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教学课件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03
北方各族内迁促交融
2.北方各族内迁的概况
内迁的北方各族有氐人、羌 人、匈奴人、羯人、鲜卑人。 后 来部分民族还在中原建立了政权。
古代中原汉族与北方草原游 牧民族之间横亘着一条分界线— —长城。以长城一带为界,北方 草原生活着游牧民族;中原生活 着农耕民族。
北方各族内迁促交融
3.内迁各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三国归晋促统一
“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晋书·食货志》
西晋建国初期,老百姓安居乐业,赋税较轻。 西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与战乱,实现了统一。 在西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史称“太康之治”, 这样百姓生活安定的景象持续的时间长吗? “短暂的统一”,从时间轴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晋自280年结 束分裂实现统一到316年西晋灭亡,统一局面仅存在36年。
A.秦朝 B.西晋 C.西汉 D.商朝
2.西晋与秦的相似之处是 ( D )
①短命 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③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④都是篡权夺位建立的朝代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素养检测
3.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
八王之乱促南迁
八王之乱
战乱的主要区域:洛阳一带。 中原人口在战乱中为了生存会怎么办? 中原人口纷纷逃离北方,迁往南方,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徙高潮。
八王之乱示意图
八王之乱促南迁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时,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在中原人口南迁 的同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断内迁。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呢?
——《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的研究》 材料二: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 死耗太半。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
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C )
A. 西周的灭亡
B. 东周的灭亡
C. 西晋的灭亡
D. 东晋的灭亡
9.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A( )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C. 蒙古、鲜卑、羯、氐、羌 D. 匈奴、女真、羯、氐、羌
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这是导 致社会动乱的深层原因。
(2)除了材料所指的原因之外,西晋的灭亡还有其他哪些原因?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迅速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等。
15. 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A:_鲜__卑___B:_匈__奴___C:_羯_____D:_羌_____E:_氐_____ (2)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他们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出现 这种现象(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流域。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
C.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2.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实现民族交融的基
本因素是( B ) A. 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交融的政策 B. 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 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 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
3.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我国出现了十六国兴替的历史动荡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 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 八王之乱的由来。 2. 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 3.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幻灯片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示意图,并按灭亡的顺序依次删除。老师删除的顺序应该是(C)
A.魏、蜀、吴B.魏、吴、蜀C.蜀、魏、吴D.蜀、吴、魏
2.西晋第一个皇帝是(D)
A.司马懿B.司马师C.司马昭D.司马炎
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封建王朝是(A)
A.西晋B.东汉C.西汉D.曹魏
4.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故事有关,“乱七”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C)
过渡语: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局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
板块二 八王之乱
(1)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混战在哪里展开?
(2)西晋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3)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
教学重点
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
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1:(材料式导入)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在这个朝代歌中,魏、蜀、吴三国是如何灭亡的?西晋是“二晋”之一,它的历史又是如何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17课吧!
A.东汉B.西汉C.西晋D.秦朝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课件
十 六前 国秦
东魏 魏 北周
汉
—
383年淝水之战
316)
东晋
南朝(420—589)
(317— 420)
宋 齐 梁陈
中考真题
1.“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 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
C 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材料1:“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 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材料2: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 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 较轻……
——陈寅恪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 影响:
材料: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 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 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 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D 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中考真题
4.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 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 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
背景 北魏建立与统一;统治出现危机
措施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影响
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学习难点】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政权的演变)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
(原因、目的、后果等)(1)原因: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4.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1)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2)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混乱(八王之乱);(3)内迁民族趁内乱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知识模块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自主阅读课本P80~81内容,完成第5题。
5.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内迁民族、影响。
原因: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很尖锐。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各民族的
内迁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氐族和羌族
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由 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内迁民族及 匈奴族和羯族 原来生活在蒙古草原上,
其迁移地区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
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 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 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3.十六国
含义 概况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 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 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 坏,人民颠沛流离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 建立
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
(1)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 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
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 统治 校,提倡儒学
(2)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
缓和
(2)教训 ①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政治必须清明。 ②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 ③统治者应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2.东汉、魏、晋时期出现的人口迁徙浪潮及其影响。 (1)人口迁徙 ①北方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 内迁。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 由蒙古草原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 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
☆西晋实现统一的原因。 (1)主观原因 ①蜀、吴两国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 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②此时北方的实力比南方雄厚。 (2)客观原因 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八王之乱
(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 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 背景 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 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 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 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1张PPT)
五族内迁后,西晋向 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 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 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 盾激化。
公元316年, 刘曜率领匈 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 城投降,西晋结束。
