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而致精 驰思而杳冥--《〈论语〉选读》“一体四面”教学的实践探索
《论语》整本书阅读实现途径探微
《论语》整本书阅读实现途径探微作者:张水娥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3期摘要:《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设计时,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操作方法,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整本书阅读情境之中,通过梳理、整合、分析、归结,形成整本书阅读学习认知。
《论语》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阅读价值,教师要通过优化处理,让学生展开卓有成效的阅读学习,在阅读感知中实现认知内化。
关键词:论语整本书阅读途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传下来的观念,都最看重读书,看重读书人,但还未以不读书,不读书的人为可耻。
”让学生读好书,可以为学生打开洞察世界的窗口。
高中一年级开设《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为学生深度把握论语的基本内涵创造条件。
整本书阅读,相对阅读一个篇章段落,需要有更强的观照意识,还要有系统构建的主观意愿。
《论语》虽然是以语录片段构成的,但其思想、文化内涵具有更高统合性,在阅读策略设置时,需要有系统整合意识,以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一、根据文本特点进行分类梳理《论语》全书20篇,500多条,如何将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分类,为阅读提供便利条件,这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语言风格分类《论语》都属于比较浅显的文言文,也比较适合高一学生阅读学习,在整本书阅读时,不妨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梳理整合。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整本书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时,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也是最为正常的现象。
为此,可以对《论语》进行必要的分类,给学生提供便利条件。
如果从语言风格上展开分类,可以结合高考复习现实进行操作。
不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具体分类活动之中,通过分类形成学习认知。
《论语》语言风格多样,教师要多从例句中进行归结,让学生自然找到阅读视角,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分类操作,在具体分析阅读中形成学习认知。
2.文化价值分类《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呈现的是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妨从思想、伦理、哲学、教育等方向展开分类整理,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启示,让学生自主建立阅读分类标准。
合作探究:“论语四则”教案在小组合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与实践
合作探究:“论语四则”教案在小组合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与实践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许多老师也越来越重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教案的编写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谨,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随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国内教育中被广泛推广,教师往往会研究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教案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本文将分析《论语四则》教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重要性,并具体从实践角度进行探讨。
一、《论语四则》教案的概述《论语四则》教案是由李聪老师编写的一份形式简洁、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易于实施的教案。
教案分为四个部分,即“预习环节”、“小组探究环节”、“交流环节”和“评价环节”。
预习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独自阅读《论语》以及相关讲解,提前了解讨论的内容和背景。
小组探究环节是教案的重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例如“志向为先与谋略为先的哲学问题”、“忠诚与信任的关系”等等,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
交流环节则是通过小组之间展示和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他小组的思考和观点。
评价环节则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二、《论语四则》教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重要性分析1.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论语》时,往往会感到书中的许多内容缺乏现实意义。
对于这些抽象的理念和思想,学生在理解上难免会存在疑惑甚至质疑。
而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本质和实际应用。
2.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论语四则》教案所涉及的课题都是思辨性很强的问题,教案从多角度展示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激发出他们的思辨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探究中的互相交流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3.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团队协作、互相学习和合作完成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增强合作能力,更好地理解各自观点,更好地倾听队友们的声音,更好地实现团结协作,提高整个小组的凝聚力。
“一体四面”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
“一体四面”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作者:罗翠云来源:《新课程·下旬》2019年第04期摘要: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考核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就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来看,要实现教学整体性的提升,需要把握“一体四面”,只有将文言这种体式的四个层面都把握到了,最终的文言教学才会迈向新的层次。
关键词:一体四面;初中;文言文就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其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教学、文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在这四个模块中,文言教学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其地位不可忽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老师在文言教学方面花费了较多的精力。
就当前的文言教学来看,很多老师意识到了文言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最终的教学成果十分有限,基于这样的情况,本文分析讨论了文言教学的内涵对于提升教学的整体性效果帮助巨大。
一、一体四面概述文言文是一种体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包含着四个层面,分别是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
