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习题答案
Q=K P
式中 K 为比例常数, P 为阀门前后的压差。若流量 Q 与压差 P 在其平衡点 (Q0 , P0 ) 附近作微小变化,试导出线性化
方程。 解:
设正常工作点为 A,这时 Q0 = K P0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y
=
f
(
x0
)
+

df (x) dx

x0
(
x

x0
)
即 Q − Q0 = K1 (P − P0 )
其中 K1
= dQ dP P=P0
=
1K 2
1 P0
2-7 设弹簧特性由下式描述:
F = 12.65 y1.1
其中,是弹簧力;是变形位移。若弹簧在变形位移附近作微小变化,试推导的线性化方程。 解:
设正常工作点为 A,这时 F0
=
12.65
y1.1 0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2-3 试证明图2-58(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图 2-58 电网络与机械系统
1
解:(a):利用运算阻抗法得: Z1
=
R1
//
1 C1s
=
R1 C1s
R1
+
1 C1s
=
R1 = R1 R1C1s + 1 T1s + 1
Z2
=
R2
+
1 C2s
(C2
+
2C1 )
du0 dt
+ u0 R
=
C1C2 R
d 2ui dt 2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其解答 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其解答 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其解答第一章(略) 第二章例2-1 弹簧,阻尼器串并联系统如图2-1示,系统为无质量模型,试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

解:(1) 设输入为y r ,输出为y 0。

弹簧与阻尼器并联平行移动。

(2) 列写原始方程式,由于无质量按受力平衡方程,各处任何时刻,均满足∑=0F ,则对于A 点有021=-+K K f F F F其中,F f 为阻尼摩擦力,F K 1,F K 2为弹性恢复力。

(3) 写中间变量关系式220110)()(y K F Y Y K F dty y d f F K r K r f =-=-⋅=(4) 消中间变量得 020110y K y K y K dtdy f dt dy f r r=-+- (5) 化标准形 r r Ky dtdyT y dt dy T +=+00 其中:215K K T +=为时间常数,单位[秒]。

211K K K K +=为传递函数,无量纲。

例2-2 已知单摆系统的运动如图2-2示。

(1) 写出运动方程式 (2) 求取线性化方程 解:(1)设输入外作用力为零,输出为摆角θ ,摆球质量为m 。

(2)由牛顿定律写原始方程。

h mg dtd l m --=θθsin )(22其中,l 为摆长,l θ 为运动弧长,h 为空气阻力。

(3)写中间变量关系式)(dtd lh θα= 式中,α为空气阻力系数dtd l θ为运动线速度。

(4)消中间变量得运动方程式0s i n 22=++θθθmg dt d al dtd ml (2-1) 此方程为二阶非线性齐次方程。

(5)线性化由前可知,在θ =0的附近,非线性函数sin θ ≈θ ,故代入式(2-1)可得线性化方程为022=++θθθmg dt d al dtd ml 例2-3 已知机械旋转系统如图2-3所示,试列出系统运动方程。

解:(1)设输入量作用力矩M f ,输出为旋转角速度ω 。

(2)列写运动方程式f M f dtd J+-=ωω式中, f ω为阻尼力矩,其大小与转速成正比。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课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课答案

第二章习题课
(2-8)
2-8 设有一个初始条件为零的系统,系 统的输入、输出曲线如图,求G(s)。
δ (t)
c(t)
T
解: t
δ (t)
c(t)
T
K 0
K 0
t
-TS K K K c(t)= T t- T (t-T) C(s)= Ts2 (1-e ) C(s)=G(S)
第二章习题课
(2-9)
2-9 若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时,已 知初始条件为零的条件下系统的输出响 应,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脉冲响应。 -t 1 -2t R ( s )= c(t)=1-e +e r(t)=I(t) s 2+4s+2) (s 1 1 1 解: C(s)= s - s+2 + s+1 = s(s+1)(s+2) 2+4s+2) ( s G(S)=C(s)/R(s) = (s+1)(s+2)
第二章习题课
(2-1b)
2-1(b) 试建立图所示电路的动态微分方 程。 duc CL d2uo duo du L ic= = +C o L 2 R 1 uL= dt R2 dt dt R2 dt + + 2 uo C CL d uoR2 duo uo u u + +C i1= i o i2= R ui=u1+uo 2 dt - R2 R2 dt - 2 输入量为ui,输出量为uo。 duc d(ui-uo) u1=i1R1 ic=C dt = dt diL uo u =L L dt iL=i2= i1=iL+ic R2
2-11(b) 求系统的 传递函数
G3(s) R(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详解

