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数学变式教学方法的样例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变式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变式教案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困惑,在四年级数学上册中,涉及到变式的学习,怎样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变式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四年级上册数学变式教案的编写和实施。

一、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对变量的含义进行深入了解。

变量是指一个可以变化的量,如x、y等。

理解到这一点,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变式。

教师还需理解变式的概念,并熟悉变式的性质,包括可加性、可减性、可乘性、可约性和可拆性等。

这是编写教案的前置技能。

二、教案编写的实现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设置,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程的重难点。

(2)讲解变式的定义对于变式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清晰地讲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变式,变式的特点和性质等。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3)举例引导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渐掌握变式的使用。

(4)巩固练习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变式运用能力。

三、教案实施的几点建议在实施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引导变式的应用比较复杂,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变式的探究和操作。

(2)分层教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需形成分层教学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分别制定量身定制的教学计划,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3)多手段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多手段多形式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讨论、课件演示、游戏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变式的教学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变式的定义、性质和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教案编写,分层教学,多手段教学等方式,科学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变式运用能力。

基于变式教学的数学教学设计以“基本不等式”为例

基于变式教学的数学教学设计以“基本不等式”为例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和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和性质,掌握其 证明方法,并能够判断和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最大值、最 小值等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证明和推导;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实用性,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 热爱,并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本次演示将以“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这一教学活动为例,探讨如何聚焦数学 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变量与变量之间的 约束关系。这个知识点不仅可以用于解决数学问题,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基本不等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资源分配的问题,从 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4、课堂小结:通过总结基本不等式的重要性质和应用方法,让学生加深对 其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其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通过 课后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指 导和纠正。
1、成功点:本节课通过引入生 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不足点:在教学中
对于下一节课的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反馈信息,进一 步强化对基本不等式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探索,并可以设置一些较为复杂的不等式 让学生进行证明和推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本质和应用。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变式教学的数学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不等式的 本质和应用,提高其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变式教学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是值得广大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题的应用技巧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题的应用技巧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题的应用技巧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题是一种经常出现的题型,它通过改变题目中的条件、数据或要求,从而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变式题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有效方式。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变式题的应用技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变化数字、条件或要求,设计变式题来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推广能力。

在教学乘法算术平方根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题目: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一个正数,那么一个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什么样的数?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负数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变换数据、条件或要求,设计变式题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题目:已知方程2x + 5 = 3x - 1,求解方程x - 6 = 4x + 2。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题的方法,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题目的形式、内容或要求,设计变式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题目:将4x^2 - 9y^2完全因式分解。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完全平方差公式应用到因式分解中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题目的内容和要求,设计变式题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面积和周长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题目:根据条件求解一个矩形的最大面积。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变式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灵活运用变式题,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推广能力,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变式题的应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变式题,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变式教学的课堂案例

变式教学的课堂案例

变式教学的课堂案例常州市花园中学数学组曹瑜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问题用不同的观点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探究,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

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不仅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提高解题的积极性,而且加强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以下就08年常州市中考题第28题做一些演变。

原考题如图,抛物线24=+与x轴分别相y x x交于点B、O,它的顶点为A,连接AB,把AB所的直线沿y轴向上平移,使它经过原点O,得到直线l,设P是直线l上一动点.(1)求点A的坐标;(2)以点A、B、O、P为顶点的四边形中,有菱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请分别直接写出这些特殊四边形的顶点P的坐标。

分析:第一小题,可以用配方法或顶点坐标公式求出点A的坐标,本题较简单。

第二小题是四边形与抛物线的结合,难点是能找到点P的位置。

这就要求学生对几类四边形的性质相当熟悉,并能在该题中灵活运用。

师:需要什么条件就可以确定菱形ABOP?生:四条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目前本题中给出了哪些条件?生:三个确定的点A、B、O和一个动点P师:由三个定点你可以知道哪些是边哪些是对角线吗?生:可以是AB、AO为边,BO为对角线或AO、BO为边,AB为对角线或者是BO、AB为边,AO为对角线。

