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永远的追求

合集下载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作者:张翠兰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9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上足语文味,让学生学出语文味,师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一、制定目标,导向语文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

因此,制定具有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便成了语文课上足语文味的关键。

语文味的教学目标应该由以下三个内容组成: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包括需要掌握的字词、文学常识等。

二是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

包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写作特色等。

三是延伸性目标,包括写作借鉴的训练、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防止非语文的内容侵占语文课堂。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制定的基础目标是掌握“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等词语;核心目标是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延伸性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核心目标1,教学重点是核心目标2。

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时间我都在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进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只有以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才有可能上出语文特色,学出语文味。

二、走进文本,读出语文味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唯一办法。

语文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不催促,不打扰。

可以整篇读,可以选段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一目十行的速读。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形式不同的读法。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为简单,想快速走进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速读是最好的方法,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快获取有用的信息,省时高效。

如《羚羊木雕》为完成核心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摘要】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指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独特的语文氛围和韵味,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之美。

为了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追寻“语文味”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意义重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浓厚的语文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引言、语文味、追寻、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修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全社会、共同努力1. 引言1.1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是指语文课堂独有的氛围和特点,是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语言魅力。

在这里,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更是在感受语言的魅力,品味文字的美感,体味文学的情感。

它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是要打开学生的语言之窗,让他们真正懂得语文之美,感受语言之魅力,领悟文化之深度。

“语文味”是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注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情怀;不仅是一种课堂氛围,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好,体会到文字的力量,明白文学的魅力。

只有真正追寻到了这种“语文味”,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1.2 为什么要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为什么要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和使命。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摘要】在教学中,语文课应该始终保持着“语文味儿”,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缺乏“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还应该通过专题讨论、作文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

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也有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爱上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未来的语文教学还需要更多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引言: 语文味儿、学生、兴趣、能力、素质、创造力、爱上语文正文: 培养、提高、推动、激发、爱上语文结论: 重要性、发展方向、语文课、语文味儿1. 引言1.1 为什么需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语文课在学生眼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学生们对于语文课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即缺乏吸引学生的特色和魅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语文课重新焕发活力,我们需要让语文课拥有“语文味儿”。

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是如果语文课缺乏趣味和创新,学生将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只有让语文课拥有“语文味儿”,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1.2 什么是“语文味儿”“语文味儿”是指语文课具有独特的文学和语言特色,能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它包括了对汉字、诗词、传统文化等的热爱和理解,以及对文学作品和语言运用的欣赏和体会。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追寻语文味的地方,而不只是一个知识灌输的渠道。

语文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是语文课堂独有的特点和魅力。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语文课堂应该强调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以文本为主线,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剖析文本中的语言、讲述背景知识、分析文本的结构和主题等,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文本的世界,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讲解和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独特结构和深刻思想。

还可以通过展示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和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辩论和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说服能力。

还可以通过写作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意识的培养。

语文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文本,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判断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做到理性思考和决策。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努力学习。

只有在这样一个追求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语文味”——我们永恒的追求

“语文味”——我们永恒的追求

“语文味”——我们永恒的追求【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语文课有其自身的个性,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探寻一条把语文课“烹饪”出浓浓“语文味”的智慧路径,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关键字】探寻语文课堂语文味语文课有其自身的个性,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是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探寻一条把语文课“烹饪”出浓浓“语文味”的智慧路径,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一、预设,整体架构著名特级教师范超说过这样一句话:“石墨与金刚钻的分子是一样的,但是因为结构不同性质就不同了——结构在任何地方都是太重要了,教学也是如此!”的确,语文课要形成“语文味”,教学的结构不能忽视。

在教学中,尤其是第二课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研读文本,挖掘文本内部的立意层次,把对教材的线性梳理变为立体的整体架构,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预设,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入其中。

二、“煮书”,语语悟神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来的,是充满灵性的,每个字词都是有“温度”的。

语文课要充溢“语文味”,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煮书”,用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去,从而让躺着的文字站起来。

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读出字面所包含的意思,更要让学生读出语句的内涵。

通过对关键词的品味、立象、体验,让醇香的语文味弥散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用“增、删、调、换”的方法,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从而感悟词语运用的隽永和精妙。

