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3-22课提纲

合集下载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抗战的背景、起因,探讨胜利的重要因素,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国家意识。

本文将对该教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教学价值与效果。

在教学的引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抗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到抗战历史的话题中。

同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中国面临的困境,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部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分组演练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抗战的具体起因和经过。

通过对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等重要战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困境。

在讲解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小故事,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感性,使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在教学的拓展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并结合课堂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如何评价国共合作对抗战胜利的作用?如何通过宣传和动员,凝聚全国人民战胜外敌的意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的巩固和拓展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如分角色讨论、小剧场表演等,让学生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独立思考的作业,如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理解和评价等,用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通过引入、呈现、拓展和巩固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情感、认知和思维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中的互动和讨论,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思考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培养。

七下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三课知识点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

④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三、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一)科技方面。

九年级历史下册3——20课提纲(北师大)汇总

九年级历史下册3——20课提纲(北师大)汇总

九年级历史下册1月期末考复习提纲03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操纵,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世界的企图,中心问题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2.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内容:①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②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③德国应支付巨额战争赔款;④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3.中国问题: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4.《凡尔赛和约》等合约构成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祸根。

5.美国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九国公约》,调整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6.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确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掩盖不住社会矛盾和不公,德莱塞《美国的悲剧》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控诉,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2.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于1929年首先在美国爆发,导火线是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黑色星期四),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过剩;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八上历史第三课知识框架

八上历史第三课知识框架

八上历史第三课知识框架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关于八上历史第三课的知识框架:八上历史第三课知识框架一、课程主题鸦片战争二、重要人物1. 林则徐- 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虎门销烟,彰显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 他曾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2. 道光帝- 清朝的皇帝,在鸦片战争期间态度摇摆不定。

三、背景1.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 反问一句,英国为啥这么着急?还不是工业发展太快,国内市场不够用啦!2. 中国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就像一个封闭的小城堡,自己能生产,不想和外面交流。

3. 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谋取暴利。

四、过程1. 虎门销烟- 1839 年6 月3 日至25 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 那场面,真是壮观又解气!难道我们能容忍鸦片毒害国人吗?2. 英国发动战争- 1840 年6 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 这英国也太霸道了,说打就打!3. 战争的发展- 英军沿海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

- 咱们的海防就这么容易被突破吗?4. 清政府求和- 1842 年8 月,清政府被迫求和。

五、结果1. 签订《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2100 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 这可真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啊!2.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影响1. 政治方面-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 难道我们能甘心国家变成这样吗?2. 经济方面-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就好像原本平静的湖水被搅乱了,再也回不到从前。

3. 思想方面-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向西方学习。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提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的提纲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主题,可能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个重要时期、事件或者人物。

2.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比如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等。

3. 教学重点和难点,可能是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概念的理解、分析和评价。

4. 教学内容,具体讲解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内容。

5. 教学过程,包括引入、讲解、讨论、实践等环节。

6. 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可能包括阅读、讨论、写作、实地考察等。

7. 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可能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等。

8. 课堂作业,可能是课后阅读、思考题、讨论题等。

以上是一般历史课程提纲的一些常见内容,具体的提纲可能会根据教材和教学要求有所不同。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七年级历史下册1-22课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1-22课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地位)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意义)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7、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8、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历史上称“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9、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0、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11、唐朝饮茶风俗流行,唐朝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1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3、唐都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内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14、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15、唐朝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16、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重要内容。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15-22课)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15-22课)

(七下)八年级历史期末提纲(15-22课)(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钢铁长城1、陆军:陆军在革命时期就创立了。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2、海军:(1)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东海、南海、北海舰队。

(2)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海军装备了自己的核潜艇(1974年)。

现在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3、空军:(1)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诞生后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蒋道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五架敌机。

(2)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制引进了一批新型机。

4、导弹部队:(1)导弹部队被称为“第二炮兵”部队。

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2)我国导弹部队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3)我国导弹部队组建于20世纪60 年代。

