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刘晓
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
![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afda04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b.png)
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沈高名张康夫摘要:佛教的服饰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的气候环境、传统礼教和民俗民情进行了新的结合,衍生出适用于中国本土的僧服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汉传佛教僧服逐渐演变并趋向成熟稳定,而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了解汉传佛教僧服渊源和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汉传佛教僧服在款式及色彩上的演变过程和主要原因,归纳其演变下的“不变”内核。
关键词:汉传佛教僧服款式色彩演变象征汉传佛教僧服在其发展中,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推进,在主动与被动结合下融合异域元素发展本土特色,表现了宗教服饰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以时间为脉络,推演其从古至今的演变,梳理汉传佛教僧服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一、佛教僧服起源与传入僧服起源自印度,最初的僧服是释迦牟尼在清净塔前自我受戒,削发为僧时脱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
从此,释迦牟尼让入佛门的僧人们仿效自己,自此僧人身着出家衣服开始成为制度。
以《十诵律》上所言,僧服来源可分为五类:一为有施主衣,二为无施主衣,三为往还衣,四为死人衣,五为粪扫衣。
按类别来说僧服则又分为三种,也就是俗称“但三衣一钵,不蓄余长”的三衣,包括:大衣、中衣、小衣。
三衣又统称袈裟,与僧人们而言,袈裟除了御寒功用之外也具有功德成就内涵外化的特点。
中国最初的汉朝僧人是依师出家,用所依师之姓,也仍旧穿俗家的服装,并不是像印度僧人着袈裟。
直到东晋,出现一位道安大师他制定《僧伽规范》,规定出家人一律以释迦为姓,并且要求僧人在佛事活动、讲经说法等法会时一律要着袈裟,由此佛教的僧服规范才逐渐开始。
在南北朝,昙无德等翻译律典之后,僧人依“戒”为师,一切所行皆以戒律为准则。
由于气候条件,政治因素,民风民俗等影响,当时中国的僧人不仅有“三衣”,除此之外还另有当时汉朝俗家子所穿的服装,以此作为“内衣”,即僧人平常穿的大褂和海青等,也称作常服。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b7d9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9.png)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是中国水石刻文化的重要代表,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南涓镇涅水村,是中国唯一集中展示和保护的水石刻博物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馆内展示的众多石刻作品中,有一件独特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该造像的特点及风格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观点。
我们需要了解“半披式”佛衣的基本概念。
佛教寺院中常见的佛像穿着袈裟和僧衣,其中穿着袈裟的佛像被称为“半披式”佛像。
所谓“半披式”,即佛像的袈裟只悉在身前,只有一边垂挂着,露出其中一侧的肩膀,形成一种独特的着装风格。
而“全披式”佛像则是佛像袈裟全部悉在身上,看不到袈裟和肩膀的分界线。
在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中,这种特殊的佛衣呈现出一种优美而庄严的气质。
其袈裟的披挂方式,清晰地展现出了佛像的整体线条和曲线美感。
佛像的面部表情也非常丰富动人,透出了一种慈悲与智慧并存的神秘光芒。
这种佛像风格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并不常见,因此更显得珍贵和独特。
这种“半披式”佛衣样式在南涅水石刻馆的展示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种佛像的造型风格受到了来自印度和中南半岛地区的佛教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这种佛像在造型上经过了精雕细琢,体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这种佛像的风格对后世的雕塑和石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一。
在今天,随着人们对宗教和文化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
人们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佛像风格,了解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感受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希望能够揭示更多佛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再设计及市场开发
![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再设计及市场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4bae394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3.png)
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再设计及市场开发
徐晓慧;刘肖
【期刊名称】《时尚设计与工程》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十分丰富,款式、色彩、面料都极具民间特征和地域特色。
山东民间传统服饰元素再设计是日本的''''再设计''''理念基于传统元素的发展和深入,对于推广和传承山东民间传统服饰的物质和精神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市场,因此,如何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推广传统元素再设计产品才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关键。
【总页数】9页(P16-24)
【作者】徐晓慧;刘肖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临沂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86
【相关文献】
1.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中再设计的意义贵州“太阳鼓”银饰品牌 [J], 郑波;邹宇
2.关于山东地方民间传统艺术——泰山皮影的挖掘整理及应用设计探讨 [J], 苗蕾;鞠达青;范唯国
3.山东省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管理的优化设计及发展路径 [J], 谢经良;王豪;曹莉
4.广西传统竹制手工艺品的市场开发与再设计策略 [J], 穆荣兵;宁绍强
5.广西传统竹制手工艺品的市场开发与再设计策略 [J], 穆荣兵;宁绍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8e6f3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3.png)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位于中国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涟水镇南岭村,是一座以唐代艺术为特色的水石刻馆。
水石刻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以生性独特、细腻传神而著名,南涅水石刻馆作品独具特色,造型各异,琳琅满目。
其中,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是南涅水石刻馆的一大特色。
“半披式”佛衣是佛教造像中常用的一种衣袍样式,又称“缘袍”,缘指紧贴身体的部分,袍则指外罩的宽松部分。
这种佛衣样式有几种穿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左肩或右肩斜穿,下摆不过膝盖,用腰带束紧。
在南涅水石刻馆中,单体造像的佛衣大多采用“半披式”,简洁流畅,又不失庄重肃穆之感。
通过观察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可以发现其“半披式”佛衣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唐代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关键时期,许多佛教造像也在此时期形成。
“半披式”佛衣的流行也与唐代佛教对于佛像的审美要求有关。
唐代佛教造像注重塑造佛陀尊严肃穆、端庄正直的形象,并将其所化解的世间及修行等概念表现得清晰明了,以凸显佛教中的敬畏、平和、开悟等重要概念。
佛衣作为佛教造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需要简洁明了,突显佛像的高贵尊崇之感。
