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合集下载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将相和》主要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一、完璧归赵:战国时期,秦国看中了赵国无价之宝和氏璧,打算用15个城邑换取和氏璧,赵国很为难,担心秦国没有诚意,拿了和氏璧却不给城邑。

赵相蔺相如携璧入秦,发现秦王果真没有交换的诚意,于是,携璧以死相逼,宁为玉碎,定要秦国先划让城邑,秦王自觉理屈,退殿而去,蔺相如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史称完璧归赵。

二、渑池之会:秦昭襄王为了攻打楚国,主动要求赵国交好。

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会谈。

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于是蔺相如陪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三、负荆请罪:蔺相如在渑池会盟后被封为上卿,蔺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对廉颇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愧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之后二人成为至交。

由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小结:“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合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将相和》说课稿12篇

《将相和》说课稿12篇

《将相和》说课稿12篇《将相和》说课稿1【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

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

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变序导读法,即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本文便是造成将相不和的根源点,造成将相和好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寻清前因,达到读懂课文进行语文训练的目的。

概括《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概括《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是一篇以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两国矛盾为背景的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的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故事围绕着三个小故事展开:
1. 完璧归赵: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2. 渑池会:蔺相如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

3. 负荆请罪:老将廉颇对蔺相如的官位高于自己感到不服,多次故意挑衅,但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来,廉颇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共同为国家效力。

通过这些故事,课文展示了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最终达成和解的过程,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国家情怀。

将相和故事

将相和故事

将相和故事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心胸坦荡,廉颇负荆请罪,知过能改,最后两人言归于好,为此还产生一个成语叫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的部分,赵国获得了无价之宝——和氏璧,秦国知道后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此璧。

面对秦王的要求,赵国举国上下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中,这时有人推荐了蔺相如。

蔺相如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他就交还璧玉;但如果秦王不肯兑现承诺,他将把璧玉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部分,则描述了蔺相如与廉颇之间的友情。

廉颇虽然是一位勇猛的武将,但他却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蔺相如表示歉意。

最终,两人的友谊得到了深化,他们相互理解并互相尊重,形成了刎颈之交。

整个故事的主题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这表达了以大局为重,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并且倡导了积极向善、勇于改错的精神。

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课文

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课文

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将相和》十月朔,朔风萧瑟。

将军大人帅府,冷冽的北风吹拂着战袍,又吹拂着他们那颤抖的心。

一众将领齐聚军营,面对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

望着周围忐忑不安的士兵,将军心中颇感压力。

军队的胜败全凭他们的指挥能力,这个责任如同一座高山压在心头。

少年时,他曾立下宏愿,要攻破敌军,辅佐皇帝,然而如今,他的理想渐行渐远。

不止一次,他在失败和艰难中寻找答案,每每都得到同样的答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与他们共同奋斗。

士兵们的眼中,包含着一种敬畏和向往。

将军深知他们的期许,他必须承受这份重托,成为他们的楷模和领路人。

命令下达,战鼓擂动,整齐划一的战列纷纷出发。

将军挥动手中的旗帜,指引着部队前进。

他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和勇气,将士们士气大振。

行军的路上,将军不断与士兵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扰。

勇敢的士兵们为了保家卫国而奋勇杀敌,他们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难过与痛苦。

将军深感责任重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这些士兵走出困境。

近日,部队进入了一片茫茫大漠,大风呼啸,细沙激扬。

无水无粮,这是一次硬碰硬的考验。

面对这样的困境,士兵们心生退意,有人甚至已经疲惫不堪。

将军面对着这个困境,他在士兵们的面前发表了一番让人振奋的讲话。

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士兵们,军人的意志与力量是无穷的。

他们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要坚守岗位,迎风迎雪,与困难一起抗争。

将军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士兵们纷纷振作起来。

大家在将军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迈过了整个荒漠,最终来到目的地。

胜利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将军骄傲地望着这一幕,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他感谢士兵们的付出和拼搏,因为没有他们的默契与团队合作,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将军深知,只有与士兵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身肩重担,义不容辞。

他将继续努力,成为士兵们的榜样,引领他们奋勇向前。

《将相和》以将军为主人公,通过他与士兵们的亲密互动,表达了与士兵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理念。

第六课将相和批注

第六课将相和批注

第六课《将相和》批注
一、人物性格特点
1. 蔺相如:机智勇敢,善于外交,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秦王面前不卑不亢,以死相逼,最终完璧归赵。