第16、17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年里,就同苏联(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敌对、对抗)态度,具体表现有★①经济:封锁禁运②政治(外交):实行外交孤立政策③军事:包围威胁。

3、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上的成熟。

★4、列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是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认识到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以及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现代社会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存在疑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现代社会的认知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以及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体的现代社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13-22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13-22课)

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13-22课)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1、红军长征:(1)原因:红军第___ 次反“围剿”失败。

(2)时间:___ _年至____ 年。

(3)经过: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强渡_ ___,解放,召开遵义会议,___ _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____ ,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__ ___会师。

___ 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⑷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保存了党和红军的_________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遵义会议( 年1月) 主要内容;(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____和______的错误,取消了在军事上的指挥权;(2)肯定__________的正确主张。

(3)会后确定军事上由等负责指挥。

意义:(1)遵义会议确立了以___ ___为核心的党的中央的正确领导;(2)这次会议挽救了___ 、挽救了____ _、挽救了__ __,是党的历史上_____转折点。

第14课:难忘九一八1、______年9月8日,日军制造______ _事件,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事变爆发。

由于蒋介石下令_ _______,东北三省迅速沦亡。

中国人民____ _抗战开始。

中共派____ ____到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______ 年12月12日,为_________ ,发动西安事变。

扣押___ _,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__ ____、___ ___,中共从_______ _利益出发,派______ __到西安调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____ __ _基本结束,________ ____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七七事变:(1)时间:______年7月7日;地点:北京西南___ _______。

七年级历史下第3课知识体系

七年级历史下第3课知识体系

七年级历史下第3课知识体系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与农业文明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三课的内容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文化和农业文明。

这一阶段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之一,其深远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

一、青铜文化的璀璨篇章青铜,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金属冶炼技术之一,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经历了商、周两个辉煌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

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载体,如鼎、簋、爵、戈等,它们的造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细腻,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

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记载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社会信息,为后人研究早期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例如,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展示了商朝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度,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权力结构的象征。

二、农业文明的奠基基石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农业文明也在不断发展。

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到长江流域的大汶口文化,人们开始定居生活,种植五谷,驯养家畜,掌握了简单的农具和灌溉技术。

农业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向定居生产转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

同时,这些早期农耕社区的社会组织形式,如氏族、部落,也为后来的国家形成打下了基础。

三、礼乐制度与早期社会秩序青铜器的使用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早期社会的礼仪制度形成。

比如,青铜礼器的规格和数量反映了贵族的身份地位,而祭祀活动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宗法关系的重要手段。

《周礼》中的规定,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构建。

这些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科技与文化交融这一时期,除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和文化也有显著的进步。

例如,陶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得日常生活用品更加实用且美观;天文历法的初步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间指导。

同时,文字的出现,如甲骨文和金文,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记录了历史,传播了知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初中历史第3课总结知识点

初中历史第3课总结知识点

初中历史第3课总结知识点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1. 夏朝的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始。

2. 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分封为诸侯,这些诸侯统治各自的封地,形成了分封制。

夏朝的政治中心在灵宝,当时国王负责管理国家事务,辅助的有大臣和官吏。

3. 夏朝的文化特点夏朝时期,中国社会已经有了文字,最早的甲骨文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夏朝的人们善于打猎,耕田,养蚕等,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此外,夏朝还有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以及音乐舞蹈等文化活动。

4. 商朝的建立商朝是夏朝的继承者,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商朝的政治中心在商都。

商朝时期,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社会中的重要物品,也被用作礼器。

5. 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时期,国家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变,诸侯与王之间的权力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商朝的国王拥有最高权力,但是在实际统治中需要依靠诸侯的支持。

同时,商朝国王还设立了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6. 商朝的文化特点商朝时期,发展了许多文化技术,比如商朝的青铜器多姿多彩,书法也开始得到了发展,同时,商朝还有丰富的篆刻和铸造业。