习题习题2-1 列写如图所示系统的微分方程习题2-1附图习题2-2 试建立如图所示有源RC网络的动态方程习题2-2附图习题2-3 求如图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 并指明有哪些典型环节组成(a)(b)(c)习题2-3附图习题2-4 简化如图所示方块图, 并求出系统传递函数习题2-4附图习题2-5 绘制如下方块图的等效信号流图, 并求传递函数图(a)图(b)习题2-5附图习题2-6 系统微分方程组如下, 试建立对应信号流图, 并求传递函数。

),(d )(d )(),(d )(d ),()()()(),()(),(d )(d )(),()()(54435553422311121t y tt y T t x k t x k tt x t y k t x t x t x t x k t x t x k tt x t x t y t r t x +==--==+=-=τ习题2-7 利用梅逊公式直接求传递函数。

习题2-7附图习题2-8 求如图所示闭环传递函数, 并求(b)中)(s H x 的表达式, 使其与(a)等效。

图(a )图(b)习题2-8附图习题2-9 求如下各图的传递函数(a)(b)(c)习题2-9附图习题2-10 已知某些系统信号流图如图所示, 求对应方块图(a )(b)(c)(d)习题2-10附图习题答案习题2-1答案:解:设外加转矩M 为输入量,转角θ为输出量,转动惯量J 代表惯性负载,根据牛顿定律可得:θθθ1122d d d d k t f M tJ --=式中,1,1,k f 分别为粘性阻尼系数和扭转弹性系数,整理得:M k t f tJ =++θθθ1122d d d d习题2-2答案:解: 设r u 为输入量,c u 为输出量,,,,21i i i 为中间变量,根据运算放大器原理可得:1221d d R u i R u i t u c i r c c ===消去中间变量可得: r c c u R Ru t u C R 122d d -=+ 习题2-3答案: 解: (a)11111111221212211121121120++=+++=+++=+++=Ts Ts s R R R C R s C R R sC R sC R sC sC R R sC R u u i β其中:221121,R R R C R T +==β, 一阶微分环节,惯性环节.(b)21121212111221122011//1R R s C R R R s C R R R sC R R R sC R R u u i+++=++=+= 11111111212121221121111++=+∙++∙+=+++=Ts Ts s C R R R R s C R R R R R R s C R R s C R αα其中 α=+=21211,R R R T C R , 一阶微分环节,惯性环节.(c)s C R s C R s C R s C R s C R sC R R sC sC R u u i 21221122112211220)1)(1()1)(1(1//11+++++=+++= 由微分环节,二阶振荡环节组成。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于就是,得特征式为
从输入R到输出C的前向通路共有4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
因此,传递函数为
2-5试简化图2-5中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与C(s)/N(s)。
图2-5
解:仅考虑输入R(S)作用系统时,单独回路2个,即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于就是,得特征式为
从输入R到输出C的前向通路共有1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RC无源网络电路图如图2-1所示,试采用复数阻抗法画出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Uc(s)/Ur(s)。
图2-1
解:在线性电路的计算中,引入了复阻抗的概念,则电压、电流、复阻抗之间的关系,满足广义的欧姆定律。即:
如果二端元件就是电阻R、电容C或电感L,则复阻抗Z(s)分别就是R、1/Cs或Ls。
低频段 ,斜率-20db/dec,延长线过1,2log10点,过 =0、2后,斜率为-40db/dec,过 =10后,斜率为-60db/dec
确定系统的截止频率 C与相角裕度。
确定系统的截止频率 C:
通过作图可以瞧出截止频率在1与2之间,在通过试根的方法确定稍精确的值为1、4
确定系统的相角裕度:
=1800+ =1800-900-arctan5 -arctan0、1 =900-81、880-7、970=0、150
5、4某位置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试绘制系统开环的伯德图,并确定系统的相位稳定裕量。
, =4, =10
低频段 ,斜率-20db/dec,过1,2log10点,过 =4后,斜率为-40db/dec,过 =10后,斜率为-60db/dec
终点: ,
(2)求幅相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图2-6控制系统模拟电路
解:由图可得
联立上式消去中间变量U1与U2,可得:
2-8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2-7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功率放大级放大系数为K3,要求:
(1) 分别求出电位器传递系数K0、第一级与第二级放大器得比例系数K1与K2;
(2) 画出系统结构图;
(3) 简化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
即 取A、B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
整理可得:
经比较可以瞧出,电网络(a)与机械系统(b)两者参数得相似关系为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得模态。
(1)
(2)
2-7由运算放大器组成得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6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Uc(s)/Ur(s)。
2-10试简化图2-9中得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与C(s)/N(s)。
图2-9 题2-10系统结构图
分析:分别假定R(s)=0与N(s)=0,画出各自得结构图,然后对系统结构图进行等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换,将其化成最简单得形式,从而求解系统得传递函数。
解:(a)令N(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可求出: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所以:
(b)令N(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所以: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2-12 试用梅逊增益公式求图2-8中各系统信号流图得传递函 数C(s)/R(s)。
图2-11 题2-12系统信号流图
解:
(a)存在三个回路:
存在两条前向通路:
所以:
(3)简化后可得系统得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后习题及解答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后习题及解答

