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沈从文的审美情感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展现了沈从文独特的审美理想。
首先,沈从文
喜欢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他通过小说中描绘的石头城、青箐岭、云峰寺等地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的崇拜和渴望。
同时,沈从文也深入地挖掘了老街子的文化底蕴,例
如八卦楼、古桥、钟楼等,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沈从文对女性的审美情怀也是独具特色。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不仅有着丰富的内
心世界,还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美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小说中,阿英、兰妈、艳史等女
性形象的典型性作用十分明显。
她们既有着朴素而自然的美,同时又掩藏着坚韧的内核。
尽管她们都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保持着她们自己的特色。
最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他对爱情和人生的理解。
在小说中,他通过对于
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所做的描绘,对于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
沈从文看来,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追求幸福的表现,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
自己对于自己的追求和探索。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美的追求,更是对于人生的探寻。
他
的小说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审美情怀,对于美的理解和体验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白族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白族人民的生活、婚恋、宗教、风俗等方方面面。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沈从文先生的审美理想,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贯穿全书,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对自然的审美理想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在《边城》中,自然被描绘得绚丽多彩,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者通过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他对自然的审美理想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感,而是将自然融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中,赋予自然以情感和灵性。
在小说中,自然与人的内心世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审美效果。
沈从文对人性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上。
在小说中,作者展现了对女性形象的独特审美情怀。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才多艺,聪慧美丽,有着独立坚强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
沈从文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不仅表现了对女性的赞美,更是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他深知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通过对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对人性的多元审美理想。
沈从文对乡愁的审美理想也是《边城》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小说中,乡愁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是对家乡、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作者通过对白族人民的乡愁情感的描绘,展现了对乡愁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他通过描写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留恋,寄托了对故乡的美好向往,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一种深邃的审美情怀。
沈从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他审美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白族人民的生活状态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善良、快乐”的追求,呈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态度。
通过对《边城》中的审美理想的分析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深刻的审美情怀贯穿于整部作品中,对自然、人性、乡愁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他对美的追求贯穿于作品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审美情怀,使得《边城》成为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美感的伟大作品。
人性的守望与美丽的表达——沈从文艺术创作的生命意蕴
人性的守望与美丽的表达——沈从文艺术创作的生命意蕴[摘要]沈从文在湘西这个孕育着楚文化的环境中成长。
他接受着自然环境对生命的洗礼,纯粹地经历着种种人事,固执地将生命放逐,得到了一种生命不断前进的自然力量。
他讴歌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生命的美,以此表达人性最真切的渴望,但这份美丽因难避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忍以及人物自身悲哀气质的一些情愫,总使人忧愁。
美丽而忧愁成为沈从文作品的基调和色彩。
沈从文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以自己的审美取向,通过一种简单、充满温爱的自然笔法,形成独特的创作方式:美丽的表达。
[关键词]艺术创作;人性;生命意蕴;沈从文中国作家沈从文,他几十年创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337。
沈从文这种美丽的表达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也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文学创作对沈从文来说,便是他的情感和灵魂依附所在,是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他在创作中体验生命搏动,情感波涛,在体验中精神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
沈从文用文学方式构筑生命的雕像,爱是他看待人生的一扇窗口,都市虚假的恋情成为他人生思考的一种折射。
这种美丽的表达是生命得到自由绽放的最优化途径,是自主选择与生命意义得以统一的实现形式,是对人生的一种表达的极致。
那么,是什么形成了沈从文的“美丽的表达”,他又是怎样进行“美丽的表达”的,笔者从这个角度予以分析。
一、沈从文的成长环境与生命经历湘西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得山水之灵气,受文化之熏陶,完成了生命的奠基。
(一)环境:楚文化风韵犹存环境创造了人,人能改变环境,这是马克思主义一条无可辩驳的真理。
在《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中,他也说:“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
”湘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巨匠?一种文化如能增进人的情感,补益人的智慧,就是有生命的。
而影响和熏陶沈从文和沈从文生命的,是楚文化。
沈从文的美学
沈从文的美学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生态美学如下:1.朴实、真挚的风俗民情。
沈从文的作品里,除了有对美丽自然风景的诗意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描写,也涉及到对社会、人文的描写及思悟,不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绘,人与社会生态的相互渗透关系,也包括对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的细致描述,处处体现着沈从文对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态理想。