在这四个层面中,最为基础的是文言,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因为文言文的具体理解都要从言语的字面意思和所代表的意象去分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对文言做重点性强调。
文章是文言文的第二个层面,指的是文言文的具体结构层次,其和文言相比,整体性的结构性更加明显。
文学是文言文的第三个层面,主要指的是从文字塑造和表达方面所体现的美感。
文化是文言的最深层面,具体指的是文言文所能够表达的文化意义。
简单来讲,文言文的“四面”是相互影响的,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对“四面”进行有效的分析,这样,对文言文这“一体”的了解才会更加深刻。
二、“一体四面”下的文言教学在了解一体四面的情况下进行文言文教学,具体的教学实施会更加明确,层次性也会更加显著。
总结目前的教学,具体的教学开展要由浅入深,需要执行以下的教学步骤:其一是进行文言的分析文言和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方面是文言的内涵和意义具有丰富性,而且部分文言有着特殊的意象,比如在文言文中出现的大雁,其有传书、思乡的特殊含义,而蝉则有清冷、高洁的独特含义,这些文言的内涵如果不理解,在具体分析解读文言文的时候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论语》教学策略探析
《论语》教学策略探析作者:郭丽净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8年第12期《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主张、道德观念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初中生而言,《论语》不仅仅是一部适合阅读的经典篇目,更是濡养身心、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
但是,初中学生学习《论语》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论语》采用的是文言语体,而且与今天之间已有2000多年的时空距离。
因此,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论语》教学要遵循初中生特殊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论语》的学习中。
经典诵读帮助识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篇幅短小,适合学生利用零碎时间朗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北京市通州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步六正”教学法,帮助学生准确诵读。
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正音正读。
利用每天语文早读时间,和学生一起,订正篇章中易读错的字词,为准确诵读奠定基础。
二是正字正义。
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行理解,能初步了解篇章的主要內容。
例如诵读《论语·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本篇主要内容是讲“孝悌”。
三是正心正行。
针对《论语》的“理”字教材特点,在前两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带入个人情感,去体悟篇章内容与情感。
运用“三步六正”教学法,为学生搭建诵读的平台,在日积月累中,让学生爱上诵读,点滴积累。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课堂上还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说话者的身份,揣摩说话者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不仅读得高兴,听得高兴,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更贴近说话者,理解人物的观点态度,拥有了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比如在阅读《论语·为政篇》中孟懿子、子游、子夏三人问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范例:探索优秀教学方法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范例:探索优秀教学方法。
一、先发现问题,再学习内容在教学《论语》之前,教师可以先提问问题,比如: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孝道等等。
教学可以通过阅读《论语》的相关内容来找到答案。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使用多媒体工具多媒体工具是当今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化的图像、影像和音频,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对文化的认识,并将之与《论语》的内容相结合。
三、分组研究在教学《论语》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研究环节,让每个小组分别研究一篇《论语》,并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样,除了加强学生对《论语》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汇报能力。
四、生动形象的故事在教授《论语》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案例,与《论语》的内容相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讲述《论语》中的“亡羊补牢”故事,与学生一起通过这个故事来讨论如何做一个有预见性的人。
五、音乐、诗歌和舞蹈将音乐、诗歌和舞蹈融入进中华文化和《论语》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化精神和价值。
通过音乐和歌词,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和哲理。
六、学生主导教师可以将《论语》的某个章节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内容并在课堂上主导。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七、角色扮演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方式。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精髓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论语》中的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八、互动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进行互动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发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并进行讨论。
九、小组作业对于具体的一篇《论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
在小组作业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最后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成果。
十、结合实践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结合学院的实践,和学生一起到实践现场去,以此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和哲学思想。
国学论语教案:教学实践与思考
国学论语教案:教学实践与思考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论语》的经典篇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并分析各种问题。
-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语》概述- 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价值。
- 简要概括《论语》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选取经典篇章- 选择一些代表性的篇章,如《学而》、《为政》等。
- 分析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讲解核心经典语录- 解读篇章中的核心语录,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思想。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读这些语录。
