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论“用工荒”与“就业难”
论“用工荒”与“就业难”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状2011年河北省共计35万高校毕业生流入就业市场。
由于专业、技能等与用工单位的要求对接错位,结构性矛盾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1日,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发布数据称,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场用工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增加20.6%,但进场求职毕业生人数却下降25%,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现象。
另一方面人保部门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
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但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热度不曾减退。
与此同时,另一个相反的现象“用工荒”风暴一般席卷而来。
《环球日报》报道,春节长假结束,沿海地区出现比往年更严重的“用工荒”。
对于沿海那些工厂主来说,它的真切就像断电、停水、缺原材料一样严峻,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有的甚至直接到火车站、社区去“拉人”,留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但效果依然不佳。
中国劳动力既“过剩”又“匮乏”,余量和亏空都如此之大,是人类工业史上罕见的一幕。
在一个国家,“就业难”与“用工荒”很少会同时如此激烈的出现。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分析企业用工荒的原因: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得不到匹配,企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老模式,传统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经营方式急需改变,完整的现代产业价值链条急需形成。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序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两大社会问题却日益凸显,一是“就业难”现象,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二是“用工荒”,尤其是指“民工荒”现象。
两大问题的产生,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思考。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该再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这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而应该积极地关注它们,探究它们存在的背景、形成的原因,认真思索我们所能做的。
1.有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状据有关报导,201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形式将更加紧张。
其实早在几年前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已经被相继报导,大学生就业难可以说早已引起国家的足够关注,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许多有益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但这对于数量过于强大,追求高发展的大学生而言似乎还是杯水车薪。
本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次被重申与用工荒的存在不无关系。
因为与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工人受到普遍欢迎,特别是沿海城市为吸引农民工求职,很多企业开出的普工薪酬都出现了一两成左右的涨幅,然而,“用工荒”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最近一两年,也正是这样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争论,构成社会的热点话题。
可以说每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从马克思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看,这种现象是矛盾不断深化的产物,我们也只能浅显地对它的主要矛盾即主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2.浅析用工荒的原因1、从农民工角度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工资似乎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所以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常常招不到这些年轻的劳动力。
2、从国家政策角度看一方面国家对农民、农业、农产品的扶持政策,使得农村经济逐渐活跃,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进城打工和在家务农的收入差慢慢缩小。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就业情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却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对个人发展造成了困扰,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就业难”问题分析“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变革,就业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工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就业需求下降,而新兴产业的用工需求却同时增加,造成了技能人才供求矛盾。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未能跟上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导致城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就业待遇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等问题成为突出矛盾。
“就业难”的问题根源主要来自于经济结构问题、就业政策问题以及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
就业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与“就业难”相对应的是“用工荒”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一方面,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劳务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一些临时性工作的需求相对较高。
但一些传统行业企业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劳动力,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高技能、高素质、高薪资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加大,但供给不足,形成了“用工荒”局面。
“用工荒”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升级和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研究为了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各种解决之道。
1.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针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首先需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加新兴产业的就业机会。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的分析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的分析目录一、用工荒、就业难并存的表面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经济环境变化,用工需求加大 (1)(二)国家政策和开发战略的改变 (1)(三)农民工主体结构上的转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就业意愿与岗位要求存在落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深层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城乡就业结构矛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城市内部存在的新二元结构 (6)(四)企业产业结构的低端化 (6)三、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途径 (7)(一)根据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7)(二)规范劳动力市场,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8)(三)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 (9)参考文献: (10)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的分析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表面原因,进而得出产业结构不舍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内部存在的“新二元”结构及人力资本不足是两者并存的内在原因。
文章认为,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对策:一要调整产业结构;二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三要加大资本投资;四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产业结构;二元结构;人力资本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产生用工荒现象。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12年春节后用工荒现象再次发生,表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缺乏普通工人,以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缺乏熟练工人。
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中国社会却普遍存在就业难现象,突出表现为我国的总体就业弹性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年份GDP增长率都在8%以上。
即使在金融危机严重的2009年,GDP的增长幅度也有8.7%,这种增长速度在国际社会是比较罕见的。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难和用工荒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
一、就业难的问题分析1. 结构性失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产业的衰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难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使得结构性失业逐渐凸显。
2. 教育供需不平衡当前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足,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迷茫,同时也使得市场对于某些专业的需求难以满足。
3. 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产业过剩,导致企业招聘计划减少,进而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给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4. 职业技能不对口一些劳动力由于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对口,使得他们在就业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这其中既包括了一些中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了一些普通劳动者。
二、用工荒的问题分析1.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不再维持之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供应量出现一定的短缺。
2. 产业升级带来用工缺口在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一些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用工缺口,而一些传统产业的转型也带来了用工荒的问题。
