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嵌入性与合同关系
后西方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学
后西方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尉建文;李培林【摘要】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后”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而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是试图共同建构一种超越西方和非西方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问题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将社会学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为“中国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持,是“后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超越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分野,揭示了社会转型动态和连续谱式的复杂进程;产权研究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提出了关系产权、混合产权和集体产权等概念,深入揭示产权的实际运作逻辑;“单位制”和“人力资本失灵”的研究,拓展了西方的社会成本理论,挑战了人力资本理论,丰富了转型时期的组织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和农民工积极社会态度的发现,对于加深西方中产阶级的研究,促进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都具有重要启示;“关系”已经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国关系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应最大限度地容纳、修订、改造,使其成为世界的关系社会学的蓝本.【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8页(P143-150)【关键词】后西方社会学;中国社会学;“中国经验”;国际对话【作者】尉建文;李培林【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北京100875;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16“后西方社会学”这个概念,是由中国和法国的一些社会学家们共同提出的。
确切地说,李培林研究员和罗兰(Roulleau-Berger)教授共同主持的一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国际合作实验室使用了这样一个名字,即“后西方社会学和田野工作实验室”。
根据李培林的解释,“后西方社会学”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在非西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学都是从西方引入的,大学里教的社会学课程中,通常都有一门“西方社会学理论”或“西方社会学思想史”,在某种意义上,“西方社会学”相当于“经典社会学”;其次,“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这里的“后”,更多的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的含义,而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的含义;最后,“后西方社会学”是一个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学术体系,它将基于各种新的发展经验,融合各种新发现的社会规则,塑造能够面对新的社会问题的当代社会学。
企业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及其嵌入风险
企业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及其嵌入风险当前,社会资本总是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的观点非常流行。
本文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因社会关系网络主体差异而具有异质性特征①(Heterogeneity),因而需要谨慎而系统地评估其作用。
比如,企业可以拥有政治资源关系网络、商业合作伙伴网络、社区伙伴网络等,而这些网络对企业绩效改善的功能可能大不相同,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补充、相互独立甚至相互冲突的关系。
在环境变化迅速地转型经济中,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异质性社会资本的功效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效整合问题,将变得非常重要,并且不同于既有文献仅关注单一社会关系网络(或称之为同质社会资本,如政治联系)的研究视角。
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的嵌入(Embedded)特性,使得企业有可能在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之间面临着嵌入惰性(Maurer and Ebers,2006))、过度嵌入(Granovetter,1985)或其他不当嵌入的风险,这无疑会为企业的健康经营带来巨大的潜在危害。
本文重点考察了等级制社会资本(Hierarchical Social Capital)与市场社会资本(Business Social Capital)对企业绩效(主要包括市场权力与经营效率)的异质性作用,并运用155家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余下结构这样安排:第二部分阐述理论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报告分析结果;第五部分对检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推论;第六部分总结。
一、社会资本“异质性结构效应”与嵌入风险的产生机理1.社会资本的“异质性结构效应”:基于经济转型的情境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市场机制的逐渐引入,形成两种资源分配体制并存的格局:一是计划分配机制,通过行政体制配置资源;二是价格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体制引导配置资源。
企业在与两种体制中的关系人交往过程中,通过社会网络机制凝聚了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就产生了结构、性质与功能大不相同的两类异质性社会资本:一是等级制社会资本,二是市场社会资本。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嵌入与引致机制分析:一个制度视角
20 第月 0 年88期 1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第.o 总2 N8 o9 . 1 .
22 0期
企 业技 术 创新 的关 系嵌 入 与 引致 机 制分 析 :一个 制 度视 角
邹国庆 郑剑 英 高 向飞 10 1) 3 02 ( 吉林 大 学 ,长春
[ 摘
要] 本文充分借鉴 与融合 了新经济社会 学的嵌入理论和 新制度主 义的合 法性理 论 ,在 中国
一
4 — 5
第 2卷 9
20 第月期 0 年88 1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一
V第,o 总2 N8 o9 . 1 .
22期 0
中国社会 的人际信任 不仅受先天血 缘联系 的制 约 ,同时
也 会 受 血 缘 关 系 泛 化 后 形 成 的 各 种 拟 亲 化 关 系 的 影 响
种安全无忧 的心态 ,这就是 具有普遍意 义的制度 信任 ( r ,17 ;Y m g h,19 ) hh 锄 n 99 a ai i 94 。在 以此 为 主 体 的信 s
传承儒家文化 的组织间关 系在特定时期 内可 以视 为重要
的非 正式 制度安排 ,在 不同组织 间的交易 活动 中发 挥着
化的特殊信任 ( 韦伯 ,19 ) 95 。福山的分析则从 人际信任
层 面上升到 了社会信 任范畴 ,其结 论认为 中国 的社 会组 织基本建立在 由血缘关 系维系 的家族基 础上 ,对 家族 以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以下 3 方 面 (卜 个 长莉 ,20 ) ( ) 03 : 1
差 序 格 局 以 “ ” 为 中心 ,实 际 上 是 以 家 族 血 缘 关 系 为 己
收稿 日期 :2 1 0 一 l 5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一、问题的提出1.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我国社会工作的“二元结构”-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性非(半)专业社会工作的关系,实际上是独立发展的社会工作教育与实际的社会服务的关系。
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转型及复杂的社会问题:两类社会问题-发展性社会问题和转型社会问题,风险社会与社会风险;中国当前的社会风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风险社会认为,应对传统危机人类设计出了“警察型秩序国家”,而应对现代危机需要依靠“警戒型秩序国家”。
3.执政党和政府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践社会建设任务的提出及地位;社会建设的多重含义—整个社会,与经济相对应的部分,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领域,国家与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变执政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善于处理社会危机。
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执政党和政府的推动-工作的进展,2010年4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
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社会工作教育界的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MSW教育的发展。
政府、社会对社会工作的期望---社会工作该怎么办?二、从嵌入性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嵌入性概念波兰尼的嵌入性概念(Embeddedness)-社会是嵌入在经济之中的,强调经济不能排斥社会,而是要保卫社会(《大转型》);不可分析的概念。
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经济社会学,经济活动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的,经济活动的效率与人际信任有关(《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
部分可分析的。
嵌入概念被广泛使用和借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制度分析。
高速公路PPP项目建设方案
