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观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_以_景宁模式_为例

合集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在跨学科的文化生态学视野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是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先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生态学指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在这样的认识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少数民族群体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交融涵盖下形成的文化现象。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发生的。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发生改变,传统文化教育传承面临着种种困境。

在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方面,多种因素影响其效果。

首先,师资力量匮乏,太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是由家长、长辈等群体自行承担。

这样的模式显得比较脆弱,很难长期运行。

其次,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静态的文化传承逐渐被动态的文化传播所代替。

这个趋势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文化传承的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限制,无论是语言、物质文化还是传统民俗,都难以与现代化的前沿产生融合性。

因此,通过对各类传统文化形式的认真研究,设计更具有现代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也将成为未来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方式。

同时,整合当今的科技文化元素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可能带来创新的成果和发展的机会。

最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不仅仅是在教育场合发生,更多是在生产生活、交往互动等日常场合内发生的。

因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文化生态规划,维护当地的文化生态平衡,也能够为文化教育传承注入强大的动力和土壤。

总的来说,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不只是单纯的教育活动或文化保存,更是对文化生态链的整体推动和优化。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将成为少数民族群体维护自身文化多元性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路径探索——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路径探索——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路径探索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摘要:基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教育现状,对该地区民族文化的落实和推行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该地区重视民族教育,但发展基础薄弱。

主要问题存在于专业师资人才匮乏、民族手工艺学习难度高等问题。

目前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合力,初步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发展。

本文在注入多元化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创建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理念;一、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推行现状(一)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教学愿景有着不胜枚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近年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各部门,在全县所有学校、校外学习场所、课外教学基地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活动。

活动通过文化传统教育,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得到传承。

(二)传统文化初步纳入教学体系面对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师资少、活动开展难等现实问题,当地多方单位对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支持。

例如,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青少年宫将畲乡非遗的传承与青少年宫校外课程紧密结合,将非遗纳入少年宫课程加强教学,引进非遗传承人强化师资队伍。

教学队伍虽然得到了支持,但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而言,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非遗技艺复杂,青年教师难以快速上手;非遗传承人年龄偏高,面对大批师资队伍,难以承受高强度的教学。

(三)传统文化丰富专业性强、难度大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传承人基数少,组成专业的教学团队有一定难度。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具有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畲族刺绣技艺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技艺专业性强、难度高。

浅谈原生态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

浅谈原生态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

浅谈原生态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标记已广泛地存在于中国文化和艺术之中。

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原生态的特征,就为其艺术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而生态保护则成为保护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经济交往日趋深入的今天,全球文化在不断的交往与碰撞中相互融合。

在中国的艺术长廊中,有一种艺术形式被称为原生态民族艺术,这为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带来了别样的生机。

一、原生态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

原生态,顾名思义,代表着生命之态、自然之态,是一切生活及艺术的根源。

原生态一词最初见于声乐比赛,随后在表演艺术等领域迅速蹿红,成为文化领域的特殊符号。

原生态这一概念被引入文化领域之后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存在着。

而所谓的原生态民族艺术,多是指一些原始的、原创的、民间的、乡土的艺术形式,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智慧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可以说原生态民族艺术是在特定的原始环境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为比较原始的民族艺术,原生态民族艺术的素材多源自于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人类的本能,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原始为基本的奇特的艺术形式。

原生态民族艺术所代表的,是民间艺术和民族风俗所组成的一个多元的文化空间,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融合的产物。

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在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的时候,往往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存在。

不论何种民间艺术或民族艺术,都有其丰富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其本身就具有特定的精神功能,是整个民族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

原生态民族艺术在未被发掘之初,是只在这个民族内部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的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往往带有原始文化的特征在里面,会有对自然现象的原始崇拜的现象。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始的活动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活动,这种不为人知的民族艺术才能被称为原生态的民族艺术。

当某种不为人知的民族艺术及民族文化被众人所接受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来自原始文化的冲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些民族文化为什么被称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的、乡土的甚至是神秘的气息。