3.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部分企业开始转移生产基地,导致了用工荒的现象。
4. 技术背景的用工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市场供给出现短缺,使得用工荒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对策研究1.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在教育体系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得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2.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一线工人的技能水平,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市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
3. 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用工结构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引导财政和金融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优化用工结构,提高用工效率。
用工荒与就业难
联系实际
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来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一.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条件 进行客观的评估
二.客观的看清行业发展的趋势,切勿盲 目跟风
三.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将自身能力与客观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联系实际
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为走 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业难三解决措施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中国的产业整体还处于低端多以薄利多销为盈利模式且目前中西部的低端产业也大有发展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较大而大学生群体要求的薪资待遇较高且所学知识适合高端产业
论我国市场现象之
——用工荒与就业难
小组成员:赵蕊、张思思、周晓帆
用工荒
一、何谓用工荒? 二、用工荒现象特点 三、产生原因 四、解决措施
学历与就业水平统计
大学生就业比例最低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思想原因: 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阶层意识在很大程
度上导致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大学 生因为自身的传统精英意识和社会固有观 念的压力,而盲目涌向“体面而有前途” 的工作。
三、解决措施:
一是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 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 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四、解决措施:
一是加强信息的引导,及时掌握劳动力供求变 化信息,而且特别强调要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 的直接对接。
二是要加强职业培训。前不久国务院专门召开 了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电视电话会议,对 这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要求。
三是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改进用工环境,特别是 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动合同以及人文关 怀等方面加大措施。
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 特点的就业岗位;
劳动法 就业难和用工荒
劳动法:就业难和用工荒引言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现象。
就业难是指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导致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用工荒则是指企业无法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来满足业务需求。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法相关。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在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方面的作用和挑战。
就业难的背景和原因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不再如以往般丰富。
此外,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和求职竞争也逐渐加大。
一些因素导致了就业难的加剧:1.教育与就业脱节: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困难。
2.职业结构问题: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一方面某些行业用工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其他新兴行业和行业专业人才缺乏。
3.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就业机会差距较大,人才流失加剧了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难题。
劳动法在解决就业难方面的作用劳动法在解决就业难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1. 保障劳动者权益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工资、工时、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保护。
这些保护措施确保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保障感。
2. 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权益和义务,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法律保障。
用工单位的权益受到保护的同时,劳动者也能够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3. 支持灵活用工随着经济的发展,灵活用工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
劳动法通过规定劳动合同和就业形式的灵活性,支持企业以多种形式雇佣劳动力,进一步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用工荒的背景和原因与就业难不同,用工荒是指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遇到的人才短缺问题。
用工荒的原因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面临的人才供应不足。
2.技能不匹配:传统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招聘企业难以找到满足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
然而在当下,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就业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同时出现了“用工荒”——这一与就业难相对的现象。
这看似矛盾,其实并不意外,这反映出了现今个人与社会在就业上的种种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就业观念,相关社会制度,学校教育模式,等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地分析。
(一)从个人角度而言,对于大多数人,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
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这不是全部,能否找到工作和做什么样的工作还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社会地位。
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
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
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
很多人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到基层去。
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想让大学生轻易地彻底地抛弃这种观念,去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去条件差的地方,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这些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微弱的。
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当然,现实的压力让很多大学生开始考虑放低要求,很多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降低了对于薪水和地区的要求。
有时选择薪金较低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就业观。
然而,这些转变完全是环境所迫,不是个人的真正意愿。
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问题,还是需要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二)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在大学生转变了观念之后,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
用工荒和就业难
3、根本原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专家称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民工荒”根本 原因。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 查表明,2009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为839人,但工 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 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 有增加。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 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时工资却在下 降,从2007年的8.0258元/小时,降至2009年的 6.9658元/小时。
(3)广东省统计局
对全省598家企业开展的季度用工情况重点 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二季度末,广东企业 员工总数比上季末新增加6.29万人,企业用 工需求总体呈增长趋势。
二、“就业难”现象及原因
1、现象 这里的“就业难”主要指大学生就业,从国家教育 部就业指导中心近些年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字 来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 即大学毕业人数、待就业人数高,大学毕业生的就 业率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 适的薪酬待遇,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人不好招了,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几十年了,中国 各种经济指标都在增长,但沿海出口型企业普通工 人的工资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与此同时,都市生活 成本日益增大,富裕了的沿海城市居民、企业主和 来自内地的普通工人的财富与生活鸿沟日益扩大。 当打工者认识到沿海不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财富梦 想之地时,用工荒现象也就自然产生了。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 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 面。A、浮躁、急功近利的 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 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 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 就业难。B、没有清晰的职 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 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 和规划。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象。