因此,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中采用“半披式”佛衣样式,不仅体现了唐代特有的造像审美,也突显了佛像的高贵尊严。
同时,“半披式”佛衣样式也具有简约流畅、质朴自然的特征,符合中国传统的民族审美,不失为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造像风格。
综上所述,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中“半披式”佛衣样式的采用,是与唐代佛教造像审美要求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并且符合中国传统民族审美的造像风格,具有独特美学价值。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佛教造像佛衣类型探析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佛教造像佛衣类型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bed23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b.png)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佛教造像佛衣类型探析
王继伟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22()4
【摘要】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北魏、宋金、元明三个时期。
北魏造像佛衣类型主要有通肩式、半披式、菩萨装式;宋金造像佛衣类型有敷搭双肩下垂式、中衣搭肘式、中衣交领式、交领露胸式、通肩露胸式;元、明时期汉式造像佛衣以敷搭双肩下垂式和半披式为主,藏式造像佛衣以右祖式为主。
北魏佛衣类型主要受云冈二期造像的影响。
宋金时期佛衣类型在继承前代佛衣特点的基础上,既有来自陕北地区的影响,又开创了独特的时代地域特征,佛衣创作较为自由,世俗化倾向更加明显。
元明时期汉式造像与藏式造像相互影响,表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王继伟
【作者单位】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0
【相关文献】
1.关于“长安佛韵——古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展陈设计理念的解析
2.初唐石刻艺术珍品—石刻佛造像
3.辉煌璀璨的造像艺术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藏传佛教金
铜造像研究4.中小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创意发展研究——以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例5.从馆藏佛教文物看佛教的传播
——以唐四面造像碑、明毗卢遮那佛、唐弥勒佛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261d3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5.png)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是中国岫岩石窟艺术中一处独具特色的石刻遗址,其单体造像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半披式”佛衣样式是南涅水石刻馆造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本文将对其进行探析。
“半披式”佛衣样式在南涅水石刻馆中的体现,主要是指佛像的袈裟位置及其风格。
传统的袈裟式样一般有“披式”、“垂式”、“悬垂式”等。
而“半披式”佛衣则是在前面垂下,后面被撩起,一般肩部以上特别是领口处呈半圆形,下摆相对整齐。
其特点是露出胸部、肩部和臂部,突出佛像的身体曲线,透露出佛的肉体美。
此外,“半披式”佛衣在落地时有轻轻的折痕,可以更好的凸显佛像的动态感。
“半披式”佛衣样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唐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各种佛教造像也纷纷涌现。
而唐代有“盛唐风韵”之称,时代气势恢宏、各类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佛教造像的风格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佛像的形态逐渐走向丰满、圆润、肉体化,艺术更加注重塑造佛的形象和肉体美。
通过分析南涅水石刻馆中的“半披式”佛衣样式,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对肉体美的追求,而且还呈现出唐代造像艺术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同时,“半披式”佛衣样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c7c41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f.png)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摘要】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展示了独特的“半披式”佛衣样式,这种风格在佛教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南涅水石刻馆的背景,探讨了“半披式”佛衣样式的特点并分析了其表现形式。
文章还探讨了驱邪敕宝、毗蓝迦米、堆珠罗迦等元素在造像中的应用。
文章阐述了“半披式”佛衣在南涅水石刻馆的意义,深入探讨了这种佛衣样式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中“半披式”佛衣样式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部分的佛教文化遗产。
【关键词】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背景介绍、特点分析、表现形式、驱邪敕宝、毗蓝迦米、堆珠罗迦、意义、深入认识1. 引言1.1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是中国石窟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特色。
这种佛衣样式在南涅水石刻馆的造像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表现,成为石窟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在石窟艺术中,“半披式”佛衣样式被广泛运用,以其独特的美学表现和宗教象征意义,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中,“半披式”佛衣样式的运用更是达到了巅峰,展现了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通过对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的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石窟艺术的精髓和特点,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并对石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2. 正文2.1 南涅水石刻馆的背景介绍南涅水石刻馆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处著名的石刻艺术馆,距离丽江古城约200公里。
该馆建筑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广阔,是中国重要的石雕艺术精品库之一。
南涅水石刻馆内收藏了大量的石刻艺术品,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馆内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
![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https://img.taocdn.com/s3/m/bdc4a42128ea81c759f57831.png)
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从现有实物资料看,“半披式”佛衣是中国汉地自创并较早出现的一种佛衣样式,也是北方早期石窟造像最为常见的佛衣样式,在佛像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半披式”佛衣与其后出现的“褒衣博带式”、“敷搭双肩下垂式”等佛衣或叠加或融合,演化出诸多纷繁的佛衣披着样式,其踪迹几乎涵盖了东晋以后中国佛像制造的全过程,影响播及朝鲜和日本。
以下即对“半披式”佛衣的披着方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予以疏理。
一炳灵寺“半披式”佛衣的典型特征由“半披式”佛衣的早期实例,并不能得到唯一的标准样。
现有明确纪年的“半披式”佛衣的佛像,最早见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前后的炳灵寺第169窟,其中第6龛主尊无量寿佛、第22龛主尊立佛及第9龛东向两身立佛,所着袈裟样式均可视作“半披式”佛衣的代表,现对其着衣特征列表如下(表1)。
由表1可知“半披式”佛衣名称主要取自佛衣半披右肩这一特征,而对炳灵寺第169窟反映出的不同特征也需加以注意,这对考察其后较为复杂佛衣样式的成因具有指导意义。
“半披式”佛衣在学界的称呼并不统一,中国学者或称“偏衫”,或谓“半披肩袈裟”、“右肩半披式袈裟”、“肩臂半露的偏袒右肩式袈裟”、“偏衫式”,日本学者则多称其为“凉州式的偏袒右肩衣”。