非遗背景下畲族文化的发展——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非遗背景下畲族文化的发展——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非遗背景下畲族文化的发展——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杨姚欣
【期刊名称】《中国文房四宝》
【年(卷),期】2024()1
【摘要】畲族文化源于畲族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宣泄,它包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具有娱乐社交、育人、文化传承等多种作用。

但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畲族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承群体出现了老化、断裂等问题,并面临着现代性转变的挑战。

在畲族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其继承和发展虽有成就,但也面临许多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对畲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畲族文化发展的困境和策略办法两个角度出发,论述了畲族非遗如何在保护中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总页数】2页(P0121-0122)
【作者】杨姚欣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畲族青少年服饰文化认知现状调查——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
2.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发展与非遗传承方式探讨——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村落东弄村为例
3.乡村振兴视阈下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4.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考察对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生态观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_以_景宁模式_为例

文化生态观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_以_景宁模式_为例

文化生态观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以“景宁模式”为例马威(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根据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路,学者们提出要以文化生态观作为少数民族发展的理论依据。

近几年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保护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经济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畲族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传承良好,同时在民族文化资源支撑下旅游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畲族的文化认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减弱,反倒培养了更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当地干部也在发展中提高了文化敏感性,和谐了民族关系。

景宁畲族自治县所采取的发展观正是暗合了文化生态观理论所提出的核心要领,为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

关键词:文化生态观;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景宁模式doi :10.3969/j.issn.1008-6749.2010.01.014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10)01-0065-05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underthe Cultural Ecological ViewMa Wei(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 :Accordin g to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harmonious socialism ,scholarshave proposed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y as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Recently ,Jingning She Autonomous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has made a great attempt in protecting the She culture and making its economic prosperity.The She culture has a good heritage by economic suppor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rism has become an economic growth point by the national culture.The She cultural identity has been enhanced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self-respect and national pride has been cultivated.The cultural sensitivity of the local cadres has been increased in the development.Constructing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area has been increased also.The Jingning pattern ,which dovetails the core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y ,will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ethnic development in other regions.Key words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y ;minority ethnicity ;na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Jingning pattern收稿日期:2009-09-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SH009)。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走向破坏、消失的边缘。

为了保护传统体育文化,需要研究其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文化生态学是一种研究人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强调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因此,在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方面,文化生态学提供了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视角来研究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演变、保护与传承。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自然生态有着密切的关联。

传统体育活动常常依托于自然环境中的特定场所和资源,如河流、山脉、森林等。

因此,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至关重要。

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传统体育文化的存续和传承将受到影响。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生态也有密切联系。

社会生态中涉及到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都影响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传统的农耕文化社会中,一些体育活动如田径、水上活动等,与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具有紧密联系,这些体育活动的发展和传承必须与农耕文化结合起来。

保护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考虑社会生态与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关系。

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历史过程,需要结合历史、文化和传统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综合的文化保护。

传统体育文化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演进,与社会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化密切相关。

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中,需要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融合,注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此外,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也要强调传承的方式,准确定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加强文化传承的教育和推广。

总的来说,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涉及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强调综合视角,注重整体保护,是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必要要素。

通过科学的文化生态保护,可以更好地保障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传统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长和发展。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少数民族是构成中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国家文化的瑰宝。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是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本文将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与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与挑战1. 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匮乏相较于汉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相对匮乏的。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和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导致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濒临失传的危险。

2.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受挑战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受到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重挑战。

外部挑战主要表现为全球化的冲击和主流文化的传播,这些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压力。

而内部挑战则主要来自于少数民族自身的现实困境和文化认同的不稳定,使得传统文化教育传承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当今社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项目和活动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支持,导致传承工作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受到社会现实的冲击和文化认同的摇摆,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和兴趣,这也给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如何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传承1. 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通过收集整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资料和资源,为后续的教育传承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推动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传播,努力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2.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教育体系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过程中,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教育体系,让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中。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愈发频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渗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变得愈发重要,需要借鉴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来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一、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强调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下,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反映。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成为了维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1. 自然环境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少数民族多生活在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严苛的地区,他们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藏族的传统文化中充满着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和尊重,而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则与草原的开放与广袤紧密相连。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文化传承不仅仅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挑战在当今社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1. 现代化冲击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加速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和遗忘。

