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闻一知十
【成语故事】闻一知十“闻一知十”是指判断事物的总体特性,只需要通过观察其中一个方面就能推断出整体情况。
据传说,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曾送人去到楚国,向楚国国君贺芝询问一些问题。
贺芝聪明睿智,回答问题非常精准。
国君惊叹不已,问他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智慧的。
贺芝说:“我只是在韩国时看到一只公鸡三次‘啼五次’,就从而得知了三百条种事情的规律。
”楚国国君非常好奇,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贺芝解释道:“三只公鸡分别啼叫,其中一只啼五次,一只啼四次,还有一只啼三次。
这只啼五次的公鸡是群中的领袖,啼声比较响亮。
它们的叫声可以用来预测天气,如果它们突然停止叫声,那就是要下雨了。
另外,它们的啼声可以显示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譬如,他们每天早上六点钟开始叫,那么这就说明人们已经开始起床并且准备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了,而下午五点钟停止叫,又说明这时候人们已经放下了工作准备休息了。
通过这些信息,就可以判断出整个韩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楚国国君非常惊叹,并称他是“闻一知十”之人。
贺芝向国君解释说:“俗话说得好,万物皆有相通之处。
只要我们多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积累起来,就能够把这些细枝末节整理成树木森林的总体图像。
”从此以后,“闻一知十”这个成语就被广泛使用了。
从贺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示。
首先,我们要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关注它们的运动、变化和规律,这是寻找通规的前提。
其次,我们要对已经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揭示它们的整体性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周围的世界,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现象。
谈谈“闻一知十”与“闻一知二”
谈谈“闻⼀知⼗”与“闻⼀知⼆”谈谈“闻⼀知⼗”与“闻⼀知⼆”《论语·公治长》第九,⼦谓⼦贡⽈:“⼥与回也孰愈?”对⽈:“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以知⼗,赐也闻⼀以知⼆。
”⼦⽈:“弗如也,吾与⼥弗如也。
”赐之不如回概⽆疑问,⽽由此句,赐之如何不如回多不明也,余稍作推敲。
若说⼆之数较⼗之数少了许多,回之知较赐之知多,⽽得赐不如回,虽道理简单明了,⼀看便懂,如弼⾔:“假数以明优劣之分,⾔⼰与颜渊⼗裁及⼆,明相去悬远也。
”然圣⼈之⽴⾔⽴得,岂简单以闻见之多寡⽽论之,且闻⼀知⼗之聪慧程度,即便圣⼈亦难达到,事分巨细难易,⼈之为学⽅法专攻不⼀,夫⼦圣德,岂单以闻知之数量论⼈。
韩愈云:“吾观⼦贡此义深微,当得具体⼋分,所不及回⼆分。
不然,安得仲尼称弗如之深乎?”韩⼦此解亦从数量⾔之,且逻辑混乱,不知所⾔。
《集注》朱⼦云:“⼀,数之始。
⼗,数之终。
⼆者,⼀之对也。
颜⼦明睿所照,即始⽽见终。
⼦贡推测⽽知,因此⽽识彼。
”梁章钜《论语旁证》谓⼦贡必待告往⽽知来,若颜⼦⽆所不说,则不待告往⽽知来者。
亦是说赐分事为⼆,不如颜⼦之始终⼀也。
概⾔,朱⼦之意概举颜⼦之知始终周遍,⽽⼦贡之知不如回之通透,回近于⽣知,“即始⽽见终”,⼦贡则是”推测⽽知,梁⽒之意⼤底亦如此。
然吾⼜疑之,本是个知之清浊厚薄问题,⼦贡亦明此理,⼦贡何⼜说个⼗与⼆在这⾥?⼦⽈:“赐也,始可与⾔诗矣,告诸往⽽知来者。
”同样的道理,夫⼦说得清楚明⽩,⼦贡没有故弄⽞虚得理由,再者,对于⼦贡“告诸往⽽知来者”,夫⼦倒是赞赏有加。
对此⽐较之分析,多建⽴于⼦贡提出的标准之上,即承认⼦贡所认为的⼰闻⼀知⼆,回闻⼀知⼗,故⼰不如回的⽐较标准,然夫⼦明⾔⼦贡不如回,⽽并没有以⼦贡所谓之不如之理由为是。
回、赐皆孔⼦门⼈之佼佼者,夫⼦寄予厚望,必然希望⼆⼦登堂⼊室,成贤成圣,闻⼀之⼏之闻⽽知之之能⼒概⾮夫⼦之深意。
“弟⼦⼊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君⼦去仁,恶乎成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有于艺,”“⼠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闻一知十_
闻一知十【成语名字】闻一知十【汉语拼音】wén yī zhī shí【成语解释】得知一件事,便可推知十件相关的事。
形容人禀赋聪敏,善于类推。
语出《论语.公冶长》。
【成语典故】《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成语注解】(1) 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的字,“端木”为其姓,春秋卫国人。
善于经商,有口才,为孔子弟子,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科,料事多中。
(2) 女:同“汝”,你。
(3) 回: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字子渊(亦作“渊)”,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
天资明睿,贫而好学,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其“不迁怒,不贰过”。
后世称为“复圣”,列于孔门德行科。
(4) 愈:胜、高明。
(5) 弗如:不如、比不上。
【成语出处】1、《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源)2、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上之明睿,可谓闻一知十矣。
”3、《石点头.卷二.卢梦仙江上寻妻》:“扬州江都地方,有一博雅老儒李月坡。
妻室已丧,祇有一女,……月坡自幼教他读书,真个闻一知十,因此月坡命名妙惠。
”4、《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马万群)夫人早丧,单生一子,名曰马任,表字德称。
十二岁游庠,聪明饱学。
说起他聪明,就如颜子渊闻一知十。
”5、清.龚自珍〈春秋决事比自序〉:“后世决狱大师,有能神而明之,闻一知十也者,吾不得而尽知之也。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形容人禀赋聪敏,善于类推。