鉴于该款佛衣与偏衫是否可以直接等同仍需商榷,加之中国佛像衣着中尚未出现左肩半披袈裟的现象,因此,称这一样式佛衣为“半披式”或“偏衫式”似更简洁、合理。
二莫高窟、麦积山、云冈早期佛衣中的“半披式”汉地较早出现佛衣作“半披式”的实例,除炳灵寺第169窟及北凉石塔外,还见于莫高窟、麦积山及云冈造像,这三地石窟主尊佛衣多为“半披式”(表2)。
由表2所列三地早期造像,可以看到“半披式”佛衣在披着方式、制作手法及衣纹结构处理的新变化。
(一)披着方式表2所列造像的佛衣披着方式相同,均为“半披式”。
在细节处理上与炳灵寺第169窟略有不同,表现在袈裟右领襟末端均敷搭于左肩之上,而与左臂、左肘无涉。
北朝时期邺城造像服饰与僧衣
![北朝时期邺城造像服饰与僧衣](https://img.taocdn.com/s3/m/401d9e724431b90d6c85c76e.png)
大 夫 阶 层 的儒 服 ,与 此 类造 像 的 佛 衣 只 是 外 形 类 似 。 在 古 印度 的 词 典 与 服 装 中 并 没有 “袖 IZl”“缝制 ”等词汇和概念
区 此 类 佛 衣 造 像 应 受 云 冈 僧 服 袈 裟 也 只 是 一 片 大 布 而 已 ,为 防 止
石 窟 的造 像 影 响 。
FEATURE 21
元象元年道胜造药 师像 (杨晓慧摄
兴 和二年张达摩造释迦像
于 被 影 响之 列 (考 虑 到 北 魏 时 期邺 城 地 区很可能是直接受到云 冈石 窟的影 响)。 而 在 流 传 的 同 时 ,此 类 佛 衣 也 出 现 了 改 变及所谓的 “褒衣博带演化式”(费泳 佛 衣 样 式 中 的 “褒 衣 博 带 式 ”及 其在 南 北 方 的 演 绎 , 故 宫 博 物 院 院 刊 ))2009年 第 2期 )。就 邺 城 北吴 庄 出土 的东 魏 元 象 元 年 (538年 )道 胜造 药 师 像 、兴和 二 年 (540年)张达摩造释迦像来看 ,两尊造 像 主 尊 袈 裟 右 领襟 均 覆 左 前 臂 ,胸 腹 部 带结 消 失 ,但 衣 摆 、下 裳 的刻画 仍与 “褒 衣博 带 式 ”佛衣 造 像 的类 似 。
北魏中后 期 根 据 考 古 资 料 ,北 魏 中 后期 邺 城 造像 具 有
代 表性 的有 太和 六年 (482年 )造释 迦 像 、太 和 十 九年 (495年 )刘伯 阳造 释 迦像 。两 尊单 体造 像 均 为 青 石 材 质 ,主 尊 释 迦 ,佛 衣 类 型 为 “半 披式 ”袈裟 ,内着僧祗支 ,袈裟偏袒右肩 ,右
太和 六年造 释迦像
太和十 九年 刘伯阳造释迦像 北 凉缘禾四年索阿后塔佛像 云 冈~期 洞窟中第 20窟正壁佛
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佛衣样式探究
![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佛衣样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653af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b.png)
第37卷第5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7,N o .52021年9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S e pt .2021ʌ收稿日期ɔ2020G11G04ʌ基金项目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多元文化视域下敦煌石窟弥勒经变研究 (18X J C 760005)ʌ作者简介ɔ庞跃雷(1984-),男,河北保定人,西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敦煌艺术研究.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佛衣样式探究庞跃雷(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70)ʌ摘要ɔ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佛衣样式较为单一,仅为 通肩式 .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先后出现 通肩式 右袒式 垂领式 和 右肩半披式 佛衣样式.北凉石塔中出现 右袒式 佛衣为中土最早的实例,但很快被 垂领式 和 右肩半披式 所替代.犍陀罗的造像中 索福克勒斯型 披着方式为这两种新式佛衣的雏形.通过北凉石塔佛衣样式出现的变化,来探讨犍陀罗佛衣向东土传播过程中图像产生差异的文化动因.ʌ关键词ɔ七佛一弥勒;佛衣;右肩半披式;垂领式ʌ中图分类号ɔJ 19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1)05G0037G07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S e v e nB u d d h a s a n dO n eM a i t r e ya s C l o t h i n g o fN o r t h e r nL i a n g S t o n eP a go d a P A N G Y u e Gl e i(S c h o o l o f F i n eA r t s ,N o r t h w e s t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7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o fC h i n a ,t h es t y l eo f t h eB u d d h a sc l o t h i n g w a ss i n g l e ,o n l y t h es h o u l d e r sc o v e r i n g s t yl e .S h o u l d e r s c o v e r i n g s t y l e ,t h e r i g h t s h o u l d e r b a r e s t y l e ,h a l f o f t h e r i g h t s h o u l d e r b a r e s t y l e a n d c o l l a r h a n g i n g d o w n s t yl e a p p e a r e d i nN o r t h e r nL i a n g s t o n e p a g o d a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 t h e r i g h t s h o u l d e rb a r e s t y l eB u d d h ac l o t h i n g i nN o r t h e r n L i a n g s t o n e p a g o d aw a s t h e e a r l i e s t e x a m p l e i n t h eM i d d l eE a r t h ,b u t i tw a s s o o nr e p l a c e db y h a l f o f t h e r i gh t s h o u l d e r b a r e s t y l e a n d c o l l a r h a n g i n g d o w n s t y l e .T h eS o p h o c l e s t y p e i nG a n d h a r a s s t a t u e sw a s t h e p r o t o t y peo f t h e s e t w on e w B u d d h a r o b e s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r o u g h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t h e p a t t e r n so f t h eB u d d h i s t s i n t h eN o r t h e r nL i a n g s t o n e p a go d a ,t h e c u l t u r a l c a u s e s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i m a g e s o fG a n d h a r aB u d d h i s t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s p r e a d i n g t o t h eE a s tw a s d i s Gc u s s e d .K e y wo r d s :s e v e nB u d d h a s a n do n eM a i t r e y a ;B u d d h a c l o t h i n g ;h a l f o f t h e r i g h t s h o u l d e r b a r e s t y l e ;c o l l a r h a n g i n g d o w n s t yl e ㊀㊀汉至西晋阶段,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中原北方的佛教造像佛衣均为古印度 通肩式 .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造像前后出现有 通肩式 右袒式垂领式 右肩半披式 四种样式的佛衣,打破了早期佛教造像仅为通肩佛衣的单一现象.除纪年西秦建弘元年炳灵寺169窟外,北凉石塔可谓是最早出现新式佛衣的造像.十四座北凉石塔中出现铭文纪年的有七座,全部集中于河西和新疆的吐鲁番地区.塔肩造像七佛一弥勒源于犍陀罗的艺术形式,是过去佛㊁现在佛㊁未来佛的三世佛信仰.北凉时期的凉州是佛教艺术新的中心,是连接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北凉石塔出现丰富而成熟新佛衣样式,成为研究中原北方佛衣样式传承及变化的重要信息.一㊁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佛衣形式的演变东晋及南北朝早期,汉译«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抵律»及«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佛教四部佛装律典开始陆续传译汉地.«尚书故实»记载:佛像本胡夷村陋,人不生敬,今之藻绘雕刻,自戴顒始也. 佛教艺术自戴进㊁戴顒父子二人倡导进入初期变革阶段.