现代娱乐文化的兴起,也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和淡化。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
丁怀民
【期刊名称】《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1)003
【摘要】良好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生态,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与自然、社会能够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文化生存状态.基于文化生态的观念,我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应当坚持科学、包容、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教育,从静态的文化保护转向动态的生态开发,加强立法,建立民间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区.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丁怀民
【作者单位】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47
【相关文献】
1.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区县为例 [J], 张洁
2.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 舒达
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 [J], 佟显峰
4.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 [J], 邹华姬
5.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J], 王萍;武勇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宝贵文化资源,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面临着外部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采取有效的措施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文化生态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文化在环境中的适应和变化过程。

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下,人类的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下适应和发展起来的,而不同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常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元素都与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民族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和侵蚀,这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1.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下,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护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体的精神家园,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更能够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 促进文化生态平衡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下,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生态平衡的形成和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对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的建设。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面临着衰败和消失的危机。

由于现代科技和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式微,甚至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其生态保护视域,从而实现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文化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通过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视域,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形成与发展,并提供有效的保护策略。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需要从地域环境出发。

不同的地域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族人民发展了藏式格斗、马术等体育项目,而居住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则发展了射箭、赛马等活动。

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特色性,因此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域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其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地域环境、人类活动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从整体的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保护的关键问题。

希望通过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湘西文化生态保护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湘西文化生态保护
合作等方 面进行 了探 索 ,积 累了一些成
功 的经 验 和 失 败 的教 训 ,这 些 经 验 和 教
活方式 、经 济形式 、语 言环境 、社 会组
织 、意识形 态 、价值 观念等构成共 生共 存 、相互作用 的文化生态系统的真实性 、
发展矛盾 突出等特点 ,它的实施 势必造
成保护 和开发混 为一 谈 、互相牵 制的处 境 ,在 大规模实施 之前 ,严肃 而认真 的 讨论非 常有必要 。相关 的争论 虽然还 没 有一个 结果 ,但 较一致 的是 在我 国进 行
引玉的作用。
都是 一个动态 的生命体 ,各种文化 聚集
在一起 ,形成 各种不 同的文化群落 、文 化圈, 甚至类似食物链 的文 化链 。它们互 相关联成 一张动态 的生命 之 网 ,其 作为 人类文化 整体 的有机 组成部分 ,都具有
自身 的价 值 ,为维 护整个人类 文化 的完
整性而发挥着 自己的作用 。 ”杨庭硕 的实 证研 究表明 ,生 态失衡并非 相关 民族 文
主体性 ,尊重寓 于文化遗 产中广大 民众
的价值观 ,以政府为主导等5 项原则。吴 效 群则认为 ,我 国的文化 生态保护 区方
案没有 考 虑到 承担 主体 缺失 、 “ 非遗”
多 已失去正 常的社会 功能 、保护 和社会
态保 护 区 ,每个 保 护 区都 在保 护措 施 、 组 织建设 、制度建设 、资金筹措 、区域
严重 的文化 问题 ,在 主观上是缘 于学界 近些年 的文化 自觉 意识 达到 了一个 新 的 高度 。1 9 9 8 年 方李莉在 北京大学社 会学 人类 学所 主办 的人 类学 高级 研讨 班上 , 提 出了文化生态失衡 的问题 。她在后来 发表 的文章 中对 “ 文化生态 ”的意义 给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为例研究保护发扬畲族传统文化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为例研究保护发扬畲族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作为陈列、展示、宣传畲族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是解读畲族民俗的重要窗口,是具有影响力的畲族文献资料展示中心,同时也是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做好畲族传统文化收集、保护的前提下,博物馆也尝试组织开展多样的活动,提升畲族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致力于培养更多的畲族文化爱好者、传承人,目前已初见成效。

在“互联网+”时代,探究博物馆在研究、保护、发扬畲族传统文化中各项职能作用的发挥,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博物馆在研究、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或是传统民间艺术,由于保护不力或是“后继无人”,已经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培育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应当承担起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收集、保护、传承、发扬等方面的应有职能。