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聪慧敏悟”的表述上。
【近义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一个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它的意思是通过一个事例来联想出类似的其他事例,并从中得出更多的知识。
这句成语的精髓在于倡导我们对事物的周围环境和相关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这句成语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举一反三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运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我们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找到类似的例子,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很大帮助。
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展现出我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举一反三也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将其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该知识。
举一反三的方法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语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词、一个句式进行拓展,从而扩大我们的词汇量和语文应用能力。
举一反三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不断地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和总结,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联想、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
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的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举一反三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一些道理,提高我们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对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和总结,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道理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通过不断地进行举一反三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智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
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很有才干,孔子周游列国,子贡随行,关于外交方面的事情,往往由子贡去办。
有一次,齐国准备征伐鲁国,孔子想派弟子前去护卫,许多弟子纷纷自荐。
孔子最后还是挑选了子贡。
子贡果然不辱使命,使小小的鲁国免除了一场危难,尽管如此,孔子却认为他比颜回还差些。
他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人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能和颜回比呢?颜回听见一分就能知十分,而我听见了一分,只能猜到两分。
孔子听后,也同意子贡的话,并感叹道:你是不如他,而我也不如他呀!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
殡人聪明、善于推理。
《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闻一知十
成语拼音:wén yī zhī shí
成语解释: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典故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成语例句:许地山《玉官》:“她每是讲头解尾,闻一知十。
”。
【成语故事】闻一知十
【成语故事】闻一知十闻一知十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齐策一·江水九拍》。
以下是故事的详细内容: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贤臣名叫百里奚,他为人聪明机敏,深得齐襄王的赏识。
一次,齐襄王要派百里奚去逛逛周围的国家,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外患。
百里奚得到命令后,马不停蹄地出发了。
百里奚一路上目睹了许多国家的景况和风土人情,也见识了各国的治理方式。
在一次途经燕国的时候,他故意掉落了一只金鼎。
当时,有个燕国的士兵拾到了金鼎,非常高兴,立即带着金鼎去找他的朋友燕王。
燕王看到金鼎后,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立即召集了宫廷里的智者们讨论金鼎的来历。
智者们观察了金鼎一番后,其中一个智者发现金鼎上有一个齐字的铭文,立即想到了齐国。
他告知燕王,百里奚是齐国的贤臣,燕王非常感兴趣,并决定派使者去齐国访问百里奚。
燕王为了显得足够重视,又给了使者一封特殊的信件。
使者接到命令后,前往齐国找到了百里奚,并将燕王亲笔写的信交给了他。
百里奚得到信后,立即明白这是燕王想锲而不舍地联络齐国的意思,于是他热情地招待了燕国的使者。
在与使者的交谈中,百里奚了解到了燕国政治上的种种情况,发现军事实力远不如齐国强大。
但他并没有泄露出齐国有关内政和军事的机密,反而跟燕使者分享了许多齐国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百里奚告诉燕使者,齐国有一种叫做“弩”的神奇武器,可以在一瞬间射出多支箭矢,威力惊人。
燕使者对此十分感兴趣,认为这将对燕国提升军事实力有很大帮助。
在与燕使者的交流中,百里奚表现出了自己博学多才的一面,不仅对政治和军事有过人的见解,还对经济、文化等领域造诣深厚,使燕国的使者深受震撼。
燕国的使者回国后向燕王详细汇报了与百里奚的会谈内容,燕王认为百里奚是一个杰出的智者,决定多多借鉴齐国的经验,使燕国变得更加强大。