uc
= R1RL2C ur
2-3 证明图 2-34 (a) 所示的力学系统和图 2-34 (b) 所示的电路系统是相似系统(即 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图 2-34 系统原理图

(a) 取A、B两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如图解2-3(a)所示。对A点有
k2 (x − y) + f 2 (x − y) = f1 ( y − y1 )
9
- 17 -
(3)
X (s) =
1
s(s + 2)3 (s + 3)
(4) X (s) =
s +1
s(s 2 + 2s + 2)

(1) x(t) = et−1
(2)
原式
=
2 3

s
2
3 + 32
x(t) = 2 sin 3t 3
(3)
原式 = −1 + 1 − 3 + 1 + 1 2(s + 2)3 4(s + 2)2 8(s + 2) 24s 3(s + 3)
+
1 C2R2
uc
=
du
2 r
dt 2
+
2 CR
dur dt
+
1 C2R2
ur
(c) 由图解 2-2(c)可写出
Ur (= s) R1 [I1(s) + I2 (s)] + (Ls + R2 )I2 (s) (6)
1 Cs
I1
(s)
=
(Ls
+
R2
)I2
(s)
(7)

第2章-自动控制原理习题答案

第2章-自动控制原理习题答案

习题2-1 试证明图2-1(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1C 1f 1(a)电网络(b)机械系统图2-1解:对于电网络系统有:电路中的总电流:dtu u d C R u u i o i o i )(11-+-=对o u :)()()(1211121222o i o i o i o i to u u C C R t u u C dt u u d C R R u u R idt C i R u -+-+-+-=+=⎰综上得:dtdu C R u R tC C C R R dt du C R u R t C C C R R i i o o 1211211212112112)()1(+++=++++对机械系统:并联部分受力:dtx x d f x x k F )()(211211-+-= 对串联部分的位移:)()()()(21212121212121212x x f f t x x f k dt x x d k f x x k k x -+-+-+-=整理得:dtdx k f x f f t f k k k dt dx k f x f f t f k k k 12122121212211212121)()1(+++=++++所以,两系统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2-5求图2-2中RC 电路和运算放大器的传递函数c ()/()i U s U s 。