师:从分析来看,一共有三种情况,下面就一个一个来分析。

当AB、AO为边,BO为对角线时,点P可以确定了吗?生:点P在BO的中垂线上。

师:点P是BO的中垂线上的哪个点呢?生:与直线l的交点。

师:非常好!那么点P的坐标该怎么求呢?生:利用对称性,点A与点P关于X轴对称。

题(2)中,A、B、O三点固定不变,四边形要为菱形,显然BO 、AP分别为菱形的对角线,由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可知点P在BO的中垂线上,且点P在直线L上,则 BO的中垂线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点P。

四边形要为等腰梯形,则AB、OP作为梯形的底,只需满足AO=BP即可。

小学题目变式训练教案模板

小学题目变式训练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变式训练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1. 灵活运用变式训练,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题目卡片3. 小组讨论记录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变式训练?它在数学学习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 讲解变式训练的概念:变式训练是指通过改变题目条件、解题方法等,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 举例说明变式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出示一道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变式训练的方法进行解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道变式题目。

2. 各小组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1. 强调变式训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变式训练的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解题过程中的思维灵活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变式训练的理解程度。

2. 提问:在变式训练中,如何提高解题能力?二、课堂练习1. 出示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变式训练的方法进行解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道变式题目进行合作解题。

2. 各小组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创新应用1. 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变式训练的方法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变式训练在提高解题能力中的作用。

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3篇)

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变式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问题中的变量、问题的情境等,让学生在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

二、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过程1.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数学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某中学八年级数学课程为例,教师选择了“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作为变式教学的内容。

2. 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变式教学的设计(1)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如果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2)问题条件的改变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改变问题中的变量,如:“如果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3)问题情境的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拓展到其他领域,如:“一个圆形的半径是2厘米,求圆的面积和周长。

”4. 变式教学的过程(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如:“如何求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2)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3)探究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如:“请你们观察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看看它们有什么规律?”5. 变式教学的效果评价(1)学生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程度。

(2)学生能力提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年级数学变式教学经典案例分析2

七年级数学变式教学经典案例分析2

bMP N1 2 3七年级数学变式教学经典案例分析陆凤霞 变式案例1.课题: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变式主线: 图形变化重点: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相关题目。

原题 :第五章单元测试第10题 、如图7,a b ∥,M N ,分别在a b ,上,P 为两平行线间一点,那么123∠+∠+∠=( )A .180B .270C .360 D.540本题是经典的中考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需要我们熟练记忆的内 容.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必须 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

解题时要深入研 究问题的解法、规律及引伸等,注重解题后的问题思考,从中寻求可能隐藏在 他们背后的某些规律,形成数学技能和技巧。

变式1: 已知,直线AB∥CD,E为AB、CD间的一点,连结EA、EC,⑴ 如图①,若∠A=200,∠C=400,则∠AEC= 0⑵ 如图②若∠A=0x ,∠C=0y ,则∠AEC=0⑶ 如图③,若∠A=α ∠C=β,则βα,与∠AEC之间有何等量关系。

并简要说明理由。

1()40︒20︒EDCBA3()2()y ︒βαx 0EDCBAEDCBA图aO图b变式2 : 如图,已知AB ∥CD ,∠1与∠D 、∠B 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变式3: 如图,AB ∥CD, 请你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图中∠1、∠2、∠3 这三个角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变式4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1)如图a ,若AB ∥CD ,点P 在AB 、CD 外部,∠BPD 、∠B 、∠D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2)将点P 移到AB 、CD 内部,如图b ,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 、∠B 、∠D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ABE C D13 2 1EDC BA变式5:请从你所得四个关系中选出任意一个,说明你探究的结论的正确性。

初中数学变式教案

初中数学变式教案

初中数学变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定理和公式,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优美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知识点:本节课主要涉及的概念、定理和公式。

2.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变式训练:设计一系列变式题目,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4. 总结提升: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数学概念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练习和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收集意见和建议。

4. 定期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初探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初探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初探一、引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变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使整个事物、现象按照一定规律而呈现的变化。

变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基础公式、定理、概念等进行变式推广,使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发现规律,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通过一个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变式教学案例,初步探讨变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

二、案例背景某高中数学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介绍完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那么方程的判别式Δ=b²-4ac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学生们纷纷展开思考,并通过讨论得出了结论:“Δ>0”。