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成语“闻一知十”的意义。
百里奚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从一个细节中发现了能够了解一个国家整体情况的线索,并能够以小见大,从而推断出其他国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状况。
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
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
成语闻一知十出处:这个成语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闻一知十这个成语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孔子的得意门生中,有个名叫子贡的,姓端木,原名赐,本是卫国人。
子贡很有口才,连孔子也常常说不过他。
孔子周游列国,子贡是随行人员之一,关于外交方面的一些事情,往往由了贡去办。
齐国在田常执政的时候,曾经准备征伐鲁国,孔子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它遭到危难了,你们怎么没有设法护卫的行动啊?”子路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齐国去办交涉,孔子不让他去;子张、子石也表示愿意到齐国去一趟,孔子也不同意;子贡提出来,孔子就立即允许了。
子贡这次不但到了齐国,后来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西北的晋国,这几个都是当时的大国,子贡让他们互相混战,结果,齐国乱,吴国破,晋国强,越国称簕,而小小的鲁国于是免除了一场危难,获得了一时的太平C
虽然子贡这样有才干,孔子却认为他比颜回还是差些。
颜回,字子渊,也称颜渊,鲁国人,聪明好学,生活简朴,是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得意门生,子贡本人也承认不如顔回。
有一次,孔子成心问子贡道:“賜,你同回到底哪个强些?”子贡答复道:“我怎敢同他相比,他闻一以知十;我呢,闻一以知二。
”孔子点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是不如他!”
1。
欲罢不能的成语故事
欲罢不能的成语故事:颜回是鲁国人,和父亲颜路一起来跟随孔子学习。
学习一段时间后,颜回叹道∶“夫子讲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坚深,看似在面前,一会又出现在背后。
夫子循序渐進地教我,用语言来打开我的智慧,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现在我想停止不学也不可能了欲罢不能。
尽管我已经用尽了我的力量,可是距离夫子讲的道理依然很远,我想去追从,却总感到跟不上。
”颜回很穷,常常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汤、住简陋的房子,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他却乐在其中。
孔子说他是好样的。
后来颜回死了。
有一回魯哀公问孔子:“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曾经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乱发脾气、不犯两次错误,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没有好学的了。
”【拼音】yù bà bù néng【释义】欲:想;罢:停,歇。
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相关人物介绍: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
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意思就说:“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
《闻一知十》成语故事
《闻一知十》成语故事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的弟子子贡非常聪明,且能言善辩,孔子很喜欢他。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意思是我端木赐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女,器也。
”意思是你呀,就像一件器具。
孔子接着说:“瑚琏也。
”瑚琏在古代是祭祀时盛粮食的器具,非常珍贵。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是说子贡有经国济世的才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这是“闻一知十”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具有很高的悟性和理解能力。
在近代,也有很多关于“闻一知十”的典故。
比如,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闻一知十”的能力。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的一个著名难题,很多数学家都试图攻克它,但都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
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从华罗庚的一篇论文中得到了启发,他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方法,成功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较弱形式。
这个成果震惊了数学界,被誉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闻一知十”的能力。
他能够从华罗庚的一篇论文中,发现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新的解法,这充分说明了他具有很高的数学悟性和理解能力。