直到西秦420年炳灵寺169窟佛像最早出现了 右肩半披式 ①佛衣.公元431年西秦灭亡,北方佛教中心向西移至北凉政治中心姑臧(今武威)地区.北凉时期沮渠氏极为崇佛,开始有国家出资建造大规模的石窟寺,佛教由民间文化发展为国家宗教.北凉时期佛教末法思潮出现,未来佛的弥勒信仰极为兴盛,出现了大量七佛一弥勒的石塔造像.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的造像来源于犍陀罗艺术,尤其是在继承坐姿七佛一弥勒的影响,同时又出现一些不同于犍陀罗的特征[1].沮渠蒙逊时期(421 428)纪年最早的马德惠塔(426年)开始,着 通肩式 佛衣的造像均为禅定相的坐佛,着 右袒式 佛衣的造像均为说法相的坐佛,呈现为 通肩式 和 右袒式 相间排列.目前所知马德惠塔㊁Ѳ吉德塔㊁敦煌沙山塔㊁武威石塔 右袒式 佛衣为国内首次集中出现.高善穆塔(428年)七佛均着 通肩式 佛衣,中间阶段 右袒式 消失. 通肩式 和 右袒式 是古印度仅有的佛衣样式,主要仿照当时比丘的穿着方式,一般下身着裙,最外面通常为三重佛衣.通肩和右袒的披着方式在古印度的律典中有明确的规定, 通肩式 的佛衣披着方式外衣须覆盖两肩不得外露肌肤. 通肩式 多用于诵经㊁禅坐或出入市井之地时披着,以示佛衣福田之相. 右袒式 和 通肩式 的披着形式律典中规定右衣角均须搭与左肩.至沮渠牧犍时期(433 439), 通肩式 仍广泛流行,白双且塔(434年)的七佛造像中出现 垂领式 佛衣样式,为 通肩式 和 垂领式 佛衣组合. 通肩式 袈裟呈U形领口, 垂领式 袈裟呈V形领口.索阿后塔(435年)出现 右肩半披式 和 垂领式 组合. 右肩半披式 和 垂领式 佛衣均不见佛典,这两式的佛衣实则是犍陀罗通肩佛衣的一种变体. 垂领式 为国内首次出现的样式,受到了东晋服式的影响,可能创自沮渠牧犍初年.程段儿塔(436年)和岷州庙塔佛像为 通肩式 和 垂领式 组合.沮渠牧犍时期 右袒式 不见而 垂领式 和 右肩半披式 开始出现在石塔的七佛衣着中.安周时期新疆出土的宋庆塔㊁吐鲁番小塔为 通肩式 右肩半披式 和 垂领式 三式佛衣并存的状态.下面参考殷光明对北凉石塔大致分期顺序②将七佛一弥勒的造像佛衣的样式整理如下:时期佛衣披着形式衣着特征衣纹样式律典规制沮渠蒙逊时期(421-433)通肩式:A型通肩右皱式(马德惠塔426年㊁Ѳ吉德塔426年㊁武威石塔㊁敦煌沙山塔)圆形衣领,右衣角绕颈搭于左肩,佛衣与躯体结合紧凑,下身着裙.沙山石塔和马德惠塔佛衣两衣袖相连,衣襟覆盖双手向内翻转自然下垂双腿中间,马德惠塔覆盖左肩的右衣襟末端被强化衣褶为阴刻线多集中于胸前右侧符合律典规制为犍陀罗佛衣特征通肩式:B型垂中的弧线衣纹(高善穆塔428年㊁田弘石塔429年)圆形衣领,右衣角绕颈搭于左肩,下身着裙衣褶为交错阴刻线,规则垂中符合律典规制右袒式佛衣(Ѳ吉德塔426年㊁马德惠塔426年㊁敦煌沙山塔㊁武威石塔)袒露右肩,右衣角绕右腋而搭于左肩,下身着裙,结跏趺坐露出双脚.沙山石塔内着僧祇支,马德惠塔覆盖左肩的右衣襟末端被强化衣纹阴刻线密集贴身聚向左肩方向符合律典规制为秣菟罗佛衣特征沮渠牧健时期(433-439)通肩式佛衣:C型U形纹袈裟(白双且塔434年㊁程段儿塔436年㊁岷州庙塔㊁酒泉残塔㊁王具坚塔)圆形衣领,右衣角绕颈搭于左肩,佛衣厚重,下身着裙.白双且石塔通肩衣两衣袖相连,覆盖双手阴刻线条柔美整齐对称的U型纹符合律典规制为笈多秣菟罗佛衣特征右肩半披式(索阿后塔435年㊁程段儿塔436年)佛衣右领襟环包右肩至肘部向内环绕腹部搭于左肩后背,内着僧祇支下身着裙衣纹阴刻线聚向左肩方向出现佛衣覆盖右肩及肘部不符合律典规制垂领式第一阶段(白双且塔434年)双领下垂,小V形领口,佛衣上缘包裹右臂,右衣角向内翻转后覆盖双手,内着僧祗支下身着裙阴刻斜线,刻划较浅衣领较小衣领下垂,右衣襟未搭左肩不符合律典规制垂领式第二阶段(索阿后塔435年㊁程段儿塔436年㊁酒泉残塔㊁岷州庙塔㊁王具坚塔)双领下垂,明显V形领口,佛衣上缘包裹右臂,右衣角向内翻转后覆盖双手,内着僧祗支下身着裙阴刻规则的平行斜线,V形领口衣领下垂,右衣襟未搭左肩不符合律典规制时期佛衣披着形式衣着特征衣纹样式律典规制安周时期(442-460)通肩式佛衣:C型U形纹袈裟(宋庆塔㊁吐鲁番小塔)圆形衣领,右衣角绕颈搭于左肩,佛衣薄衣贴体,下身着裙阴刻线条柔美整齐对称的U型纹符合律典规制为笈多秣菟罗佛衣特征右肩半披式(宋庆塔㊁吐鲁番小塔)佛衣右领襟环包右肩至肘部向内环绕腹部搭于左肩后背,内着僧祇支下身着裙衣纹阴刻线聚向左肩方向佛衣覆盖右肩及肘部不符合律典规制垂领式第三阶段(宋庆塔㊁吐鲁番小塔)双领下垂,V形领口变为更宽,变为竖式.佛衣上缘包裹右臂,右衣角向内翻转后覆盖双手,下身着裙内着僧祗支阴刻规则的平行斜线,V形领口近于平行下垂衣领下垂,右衣襟未搭左肩不符合律典规制二、佛衣样式溯源七佛一弥勒的造像组合起源于犍陀罗地区,日本学者栗田功所著«犍陀罗艺术»中列举了多例七佛一菩萨的立像.白沙瓦博物馆所藏约二至三世纪的«七佛一弥勒造像»(其中一佛缺,一佛残),六佛与一弥勒并排站立右手均施无畏印,其六佛佛衣为 通肩式 与 右袒式 相间排列,通肩式为圆形衣领.马德惠塔的七佛一弥勒的造像基本上延续白沙瓦博物馆藏浮雕 通肩式 与 右袒式 相间排列的方式.秣菟罗博物馆藏的一尊 过去佛与弥勒 的造像(图1),均着通肩右皱式佛衣覆盖双足,施无畏印的佛陀与禅定相的佛陀相间排列.这种相间排列不同形制的表现手法,明显受到犍陀罗的影响产生的,似乎是为了分别表现过去七佛与弥勒菩萨,便于区分目的.另一件日本私人收藏 大神变与七佛及弥勒菩萨 造像,其浮雕板下部刻有一组七佛一弥勒造像,左右两端各塑有一供养人.七佛一弥勒组像自右至左,左一为弥勒菩萨,七佛均披A型通肩式袈裟,圆形衣领.其中左三㊁左五两身佛像披通肩佛衣,右臂和右手藏于袈裟内完全被包裹呈上举状态,似要从袈裟上缘伸出.白沙瓦博物馆藏一件 七佛一弥勒 的造像(图2),七佛均着A型 通肩式 佛衣,造像中左二和左四领口呈现V字形,佛的肩膀及右臂被佛衣环绕包裹,衣角搭于左肩,右手由胸前宽松的袈裟上缘处伸出.其他五佛为圆形衣领.拉合尔博物馆藏«帝释窟说法图»下排有七佛与一交脚弥勒造像(二佛缺),五身坐佛着 通肩式 与 右袒式 佛衣间接而坐.右二㊁右四通肩佛衣者呈衣袖覆手式禅定印.右一坐佛通肩佛衣领口作V字形,佛之右臂被佛衣环绕包裹,袒露右胸与锁骨,右手从袈裟上缘伸出,衣角搭于左肩.白沙瓦博物馆 七佛一弥勒 左二㊁左四立佛与«帝释窟说法图»中右一坐佛右手均由佛衣上缘处伸出.此种佛衣披着方式是一种通肩衣的变异形式,在印度的佛典中也多有描述,佛衣边缘在颈部两侧下垂,形如垂领露出胸前僧祇支.这种佛衣的着衣形态与拉合尔博物馆所藏 索福克勒斯型 佛陀极为相似[2].福切尔认为这两种衣服的披着方式存在近亲的关系,称其为 希腊式的披着方式 [3].希腊式长袍的披着方式常见于犍陀罗及阿富汗地区的佛像之中,并根据右手姿势的不同产生其他变体.此样式沿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到了凉州,白双且石塔V字形领口 垂领式 佛衣的形态与这种披着方式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笔者在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 平民情怀 平山郁夫丝路文物展 中发现的一件公元2 3世纪犍陀罗 释迦涅槃 浮雕(图3),释迦的床前有两尊禅定弟子像,其中一尊应当为佛陀最后度化的弟子须跋陀罗.右侧形象着通肩佛衣结禅定印,左侧形象结跏趺坐,佛衣为希腊式长袍的披着方式,近似禅定印③.其领口形成明显双领下垂V字形,与白双且塔出现的 领垂式 佛衣相似度极高.北凉石塔的 右肩半披式 佛衣应由河州地区引进.犍陀罗地区虽未出现 右肩半披式 佛衣的样式,但是在1-2世纪在一些非佛像人物中曾出现袈裟上缘半遮右肩的特征.如斯瓦特博物馆藏1-2世纪«摩耶夫人释梦图»④浮雕局部出现袈裟上缘半遮右肩.仅仅只是轻微的表现并未形成发展的空间,因为这样的着衣方式在古印度有违规制.李静杰认为 右肩半披式 佛衣的最早的源头亦为袒右胸希腊长袍式披着方式[4].北凉石塔 右肩半披式 佛衣与哈达佛寺出土袒右胸坐像特征相似.哈达佛寺遗址出土若干此类型灰泥雕塑作品(图4),佛衣包裹右肩及肘部,右衣襟搭于左肩,袒露右胸内着僧祇支,右手从佛衣的上缘伸出.这样的着衣方式在用于禅定相时形成为典型的 右肩半披式 佛衣.如新疆库车库木吐喇沟口区第20窟泥塑坐佛像,袈裟覆盖右肩及肘部,双手呈禅定相,U型衣领坦露右胸及右前臂,右衣襟搭于左前臂.河西石窟最早 右肩半披式 佛衣实例为炳灵寺第169窟第6龛西秦泥塑佛像.可见 右肩半披式 佛衣从中亚㊁新疆㊁到河西清晰的传播路线.图1㊀过去佛与弥勒㊀秣菟罗勒克瑙国家博物馆藏图2㊀七佛一弥勒㊀犍陀罗㊀白沙瓦博物馆藏图3㊀释迦涅槃㊀犍陀罗㊀平山郁夫美术馆藏图4㊀佛陀立像哈达佛寺吉美博物馆三、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佛衣典型特征(一) 通肩式 佛衣十四座北凉石塔中除索阿后塔外均有 通肩式 佛衣.通肩式佛衣贯穿整个北凉石塔造像,是北凉石塔主要佛衣样式.北凉石塔根据服饰衣纹的不同,可以分成三型.A 型:通肩右皱式;B 型:垂中对称的圆弧线衣纹;C 型:U 形衣纹.沮渠蒙逊时期通肩右皱式和垂中对称的弧线衣纹并存,沮渠牧健时期和安周时期以U 形纹为主.1.通肩右皱式Ѳ吉德塔㊁沙山塔㊁武威石塔㊁马德惠塔均见A 型通肩式 佛衣,佛衣由左肩斜裹向右方形成圆形衣领,右衣角搭于左肩.衣褶多集中于胸前右侧,两臂衣褶作松散的平行曲线垂于胸前,佛衣厚重而宽松并未紧裹身体,为广袖大衣.衣纹整体较简洁,为北凉石塔的初创阶段造像.通肩右皱式佛衣是犍陀罗雕刻出现最多的佛衣样式.国内最早的实例为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藏一尊3世纪末金铜佛(传河北石家庄出土),为典型的犍陀罗风格影响的早期造像.通肩右皱式佛衣仅西域㊁河西走廊与中原的交通线上留下若干实例,在中原北方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五世纪后流行对称的U 型衣纹.2.垂中和U 型衣纹高善穆塔与田弘石塔通肩佛衣为B 型垂中弧线衣纹,阴刻线从左右两肩刻出于胸前交错形成混合阶梯,近似于U 型纹.沮渠牧健时期的通肩佛衣均以C 型对称U 形纹为主.如王具坚石塔的U 型纹阴刻线均匀分布于胸前,线条柔美整齐有规律感,呈现一种端庄沉静的美感.这种U 形衣纹为典型的印度笈多时期的造像特征.国内早期的佛教造像多呈现U 形衣纹,最早实例见于四川彭山东汉崖墓出土陶器座佛像,佛像可见清晰的U 形衣纹.东吴时期长江中下游的青瓷佛像亦广泛流行U 型纹通肩佛衣.长江流域流行的U 型衣纹与迦腻色伽舍利容器上坐佛有密切的关系,这样的佛衣样式伴随贵霜王朝对佛教的推广而来到中国.U 型纹通肩佛衣到建武四年(338)金铜佛像成熟而形成规范.北凉石塔出现的U 型衣纹侧重于U 型线条的表现,未对身体的结构给予重视,呈现出内地造像的影响.3.被强化的右衣襟马德惠石塔通肩佛衣均呈现左肩膀衣襟末端硕大的特征,很明显是刻意被强化的结果.