2. 廉颇:勇猛善战,性格直率,知错能改。

在蔺相如面前自愧不如,负荆请罪,表现出高尚的品质。

二、情节发展与转折
1. 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保护和氏璧,成功地将璧归还给赵国,使秦王无计可施。

2. 负荆请罪: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表现出知错能改的精神。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1. 蔺相如的语言:机智、果断、坚定,表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秦王的威严。

2. 廉颇的语言:直率、坦诚,表现出他的勇猛和真诚。

四、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频繁,为了国家利益,需要强大的外交和军事力量。

2. 本文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忠诚、勇敢、知错
能改等。

五、主题思想与价值观念
1. 本文以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操。

2. 强调了忠诚、勇敢、知错能改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六、写作技巧与手法
1. 作者运用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故事主题。

2. 语言运用巧妙,如对话简练生动,动作描写具体逼真等。

七、文学鉴赏与审美体验
1.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历史小说,通过对其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 通过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

关于将相和的诗句

关于将相和的诗句

关于将相和的诗句
以下是 8 条关于将相和的诗句及例子:
1. “将相齐心同报国,就如星辰共璀璨,廉颇蔺相如不一般!”
例子:哎呀,想想看,一个国家要是将相不合那可不得了,可人家廉颇和蔺相如却能齐心为国,这不是就像天上的星辰一起闪耀那么了不起嘛!
2. “和则兴国展宏图,将相之力莫小觑,这道理谁不懂呀!”
例子:都说团结就是力量,将相和了才能让国家兴盛展现大蓝图呀,这股力量可绝对不能小看喽!
3. “良将忠臣和为贵,好比船帆与劲风,相互成就美如画!”
例子:嗨呀,良将得有忠臣配合呀,这就好比船帆得靠劲风才能远行,他们这样相互成就的画面多美呀!
4. “将相和鸣气势雄,好似惊雷震耳聋,威力无穷谁敢挡!”
例子:那将相和的时候,那气势太雄伟啦,就跟惊雷一样能把耳朵都震聋了,这样的威力谁能阻挡得住哇!
5. “和解之路漫且长,将相同心创辉煌,这得多难得啊!”
例子:要走上和解的道路可不简单呀,得花费时间,可将相一旦同心了就能创造辉煌,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儿呀!
6. “廉颇蔺相知对错,和好方能安国邦,这么明显还用说吗?”
例子:哎呀,廉颇和蔺相如能知道自己的对错,然后和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安稳呀,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嘛!
7. “将相一心力量大,仿若暖阳照万家,温暖而又强大呀!”
例子:你想想,将相一心一意的时候那力量多大呀,就好像温暖的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一样,既温暖又强大哟!
8. “和乃将相成功诀,如同钥匙启宝盒,这么重要怎能忘!”
例子:和睦相处就是将相取得成功的诀窍呀,就像钥匙能打开宝盒一样关键,这么重要的事情可绝对不能忘记哇!
我的观点结论:将相和对于国家太重要了,他们的团结与合作能带来巨大的力量和成就,应该被我们铭记和歌颂。

第六课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第六课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第六课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主要内容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主要人物: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册封上卿。

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

负荆请罪,与蔺相如实现“将相和”。

长平之战前期,坚守不出,成功抵御秦军进攻。

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相国,册封信平君。

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和楚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6 将相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6 将相和

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内容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思考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以及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了解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回读课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5)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将相和”,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来意思是说,春秋时代,秦国的将军白起一举歼灭韩、魏两国军队,迫使它们各自割地求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

这里讲述的是战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和秦国的廉颇,由于互相尊重,都把对方看作“大国”的“良将”,尽力避免在和对方的交锋中受挫,结果两人交情深厚,从此友好相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将相和所蕴含的友谊的价值。

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但是,要说到现实社会,我认为“将相和”的理解就应该再加上四个字——互相尊重。

如果没有了互相尊重,那么“将相和”也就失去了原来的真正意义,所以,我要说的是:“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件事。

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去学校。

走在大街上,不知什么时候,忽然感觉背上湿漉漉的。

回头一看,原来是小妹的泪水滴在了我的背上。

看着她哭泣的脸庞,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向妈妈请示。

妈妈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对我说:“你最近好吗?”“挺好的呀!”“你跟你妹妹说话好吗?”“当然好啦,她总是很崇拜我。

”“好就行。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次宴会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对坐在他旁边的一位年轻人说:“我从您身上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