本文将从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含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并提出解决措施。
第一部分:用工荒的定义及原因1.1 用工荒的定义用工荒是指企业在招聘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人来满足劳动力需求的现象。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撑其生产和经营活动,但市场上却缺乏合适的人才供应。
1.2 用工荒的原因(1)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育龄人口减少和年龄结构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导致用工荒的出现。
(2)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某些行业需求下降,而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增加,从而导致用工荒。
第二部分:就业难的定义及原因2.1 就业难的定义就业难是指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或者存在就业歧视等不利条件,导致就业困难的现象。
2.2 就业难的原因(1)就业结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某些行业需求下降,而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就业难。
(2)教育与就业不匹配: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从而造成就业难。
第三部分: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影响3.1 对经济的影响(1)生产能力下降: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无法充分利用设备和资源,导致生产能力下降。
(2)成本上升:由于用工荒,企业为了吸引劳动力,不得不提高薪资待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3)经济增长放缓:用工荒和就业难不仅对企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会直接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3.2 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稳定受到威胁:由于用工荒和就业难,一些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2)劳动者权益受损:在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环境下,劳动者的谈判能力较弱,容易遭受不合理的工作条件和低薪待遇等问题。
第四部分:应对策略4.1 培养人才(1)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5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5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加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原因1.现在整个就业的状况,因为我们国家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这个大的背景下。
再加上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就显得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难度就显得非常突出。
2.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这种白领岗位的需求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
3.大学生的供给不太适应市场需要。
大学专业的设置和相应招聘、招收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以及大学生的观念能力,观念也不太适应。
4.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5.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
6.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
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其二,诚信问题。
不少毕业生觉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诸如环境还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人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等等。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1.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
加强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主渠道,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论用工荒和就业难
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毕业人数是逐年攀升,就业形势严峻是我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然而,于此同时却传出了某些代工企业“用工荒”的消息,对于这一现象,我分析到如下几个原因:一、就业上的矛盾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结构不平衡。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必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老一辈的农民工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代农民工”。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初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据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
在就业上,新一代农民工和老一代的农民工最大的不同就是,工资不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了,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的好与坏、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工作环境,已经让他们难以满意。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选择余地相对于农民工来说更大,自我的就业标准更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着失业问题,他们不愿进入普通的大工厂做纺织工、搬运工等等,他们想要一个工作环境好,能展示自我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上,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工厂依旧是原来的工厂,工作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企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老模式。
然而,参照外国的发展经验,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就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
第三产业包括餐饮、旅店、商店等传统领域和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领域,它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
而就我国目前就业环境来看,第三产业还不足以成为吸纳劳动力的最主要的就业部门。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就业需求和供给上的矛盾。
如何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
如何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用工荒在中国不合时宜的流行。
一方面中国泱泱大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众多,大量农民向农民工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人,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超过758万人,加上往年毕业而未就业的毕业生,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待就业群体,大学生就业将会越来越困难。
另一方面,竟然不合时宜的提前出现了用工荒。
铺天盖地都是“招工难”,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有的甚至直接到火车站、社区去“抢人”,留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但效果依然不佳。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会相应地增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
但是由于我国现在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性很强,结构性缺工无法避免;而产业链的单一化又不能很好地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用工荒”。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大半;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四分之三的女性、将近一半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
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
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很难让他们满意。
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即便如此,由于眼光太高,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
当前,我国的第二产业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而且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另外,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
以前即使是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工作,不管薪水多少,目的在于补贴家用。
现在不同了,很多年轻人依仗“父辈”,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可以等找到理想工作为止。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出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社会问题,即“就业难”和“用工荒”。
就业难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就业压力大,以及部分劳动力转岗困难等方面;而用工荒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短缺、企业用工难度加大等方面。
如何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其对策研究。
一、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人口结构变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使得部分劳动力难以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
2.技能与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但部分劳动力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难。
3.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部分学生专业选择不合理、就业观念不合理,加上就业市场需求不足,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度增加。
4.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面临着诸多难题,包括户籍限制、社会保障不完善、职业培训难度等。
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1.劳动力短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一些传统行业和基层工作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蓝领工人和基层技术工人。