博物馆的优势在以下方面:首先,博物馆内有着丰富、多样的藏品,每一件藏品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为例,共有藏品6162件,类别有生产生活用具、畲族服饰、文献、祭祀道场用具等,是人们了解畲族人文历史,解读畲族民俗的重要窗口。

对于游客来说,通过观看实物,能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进而自觉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中。

其次,博物馆为现代学者研究传统文化、古代历史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借助于博物馆内珍藏的各类展品,让我们可以对古代畲民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文化生活等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无论是科研活动还是教育活动的开展,或是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都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

2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的机遇和挑战2.1 迎来的机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

而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文化与艺术的场所,自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虽然不像故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一样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作为国内唯一一家集中、全面展示畲族文化的博物馆,仍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来参观。

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申论作文

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申论作文

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申论作文文化传承和保护是每个国家都应该重视和努力去实施的重要任务。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的文化多样性逐渐受到威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独特文化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首先,文化传承和保护可以维系国家的社会稳定。

一国的文化承载着历史、价值观和传统习俗,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和保护文化,可以加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

其次,文化传承和保护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许多国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保护自己的文化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收入,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

此外,文化传承和保护还有助于培养人民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些都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元素,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自己的文化,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要实现文化传承和保护,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强相关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其次,加强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和专业人才,传授他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培养公众的文化意识和参与度,提倡人们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来。

总之,文化传承和保护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重视的重要任务。

通过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可以增强国家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民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公众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参与。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好自己的文化,让文化繁荣兴盛。

城镇文化景观特色分析与保护思路探讨——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城镇文化景观特色分析与保护思路探讨——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域 # 区 域 、 节 与 节 点 边 缘 是 外 部 ^ 环 境 共
文 章 墒号
■ 善

£ 展

10 79 ( 00) 7 l2 — 3 03 3X 21 0 f 4 0 1
i t在
£展, 4 4

± { m 自 {
成的现象 。 城镇文化景观 是^和社 会环境互动 过程中形
景观 。
o ef U l r s v o e ̄ o
h s o c I d co d h ot a o s i t  ̄ on  ̄ pe an t e n ur I nd cop e
成层次 一 、绚丽多彩 城镇文化
tyt el tt e e on pa h r o s ec h r gi t n ode’ c ’on J
目构 成文化景观 的整体 ( 目2) 。
B ’ 、 ¥ ^ } t }
地 #
成的,目而城 镇文化景观首 先应具有地理 性、地
性 月 白 形、气候是 形成具有特 色的城镇 勺地
2 量 宁 城镇 文 化 景 现特 色 殛 存 在问 题 分析
21 特 色

杯 .£

自 E 域 、 节 、 路 径 和 边 缘 4 层 次 组 成 (目 个
② 富有 B族特 色的 宗教信 仰。畲族 宗教信
仰 .主要是 产生 于元 代的 “ 妻g 学法” 。 奏 g学 法” 客 家^和 畲族共 有的 道教性 质 原 始宗 教 , 客 ^ 到明 B失 传 .

城 &

*t ■

文 景观的基 础 同时城镇 文化景观又 是与人的 化 社会 生活密切相 * , 体现 7社会群体 价值观 念、 佑与 心 结构 . 理 是社 含生活各个 层面在环 般认 为 ,软质 文化景 观是 一种潜 在最 浑 而 外化最 弱臼 文化景 观 ,目此很 难单独 加 研 勺 究。 然 软质 文化鼍 观 统 地直接 描述 . 但是 由于 它总 是不 月程度地 外化 为物质 文化景 观 或硬质 盘化 景观 ,目此 可 通 过研究 后 者 而选 到认 识前 者的 目白 。 景宁县 城处于 具有 鲜 勺

基于文化生态视角下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研究

基于文化生态视角下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研究

2神州文学基于文化生态视角下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研究彭艳贵州稳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也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其中尤其是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本文中,本人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苗族文化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展开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文化传承和保护策略,这对于我国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苗族文化;文化生态角度;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一种文化的形成集聚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长期发展以来的经济、生活、思想、精神等内容,苗族文化也是现目前我国贵州发展生态化经济的一项重要资源,它推动着贵州省旅游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然而,随着国际之间交往日益密切,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资源、信息、文化涌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造成一些影响[1]。