”那年轻人急忙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

”他看到教授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马上改口道:“不,不,您比我优秀多了。

”听到这里,教授的嘴角泛起一丝微笑,而且微笑越来越浓,终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一位有智慧的长者不会因为对方年纪轻轻而嘲笑对方,而是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

尊重是心灵间的交流,是朋友间的相处。

“将相和”需要互相尊重,如果缺少了互相尊重,“将相和”就没有任何意义。

在学习上,互相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上,互相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后的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他们合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首——《负荆请罪》:“将相和,将相和,礼让下士国昌盛。

将相和故事意思

将相和故事意思

将相和故事意思将相和主要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秦昭王得知赵惠文王有一件稀有的和氏璧,就派人上书昭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枚璧。

赵王担心秦王诡诈,不想派遣璧,又怕秦王假借攻赵之名攻赵,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蔺相如。

他将和氏璧献给秦王后,见秦王只是欣赏玉器,并无上交城邦的意思,便以有瑕疵为由将玉器夺走。

于璧欲示于秦王,怒斥秦王无诚。

他还严厉警告秦王,如果逼不得已,他会砸碎他的脑袋和柱子上的玉石。

秦王怕他真的动手,假意请人弄了一张地图,画了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见秦王仍不肯投降,便说秦王要斋戒五日,方可献璧。

秦王被迫同意。

蔺相如趁此机会,让身边的一名侍从穿上了百姓的粗布衣服,与和氏璧沿着小路逃回了赵国。

2.渑池之会: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打算与赵王和解,在西河外的渑池会合。

廉伯、蔺相如认为大王不走,赵国就会显得软弱懦弱。

于是昭王赴会。

”秦王喝得高兴,说道:“听说赵王私下喜欢音乐,请弹琴吧!赵王弹琴。

秦史官挺身而出写道:某年某日,秦王与赵王相见饮酒,命赵王弹琴。

蔺相如上前说道:“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弹琴好。

请准许我给秦王一壶符,好让我们互相招待!”秦王大怒,不肯叩府。

蔺相如道:“五步之内,我就能把脖子上的血洒在本王身上!”直到宴会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3.负荆请罪:一天,蔺相如出来,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而来,就吩咐下人调转马车,避开廉颇。

周围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笑着问大家:“连将军和秦王,你们觉得谁更好?”众人异口同声:“当然是秦王更好。

”国家公开骂秦王,他怎么会怕连将军?只以为秦强因我们二人不敢侵赵。

如果我们打起来,敌人就会钻空子。

不能忘记国家安全危在旦夕!”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自惭形秽,不带套带钉钉,到蔺相如家请罪。

蔺相如急忙迎见廉颇。

廉颇跪在蔺相如面前,双手握着尖刺,让苓相如鞭打自己。

《将相和》告诉我们的是,要始终把国家利益和大局放在首位,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史记《将相和》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将相和》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将相和》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将相和》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①。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
5.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不服气的? 处处回避廉颇,躲着廉颇,不和他发生正面冲突。
6.结果如何? 廉颇上门负荆请罪,俩人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09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11-15自然段)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写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7.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 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 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08 问题归纳
1.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所以不服.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顾 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所以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05 反义词
允诺一一拒绝 胆怯一一勇敢 抵御一一进攻 推辞一一接受 削弱一一增强 理直气壮一一理屈词穷 同心协力一一离心离德
06 理解词语
召集:通知人们聚集起来。文中指赵王通知大臣们聚集起来。 隆重:盛大庄重。文中指蔺相如要求交换和氏璧时举行一个盛大庄重的仪式。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拒绝:不接受,文中指秦王不接受蔺相如的要求。 诸位:人称代词。对所指的若干人的尊称。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文中指“和氏璧”是稀有的宝玉。 完璧归赵:现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文中指蔺相如派人把和氏璧完好 无损地送回赵国。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也比喻能 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文中指廉颇善于打仗,百战百胜。 负荆请罪:现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本课指廉颇脱下战袍,背 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文中指廉颇和蔺相如共同努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将相和”这个成语出自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原意是指廉颇看不起蔺相如,不愿与他同朝为官。

后比喻官员之间互相尊重、和睦共处。

蔺相如将他所谓的璧送回赵国之后,不久,他接到赵王的命令,让他再次做赵国的上卿,并与廉颇各领一队人马,保卫国都咸阳。

在蔺相如第二次回到赵国的时候,他看见廉颇就感到十分厌恶,因为他认为自己受了赵王的恩惠,廉颇却反过来对付他。

于是蔺相如就对廉颇说:“你看我比廉颇好在什么地方?”廉颇说:“我对着蔺相如像面对着东西南北一样,不敢与他为敌。

”蔺相如听了哈哈大笑,说道:“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于是,他们便同乘一辆车,共同完成保卫国家的任务。