2.企业用工需求升级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员工,而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
3.就业地区不均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用工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不足,形成了区域性的用工荒。
4.就业条件与待遇要求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对工作条件和待遇要求也相应提高,使得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满足条件的工人。
三、对策研究1.加强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2.促进农民工转岗采取政策措施,提供优惠的社会保障和就业补贴,鼓励农民工转岗到城市就业。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企业的“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现象同时出现在中国,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是十分罕见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要解决当前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入调研,以找到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一、现状“用工荒”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短缺的现象。
“用工荒”实际上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现象。
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
它暴露了我国以前政策的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近几年,由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于是,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还发生东西部地区争抢劳动力的现象。
在每年春节前后特别是正月十五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企业招工和农民工返城务工的高峰期,“一票难求”、“招工难”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缺工”、“抢人”便成了春节过后,企业老板开工的第一件大事。
与往年相比,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外贸订单的恢复性增长,缺工现象在今年更为严重,而且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
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
有报道称,有些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缺工,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眼下还不好说。
但一个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也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就业难”的事实也客观存在,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为630万,2011年就已经增加到660万,而到今年2012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80万,四年的时间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成倍增长。
用工荒和就业难
小谈“用工荒”和“就业难”“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及原因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困绕着我们,用人单位无人可用,无业人员无工可干,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
从逻辑上讲,我国“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只要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劳动者不挑不检,就一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
但事与愿违。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步,如今的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因此大量农民拥有了大量空闲时间,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
但农民工自身能力差,很多需要技术的工作,农民工并不能轻松应付。
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涌入城市,而相应的,很多工作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还要求掌握很多科学技术知识,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
而那些只需求劳动力的产业,由于本身利益就不是很高,无法给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待遇,无法满足农民工的需要,也就造成了相应的农民工无工可干。
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是表现的十分明显适合大学生的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还很少,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研发性、知识性的技术岗位,未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阶段性特点。
据报道,全国的女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4%。
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岗位应该逐步逐步进化,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工需要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劳动者实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进入高端技术行业。
因此,用工荒和就业难将长期存在: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技工需求缺口大,在今年初诸多沿海企业订单量日益增大、用工数日益攀升。
仅广东省技工缺口达32%,其岗位主要是技术工种和熟练工。
二是房价、物价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
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生产成本的提高推动的,工资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工资的上涨必然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又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企业便会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就业量,同时对劳动者技能又提出新的要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推荐五篇]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推荐五篇]第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一、前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大潮,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现。
时至今日,农民工的总体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且平均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
也正是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处境时,许多人不免会产生更大的心理不适,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他们在面对就业问题,也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倾向,然而在自身技能和条件的限制下,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一定程度的造成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局面。
二、新生代农民工概况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年龄在16岁——28岁,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
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被有关专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新生代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
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另外,新生代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力资源与就业的学科,对于解决这一难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教育与用人需求不匹配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各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而大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导致就业难。
2.人才过剩与就业压力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人才供给大大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巨大。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就业过程中,求职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许多企业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求职者,而求职者也无法及时获取到合适的就业信息。
这导致了就业匹配度低,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二、企业用工荒的原因1.行业结构转型与发展不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萎缩,而新兴行业却面临着用工短缺的情况。
企业往往需要招聘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导致企业用工荒。
2.用工环境与待遇不尽人意企业用工荒也与招聘条件和待遇有关。
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薪资待遇不尽人意的职位,往往难以吸引到足够的合适人才。
这使得企业在招聘中遇到困难。
3.人才流动与员工稳定性下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许多员工选择跳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企业用工的稳定性下降。
这对企业来说,也增加了用工的难度。
三、对策1.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应当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与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优化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机制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传递企业用工需求和就业信息给求职者,提高就业匹配度。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
一方面,许多企业面临着招聘困难,很难找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
这种矛盾现象被称作“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对于企业来说,用工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劳动力资源开始向城市聚集,但人口的老龄化导致了年轻人数量的减少。
其次是教育质量的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匮乏。
现代经济中需要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力,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技能人才。
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则更加复杂。