这样的衣着特征不见于犍陀罗与秣菟罗的造像,最初见于阗热瓦克佛寺遗址.遗址的南墙外壁塑有若干早期巨大的浮雕造像,宽大的右衣襟搭于左肩垂于左臂之后.河西地区这样的右衣襟表现方式最早见于炳灵寺169窟造像,带有浓郁的西域造像风格.十四座北凉石塔中仅见于马德惠石塔造像中,后又见于北凉金塔寺石窟的造像.这样衣着的特征与于阗热瓦克寺庙有直接的关系[5].(二) 右袒式 佛衣敦煌Ѳ吉德塔(421-428)㊁酒泉马德惠塔以及沙山石塔㊁武威石塔,均出现 右袒式 佛衣(图5).右袒佛像右手均施无畏印,袒露右肩,内着僧祗支.佛衣于左肩绕后背至右腋下包裹胸部后右衣襟搭于左肩后背.如马德惠塔 右袒式 佛衣衣纹密集贴身聚向左肩方向,虽为石质造像但是衣褶模仿贴泥条的手法,表现为规则的阴刻斜线.北凉石塔 右袒式 佛衣应由新疆传入,4-7世纪新疆龟兹石窟㊁托库孜萨拉依及图木休克的佛像中出现大量 右袒式 佛衣,为西域造像的典型特征. 右袒式 佛衣在中国早期的造像阶段明显受到了汉文化的抑制,因袒露右胸为汉文化的习俗所不容.«释氏要览»卷上引竺道祖«魏录»记载: 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于僧祇支上,相从因名偏衫. 曹魏时期曾发生曹魏宫人将沙门僧祇支改做偏衫事件,将一块布附加僧祇支用以覆盖袒露的右肩.可见汉地民俗对 右袒式 佛衣的敌对态度.这些早期的石塔尚处于初创阶段,石塔的布局㊁雕刻着装和印相等均通过西域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右袒式 佛衣在北凉石塔出现非常的短暂,428-434年之间以通肩佛衣为主.汉土在南北朝之前未出现 右袒式 佛衣,除气候因素外可能袒露右胸与儒家传统观念相冲突,也与佛教输出方的因素有关.迦腻色伽统治结束后的贵霜王朝境内 右袒式 较为沉寂,通肩式成为贵霜王朝极力推崇的佛衣样式,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笈多王朝.因此汉地直至南北朝晚期, 右袒式 佛衣才广泛见于受海上丝绸之路影响较大的青州等地.(三) 右肩半披式 和 垂领式 佛衣组合形式索阿后石塔是北凉石塔中最独具一格的造像.七佛造像从右至左第一和第七坐佛着 右肩半披式 佛衣,中间五佛着 垂领式 佛衣(图6).索阿后石塔是北凉石塔中唯一 右肩半披式 和 垂领式 佛衣组合造像. 右肩半披式 和 垂领式 佛衣均为犍陀罗希腊式披着方式的一种变体.这两式的披着方式并未遵循佛经律典对佛衣的规制,呈现出融合汉文化因素的特征.自东晋时期开始,外来的佛像样式开始为民俗所不容.据唐李綽«尚书故实»记载: 佛像本胡夷村陋,人不生敬.今之藻绘雕刻自戴颐始也. 外来佛教造像样式,开始与汉地文化不适应,无法让信众心生敬畏,东晋戴逵㊁戴颐二人开始对外来佛像的样式进行本土化改造. 右肩半披式 和 垂领式 佛衣就是东晋之后佛像本土化进程的具体表现.1. 右肩半披式 佛衣特征北凉石塔的索阿后塔㊁程段儿塔㊁宋庆塔和吐鲁番小塔均出现 右肩半披式 佛衣[6]. 右肩半披式 佛衣从左肩覆盖后背绕至颈部,右衣襟环包整个右肩下垂至右臂肘部,向内环绕至腹部搭于左肩,袒露右胸.佛像内着僧祇支,下身着裙,双手呈禅定相. 右肩半披式 佛衣右衣襟搭于左肩,其印度性质未变,仅右肩部被佛衣遮盖,表现为局部汉化的特征.殷光明称此披着方式为 右袒偏衫式 ,日本学者多称这种 右肩半披式 佛衣为 凉州式的右袒佛衣 [7].日本学者的这种判断对中国的学术界影响很长时间.但是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这种判断现在来看是错误的.目前所知 右肩半披式 佛衣实例中,新疆库车库木吐喇沟口区第20窟泥塑禅定坐佛最接近中亚的实例,其佛衣样式应当由哈达佛寺的袒右胸希腊长袍佛衣演变而来.新疆库车库木吐喇沟口区第20窟泥塑坐佛身体完整,佛衣环绕后背至颈部覆盖右肩及肘部,佛衣双领呈内外翻转的形态,双手呈禅定相,袒露右胸,内着僧祇支.炳灵寺第169窟第6龛北壁S6坐佛与此尊坐佛造型极为相似.炳灵寺第169窟坐佛右衣角半披右肩后均环绕右肘至右手腕之下敷盖于左前臂,呈现 象鼻 着衣样式[8].新疆库车库木吐喇沟口区第20窟造像与炳灵寺第169窟第6龛数例造像,均对古印度的戒律规制予以突破.索阿后石塔 右肩半披式 佛衣出现时间为435年,晚于炳灵寺第169窟出现时间.这一样式在凉州出现,与西秦灭亡佛教中心西移有关.金塔寺石窟东窟中心柱西面中层交脚弥勒佛左侧有一尊 半披式 禅定坐佛,其佛衣领㊁仅袒露右胸以及右衣襟搭于左肩,与哈达佛寺袒右胸希腊长袍式佛衣极为相似,可见两者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 右肩半披式 佛衣呈现出从中亚㊁新疆至河西走廊清晰的传播路线.2. 垂领式 佛衣的特征索阿后塔 垂领式 佛衣右衣襟下垂至于右腹处,与下垂的左衣襟形成对称的V型领口露出僧祇支,佛像右臂与肘部完全被佛衣紧紧包裹.右衣角由外向内环绕呈禅定印的双手,衣角蓬松搭于左手腕之上.腰束长裙,双腿八字形自然外展. 垂领式 佛衣最大的特征为V型领口和右衣襟敷撘双手的特征.北凉时期大乘佛教传入,凉州造像中常见十方佛形象.金塔寺石窟436年出现 垂领式 十方佛坐佛和文殊山千佛洞出现 垂领式 的十方立佛,均呈现为 索福克勒斯型 V 型领口.国内学者宿白先生将程段儿塔上七佛一弥勒的佛衣称为通肩与垂领相间排列 ,较早提出 垂领 概念[9].白双且石塔的 垂领式 佛衣,衣纹为阴刻斜线,刻划较浅衣领较小为V 形.沮渠牧健时期 垂领式 佛衣均呈现明显的V 形,右衣襟由内向外翻转敷搭双手.安周时期两座新疆石塔 垂领式 佛衣的领口变的更宽,变为竖式近于平行下垂.新疆高昌地区吐峪沟第44窟千佛 垂领式 佛衣继承平行下垂特征,露出禅定印的双手,两衣襟自然垂于腿部中间.这种的粉本在云冈石窟第一㊁二期与唐代莫高窟千佛造像中广泛使用.右肩半披式 和 垂领式 佛衣实际上属于同一类型,均由犍陀罗希腊式披着方式变化而来.佛衣领口呈V 形时,佛衣双领下垂覆盖身体右侧,居中呈对称状态,佛衣为 垂领式 ,如遮蔽身体右侧愈少则接近于 右肩半披式 .费泳认为领口居中对称的形态是认定 垂领式 佛衣的关键特征[10]. 垂领式 佛衣除了受到外来形式的影响外,还可能参照了东晋南朝士大夫的服饰.据«晋书 五行志»载: 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效,舆台成俗 ,这种博大的衣裳实即南方士大夫通用的巾裹衫子便服.1960年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的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图7)砖刻中的人物即着此服.这种南方士大夫通用的便服,衣无袖端敞口,双领下垂形成V 型或平行领口,腰部束带,束带上有竖起的圆形带结.在刘熙«释名»中被称为衫子.汉末东晋时期,僧侣与士大夫之间交流相当频繁,形成了 僧侣士大夫 阶层.当时佛教为得到深厚的民众基础更广泛的认可,在东晋士大夫的服式基础上选择性地进行了简化处理. 垂领式 佛衣改变了印度佛衣右衣角须搭于左肩的披着性质,而改覆搭双手.双领下垂这样的变化融合了魏晋玄学的审美观念,创造出具有带有汉式特征的 垂领式 佛衣.图5㊀马德惠石塔拓片图6㊀索阿后塔线描图图7㊀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刻画砖之嵇康造像㊀㊀垂领式 佛衣在开始仅限于七佛有关的题材,至北朝时期广见于中原北方石窟寺及新疆石窟千佛题材的造像.千佛出自西晋昙摩罗刹译«贤劫三昧经»,指三世十方诸佛是过去七佛信仰的延伸.V 型领口的佛像在犍陀罗所代表的身份尚不清楚,金塔寺的V 型领口的佛像仅为十方佛出现.十方佛是大乘佛佛教的思想体现,代表着十方世界的佛,与千佛的意义相同,均表示过去㊁现在㊁未来组成的竖三世佛.七佛一弥勒表现的也是三世思想.七佛的省略即是三佛.三世与十方诸佛共同构成千佛体系. 垂领式 佛衣广泛用于千佛,与北朝时期流行三世佛思潮有密切关联. 垂领式 佛衣延续时间较短,唐以后销声匿迹.后世 垂领式 佛衣造像均呈禅定相㊁结跏趺坐,这一规定可能就是从北凉石塔开始形成的,其成因有待进一步认识. 垂领式 佛衣亦曾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佛教造像.四、结语在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佛像均着 通肩式 佛衣,未出现 右袒式 .直到西秦420年炳灵寺169窟佛像出现了右肩半披式 佛衣,而不是直接引用古印度的 右袒式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国人在吸收佛教文化之初,试图将与汉文化不符的佛衣形式限制在外.说明自佛教文化东进以来就是有选择引进.东晋及南北朝早期,西域来内地传教的高僧翻译出佛衣四部律典.北凉石塔七佛一弥勒造像对佛教造像继承的同时,开始以律典为参照,试图与汉文化进行融合.从北凉石塔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https://img.taocdn.com/s3/m/0061a71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d.png)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刘晓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我的这些水粉小品是第一次在国内展出。
这是我二十多年来在中国26个省旅行采风所画的风景写生的一部分,它纪录了我行走中国的足迹,也纪录了我的心路历程,还承载了我对养育我成为一名画家和大学教师的这块中国土地无爆挚爱。
【总页数】3页(PJ0065-J0067)
【作者】刘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5.3
【相关文献】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谈紫砂作品“涵壶”的创意
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谈紫砂壶《无言》的壶艺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9811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9.png)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南涅乡,是中国唯一的水石刻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水石刻艺术精品,其中以单体造像最为著名。
而这些单体造像中,有一种独特的佛衣样式被称为“半披式”,在南涅水石刻馆中有着大量的展示。
