍性 还原 为具体性㊂很显然,这是一种 反向 的思维方式㊂与 外在诠释 不同, 内在诠释 要求解释者在研究对象的思想框架内进行诠释;一般只就概念谈概念,就义理论义理,不去涉及时代背景,也不牵涉思想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影响㊂ [9]37相对照地讲, 内在诠释 的特征是 即本质以论本质 ,其理路是从 存在 中概括思想,把具体性上升为普遍性, 在本质当中去探讨本质 ,即在哲学当中去探讨哲学㊂亦很显然,这是一种 正向 的思维方式㊂两相比较, 外在诠释 有其明显优点,如它可豁显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但亦有明显缺点,即因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重视哲学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关联而忽视了哲学思想本身㊂ 内在诠释 亦有其明显优点,即重视哲学思想本身,而这种重视是必需的㊂ 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自身的 一套 问题,这些问题的先后出现及相继解决构成了哲学史的 内在发展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是有内在线索可寻的,以此线索为研究对象的诠释方法即是 内在的理路 ㊂ [9]38基于分析和比较,作者提出, 外在诠释 属社会学㊁思想史或文化史研究方法, 内在诠释 为哲学史研究方法,故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应弃前者而取后者㊂取 内在诠释 而弃 外在诠释 ,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实有针对性㊁现实性,因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确实存在较为普遍的 即存在以论本质 ,即把思想 还原 为 存在 ㊁把普遍性 还原 为具体性的问题㊂基于 内在诠释 方法的探讨和肯认,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哲学诠释的 道 与 术 ,以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在 内在诠释 之下对方法的进一步深化㊂作者认为,哲学史研究须汲取哲学诠释的理论成果,因为哲学史研究亦属于哲学诠释㊂就哲学诠释理论成果讲,作者区分了 道 与 术 两个层面㊂关于 道 ,他的解释是研究哲学史所依循的 道理 规律 法则 或 理念 ㊂所谓 术 ,指的是研究哲学史所依循的 策略 方法 或 技巧 ㊂[9]35就 道 的层面讲,作者探讨了施莱尔马赫和狄尔奠所代表的 客观诠释学 的基本主张 谋求文本的 客观 意义;伽达默尔为代表的 主观诠释学 的基本主张 诠释是具有开放性的;傅伟勋所提出的 创造的诠释学 的基本主张 诠释的目的是为创造㊂基于此探讨,作者提出,中国哲学史诠释应超越并综合 客观的诠释学 ,施用 主观诠释学 和 创造的诠释学 ㊂就术 的层面讲,作者首先主张 援西入中 的策略,即汲取西方哲学之长补中国哲学之短,然后分别介绍了林安梧所提出的 诠释五层级论 ( 道 意 象 构 言 )的方法㊁胡适和冯友兰所提出的 述学 明变 求因 评判 四个方面㊁关于问题意识㊁哲学体系㊁理论价值之 三个说清楚 的诠释技巧㊂依作者的说法, 道 和 术 这两个层面,均属于 内在诠释 范围内的方法㊂另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并非就方法而言方法,而是将其落实于王船山哲学研究当中㊂从整体上讲,‘重构“一书的基本理路是:由问题意识出发,然后进行概念和义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㊂很显然,这是一种 内在诠释 理路的落实㊂另外,关于内在诠释 之 道 层面的应用,作者在诠释王船山哲学文本时,乃以 客观的诠释学 为基础,对其进行义理方面的 客观 诠释㊂不过,作者并未局限于㊁停留于此,而是对 诠释 保持充分的开放性,以实现创新性;此为 主观诠释学 和 创造诠释学 的施用㊂例如,作者对于太极本体的诠释,既有文本依据,此为 客观 的一面;亦有独到的见解,此为 主观 和 创造 的一面㊂关于 内在诠释 之 术 层面的应用,首先,作者对哲学诠释学的汲取,充分体现出 援西入中 的策略㊂其次,作者重视对林安梧㊁胡适㊁冯友兰之方法㊁技巧的使用,尤其重视冯友兰关于 三个说清楚 的方法,使得‘重构“一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逻辑清晰㊂相关例证在‘重构“一书当中俯拾皆是㊂五㊁小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问题为读‘重构“一书感触较深者,亦为有价值和值得肯定的方面㊂需要指出的是,‘重构“一书并非完美无缺㊁无可商榷之处,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㊂其一,王船山的经学思想展现不充分㊂虽然此著作副标题为 