1R1R(a) RC 电路 (b) RC 电路1R(c) RC 电路 (d) 运算放大器图2-2解:21212)()()R sCR R R R s u s u a r c ++=οο1)()()()()()()3122112322121121211231212112++++++++=S R C R C R C S R R C C R R C C SR C R C S R R C C R R C C s u s u b rc οο2121212)()()()R R S CR CR R R CS R s u s u c r c +++=οο21212112)()()()S LCR R R S CR R LR R LS s u s u d r c ++++=οο2-6求图2-3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s)/D(s)和E(s)/D(s)。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R1R2C1C2d2du22(tt)(R1C1R2C2R1C2)dd2u(tt)u2(t) v(t)
R1C1ddV (tt)V(t)
输入
(b) 以电压u3(t)为输出量,列写微分方程为:
u1(t)
C1
R1 R2
C2
R1R2C 1C2d2d u32(tt)(R1C 1R2C2)dd3u (t)t(R1C21)u3(t)
y=x3+x4=G2x2+G4x2=(G2+G4)G1x1
y=(G2+G4)G1x1
G(s)=Y(s)/U(s)=(G2+G4)G1/(1+G3G2G1)
作业:2.59题 把图2.75改画为信号流图,并用Mason公式求u到y传递函数
方框图
u(S)
__
G1(s)
G5(s)

y(S)
G2(s)

G3(s)
essfls i0m se(s)1K K21K2
(b)当r(t)=1(t),f(t)=1(t)时的ess。 解:求输入误差传递函数,直接代数计算法:
根据电路定律写出单体微分方程式(2.2.2)和 (2.2.3)。把特征受控量uc(t)选作输出量,依 据式(2.2.2)和(2.2.3),消除中间量i(t) , 则可得到输入输出微分方程(2.2.4)。
3、利用Laplace变换求出传递函数
R
L
+
+
u(t) i(t)
输入
_
+ uc(t) _
y
输出
_
U(t)Ld dtiR i uC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作业 概念题:传递函数定义:
单输入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 量的拉氏变换像函数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像函数之比。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第二章(西南科技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第二章(西南科技大学)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思考题:双RC网络 课题练习:2-9 作业题: 2-2、2-4、2-5、2-7、2-11、2-14 精讲例题:2-12
思考题:求双 RC 网络图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来自解:ui i1R1 u
u 1
C1
iC dt
R1
R2
i1
ic i2
ui
C1 u C2
uo
uo
1 C2
dt
R
R2C
2
d
2uC (t dt2
)
3RC
duC (t dt
)
uC
(t)
R
2C
2
d
2ur (t dt2
)
2RC
dur (t dt
)
ur
(t
)
(d) 解:列微分方程组得
ur
(t)
uc
(t)
1 C
i1dt
ur (t) uc (t) (i2 i1)R
i1 C
i2
RR
ur
C ic
uc
(d)
uc
(t
)
i1R
1 C
icdt
ic i1 i2
微分方程为:
R 2C 2
d
2uc (t) dt2
3RC
duc (t) dt
uc (t)
R2C
2
d
2ur (t) dt2
2RC
dur (t) dt
ur
(t)
2-4 若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c(t)=1-2e-2t+e-t, 试求 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脉冲响应。
1 G1G2 G1G2G3 (1
1
)
1 G1G2 G1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G(
j)
10 2.22
10 2.2 * 2.5
1.82
-1.82
1需补做虚线圆弧,奈氏曲线如右图
P=0,N-=1, N+=0,R=2(N+-N-)=-2,Z=P-2N=2 由奈氏判据知,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
5.2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函
G(s)H (s)
s2(s
4s 1 1)( 2s
1)
用奈氏判据(画出奈氏曲线)判
L1 G1 L2 G1G2 L3 G2 L4 G1G2 L5 G1G2
于是,得特征式为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
1 La
1 G1 G2 G1G2
从输入 R 到输出 C 的前向通路共有 4 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
P1 G1
1 1
P2 G2 P3 G1G2
2 1 3 1
L1 L2 两 个 互 不 接 触 的 回 路 , 于 是 , 得 特 征 式 为
1 La LbLc
1 G1H1 G3H2 G1G2G3H1H2 G1G3H1H2
从输入 R 到输出 C 的前向通路共有 1 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
P1 G1G2G3
1 1
P2 G3G4
由公式得
p % e / 1 2 33%
tp n
1 2
0.1
换算求解得: 0.33、 n 33.2
7
自动控制原理 C 习题答案(第二章)
(s)
s2
3n2 2ns n2
s2
3306 22n s 1102
3-2 设系统如图 3-2 所示。如果要求系统的超调量等于15% ,峰值时间等于 0.8s,试确定增
2
自动控制原理 C 习题答案(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免费)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免费)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免费)离散系统作业注明:*为选做题2-1 试求下列函数的Z 变换 (1)()E z L =();n e t a = 解:01()[()]1k k k z E z L e t a z z z aa∞-=====--∑ (2) ();at e t e -= 解:12211()[()][]1...1atakT k aT aT aTaT k z E z L e t L ee z e z e z z e e z∞----------=====+++==--∑2-2 试求下列函数的终值:(1)112();(1)Tz E z z --=-解: 11111()(1)()1lim lim lim t z z Tz f t z E z z---→∞→→=-==∞- (2)2()(0.8)(0.1)z E z z z =--。