高速公路P P P项目建设方案高速公路工程PPP模式实施方案目录一、项目概况 ........................................................ - 3 -一项目名称 ..................................................... - 3 -二基本情况 ..................................................... - 3 -三项目建设主要经济指标、技术标准表 ............................. - 6 -四项目进展情况 ................................................. - 7 -二、项目运作方式 .................................................... - 7 -一采用PPP模式运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 7 -二本项目运作的目标和意义 ....................................... - 9 -三项目运作方式 ................................................. - 9 -四 PPP模式特许经营期设臵 ...................................... - 10 -五建设管理内容分解 ............................................ - 10 -六项目回报机制 ................................................ - 10 -三、项目实施机构 ................................................... - 10 -一项目实施机构 ................................................ - 10 -二项目管理公司 ................................................ - 10 -三项目公司的组建 .............................................. - 11 -四、交易结构 ....................................................... - 11 -五、采购方式 ....................................................... - 12 -一采购方式的选择 .............................................. - 12 -二投资人的资格条件 ............................................ - 13 -三投标保证金 .................................................. - 13 -四项目招标标的控制价及否决指标 ............................ - 14 -五评标委员会的组建 ............................................ - 15 -六评标办法及标准 .............................................. - 16 -七中标侯选人推荐 .............................................. - 16 -八中标人的确定及合同签订 ...................................... - 17 -六、项目投资及支出测算 ............................................. - 18 -一项目基本投资估算 ............................................ - 18 -二 PPP模式项目估算投资 ........................................ - 18 -三特许经营收益分年测算 ........................................ - 19 -四项目公司当年可用于还贷金额分年测算 .......................... - 24 -五可行性缺口分年测算政府支出责任 .......................... - 24 -六缺口补贴差 .................................................. - 26 -七政府付费的调价机制 .......................................... - 27 -七、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 - 28 -八、项目合同体系 ................................................... - 28 -一特许经营协议关键条款 ........................................ - 29 -二合资合同关键条款 ............................................ - 32 -九、项目的监管体系 ................................................. - 33 -一履约监管 .................................................... - 33 -二行政监管 .................................................... - 33 -三公众监管 .................................................... - 33 -十、项目进度计划 ................................................... - 33 - 十一、项目推进责任分解 ............................................. - 34 - 附件:XX至YY大件公路工程可行性缺口补贴计算表 .................... - 34 -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xx至yy大件公路工程项目下称“本项目”或“项目”二基本情况1、项目背景简介xx市、yy市均为zz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中确定的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项目起于xx市大安区北环路中段的大塘山,经贡井区、自流井区、沿滩区、富顺县后进入yy境内,经江阳区止于yy火电厂赵坝码头,项目所经区县工业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良好的发展环境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区域内现状公路交通网络主要由成渝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成自泸高速公路、乐自隆高速及原S305现G348、S206、S307现G247线等构成;但从整体路网看,区域内路网布局仍不合理,现状xx通往yy的普通公路仅原S207线,路网结构功能单一;此外,xx无大件公路的历史始终制约着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公路无法不能满足大件物品的运输要求;xx作为老工业城市,在大型发电设备、大型冶金、化工设备、机车车辆、工程机械、石油钻井成套设备、现代化空中交通管制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化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在国内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xx的重大装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区附近,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区域:北环路中段唐家山东方锅炉、华西能源、硬质合金、zz玻璃、贡井工业园区长征机床、舒坪工业园区久大盐业、昊华西南化工、板仓工业园区、富顺晨光工业园区;但由于xx受不靠大江大河,无大件码头、也无大件公路等外围条件的限制,一些本地大件生产企业将部分生产车间已迁到市外或省外,一些省外的大件生产企业也不愿落户xx;无大件运输通道的现实成为xx装备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全省重大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yy港作为zz省内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是zz港口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通江达海的桥头堡,目前,长江航道已具有Ⅲ级通航能力,能实现枯水期1000吨船舶昼夜通航;因此,结合zz省大件运输通道备选方案,根据xx、yy两市公路和水运港口资源及发展规划,考虑两市经贸往来、产业布局及经济互补良性发展,修建一条xx至yy的大件公路是十分必要的; xx至yy大件公路建成后,将目前4个小时的行车时间,减至2个小时,将节省时间成本达%;此外,修建大件运输通道,利用长江水运廉价优势,将极大的改善xx市的工业投资环境,更好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打通工业原料、产品特别是大宗物品的便捷运输通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将成为xx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同时项目建设有利于增强川南城市间的合作,促进川南经济一体化进程;xx市工业园区位臵图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提升路网结构功能,加快构建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的建设步伐满足xx地区大件物品通江达海,促进xx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加速推进川南一体化,共融成渝经济区的需要改善沿线交通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开放南向水运通道,打通出川大通道的需要服务于zz省大件运输通道整体规划的需要。
中国情境下的工作嵌入:构念内涵、维度和量表开发
中国情境下的工作嵌入:构念内涵、维度和量表开发YANG Chun-jiang;LIU Dan;MAO Cheng-cheng【摘要】旨在探究中国情境下工作嵌入的内涵和开发有效测量工具,本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首先明确工作嵌入的本土内涵和结构,进而开发了组合量表.步骤如下:①对15名员工访谈,探索性分析他们离职的主要思考要素;②收集和分析76位被试的开放式调查数据,确认工作嵌入的各维度内容和收集题项素材,结合以往文献编制出含25个题项的初始量表;③预测试234名员工,通过项目鉴别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修正量表,余下23个题项分属于组织匹配、组织联系、组织牺牲、区域匹配、区域联系和区域牺牲六个因子,量表信、效度均达到较佳的水平;④复测试448名员工,验证性因子分析支持了量表的结构效度-前3个因子隶属组织维度,后3个因子隶属区域维度.以工作嵌入整体量表和工作满意为关联校标,皮尔逊相关分别为0.56和0.52,支持了量表的外部效度.文章最后讨论了工作嵌入本土量表的文化意义及量表的应用范围.【期刊名称】《管理工程学报》【年(卷),期】2019(033)001【总页数】12页(P122-133)【关键词】工作嵌入;构念内涵;本土化;量表开发;中国情境【作者】YANG Chun-jiang;LIU Dan;MAO Cheng-che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9.23自半个多世纪前Brayfield和Crockett率先思索员工态度对离职的影响以来,离职一直是组织心理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范围人力资本重要性突起和企业间人才竞争加剧,学者们对离职的研究兴趣更是有增无减[2]。
在传统框架下研究日趋饱和的情形下[3],工作嵌入等新兴理论凸显生命力[4]。
近年围绕该理论展开的实证研究,大多支持了其对主动离职的较高预测效力[5]。
然而,上述检验绝大部分限于欧美背景,缺乏在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跨文化研究[2]。
“嵌入性”问题
“嵌入性”问题作者:李青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本文运用“嵌入性”理论,围绕H村茉莉基地以合作社名义开办私人企业以及当地政府在知晓这一行为后依旧给予扶持这两种行为逻辑深入展开。