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 ,以 哲学 为视角展开研究,但经学是王船山哲学的出发点,实不可轻忽㊂王船山与大多数儒家一样,其义理或哲学乃通过经学而表达的,或者说,哲学是 透显 于经学当中的㊂正是因此,顾炎武认为 经学即理学 ,舍经学以言理学,会导致 邪说以起 ㊂[17]陆懋德进而认为 经学即哲学 [18],因为 理学 即 哲学 ㊂因此,进一步深化其经学思想,会助于挖掘和丰富王船山哲学思想的㊂其二,王船山哲学体系建构乃至整个明末清初儒学与现代新儒学的关系须进一步论证㊂作者提出,明末清初儒学是儒学的一个独立形态 形上道德实践形态 ,而这个形态开启了现代新儒学㊂这样一种提法颇有新意,但在‘重构“一书论述似显不够,因此有两个具体且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明末清初儒学与现代新儒学的问题意识不同㊂前者的问题意识是:由心学而理学而原始儒学以实现 综合 ,表现为道德实践;后者的问题意识是:心性本体开出经。
试论王船山的政治哲学
试论王船山的政治哲学作为一名继往开来的启蒙思想者,王船山深刻地审视和反思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思想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地总结。
并结合时代发展状况,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
王船山以史为鉴,明得失,知兴替,通经世之略,以期收获“述往以为来者师”之成效。
可以说,王船山的政治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政治哲学发展的新高峰。
具体而言,王船山的政治思想可以展开为四个逻辑层次:首先,王船山主张施行“道统”和“治统”并重的政治制度伦理,二者并行不可偏废,并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
其次,王船山强调要以礼治为核心,将“存人立礼”视作治国的最高标准。
他提倡以礼治国与为政以德,并主张从“恤民”“安民”和“养民”的角度开显其民本思想。
再次,王船山提倡“双严清源”的执政主张。
在“存人立礼”的基础上,强调整饬吏治与廉政建设对于治国安民、匡扶朝纪的重要性。
最后,王船山从义利观的角度阐明义之价值,在继承传统古代“大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与“生民之生死”重于“一姓之兴亡”的政治主张,因此执政者要实施惠民、利民与藏富于民的政策,从而将天下之物用之于民。
另一方面,王船山创造性地提出了“君宰谏三者环相为治”权力分配制度,通过分权制衡统治者权力,从而实现“天下之公”的治国理想。
王船山的这种政治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民主、公平与平等的理念,具有跨时代的价值。
王船山的哲学思想体系博大而精深,晚清《船山遗书》的出版,使得其思想逐渐为人所知,并彰显出愈发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力。
王船山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萧萐父和许苏民认为:“王船山开了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思想界之新潮。
”王船山的政治思想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
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变革者,对于王船山的政治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曾说:“三代以下无可读之书。
更以论国初三大儒,惟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次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亦具此义。
王思想家: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王思想家
王思想家: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王思想家话题:王思想家知识分子湖湘文化墓志铭文化局思想书院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汉族,湖南衡阳人。
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
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
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