再比如,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他在研究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时,也展现出了“闻一知十”的能力。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的发现对于揭示宇宙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杨振宁在研究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时,从李政道的一篇论文中得到了启发,他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方法,成功地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这个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物理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杨振宁的成功,同样得益于他的“闻一知十”的能力。
他能够从李政道的一篇论文中,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一个新的解法,这充分说明了他具有很高的物理悟性和理解能力。
这些近代的典故都充分说明了“闻一知十”这个成语的重要性。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指通过对一件事物的了解,能够引申出许多相关的知识和启示。
这个成语源于《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意义和应用。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关联性。
举例来说,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如果能够通过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将它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如果我们学习到了“重力”的概念,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将其和牛顿定律、地球引力、物体运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重力这一物理原理。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面对问题时,如果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举例来说,当我们遇到一个技术性的难题时,如果能够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寻找类似的案例,并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就能够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找到更多的解决途径。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也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在创造性思维和行为中,举一反三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灵感和启发,从而开拓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和观点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提出更有创意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关联性,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培养创造力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能够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闻一知十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闻一知十【原文】子谓子贡曰:“女(1)与回也孰(2)愈(3)?”对曰:“赐也何敢望(4)回?回也闻一以知十(5),赐也闻一以知二(6)。
”子曰:“弗如(7)也。
吾与(8)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注释】(1)女:“汝”也,你。
(2)孰:谁。
(3)愈:胜过、超过。
(4)望:企及,希望达到。
(5)十:指和某种心或人事物直接关连的方方面面、完整的一切。
(6)二:指从某种心或人事物的一端推想出其另一端。
(7)弗如:不如。
(8)与:赞同、同意。
【翻译】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的素养比较高?”子贡回答说:“我哪里敢奢望达到颜回那样的素养呢?颜回见闻某种心或人事物就能透过其层次、境界所在的理,通晓与其关连的方方面面、完整的一切;而我呢,见闻某种心或人事物,只能在这个具体表现的心或人事物中,从某个方面可观察的一端推想出其另一端。
”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所说的,是不如他呀!”【评析】也许颜回颇能端正自己的心思,对于夫子之道信心坚定,专心致志,因此能很快看到某些境界的理,自然就能通晓那些境界以下的一切心和人事物,能够有超脱世间的,直接在理上正悟的智慧,这样的人,根基和悟性可能不一般,可遇不可求。
子贡代表的是绝大多数的人,在世间,有形的,在人与人、心、事物的纷扰中,透过历练、修正、摆正自己的心性和各种关系,从二元对立的两端逐步调整回归于中庸,从而渐渐悟到一点一点的理,好比“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从子贡也有自知之明来看,可以推知大多数人虽没有“闻一知十”的资质,如果能有适当的引导,通过渐渐地修养心性,摆正和方方面面的关系,也终将能明白更高境界的理而“闻一知十”。
孔子赞同子贡,可能意在嘉许子贡的自知之明和勉励子贡等学生要见贤思齐。
【延展】1、现代的智力理论,越来越强调多元性、功能性,似乎能透过学习和潜能开发而得到智能的提升和发展。
想想看:所谓学习、潜能开发、发展,是往哪个方面进行?如果心性没有升华,境界没有提高,心术不正,只想贪求,发展出来的高科技是不是更容易导致毁灭自己?道德水平不提高,那能有真正的发展吗?道德提高,是不是方方面面的关系都能理顺,是不是境界就提高了,明白其中的理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智能也提高了?2、想想看:造成“闻一知十”和“闻一知二”的差别,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当人们把某些想法、观念、制度、道理、心、人事物等看得太绝对了时,是不是容易陷在其中、无法变通而显得愚昧,失去自由自在、如意洒脱、自知之明的智慧,因此,“执着”是不是造成不明理、形成对立矛盾的根本原因?执着越严重就从“闻一知十”掉得越多,最后“闻一知零”。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削足适履【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灵王灭掉蔡国,派其弟弃疾管理蔡国。