4. 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个观点展开讨论和辩论。
-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证和辩论来增进理解。
5. 个人写作和演讲- 要求学生就某个观点或问题进行个人写作,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 鼓励学生进行演讲,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对《论语》的理解。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
- 辩论法:引导学生就不同观点展开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
- 写作法:指导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 演讲法:鼓励学生进行演讲,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 作业评定:评估学生的个人写作和演讲表现,包括内容准确性、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 测验考试:通过笔试或口试形式,考察学生对《论语》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论语》思想精髓的现代指导意义的探索与研究
读·闻·观46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渊源。
它的核心思想对于学生的教育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本课题拟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一、《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仁”,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二、《论语》中的教学理念,对于当前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和指导,有着重要价值。
三、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及道德要求,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论语》;思想精髓;现代指导意义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引导着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发展和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传承。
北宋的著名政治家赵普曾指出,“半部《论语》治天下” [1]。
这说明《论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身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很多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内容。
结合当今社会的伦理环境,《论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着重大的启发和影响。
一、《论语》核心思想——“仁”,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观,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以及思想道德的发展有着深刻警醒作用,不仅如此,它对世界文化及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仁”,被视为中国儒家学派的道德标准。
那么,“仁”的内涵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里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仁”即爱人。
孔子又给它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也不要勉强别人去做。
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则体现为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对朋友讲信用,对国家尽忠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有爱心。
孔子指出,人的最高境界是“仁”,然而“仁”不是指简单的小恩小惠,而是关乎着国计民生,体现的是大爱无疆。
那么怎样做能达到“仁”呢?孔子也给出了答案,“克己复礼,仁在其中” [3],即约束自己,使自身的言行符合于礼。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论语》选读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1.2 教学内容篇章选择:《论语》中的五则经典篇章重点词汇:仁、义、礼、智、信等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3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论语》的基本情况和价值观念(15分钟)2. 分组朗读选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20分钟)3.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25分钟)4. 小组讨论,探讨选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20分钟)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0分钟)2. 深入讲解选文,分析儒家思想的特点(25分钟)《论语》原著或简译本教学PPT或黑板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释资料作业纸张和笔三、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文言文翻译: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翻译选文读后感质量: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选文的思想内涵,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四、教学反思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对儒家思想感兴趣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是否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五、课后作业翻译选文并准确理解文意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提问六、教学拓展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论语》中的角色,再现经典对话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儒家经典,如《孟子》、《大学》、《中庸》等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介绍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学生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儒家思想的概念和内涵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选文中的比喻和寓言的理解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八、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实际应用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儒家与其他思想的异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九、教学反馈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活动的参与度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十、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设计补充说明: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教学步骤要逻辑清晰,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论语》的内容和儒家思想。
三自主教学模式下的《论语》教学实践
《论语》选读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相关的教学法纷至沓来。