7. 西周的建立西周是商朝的继承者,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的政治中心在镐,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封建制度的巅峰。

8. 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采用了分封制度,国王将国家分封给诸侯,实行封建制度。

国家各级官员都是由贵族担任,政治权利由王室和诸侯共同行使。

9. 西周的文化特点西周时期,提出了以礼治国的思想,注重教化阴阳五行的理论九州的诸神。

五方拱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化和思想文化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西周王室逐渐衰弱的时期,各个诸侯国开始兴起和崛起,独立自主,形成了百家争鸣、五霸争雄的局面,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墨家、道家、名家等思想学派开始崭露头角。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政治局面更加混乱,七雄争霸的情况更加明显,同时也是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活跃时期。

初中历史第22课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第22课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第22课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世界的动荡和中国的抗争的背景和主要事件。

2. 理解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发展与变革。

3. 分析近代中国的抗争方式和成果。

【教学重点】1. 近代世界的动荡和中国的抗争。

2. 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

【教学难点】1. 分析近代中国的抗争方式和成果。

2. 理解近代中国在世界动荡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科书及相关资料。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世界的动荡和中国的抗争。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近代世界的动荡和中国的抗争的背景和主要事件。

2. 分析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特别是抗争的方式和成果。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近代中国的抗争方式和成果。

2. 就近代中国在世界动荡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讨论。

四、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近代中国在世界动荡中的抗争和变革。

五、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世界的动荡和中国的抗争对中国的影响。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近代世界的动荡和中国的抗争的文章。

【板书设计】近代世界的动荡与中国的抗争- 背景和主要事件- 中国的发展与变革- 抗争的方式和成果【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近代世界的动荡和中国的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下历史第三课知识框架

七下历史第三课知识框架

七下历史第三课知识框架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的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大秦帝国的兴衰”,主要介绍了秦朝的建立、统一中国、秦
始皇的治理和秦朝的覆灭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汉朝的兴起”,主
要包括汉高祖刘邦的建立、汉朝的初期治理、汉武帝的统治和汉朝
的疆域扩展等内容;第三部分是“汉朝的衰落”,主要介绍了王莽
篡位、新朝的建立和东汉王朝的兴衰等内容。

在这些内容中,我们
可以了解到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和发展,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对今天中国的
影响和启示。

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没课思维导图复习提纲(手写)

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没课思维导图复习提纲(手写)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复习提纲标题时间课文子目思维导图第1课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①鸦片走私与林则徐虎门销烟②英国发动侵略战争③《南京条约》的签订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①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②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3课天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①洪秀全与金田起义②定都天京③天京陷落第4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①洋务运动兴起②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③建立新式海军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894年-1895年①甲午中日战争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①康有为与公车上书②百日维新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1900年-1901年①义和团运动②抗击八国联军③《辛丑条约签订》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95年-1905年①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②同盟会与三民主义第9课辛亥革命1911年①革命志士的奋斗②武昌起义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1912年①中华民国的建立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1912年-1927年①二次革命②袁世凯复辟帝制③护国战争④军阀割据第12课新文化运动1915年-1917年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第13课五四运动1919年①五四运动的爆发②五四运动的扩大③五四运动的意义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②中共共产党的成立③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年-1927年①国共合作的实现②北伐胜利进军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1927年-1931年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与③井冈山会师④工农武装割据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4年-1936年①战略转移与②遵义会议③过雪山草地④红军胜利会师陕甘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1931年-1936年①九一八事变②华为危机与一二.九运动③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1937年①七七事变②第二次国共合作③淞沪会战④南京大屠杀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1938年-1944年①台儿庄战役②武汉会战③第三次长沙会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1937年-1940年①平型关大捷②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③百团大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940年-1945年①全民族坚持抗战②中共七大③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④抗日战争胜利的愿意与伟大意义第23课内战爆发1945年-1949年①重庆谈判②国民党发动内战③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7年-1949年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②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840年-1949年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840年-1949年①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②文学艺术的成就。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获奖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获奖教案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妇女地位提高及其表现;生态和人口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认识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辩证看待生态和人口问题,树立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技和竞争意识,刻苦学习,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妇女地位的提高教学难点:生态和人口问题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甚至乃至于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