并对合作社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合法化问题加以探討。
【关键词】:合作社政治嵌入合法性一、研究述评1.经济行为的关系嵌入。
格兰诺维特提出,行动者的行为既具有自主性,同时也是嵌入在自身所处的社会网络,并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1]。
周雪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之间的合同虽是市场中的经济关系,但在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嵌入社会网络与制度规范之中[2]。
许放明的经验调查总结出,经济行动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早已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进而扩展到更大的关系范围作用于经济活动[3]。
可以看出,在个体或组织经济行动的实践中,总是受到嵌入其中的网络关系的推动或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运作逻辑并影响其实践结果。
2.经济行为的文化嵌入。
泽丽泽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指出,无形中人们总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但情感终归在文化层面上溶于经济行为[4]。
费孝通也认为人的行动动机只有经过文化陶冶才能符合生存条件,行动的形式与内容总是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5]。
经济行动主体的行动不仅处于嵌入社会关系网络的状态,而且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习俗、情感等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经济行动的选择[6]。
如今,在国家的政策激励下,文化不仅结合外部的国家扶持嵌入于乡村的发展过程,也提供给村庄重生的内源性动力。
3.经济行为的政治嵌入。
“政治嵌入”原意是指基于公民自然法权与人民主权,民间自治组织在既有政治体制以外主动但间接地“政治嵌入”到地方性政治活动。
同时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也暗涵了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的规范建设[7]。
弗雷格斯坦认为,国家作为市场秩序的管理者和维护者,总是影响着市场行动者的行为倾向和选择[8]。
从嵌入性的视角出发,政治作为一种非经济因素的外部力量,当产业嵌入政治运作过程时所触发的辅助性的力量对个体或组织的经济行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关系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行动者个人关系的影响。
2.结构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整个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3.结构洞: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是处于网络中的个体(个人或组织)与其他任何一个个体都存在着联系;另一种,网络中的个体仅与部分个体存在直接联系,而与其他个体都不存在直接联系。
在第二形态中,整个网络中就出现了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联系断裂的现象,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一样,这就是结构洞。
4.经济行为的社会构建:经济本身是嵌入由习俗、社会规范、社区和家庭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制度中;因此,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将社会制度与结构因素更充分的纳入变迁的因果解释,而不是像国家中心分析法那样优先从政治领域找原因5.有限理性: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安全;第二,个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6.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价值理性仅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
7.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
8.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序,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
9.社会资本(普特南):是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
(林南):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_边燕杰
108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提升绩效。 企业社会资本的 关 系 基 础 是 人 际 关 系 ,而 基 于
人际关系的社会 资 本 是 一 个 动 态 过 程 ,是 行 动 者 有 意而为的 结 果。 在 社 会 资 本 动 员 模 型① 中,林 南 明 确指出这是一个 分 两 步 走 的 过 程 。 第 一 步,社 会 行 动者首先加入到 资 源 丰 富 的 社 会 网 络 之 中 ,获 得 涉 取潜在社会资本 的 优 势 。 第 二 步,这 些 行 动 者 通 过 有意识的行为去 动 员 这 些 资 源 ,从 而 实 现 其 预 期 目 标。需要特别说明 的 是,潜 在 的 社 会 资 本 不 一 定 被 动员,因为实证研究表明,潜能与动员之间的脱节现 象在美国和中国都有例证。② 同时,社会资本的形 成与动员受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影响。文化为社 会网络的建立与 维 护 提 供 了 价 值 、道 德 与 意 义 的 基 础。而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也为社会资本功能的发 挥设定了带有强制性的各种规范与约束。例如在美 国,通过弱关系寻找工作信息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但 是如果某些人通过“发小网”( old - boy networks) 的 强关系进行暗箱操作,用人情交换职位,则被认为是 不道德的,或者是非法的行为。③ 问题是,后一种情 况在历史上和当下的中国都是普遍的行为。我们在 本文中不关心道德或法律问题,我们关心的是,社会 资本的作用是受 文 化 和 制 度 的 影 响 的 。 显 然,弄 清 关系文化条件下 社 会 资 本 的 作 用 ,阐 述 转 型 经 济 制 度条件下社会资本的作用,是重要的研究任务。
一、西方企业绩效理论的关系主义视角
在西方,关系主义视角是 1970 年代提出的,此 前的理论主流是 非 关 系 主 义 视 角 的 权 变 理 论 、交 易 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简言之, 权变理论将企业绩效归因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程 度,环境适应程度高,则企业的绩效就会提升。交易 成本理论认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与企业内部有关: 如果企业的管理架构和发展策略将外部的道德风险 最小化,则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的业绩就会提升。资 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依赖的最关键的外部环境是 其他相关企业,所以,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其权力获取 其他企业的资源,则 本 企 业 的 绩 效 就 会 提 升 。 制 度 主义理论则强调,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包含 了各种与认知、规范、合 法 性 的 相 关 制 度 因 素 ,满 足 了这些制度条件,调整了制度环境,企业才能提升其 绩效。①
新时期中国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 及未来转型
从企业层面看,灵活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员工间良好的相互投资与情感承诺、灵活合理的晋升与离职机制,良好的劳动关系氛围等都是柔性的体现。从劳动者层面看,体面的薪酬、舒适的工作环境、充分的培训与开发机会、公平的组织环境、发言权与员工参与等都是劳权的体现。为解决公共政策与保护企业柔性这一矛盾,公共政策体系的构建要从两个层次着手:
二、新时期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方式:嵌入式转型方式
劳动关系转型存在不同的方式选择。当劳动关系深层次的结构发生变革时,劳动关系就可以被认为是经历了变革,这种变革既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可以是间断式的。从国家产业关系的渐进式和间断式转型的范围和决定因素看,包括人口统计学和政治学等内部因素,及所说的经济全球化等外部环境因素,共同推动了这种转变。企业、工会及政府战略与结构的本质变化也象征着深层次的结构变化。当代中国的劳动关系也可视为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所发生的劳动关系演变,是在市场和环境压力下企业组织自动发生的变化,是市场力量自发作用于企业的结果,基本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制性或引导性干预,公共政策是滞后的。
二是对于核心员工或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而言,依赖个别劳动关系是适合的。但中国目前的个别劳动关系既缺少集体劳动关系的框架基础,又严重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压抑了人才的创新激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难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是在全球化冲击下,中国的新型雇佣方式快速发展,现有的劳动关系制度体系没有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详尽规定反映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
一、新时期中国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打破传统行政化的劳动关系建立市场契约式劳动关系的过程。事实上,过去30余年的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只是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交易规则的劳动关系,长期依赖不规范的、不完整的个别劳动关系解决程序去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并未完成建立适应全球化市场及中国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劳动关系框架,转型过程仍在进行。由于集体劳动关系体系长期缺失,只能用个别劳动关系解决程序去应付劳动关系问题,在现实中出现了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经济周期下的中国制造企业服务转型嵌入还是混入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 文献研究法梳理数字经济和中小制造企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其次,运用案 例分析法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制造企业转型的典型案例;最后,通过问卷调 查法收集中小制造企业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与讨论