实践中,笔者认为当前《论语》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教师仍然是沿袭着“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参与,课堂还是教师的独角戏台。
这种情形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凸显《论语选读》作为选修课的选修特色。
其次,部分年轻教师的个人修养不足,他们本身对《论语》、孔子及儒学的认识都不够深入,让他们去执教《论语》选读,并且沿袭“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来教授求知欲强烈的高中生,恐怕教学失败事小,误人子弟事大。
最后,针对一些老教师而言,他们的修养足以应对高中生的需求,但或许是因为他们对旧文化有过多的情感,以至于对《论语》教学重点的把握失之偏颇,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过犹不及”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三自主”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何谓“三自主”?“三自主”的根本原则就是: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复习。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自主”并非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贯穿于教学的精神,任何追求发挥学生主动性精神的教学方式都可以称作“三自主”教学模式。
在《论语》教学中,“三自主”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上述教学难题。
第一,自主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素养。
全班四五十个学生课前主动预习,搜寻资料,课堂上学生便拥有了丰富的资料。
并且同学们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所解决的原生疑惑,能够弥补年轻教师素养不足的问题,这种形式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自主预习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孔子精神。
老教师上《论语》课往往过于注重对孔子精神的解读,而忽略对字词的解释。
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大多数重点字词,剩下不懂的字词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上课提问解决。
因为此时学生必定保持着较强的求知欲,即使教师不说,学生也不会轻易放过。
第三,“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课后自主复习,是以课前自主预习和课中自主学习为前提的,这能够保证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的有效性。
国学论语教案:教学实践与思考
国学论语教案:教学实践与思考一、教学实践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论语》,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教学内容-《论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和故事-《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3.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论语》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和故事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观影法:选取与《论语》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进行观影,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思想。
4.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论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步:逐章逐节地讲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论语》中经典语录和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第四步:观看相关影片,加深对于《论语》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表达对于《论语》的学习体会和启示。
二、教学思考1.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于《论语》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于《论语》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2.教学改进-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多元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可以引入学生的口头表达、小组讨论、书面表达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延伸-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论语》的注释和相关研究著作,深入了解其中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参加论坛讲座等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对于《论语》的认知和应用。
以上是《国学论语教案:教学实践与思考》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篇)
第1篇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语》中的教育理念1. 仁爱为本孔子认为,“仁”是教育的根本。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德育为先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3. 因材施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学相长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重视实践孔子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自我修养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师应学习《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关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 注重德育教育教师应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讲解《论语·为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读史解文识记探究——人教版《(论语)选读》的“四部曲”教学构想
目的 , 同时 重 视 合 作 学 习 的展 示 交 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 。教 师
要有教学机智 , 及时做 出评 价 , 合作学习中的展示 交流评定是合作学习管理 的重要部分 , 当运用 恰
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 , 文化 内涵 的探究是 结果。
课 改 教 学
・ 课 堂 ●删■■— 鳓 旧硼嗣嘲
言简意赅、 含蓄隽永 的语言特点 也给学生的阅读
带来 了一定 的障 碍 。 孔 子 作为 一 代 儒 学 圣 人 , 的 学 说 体 系不 愧 他
为文 化殿 堂里 的瑰 宝 。然 而 , 无 限的 光 环 背 后 , 在
学习文言文从文言字词人 手, 习《 学 论语》 也
不 例外 , 到文 言字词 上 有所 “ ” 才能 更 好地 领 做 得 , 悟 文章 中所 包 含 的文化 内涵 ; 学会 文 言 结 合 , 能 才 在形 成 文 言 语感 上 有所 裨 益 , 能更 好 地 理 解 文 才
言词 句 。 三 、 悟—— 以读 促 背 。 感 熟读 成诵
是他 思想 的 两 面 性— —进 步 和保 守 , 一 事 实 往 这
往 被 后人 所 漠 视 , 此 在 教 学 中 有 必 要给 学 生 展 因
示 一个 真 实 的孔 子 , 学 生 学 会 辨 别 出一 个 “ 让 原 生” 的孔子 与“ 装 ” 改 的孔子 。 所 以在讲 授 《 论 语 ) ( 选读 》 前 , 妨 引 导 学 之 不 生走 进 孔 子真 实 的人 生 世 界 , 体 做 法 是 : 《 具 把 史 记 ・ 子世 家 》 原 文 、 文 印 发 给 学 生 , 师 课 孔 的 译 老 前作 适 当 的点拨 , 来解 决字 词 上 的 疑 难 问题 ; 发 分 孔子 的人 生 行 程 图谱 , 史 实 中发 现 概 括 孔 子 的 在 形象 , “ ” 上 下 功 夫 ; 合 “ 秋 列 国 形 势 在 据 字 结 春 图” 和具 体 的历 史背 景分 析 , 细 地 展 现一 个 为 理 详