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简介综述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年)肄业。
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
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
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
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
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学问渊博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
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
王船山的道德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德性、 救 世德 性 、 忠孝德 性 、 气 节德 性 、 义 勇德 性 等 构成 。 这 些德 性 或 不 同的 道德 人 格 侧 面 对 于现代 性 物欲 所 引起 的危机 的 解决 , 对 于持有 拜权 拜金 拜 物教 心 态者 走 出“ 异化” 困 境 并 重建其 精神 家 园, 对 于官 员进 行 道 德 他律 , 对 于 当代 中国 文化 创 新 等 方 面 具有 重 要
的继 承 和 创 新 方 面 , 却 成 为 此 一 时 期 最 为 杰 出
的代 表 , 船 山先 生 之 所 以能 够 成 为 一 代 文 化 巨 星, 最重 要 的原 因 就 在 于 他 自身 的 德 性 和 道 德 人格 。诚 如 司 马相 如 为 西南 夷 事 上 书 汉 武帝 所
言: 有非 常之人 , 然 后 有 非 常 之 事 。有 非 常 之
一
位 以救世 为 旨归 的人 。 之所 以说 船 山先 生之 治 学 和 著 述 活 动 也 具
有 救世 意 义 , 在 于 他 的治 学 和著 述 是 对 现 实 的 真 切关 怀 , 他从 解 决 当 时现 实 问 题 的 角 度 出发 , 总结 明 朝 灭 亡 历 史 教 训 。 “ 哀 其所 败 , 原 其 所
为 了践 行 自强 不 息 , 使 自强 不 息 成 为 自己 的道德 品性 , 船 山先 生进 一 步 提 出 “ 君 子 日动 ” 的要求 并 为 此 要 求 构 建 了本 体 论 根 据 : “ 太 虚
运动 , 失败后 , 他“ 志节 皎 然 ” 地 隐 于深 山 四十
欲研 究 船 山先 生 的 道 德 人 格 , 必 须 从 船 山 先 生 的言行 中 分 析 归 纳 其 德 性 , 德 性 是 分 析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船山哲学继承张载哲学有其内因外缘。
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希冀开出一个形上学存有论世界,即“太和”世界,并对“太和”与“太虚”的意蕴作了分梳,对“道”、“太极”的形上学本体的根底是什么,如何存有作了多层面的追究。
船山本体哲学,是对于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精髓的彰显。
[关键词]道太和和合“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1〕,这是王船山《自题墓石》中的话,是他仰慕横渠之学的心声的表露。
于是他在晚年作《张子正蒙注》〔2〕,继承张载思想,建构其本体论哲学体系。
一任何哲学理论思维的建构,既是对以往哲学思想资源的吸收和继承,亦是对哲学先辈们理论思维资源的批判。
前者是文化传统的民族人文精神的延传的需要,后者是哲学理论思维创新的需要。
延传和创新,两者不即不离,不可或缺,无延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创新,便流于千遍一律,平庸无奇。
王船山对宋明理学各派学说,大体遵循上述原则。
他在比较程朱与陆王对于形上学本体论(存有论)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后,选择了沿着程、朱外在事理、物理追究的途径,而又批判二程的“游、谢之徒,且岐出以趋于浮屠之蹊径”;朱子后学“流为双峰,勿轩诸儒,逐迹蹑影,沉溺于训诂”〔3〕。
明确否定王守仁对于心(良知)的穷究,激烈指斥:“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为刑戮之民,为阉贼之党皆争附焉,而以充其无善无恶,圆融理事之狂妄,流害以相激而相成,则中道不立、矫枉过正有以启之也。
”〔4 〕由于王船山把对阳明学的批判与明亡的“天崩地裂”悲愤情结纠缠在一起,因而,这个批判不免有过激之处。
哲学的批判,意味着哲学的选择。
“呜呼!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5〕。
王船山认为,横渠之学上承孔孟之道统正传,下救来兹的偏失邪说,即使圣人复起也不能改易的圣学。