解:211(1)()(1)()0(0.8)(0.1)lim lim limt z z z z f t z E z z z →∞→→-=-==-- 2-3* 已知()(())E z L e t =,试证明下列关系成立:(1)[()][];n z L a e t E a =证明:0()()nn E z e nT z∞-==∑00()()()()[()]n n n n n n z z E e nT e nT a z L a e t a a ∞∞--=====∑∑ (2)()[()];dE z L te t TzT dz=-为采样周期。

证明:11100[()]()()()()()()()()()nn n n n n n n n n L te t nT e nT zTz ne nT z dE z de nT z dz dz e nT n zne nT z ∞∞---==∞-=∞∞----======-=-∑∑∑∑∑所以:()[()]dE z L te t Tzdz=- 2-4 试求下图闭环离散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z Φ或输出z 变换()C z 。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 ,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f
f
z xv
|( x0 , y0 )
x y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Eb (s) Kbsm (s)
Js2 m(s) Mm fsm(s)
c
(s)
1
i
m
(s)
4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第2章习题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第2章习题

化,试导出 Δh 关于 ΔQr 的线性化方程。 解 将 h 在 h0 处展开为泰勒级数并取一次近似

代入原方程可得
在平衡工作点处系统满足
式(2) , (3)相减可得 Δh 的线性化方程

h = h0 +
d (h0 + Δh) α 1 1 + ( h0 + ⋅ Δh) = (Qr 0 + ΔQr ) dt S S 2 h0
da
w.
(1) (2)
4 ⎤ ⎡ −1 k (t ) = L−1 [G ( s )] = L−1 ⎢ = 4e − 2 t − e − t + ⎥ s 1 s 2 + + ⎣ ⎦
s 2 C ( s ) + s + 3sC ( s ) + 3 + 2C ( s ) =



s 2 + 3s − 2 1 4 2 C ( s) = − = − + 2 s( s + 3s + 2) s s + 1 s + 2 c(t ) = 1 − 4e −t + 2e −2t
da
w.
co
m

由图可得
2 C ( s) 2 s + 2s + 1 = = 2 R( s) ( s + 1)( S + 3) 1+ 2 ( s + 1) s + 2s + 1
2
又有
R(s) =