探究式学习——《论语》教学设计方案
探究式学习——《论语》教学设计方案引言《论语》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中小学生读书修行的必修课程,学习《论语》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而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通过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和交流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论语》教学中,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探究式教学是指将学习者放到问题、情境中去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主动探究问答和问题解决为核心。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在于:1.学生主动性高。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的目的。
2.教师引导性强。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
教师应该通过提问、指导、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自由性和灵活性强。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控制的教学方法,因此具有很高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而且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模式。
二、《论语》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设计1.设计目标:培养学生对《论语》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2.设计内容:(1)问题引导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利用“提问、探究、解决”等一系列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论语》中的问题。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孔子为什么说‘巧言如破竹’?”,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分组展开探究,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讨论,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相关知识。
(2)观察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借助具体的事例和事情作为学习的依据,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和掌握《论语》。
《论语》专题式教学课程实践浅谈
《论语》专题式教学课程实践浅谈作者:荆帅帅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09期摘要:《论语》自成书以来,不断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但其相关内容的论述比较分散,章节之间缺少逻辑性,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
拟从专题角度以自读课、专题阅读交流展示课及活动课三种不同课型逐层推进《论语》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论语;专题阅读;自读课;专题阅读交流课;活动课阅读经典名著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其文化内蕴。
在2017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成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
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讲解中国传统经典往往都是节选片段,只能让学生了解大概而不能使其真正走入经典。
整本书阅读立足于“大阅读”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基因,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其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论语》自成书以来,不断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
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治国、治学、处世、教育、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论语》整本书,学生可以形成立身持正、心怀理想、担当使命的精神品质。
引导学生开展《论语》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增强其对优秀儒家文化的认同感,树立青年人的文化自信。
笔者在引导学生开展《论语》整本书阅读时,以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为学习教材,学时为一个学期。
由于《论语》中相关内容的论述比较分散,章节之间缺少逻辑性,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
笔者将整本书阅读课程分为三种不同阅读课型:自读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完成阅读清单,读完整本书;专题阅读交流展示课,专题探讨,围绕设置专题进行展示,师生交流,提升阅读思考深度;活动课,开展活动,提升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分享阅读成果。
四个一教学法在论语教学中的应用
四个一教学法在论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
作用。
四个一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论语》教学中,可以运用四个一教学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思想。
利用四个一教学法的“一个核心”特点,可以选取《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作为教学重点。
可以选择孔子的“格物致知”作为核心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读《论语》中相关篇章,
分析孔子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并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这样做可以使学
生在理解《论语》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利用四个一教学法的“一个观点”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论语》思想的基
础上,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对于《论语》中的“君子”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君子”定义,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君子”的理解和
评价,从而提出自己对于“君子”的看法。
这样做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
够让学生对于《论语》中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利用四个一教学法的“一个实例”特点,可以通过《论语》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
并运用其中的道德教育。
可以选取《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例子,让
学生通过分析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并制定适合自己的