三、练笔,放飞个性曾有专家这样说:“把写挤进课堂。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我认为,“语文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它来源于
国学传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体现“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略到“语文味”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衡量
标准之一,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

只有学会表达,学
生才能更好地写作。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写作意识。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写作不仅
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

除了阅读和写作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文言文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
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文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在学
习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文言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思想,
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1. 引言1.1 引言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平台。

在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时,我们不仅要强调知识本身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

语文课堂的味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堂,他们才会在这里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愉悦,才会在这里感受到语文所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在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时,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和魔力。

【2000字】2. 正文2.1 探寻语文课堂的价值语文课堂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名著、名篇、名作,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熏陶和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优秀作品了解人生道路的曲折和坎坷,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珍惜和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课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才能和创新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讨论、演讲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探寻语文课堂的价值不仅仅是对语文教育的反思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只有加强语文教育,重视语文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实现学生成才、培养人格、创造人才的目标。

【完】2.2 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

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不管课堂怎么改革 , “ 语文 味” 永远不能 改。“ 语 文味” 是 语文课堂 的灵魂 , 更是 语文教学所 应该追求 的一种境界 。我 们可 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书声 琅琅 , 读 出语 文味 ; 嚼词析句 , 品出语文 味; 激发情感 , 体验语文 味 ; 读写结合 , 练出语文味 。 语文教学要上 出语文独有 的“ 语文 味” 来。 使 学生在语文学 习 活动过程 中, 不仅获得 “ 语感 ” , 更 要获得 “ 美感 ” 和“ 情感 ” 。 这 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 的语文 教学 。在语 文教学 中 . 怎样 凸
二、 嚼词析旬 , 品出语文昧
的思维 : 他不是说谎 的人 ; 不是欺骗人 的人 : 不 是不 讲信 用的 人……最后再激 情朗读这个 句子 , 学生 的情感体验丰富 了.
激情在孩子心中燃烧 , 自然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四、 读写结合 。 练 出语 文昧 在语文教学 中 , 读和写是互相促进 , 相辅相成的。从课文
点: 意象性强 . 总会留下 空间给人 以想象 。通过想象可 以化枯 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可 以使深奥难懂 的内
容显得通 俗易懂 , 令人 回味无 穷 。如教《 黄 河的 主人》 时, 对 “ 惊涛骇浪 ” 一词我先让 学生逐字 说说意思 . 然后 连起来说说
多芬望 了望站在身 旁的兄 妹俩 , 有 所触动 。 他 想用音乐 来抒 发 自己的情感 , 他这 时候 心里 究竟 再想什 么呢 . 请再次拿 出 作业纸 , 联系上文展开联想 , 把 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老 师适时地安排写 的练 习 , 读写 密切结合 , 写促进 了深 入的读 , 读又结合了写。 读写结合 , 相得益彰。
在 阅读过程 中 , 注重 学生 的情感 体验 。 引 导学生披 文人 情, 悉心 品味 , 与作 者 、 人 物 同悲 欢 、 共 爱恨 , 以求在 心潮澎 湃、 情感共鸣、 物我交融 中强化情感 的渗透力 。这是语文教学 的重要 目标 之一 , 也充 分体现 了语 文学科 的人 文性 。不难想 象, 没有情感 的课 , 肯定是死 气沉沉 的。情感体 验 , 让语文教 学充满活力 , 是语文教学 的生命 。例 如 , 我在教 学《 小珊迪》 , 引导学 生理解体 悟小珊迪 高尚的品质时 . 就充分挖掘文本 的 情感 , 充分调动学生 的情感 。我是这样设 计 的: 先出示句子 : “ 我 给了他一先令 , 他转身 就跑了 。等 了很 久也不见他 回来 。 我猜想可能上当 了。但是 当我 想到孩子那 诚恳的面容 . 想 到 他那使人信任 的神情 , 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 然后指名多人 诵读此句 , 并说说你在 朗读 中读 出了哪种 意思 ?接着紧紧抓

语文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在“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和全面推进“校本革命”行动中,我们丛台区实验小学也把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扎扎实实开展了各项活动,努力将我们的课堂打造成为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课堂。

