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教案--江上渔者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语文教案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诗,你都知道哪些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呢?预设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一》预设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其二》预设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过渡:那么诗人范仲淹笔下的劳动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江上渔者》。
(板书:江上渔者)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江上渔者》的情境课文(朗读版),学生可先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鲈(lú)”。
3.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范仲淹,老师再进行明确: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板书:[宋]范仲淹)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走进劳动人民的捕鱼生活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六年级语文下《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江上渔者》的背景和作者范仲淹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
1.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江上渔者》的内容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韵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感受诗歌情感和意境。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和韵律,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资料、图片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收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江上捕鱼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了解作者: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3.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
4.内容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和思想。
5.探究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借景抒情等。
6.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
达能力。
2.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文
学鉴赏能力。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知识要点+图文讲解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知识要点+图文讲解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二、创作背景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
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三、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四、古诗大意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五、古诗赏析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1]创作背景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
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
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
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
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
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
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并背诵古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激发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
4、积累一定的表达方法,从而激发对诗歌的创作愿望。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积累一定的表达方法,从而激发对诗歌的创作愿望。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了解的范仲淹。
二、学习课文:自主学文,感悟真情1、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生齐读)请同学说一说对这名言的理解。
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
2、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范仲淹为什么会关心渔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故事里了解一下。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故事中,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4、字词学习认读与故事内容有关的两组词语。
饮酒南来北往称赞读了这三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情景?(开心、热闹……)朗读指导:这么多人在一起饮酒,肯定很快乐。
让我们一起带着愉快的心情读这组词语。
波涛汹涌起伏危险读了这组词语给你什么感觉?(屏示图片)这就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一个巨浪翻滚就一丈多高,实在让人心生畏惧。
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5、重点句段学习,第二自然段两组词语,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场景,这对比鲜明的场景,课文哪些句段具体描写了这两种场景?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读得快的同学可以同桌小声交流。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范仲淹在酒楼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旁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第1篇】10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1.1能正确认读、书写、运用本课8个生字。
1.2能正确认读7个认会字和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1读准字音,有感情朗读课文。
2.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3.1通过体会“波涛汹涌”“卷上浪尖”、“打入浪谷”等词语,感受到渔民打渔的危险和艰辛。
3.2通过学习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1、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2、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2、师:生字大家都预习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3、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语。
4、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5、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第5课《江上渔者》授课课件
___示__例__:__“__先__天__下___之__忧__而__忧__,__后__天__下__之__乐__而__乐__”__体__现__了____ ___范__仲__淹___以__天__下__为__己__任___,__以__利__民__为__宗__旨___,__革__除__时__弊__,____ ___积__极__进__取__的__政__治___抱__负__。__范__仲__淹__看__到__了__捕__鱼__的__船__,__想__到____ ___的__不__是__鲈__鱼__的__鲜___美__,__而__是__渔__民__捕__鱼__时__的__艰__辛__与__危__险__,____ ___并__写__下___了__《__江__上__渔__者__》___一__诗__,__以__此__唤___起__人__们__对__民__生____ ___疾__苦__的__关__切__。__这__正___体__现__了__他__以__利__民__为__己__任__的__政__治__抱__负__。__
点拨: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可知,
诗人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 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时的艰辛。可见诗人对劳动 人民的同情,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6. 下面诗句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是( D ) A.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B.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D.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
A. méi
B. mò
没.来( A )
淹没. ( B ) 出没.风波里( B )
点拨: “没”表示漫过或高过(人或物)和隐藏、隐没时读mò,
题目中的“淹没”的“没”意思是浸过或高过(人或物),“出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第1篇】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工于诗、词、散文。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及反思
5. 江上渔者【教学内容】教科书P111 内容。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简单说出每句古诗的意思。