本文将通过对“半披式”佛衣样式的探析,来了解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半披式”佛衣的特点。
顾名思义,这种佛衣样式并非完全罩住了佛像的身体,而是半遮半掩,形成一种柔美、亲切的美感。
在南涅水石刻馆中的单体造像中,这种佛衣样式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线条的流畅和曲线的韵律,展现了佛衣飘逸、婉约的魅力。
这种佛衣样式与传统的严肃庄重相比,更显得动感、活泼,给人以更为亲近的感受。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半披式”佛衣样式的造型艺术。
在这种佛衣样式中,线条的运用至关重要。
线条的流畅与曲线的韵律,能够为佛像增添一种生动、灵动的气息,同时也能够突出佛像的柔美与慈悲。
这种佛衣样式也注重形象的真实感,通过对褶皱的处理,使得佛衣看起来更为自然、贴合身体,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还需要注意到“半披式”佛衣样式在细节处理上的精致,比如佛袍的装饰纹样、披肩的褶皱处理等,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雕刻,才能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半披式”佛衣样式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佛像的造型与风格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
而“半披式”佛衣样式的出现,则可以被视为一种佛教文化的进步与创新。
它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以更为柔美、动感的方式表现佛教文化的内涵,使得佛像更为人性化、亲和化,可以更好地与信众产生共鸣。
从艺术角度来看,“半披式”佛衣样式也注重对形式美的追求,更符合当代审美的需求。
我们还可以从技艺传承的角度来思考“半披式”佛衣样式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水石刻技艺面临着衰落的困境,如何将这些珍贵的艺术传统传承下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56cba6360cba1aa811da9e.png)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作者:司博仑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摘要:沁县南涅水村于1957年发掘出一大批以民间石刻为主的石刻造像,这批石刻造像所属历史时代最早为北魏永平元年(508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
根据其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展厅中佛衣样式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了五类:“半披式”、“垂领式”、“褒衣博带式”、“敷达双肩下垂式”、“钩纽式”佛衣样式。
本文就南涅水石刻馆中的“半披式”佛衣样式来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南涅水石刻单体造像半披式一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南涅水石刻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1 南涅水石刻的历史沿革据《沁县志》记载,沁县历史悠久,地处要冲,自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可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秦代曾在这里设县治,叫涅氏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并州,辖上党郡,领铜鞮、涅式,隋改阳城县为甲水县,到了宋代设沁州州治于此,民国元年(1912年),废沁州改称沁县。
南涅水石刻馆始建于1985年,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城南1000米处的二郎山上,又名为二郎山石刻馆。
石刻馆三进院落,仿明清建筑而建,南院为庙宇式建筑,展品以南涅水石刻为主,分为七个展厅;中院为宫廷式建筑,展品以全县各乡各镇收集到的石雕以及部分拓片;北院为庭院式建筑,展出沁县保存较早、较完整的各类石碑,统称“铜鞮碑林”。
2 南涅水石刻出土情况与单体造像遗存现状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这批造像都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黄色砂岩雕刻而成,由于其易剥落与破损的特质,导致出土的造像不可避免的受到自然的风化使得南涅水石刻造像更给人一种圆润,浑然天成的感觉。
二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展厅中“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半披式”这一名词,本文采用的是费泳在《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一文中的观点。
虽在佛衣名称上各各研究者都有说辞,但从其表现在佛像服饰样式上来看是统一的,即右肩处皆有袈裟覆盖,区别在于覆盖右肩的面积大小的不同,有些佛像仅沿右臂外侧向右肘部包裹,有些佛像则从脖颈处覆盖右肩直至肘部,这体现了工匠在造像时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e3ae3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a.png)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南涅镇,是中国四大水石刻艺术走廊之一。
该馆拥有众多珍贵的水石刻作品,其中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是其藏品之一。
本文将对该佛衣样式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南涅水石刻文化之美。
“半披式”佛衣样式是一种独特的佛教造像样式,它在南涅水石刻馆中有着丰富的表现。
该佛衣样式的特点是只将佛教僧侣的右肩裸露,左肩则覆以一块独特的半袈裟,留下一被袍衫下摆飘逸的线条感。
这种造型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而且在佛教艺术中有着深远的内涵。
半披式佛衣样式表现出了佛教的神秘与内敛。
在佛教传统中,僧侣们的衣着一直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裸露的右肩代表了解脱与释放,同时也展现了佛陀的谦卑与宽容。
而覆盖的左肩则象征了世俗的束缚,以及对人间烦恼的包容与接纳。
这种双重的象征意义,使得半披式佛衣造像在表达佛陀的慈悲和智慧的也为信徒们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力量与启示。
半披式佛衣样式在造型上展现出了对佛教审美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相比于传统的袈裟式佛衣,半披式佛衣更加简洁而又不失庄重。
通过将一侧肩膀的裸露和一侧肩膀的覆盖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动态美感。
裸露的肩膀与袍衫下摆的流动线条相得益彰,形成了画面上的和谐与统一。
这种简洁而又富有韵律感的造型,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佛教审美的深刻理解,也为观者带来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半披式佛衣样式也蕴含了对艺术技法的高超运用与表现。
在水石刻作品中,半披式佛衣的雕刻往往需要艺术家们倾注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他们需要通过精湛的雕刻技术,将佛陀的身体曲线和面部神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随后,又需要在裸露的右肩和袍衫下摆的线条之间创造出和谐的过渡和流动感。
这种对技法的高度要求,使得半披式佛衣样式成为了水石刻艺术中的一种高难度之作,也是观赏者们无尽的艺术享受。
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是对佛教文化与艺术的有力诠释与表达。
它不仅通过神秘而又内敛的造型展现了佛教的信仰与启示,也通过独特而又精致的审美呈现了艺术家们对佛教审美的深刻理解与表达。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5af27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1.png)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位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南涅水乡,这里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石刻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
这些佛衣样式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进行探析,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半披式”佛衣样式的历史背景“半披式”佛衣样式,是指佛陀像身上着有头等僧众常佩之袈裟的半身式佛衣。
这种佛衣样式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佛像刻画的一种特色。
据考证,“半披式”佛衣样式最早出现于6世纪,隋唐时期达到了颠峰,成为佛像刻画的主流风格。