我们应当如何有效的对苗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也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这对于我国构建文化个性化、多样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相对封闭地理环境与苗族文化(一)自然地理环境我国贵州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的降水量十分丰富,并且该区域的变质岩分布也比较广泛,呈现出“山高水高”的特点。

与此同时,该地区土壤酸性较强,也为生物多样化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这些因素也为苗族文化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该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相对落后,这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隔离屏障,助力于苗族文化体系的形成。

(二)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环境从该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苗族经历了较为长久的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再加上交通十分不变,导致了区域的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苗族同胞们只能够依靠一些手工业、农业实现自给自足。

在政治文化环境方面,受到长时间以来封建统治的影响,使得苗族活动范围较为狭窄,苗族同胞们对外界了解不足,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也就越高,其礼仪礼节实现了代代相传[1-2]。

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文化、文化生态及其主体性——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

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文化、文化生态及其主体性——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

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文化、文化生态及其主体性——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
赛汉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11(024)001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作为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其开始施行之日起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案例,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文化和文化生态概念,并主张当地牧民的主体性参与是文化保护区成功建设的关键.
【总页数】5页(P104-108)
【作者】赛汉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例 [J], 曲凯音
2.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地方范本——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J], 索南旺杰
3.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生产”——以东乌珠穆沁旗“那达慕”节日为例 [J],
马威;邱泽媛
4.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状况与前景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J], 黄志敏
5.生态补偿视野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东乌珠穆沁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J], 严晓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的研究背景中国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蒙古族摔跤、藏族射箭、哈尼族竹马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特有内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商业化的影响,这些传统体育文化逐渐面临着消失和沦为表面化的风险。

探讨如何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受到挑战和冲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与传承问题。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进行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有效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激发民族创新创造力,促进文化繁荣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保护民族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具有独特的健身保健价值和社会功能。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促进民众身心健康,增强国民体质,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进行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寻找有效的保护策略和措施,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究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分析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探讨保护和传承的难点和瓶颈;3.探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保护路径和策略,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建议;4.总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实践案例,借鉴成功经验并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态观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以“景宁模式”为例马威(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根据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路,学者们提出要以文化生态观作为少数民族发展的理论依据。

近几年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保护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经济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畲族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传承良好,同时在民族文化资源支撑下旅游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畲族的文化认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减弱,反倒培养了更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当地干部也在发展中提高了文化敏感性,和谐了民族关系。

景宁畲族自治县所采取的发展观正是暗合了文化生态观理论所提出的核心要领,为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

关键词:文化生态观;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景宁模式doi :10.3969/j.issn.1008-6749.2010.01.014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10)01-0065-05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underthe Cultural Ecological ViewMa Wei(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 :Accordin g to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harmonious socialism ,scholarshave proposed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y as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Recently ,Jingning She Autonomous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has made a great attempt in protecting the She culture and making its economic prosperity.The She culture has a good heritage by economic suppor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rism has become an economic growth point by the national culture.The She cultural identity has been enhanced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self-respect and national pride has been cultivated.The cultural sensitivity of the local cadres has been increased in the development.Constructing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area has been increased also.The Jingning pattern ,which dovetails the core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y ,will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ethnic development in other regions.Key words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y ;minority ethnicity ;na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Jingning pattern收稿日期:2009-09-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SH009)。

作者简介:马威(1976—),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

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一带。

畲族自称“山客”,有的地区畲族被汉人称为“客家人”,“畲民”。

1949年以前,部分地区的畲族还被带有歧视性地称为“小姓人”。

[1]20世纪50年代在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持进行的民族识别过程中,被确认为畲族,成为我国56个丽水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第32卷第1期Vo1.32No.12010年2月Feb.2010民族中的一员。

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一、文化生态观与民族发展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整体上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发展更是已经成为了主流话语中的核心概念。

学界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发展给中国带来的物质富足与文化进步,同时也反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而其中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问题总是一个无法兼容的两难问题,在许多地方,发展总是要以牺牲保护为代价。