机遇方面,混入式服务化有助于企业实现内部创新和业务拓展。通过鼓励员 工参与服务创新,企业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混入式 服务化还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挑战方面,混入式服务化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内部协同和沟通能力。如何激 发员工的创新热情、打破部门壁垒、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成为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此外,混入式服务化还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服务要素,这对企业 的研发能力和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 小制造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数字经济对其转型的影响具 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数字经济对中小制造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其面 临的挑战、机遇和应对策略,为中小制造企业的顺利转型提供指导建议。
文献综述
数字经济对大型企业转型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许多大企业借助数字经 济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对于 中小制造企业而言,转型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投入不足、人才短缺、市场 风险等。但同时,数字经济也为其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 中小制造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渠道,从而增强企业 实力。
混入
另一种服务转型的策略是混入,即通过收购或合作等方式将服务与核心业务 融合在一起。这种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服务领域,提高竞争力。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2.20•【字号】浦府规〔2023〕1号•【施行日期】2023.03.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浦府规〔2023〕1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现将《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2023年2月20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政策文件要求,以更大努力保持就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现提出进一步做好浦东新区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
2023年至2025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帮助375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实施创业帮扶逾6000户,带动就业3.6万人,参加职业培训30万人次,每年正规就业人数不低于220万人,全力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就业指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承担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核心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万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通过增发展动能来增岗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通过保重点群体来保民生。
(二)基本原则一是突出问题导向。
聚焦用人单位用工缺少、成本增加等问题,加大援企稳岗工作力度稳定市场主体;聚焦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需求,强化精准帮扶,及时发现处理影响就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用文写作》课程结课小论文内容要求:1)题目2)摘要3)目录4)前言(就是选题背景)5)正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6)结论7)参考文献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序号题目1 浅论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2 论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3 凝聚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4 略论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人才开发5 真正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导向6 论“以人为本”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7 关于对经理人员实行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思考8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路径选择9 中国民营企业难以长大的原因探析10 试论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11 虚拟团队及其管理12 从“人才租赁”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3 论人才流动的利弊及对策14 企业购并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15 浅谈在线领导——兼谈信息技术对管理方式的影响16 论组织公民行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17 民营企业成长期管理队伍的建设18 我国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利弊分析19 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的产生与成长20 人才高消费现象剖析21 浅谈高校在校生创业的利与弊22 论就业前适应性培训和实践的必要性23 论当前就业形式下毕业生的职业定位24 “精神薪酬”在管理中的应用25 如何激励知识性员工26 集体主义精神与团队建设27 从人性化管理到个性化管理28 个性管理的制度化基础29 现代组织结构新形式的比较与分析30 中小企业培训模式的选择与分析31 微利时代如何获取较高的利润32 旅游点区的规范分类与促销问题研究33 组织资源与能力模块定位及其应用问题34 企业资源与企业竞争力关系分析35 从客户满意到客户逾越的实现途径36 标杆超越的应用特征与设计过程37 沃尔玛营销中的关键成功因素38 沃尔玛中外营销战略的异同及启示39 企业文化网及其应用模式研究40 中外汽车品牌在我国现状及其战略选择问题41 某企业(品牌)的SWOT分析与对策42 跨国企业运作模式比较43 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的关系分析44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45 企业留住新进大学生毕业生的有效途径46 老字号重塑辉煌的有效途径47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探索48 企业有效利用地方资源优势的营销学思考49 农产品畅销城市市场的要领50 新农村消费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调查51 农村新型合作社发展状况调查52 农村市场商业连锁企业经营状况调查53 移动通讯农村市场营销状况分析54 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5 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分析56 人造景点对旅游胜地的相关分析57 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问题59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0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61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62 信息化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63 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64 售后服务在工业品营销中的作用65 组织行为学方面的案例研究66 创业管理学方面的案例研究67 影响团队和谐的因素分析68 管理团队的升级换代69 地产市场宏观调近代的理性思考70 定位理论与大学生的事业生涯规划71 对构建我国企业个人信用体系的探讨72 对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73 对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合作问题的探讨74 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的选择决策模式75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76 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77 沟通对管理成败的作用78 国企改革中MBO问题研究79 河南省物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80 基于知识型员工行为结构的薪酬体系研究81 家族企业与家族管理问题研究82 经营者的薪酬设计方法83 经营者的选聘与考核84 论员工差异化与企业效益的关系85 企业把握“奥运会”商机的有效途径86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性企业:管理模式的变迁87 企业管理的新型模式:家族企业的新现象88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探析89 企业管理中的执行力问题及对策90 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91 企业战略与企业控制职能92 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特点与未来93 如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9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95 知识经济与职业经理人问题探析96 