楚灵王又发兵攻打徐国,大臣朝吴怂恿弃疾乘机夺取王位。
弃疾杀死太子禄。
弃疾让哥哥子比及子哲做国君和令尹,得知楚灵王上吊自杀,弃疾杀死子比和子哲,自立为王。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2田父之获【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是韩子卢,而跑得最快而且狡猾的兔子是东郭逡。
一天一只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三座山跑了五圈,韩子卢还是没有追上东郭逡,结果两者都累死了。
一个农夫刚好路过,轻易地捉住韩子卢和东郭逡。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3天下汹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派人对刘邦说:“天下汹汹是因我们而起,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我们两人决一死战分胜负。
”刘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
项羽命一壮士前去挑战,汉营的神箭手楼烦出来迎战,壮士失败,项羽亲自上阵击败楼烦。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4头撞南墙【成语故事】从前山东淄川县的王生从小相信道术,跑到崂山学道术。
道士见他娇生惯养认为不是学道的料,让他先砍柴锻炼。
他一心想学道,道士教他穿墙术。
他学成立即回家给妻儿表演穿墙术,结果头撞南墙碰了一个大包。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5以德报怨【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6惟命是从【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大军讨伐郑国,攻破郑国都城。
公冶长成语俗语翻译
公冶长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由此此推求而知道十点。
形容非常聪明。
朽木不雕: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
比喻人或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
敏而好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愚不可及:原指装傻,别人无法赶上他。
后指极其愚笨。
指处于不利局面善于装糊涂的人。
不念旧恶:不记住或不计较别人过的错误或个人间的仇怨。
斐然成章:①富有文采。
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
②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
含褒义。
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
指看人是否言行一致。
三思而后行:原指经过三次考虑,然后去做。
后泛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一些励志的历史故事,能够使青少年更加懂事,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等等,总之有很多好处的。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吴市吹箫】故事的主人公: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吴市吹箫】是什么意思?吴:古国名。
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
比喻在街头行乞。
【吴市吹箫】出自哪里?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吴市吹箫】词语辨析:【吴市吹箫读音】:wú shì chuī xiāo【吴市吹箫的近义词】:吴市之箫【吴市吹箫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吴市吹箫】如何造句:1、解放前,我一度流落异乡,囊空如洗,举目无亲,只好吴市吹箫,靠讨饭过日子。
2、楚狂接舆,优孟衣冠,成都卖卜,吴市吹箫,万丈红尘中,他们的身影若隐若现,成为传奇。
【吴市吹箫】典故: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chányán),将太子建的师傅伍奢(shē)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员(即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接着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
在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伍子胥(xū)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
他非常同情伍子肯的不幸遭遇,便让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
几天后。
东皋(gāo)公找了一个容貌与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让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装出关。
过关口时,故意装得慌慌张张,结果被守关将士抓住。
关口士兵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
就在这时候,伍于胥扛着一只装载行李的大口袋,在东皋公的掩护下,混出了昭关。
等守将发觉抓错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
到吴国的都城时,他已没有吃的东西。
于是他披发赤膊,装成要饭的,在吴都热闹的街市上,鼓起腹吹萧(xiāo)唱曲,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
【成语故事】闻一知十
【成语故事】闻一知十闻一知十是指从一个事例或现象中,能够推知其他类似的情况或道理。
下面,让我来给你讲一个关于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吧。
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张目的人,他非常爱读书,一天他正在图书馆中沉浸在书海中。