全片以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为基点,从历史出发,以国际化视野和面对未来的前瞻思考,深入探寻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思考这场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人性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

该作品旨在引导全社会更准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互联网,更深刻地思考互联网,有准备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是怎样被发明和运用的?互联网给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互联网时代“未知”的是什么?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用途。

设问:图片反映了哪一先进技术的运用?这一技术是如何建立和普及的?这一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有何关系?提示:(1)计算机网络技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说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

归纳总结: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
以下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涉及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运动。

代表人物有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主要内容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 戊戌变法: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
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改革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最终失败。

3.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4.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
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治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
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以上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中的重点内容,同学们学习时可以参考这些要点,并阅读课本巩固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第3课华夏之祖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2、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答:二、禅让制:1、含义: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2、夏朝:建立者,时间: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标志社会结束,社会开始。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1、禹死后,继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代替了“公天下”变成了“”。

是下次最后一个国王,因其夏朝走向衰败。

2、灭夏建商人物是。

3、商强大的原因有:○1汤任用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2汤关心4、商朝盘庚迁都到殷,后人又称商朝为。

5、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统治残暴。

他创制了之刑。

周文王任用等人,国力逐渐强大。

年,周武王在打败商纣,商朝灭亡。

建立西周,都城为,又称。

6、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

○2内容:周天子把和平民、分给、等,形成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向天子,平时,战时带兵随从天子。

○3作用:开发了地区,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7、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

年西周灭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是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代表作有和。

西周时,更加丰富。

大量用于。

“三星堆”文化与同期,在平原,代表作有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商朝时期就有烧制的瓷窑。

3、夏、商、西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相当发达。

后代称为“五谷”的的农作物,时期已经齐备。

在技术上已知道、施肥和。

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4、奴隶地位低下,命运悲惨,没有,被随意转让和,还用做祭祀供品和。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东周:时间:年,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二、春秋争霸:⑴春秋五霸:指、、等五个霸主。

⑵齐桓公称霸:原因:。

称霸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⑶晋文公称霸:原因:。

称霸标志:在之战(“退避三舍”)中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问鼎中原)⑷楚庄王称霸。

打败晋国称霸主。

三、战国七雄:⑴七雄:、、、、、、。

⑵方位:()——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由北向南)。

⑶主要战役:①(齐魏:围魏救赵)②(齐魏,减灶计)③(秦赵,纸上谈兵)。

战役之后,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了。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⑴时期,我国开始出现农具。

到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⑵已使用牛耕,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和农作物显著提高。

二、都江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⑴时间:⑵人物、:⑶目的:⑷作用:三、商鞅变法1.目的:2.人物:(“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3.时间:,支持者:4.内容:⑴⑵(3)5.作用:⑴⑵⑶6.战国时各国变法的影响:⑴通过变法,逐步确立起来。

我国形成。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一、汉字的演变:演变的过程: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朝开始的,2、商周时期,人们还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叫做(“”),也称(“”)。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1.天文:甲骨文有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2.历法: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

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医学:扁鹊:之际的名医,总结出得、、、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1.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过节时有吃粽子和划龙舟的风俗,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他是()时期的()国人,他的名著是(《》),名言有(),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人。

2.春秋战国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出土大量的中古乐器,其中以最为珍贵。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为什么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

2、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他是()时期的人,他思想方面的成就主要有(1)提出了“”学说,(2)主张、。