C ( s) =


2-12 试绘制图 2-11 所示信号流图对应的系统结构图。



推荐-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精品 精品

推荐-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精品 精品
传递函数为
2-2-5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有源电网络如题2-2-5图所示,试采用复阻抗法写出它们的传递函数。
【解】:利用理想运算放大器及其复阻抗的特性求解。
2-2-6系统方框图如题2-2-6图所示,试简化方框图,并求出它们的传递函数 。
【解】:
(1)
(2)
(3)
(4)
(b)
(1)
(2)
(3)
(4)
(c)
(1)
(2)
(3)
(4)
(d)
(1)
(2)
(3)
(4)
2-2-7系统方框图如题2-2-7图所示,试用梅逊公式求出它们的传递函数 。
【解】:(a)
(1)该图有一个回路
(2)该图有三条前向通路
所有前向通路均与 回路相接触,故 。
(3)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b)
(1)为简化计算,先求局部传递函数 。该局部没有回路,即 ,
【解】:取静态工作点 ,将函数在静态工作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并近似取前两项
设 (R为流动阻力),并简化增量方程为
2-2-4系统的微分方程组为:
式中 均为正的常数,系统的输入为 ,输出为 ,试画出动态结构图,并求出传递函数 。
【解】:对微分方程组进行零初始条件下的Laplace变换得:
绘制方框图
题2-2-4图
(1)求传递函数 和 ;(2)若要求消除干扰对输出的影响,求
【解】:(1)根据梅森增益公式得
(2)根据题意
2-2-10某复合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
题2-2-10图
【解】:根据梅森增益公式得:
2-2-11系统微分方程如下:
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及 。其中r,n为输入,c为输出。 均为常数。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资料讲解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资料讲解

第 二 章2-3试证明图2-5(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分析 首先需要对两个不同的系统分别求解各自的微分表达式,然后两者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系数的对应关系。

对于电网络,在求微分方程时,关键就是将元件利用复阻抗表示,然后利用电压、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变换成微分方程的形式,对于机械系统,关键就是系统的力学分析,然后利用牛顿定律列出系统的方程,最后联立求微分方程。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2221212112212211212112212122111()1()111oiR u C s R R C C s R C R C R C s R u R R C C s R C R C R C C sR C s R C s+++++==+++++++即220012121122121212112222()()i i o id u du d u duR R C C R C R C R C u R R C C R C R C u dt dt dt dt++++=+++取A 、B 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o 112()()()i o i o dx dx dx dx f K x x f dt dt dt dt -+-=- o 22()dx dxf K x dt dt -= 整理可得:2212111221121212211222()()o o i i o id x dx d x dx f f f K f K f K K K x f f f K f K K K x dt dt dt dt ++++=+++经比较可以看出,电网络(a )和机械系统(b )两者参数的相似关系为1112221211,,,K f R K f R C C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的模态。

(1) ;)()(2t t x t x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RC 无源网络电路图如图2-1所示,试采用复数阻抗法画出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U c (s )/U r (s )。

图2-1解:在线性电路的计算中,引入了复阻抗的概念,则电压、电流、复阻抗之间的关系,满足广义的欧姆定律。

即:)()()(s Z s I s U =如果二端元件是电阻R 、电容C 或电感L ,则复阻抗Z (s )分别是R 、1/C s 或L s 。

(1) 用复阻抗写电路方程式:sC S I S V R S U S U S I sC S I S I S U R S U S U S I c c c c C r 222221212111111)()(1)]()([)(1)]()([)(1)]()([)(⋅=-=⋅-=⋅-=(2) 将以上四式用方框图表示,并相互连接即得RC 网络结构图,见图2-1(a )。

2-1(a )。

(3) 用梅逊公式直接由图2-1(a) 写出传递函数U c (s )/U r (s ) 。

∆∆=∑KGG K独立回路有三个:SC R S C R L 1111111-=⋅-= SC R S C R L 22222111-=⋅-=回路相互不接触的情况只有L 1和L 2两个回路。