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关系又必然要求各民族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于是,探讨多元文化发展观,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就成为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全世界范围内,少数民族总是与非工业生产模式相关的一种非优势人口,面对整体性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他们所承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模式等变得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文化多样性资源的宝库。

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多种生产方式蕴含了很多传统知识和智慧”[2],简单地以市场为导向,追求GDP式的发展会造成民族多样性的衰落甚至消亡,由此也会带来因为发展不均衡而导致的民族关系矛盾。

发展问题直接遭遇到了文化、文明问题和生态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和生态条件的特殊性,对实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特殊的要求”[3]。

所以,民族问题成为发展讨论中反思最多的一个领域。

民族地区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用什么指标进行测量,以谁为主体进行发展,都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需要考虑的问题。

郝时远根据生态理论提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为目标的发展观,他引述了生态学家拉兹洛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承认那些产生不同文化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基本前提具有同等合法性既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做就使得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成为可能:这是在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上保持和平和生存下去的基本的先决条件”[4]。

张海洋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之道,即“在多元文化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使各地民族人民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开辟多样的发展前景,最终在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各尽所能和各得其所”[5]72。

张海洋提出,在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时代命题下,文化生态学可以成为中国对于本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

[5]71从文化生态学中,我们能推论出各民族文化价值平等和共同繁荣说。

他认为,中国学界的任务就将是“两个保护、一个维护和一个阐释”。

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内各民族的文化、维护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权益,阐释中国各民族团结统一共同繁荣的历史文化道理[5]71。

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发展只当成中国现代化初级阶段的指导理论,而把文化生态学作为中国现代化高级发展阶段的指导理论。

温军将理论转化为政策指导,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上,政府要将以经济指标为目标的现代化“追赶式战略”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综合式发展战略。

其中所包含的就有以文化多元性为要旨的“优先加快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和“注重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内容[6]。

2.概念解析。

文化生态观的思想源于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又称新进论或多线进化论,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H.Steward)在其专著《文化变迁理论》中提出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7]。

这一理论取代了以前由摩尔根等人提出的单线进化论,主张从文化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角度来理解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别,并且把不同类型的文化看成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体系。

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指向是人与环境的适应,但是后来这一理论得到了多方面的阐发。

文化生态学中所蕴含的多元主义和尊重差异性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在多元文化社会的文化生态观,即保护文化多样性,给差异文化提供生长的空间和土壤,使多种文化和谐并生、共存互育成为了多民族国家执行文化政策的原则。

许多学者提出在民族工作中要遵循文化生态观,但是对于如何实践文化生态观讨论得还不充分。

笔者认为,文化生态观的实践应该包含以下4个层次:(1)尊重承载差异文化的主体———少数民丽水学院学报662010年族群众,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支持;(2)为传承差异文化提供保障;(3)为差异文化创新提供机会;(4)为创建差异文化的生存环境提供资源。

同时应该用法律或制度创建和谐的民族关系,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提高汉族干部群众的文化敏感性。

这样才能够为民族文化的生长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景宁模式”中的文化生态观战略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根据2007年统计数字,县内拥有畲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共18070人,其中畲族为17918人,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比重为10.04%[8]13。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从国务院批准建立畲族自治县开始,就有意识地发掘和保护畲族文化,为畲族文化的创新开拓空间。

地方政府一方面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为畲族文化生长提供养料;另一方面赋权给畲族文化的载体———地方群众,让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充分的主体性。

如今,景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地方畲族文化气氛浓郁,畲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畲族文化拥有旺盛的创新潜力,汉族与畲族沟通顺畅。

畲族文化也成为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构建“中国畲乡”的实力资本,成为浙江畲族乃至全国畲族的文化生态基地。

笔者将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经验概括为“景宁模式”,即“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在文化中发展经济,民族文化创新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文化生态发展模式”。

本文即通过对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经验的总结,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遵循文化生态发展观的实践路径,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借鉴价值的案例。

1.尊重承载文化的主体。

畲族群众是畲族文化流传的载体,是畲族文化存在的必要条件,发展民族文化离不开对民族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也离不开广大畲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

从1985年开始,景宁畲族自治县充分利用春节、“三月三”开展歌会等群众文化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