公元前283年,秦王派大将军蒙骜带兵攻打赵国,直逼邯郸。

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派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结果40万赵军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四散逃命。

赵括骄傲轻敌,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才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

这时,秦国想攻占魏国的河东之地。

魏王就派人去楚国请楚国出兵援救,楚王立即答应,于是派兵去解救魏国。

楚王还把许多贵重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了魏国,让魏国能够派兵抗拒秦军。

当楚王的使者到达魏国时,魏国不知如何是好,就向楚国使者询问。

楚国使者回答说:“魏国的大臣听说楚国要出兵援救魏国,都说:‘我们平常小心地侍奉秦国,从没有想到它竟然如此狠毒,无缘无故地进攻我们。

我们该怎么办呢?’”战后,楚王十分后悔。

他马上叫人写了一封信给魏王,表示歉意。

楚王的信上只有八个字:“秦王使其宰相诬,而又重宝赂其臣,以求割地。

”魏王收到信后,明白了这件事,也连忙修书一封,亲自送往楚国表示谢罪。

两国交换了太子,结成儿女亲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秦王早已密谋用“离间计”让将相失和,让魏国采取错误的对策。

因为,秦国实力强盛,希望能通过离间计让赵国灭亡,趁机扩大土地。

所以,秦王想拉拢魏国,给魏国的使者送厚礼,这样一来就更显示秦国使者的诚意,以骗取魏国更多的钱财。

这就是秦国统治者的阴险狡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将相和》文字解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将相和》文字解读

6.将相和·生字详解召shào,zhào【部首】口【结构】上下【文字源流】这是一八形声字,以“口”为形旁.以“刀”为声旁:本义是“呼唤”,金文有繁依,像两手从器皿中取“西”(酒)、“月”(肉)以招致客人。

又通“招”、“诏”。

【常用词组】召开、召发、召之即来【课文原句】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臣chén【部首】臣【结构】独体字【文字源流】本义是隶”。

他们在主人面前往往不敢抬头。

而当人低下头的时候,眼睛看起来成了竖立的样子,古人就用眼睛的这个状态造了“臣”字。

【常用词组】臣伏、臣事、臣一主二【课文原句】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议yì【部首】讠【结构】左右【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言(讠),其形像张口说话,表示商谈;从義(义),义有意思义,表示商谈时要将各自意思说出来;義(义yi)兼表声。

議简化为议。

本义是商议。

【常用词组】议论、议事、议会制度【课文原句】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缺quē【部首】缶【结构】左右【文字源流】形声字。

缶表意,缶是一种瓦器易破损;共(jue)表声,央有破损的意思。

本义是残缺。

【常用词组】缺少、缺失、缺一不可【课文原句】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宫gōng【部首】宀【结构】上下【文字源流】早期的甲骨文字形是两个相连的方块状,表示宫室的建筑物;后来加上了屋宇的义符“一”,就更明确地表达了宇义。

【常用词组】宫殿、宫主、宫中斩美人【课文原句】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献xiàn【部首】犬【结构】左右【文字源流】字原由“腐”、“犬”构成。

“腐”即“歔”字(音yan),是古代的一种炊具;“犬”是狗。

用炊具蒸煮狗作为祭品,进献于宗庙。

所以“献”的本义是“献祭”。

引申为“奉献”。

【常用词组】献给、献出、献主【课文原句】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将相和课文讲解

将相和课文讲解

将相和课文讲解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 个小故事组成。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讲解:
1. 完璧归赵: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2.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

秦王要赵王鼓瑟,相如威胁秦王击缶,秦王不得不击缶。

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

”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

”直到会谈结束,秦王也没占到半点便宜。

3.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对三个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
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将相和解释词语

将相和解释词语

将相和解释词语将相和的意思是:将帅和宰相握手言和。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质: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

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虽胆小,知人善任,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故事由来将相和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将相和》课文理解

《将相和》课文理解

答: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也是个好将。

7.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答: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三个小故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曲折完整的故事。

三个故事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是因果关系,因为前两个故事,将相不和,因为后一个故事,将相和好8.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答:因为秦王侮辱赵王,使蔺相如再也看不下去了。