南涅水石刻馆所收藏的“半披式”佛衣样式造像,大多出土于隋唐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 肩部陈设“半披式”佛衣样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佛像的左肩上悬挂有一个斜带,斜带交叉于胸前,右肩则完全露出。
这种穿着方式凸显了佛衣的褶皱、褶纹,使得佛像更加生动、自然。
2. 佛像着装“半披式”佛衣样式有别于其他佛像的服饰风格,主要表现在佛袍的褶皱和纹理上。
佛袍的褶皱纹理清晰,栩栩如生,展现了佛陀的庄严和慈悲。
3. 表现手法“半披式”佛衣样式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细致入微,既注重整体形象的和谐、稳定,又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表现。
1. 文化传承“半披式”佛衣样式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贵遗产。
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艺,对于后人研究古代雕刻、佛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艺术审美“半披式”佛衣样式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效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它的出现让佛像神圣庄严的形象更加生动、自然,展现出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让人们在观赏佛像的同时感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3. 艺术技法“半披式”佛衣样式的呈现对于古代雕刻技法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雕刻师必须对石材的纹理、质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同时还需要具备精湛的雕刻技艺。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8a28b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6.png)
南涅水石刻馆单体造像“半披式”佛衣样式探析南涅水石刻馆位于四川南涪县红岩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窟及石刻群之一。
其中单体造像以佛像为主,其中的“半披式”佛衣样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其进行探析。
一、“半披式”佛衣样式的特征所谓“半披式”佛衣,即佛衣从佛像右肩部斜向左肩部,在左肩部顺势垂落,其中左后侧多有一端悬垂。
在南涅水石刻馆的单体造像中,采用“半披式”佛衣的造像特别多,如有17号、22号、23号等。
特别是23号,其佛衣悬垂处错落有致,飘逸自然,形态极为优美,成为南涅水石刻馆中佛像造型的经典之作。
1.印度梵语名称“半披式”佛衣样式在佛教中被称为“Pundarīka Humīna”,意为莲花座下半身,即佛教中所说的“坐法”。
由于佛教在6世纪时传入中国,因此这样的佛像表现在南涅水石刻馆中,也很可能是由印度传入的。
2.地方民间文化的影响“半披式”佛衣在地方民间文化中也有所体现。
在四川民间,妇女传统的睡衣就是利用“半披式”的样式来制作的。
由于南涅水石刻馆位于四川地方,地方民间文化对佛像形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佛像不仅是一种艺术造型,更多的是有其特定的信仰意义。
对于“半披式”佛衣的意义,有如下解读:1. 凝聚信众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敬佛尊神、祭拜天地,商祀鬼神,始终是一种信仰体系的表现。
在南涅水石刻馆中,采用“半披式”佛衣的佛像,不仅体现了其艺术价值,更凝聚了大量信众的信仰。
2. 强调佛教精神佛衣不仅是佛像形态的一部分,更是佛教中的一个符号。
佛教讲究顺应众生,化众生痛苦为幸福,佛衣象征着这种精神。
在“半披式”佛衣的造像中,佛衣的垂落状态尤其明显,不仅强调了佛衣的意义,更强调了佛教精神。
3. 建立文化独特性南涅水石刻馆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窟及石刻群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及建筑风格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其中,“半披式”佛衣样式也是其独特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种文化特色,南涅水石刻馆独特的文化独特性也得以凸显。
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综述
![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a5d30bf1eb91a37f1115cf7.png)
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综述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的个案与问题2011 年10 月29 日至31 日,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召开。
这也是艺术学从国家层面升格为门类学科之后,美术史学研究在全新学科背景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来自全国近四十所院校的一百五十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的个案与问题”。
共收到全国高校美术史学者提交的一百五十余篇论文,有70 篇论文被收入会议交流文集,其中25 位论文作者作为代表在会议上交流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主持了29 日上午的开幕式,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年会理事长尹吉男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出席开幕式并与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会议特别邀请了顾丞峰、李公明、陈池瑜、朱青生、周积寅、黄宗贤、邵彦、陈平作为各个板块的点评人,邀请了夏燕靖、邵亮、万木春、李普文、赵农、周益民、宋玉成、丁亚雷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持人。
美术史的文脉与学科史建构“美术史的文脉与学科史建构”以讨论美术史文脉和学科史建设作为年会的交流起始,是对学科本身的知识建构体系进行反思的实际努力。
会议特别邀请85 岁高龄的前辈学者林树中先生第一个发言,林老以《近代中国美术史论与上海美专》的发言垂范后学,为后辈学人构形了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科形成阶段的著述成就,并特别指出了他们与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即上海美专的历史渊源。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翁剑青的发言以20 世纪早期中国美术观念的公共性探略:以蔡元培思想馆年为中心》为题,通过整理蔡元培对于美术、美育观念的资料,发掘了20 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精英与美术界的公共知识分子对于公共性话语的使用及其对艺术介入社会批评的探索。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蒋英的发言《筚路蓝缕,功在筑基:明国时期高等院校的中国美术史教学》以史鉴今,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史料树立,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校验成果,同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使自己的研究对当前中国美术史教育提出有益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单体石雕、金铜佛中的“半披式”佛衣 应用于单体造像的发生时间较石窟造像要迟。衣纹塑造多用仿泥塑 贴条法,衣纹组织多在左手臂和胸腹部分别出现“Y”形和倒“Y” 形,且 袈裟右上角多被置于左肩。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9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0页
3.佛衣的演变与民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4. 从现有实物资料看, 半披式佛衣是中国汉地自创并较早出现的一种佛 衣样式,也是北方早期石窟造像最为常见的佛衣样式。此领域学者研 究较少,研究时间不长,至今50余年。对披挂方式的命名,还存在一 定争议。 5.将佛、菩萨、比丘僧的服制不同归结于各时代样式的变迁是不稳的, 例如,现在探索时代样式的差异时,实际上只关注于上衣、下衣以及 复数的内衣组合的不同,是否恰当,有待深入研究。 6. 佛教服饰的表现,是否遵循佛教戒律对僧衣的规制,佛像是否依僧衣 而造,并与之契合,有待深入研究。
• “半披式”佛衣概述
• 5世纪末以前的“半披式”佛衣
• 5世纪末至6世纪末的“半披式”佛衣 • 6世纪末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 新疆地区的“半披式”佛衣 • “半披式”佛衣向朝鲜半岛及日本的输出
“半披式”佛衣概述
出现时间:5世纪初 地区:北方地区 甘肃炳灵寺第169窟、云冈、麦积山、莫高窟等石窟寺 样式特征:佛衣半披右肩 延续方式:5-6世纪中期,“半披式”与“敷衣博带式”叠加; 6世纪中期后,与“敷衣双肩下垂式”及“敷衣博 带演化式”融合。