为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学校和谐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目标,学校领导不仅多次组织我们外出参观学习,还利用学习文件,看课例光盘,做专题培训、沙龙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我们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努力实现“高效教研”。

通过抓学习培训,抓小组建设,抓新课堂评价,反复听课、诊断课例等一系列方法措施,强力打造新课堂。

而我,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边学习实践,边探索创新,边磨合改进。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

表面热热闹闹,为合作而合作,学生根本没有投入到学习之中,少数学生投入了,也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明显让人感到是在白白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导致课堂散乱无序,效率低下。

那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呢?我们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尝试,打破新课堂小组围坐的思维定式,寻找传统课堂和新课堂小组建设的结合点,摸索“不拉开桌子”的小组建设。

针对大班额(80--90人),采取:“选”、“说”、“定”、“分”、“调”、“排““议”、“带”、“评”等方式进行小组建设。

一、分组前,目标任务的问题。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明确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有奋斗目标,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在分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给学生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学生明确了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前,是这样明确目标任务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文章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生字、解词、主要内容、课文朗读、人物分析这些方面,你准备研究哪部分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安排,既落实了学生的“三个自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又给了学生明确的目标任务,学生热情高涨,互相提问,争相讨论,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无所事事、无处下手的现象发生,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1. 引言1.1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追寻语文的味道”。

这句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修饰,更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语文味不仅仅是文字的味道,更是文化的味道、历史的味道、情感的味道。

追寻语文的味道,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语文之美,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这种追寻,既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生自己的任务。

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热爱语文,他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

追寻语文的味道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2. 正文2.1 什么是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是指语文课堂所特有的独特氛围和特点,是指在语文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感。

语文味是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韵味,它来源于文字的优美与深刻,也来源于文学的丰富与高雅。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学习文字和知识,更在于感受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冲击。

语文味是通过文字和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智慧,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只有在语文课堂中真正体验到语文味,学生才能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语言的力量和美感。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升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意识。

2.2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追寻语文味教师可以注重文学欣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文言文创作、字词拼音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语文的美好。

语文课要回归“语文味”

语文课要回归“语文味”

语文课要回归“语文味”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具有的一种特色,也是语文课堂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净化语文课堂,回归绿色语文要净化语文课堂,就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要让阅读文本成为学生的习惯。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在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语文课堂走入了一个误区:不用多媒体不上语文课。

于是,语文课成了滥用多媒体的最大受害者。

我个人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不用多媒体!(这样说可能过于绝对。

)让学生通过文字本身去体悟,披文入境,去想像,去表达,去享受语文,去领略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牢固树立语文学科意识,使一切教学手段都围绕语文教学的需要来展开,对于文本中存在的那些自然科学人文知识,要为我所用,把它们作为拓展语文味的沃土,点到为止,而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历史课、德育课等。

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潜心品读,读出“语文味”清代著名的蒙学教育家崔学古说:“得趣全在涵泳。

” 宋代的朱熹也提倡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就是理解领会。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堂中要突出朗读的训练。

余映潮老师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

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2019年精选文档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2019年精选文档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2019年精选文档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让教师的语言洋溢着“语文味”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具有“语文味”的。

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听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这种美的语言熏陶下。

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才会优美起来。

有时,一篇并不优美的文章也完全可以因为教师饱满丰富的语言而显得“语文味”十足,或新颖别致,或娓娓动听,或幽默诙谐,或庄重浑厚……只要教师的语言始终都和文章本身的情感相匹配,课堂就将始终洋溢着“语文味”的浓郁芳香。

二、让识字教学充盈着“语文味”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工具是让人使用的,使用的人就有自己的情感态度。

而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汉字,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

所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就应更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以往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经常因为时间不够或嫌太麻烦,仅简单地进行字的偏旁和组成练习和注意点的提醒。

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只有少数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显得沉闷,学生心不在焉,做起作业来错字较多,听写的效果也不理想,识字教学成了学生抵触、厌烦的事了。