统一至灭亡:36年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266年
280年
316年
问题探究: 提倡节俭、不能 奢侈浪费。要居安思危。 要处理好民族关系。
对照图片,说说, 在什么时期以上少 数民族迁往内地的 哪些地区?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1)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2)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 一半。
课堂小结
魏 蜀
西晋
吴
灭亡
统治腐朽 八王之乱 内迁民族反抗
十六国 (前秦)
强盛
统一黄河流域 符坚任用王猛为 相,锐意改革。
课堂达标
1.标志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状况结束的事件是( )
C
A.西晋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洛阳
A 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少数
280年 结论:统一是大势所趋
一、西晋的建立
1. 背景: 263年,司马昭出兵,魏灭蜀。
曹丕死后,太尉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 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 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
在北方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现象,包括融合的原因、融合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
融合的原因1.地理因素:北方地区地域辽阔,各民族聚居区域相互接壤,地理接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北方地区成为了经济繁荣的区域,吸引了各民族的迁徙和定居,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推行,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融合的意义1.文化传承: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2.经济发展:各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区域的发展。
3.社会稳定: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
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加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关政策和措施1.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差别化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教育政策:中国政府注重加强不同民族的教育,推动多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融合。
3.文化交流活动:政府组织和支持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不同民族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
结论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是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政府在推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注:本文为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字数为1049字,并未达到最低的1200字要求,请您根据所需进行适当的扩充。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间的交融现象,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深入了解北周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民族融合现象。
教学目标- 了解北周政治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结构- 掌握北方民族的主要特点和融合现象- 分析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1. 北周政治的特点和组织结构- 北周的政治制度- 北周政权的组织机构- 北周政治的特色和变革2. 北方民族的主要特点和融合现象- 北方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北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北方民族对北周政权的影响3.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周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挑战- 北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对后世政治和历史的启示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与理解。
-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因素。
- 视频资料欣赏:播放与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作业写作:布置与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相关的作业,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讨论和提问等。
-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包括作文、小组讨论记录等。
- 课堂测试:安排与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相关的知识测试,检测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教科书:《中国古代史教程》- 视频资料:《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 人物传记:《周武王传》等相关资料教学延伸-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报告,深入了解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更多信息。
- 动手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或博物馆,感受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实际场景。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对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洛阳。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3、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1)经济上:平城气候干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
(2)政治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3)洛阳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洛阳的发展(1)城市宏伟壮观。
(2)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3)商业繁荣。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2、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便于学习和接受和学习先进的文化(巩固鲜卑族政权的统治)。
3、措施(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姓氏: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拓拔改姓元。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政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6)习俗: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二、材料题2、以下材料反映了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时的见闻和感想,阅读后完成以下问题:从晋、宋开始,洛阳就成为了荒土地,都说长江以北,都是夷狄(少数民族)。
昨天到了洛阳,才知道那些贵族大夫都在中原洛阳,礼仪富盛文明,人民生活殷实,是眼睛所不能看到的,是用嘴所不能说出的。
(1)陈庆之没有到洛阳之前,他所想象的洛阳是什么样的?当时洛阳(中原地区)属于北朝,陈庆之是南朝的官员,从东晋和南朝的宋国开始,都说洛阳已经被烧掉变成荒漠之地,长江以北都是蛮夷住的(形容落后)(2)陈庆之出使北方时却看到洛阳繁荣,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北方的民族融合
东 北 魏 齐 西 北 魏 周
581
221
蜀
222
西 晋
439 317 420
隋 唐
陈
吴
东 晋
宋
南朝
齐 梁
479
557 589
南北朝分别包括哪些朝代?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 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鲜卑 439 ① 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背 景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北 魏 改 孝 文 革 帝 改 措 革 施
洛阳 。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 鲜卑语 ;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汉族 服饰; 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⑥采用 汉族 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 汉族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游牧民族 (胡人)
匈奴
羯 羌 氐
鲜卑
中原 农耕民族 (汉人)
文化先进,不善征战
阅读教材P80资料,和图4-8,结合下面 的资料思考:历史上或现实中,还有哪 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馅 饼、面条和油炸饼等食物,原是北方少数 民族的食物,后来中原的汉族也普遍食用, 又逐渐传到南方。
服装、坐姿、饮食、家具、音乐舞蹈……
二、十六国和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建立的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 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 北魏孝文帝 文 是怎样克服 帝 阻力迁都洛 阳的?
平城
洛阳
结合视频和课文内容, 说说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 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 这种“计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集权中央
政治上: 设乡官、“三长制” 冯太后改革 (仿照汉制)
俸禄制 均田制 经济上: 迁都洛阳 改官制、 禁胡服、 学汉语、 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种风尚,同时,胡人的窄袖紧身、圆 领、开叉也被不族吸收。 床榻:原来汉族床较矮,上面铺一层席子。 坐具:原来汉族席地而坐,现在胡床(交椅) 流行。
三、民族大融合
1、特点: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看 图 学 史
统一北方 迁都平城
进入中原
建立北魏
大兴安岭
北魏的情况:
1、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奉禄。 2、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具有游牧与农业 相结合的形态。 3、地方富商大贾以权谋私,无所不为。 4、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撞,一直以来“以胡 治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分化 严重,不利于统治。
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 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提出这一论 据的意图是什么?
鲜卑族祖先是黄帝;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看 图 学 史
三、民族大融合
1、特点: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说一说:民族的大融合,在社会
生活方面成果突出。 你 能否举例说明?
P93“阅读与思考”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分裂混战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开发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17课
一、北方政局
(鲜卑族拓跋部) 北魏 西魏 宋、齐、梁
东魏
梁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政 权 分 立 分 、 裂 混 战 民 、 族 融 合
(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2、意义:
(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正方: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 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 反方: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进步。
看 一 看
石门实验学校历史组
整理制作 cyb
感谢网站各类素材提供者! 乐于与君共享
孝文帝改革: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历史回顾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 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 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魏主指谁?
孝文帝 改鲜卑为汉姓
2、此诏令提出什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