制造业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法97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及对策1、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研究(调查报告)2、区域创新研究3、企业间竞合研究动态竞争条件下的动态竞争战略、1、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2、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转化3、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4、消费者行为研究5、企业创新机制研究6、组织设计与管理模式研究定制生产模式的实现2、全球化生产战略选择3、JIT、MRP、E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4、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应用5、基于分工理论与企业再造(BPR)的组织设计比较6、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应用7、多品种成批生产企业生产计划8、物流系统理论应用1、9、库存管理理论应用1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2、中国跨国公司发展中的管理模式与创新探索3、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4、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研究5、跨国公司最新并购案例研究跨国公司各种具体管理问题(营销、薪酬、组织架构、文化建设等)研究1、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创业模式和创业路径研究2、高校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研究3、机会型创业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5、4、高管政治关联与公司价值研究、1、外资并购国企的效应分析2、MBO的制度缺陷与完善3、企业并购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4、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关键路径分析5、公司并购中利益关系者的利益协调6、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改进研究7、员工持股制度的缺陷与完善8、公司并购后的资源整合策略1、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2、新组织现象分析与新管理理念的应用研究3、企业活力的来源研究4、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5、企业危机管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研究2、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3、咨询公司的治理结构4、非营利组织的治理与管理5、“梦想中国”等娱乐节目内部管理机制6、文化、心理与企业行为研究7、足球俱乐部管理与治理1、8、大学生管理与治理、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跨案例分析(如TCL、海尔、华为、中铝等)2、奥巴马团队的管理模式与创新研究3、组织遗忘对企业(战略变革、组织变革、文化变革等)中的影响分析4、特殊组织(NBA联盟、NGO、行业协会、事务所、俱乐部、黑社会、慈善基金会等)的组织管理研究5、近代企业(晋商、徽商、浙商等)的管理模式的比较案例分析6、新型组织(电子书店、淘宝网、阿里巴巴、携程、支付宝等)的商业模式及其管理研究7、新管理思想(蚂蚁式管理、扁平化管理、海豚式管理、后现代管理、数字化管理等)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与案例研究8、互联网冲击下的传统组织(实体书店、音像店、出版社、报纸等)战略转型研究9、新现象(山寨现象、开放式创新、web2.0等)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10、基于80后员工主体的组织文化与管理模式分析(尽量案例分析)11、服务型政府的组织建设与管理研究(或案例研究)12、快速消费品组织管理模式研究(尽量案例分析)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企业并购问题研究2、企业战略联盟问题研究3、企业重组问题研究4、企业成本管理研究1、5、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2、1、XX企业社会责任研究3、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4、学习型组织问题研究5、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6、企业业务外包(物流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问题研究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问题研究企业战略联盟研究2、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3、企业跨文化研究4、企业员工组织认同心理分析5、企业激励问题研究6、组织理论研究1、7、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1、精益管理等现代生产管理模式应用2、ERP(MRP)/管理信息系统应用3、项目管理技术应用4、库存与采购管理5、质量控制方法应用6、质量体系认证7、安全管理体系8、设备维护管理9、现场管理改进中华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研究撰写一份商业/创业计划书2、某企业的管理案例分析(如管理特色、战略管理、领导艺术、组织变革等)3、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4、企业激励问题1、5、5、企业社会责任研究1、组织结构、形态演变与绩效——案例分析或定量的实证研究2、企业并购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企业协同效应研究等)3、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模式对比或管理创新研究4、组织中中层管理者的战略贡献:网络中心性的多维度分析5、员工对变革管理的反应:组织公正框架下的分析6、购并后整合过程中的变革能力的构建7、组织惯例在购并整合过程中的扩散与应用8、中国汽车行业(××行业)演进过程中的组织惰性与变革9、衰败型组织的风险模型10、行业特质与组织匹配:战略性变革过程中的组织匹配问题研究11、创新驱动的组织与环境共同演化模型的构建研究新兴经济体中/转型经济的组织变革:××企业的典型案例分析零售企业品牌战略实施条件研究2、零售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3、领导模式与中小企业成长适应性实证研究1、4、电子商务平台竞争模式研究经营者激励研究2、企业利益相关者研究3、项目管理相关问题研究4、企业并购相关问题研究5、管理案例分析6、公司治理相关问题研究1、企业业绩管理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自主创新与山寨现象、突破性创新、创新激励制度)2、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组织变革(如学习型组织、虚拟组织、中间组织的结构特征与演化研究)3、项目团队与网络组织研究(如目标管理、团队创新、产业集群与创新工厂研究)4、大企业集团与公司总部经济5、企业家精神与商业模式创新(如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蓝海战略等)6、战略联盟与企业国际化发展7、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并购(如创新资源外部获取机制、技术并购、并购整合管理研究)8、创新型企业成长及其案例研究(如比亚迪公司的创新战略等)1、产学研结合机制与商业孵化器研究上市公司研究2、公司治理研究3、董事会研究4、高管团队研究5、股票期权研究1、并购重组研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选择研究(案例、实证研究、建模)2、公共基础设施项目VFM效果决策问题研究(案例、实证研究、建模)3、先进制造技术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案例、实证研究)4、项目驱动式企业管理问题研究(案例、理论、实证研究)5、企业组织变革与项目团队构建问题研究(案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案例、实证、决策模型构建)创业管理2、家族创业3、家族企业治理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2、市场营销战略规划问题3、国家形象营销问题4、顾客关系发展问题1、13 5、中外营销管理创新的案例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市场研究报告2、各种类型市场的营销策划方案3、顾客价值分析4、价值链管理问题研究5、各种市场研究(分析)案例(市场研究、竞争对手研究、渠道研究、消费者满意度研究等等)6、网络组织与渠道策略研究7、基于顾客价值的营销渠道构建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诸问题的研究1、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诸问题的研究2、企业危机管理3、企业形象管理4、关系营销问题研究5、营销渠道问题研究6、品牌战略管理问题研究7、顾客满意问题研究8、市场营销策划1、10、公共关系策划品牌战略2、市场定位问题研究3、企业营销环境分析4、企业产品策划5、价格策略6、产品渠道策略7、广告策略8、关系营销9、市场竞争战略1、10、顾客满意问题1网络营销问题研究2、服务营销问题研究3、银行业服务营销问题研究4、关于品牌资产的问题研究5、关于服务品牌策略研究6、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7、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8、顾客价值理论研究9、市场营销相关问题研究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某产品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品牌建设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在某企业应用研究国际市场营销1、渠道建设问题研究、网络广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2、网络营销策略的应用研究3、电子商务的体系架构与应用研究4、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研究5、客户关系管理应用6、(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7、广告理论与实务研究8、品牌策略与传播研究广告创意策略探讨某产品/服务项目营销策划方案2、某企业年度营销计划书3、某产品/服务项目商业计划书4、联盟营销理论与实践5、集群营销与产业集群发展6、合作品牌理论与实践7、企业网络与社会网络理论8、区域营销与区域品牌9、关系营销与关系管理10、企业营销策划的案例分析11、病毒营销、游击营销等新兴营销策略研究市场营销渠道关系研究1、营销渠道冲突问题研究2、营销渠道中的权力问题研究3、渠道权力与渠道冲突4、营销渠道中的信任问题研究5、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6、社会网络与渠道管理7、商品流通渠道的结构变迁研究8、社会资本与渠道管理9、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与渠道管理10、企业渠道管理案例11、组织间营销案例企业间关系管理消费者心理与购买行为研究2.××企业营销策略研究3.消费者网上购买(含团购)行为研究4.品牌管理(品牌危机、品牌延伸、品牌定位、品牌偏好、品牌保护、品牌国际化)研究5.顾客价值、顾客满意研究6.××企业营销策划方案设计7.(零售)企业竞争力和成长性研究8.零售商自有品牌研究1、9.