偶尔有一次课上,学生在说字形的时候,把在预习时爸爸告诉他的这个字的由来说了出来。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上来了,接下来的课堂,就完全被学生所掌控了,一个个生字通过学生编字谜、说由来、想样子等形象的说明,仿佛变成了活动的小蝌蚪,一下子就游进了学生的心里、脑海里。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关键字:语文教学、语文味摘要: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其次是提升教师素养,最后是重视师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才能吸引学生“饱吃”一顿。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吃得如品尝山珍海味”而回味无穷?首先要弄清楚语文教学的三方面关系:文本、教师、学生。

要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就得从这三方面入手,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语文味”定“香味十足”。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教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在语言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自身语言能力。

弄清了这点,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语言上去开刀”。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语文也一样,语言内容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为语言内容服务,两者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一篇文章不仅要把握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才能表述得淋漓尽致,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内在原因,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的“雪地捕鸟”片断,绝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捕鸟的方法而课后去捕鸟,而是让学生揣摩作者在此连续用了一系列简单又准确的动词的妙处,把这一过程生动传神地表述出来,是为了突出“趣”的情感,突出冬天百草园也乐趣无穷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用上一系列动词,并且突出某一情感特征。

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形式训练,会更进一步把握语言内容,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高教师素养“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这句话很有道理,给学生传授知识,不如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但“方法”如果只有一种,那学生天天“吃”了就会腻。

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效语文课堂的追求

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效语文课堂的追求

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效语文课堂的追求一、品词析句,品出语文昧(一)扣住语境,品味语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

晶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

“难道齐国没有人吗?”这句话是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时说的。

品味这句话时,我启发学生不要凭空想象,要根据前后来思考,引导学生扣住“瞅了一眼”和“冷笑一声”等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楚王讥讽晏子无能,企图以此达到侮辱齐国没有人才的目的,感知到语言含蓄而带讽刺的特点,从而懂得只有扣住语境品味,才能获得语言的真谛的道理,悟到了品味语青的诀窍,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二)咬文嚼字,推敲语言汉字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字,它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所谓字字句句皆景语。

每个字,每句话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份情。

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如此而已。

”我们可以抓住“极其”一词体会出总理生活的简朴。

我们先让学生查字典了解“极”在这里的意思是“极限”“最高限度”,再回归文本,问:总理的办公室只有四样东西,少一件能正常开展厂。

作吗?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总理办公室的四样东西缺一不可,达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

此时此刻,你想对总理说点什么吗?这样,从文本的字词人手,以点画圆,以点牵出了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牵出了对总理深深的爱。

(三)对照比较,辨析语言汉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藩于对语言进行比较分析如在鉴赏“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第十二册《花潮》)一句时,笔者先请学生将句子改写为不使用拟人手法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比较,进行赏析,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的说,原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句生动形象;有的说,改句只写出了树在动花开了,而原句既写出了树的动和花开,也写出了花歼得茂盛。

还有的说,原句中一个“显示”用得太妙了,把静止的花写活了,它不仅使花富有美姿,而且还反映了人们赏花的喜悦和作者对春光的赞美,做到了情景交融……学生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教学引向了高潮,从中也领会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学生们接触语言文字、了解文化传统、塑造思想品格的重要场所。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味”,怎样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追寻“语文味”。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堂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生动有趣的课文和诗文来吸引学生。

在选文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发现课文中的美丽和智慧。

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和解读来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

朗诵是一种语言的美感表现,通过老师的朗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解读,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写作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在写作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也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

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批改作文时,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错误,还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成就感。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范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和名言警句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和名言警句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讲解这些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赏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摘要】本文将探讨在语文课堂中追寻“语文味”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文章主题,然后详细分析了语文课堂的特点,探索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挖掘了语文课堂的情感温度,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并构建了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氛围。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寻找和传承“语文味”,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热爱,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找到归属感和快乐。

【关键词】引言: 语文课堂、语文味正文: 语文课堂特点、传统文化、情感温度、学生热爱、课堂氛围结论: 语文味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总是希望能够追寻到一种特殊的“语文味”。

这种“语文味”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语文课堂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并探索传统文化在其中的应用。

我们也将挖掘语文课堂所具有的情感温度,以及如何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语文课堂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 正文2.1 了解语文课堂的特点了解语文课堂的特点,首先要明确语文课堂的核心是以汉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对象,通过教授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注重培养语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写作、演讲等方面得到提升。