学习计划和方法。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与自己的成长和学习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论语实践探索(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论语中的教育理念,探讨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二、论语中的教育思想1. 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论语中提到:“有教无类。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其出身、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 因材施教孔子曰:“因材施教。
”这意味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3. 教学相长论语中提到:“教学相长。
”这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身上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表明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语文的真谛。
三、语文教学实践探索1.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表演、写作等活动。
2. 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个性化教学策略:(1)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2)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下是一些实践方法:(1)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论语)选读教学反思本学期,作为选修的(先秦诸子选读)搬上了课堂。
这门选修博大精深、文言知识深厚,如何让学生简单的理解成了一个难题。
在讲授其中的(论语)后,得到了一些想法,归纳如下。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累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期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决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行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信任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累积言语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环节。
在小组学习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商量、交流,学生自己就解决了。
防止了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一般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简单接受,又深受启发。
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寻找精神的家园——关于《〈论语〉选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文言文教学49㊀20182寻找精神的家园关于«‹论语›选读»教学的一点思考梁健虹㊀㊀这是我第二次教«‹论语›选读»ꎬ但我仍然在学生眼中看到了他们对孔老夫子的 不以为然 ꎮ那甚至带点儿鄙夷和不屑的神情ꎬ和上一批的学生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ꎮ终于ꎬ我很自责地说: 我感到自己很对不起孔子他老人家ꎬ因为我越是教得多ꎬ你们越是对他反感得强烈ꎮ 90后 的学生很有自己的个性: 老师ꎬ您不用自责ꎬ我们从来没有对他产生过好感ꎮ 原来ꎬ无论是千年之前还是今时今日ꎬ孔丘毕竟还是孤独的ꎮ两千五百多年前ꎬ孔子怀着满满的精神追求ꎬ带着对其不离不弃的弟子们周游列国ꎬ他是真的希望自己的政治理想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开出绚烂的花ꎬ希望中原大地再次回复到礼乐郁郁的西周盛世ꎮ结果ꎬ他看到的只是礼崩乐坏ꎬ只是 天下无道 ꎮ认识他的隐士只当他固执偏狭ꎬ不懂通达权变ꎬ不认识他的人也不过将其形容成一条累累丧家之狗ꎬ虽然对于这个称谓ꎬ孔子竟是欣然接纳ꎬ并连说 然哉ꎬ然哉 ꎮ想来ꎬ他老人家也明白ꎬ在那样一个时代ꎬ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所谓的精神家园了ꎮ但是ꎬ儒家有一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ꎬ我自是明白何谓 隐退全身 ꎬ但 滔滔者ꎬ天下皆是也 ꎬ我不去试着改变它ꎬ又有谁来改变它呢?没有 惊天地ꎬ泣鬼神 的豪言壮语ꎬ长存孔丘内心的ꎬ只是默默承受的责任感和忧患感ꎬ所以ꎬ不被理解又何妨?而这种明知道注定会头破血流注定会幻灭却仍然不停下脚步的毅然决然ꎬ对那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而言ꎬ是不是真的太不现实和太过遥远?周末布置了作文«我心中的孔子»ꎬ我想我是真地想读读学生心目中的孔子形象ꎮ周一ꎬ作文本被搬上办公桌ꎬ我迫不及待地打开㊁阅读ꎬ心却跟着越来越冷ꎬ着实生疼ꎮ90后的孩子ꎬ敢说自然也敢写ꎬ有戏谑孔子 自大 虚伪 迂腐 不切实际 的ꎬ也有嘲讽颜渊㊁子贡等人 阿谀奉承 溜须拍马 的ꎻ偶尔看到几篇评价较为公正客观的文章ꎬ确实有恨不得把它们裱起来巡回展览的欲望ꎮ诚然ꎬ作为孔子思想精髓的«论语»ꎬ在语言上着实艰涩了一些ꎻ而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ꎬ它对我们的学生来说ꎬ毕竟只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零星的只言片语的集合ꎬ缺乏语言环境ꎬ缺少谈话背景ꎬ确实也只能让大家读到一个距离遥远的孔子ꎮ难怪有学生会说: 孔子 ꎬ对我而言ꎬ只是试卷上的一个名字ꎮ 由此ꎬ我认为阅读«论语»需要一种态度 平静㊁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ꎮ但我们的教学ꎬ似乎恰恰缺少这样的态度ꎮ强烈的竞争意识㊁对结果的过分注重都难免使我们与«论语»的精神光辉擦肩而过ꎮ如此看来ꎬ学生由最初接触«论语»时的新鲜感转为后来的厌倦感也在情理之中了ꎮ但是ꎬ我以为这并不是最根本原因ꎮ通过观察学生平时对孔子的态度ꎬ阅读他们在作文中对孔子和儒学的评价ꎬ我发现ꎬ往往是儒学中一些特别美好而又理想化的追求ꎬ就偏偏令学生不以为然ꎮ比如ꎬ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执著精神ꎬ孔子的 去食取信 观ꎬ孔子对 君子 人格的要求ꎬ孔子关于君子在交友方面的义利取向ꎬ孔子对颜回 安贫乐道 人生态度的高度评价ꎬ等等ꎮ在他们看来ꎬ执著理想完全是装模作样的做秀行为ꎬ 取信 根本不切实际ꎬ物质才是最重要的ꎻ 君子 一说简直可笑极ꎬ当文言文教学50㊀2018 2今社会人人为利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遵循的无非是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一游戏规则ꎻ颜回甘于贫困ꎬ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ꎻ宰我敢于挑战权威ꎬ才是值得褒奖的极富个性的特立独行者 此类似懂非懂而又自以为是的解读ꎬ令我感到非常心寒ꎮ我想ꎬ如果说«论语»本身的语言特点㊁精神厚度以及教学的功利性ꎬ是学生对«论语»学习犯难的浅层次因素ꎬ那么ꎬ整个社会浮躁的氛围ꎬ急功近利的思想ꎬ 物质至上 的利益观ꎬ所谓的极具个性的 非主流 文化ꎬ则更深层次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体系ꎮ我们经常宣称ꎬ«论语»固然艰涩ꎬ但它留给当今社会的却不仅仅是几卷泛黄的书页ꎬ而是蕴藏其中的深邃哲思ꎬ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播这种富有密度和厚度的生活理念ꎬ表述这种朴素而又温暖的生存态度ꎮ或许ꎬ学习«论语»早已不再是学生的任务ꎬ它更是整个社会的任务ꎻ因为ꎬ我们必须承认ꎬ孩子世界恰恰就是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ꎬ透过这面镜子ꎬ我们常常会看到庸俗的自己ꎬ但可悲之处就在于ꎬ我们经常性地不以为意ꎬ竟认识不到这种庸俗ꎮ由此可见ꎬ成人世界需要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宁静坦荡的环境ꎬ我们需要同我们的孩子一起认真地思考:我们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陈来教授说: 这个社会光有动力是不行的ꎬ我们一定要给它一个方向ꎬ能够用这个方向来调控它ꎻ传统的中国文化ꎬ尤其是儒家文化ꎬ正好可以在这个时代发挥它的作用ꎮ 我认为ꎬ这里所谓的 方向 ꎬ应该就是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ꎮ在纷扰芜杂的今天ꎬ我们或许可以告诉学生ꎬ除却 作乱犯上 君君臣臣 