营销、零售或流通文献综述或案例研究品牌战略管理研究2、顾客价值理论研究3、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4、文化传统与营销管理5、动态营销管理模式研究6、经济学视角的营销学7、网络营销中的信誉问题1、直销在中国的未来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牌战略2、消费者购买心理研究3、消费文化研究4、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5、广告与消费者行为6、我国居民消费心理研究7、不同家庭生命阶段与消费行为8、消费者的价格心理某特定群体(男性/女性/老年人/80后等)消费行为研究当下热点营销事件的案例分析(IPHONE热销、淘宝商城、零供冲突、零售欺诈、食品安全等)2.结合实际的营销策划设计与研究3.新兴营销问题研究(饥渴、病毒、秒杀等)4.农村与农产品营销问题5.零售国际化问题研究(内部国际化、外部国际化)6.企业成长经验研究7.品牌问题研究(案例与理论:品牌生命周期、品牌资产、品牌延伸、奢侈品牌、品牌国际化、老字号品牌、自有品牌)8.消费者行为研究9.批发市场的中外比较研究10.行业营销问题研究(房地产、药品、出版物等)1、11.信念改变下的非原产地国家产品的营销策略:以某某为例社会化媒体营销2、网络口碑与虚拟品牌社群研究3、企业声誉结构研究4、产品伤害危机及对策研究5、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研究1、全球品牌的建立与塑造人力资源的内含与外延研究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与联系3、论网络经济对领导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4、民营企业家素质的现状分析5、从战略视角论民营企业家的素质6、怎样使职业经理人做到忠诚?7、试论企业如何留住核心员工8、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异同9、如何看待人才“跳槽”?1、10、试论员工的满意度中小企业发展与管理研究2、家族企业管理研究3、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4、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研究5、企业绩效考核研究6、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研究7、企业人才激励与薪酬管理8、顾客满意与人力资源管理9、企业劳动制度与纪律研究10、集体工资协商研究11、工会职能作用研究12、企业财务管理研究13、浅议企业财务分析1、企业资本运营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2、关于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相关问题探讨3、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探析4、效率工资理论与员工激励5、关于产业集群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相关问题研究1、企业的一体化、创新、并购、价格、促销等策略性行为问题研究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规避问题研究2、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3、企业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4、企业招聘与筛选体系的构建研究5、面向知识管理的员工培训与开发6、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研究7、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研究8、企业核心员工流失问题研究9、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10、企业激励性薪酬体系设计研究薪酬设计及其有效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2、基于战略性薪酬的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3、董事、高层管理者薪酬与公司治理4、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研究5、企业成长理论研究6、网络型组织与虚拟组织研究7、网络型产业竞争与合作问题研究8、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1、9、产业集聚与企业集群研究员工招聘甄选方法研究2、中国企业薪酬宽带化实施方法研究3、员工培训理论与方法研究4、员工关系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5、中国企业文化与薪酬战略的匹配度分析6、基于股权期权的绩效奖励计划研究1、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相关问题2、员工绩效考评问题3、企业薪酬管理研究4、高绩效团队管理相关问题5、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6、员工心理契约的建立与维持7、流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8、物流企业绩效研究1、9、消费者行为理论与应用论员工激励的机制和方法2、论员工培训的重要意义3、论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的衔接方法4、论员工招聘的有效方法5、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评价6、美日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比1、员工素质测评的方法研究论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导入及实施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研究3、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启示4、员工流失问题探析5、新兴产业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6、试论非物质激励方法及其应用7、培训评估模型及方法初探8、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9、论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地位及有效实施1、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论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2、企业股票期权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3、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在我国企业的应用4、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以××企业为例5、基于能力/绩效的薪酬体系的构建6、员工跳槽的原因与对策研究7、试论ERP系统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8、我国企业人员招聘的现状及问题研究9、试论管理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1、10、论绩效反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家族/民营企业治理问题研究2、家族企业传承和继任问题研究3、企业家学习机制研究4、企业家精神与创业问题研究5、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开发6、家族创业的独特性研究7、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对创业和企业成长的影响1、组织行为学前沿问题(如组织承诺、组织公正、员工沉默、工作嵌入、情绪管理、工作倦怠等)研究零售业态变迁、结构、布局、规划研究2、对零售、批发、物流具体案例研究3、连锁经营问题研究4、流通政策研究5、商业自有品牌开发研究6、零售商与供应商关系研究7、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8、物流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9、企业物流与第三方物流问题研究10、农产品流通及模式研究1、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研究2、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研究3、品牌管理研究(含零售自有品牌问题)4、网络营销与网上零售的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5、多渠道零售商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协同研究6、农村零售业/物流业发展与创新7、零售国际化研究(含跨国零售企业本土化、零售专业技能跨国转移的理论研究或案例研究)8、渠道关系研究(含零售商与供应商关系问题,进场费问题等)9、破坏性创新在零售业或物流业中的应用研究10、零售或物流企业竞争力/竞争优势研究1、11、零售或物流领域相关问题研究2、自有品牌成长机理与发展问题3、跨文化零售比较问题4、物流电子商务新型模式问题5、零供关系发展问题6、零售供应链管理有关问题7、厂商博弈及协同问题8、零售双渠道模式发展问题9、零售价值链经营问题1、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供应链管理2、企业物流3、现代物流管理4、粮食物流问题5、TOC(约束理论)应用6、优化方法的理论与应用7、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现代化管理手段8、生产管理9、库存管理1、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研究2、品牌战略研究3、消费者行为研究4、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论研究5、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研究6、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7、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物流服务企业竞争力界定与评价:基于物流服务企业的本质研究2、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竞争力构成与评价3、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竞争力中外比较4、品牌定位与物流模式关系:案例比较5、中国流通政策研究:历史沿革与构建6、流通政策效果评价:单案或多案比较7、中外流通政策比较研究8、中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研究9、零售竞争政策研究:基于纵向一体化对流通绩效影响视角中国农产品流通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商业街规划研究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研究流通发展历史的国别比较物流发展历史研究:中外比较的视角农产品物流研究港口物流及临港产业研究城市物流相关问题研究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设计流通信息化与创新物流产业经济解释物流绩效评价企业物流优化相关研究;企业物流策略分析供应链管理相关问题研究1.某企业的管理激励机制建设研究分析某企业现有的激励机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欲望与尊严:转型期中国的阶层、性别与亲密关系
目录分析
道德人类学的伦理 转向
研究视野里的“婚 外包养”
亲密关系与伦理实 践
田野调查
市场转型期的阶层 与性别重构
章节概述
彰显地位:商人阶 层男性气质的演绎
打造尊严:工薪阶 层男性气质的生产
小结
与男人的游戏:有 底线地讨价还价
性别、消费文化与 供养历史
社会网络与亲密关 系中的自我维系
“将来的那个 人”
每一个群体的存在背后一定有特定的经济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不论他们与我们主流的伦理道德多么相 悖,我们都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在道德的高地上作出评价。