尤其是湘西风俗,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而风俗作为人们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范或规范,久经沉淀而形成,放在湘西而言,最为知名的就是端午节赛龙舟,毕竟不同的地方对于同样的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都不尽相同,湘西龙舟不仅体现着端午节在湘西悠久的文化底蕴,还是当地人们组织过节形式中释放的才情、热情、风情的重要体现,因此,沈从文的作品创作中对于的端午节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挖空心思,不仅从环境、气氛的描述展现节日喧嚷,还从人们的衣着打扮、面部表情等的描写烘托端午节的热闹忙乱,比如:出自沈从文《边城》的《端午日》中的:“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等,着重赛龙船场面的详尽描写,体现湘西民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2.自然质朴的女性形象。
道家文化在沈从文作品中除了“道生万物”,遵循自然法则,人与自然和谐契合的体现及传承外,也呈现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实践标准,尤其是女性与自然的有机契合,细细研究沈从文的诸多作品不难发现,沈从文的女性关怀体现着其“女性与自然同为一体”的自然崇拜与女性崇拜情结,在他看来,女性作为创造、滋养生命的伟大生命体可以等同于孕育生命、保持生命的广博自然,因此,在沈从文的诸多作品中赞美自然都是通过歌颂女性来表现,通过对于纯真素朴的传统女性的描绘展现人性未经污染的美、自然未经工业侵蚀的美,女性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象征。
比如:沈从文的短片小说《三三》中关于三三这位女性的细致塑造,从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侧面描述在清新、质朴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三三的纯美,再注重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体现三三的灵动、活泼、独特,如:“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
沈从文的艺术风格
沈从文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艺术风格:真实感叙事中的情感流露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文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多以真实感叙事为主,以人类视角刻画生活的点滴细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流露。
沈从文的作品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作者对人生、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边城》中,他以边疆小镇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地和柳絮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人类与自然的融合。
在叙事方式上,沈从文善于运用多种手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他常常运用双重叙事、回溯叙事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展开,使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感受到新鲜和惊喜。
同时,他注重情感的流露,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例如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叙述,表达了对湖南故土的深情和思乡之情,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
沈从文的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大量的对话和对话内部的描写,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和心理活动,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海上花列传》中,他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女主人公小艺与男主人公周瑞清之间的情感纠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语言运用方面,沈从文以其流畅的句式和丰富多样的词汇,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他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对人物、物象的精准描绘,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
同时,他还善于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边城》中,他用“草地弥漫着一种深情的绿色”来形容大草地的美丽,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沈从文的艺术风格以真实感叙事中的情感流露为主要特点。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叙事方式的运用、对话的展示以及语言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以人类的视角创作,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流露。
艺术与人生
艺术与人生——《沈从文谈艺术》读后感笕小蒋春柳沈从文是现代中国文学的无冕之王。
而《沈从文谈艺术》一书,却让我邂逅了这位大作家人生中另一道璀璨的风景——对艺术的无限热爱。
沈从文先生痴迷于文物研究三十年,刺绣、陶瓷、古玉、扇子、图案等等,涉猎广泛。
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研究史上的空白,让人为之惊叹。
沈从文先生将艺术融于文学的积淀,文学延续艺术的生命,时而像两条的平行线,时而互相交错汇合,无限延长。
张充和说,“有人说沈从文不写小说,太可惜,我以为他如不写文物考古方面,那才可惜!”虽然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他却一直延续了文学创作中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注。
这一切,事实和时间已经有了证明。
纵观历史的长河,如沈从文先生一般,将艺术和人生完美结合的传奇人物如无数星星闪烁夜空。
李叔同,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丰子恺,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老先生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这些大师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袤、丰富,而且,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让人心生敬仰。
艺术,如此这般丰盈了人类的创造。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我们无法企及大师的高度和荣耀,但是正如文学家秦牧所说的那样,“根据自己的肤浅体验,我以为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在思想上重视艺术的熏陶,进一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有了这个前提,一个人就会随时像一块海绵吸水似地汲取各种知识。
”作为教书育人的灵魂工作者,我们这个群体更应执着于个人艺术心灵的追求和丰盈,开阔个人的艺术视角,追求沟通教育和艺术的桥梁。
那么,就让自己和艺术的世界来一次约会吧。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审美理想是其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
《边城》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他深刻的审美理想。
首先,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基于自然的。
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审美感受,表现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的热爱。
小说开篇便写到:“灰的山,灰的坡,灰的天,灰的苍茫,不辨东西,既不离开,也无从接近,真是永远看不够的山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对自然界的各个元素进行审视,寻找它们所具有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他也很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寻找灵感,小说中的很多情节也是基于自然环境的。
其次,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与人文相通的。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的田家文化和小城镇风情,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文的关注和热爱。
他通过对小镇风景和田家生活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边城》的主题是青春,爱情和命运,其描写的场景和情节也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从而反映出自己对人类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讨。