语文课堂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通过鲜活的语言表达和感性的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会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与现实的联系,帮助他们建立起全面的语文运用能力。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每个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重要时光,也是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语文课堂似乎逐渐失去了“语文味”,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也逐渐减弱。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何谓“语文味”?在我看来,语文味并不仅仅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更多的是指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文化上的共鸣。

语文味,应当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而要追求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师们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重拾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并将之转化为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觉。

教师们需要确保教学内容富有“语文味”。

语文学科作为国民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在教学《诗经》时,教师要讲授其中的典故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诗词的背后含义和文化内涵;在教学《红楼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们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语文味”。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他们通过阅读古代诗词、名著等经典作品来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通过这样的方法创新,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美感和魅力,增强对语文学科的认同和热爱。

教师们还应当积极创造各种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味”。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古代诗词来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比赛,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寓言故事、小说等文学作品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修养情感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造出浓厚的“语文味”,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追寻“语文味”呢?要打造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注重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和品味。

课文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品味,可以让教师们更好地将课文的魅力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需要不断地研读、品味课文,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学情感和美学韵味,从而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悟,给课文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魅力。

在语文课堂上追寻“语文味”,教师需要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表达离不开生动有趣的手法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解析诗词、剖析古文等多种方式,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教育游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乐趣。

语文教师在追寻“语文味”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语文课堂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平台。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朗读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和自身的成长。

只有通过实际的语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形成对语文的深厚情感和浓厚兴趣。

在追寻“语文味”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展示和解读,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热爱祖国,使学生在鲜活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本身也要成为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和情感引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和温暖。

要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学素养,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情怀,同时也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作为我们母语课程的一部分,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的载体。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更要追寻其中的“语文味”,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意味着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关注文化传承和民族情感。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传统,也蕴含了我们的民族情感和共同记忆。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品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历史风貌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深刻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字和结构,更要引导他们去感受其中的家国情怀和人情世故,让学生在品读经典中体会到“语文味”的丰富内涵。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还意味着在语文学习中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情感类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诗词歌赋,感受其中的美好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懂得用文字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生活的美好。

学生还应该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审美意识,通过欣赏优美的文章和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懂得用心去品味文章和诗歌,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从而追寻到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还意味着在语文学习中重视综合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还要培养阅读、写作、表达、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和书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要让学生多进行文学创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通过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将会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语文味”,感受其中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

“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精品文档6页

“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精品文档6页

“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然而,长期以来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净化的课堂――酿造“语文味”的前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

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学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没有一丝调和,除了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使学生习惯于用一种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渐变得冷漠、偏狭和刻板。

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失去原味。

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鉴于这种情况,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语文教学陷入另一种误区――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

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一幅课文插图挂在黑板上,可以滔滔不绝讲解半天,语文教师俨然是博学多才的学者,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

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为媒体而媒体”,形成声像的轰击,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将语文课堂变成舞台,让老师或学生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完全使语文课“变味”。

再加之政治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亦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是语文教学必须担当的责任。

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

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发自心底呼吁:不仅要给学生减负,还要给语文课“减负”!给语文课减负,就应该净化语文课堂,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永远的追求
作者:厉黎江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2期
程少堂先生指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然而,即使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少语文课还是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仍然存在大量异化变味的现象——“语文味”依然行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边缘。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综合化之误
不少教师为了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盲目引入各种材料,将学习目标定位于全方位地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语文课被“异化”为生物课、地理课等,例如,有教师处理《神奇的极光》一文时,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却详细讲解了有关极光的知识。

这样既大大加重了语文课程的负担,又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失却了“语文味”。

二、文本解读分析僵硬化之误
不少教师重说教轻文本,重讲解轻感悟,重形式轻本质,使得本应血肉丰满的形象变得干瘪刻板,本应深邃睿智的思想变得苍白贫血。

不少教师不注重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不注重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走近文本、回归文本、拥抱文本”,因而无法“引导学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领略真善美的真谛”。

三、课堂教学重考试化之误
长期以来,在升学指挥棒的引领下,语文教学服务于考试、服务于考试大纲中的各种知识点,语文课堂的重心自然转移到应试技巧的指导、解题规律的总结、命题趋势的预测上,形成了课堂教学唯考纲是瞻,“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分高”的怪现象,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机械化模式化的异化之路。