前段时间,听பைடு நூலகம்一句话,“快过年了,有多少真夫妻要团聚了,有多少假夫妻要分开了”。开篇讨论“道德” 与“伦理”时,真是读得云里雾里,每个字我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怎么像是在读天书。虽然“欲望与尊严” 确实有“二奶生活”的部分意涵所在,但用这样的一个侧面来做书名,试图做个大而化之的概括,感觉太不到位 了。
2
“生小孩”与 关系的质变
3
从“女朋友” 到“老婆”
4 “只要我们不
吵不闹,一辈 子肯定过得完”
5
小结
小徐:“要是老婆对 我好,我也不会在外
面找。”
老王:“不喜欢过原 来那种窝囊的日子。”
严龙:“别的没有, 我就是想有个人来理 解我。”
阿毛:“毕竟男人嘛, 关键是做事,这种事 情现在也挺多的。”
不离婚:责任、 利益与“面子”
在对社会关系结构和个体心智生活的精辟分析中,西美尔指出,在大都市中,人与人之间广泛但匿名的联系 容易促生个人的自由和个体性;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下,都市居民也容易形成一种对与自己无关的信息无动于衷的 态度。与之相反,在小镇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限而紧密,这有利于在个体之间形成强有力的纽带,但同时强 化了行为方式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Simmel,1950)。
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
社会学研究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1——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朱健刚 陈安娜提要提要::本文以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实践为个案,揭示了专业社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嵌入原有的行政社会工作之后,对街区原有治理主体形成的适应和挑战的过程。
本文指出,专业社工被吸纳到街道的权力网络过程中产生了外部服务行政化、内部治理官僚化和专业建制化的过程。
复杂的街区权力关系限制了专业社工深度嵌入社区治理,这使得表面光鲜的社会工作在街区权力体系中逐渐式微,失去影响。
本文作者认为,要挽回式微的专业权力,就要有专业社会工作的批判意识,策略性地与街区政府建立既独立又合作的关系,社会工作者还需要重拾资源公平分配的价值观,与原有的本土社会工作结盟,这样才能推动街区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变革。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 嵌入性发展 专业 权力关系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持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成为国家转型的热点和难点。
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使得社会结构相对滞后,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作为国家政权的末梢和人们生活世界的城市街区动荡不定。
面对这些社会矛盾,以街区为细胞的基层社会逐步由街居制2向社区制这一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时代(朱健刚,1997;华伟,2000)。
社区制的政策改革试图改变以往街区只是由政府单独治理、居委会一家垄断的局面,呼吁更多社区居民自治,也呼吁社会组织能够更多介入到社区治理过程中来。
然而这样的改革举步维艰。
其关键的问题在1 本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12AZD027)。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中肯意见。
2中国的城市社区大体以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行政区域为界限,其基本的组织依托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此即“街居制”。
社会学研究于,在社会矛盾聚集的基层社区,基层行政体制能力不足,基层政府难以有效管控社会组织,也很难回应社区居民的自治诉求。
早期的研究较为孤立地分析治理结构中国家或社会的权力形态,对互动过程中的复杂性考虑不足,在政策层面呈现出一种或者“行政化”或者“社会化”的争论(徐中振,1997),甚至将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对立化”(卜万红,2004);随后,人们认识到街区内组织有更加复杂的权力关系,在我们针对上个世纪90年代街区权力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随着90年代大量转岗人士进入社区以后,街区内许多权力组织和制度已经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法律制度安排,而是还有很多处于中介作用的社区内平行组织,如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老年人协会等都通过自身实践自下而上地生产秩序(朱健刚,1999)。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本章要点】·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具有资源获取、组织管理、日常生活联系等方面功能。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主要分析社会网络的结点、位置、联系、密度等方面。
·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其存在不仅为个人自己所能够意识到,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
社会群体有初级与次级群体、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等之分。
群体依靠凝聚力、规范内部关系、领导决策等因素而形成。
·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关键概念】社会网络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社会网络分析与社会群体分析是社会结构分析的重要视角。
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交织,构成了社会网络,而在社会网络中密切互动的人们则在产生共同利益和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
社会生活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它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一节社会网络社会互动是社会形成的基础,人们在互动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社会网络,结成社会群体,从而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一项分析社会网络联系的“小世界”研究试验表明,在那些大规模的、看上去毫无组织的人口中,实际上充满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人们之问有着广泛的联系。
甚至只要经过五六个朋友的朋友,通常就足以将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提要:作者认为,社会分层机制总是嵌入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并由规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的。
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并以行政性的委托—代理方式经营,人力资本产权残缺;这样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人力资本只能以非市场贸易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结合,经营剩余以国家租金的形式存在;国家公共权力不但表现为索取剩余的租金权力,也表现为分配这些租金的再分配权力。
再分配者在再分配过程中偏向自己而导致阶层分化。
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情形下,公有资产的既具行政性又具契约性的委托—代理制度,以及嵌入在政治权威结构之中的市场制度,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
如此制度安排,决定了国家公共权力持续地但只是部分地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同时它还衍生成了权力精英谋取私利的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对生活机遇的分配产生着影响。
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
以这些动力基础为依据,作者构建了一个由十个阶层构成的框架,以呈现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轮廓。
关键词:制度;分层机制;市场转型本文尝试在泽兰尼(Szelenyi)的制度主义社会不平等观基础上,发展出一个用以呈现当前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姑且称之为“新制度主义的阶层分析框架”。
这一制度主义的新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当前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的一组命题;(2)以上述动力基础为依据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所作的阶层划分。
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呈现这一理论建构的策略、主要内容和基本解释逻辑:(1)剖析泽兰尼的制度主义分层观在解释当前中国分层机制时的局限,以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2)如何将关于社会主义权威结构的分析与产权制度分析结合起来,并借助市场能力、租金概念,扩展制度主义的分层观;(3)揭示产权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经济类型里是如何决定人们的阶层地位的;(4)形成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以及分层结构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嵌入性与合同关系1作者:周雪光(杜克大学)、赵伟(音)(杜克大学)李强(清华大学)、蔡禾(中山大学)摘要:企业之间的合同意味着市场空间中的普通经济关系;它们同样被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之中。
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本研究考察了这样三种机制——节约交易成本、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以及制度性关联——是如何影响企业间的合同关系的,其影响方式包括(1)选择寻找合同伙伴的渠道,(2)某项合同的正式程度与具体条款,(3)合同执行过程中社会互动的强度。
取自两个中国城市——北京和广州620家企业的877份合同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
作者发现了社会关系、制度性关联与规范性环境在合同开始阶段的独特作用,同时考察了企业所采用的合同的形式,而特定交易的因素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对于社会互动的强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发现显示了经济计算、社会网络与制度性关联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也是对原有理论观点的补充。