虽其学如皎日丽天,但由于张学传于关中,其门人弟子不多而又没有很好发扬光大;张氏本人素位隐居,与当时钜公耆儒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不相“羽翼”。
因此,“世之信从者寡,故道之识然者不著”〔6〕,社会影响不大。
所以造成“不百年而陆子静之异说兴,又二百年而王伯安之邪说xī@①,其以朱子格物、道问学之教争贞胜者,犹水之胜火,一盈一虚而莫适有定”〔7〕。
有鉴于这种学术思想发展的形势,以及时代的需要,于是王船山选择了绍承横渠之学。
他说:“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则浮屠生死之狂惑,不折而自摧;陆子静、王伯安之蕞然者,亦恶能傲君子以所独知,而为浮屠作率兽食人之伥乎!”〔8 〕按照王船山的理解,“正蒙”,就是要人从童蒙开始,进行圣学、圣功的教育。
这样人就不会被佛教和陆王所迷惑和伤害,亦不会去做为虎做伥的事。
有比较就有选择。
王船山选择横渠之“正学”,自以为是时代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
因此,他为《正蒙》作注,发扬光大“正学”,以补张子之道不著之缺失,以回应立天、立地、立人,纲维三才,贞生安死的时代呼唤!二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希冀开出一个形上学存有论世界。
在他拥有的这个世界里,他自由地追究“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以及天地日月五行之理数?人物生化之理?神气往来应感之几?天人神化性命之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几?等等,这种追究实乃形上学根底的寻求。
王船山在对事物之理的穷究中发现,理并不象朱熹所说的是终极的形上学存有,而是“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
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
”〔9 〕“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10〕。
理是气这一独立实体的条绪节文,条绪节文必须通过一定的实体来呈现、实现自身,才使其可得而见,可执之物。
这就是说理无气,就无以呈现自身,使自身获得条绪节文的形式。
所以理只能规定为:“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11〕。
作为气之理,理隐藏于气之中;隐藏者固然不能离所被隐藏者而存在,但被隐藏者离却隐藏者,也会失去其原有被隐藏者的功能和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气也是不能离理而独存的。
这就是说,离气无理,离理无气;单一的理或单一的气,都不是王船山所追究的、理想的、终极的形上学存有。
什么是终极的形上学存有?王船山在解释《正蒙·太和篇》首句“太和所谓道”时说:“太和,和之至也。
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阴阳异撰,而其yīn@②yùn@③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
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12〕王氏依据自己的哲学思维和时代的文化精神,对“太和”作了诠释,蕴涵这样几层意思:其一,道就是所谓太极。
太极之名,船山认为始于“易有太极”。
从思辨的意义来观“太极”,它就是“无有不极也,无有一极也。
唯无有一极,则无所不极”〔13〕。
无所不极,就什么都极;什么都极,就无有不极;无有不极,便是有极;有极就是大而无尚,至而尽的一极,即太极。
道作为天地万物的通理,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种什么都不有,就什么都有;什么都是,就什么都不是的道理、原理。
这种普遍的道理,亦是太极。
“此太极之所以出生万物,成万物而起万事者,资始资生之本体也,故谓之‘道’”〔14〕。
这样太极和道,就成为所以生万物、成万物、起万事的根据,亦即万事万物资始资生的“本体”。
道作为本体,船山曾作这样规定:“道者,物所众著而共由者也。
物之所著,惟其有可见之实也;物之所由,惟其有可循之恒也。
既盈两间而无不可见,盈两间而无不可循,故盈两间皆道也。
”〔15〕“物所众著”是指万事万物所表现的共性,是具有形象可见的实体;“物所共由”是指万事万物共同所经的必由之路,或共由的法则、常规。
简言之,万事万物的共性和共由,就是道。
所谓“两间”,是指道既是“物所众著”,又是“物之所由”,这两者之间的和合而言的。
前者可见为象,后者可循为形,出象入形,出形入象。
道充盈于形象两间,所以说“盈两间皆道”。
这是说,道既是两者,又非两者;即此即彼,而非非此即彼。
道联系、沟通、整合两者,是两者的有机整体性的展现。
人物通理之道与太极,有其异,即名异,又有其同,即实同。
其二,道、太极与阴阳。