最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源于思想的。
在《边城》中,沈从文追求的审美理想固然是源于自然和人文,但更加基于对人类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有自由和理性的内涵,并具有批判性和进取性。
在小说中,沈从文透过主人公莲儿和大夫的形象,表现出对传统和保守习俗的批判,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通过这些思想性的元素,他激发了读者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提高了文学对生活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基于自然的、与人文相通的,并源于思想的。
因此,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和人文的价值,更具有思想引导和社会启示的价值。
《边城》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一个杰出展示,它深入揭示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从沈从文的边城环境描写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倾向
浅析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倾向——以《边城》环境描写为例“乡下人”沈从文,忐忑着迈出离开湘西的脚步,远离了哺育他的家乡。
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初入大城市时,举目无亲、居无定所、衣食无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淡薄、尔虞我诈,都刺激着他的神经。
后来,他虽然受到了郭沫若等大作者的赏识,得以在大都市立足,但越是深入了解都市生活,越是感到现代文明和都市伦理的扭曲和变态,这一切的一切,粉碎了他追寻理想的初衷,折磨着他淳朴的心灵。
可是,他也无力改变现实,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只能注情于笔端,去描绘湘西风光;去刻画理想生活;去勾勒伦理人情。
运用他的丹青妙笔,将自己浓得化不开的爱寄托在笔下的山山水水,往来行人上,坚持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性异化进行顽强的抵抗。
“艺术作品的特殊性质是艺术家的人格表现”,而《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的环境描写,更是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与倾向,值得我们不断咀嚼、揣摩。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在中外文学史上,“乌托邦”作为一种神秘的文学审美意象,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无数作家的青睐。
沈从文将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落户在了自己的故乡,精心构筑了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展现出一片旖旎风光。
无论是意境设置,还是精神意蕴构建,它都是对中国古代乌托邦社会理想的承接与超越,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浓郁清新的乡土气息,在这里,人们几乎处在一种诗意化的生存环境下,如同海德格尔所说那般——“栖居于诗意的大地”。
“小山城、小溪、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户人家”,山水交融间白色的小塔若隐若现,塔下炊烟袅袅。
寥寥几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只能在诗画中才可以看见的美景,不为世俗所扰,好似仙人的府邸,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
白色的塔,象征纯洁,不被大都市的世俗伦理染色;地方是小山城,不受现代文明的侵蚀,一切都是原生态的美。
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作者:黄艳文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1期摘要:沈从文的情感温和鲜明,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亦是如此。
他坚持用一支温情的笔描绘湘西世界,笔下的故事如溪水一样潺潺流淌。
本文从他的人生经验入手,探讨他独特文学观形成原因及审美情感在湘西题材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沈从文审美情感沈从文一生大起大落,文学之路也坎坷不平。
他先后创作小说、散文集70余本,由于作品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的复杂性,并没有获得真实公允的评价,现代文学30年间,作为一个作家几乎被遗忘。
直到20世纪70年代,海外研究者给予沈从文极高评价,才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1980年以来先后有多个出版社出版了沈从文的作品,广大读者开始大量阅读由此掀起一股“沈从文热”。
沈从文是中国文坛上一个独特鲜明的存在,现在任何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者都无法回避他,正如“湘西世界”以它的秀美逐步走出那一片狭小的天地成为人们审美世界中一道重要的风景。
沈从文军的出身、经历颇引人注意,尤其是作品里所体现的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生哲学与文学观给文坛注入一股活力。
研究者不断挖掘其作品的边缘价值和独特文学立场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固然密不可分,他是以何种立场迎接“五四”新文学革命?怀着怎样的情感塑造淳朴落后的“湘西世界”;本文即从这两方面探讨沈从文的审美情感。
一、人生踪迹对沈从文审美情感的影响沈从文出身军人家庭。
祖父沈宏富曾统率当地人组成皇军并升为青年将校跟随湘军攻打太平军,后又升为地方提督,可算集功名富贵于一身,留下的光荣与产业使沈家后人能在当地居于优越地位。
沈宏富没有儿子于是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过继给他当儿子,沈宗嗣长大后也立志从军学武,后来也的确做了军官,可是1900年在抵御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时失守,断送他一生的功名和大部分产业,回到家乡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沈从文。
沈从文的童年时代家境殷实有幸去私塾接受初等教育。
沈宗嗣期盼儿子能成为将军,可儿子逃学、游荡、说谎,不受拘束对书本豪不感兴趣,对自然社会这本大书却有强烈的兴趣和冲动。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唯美的山水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塑造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和表达,通过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以及风景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中的山水描写可以看出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小说中,作者对边城的山水风景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雨细如丝,如烟如雾,却又不是雾,不是云,而是一种比雾淡得多而又比云浓得多的东西,如烟如雾,如绸如纱,如丝如絮”。
这样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抒情,展现出了沈从文对大自然的独特审美情感。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大自然美的追求,表达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从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可以看出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许玉娇、叶文心等。
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展现出了作者对美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小说中对许玉娇的描写,展现了她内心的善良和纯洁,以及她对爱情和美的追求。
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作者审美理想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通过对《边城》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审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他通过对山水描写、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表达,展现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这种审美理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在他的生活中得到体现。