流行于市场、经济领域与社会之中的企业间的合同(interfirm contracts)意味着持久的双边经济联系。
这些合同以最为清晰的形式详细讲来,是一种预期的经济交易——购买顺序、租约或对所提供服务的认可,伴随着具体的最后期限、质量与价格——在经济行动者之间自愿达成一致。
如果没有预期的经济交换,就没有签订合同以建立和维持这种企业间的双边关系的需要了。
在这一意义上讲,合同关系是普通市场中最为明确的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正如Macaulay(1963)所指出的,商业合同关系通常并不是在法律的基础上,而是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建立与维持的。
这些观察在解释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关系方面强调了几个关键但又未得解决的问题。
例如,Macaulay大量揭示出限制了合适商业行为的共有标准与期望。
但这些标准来自哪里?它们是由可以用对未来回报的期望(例如,名牌效应)这一经济学逻辑解释的经济动机加以维持的吗?或者它们是立足于经济交易的直觉领域(immediate realm)之外的社会过程?一个更一般性的问题是:社会关系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响经济交易?我们考察了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如何以企业间合同的形式影响持久的双边经济交易。
我们的研究在两个方面对“嵌入性”(embeddedness)观点有所贡献:首先,我们不仅通过思考Granovetter(1985)所曾强调过的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network-based social relations),而且通过明确加进并论证作为经济关系重要基础的制度安排的作用,从而丰富了嵌入性观念。
其次,我们通过思考和比较基于交易成本、社会关系和制度的三种机制,从而增强了嵌入性概念的分析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嵌入社会过程之中的经济行动的特定形式与条件上。
我们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型经济(transitional economy)。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正处于基础制度的改革过程之中。
与这些变革相伴随,原本控制于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现在也开始了市场交易。
中国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企业形式的多样性、计划经济的制度遗产、市场机制的浮现、以及在改革前和改革时代流行的客户间的社会关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转型经济中的企业间合同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的丰富制度背作者周雪光的联系方式是:杜克大学社会学系,Durham,NC 27708(xzhou@)。
我们要对Lisa Keister,Nan Lin,Mark Mizruchi,Ezra Zucherman,以及《美国社会学评论》(ASR)的评稿人与编辑所提出的对本文有所帮助的意见表示感谢。
本项研究的资金部分来自于CCK基金会的赠予,部分来自于杜克大学对本文第一作者的研究经费。
1本文发表于《美国社会学评论》2003年2月,68卷1号,75-102页。
景(Bian 1997;Guthrie 1997,1999;Keister 1998,2001;N.Lin 1995;Naughton 1995;Nee 1989,1992;Oi 1999;Walder 1986,1992,1995)。
我们首先界定了合同关系背后的三种机制以及在这些推理思维之中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讨论这些观点在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含义而提出假设。
其次,我们给出了一个在这些假设指导下的针对合同关系的经验研究报告。
我们的经验研究以合同关系的模式为基础,资料来自于两个中国城市620家企业的877份合同。
对合同关系的解释:三种机制广义的合同关系是指两家企业之间就某一商业交易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协定。
合同来源于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订购与发送之间的时间分离(the separation of time)。
一项合同关系是一种经济交易的特殊形式。
在我们考虑这类关系中的特定机制之前,我们首先强调作为经济关系具体形式的企业间合同的特征。
合同关系:分析的焦点我们以Williamson(1975)提出的有关经济关系的两种理想类型——市场与等级(hierarchies)作为开端。
在其中一端,市场意味着在匿名的行动者之间进行的由价格来引导的经济交易。
在此理想图景下,除了交易群体的算计之外几乎没有必要存在其他任何关系。
而在另一端,经济交易可以内化到正式组织之中,在其中等级制权威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与互动的命令模式(例如,管理者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附属企业之间的内部转移关系)。
许多经济关系都可以算作这两个理想类型之间连续统的某一点。
比如,战略联盟就通常包括双边关系中的独立与等级性合作(Gulati 1995b);合并与获得(mergers and acquisitions)则是从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如资源交换或竞争)到正式等级的转化。
在我们的研究中,一项企业间的合同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更接近于市场而非等级制。
合同与固定地点的市场交换有所不同,因为在其执行过程中通常会包含两个合同群体之间的持续互动。
合同也不同于长期的组织间关系或商业群体的关系(Baker, Faulkner, and Fisher 1998; Keister 2001; Mizruchi 1992),因为我们所研究的不同类型的合同包含了借助价格机制而非企业间合作的特定资源的交换(商品或服务)。
然而,Granovetter(1985)曾指出,经济交易很少发生在匿名的市场中;甚至可以说,它们通常“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这一点特别适合于那种通常包含了个体之间稳定互动的合同关系,而对于这些个体来说,商业关系经常与社会关系“相混合”,“尤其是在商业精英之间,商业关系会溢出为喜好社交(spill over into sociability)或喜好社交溢出至商业关系”(Granovetter 1985: 495-96)。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把合同关系作为分析的焦点以检验经济关系是如何嵌入到社会关系和制度之中的。
我们根据这样三种构成合同关系之基础的特定机制来组织自己的理论发现:(1)以节约交易成本(economizing transaction costs)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经济计算,(2)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3)稳定的制度性关联(institutional links)。
这里的机制是指可能解释可观察的社会事实之间关联的近似的因果关系。
甚至当我们观察到商业交易中存在社会关系时——例如信任、规则和社会互动——仍然需要解释哪种特定机制导致和影响了这些例子中社会关系的作用。
举例来说,通常可以看到商业关系中存在个人间的友谊。
这样两个社会事实之间的关联或许可以归功于不同的机制:经济计算,文化规范,社会网络的存在或这些机制的混合。
由此看来,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确认社会过程的存在,而且要解释为什么去观察这些经验模式。
三种机制节约交易成本根据新古典主义的逻辑,人类经济学(the homo economicus)面对的中心问题是最优化问题——发现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以实现个人的期望目标(效用)。
这一原则同样引导着个人对于合同关系的选择。
最近的经济学研究焦点在于把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作为一种机制用于解释不同类型合同的形式与实际执行情况。
经济活动产生交易成本,其中之一就是为解决商业交易中的复杂性和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而设计合同时产生的成本。
合同关系形成于这类情境,在其中经济交换从固定市场(spot markets)中转移出来并依靠合同双方的承诺以规范未来的行动。
合同群体(the contractual parties)面对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量度合同效果与强制对方执行的困难以及相伴而生的机会主义行为。
结果,合同的古典模式不再有意义并让位于关系性合同(Macneil 1978)。
正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指出的:“产生于那一情境中的组织的需要在于:把交易活动组织起来以遵循有限理性进行计算,同时保护它们以避免机会主义的危险”(p. 32)。
在这一分析框架中,一项合同关系所采取的特定形式取决于所包含的交易成本(例如,特殊的交易资产)以及必需的合同管理或保障的类型。
为论证这一系列观点,我们来思考一下一家电力企业在购买煤炭时所面临的不同类型的交易成本。
考虑到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的一种),电力企业把设备安装在靠近煤矿的地方更为节省。
然而,存在一个潜在的“障碍”问题,即一旦电力企业决定投资安装设备,这家煤矿就拥有了一种对交易活动重新谈判的优势。
寻找一个合适的合同伙伴与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设计合同都会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
那么,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在这些条件下产生的合同关系就应该采取特殊的形式以使成本最小化。
实际上,Joskow(1987)曾指出,煤炭供应者与电力使用者之间合同的持续期更倾向于长期性——以适应特定关系的投资和潜在的障碍(参见Shelanski与Klein1999年对类似经验研究的回顾)。
在多大程度上这些观点可以应用于对中国这类转型经济的研究?在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在资源分配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企业只在生产与资源交换方面有不大的自主决定权。
但即使在计划经济下,也存在广泛的、侧面的企业交易以寻求计划之外的资源支持(Berliner 1957; Kornai 1980; Walder 1989)。
结果,在资源交换与企业关系中也就包含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的国有与集体企业都获得了更大经营决定自主权。
各种新型的企业也在中国出现,例如私有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更近出现的股份制企业。
更重要的是,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也在随着时间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关系主要发生于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之间并且要受到紧密的行政监控的支配,而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大多数的企业交易是借助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