不知不觉,他身边聚集了许多人,看着他沉思的样子咬指思考的神情,都好奇地围了过来。
有个叫李医的人,是一个医生,他发现张目的样子有些异常,心生疑惑,便主动走上前去,问道:“张先生,为何你的眼睛看起来如此奇怪?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张目停下了阅读的动作,听到李医的问题后,才恍然大悟,回答道:“原来你们都在看我,我正在研究人眼的构造和视觉机理。
”李医听后,觉得很有意思,他也向张目请教了一些关于医学上的问题,比如人体的解剖结构、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等。
张目热情地与李医讨论起来,互相交流经验和知识。
他们的谈话引起了其他人的兴趣,纷纷围过来。
在紧张而有趣的气氛中,大家开展了一次学术性的座谈会。
在这次座谈会中,大家不仅分享了各自的学问,还解决了许多彼此碰到的难题,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原本只是张目个人的学习经验,却被其他人通过观察和提问,发现了更多与之相关的知识,从而扩展了话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闻一知十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在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的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就能够从中发现更多的事实和知识。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常常提倡多读书多学习的原因,因为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闻一知十的能力,善于观察和思考,善于总结和归纳,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实现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发展。
论语解读:闻一知十
论语解读:闻一知十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名言故事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以勤学好问而著称。
孔子开始收颜回做弟子时,就说过:“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却不发表一点不同的意见,像个很愚笨的人,可是等他回去,自己认真观看,仔细琢磨,不但完全理解所讲的内容,而且还能有所发挥。
”子贡在孔子弟子当中以颖悟著称,有一天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谁更聪明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罢了。
”孔子在卫国时,一天早上听到附近有哭声,颜回在旁说:“听此哭声,这家不但死了人,而且还有生离之苦。
”孔子让他说出原因,他举出自己根据鸟叫声判定其悲欢离合的例子,形象地说明根据人的哭声亦可推断发生了什么事情。
果然这家因贫穷,须卖子葬父,真是既有死别,又有生离。
孔子也深为颜回的正确判断而叹服。
名言史例春秋时,邹忌当上了齐国的相国,以淳于髡为首的稷下学者看不起邹忌,就结伴一齐去见邹忌,想考考他。
双方见面以后,邹忌礼数周到地接待他们,淳于髡等人只是态度傲慢地随便拱拱手。
淳于髡问邹忌:“在雪白的狐皮袍子上补一块旧羊皮会怎么样呢?” 邹忌说:“我知道,你是说不能把贤能之士与庸劣小人等量齐观。
”淳于髡点点头又问道:“榫头是方的,可是孔眼是圆的,会怎么样?”邹忌说:“我知道,你是说要小心掌握用人权,不能任用来路不明的人。
”淳于髡最后问道:“有三个人合伙放牧一只羊,可是羊得不到草吃,人也没工夫休息,这又是为什么呢?”邹忌想了想回答说:“我知道,你是说要裁减官吏,减少冗员,以免没事生事,滋扰百姓。
”淳于髡三次设辞影射国政,但邹忌都闻一而知十,正确地解释了其中的寓意,像山鸣谷应那样迅速。
淳于髡等辩论不赢,只好告辞,这一回是邹忌拱一拱手算是送客,而淳于髡等人则礼貌周全地告退。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成语故事】闻一知二
【成语故事】闻一知二话说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李云的学者。
李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有一颗好学之心。
由于他勤奋好学,所以他的知识渐渐变得非常渊博。
李云虽然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是凭着自己的一股蛮劲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名门门客。
有一年,江南地区遭受到了一场大水灾,许多百姓家破人亡。
李云听说了这件事情,心里感到非常难受。
他觉得应该为受灾百姓做点什么。
于是,他决定写封信给朝廷,陈述当前的情况并提出救灾的建议。
李云写了一天一夜的信,用了他所有的词藻和修辞,将灾情和救灾的重要性写得淋漓尽致。
他对朝廷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朝廷能够尽快派遣官员、粮食、衣服和医疗物资前去灾区救援。
李云的信很快送到了朝廷,宫廷内的大臣们看了信后,也都觉得这位李公子言之凿凿,据理力争,态度坚决,思路清晰,所以相当重视。
他们很快就商议着要将灾情上报皇帝,让皇上早作决定。
当时的皇帝是一位聪明睿智的君主,得知了李云的信后,也非常关心江南的灾情。
他当即下令,要求各地官员立即前往江南灾区救援,并嘱咐他们提供灾民们温馨的住所、充足的饮食和必要的医疗救助。
他还派遣了一位能干的大臣率领一支由各地官员和粮食医药组成的救援队赶赴灾区。
灾民欣喜若狂,无数的百姓叩首感恩,笑脸洋溢地向皇上和救援队表示感激。
他们用最真挚的话语和最深的鞠躬,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灾民们的生活也逐渐好转了。
他们有了充足的食物和温暖的住所,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救助,并且还有了朝廷的慰问和关心,心里不禁暖洋洋的。
他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封提出救灾建议的信,不由得都感慨万千。
而李云,却并不知道自己的建议竟然能够得到皇上的重视和采纳。
他只是默默地在家中等候消息,并且义无反顾地继续着他的读书和文学创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云渐渐开始忘记了他所写的那封信。
在他的心里,那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值得他过多去关心。