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这种审美理想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他的生活和思想,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人性、生活、文学和传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和探索。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呈现了他对和谐生态的向往。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展示了他对人性复杂多样的理解与认知。
情节发展则呈现了沈从文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和传统的独到理解。
《边城》体现了沈从文对美的追求和崇尚,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通过对小说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沈从文的审美观念,以及他对世界与生活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理想、自然、人性、生活、文学、文化、传统、美的追求、崇尚1. 引言1.1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沈从文,字三毯,号笞岑,湖北咸宁人。
生于一九〇三年,卒于一九四一年。
沈从文自幼聪颖,喜好文学,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小说《边城》和《孽子》等作品闻名于世。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就备受肯定,被誉为"湖畔夫子"。
他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的影响,既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创新元素。
沈从文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精通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
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之作。
1.2 《边城》的背景与主题《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于1934年的一部小说,取材于他在湘西边城凤凰县的生活经历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感悟。
小说以凤凰古城为背景,通过描写当地世代相传的习俗、民风和人情,展现了一幅独具韵味的湘西山水画卷。
作为湘西地区著名作家,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将湘西的山川风物、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神秘的风水文化等元素融入构建了一个独特而鲜活的小说世界。
这种融合体现了沈从文对于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同时也揭示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审美追求。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代表之一。
从《边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独特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倾诉是他审美理想的重要表现。
在《边城》中,他描绘了边城小镇的美丽景色,如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等。
他用独到的笔触将这些自然元素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书中写道:“山峦绵延高巍,环绕纤细的道路,若为了歌唱,挑选了玲珑灵巧。
山顶有些半裸的怒吼般的稜梁,伊势风猛地在壁上发了一声震雷般的嗡嗡叫。
一百个颜色的杂草撒在江水上,它竟痴迷了,几乎没有办法。
”通过这样的描写,沈从文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细小事物的敏感。
他通过这种审美理想,将大自然描绘得非常美丽,并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俗风情的追求也是他审美理想的重要表现。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描写小镇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矛盾和思想感情等,展现了边城的独特风情。
他不仅仅描写了人们的苦难和困境,更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书中写到:“她们有时互相竞争,有时互相扶助,有时又整个热情,有时又针锋相对。
只有见她们两个尽搂在一处,亲吻彼此肥硕的脸,如下晚后般叫最多的欢笑声外,谁也不能预料她们之间能做出什么意外的举动。
”通过这种描写,沈从文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矛盾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人的情感和欲望,从而通过这种审美理念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也是他审美理想的重要体现。
在《边城》中,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文学技巧,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描写得生动有趣,并且充满了诗意。
例如书中写到:“春夜的月光泻在小湖之上,湖的皱纹把层层的月光截得动也动了。
船一般的短影子里夹着一点黄色闪烁,像是很陌生的鱼肚子露在水面上。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一,通过阅读《边城》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在小说中,他通过对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的精湛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从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
《边城》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诗意和宁静的小镇,这个小镇被山水环绕,景色优美,天然的美丽让人心旷神怡。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用文字表现出的自然景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他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山水、花草、小溪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将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
这种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方式,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这种自然之美是无需修饰和雕琢的,而是一种天然而纯粹的美。
从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
《边城》中塑造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男女主人公胡雨和姑苏。
胡雨是一个虽生活贫苦却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年轻人,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爱情充满热情。
姑苏则是一个温柔体贴,聪明伶俐,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执着不懈,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
沈从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他对于人性美的追求和表达。
他认为人物形象的美是深藏在人性深处的,而非外在的容貌和仪表之美。
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胡雨和姑苏的人物塑造,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于真挚情感和纯粹人性的追求,这也是他审美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
从艺术表现的方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
《边城》是一部融合了散文、小说和诗歌元素的杰作,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整部小说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沈从文借助这些艺术表现的方式,将他对于审美的追求通过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文字营造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和氛围,让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享受审美的愉悦和沉醉。
艺术人生——沈从文的审美情感
艺术人生——沈从文的审美情感
黄艳文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研版)》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沈从文的情感温和鲜明,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亦是如此.他坚持用一支温情的笔描绘湘西世界,笔下的故事如溪水一样潺潺流淌.本文从他的人生经验入手,探讨他独特文学观形成原因及审美情感在湘西题材作品中的体现.