这些过时的主张和要求ꎬ«论语»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现一个精神的家园ꎬ我们需要经常回到这个家园ꎬ以便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ꎬ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和方向ꎮ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315010)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于㊀琼㊀㊀随着新课程的推行ꎬ语文教学要求也在发生变化ꎮ教师不能将眼光局限在理论知识点的讲述上ꎬ要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ꎬ提高语文综合素养ꎮ因此ꎬ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ꎬ适当调整教学方案ꎬ利用古诗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ꎬ使得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学习乐趣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兴趣ꎬ打下坚的实语文基础ꎮ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ꎬ集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ꎬ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ꎮ教师要发挥它的特点ꎬ构建具有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ꎬ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㊁能力的全面收获ꎮ古诗词寄托了诗人的抱负ꎬ也是他们的情感宣泄口ꎮ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ꎬ改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刻板印象ꎬ完善课堂教学模式ꎬ帮助他们在古诗词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ꎮ一、转变古诗词教学观念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ꎬ大部分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持有错误的教学观念ꎬ认为这些知识点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ꎬ只是单纯地让学生通过背诵来完成学习任务ꎬ这不利于学生未来在语文方面的发展ꎮ因此ꎬ教师要及时调整古诗词教学观念ꎬ明确它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ꎬ构建充满文学气息的环境ꎬ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ꎬ提高语文学习水平ꎮ教师要摆正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位置ꎬ。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再读《论语》,感受孔子人格力量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孔子人格特点:谦虚、对人生至高理想的不懈追求)
3.了解孔子人格价值所在,引导学生学习其执着追求人生至高境界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人格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文本出发来品读人物的意识。
难点突破
通过教师示范、引导、点拨,联系已解读内容,总结、概括品读方法。
教学方法
故事讲解法
诵读法
小组讨论法
教Hale Waihona Puke 学过程及
内
容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教
分析目标达成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根据新课标精神,对选修课的性质做了准确定位
《新课标》对于《选修课·文化论著研读》这样论述:“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阅读文化论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因此,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开放性为准则,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品读论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序而致精驰思而杳冥——《〈论语〉选读》“一体四面”教学的实践探索王江锋(新昌县知新中学,浙江新昌312500)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论语〉选读》是以文言形式呈现的文化经典,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文字层面由言及意、从文章层面因体定教、从文学层面批文入情、从文化层面沿波溯源,引导学生感悟经典魅力。
关键词:《〈论语〉选读》;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论语〉选读》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就形式而讲,它是语录体;以内容而论,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正如《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语文》所写,《〈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以便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以便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从而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也曾提出文言文教学要文字落实、文章鉴赏、文学欣赏、文化深厚,强调“四文结合”。
[1]59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应有效统一,回归“语辞世界”感受文言魅力。
[1]23为此,在具体执教《〈论语〉选读》的过程中,笔者围绕“文字要义”“文章体裁”“文学魅力”和“文化内涵”四个层面,循序而进,引导学生赏析《论语》。
一、探究文字要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文字是文章的基础,虽然《〈论语〉选读》中的文字相对浅显,课后又有详细的注解和译文,理解难度不大,但是《论语》毕竟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成书较早,至今已有2700多年,期间汉字发生了巨大衍变,其字形、字音与字义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差异,所以在执教过程中,需深入探究。
(一)因音释言因音释言,,辨析词义笔者在执教《〈论语〉选读》过程中发现,“乐”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48次,在《〈论语〉选读》中先后出现了15次。
具体而言,《克己复礼》章中有9处“乐”字,《君子之风》中有5处“乐”字,《沂水春风》中有1处“乐”字,且每处的读音和字义都有所差异。
为此,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因音析义,列举了如下内容:[2]许慎《说文解字》:“樂:五声八音,玉角切。
”《康熙字典》:“乐:高摄章第六,疑部,去声三等字。
”王力《古汉语字典》:“乐:(1)yuè五角切,入,觉韵,疑。
药部。
(2)lè庐各切,入,铎韵,来。
药部。
(3)yào五教切,去,效韵,疑。
药部。
(4)luò迭韵联绵字。
指行为不拘小节,放荡不羁。
亦作“落拓”。
(5)通(liào)治疗。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乐”的本义为五谷生长,读音为yào,快乐的“乐lè”,音乐、乐器的“乐yuè”,均为引申义,在文本中应根据不同读音翻译为不同意思。
(二)因形释意因形释意,,追溯本义除了读准字音外,还应分析字形构造,让学生了解本义。
如“乐”最初是象形字,笔者以图片的课程与教学·教学探微形式列举了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乐”字,让学生感知“乐”本义为五谷生长之意,想象五谷丰登时人们的喜悦之情,并和古人用音乐表达快乐的心情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对“乐”的意思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理解《〈论语〉选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等“乐”字大有裨益。
(三)因义悟文因义悟文,,比照赏析除了读准字音、分清字形外,针对学生浅层次的理解,还需设法提升水平。
如“乐”字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乐”字还体现了以儒家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乐感文化”。