3. 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4. 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总结出了古诗的学法,分别是: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出示课件),今天我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古诗《江上渔者》,教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
2. 谁来解诗题?“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江上打鱼的人。
)3. 你知道作者吗?(范仲淹。
简单介绍:宋朝伟大的诗人,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一生做官,为民着想,但遭人陷害,为官之路比较艰难。
)4. 知道了作者,理解了诗题,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来解诗意,悟诗情。
(看谁通过朗读、想象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朗读古诗1. 齐读古诗,请大家注意字词的读音。
2. 出示词语,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出示第一句古诗,练习读出来。
(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长江附近来来往往的人。
说明人很多,这么多的人都喜欢什么?(3)两句一起读一读。
(4)这句古诗的意思能说出来吗?(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5)出示词语:鲈鱼。
介绍:鲈鱼是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脊青腹白,肉多刺少,味道鲜美的鱼。
你吃过鲈鱼吗?(出示鲈鱼的菜品)(6)古诗前两句,作者先写了吃鱼的人。
(板书:吃鱼的人——但爱鲈鱼美)过渡:哪句古诗写了打鱼的人呢?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出示古诗,练习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波涛汹涌的江面,一只树叶一样单薄的、简陋的小船在风浪里来回晃动,严重的后果会是什么?出示课件渔船(3)理解诗意:你看那一叶小舟,在海浪里一会看见,一会看不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教案与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江上捕鱼时的视频或图片。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二、熟读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学生交流反馈。
(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情景。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图片、诗歌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江上渔者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解释诗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讨论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他们对诗歌的记忆。
(2)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描写江上渔者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拓展阅读。
五、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 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关于江上渔者的描述。
3. 收集其他描写江上渔者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5 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3.情感与价值懂得渔民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准备】1.搜集诗人范仲淹的相关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启发谈话,解释诗题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悯农》(其二)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同学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读得可真好。
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
(板书课题)2.解诗题:同学们,你们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全班齐读。
4.了解诗人。
学生小组讨论所调查的诗人资料,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师补充总结。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自己读古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读诗。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5.学生练习读古诗。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6.学生齐读。
7.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
六年级语文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
8.课堂反馈: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体会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2.鉴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培养关爱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4.针对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将课文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古诗所传达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3.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修正错误理解,提高对课文的认识。
4.实践创作,提升素养
-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首以“关心民生”为主题的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组织课堂展示,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4.家务体验: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与家庭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等,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培养关爱家人的情感。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渔民的新闻报道或书籍,了解渔民的辛勤劳动和现实生活,拓展知识视野。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教案
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关注诗词文化:古诗词演读着历史、传播着文明、代表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
关注学生: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不同,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时,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之应有的主动性,多数学生是“会默、不懂”的状态,对古诗词的理解浅尝辄止,探索不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等方式,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江上渔者在恶劣天气中捕鱼的情景,通过对比岸上人的欢乐与江上渔者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江上渔者捕鱼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意,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总结。
5. 背诵诗歌:学生集体背诵诗歌,巩固记忆,提高语文素养。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增加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积累。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江上渔者》2. 作者:范仲淹3. 诗意概括:对比岸上人的欢乐与江上渔者的辛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4. 重点词语:江上、渔者、风波、一叶舟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积累并背诵古诗。
2.借助抓取“往来”“但爱”“出没”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古诗大意,通过对比“吃鱼人”的安乐生活进一步体会“捕鱼者”的艰辛不易。
3.通过资料补充,古诗拓展,深入体会诗人对捕鱼人的关切和同情,初步感知诗在反映社会问题上的作用。
【板块一:勾连旧知,释题导入】1. 导入诗题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不仅可以用来赞美景物,说明道理,还可以用来揭露一种社会现象。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五言绝句《江上渔者》(齐读),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2.解释诗题我们曾经在很多古文里见过“者”,它一般表示“……的人”,比如在《守株待兔》中学到过“宋人有耕者”意思是宋国有一个耕地的人。
我们还在《学弈》中学到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下棋最好的人。
那么渔者就是——捕鱼的人,诗题的意思就是——在江面上捕鱼的人。
同学们能联系旧知理解意思,乃善学者。
3.认识诗人(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出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关爱百姓,政绩卓著,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等,世称范文正公。
其代表作有词《渔家傲·秋思》、散文《岳阳楼记》、绝句《江上渔者》等。
(3)小结:一个普普通通的捕鱼人,为什么会引起大诗人的注意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解释诗题,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建立互文见义的系统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运用互文手法释义解文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