【总页数】1页(P14)
【作者】黄艳文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区南沙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健康审美情感——从网络在线对80后大学生审美情感的影响谈起
2.理顺关系提高审美情感——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3.构建积极情绪场生发幼儿审美情感--浅谈艺术活动中审美情感的心理支持
4.审美情感与非审美情感
5.理解沈从文的忍耐——读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审美理想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代表作之一《边城》正是展现了他的审美理想,深入洞察人性,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体现在《边城》对自然美的描绘上。
小说以边塞小镇的自然风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独特而广阔的自然画卷。
在小说中,山水、晨昏、雨雪等自然景观被赋予了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与人物心理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小说的艺术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传递了对生命力和对美的欣赏之情。
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体现在《边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富有生命力。
小说主人公兰心、兰四儿等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饱满,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情感与小镇的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小说的核心。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他对细腻情感和丰富人性的触摸,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真实生活和人性的洞察与理解。
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体现在《边城》对爱情的描绘上。
小说中的爱情不仅是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更是对爱的理解和赞美。
小说中的爱情丰富而复杂,既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沉醉,也有家庭、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干扰,但它始终坚守在内心深处。
通过对爱情的描绘,沈从文展示了他对爱的热爱和追求,表达了他对真挚情感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翠翠、爷爷等等,都留有沈从文的审美思想在上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摘要】七十年前,远离主流意识的作家沈从文,以其优美、恬淡、超然的笔触,创作了表现中国另一地方、另一情景,具有纯朴民风民俗生活状态的小说《边城》,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独有的审美理想。
《边城》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它所构筑的是一个远离世俗的美丽宁静与和谐的理想世界,一个未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充满原始的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桃花源般的田园胜景。
也即作者所说的理想的“希腊小庙”真是这样一部作品,一方面他不仅体现着作者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内心对人生命形式的完美期盼,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中的应有价值,特别是对当下构筑和谐理念的一种极好应和。
【关键词】审美理想人性真善美自然和谐一、关于《边城》的各种说辞《边城》这样一部作品透视着沈从文的精神世界,自问世后,各种说辞不绝于耳。
有人向往,有人礼赞,也有人批判说,是逃避现实人生,躲进“边城”无视血雨腥风。
直至半个世纪后,有人论及《边城》是仍说;“《边城》回避或调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冲淡黑暗年代的灾难色彩,把过去了的生活加以理想化、美化,差不多是有类皆备,无丽不臻,他毕竟写的离开了生活的真实了!《边城》写得:“不是我们的世界,我们不要”。
然而论者的这些说辞只看到了作品的优美形式,却没有看到优美形式背后隐藏着作者对民族,对社会的一种忧虑,是在叹息之后对即将逝去的一切的留恋和惋惜,并且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对边远小城的回忆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二、作者对完美生命形式的审美追求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边城》所体现的作者对完美生命形式的审美追求。
《边城》写于1933-1934年,此时沈从文从乡下到城市,目击了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人民的衰退和道德沦丧,他深感悲痛。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仅是一部描述湘西风土人情的作品,更是展现了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通过《边城》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窥见沈从文对于自然、人情、爱情等方面的审美观念和理想。
从《边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自然的审美理想。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湘西山水的描写,展现了对湘西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迷恋。
他笔下的湘西山水,是雄浑壮美、独具特色的,充满了神秘和变幻,给人以深远的美学愉悦。
他在小说中写道:“卢娘躺着,看见窗外的一片阴暗,仿佛也露出笑来。
老人对着她很远的天空说:‘混沌的大地上到底有许多的美丽的事。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迷恋,彰显了沈从文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关注。