教学,看起来扎扎实实、忙忙碌碌,实则只关注分数关注名次的变化。

自然、社会、生命的美好与可爱,无法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安家落户。

四、课堂教学语言中庸化之误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感情性,语文教师是情感传播者。

然而我们不少语文课犹如一潭死水,教师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声调平缓,节奏单调。

其实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乏学识,不乏内涵,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不敢把自己的教学中的情感冲动告诉学生。

上述诸多原因表明,传统的语文课堂忽略甚至剥夺了语文学科特有的“味”。

那么,新课程,如何让缺失的“语文味”重新回归语文课堂呢?
首先,体味“语言”,训练“言语”。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包容了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切莫让语文承担它本不应该承担也无法承担的任务。

所以,净化语文课堂就应从“语言”和“言语”两方面入手。

朱光潜先生说:“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要文字顺畅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让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言语能力,做到“文道统一”。

而其他一切与此无关的非语文元素都该清除出语文课堂,把语文课堂从过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刷新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的净化。

比如《听听那冷雨》中可以比较“听冷雨”与“听听冷雨”的区别,让学生玩味叠词的妙处,就远比大讲特讲文章“文化乡愁”这一主题要深刻得多。

另外也可在课堂多进行仿写训练,这既能让学生体味语言之美,又能让学生训练言语能力。

其次,深入文本,浅出课本。

语文教育提倡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超越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

作为学习者精神活动的阅读,则更要通过感受和体验来亲近文本,深入文本。

具体的说,就是阅读主体主动地进入文本所构建的语境场,亲历其场景,参与其活动,并与作者和语境场中的诸多人物对话交流。

感受和体验的最佳效果是达到文本与读者之间无隔的境界。

如果说感受和体验是阅读主体主动进入文本的过程,那么
联想和感悟是读者自如地跳出文本,将读者经验和文本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重新建构,生成新意义,获得新触发的过程,但又不远离课文。

联想和感悟能架起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创造性阅读,并将所阅读的内容融会内化成阅读主体思想血液中的一小部分,进而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目的。

有了感悟、体验,才有接纳、认可、感悟、共鸣,也才有了生发和拓展,“语文味”也就生成了。

在具体语文活动中,其实就是师生与课本的和谐。

课本是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之方舟,老师与学生要同舟共济。

一是老师不能视课本为无物。

尤其是语文,它渗透了感情的创造、美的探求和艺术享受,所以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哀乐与共;教学时要浅出,用情感化、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课文的意蕴,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课本,不会视课本为畏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

语文课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组课文的要求,比如苏教版必修2中的《六国论》、《阿房宫赋》在教材编排上是“后人之鉴”系列,那么就不是单独的一篇文言文,更应从“史”的角度去深入,用现代人的眼光、现代人的语言去述说历史教训。

第三,充溢情感,洋溢美感。

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借用荷尔德林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名言,提出“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丰富并会“煽情”的人,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不少教师将生活语言混同教学语言。

生活语言自然随意,不够严谨,缺乏韵律,缺乏美感。

而教学语言首先是规范的语言,更是形象的语言。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美并不是很神秘,她可能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轻声的赞叹,或者是师生间一个默契的眼神。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首先是加强诵读。

诵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一次精神的碰撞,古老的方块字中也蕴含着丰富真挚的人类情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不加掩饰的喜,“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正气凛然的怒,“何处是归程”的彷徨无计的哀,“乐琴书以消忧”的悠然自得的乐,更需要我们用朗读去体验、诠释,需要我们用朗读去感受、欣赏。

古老的方块字中也凝聚着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可以体味到中国人对大漠孤烟、小桥流水的深度感动,可以体味到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可以体味到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抚摸,需要我们用朗读去品味。

唯其如此,才能读出“语文味”,让“语文味”重归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还要注意课堂民主。

只有平等对话,才有情感的融洽,智慧的碰撞。

语文课应该而且必须是美的。

因此,情感充溢课堂,美感洋溢课堂,应是语文教师所致力追求的目标,才是充溢“语文味”的课堂。

厉黎江,教师,现居浙江上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