接着,老师给学生出了几道例题,要求他们用这个条件来判断方程的实根情况,并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讨论。

三、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讨方程的解法,并把解题的过程转化成了对变式的探究和应用。

学生不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和方法,而是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条件,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和方法。

通过这种变式教学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变式推广的重要性。

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方程的判别式Δ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讨论。

这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 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在讨论中发现了方程的判别式Δ>0是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种发现规律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能力。

3. 变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还学会了如何根据问题的具体条件,进行条件的运用和判断。

高中一年级上册教案范本的变式教学设计方法

高中一年级上册教案范本的变式教学设计方法

高中一年级上册教案范本的变式教学设计方法引言: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多变的工作,而教案则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的设计对于教学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高中一年级上册教案范本中,我们可以采用变式教学设计方法来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本文将探讨变式教学设计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一、什么是变式教学设计方法变式教学设计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方法。

它突破了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掌握知识。

二、变式教学设计方法的实施步骤1. 了解学生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内容。

2.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差异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

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层次,给予学生不同的挑战。

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拓展内容;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释和辅导。

4. 反馈和评估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估。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

三、变式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势1. 提高学习效果变式教学设计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差异化教学和挑战性任务的设置,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学习的质量。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教案1. 熟练掌握数学中的变式概念和性质;2. 能够根据给定的变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变式应用;4. 提高数学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变式的定义和性质;2. 变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 实际问题中的变式应用。

教学难点:1. 多元变式的加减乘除运算;2. 实际问题的变式建模和求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变式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举例理解什么是变式;2. 通过实例分析变式的性质和特点。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变式的定义和常见表示形式;2. 介绍变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3. 演示多元变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三、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布置练习题,包括简单的变式运算和实际问题;2.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共同讨论解法和答案;2. 针对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五、拓展(10分钟)1. 拓展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应用变式解决实际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变式。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变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2. 引导学生思考变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数学中的变式概念和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变式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初中变式教学案例

初中变式教学案例

初中变式教学案例
变式教学案例:
题目: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知识。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出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解答】
证明:
第一步,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

第二步,连接AC,BD。

第三步,因为E、F、G、H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我们可以得到EF是三角形ACD的中位线,GH是三角形BCD的中位线,EH是三角形ABD的中位线,FG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

第四步,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我们有EF=1/2AC,EF平行于AC;GH=1/2BD,GH平行于BD;EH=1/2AC,EH平行于AC;FG=1/2BD,FG平行于BD。

第五步,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我们可以得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此题通过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来证明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种解题思路也适用于其他一些多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证明题。

初中数学教学变式训练(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变式训练(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变式训练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变式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题目设置,让学生在变化中掌握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变式训练。

二、变式训练的原则1.针对性:变式训练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有目的地选择或设计题目,使学生在变化中掌握数学知识。

2.层次性:变式训练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层次地设置题目,使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

3.多样性:变式训练应注重题目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不同难度的题目,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

4.创新性:变式训练应注重题目的创新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变式训练的设计与实施1.课前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或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并分析题目的关键点和考察目标。

2.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基本结构,揭示题目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变化中理解数学知识。

3.课后练习:教师应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馈与评价: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四、变式训练的注意事项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变式训练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题目的难度和教学策略。

2.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变式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数学。

4.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变式训练的实施,同时兼顾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方法。

创意无限幼小衔接数学题目的变式设计

创意无限幼小衔接数学题目的变式设计

创意无限幼小衔接数学题目的变式设计创意无限:幼小衔接数学题目的变式设计在幼小衔接的数学教学中,设计创意的数学题目变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变式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灵活运用数学思维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创意无限的幼小衔接数学题目的变式设计。

一、加法与减法变式设计1. 变式一:找规律设计思路:给出一组数列,要求学生找出规律,然后根据规律计算结果。

例题:16 + 7 = 23;23 + 8 = 31;31 + 9 = ?变式设计:16 - 8 = 8;23 - 9 = 14;31 - 10 = ?通过这种变式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数列规律的能力,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2. 变式二:空位填数设计思路:给出一道加法或减法题目,将其中一个数字用“?”代替,要求学生填入合适的数字。