9、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

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

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10、为什么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答: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二、《将相和》同步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jí yǔn nuòjùjuézhūwèi héshì bì()()()()()二、按查字典知识填空。

1.“瑟”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为重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角色体验,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讲故事。

三、学习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四、学习课时:第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上节课大家和老师一起学习了《将相和》,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围绕“将相和”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呢?(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生归纳,师板书)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语言(一)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完璧归赵”老师很喜欢听故事,尤其爱听历史故事。

《将相和》是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朗读这样的历史故事该用怎样的语气呢?1、师指导朗读的技巧:讲故事要娓娓道来,让听故事的人能够入情入境。

怎么样才能读出讲的味道来呢?三个小建议:一是叙述的语言适当慢一点,二是要注意故事里的人物语言,三是心里要装着听众。

2、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师实时指导。

①强调:不要每一个字都要读得很有感情,不然读起来会很吃力,叙述的语言可以放轻松平淡一点。

②在读“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想了一会儿”时,其中的“想了一会儿”要留给听众想的时间,要注意语速和停顿。

③在读“他理直气壮地说……举起和氏璧就要往墙上撞……”时,要让学生注意把词语“理直气壮”要读得理直!气壮!才能让听众听到蔺相如的声音,感受到蔺相如的神态,要把蔺相如那种誓死一拼的豪气读出来。

④在读“蔺相如捧着璧,后退半步……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时a、引导学生要读出“大大方方”;b、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蔺相如能如此“大大方方”地说了?(此时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完璧归赵的使命已经完成。

蔺相如心里已经没有那块石头了,因此可以大大方方地说了,学生再读)3、提问: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要和那块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请问: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各自的看法……)①不是说把璧送回来,而是要毫发无损地“完璧归赵”,岂能撞碎这无价之宝?②那么蔺相如又凭什么敢于立下这样的誓言,如此胜券在握呢?(讨论并汇报)教师总结:前面说到,赵王收到的是一块无价之宝,秦王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搞到,他一定会想:这可是个绝世好玉啊,我不能让它浪费了,就这么让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拿着往柱子上撞,我一定要先劝住他,不能让他撞。

可能蔺相如就利用了这一点。

这叫知己知彼。

4、课外引申:秦王真的是喜欢这块玉吗?他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得到“和氏璧”吗?和氏璧真的值十五座城池吗?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地思考。

课文里面找不到答案,课后去查找一些课外阅读资料。

(二)指导朗读理解“渑池相会”1、学生朗读,教师实时指导。

2、师提问:蔺相如会不会跟秦王拼?是真拼还是假拼?(学生讨论,各自发表意见)3、师总结:上次他敢拼,他是了解了秦王的弱点,喜欢这块玉,料他不敢逼我。

这回秦王是不可能像喜欢“和氏璧”一样喜欢我们的赵王的。

现在赵王在身边,拼个鱼死网破,国王都没有了,我蔺相如还算一个好臣子吗?这一次去,是谁促成的呀?大家都不让赵王去的,只有蔺相如赞成去。

你能完璧归赵,你就应该“完王归赵”吧?现在王都不在了,这玉有什么用啊?所以说,他是不会拼的。

4、但他又凭什么说敢拼呢?就不怕秦王识破这个计策吗?(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秦王不敢拿他怎样)(三)指导朗读理解“负荆请罪”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2、“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应该怎么样呢?如果我们要在“说”前面加个成语,应该加什么词好呢?(诚心诚意、忧心忡忡、语重心长……哪一个最好呢?)最恰当的是加一个“语重心长”,语重心长一般用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忧虑,一是十分真诚,此刻最符合蔺相如的心情,就要读出这种心情。

(生齐读。

)3、历史故事,就应该这样慢慢地讲述。

故事讲完了,提问: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①就是觉得自己做错了,所以要负荆请罪,也可看出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板书,知错就改)②他到大夫家去道歉,为什么要赤裸上身背负荆条,这多不礼貌呀?为何不是拿着一坛老酒去,带上高级礼品,衣冠楚楚地去?③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是蔺相如犯了错,他会不会像廉颇这样负荆请罪?(不会,廉颇是武将,他会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一个文官,他不会背着荆条,他会用其他的方法来请罪。

背着荆条是武将、军人的作风,体现了将军耿直的个性,对就对,错就错,这就是将军的风度。

)④我们再看看文官蔺相如是如何表示自己的真诚的:“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的意思他是如何让廉颇知道的?他是不是直接跟廉颇说:“廉颇呀,我们要团结呀,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呀!”(引导学生找找蔺相如的话。