对沈从文来说,自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来源,也是他审美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边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人情的审美理想。
小说中塑造了一群淳朴善良的湘西人物形象,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
在小说中,作者透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感人情怀。
小说中的男女主角相互倾慕、默默守护的感人爱情故事,以及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等,都体现了沈从文对于人情的高度赞美和理想追求。
他认为,真挚的人情才是对人性最深刻的审美,是对人生最珍贵的体验。
从《边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爱情的审美理想。
小说中的男女主角田小娥和阿民的感情经历,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崇高追求和美好祝愿。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二人感情的细腻描写和情感交流,展现了对于纯真、深情、执着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他强调了爱情的纯粹与深厚,弘扬了爱情的高尚品质和美丽性格。
对于沈从文来说,爱情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高尚情操,更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尊重的文学大师之一,其作品普遍被誉为“有韵味、有生命力,具有无尽可能性的小说”。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边城》。
从这本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见解。
首先,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强调“细胞美学”。
他对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能够发掘出物件中微小的细节,赋予其美感。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山水、民俗、风情等自然环境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边疆地区特有的美丽和特色。
例如,在描写雪景时,他写道:“雪片滴水落在树上,滴到地上,接着四散迸裂,如鸟儿饮水。
”这种细致入微、自然悠然的美感,使得小说的描写更富有生命力、真实感和美感。
其次,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还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描写。
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不是为了表面奇异或特立独行,而是为了探寻人性的深层次。
在《边城》中,他通过群众中的“小人物”塑造了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
例如,父亲、少爷、丐帮小霸王等各种不同的形象,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表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强与弱、忠诚与背叛等方面。
最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还强调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联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联系是生命力量的根源。
在《边城》中,他特别强调了土地、水、天、人、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他将人物的命运和大自然相互联系,考虑到了地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生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表现出了小说中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强烈和深刻的体验。
在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所关注的审美理想。
他通过对细胞美学、人物形象和生命力量的强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小说《边城》中的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文化特色等,都通过沈从文的描写,得到了更深入、更真实和更具有美感的表现,这也使得这本小说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情感
沈从义 一生大起 大落 , 出路被 迫离 开学校进入军 队 ,开始 了半流 和市美感 情的心理复合体 。他说 :在我 的 “ 文学 之路也坎坷不 、。他先 : 半 浪式的士兵生活。长达六年 的辗转流徙 , : 他 自传里 , 曾经 提到过 水给我的种种 印象。 我
.
\
后创作小说 、散文 集 7 余 : 0 走遍 了湘 、 、 川 黔边境各县和延长 千里的沅 一 溜 , 檐 小小 的河流 , 洋万 顷的大海 , 汪 莫不
湘军攻打太平军 , 又升为地方提督 , 算 r 后 可 【 辱负 重不懈 追求 。 沈从文 到北京 后才接触 - 注释: 集功名富贵于一身 ,留下 的光 荣与产业 使 : 新文 学 . 新文 学 的发 生与现 代 中国的文 化 ・ ① 沈从 文 .从 文 自传 ・ 《 一个转机 》《 .沈 沈家后人能在当地居 于优越地位 。沈宏 富 : 启蒙 联系在 一起 , 迅等诸 多新文 学 作家 : 鲁 从文全集》 l 卷 ,6 第 3 35页 没有儿子于是沈从文的父 亲沈 宗嗣过继 给 : 都扮 演启蒙 者的角 色 , 那些 蒙昧 的民众在 : ② 荣格.心理 学与文学》北 京 : 《 . 三联 书 他 当儿子 , 沈宗 嗣长大后 也立志从军 学武 , 这 时期 都成 了文化 批判 、启 蒙 、救 治对 : 19页.9 7年 店. 0 18 后来也的确做了军官 , 可足 10 9 0年在抵御 一 。按照 “ 四” 象 五 的文学 模式 , 沈从 文 “ ・ 湘 ③沈从文. 《 我的写作 与水的关系》 抽 象 . 《 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时失守 ,断送 他一生 的 : 西世 界”里 的人 物应 该是 被启 蒙的对 象 ,: 的抒情》 . 复旦大学出版社 ,4 2 0 2 4页. 4年版 0 功名和大部分产业 ,回到家 乡生下 了第 二 : 可他 完 全摆 脱 了这 一模 式 从 自我 立 场 和 : 参考文献 : 个儿子——沈从文 。 : 审美情感 出发 , 常常 从那些愚 夫愚妇 身 上 : 】张新颖.沈从文精读》复旦 大学出版 . 《 .