【板块二:朗读古诗,疏通大意】1.读正确、流利随机指导“没(mò)”的读音。
2.读出节奏根据“前二后三”的基本节奏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过渡:这首诗言语朴实,形象生动,范仲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3.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合作任务和要求: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式理解“往来人”“出没”“风波”“但”“君”等字词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大意。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江上渔者的故事情节;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绘本《江上渔者》;3. 板书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江上渔者的加拉哇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导读:通过与学生分析《江上渔者》的标题和封面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 略读:请学生快速阅读故事,了解大致情节和主要人物。
4. 分析:师问学生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核心内容。
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故事主要讲述了谁的故事?c.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5. 细读:请学生带着问题细细阅读故事,然后与同桌讨论答案。
6. 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分享。
a. 小组讨论故事中渔夫与水怪的交流,可以设想渔夫当时是如何问候水怪的?b. 小组分享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
7. 板书总结:将学生的观点整理并展示在黑板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8.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以“江上渔者与水怪的对话”为题,展开想象并进行写作。
9. 分享展示:请学生选择自己作品中的一段进行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10. 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持续阅读和写作。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里找到其他有趣的故事绘本,并与家人分享;2. 提供更多的阅读和写作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3.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经验;4. 利用语文课堂的其他文本进行扩展阅读和写作训练。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 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3. 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写作指导和训练。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渔民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4.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古诗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悯农(其二)》一诗,引出新课。
导语:同学们,大家对《悯农(其二)》这首古诗还有印象吗?谁能背一背?(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原诗。
)读了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
)的确,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
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表现劳动人民的艰辛的古诗。
(教师板书诗题:江上渔者。
)二、理解诗题,初步感知1.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江上”点明了地点,“渔者”即打鱼的人,合起来就是“在江上打鱼的人”的意思。
2.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南城人。
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喜好弹琴、读书,擅长创作诗词、散文。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4.教师范读,提示易读错的字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5.指名朗读诗歌。
预设: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如果有读错的地方,帮忙指正。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1.解词连句知大意。
(1)教师出示补充注释。
(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译文示例: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
2.引导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对渔民的感受。
交流示例:生1:渔民完全是为生活所迫,才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在江中打鱼的。
生2: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鲈鱼捕捉不易,渔民的生活很艰辛。
3.教师小结。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歌中饱含了诗人对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江上渔者》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的第五首诗歌。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入短韵长。
(入声字已用红色标注)2、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尤其是“但”字古今意义不同。
3、通过吟咏,从四个入声字和婉转的上声韵的韵字里感受范仲淹对民生的关切与看到劳动人民命悬一线的痛苦。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并积累诗歌。
【教学难点】对声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引入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叫范仲淹。
2、出示范仲淹生平事迹,指名读。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1015n年进士,为官敢于直言,三次被贬,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后又带领军队在西北边关抵御西夏。
范仲淹是一位胸怀大志、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善作散文和诗词,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3、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范仲淹,他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二、解诗题1、出示题目:请孩子们读一读诗歌题目。
2、我们来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出示:“长江”“捕鱼的人”两个注释,请一位孩子对照注释讲讲题目的意思。
师补充: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江名的,一般指长江。
三、读诵诗歌1、请孩子们听读诵录音两遍后自读诗歌,注意以下几点: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特别注意“鲈”字的边声母,多音字“没”在这首诗里读“mò”。
3)读出“一、叶、出、没”四个入声字的短促。
4)读出上声韵的婉转并拖长。
2、指名反馈,师生正音。
3、齐诵诗歌。
四、理解文意1、请孩子们对照注释,同桌一人一句,逐句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特别注意“但”字古今意义的不同。
2、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3、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再次读诵诗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用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江上渔翁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诗歌结构: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手法,使诗歌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3.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江上渔翁捕鱼劳作的情景,以及诗人对渔翁艰辛生活的感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江上渔者》;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进行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江上渔者》,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平仄和韵律;学生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美感。
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5. 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工于诗、词、散文。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
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
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
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
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
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 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
谋生艰辛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