生齐读:“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师提问:他这话是对谁说的?(对手下说的)师指出:手下的人再把这话传到廉颇得耳朵里。

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

也说明了他是个顾全大局,心胸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心胸宽广)三、浏览全文,整体把握,评论人物1、讲故事听故事都很有味道,但是如果我们走进故事当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请学生注意观看看黑板上的三个故事小标题,并提问:①“完璧归赵”写的是谁呢?(蔺相如)②“渑池相会”是谁会见谁?(秦王和赵王)③那么“负荆请罪”的又是谁呢?(廉颇)2、这三个标题,分别是从三个不同的人物角度来概括这三个故事的。

而且每一个故事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物,那么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①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秦王主要想干什么?(骗璧,这个“骗”字很重要。

换璧是假,骗璧是真,他是“拿城骗璧”。

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廉颇在干什么?(“完璧归赵”中没有廉颇出场的文字。

)引导读课文:“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刻召集大臣来商议”③廉颇算不算大臣?面对换不换的难题,廉颇他有没有策略?(没有)④当大家都在为难的时候,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廉颇他是——左右为难。

⑤在这个时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廉将军破解不了的难题,蔺相如出来化解了一场国难。

3、再看在“渑池会见”上,蔺相如主要做了什么?(蔺相如以命相逼,维护了赵王。

)①以命相逼,逼谁啊?逼秦王,干嘛呢?(击缶)②每一个人物在故事当中,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蔺相如为什么会在渑池会见当中敢于以命相逼,他的底气来自哪里?(渑池会上,秦王没有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在边境已经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没有廉颇的坐镇国都,他敢这样吗?(那真是以卵击石,匹夫之勇,最后只能鱼死网破。

)3、再看第三个故事,廉颇来负荆请罪时,蔺相如是如何做的?(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的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的热情迎接,让我们感觉到“和的真诚”。

)①面对赵国文臣武将真诚的和,秦王怎么样?课文中没有写到,但秦王一定不会无动于衷。

(秦王和氏璧没有到手,反受了一肚子委屈,岂能善罢甘休?)②那么秦王面对蔺相如与廉颇真正合二为一,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怎样想呢?(秦王肯定是坐立不安啊)师小结:理清了人物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其他人物的身上得到反映。

4、再看课题,《将相和》,第三个故事是写“和”,那么前面有没有写他们的“和”呢?(前面是写他们不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和“完王归赵”里立了大功,廉颇就闹不和。

)前面两个故事其实也是在写“和”。

a、在渑池会上,如果没有廉颇坐镇国都,蔺相如能够顺利地完成“完王归赵”吗?(不能,很可能有去无回,若没有廉颇,蔺相如就没有自己的成功。

蔺相如应该感受到了团结和好的好处。

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力量,感受到了“和”对自己、对国家的重要。

b、再看“完璧归赵”。

这个故事有没有讲“和”?(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大臣和武将们束手无策,面对这场国难,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而且顺利地化解了这场危机。

)如果蔺相如不站出来,赵国会怎样?(也许早把和氏璧乖乖地交出去了。

也可能秦国大举进攻赵国。

如今,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蔺相如站出来,让秦王吃个哑巴亏。

那么,蔺相如完璧归赵,化解了赵国的危机,实际上也解了廉颇的围。

)经历这一事件,廉颇应该感受到什么?(感受到“和”的重要。

)②廉颇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吗?(当然没有,如果一开始廉颇就从“完璧归赵”中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他后来就不会和蔺相如“闹不和”。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其实写的就是“和”的开始,但是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却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

在渑池相会上,可爱的廉颇依旧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

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得给他个下不去”。

③请学生说说蔺相如为何能自觉地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呀?(因为蔺相如体会到了“和”对国家的好处。

因为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强大,没有对和的强大的理解,不可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

而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开始之所以“闹不和”,不是因为他不爱国,也不是因为他不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没有认识到“和”对个人对国家的好处,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

你看,当廉颇得知蔺相如躲避自己是为了“和”,为了国家的利益。

他就负荆请罪。

所以,我们今后评价某个人物,不要简单地说某某人好,某某人不好。

许多看似品德的问题,其实都是认识与了解的问题。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和”的强大力量。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钟爱“和”。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也明白了“人和国家兴旺”。

5、人民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民族和谐统一了,国家才能兴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