则2221121121SC R C R L L L ==由上式可写出特征式为:222111222112132111111)(1SC R C R S C R S C R S C R L L L L L ++++=+++-=∆ 通向前路只有一条221212211111111S C C R R S C R S C R G =⋅⋅⋅=由于G 1与所有回路L 1,L 2, L 3都有公共支路,属于相互有接触,则余子式为Δ1=1代入梅逊公式得传递函数1)(111111121221122121222111222112221111++++=++++=∆∆=s C R C R C R s C C R R s C R C R s C R s C R s C R s C R C R G G2-2 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2-2所示,试用化简法求传递函数C (s )/R (s )。

SC R R S C L 12213111-=⋅-=图2-2解:(1)首先将含有G2的前向通路上的分支点前移,移到下面的回环之外。

如图2-2(a)所示。

(2)将反馈环和并连部分用代数方法化简,得图2-2(b)。

(3)最后将两个方框串联相乘得图2-2(c)。

图2-2 系统结构图的简化化简动态结构图,求C(s)/R(s)图2-3解:单独回路1个,即3211G G G L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 于是,得特征式为3211 1G G G L a +=-=∆∑从输入R 到输出C 的前向通路共有2条,其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211G G P = 11=∆422G G P = 12=∆因此,传递函数为∆∆+∆=2211)()(P P s R s C用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图2-4解: 单独回路5个,即11G L -=212G G L =23G L -=214G G L -=215G G L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于是,得特征式为21211 1G G G G L a+++=-=∆∑从输入R 到输出C 的前向通路共有4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32124121G G G G G G G ++=11G P = 11=∆ 22G P = 12=∆ 213G G P = 13=∆214G G P -= 14=∆因此,传递函数为∆∆+∆+∆+∆=44332211)()(P P P Ps R s C 2121211G G G G G G ++++=2-5 试简化图2-5中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和C(s)/N(s)。

图2-5解: 仅考虑输入R (S )作用系统时,单独回路2个,即211G G L -=1212H G G L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于是,得特征式为121211 1H G G G G L a++=-=∆∑从输入R 到输出C 的前向通路共有1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211G G P = 11=∆因此,传递函数为∆∆=11)()(P s R s C 12121211H G G G G G G ++=仅考虑输入N (S )作用系统时,单独回路2个,即211G G L -=1212H G G L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于是,得特征式为121211 1H G G G G L a++=-=∆∑从输入N 到输出C 的前向通路共有2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11-=P 12111H G G +=∆ 322G G P = 12=∆因此,传递函数为∆∆+∆=2211)()(P P s N s C2-6用梅逊增益公式求传递函数C(s)/R(s)和E(s)/R(s)。

图2-6解:C(s)/R(s):单独回路3个,即111H G L -=232H G L -=213213H H G G G L -=12121322111H G G G G G G H G G ++-+-=1L 2L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于是,得特征式为21312132123111 1H H G G H H G G G H G H G L L L cb a ++++=+-=∆∑∑从输入R 到输出C 的前向通路共有1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3211G G G P = 11=∆432G G P = +=∆1211H G因此,传递函数为∆∆+∆=2211)()(P P s R s C 213121321231111433211)1(H H G G H H G G G H G H G H G G G G G G ++++++=E(s)/R(s):单独回路3个,即111H G L -=232H G L -=213213H H G G G L -=1L 2L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于是,得特征式为21312132123111 1H H G G H H G G G H G H G L L L cb a ++++=+-=∆∑∑从输入R 到输出E 的前向通路共有2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11=P 2311H G +=∆21432H H G G P -= 12=∆因此,传递函数为∆∆+∆=2211)()(P P s R s E213121321231121432311H H G G H H G G G H G H G H H G G H G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 设二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3-1所示。