除了技能不足和缺乏职业素养外,还有就是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校毕业生都希望从事“白领”工作,但由于快速发展的我国经济需要的实际上是蓝领工人和技能型工人。
大学生对于那些看上去不太光鲜的工作不感兴趣,而这种工作正是当前市场上最需求的。
因此,为了破解这个悖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对于企业来说,要提高对招聘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借助技术手段优化人才招聘流程,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对中职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和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尤其是要深入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关注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的变化。
总之,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大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动态平衡,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析: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如何破解?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析: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如何破解?2023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不少的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以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矛盾问题。
其中,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这个问题的根源以及该如何解决。
一、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问题1、用工难用工难的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用工招聘难和短缺问题上。
由于其资金和人力资源以及市场知名度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应聘者。
另外,近年来中国加强治理环境,以及监管硬件设施的提高,也使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面临竞争压力,从而导致用工难的现象加剧。
2、就业难就业难是指,某些人员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调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供过于求,而低素质的人员则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一些行业、岗位和地区的用工需求不足,也使得这类人员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用工难”和“就业难”的根源1、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导致了企业的地理分布也不均衡。
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和部分南部地区的企业反而在招聘方面变得困难。
这样就导致了就业者面临的就业机会集中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而企业招聘却遇到了用工难的问题。
2、行业结构性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其中一项突出的变化是行业结构性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失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上升。
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从业者寥寥无几,技术素质较高的人才更加抢手,这也导致用工难。
三、如何解决“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1、区域结构合理设计政府可以进行对于区域的财政分配设计,提供优惠的政策以及税收上的政策安排。
在促进招商引资的同时,可以引导一部分发达区域中的企业向欠发达区域转移。
这样既可以方便企业发展业务,也可以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要解决用工难,就必须培养具备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
然而在当下,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就业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同时出现了“用工荒”——这一与就业难相对的现象。
这看似矛盾,其实并不意外,这反映出了现今个人与社会在就业上的种种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就业观念,相关社会制度,学校教育模式,等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地分析。
(一)从个人角度而言,对于大多数人,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
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这不是全部,能否找到工作和做什么样的工作还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社会地位。
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
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
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
很多人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到基层去。
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想让大学生轻易地彻底地抛弃这种观念,去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去条件差的地方,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这些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微弱的。
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当然,现实的压力让很多大学生开始考虑放低要求,很多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降低了对于薪水和地区的要求。
有时选择薪金较低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就业观。
然而,这些转变完全是环境所迫,不是个人的真正意愿。
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问题,还是需要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二)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在大学生转变了观念之后,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
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处于底层地位,在世界经济运作中仅仅是粗放型的基础生产,缺少了很多经济环节。
这是针对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还大规模地停留在低端产品上的现象而言的。
低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缺少经济环节,不需要中高级人才,也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就业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人才流动应是市场在起作用。
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地区间差异迅速扩大,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情况非常严峻。
长期的人才单向流动,也不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现在很多人提倡自主创业,然而创业并非很容易。
很多人创业都是从中小型企业开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中小型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而目前在很多地方这些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加上经济危机的冲击,这些企业受到的影响很大。
此外,有些企业和单位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求职者的才干来招聘员工,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了人际关系的因素,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
以上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可以迎刃而解的。
这需要相关社会体制的建立与健全,从现在就开始,不能把问题越积越多,否则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还会有加重的可能。
在学生转变观念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转变观念,做到以人为本,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要想推动大学生到边远地方去、到相对较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需要各方面切实地制定相关政策,给大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高校的教育培养存在着一定问题。
有的评论指出,我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问题。
在教育观念上,只去培养大学生,不培养技术型的工人,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脑力劳动,而不是去做体力劳动。
这造成整个社会观念出现了问题。
如果想让大学生做出观念上的转变,社会就必须先做出转变,高校教育与此分不开的。
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和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从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本身素质不高,又不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在就业上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还可以发现,学生毕业后求职时的竞争者,有很多不是同一届的,而是往年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又“沉积”下来的学生。
可以说,扩招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博士生,近年来都在扩招,招进来的人多了,制度的健全完善却没有跟上,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总体质量并不是很高,影响学生的就业。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扩招。
扩招的确给更多的学生带来了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机会,但在扩招之前,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准确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针对经济发展及企业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在哪些专业需要扩招以及要扩招的数量上都要进行认真科学的研究与评估,做到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接口,而不是盲目地扩招。
在扩招之后,也要注意学生素质的保持与提高。
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教育模式的优化与转变,完善教育设施,增强师资力量,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专业之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各种人才的要求。
以上是关于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的一些简单讨论。
产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我们在各方面共同努力。
当然,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全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并认真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大学生就业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