无有不道,无有一道;无有一道,则无所不道。
“是故于阴而道在,于阳而道在,于阴阳之乘时而道在,于阴阳之定位而道在。
天方命人,和而无差以为善而道在;人已承天,随器不亏以为性而道在。
”〔16〕道无处不在而自在,无所不有而自有。
自在自有,非人为,非天意;命人承天,非天人,乃道之自然无为,无差不亏而道生。
道不离阴阳,阴阳不离道。
“道不行而阴阳废,阴阳不具而道亦亡。
言道者亦要于是而已”〔17〕。
离道而阴阳废,离阴阳而道亡。
道与阴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依不离,而非相同相等,即相对相反,相异不离。
“阴也,阳也,道也,相与为三而一其三”〔18〕。
一而为三,三而为一。
前者分而言,异而言;后者合而言,同而言。
基于此,王船山对《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诠释说:“或曰,搏聚而合一之也;或曰,分析而各一之也。
”〔19〕道有两层意蕴。
就后者而言,“分析而各一之者,谓阴阳不可稍有所畸胜,阴归于阴,阳归于阳,而道在其中”〔20〕。
分为分析,即差分。
分析是对于阴作为阴,阳作为阳的肯定,这种肯定是对于世界万物各有其一,即万物各有其独立的性质、功能、作用的承认,亦即世界多样性、多元性的认同。
正因为世界万物具有“各一”的独立性质和功能,才可能融合、搏聚、合一。
“搏聚而合一之者,谓阴阳皆偶合者也。
同即异,总即别,成即毁,而道函其外”〔21〕。
搏聚合一,并非对于阴阳的否定,而是指阴阳的偶合状态的描述。
在这种偶合状态中,会呈现同即异、总即别、成即毁的样子。
道涵阴阳之中而又对于阴阳的超越。
既在其中,又在其外,即既内在又超越。
道即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阴阳之生,一太极之动静也。
动者灵以生明,以晰天下而不塞;静者保而处重,以凝天下而不浮;则其为实,既可为道之体矣”〔22〕。
阴阳是太极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形态的呈现或展现。
这里的“生”,不是生成论之意,而是呈现、展现之意。
阴阳动静这两种形态互补,而构成太极的有机整体;生明与处重,不塞与不浮亦相辅相成,而构成太极的一体二用。
道与太极是所谓形而上者,按船山诠释,形而上为未形之前,所以道与太极既动又静,既隐又现。
“动者阴阳之动,静者阴阳之静也。
其谓动属阳,静属阴者,以其性之所利而用之所著者言之尔,非动之外无阳之实体,静之外无阴之实体,因动静而始有阴阳也。
”〔23〕阴阳动静均有阴阳之实体,阴阳互为实体。
有实体便可呈现,它既可自我呈现,亦可为道与太极呈现,即实体者为隐者现,呈现者为被呈现者现。
道与太极作为隐者与被呈现者,以阴阳为其实体。
“阴阳者,太极所有之实也”〔24〕。
这就是说,道与太极没有自身存在的形式,借阴阳为自己存在的形式。
阴阳作为实体,并非具体某一事物,而是一抽象。
“太极无阴阳之实体,则抑何所运而何所置邪?抑岂止此一物,动静异而遂判然为两耶?夫阴阳之实有二物,明矣。
”〔25〕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又被万事万物所普遍认同和接受,作为自己的属性。
假如进一步追究实体之“实”是什么?那么,船山解释为:“实者,气之充周也。
”〔26〕气即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充塞四周而成一实体,即实存之体。
阴阳二气之所以充周而为实存之体,是因为阴阳二气的动静不息。
“升降飞扬而无间隙,则有动者以流行,则有静者以凝止。
于是而静者以阴为性,虽阳之静亦阴也;动者以阳为性,虽阴之动亦阳也。
阴阳分象而刚柔分形,刚者阳之质,而刚中非无阴;柔者阴之质,而柔中非无阳。
”阴阳动静分合,“分言之则辨其异,合体之则会其通”〔27〕。
阴阳二气不停息地动静分合,使之充塞而无间隙。
其三,阴阳yīn@②yùn@③于太虚。
阴阳动静分合与阴阳异撰同有相联系。
阴阳在动静分合的变化中,“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28〕。
性情、始终、体用展现异几、异时、异迹;这便是“阴阳异撰”;“同有”,是指阴阳共同具有或不分前后而具有。
“‘易有太极’,固有之也,同有之也。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固有之则生,同有之则俱生矣。
故曰‘是生’”〔29〕。
有便同有,生便俱生,生生之谓易,易之主旨便是新生命、新事物的诞生。
生之原因,立于此而生,不能推于彼而生,推于彼便承认此之异在而生此,彼就是一异己的、彼在的主宰者、创生者。
此生,便是“自生”。
事物自己诞生自己,如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所自生者肇生,所已生者成所生”〔30〕。
从自生→肇生(始生)→己生→成生的整过程,万事万物都依据自己固有的、同有的法则运动变化。
阴阳动静分合的生生过程,亦即是yīn@②yùn@③的过程。
张载曾引庄子的“生物以息相吹”和“野马”的象喻诠释yīn@②yùn@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