他的学说成为我国,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

孔子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请列举。

⑴,广收门徒。

⑵注意“”。

⑶教育学生要。

(4)“温故而知新”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他的思想主张有3、道家学派:创始人是(),他是()时期的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里,他认为事物都有(),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4、墨家学派:创始人是(),他主张5、道家学派: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他提出了“”的观点。

6、法家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他主张(),提倡(),提出了建立(),深受()国国君的赏识。

7、兵家学派: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此书是()家鼻祖()所著,此人是什么时期的人?(),著名的军事格言是“”。

第10课:“秦王扫六合”1、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是()国,富强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进攻的战役是()。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都城在(),建立者是(),建立时间是()。

4、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至高无上,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分管(、、);地方推行(),分天下为()郡,郡下设()。

此制度主要是受()家学派的影响。

其中影响至今的是()。

5、秦始皇为了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统一货币。

统一使用秦国的()钱。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把()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

6、秦始皇时焚书,活埋儒生的事件叫(“”),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建议人是()。

危害有()。

7、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进扰采取的策略是(),派大将()反击匈奴。

8、负责修筑秦长城的人是(),秦长城西起(),东到(),用来抵御()。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独创性的象征。

9、秦始皇时兴修的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利工程是()。

灵渠沟通了()和()两大水系。

10、秦朝疆域广大,东至()、西到()、北至()、南达()。

11、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答: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1、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繁重的()。

主要是指修()、()、()、()等。

②沉重的()。

农民要将收获的()上缴国家。

③残酷的()。

④()更加残暴。

2、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3、前期,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年,地点:(),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

(陈胜: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意义:。

4、后期,项羽、刘邦起义:(1)继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农民军进行反秦斗争的是()和()。

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发生时间为(),领导人是(),此战役的特点是(),与此战役有关的成语是()。

(2)最后推翻秦朝的是()领导的农民军,秦朝统治者向()投降,秦朝灭亡。

(3)秦朝建立于()年,灭亡于()年,在历史上存在了()年。

5、西汉的建立(1)时间:()年。

(2)建立者:(),就是()定都(),史称西汉。

6、秦始皇的功过: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局面一: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称为是“文景之治”)原因: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文景之治”的措施:1、2、3、4、“文景之治”的表现:1、2、3、二、局面二:汉武帝的大一统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答:1:政治上:2:思想上:3:经济上:5:军事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三、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都城:洛阳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答:相同点: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不同点:1、秦始皇采取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抑制、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其灭亡。

2、汉武帝独尊儒术,提倡儒家思想,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汉朝大一统的形成。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统一蒙古: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2、匈奴族生产的发展的表现:兴旺发达;也发展起来;学会二、匈奴与汉朝的和与战(表中划线部分要背)时间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汉元帝时期背景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经过,国力强盛匈奴分裂,其中向汉朝称臣政策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

派、出击匈奴(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昭君出塞作用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漠北之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是指: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年目的:。

意义: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年;目的:意义:4、西域都护的设立:时间:年,机构名称:;目的:意义:标志着,成为我国。

5、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二、丝绸之路1、背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2、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路线:从()—()—()—中亚—()—()3、意义:注:汉朝时民族关系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 纸的发明时间:早期(用麻做的纸)2. 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时代: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4、东汉数学名著:《》,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某些内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5、东汉——张衡——地动仪(能测地震方向),意义: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6、华佗(东汉):擅长外科手术、制“”(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创“五禽戏”7、张仲景(医圣):写成《》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问:列举我国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答:1、发明和改进造纸术;2、《九章算术》里的某些内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3、张衡发明地动仪;4、华佗制成“麻沸散”。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的传入①起源于②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③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

2、道教的兴起①道教是的宗教②创始人:③时在民间兴起,“太上老君”是指。

道教对我国有深远的影响。

二、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时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和家。

《史记》记载了从到的历史,体例是。

《史记》的评价:1、《史记》是我国的,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著作。

三、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背景:年,北方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