世界 中一道重要的风景 。 : 追求理想 , 日子艰难充实却 获得别样 的人 : 尽管愚昧落后但到处充溢人性 美。作者 界” 沈从文军 的出身 、 经历颇 引人注 意 , : 尤 生境界 , 走过的人生 累积成创作财 富。 : 怀着崇敬 赞 美的情感 倾其 全力去捕 捉 , 表 其 是作 品里所体 现的不 同于主 流意识形态 : 的人 生哲 学 与文 学观 给 文坛 注 入 一股 活 : 二、 独特 的文学立场 : 现单纯的美好。所 以沈 从文 的小 说具有主 心 理学 家 荣格 认 为 : 个 人 原 因 与 艺 : 特征 , “ 情 在情感 流线上绝不吝惜 , 温和 中有
光看 世界种种形态 , 用身心感受 l常人事 ,- q - 三、 别样的湘西世界 一 4沈从 文.沈从文小说选》人 民文学 出 . 《 .
对上学路 上的小铺 面 、 小作坊 , i艺人 的 : 民l i j 沈 从文笔 下 的湘西与 水密切 相关 , 他 版社 ,0 5年 20 手艺都充满 了浓厚 的兴趣 ,其至 I 以毫 _ : f 无 的创作灵感来 源于水 ,许 多故事发生 在水 : 5 理群, 然 温儒敏, 吴福辉等.中国现代文 《 差错 的说 出某些机器的制作 程序。沈 从文 边 ,尤其足女 性形 象大 多如水 般灵动 、 : 纯 学三十年》修订本)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9 8 19 年
教 研 论 坛
21— l O 0 0
摘 要 沈从文 表现在文学创作 , 笔下的故事 艺 如溪水 一样潺潺流淌。本 文从他 的人生经验 入手 , 中亦是如此。他坚持用一支温情 的笔描绘湘西世界品中的体现。 术 : 的情感温和鲜明, 探讨他 独特文学观形成原 因及 审美情感在湘西题材作
,
关键词 : 沈从文
它 的 秀美 逐 步走 出那 一 片 : 作转 为文物研 究 。沈 从文 从一个 逃学 、 : 说 去卖淫 ,作者对这 种生 活压抑下 的扭 曲没
狭 小 的天地 成 为 人 们 审美 ・ , 谎 爱玩 , 自由的儿 童 , 爱 进入部 队 , 上北京 ・ 有批判 , 只有无奈 、 温和 的同情 。“ 湘西世
"z 4
I
本, 于 思 向和 水 域, 赏 边的 景, 河 木 成: 于 有 大的 助, 学 用小 子 由 作品 想倾 审: 流 欣 河 风 看 上 头编 对 我 极 帮 我 会 小脑
美追求的复杂性 , 没有 获 : 并 的木筏 , 与船夫 、 、 水手 妓女 、 匪、 土 铁匠 、 : 矿 去思索一 切 , 亏得是水 , 全 我对宇 宙认 识的
力 。研究者 不断挖掘 其作 品的边缘 价值和 术 作 品的关系 , 不多不少 恰好相 当于土壤 独特文学立 场后 的深 层原因 。这些 与作者 : 从 中长 出植物 的关 系 。” 从 文在《 与 ‘ 从 的生活经历 固然 密不 可分 ,他足 以何种立 : 自传 》 文 中说 , 在私 塾里 读 书 的那 段 时间 场迎接 “ 四” 五 新文学革命 ?怀着怎样 的情 : 已经奠定 了他一 生 的思 想情感 基础 。 他的 感 塑造淳朴 落后 的“ 湘西世 界” 本 文 即从 : 感是细 腻和 奔放并存 , ; 情 用平 和心态 观察 这两方面探讨沈从文的审美情感 。 - 西各式 风土人 情 又洞 见 世界 的局 限 ; 湘 用 人生踪迹对沈从文审美情感的影响 思 想 与行 动 冲破 种种 阻挡 自由 和想 象 的 沈从文 出身军人家庭 。祖父沈宏 富曾 : 碍去寻 求想要 的人 生。 障 细腻 与奔放 的情 统率当地人组成篁军并升 为青年将校跟 随 : 感使 他始 终关怀普 通小 人物 , 让 自己忍 也
一
、
- 峻。文章没有大起大落 ,轻快 中含有感 严 : , 烈 中透 露悲 凉 , 品意 境深远 , l 伤 热 作 弓 起 : 人无尽 遐思。沈从文独特 的审美情 感在作 : 品中就使 笔下的湘西如辰水 、沅水 源远流 : 生生不息 。 长、 ‘ 沈从 文 有 坚定 的 处世 原 则 文 学 立 : , 场 甘处 文学边缘 ; 用温情的笔去赞 美 自己 : 极为重视 的人性 ,他的审美情感 如湘 西人 : 的直率那么清晰 。
,
U. . f - 南
三鲁 i : ‘目 l
,
、
者开始大量阅读由此掀起 历,沈从文 成熟地认清目 标并逐步形成独 : 机心与 相依为命。爷爷撑渡船为生却 爷爷 一股“ 沈从文热” 。沈从文是 : 立思想为他后来成为作家而不依附于任何 : 毫不计较功利; 马兵毫无怨言地承担起 杨
沈从 文的童年 时代家境殷 实有 幸去私 ・ 到 “ 动” “ 育 ” 受 感 和 教 。沈 从文 “ 明道 社 。0 5年 不 20
塾接受初 等教育。沈宗嗣期盼J 子 能成为 理 ,永远 为现 象所倾 心” L ,站 在主流 之外 ・
2金介 甫( ) 沈从 文传》时事 出版 . 美 . 《 .