政治关系:新疆和高昌地区是中原对西域实施管理的重地,其间两地受到 来自内地包括“半披式”佛衣造像因素在内的宗教文化的影响。 9世纪中叶后,高昌地区盛行“半披式”佛衣,与回鹘高昌国内 和内地密切的佛事交流有关。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3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5页
二、日本佛像中的“半披式”佛衣
时间:与止利佛师制造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时间相近。造于飞鸟时代 后期的奈良法轮寺药师佛像,此袈裟披着方式为“半披式”与 “敷搭双肩下垂式”的融合,“半披式”佛衣见于最外层的袈裟。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45页
独立的“半披式”在飞鸟时代后才逐渐成为日本佛衣最常用的表现形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3页
一、隋唐年间“半披式”与“敷搭双肩下垂式”的融合 样式
主要见于龙门、天龙山、莫高窟及四川地区隋唐时期石窟寺佛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 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25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6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7页
(一) 披着方式
炳灵寺第169窟半披式佛衣右领襟末端, 或敷搭于左肘, 或披于左臂, 表现较为随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4页
云冈第20窟 袈裟右领襟末端均敷搭于左肩之上,而与左臂、左肘无涉。
第二节 5世纪末至6世纪末的“半披式”佛衣
一、“半披式”与“褒衣博带式”佛衣的叠加披着 两种本是各自独立的披着样式。“褒衣博带式”发生时间晚于 “半披 式”。南北朝中后期,“半披式”失去了之前的主流地位,以寄 生的 方式依附于诸多新型佛衣样式中。但未退出历史舞台,通过与 “褒衣博带式”叠加方式得以延续。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7页
(二) 制作手法
衣纹:仿泥塑贴条法或泥塑贴条法。
断面扁平状凸起, 凸起中心部位刻有阴刻线。
仿泥塑贴条法
泥塑贴条法
泥塑贴条法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7页
(三)衣纹结构 三地“半披式”袈裟的衣纹褶皱结构均出现程式化的“Y”形 或倒“Y”形,其中尤以麦积山与云冈更为相似,两地造像胸 腹部衣纹作倒“Y”形,肩部衣纹均做“Y”形。莫高窟第272 窟主尊衣纹只在胸腹部出现倒“Y”形,这种衣纹结构不见印 度和炳灵寺第169窟,应属汉地创新。
文献宗述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杨泓:《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考古》1963 年第6期) 费泳:《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敦煌研究》2002 年第2期) 郑建萍:《佛像服饰特征探析》(《美术观察》2007年第10期) 吉村怜:《古代佛、菩萨像的衣服及其名称》(《2005年云冈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版
内容摘要:
探寻中国汉地佛像“半披式”样式。“半披式”是中国 佛像服饰民族化进程中发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 佛像衣着样式。本研究结合造像实例及律典规制, 对7 世纪前汉地“半披式”佛衣的披着方式、构造及演绎予 以疏理, 阐释其在同期多样化佛衣样式中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佛像; 袈裟; 半披式
目录
谢谢!
第一节 5世纪以前的“半披式”佛衣
一、炳灵寺“半披式”佛衣的典型特征 由下表看出“半披式”佛衣名称主要取自佛衣半披右肩这一特征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04页
二、莫高窟、麦积山、云冈早期佛像中的“半披式 ”佛衣 汉地较早出现佛衣作“半披式”的实例, 除炳 灵寺第 169 窟 及 北凉石塔外就是莫高窟、麦积山及云冈造像, 这三地石窟主尊 佛衣多为“半披式”。
二、隋唐年间的“半披式”佛衣
较之5世纪末至6世纪末出现复苏迹象,在北方中原、河 西及四川地区石窟寺佛像及一些单体佛像中多有出现。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8页
三、唐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1.以“半披式”与“敷搭双肩下垂式”为主,至明代“半披式”已成为最 常见的汉式佛衣样式,与“右袒式”同为当时主流佛衣样式,这一现状 一直持续到清代。 2.佛衣组合及袈裟披着方式上发生新变化,佛衣组合方面,唐以后的“半 披式”佛像,少有对僧祇支的表现,它在唐以后退出佛衣样式表现体系。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33页
第四节 新疆地区的“半披式”佛衣
起源时间:5世纪 地点:实物显示多数见于丝绸之路北路龟兹,及其以东石窟寺造像 盛行时间:9世纪中叶后,见回鹘政权统治高昌时期的当地石窟造像
发展姿态: 1.9世纪中叶以前不盛,仅在龟兹及其以东地区石窟寺佛像中 偶有出现。2.9世纪中叶以后大盛,主要反映在紧邻河西的高 昌地区。柏孜克里克第20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内着僧祇支, 下身着裙,与汉地同类服饰无异。佛像在袈裟之外还有璎珞, 是汉地佛像没有的。 发生规模: 9世纪中叶前,一直以“通肩式”“右袒式”为主,5世纪出现 “半披式”,但不是主流。河西、陇右地区形成“通肩式” “半披式”为主要表现形式佛像表现中心区域模式。突显“半披 式”佛衣在河西、陇西较之新疆更有对周边的影响力。 民俗特质:“半披式”佛衣的出现与汉地拒绝裸露右肩的“右袒式”,进而 对其加以改造有关。新疆地区“右袒式”盛行,裸露肉体的女性 人物形象较多。龟兹、高昌沿线“半披式”佛衣的出现没有受到 西来的影响,当地也缺乏催生此佛衣样式产生的影响。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20页
此方式不是以叠加披着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对“敷搭双肩下垂式” 中右袒袈裟的改造来完成
1.“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 特征:两层袈裟组合,内层袈裟左右领襟自然下垂,右领襟敷搭于 右前臂外层袈裟做右袒式,左领襟与内层袈裟左领襟重叠。 右侧袈裟绕至右臂之下(需让出下垂的内层袈裟),最后将 袈裟末端敷搭于左前臂。
2.有关“半披式”如何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的认识
“半披式”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不是以叠加方式,而是将“敷搭 双肩下垂式”中外层袈裟的“右袒式”改为“半披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21页
第三节 6世纪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两条发展路线: 1.“半披式”与其他佛衣样式叠加披着或融合的情况中,仅有“半披式” 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得到较多表现 2.延续独立“半披式”着衣模式,影响力逐渐增强,在新疆、西藏地区、 朝内着僧祇支,外着“半披式”袈裟,袈裟右上角置于左肩后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245页
小结
1.“半披式”是中国佛像服饰民族化进程中发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 长的佛像衣着样式,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其发展踪迹涵盖了中国佛 像造制的全过程。影响也波及朝鲜半岛及日本。 2.“半披式”常依附于其他佛衣样式而存在。只有少量呈现为独立“半 披式”。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3页
二、“半披式”与“褒衣博带演化式”佛衣的叠加披着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8页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219页
三、“半披式”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的佛衣披着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半披式”佛衣样式 研究
学生:刘晓 学号:2121032 指导教师:李甍
研究意义
• 佛像着衣方式中的细微变化,往往蕴含着宗教文化背景的重大变化。
• 研究样式或可视为由形式入手,最终仍是希望解决样式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深层文化内涵的问题。
• 佛衣种类及披着方式蕴含有佛教造像的地域及民族化特征,其变化发 展关系到不同地域间佛教艺术如何相互影响和传播。所以明确佛衣样 式的变迁,也是认识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基础性工作。
3.袈裟披着方式变化:明清“半披式”佛衣对袈裟右上角敷搭左肩的具体 处理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可视为“半披式”的异化样式,传统的“半披 式”在明代仍在延续,至清代多为异化样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