他只是把心思全部放在了书本和文学创作上。
不料,一天,救灾来临劝上另下,宫廷中传来了一条消息:皇上特意召见李云,希望他前去与陛下一叙。
闻一知十的成语接龙
闻一知十的成语接龙:闻一知十→ 十载寒窗→ 窗间过马→ 马瘦毛长→ 长傲饰非→ 非驴非马→马牛其风→ 风木之悲→ 悲不自胜→ 胜任愉快→ 快犊破车→车在马前→ 前古未闻→ 闻名丧胆→ 胆战心摇→ 摇席破座:十生九死、十亲九眷、十转九空、十病九痛、十日之饮、十死一生、十拷九棒、十寒一暴、十手争指、十之八九、十年读书、十万火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发十中、十死不问、十亲九故、十夫桡椎、十死九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十字路头、十里洋场、十口相传、十室九匮、十世单传、十变五化、十八般兵器、十拏九稳、十成九稳闻一知十造句:1 仙赐是天赐聪明,不消说是一目数行,闻一知十的了。
2 夜星群这人潜力超群,近乎闻一知十,多数事情一听就懂,几乎不用他们解释,也许有过十余年辛苦读书的经历,很快,他就进入了掌门状态,气质也越发独特。
3 闻一知十,果是天资超卓,楚汉你找了个好传人啊。
4 尤其是壁虎登云轻功、九连环身法,梅蕊儿更是闻一知十,青出于蓝了。
5 八岁入塾启蒙,过目成诵而辄解奥义,且闻一知十,宛如神童。
6 只要能让他掌握到了基本知识,也就能做到闻一知十。
7 四女虽小,但头脑聪明无比,闻一知十,有着十分惊人的理解力。
8 足见壮士闻一知十,贫道何必隐瞒。
9 老师不仅要教授学习知识,同时也要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10 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要改传统的单纯灌输式教学法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发现未知,发展智力,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目的。
11 孔子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
还主张教学要实行启发式,举一反三,使学生闻一知十。
12 对于玄机道人所授六韬三略,尤喜其中的文武二韬,且能举一反三,据实际情况变通,到后来往往是闻一知十,稍点即透。
13 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14 红玉的聪明像是得自传说中一样,一目十行,闻一知十,过目不忘源自造句网,这几个成语就是为她准备的。
【成语故事】闻一知十
【成语故事】闻一知十从前,有一个叫张三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很好奇的人,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
这一天,他听说有一个很厉害的老师,名叫王老师,擅长各种知识,并且能够从一件事情中找到许多其他的事物,让人闻一知十,因此人们都很敬佩他。
张三就想去请教王老师,让自己也变得博学多才。
于是他找到了王老师,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王老师,我听说您擅长闻一知十,能否给我讲讲是如何做到的呢?”王老师微笑着看了看张三,说道:“这并不难,只要你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做到。
你看见一只猫,你可以从它身上想到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猫是家中的宠物,它需要食物和关爱;猫是猎手,它喜欢追逐小鼠;猫有很灵活的身手……”张三听了之后,感到很受启发,便开始向王老师请教其他的问题。
于是,他每天都去拜访王老师,向他请教。
慢慢地,张三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思维方式也越来越灵活,他也开始能够做到闻一知十了。
一天,张三和朋友一起去郊外游玩,途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地上有一个蜂巢,但不知道蜂巢里有没有蜜。
朋友们忧心忡忡,不敢上前查看。
这个时候,张三站了出来,他对朋友们说:“我来看看。
”说罢,他慢慢地靠近蜂巢。
他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想到,要想知道蜂巢里是否有蜜,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推断。
于是,他仔细观察了蜂巢周围的花朵、蜜蜂的飞行轨迹等等。
最终,他得出结论,蜂巢里一定有蜜。
于是他决定去拿蜜。
朋友们劝他不要冒险,但他仍然决定一试。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了蜂巢,果然发现了蜂蜜。
朋友们惊喜不已,纷纷称赞他的聪明和勇敢。
回到家后,张三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王老师。
王老师听后高兴地笑了,对张三说:“你已经做到了闻一知十,不愧是我的得意门生。
”从此以后,张三在朋友中间倍受尊敬,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智者。
他的名声也传遍了镇上,人们都称他为“闻一知十”的张三。
他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顺利,因为他懂得了如何闻一知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后来,张三成了一名知名的学者,他教授学生闻一知十的方法,培养了许多博学多才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
【成语】:闻一知十
【拼音】: wén yī zhī shí
【解释】: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故事】: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很有才干,孔子周游列国,子贡随行,关于外交方面的事情,往往由子贡去办。
有一次,齐国准备征伐鲁国,孔子想派弟子前去护卫,许多弟子纷纷自荐。
孔子最后还是挑选了子贡。
子贡果然不辱使命,使小小的鲁国免除了一场危难,尽管如此,孔子却认为他比颜回还差些。
他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人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能和颜回比呢?颜回听见一分就能知十分,而我听见了一分,只能猜到两分。
孔子听后,也同意子贡的话,并感叹道:你是不如他,而我也不如他呀!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
殡人聪明、善于推理。
《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