,
, 0 _: 黄 7 年代, I 海外研究者给予沈 : 后创作的重要源泉。 连长》船上岸上》 了 如《 《 : 社会中 转瞬即 逝的 种种物象展现一幅幅
,, ,, 一 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 9 0年 : .\ 18 决定 去追 求理想——上北京 ,便 开始进 到 : “ 生为题材 的作 品《 边城 》 丈丈》 长河》 。 《 《 等 、 版了沈从文 的作 品 , 大读 : 广 永远学不 尽的人生了 。” 北京 的奋斗经 有一对 眸子清 明如水晶 , 天真活泼 、 乖巧无 ຫໍສະໝຸດ I l I.
得真实 公允的 评价, 现代文 : 工聊天, 看到了各 种各样的 人生形 式。 当然 : 深一点, 也亏得 是水。 咽 此沈从文在一片 ” 学3 年问, 0 作为一个作家 - 士兵生活的苦楚只 t 有L l 己知晓, 他把期间 - 洋溢着水的世界展开了对湘西的尽情抒
几乎被 遗忘 。直到 2 0世纪 : 的所有快乐与忧愁都存积 在脑 海 中成为 以 : ,通过丰富 的艺 术感 受和想象及时捕捉 写 从文极高评 价 , 才在 国内学 : 柏子》 丈夫》 。12 《 《 等 9 2年 ,0岁的沈从文 : 2 社会 风俗 画 ,如以湘西 下层 人民的平凡人 以来 先后 有 多 个 出 版社 出 t 一个使我 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 ,来 学那课 《 边城 》 小溪 流过“ 里 茶峒 ” 上 , 翠生 小l 城 翠 j
高小毕业(4岁多一点 ) , 1 后 家境衰 败 , 为谋 : 沽。水作 为一个审 美意象是作者审美认识 :
一
作者单位 :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 中学
1 一 4
将军 , 可儿子逃学 、 游荡 、 说谎 , 不受 拘束对 : 走向边缘 , 故长久 被研究 者忽视 。沈 从文 : ,9 1 社 19 年 书本豪 不感兴趣 ,对 自然社会这本 大书却 : 宁愿 守住 寂 寞也 不愿 意 让 自己的情 感 离 : 3刘勇 , . 尚礼 .现代 文学研 究》北京 出 《 . 有强烈 的兴趣 和冲动。沈从文 用儿 童的眼 : 他所衷 爱的 湘西 。 开 : 版社 ,0 1 2 0 年
中 国文坛 上 一 个独 特 鲜 明 文学团体埋下伏笔 。9 8 , 到上海吴淞 : 12 年 他 照料翠翠 的责任。虽然贫穷但人 与人 之间
的存在, 现在任何撰写中国 ・ 中国公学教文学课与写作; 3 年开始, 一 10 9 沈 尽是温情。此小说实现了沈从文“ 建个希腊 现代文学史的学者都无法 : 从文就一直担任大学教授, 先去青岛大学, 小庙, 面供奉的 : . t - 是人性” 的愿望。 丈夫》 《 回避他, 正如“ 湘西世界” : 以 再到北京大学。14 年以后他放弃文学写 : 99 写成年男女为生计奔走 ,丈夫的妻子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