[3]为此,笔者在讲解《君子之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等句子的时候,就引用李泽厚《论语今读》中的相关内容,将“乐”提升到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相提并论的“乐观文化”“实用理性”等华夏传统精神核心的高度,使学生耳目一新,对《论语》博大精深的思想产生倾慕之情。
二、关注文章体裁: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内容简短、通俗,而常常不交代说话的时间、地点、背景和对象,且各条记录之间不连贯,这使得《论语》在逻辑和结构上很不严密,却给教学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一)因材定教因材定教,,还原编排《〈论语〉选读》是按主题编排的选本,选出的各个语段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每条语段背后的含义无法在具体语境中得以实现。
针对这一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将《〈论语〉选读》和《论语》原著结合起来比较赏析。
毕竟孔门弟子编次的《论语》,每篇的主题是相对确定的,每篇的语段也有着更多的联系。
如《〈论语〉选读·克己复礼》中,“觚不觚,觚哉!觚哉!”这句话如孤立地去看,让人很难理解,但是联系《论语》(6.24章)“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根据前后语境,就容易理解为:孔子慨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的思想。
(二)因学定教因学定教,,体悟名言笔者经统计发现:《〈论语〉选读》记言约有165则,其中孔子独语约为75则,与弟子或他人对话共54则,弟子或他人独语是15则,而弟子或弟子与他人的对话仅有6则。
从整体来看,《论语》的主要形式是“子曰”“子谓”“问—子曰”“子曰—问—子曰”及其扩展形式,这使得《论语》以孔子指示性的陈述为主,而这些陈述多为格言警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言,以促使学生反省自我、约束自我、体认自我。
(三)因文定教因文定教,,填补留白《论语》虽以孔子指示性的陈述为主,但省略了说话时的具体语境,且在逻辑和结构上也很不严密,这就为《论语》教学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笔者曾动员学生以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为逻辑起点,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将《论语》“重构”为一部论述“仁”的专著。
同时,笔者在教学中补充语境,让学生想象孔子论述相关话语时的背景,如在教学“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时,笔者让学生围绕该句,进行想象补充,排演一幕课本剧。
填补空白,揣摩情境,使学生丰富了对文本的解读,感受到《论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赏析文学精华:玉振金声文溢彩,珠联璧合语添香“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语》文质兼备,颇富文学魅力,为后世散文及语言的运用树立了典范,为汉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练隽永简练隽永,,感受语言美《论语》通俗易懂,文字简约,一般只陈说自己的观点,而不作充分的展开和论证,从而形成了质朴而不华丽、含蓄而不夸张、凝练而不做作的语言风格。
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用简练隽永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为政者须做好表率的意思。
此外,《论语》中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录体散文摆脱了说教式的宣讲,说理生动活泼,语言形象贴切,朗朗上口,从而显得十分典雅,富有文采。
[4]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就运用了比课程与教学·教学探微喻修辞,把深邃的为政之道讲得浅显易懂。
对于这些经典语句,笔者让学生利用早自修等时间尽情涵泳背诵,自主领略《论语》的语言魅力。
(二)活灵活现活灵活现,,感受形象美《论语》记事虽然简短,却能通过传神的笔触体现人物个性。
笔者在引领学生读“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时,提到由于卫灵公夫人作风淫乱,孔子拜见南子,子路怀疑孔子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而心怀不满,这时一个平时高高在上的老师却在学生子路面前信誓旦旦地发毒誓。
学生读后忍俊不禁,看到了一个“原生态”的孔夫子:既高大又平凡,既是圣人又有七情六欲,一改以往孔圣人“高大上”的形象。
(三)雍容祥和雍容祥和,,感受场景美《论语》中还有部分以描写场景突出人物性格的章节。
这些章节的场景描写富有戏剧性,如在教学《沂水春风》时,笔者让学生分饰孔子、子路、冉求、公西华和曾皙,让他们在恬静、和乐的气氛下,闲坐谈天,讲述各自志向,从而体会子路的直率、冉求的谦逊、公西华的含蓄,曾皙的超然,以及一种雍容和谐、礼乐治国的大同社会的理想。
四、挖掘文化内涵:懿德茂行可励俗,清文敏识以发身文化是民族自尊自豪的基础。
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是实用,而在文化。
”[1]6为此,学习《〈论语〉选读》的最终落点应是文化的传承和反思。
(一)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思辨文化异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孔子的学说放在整个春秋哲人思想体系中去考察,将孔子和其他儒学大师如孟子、荀子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更全面的阐释。
同时,也可将孔子和西方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放在一起比较,以便学生开阔视野,养成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理性思辨的能力。
(二)纵向探究纵向探究,,深化文化认识为了加深理解,笔者还引导学生从纵向维度对儒学思想加以梳理,明晰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和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衍变轨迹,并重点强调了董仲舒所构建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宇宙观图式和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思想。
在梳理清楚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后,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孔子,认清儒学,汲取精华。
(三)批判继承批判继承,,借鉴文化精髓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灵魂,但文化基因中也有消极成分,所以对儒学要批判地加以继承。
笔者在教学《〈论语〉选读》时,引用了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中的话:“夫六经、《语》……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以此引导学生要辩证地、与时俱进地看待孔子和儒学思想,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接受,而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感受儒学的基本精神:和谐、民本、忧患、道德和力行意识;积极践行知礼、交友、孝悌、感恩等仁义思想。
总之,“传统就是现代”,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经典,《〈论语〉选读》以代表性和可读性为原则,较好地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概貌。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体四面”的方法,让学生有效感悟《论语》魅力,感受孔子风采,体会儒家精髓,让心灵与经典碰撞,使思绪在杳冥驰行。
□◢参考文献:[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刘向红.《论语》“乐”音义释[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4):74.[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9.[4]王丽.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J].读与写,2009(5):74.(责任编辑:方龙云)课程与教学·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