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图3-1 二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解 在单位阶跃作用下响应的稳态值为3,故此系统的增益不是1,而是3。

系统模型为22223)(nn ns s s ωξωωφ++=然后由响应的%p σ、p t 及相应公式,即可换算出ξ、n ω。

%33334)()()(%=-=∞∞-=c c t c p p σ 1.0=p t (s )由公式得%33%21/==--ξπξσep1.012=-=ξωπn p t换算求解得: 33.0=ξ、 2.33=n ω110222330623)(2222++=++=s s s s s n n n n ωξωωφ343-2 设系统如图3-2所示。

如果要求系统的超调量等于%15,峰值时间等于,试确定增益K 1和速度反馈系数K t 。

同时,确定在此K 1和K t 数值下系统的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

图3-2解 由图示得闭环特征方程为0)1(112=+++K s K K s t即21n K ω=,nnt t K ωωξ212+=由已知条件8.0115.0%21/2=-===--tn p p t et t ξωπσξπξ解得1588.4,517.0-==s n t ωξ于是05.211=K 178.0211==-K K nt t ωξs t nt t d 297.02.06.012=++=ωξξs t tn t tn r 538.01arccos 122=--=--=ξωξπξωβπs t nt s 476.15.3==ωξR (s )C (s )1+K t sK/s(s+1)3-3 已知系统特征方程式为0516188234=++++s s s s 试用劳斯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情况。

解 劳斯表为4s 1 18 5 3s 8 16 02s168161188=⨯-⨯ 580158=⨯-⨯1s 5.1316581616=⨯-⨯ 00s 55.1301655.13=⨯-⨯由于特征方程式中所有系数均为正值,且劳斯行列表左端第一列的所有项均具有正号,满足系统稳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所以系统是稳定的。

3-4 已知系统特征方程为053222345=+++++s s s s s 试判断系统稳定性。

解 本例是应用劳斯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的一种特殊情况。

如果在劳斯行列表中某一行的第一列项等于零,但其余各项不等于零或没有,这时可用一个很小的正数ε来代替为零的一项,从而可使劳斯行列表继续算下去。

劳斯行列式为5s 1 2 3 4s 1 2 5 3s 0≈ε 2-2sεε22+ 51s 225442+---εεε0s 5由劳斯行列表可见,第三行第一列系数为零,可用一个很小的正数ε来代替;第四行第一列系数为(2ε+2/ε,当ε趋于零时为正数;第五行第一列系数为(-4ε-4-5ε2)/(2ε+2),当ε趋于零时为2-。

由于第一列变号两次,故有两个根在右半s 平面,所以系统是不稳定的。

解;在求解系统的稳态误差前必须判定系统是否稳定;系统特征方程为05055.11.023=+++s s s 由劳斯判据判断 劳斯行列式为3s 1.0 5 2s 5.1 50 1s 350s 50由于特征方程式中所有系数均为正值,且劳斯行列表左端第一列的所有项均具有正号,满足系统稳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所以系统是稳定的。

)12.0)(11.0(10)5)(11.0(50)(++=++=s s s s s s s G 可知v=1,K=10I ∞=∞++=+++= 型系统,01k k k k e a v p ss βγβαt t r 2)(=2.0102== == k k e vss ββ当 ,当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已知系统的开环传函)12.0)(12(10)()(++=s s s s H s G ,用奈氏判据(画出奈氏曲线)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解:(1) 确定起点和终点1,2)(0=⋅-=∠→νπνωωνj k 初始相角为,故初始相角为-90, ∞→→0)(ωνωj k 模值为终点: 0)(=∞→-ωωm n j k 模值为,0027090)()(-=⋅--=∠∞→-m n j k mn ωω终止相角为 (2) 求幅相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4.01(2.210)(22ωωωω-+-=j j G ,P=0,N-=1, N+=0,R=2(N+-N-)=-2,Z=P-2N=2 由奈氏判据知,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