例题:12 + ? = 18变式设计:15 - ? = 9这种变式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练习计算过程的反思,提高他们灵活运用运算法则的能力。

二、乘法与除法变式设计1. 变式一:运用倍数关系设计思路:给出乘法题目,要求学生找到其中的倍数关系,并根据关系计算结果。

例题:5 × 4 = 20;20 × 4 = 80;80 × 4 = ?变式设计:8 × 4 = 32;32 × 4 = 128;128 × 4 = ?通过这种变式设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乘法中的倍数关系,培养他们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2. 变式二:运用余数问题设计思路:给出除法题目,要求学生计算商和余数。

例题:15 ÷ 4 = 3余3;39 ÷ 4 = 9余3;71 ÷ 4 = ?变式设计:17 ÷ 5 = 3余2;28 ÷ 5 = 5余3;42 ÷ 5 = ?这种变式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数的性质与应用变式设计1. 变式一:数字的分类设计思路: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根据某种规律将其分类。

一年级数学教案二:变式计算

一年级数学教案二:变式计算

一年级数学教案二:变式计算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本的加、减变式的概念,掌握简单的加、减变式的计算。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加、减变式的概念。

2. 掌握简单的加、减变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变式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数学基本知识。

例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请问你们还记得这些知识吗?”2. 讲授加、减变式的概念(1)引导学生认识加、减变式的概念。

加变式的概念是:由若干项同时相加的代数式,其中每一项都称为加项;减变式的概念是:由若干项依次相减的代数式,其中每一项都称为减项。

(2)通过“白板+教具”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加、减变式的概念。

3. 讲解加减变式的计算方法(1)以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加减变式的计算方法。

例如:“如果求1+2+3+4+5的和,我们就可以把它们一个个相加,算出它们的总和,得15 。

同样的,如果求3-2-1的差值,我们就可以依次相减,得到0。

”(2)讲解复杂加减变式的计算方法。

例如:“如何计算1+3-2+4-1呢?我们可以先把它们按照顺序重排一下,变成1-1+3-2+4,再根据减法的性质,把一个减号变成加号,得到1-1+3+(-2)+4,再依次相加得到5。

”4. 课堂练习(1)教师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

(2)课堂检查,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并进行讨论。

5. 扩展运用(1)出一些较难的加减变式来进行口算。

例如:“1+3+5+7+9-8+14+25-16-9+21。

”(2)让学生从生活中举出一些有关于加减变式的例子,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变式计算的概念和技术。

五、笔者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我相信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变式计算方法,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运算。

变式教学的教学案例

变式教学的教学案例

实例1:课题学习 中点四边形(此教学设计被收录于越秀区教研室主编的《数学学习与探究课题学习---八年级》一书) 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简称为中点四边形。

例1.证明: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如上图,当原四边形ABCD 是什么形状时,中点四边形EFGH 会变成:(1)一个矩形?画图并证明你的结论。

(2)一个菱形?画图并证明你的结论。

(3)一个正方形?画图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2:原四边形与中点四边形两者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可能记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恰为其中点三角形(连结三角形中点的线段组成的三角形)面积的四倍,那么这里是否也有同样的关系呢?证明你的想法。

变式3: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和。

课堂练习:1.已知四边形ABCD 四边上中点分别为E 、F 、G 、H(1)若S 四边形ABCD =16,则S 四边形EFGH = 。

(2)若AC=8,BD=7,则四边形EFGH 的周长为 。

2.已知:△ABC 的周长为C ,面积为S(1)以三角形ABC 三边的中点连线为边构成的第2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

(2)以第2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连线为边构成的第3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

(3)以第n 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连线为边构成的第n +1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

3.已知: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C ,对角线之和为m ,面积为S(1)以四边形四边的中点连线为边构成的第2个四边形的周长是 ,面A D G C B E F H积是。

(2)以第2个四边形四边的中点连线为边构成的第3个四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3)以第n-1个四边形四边的中点连线为边构成的第n个四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利用变式教学能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从特殊到一般,促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变式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搭建支架,从而促动知识网络的形成。

变式教学的实践方法(3篇)

变式教学的实践方法(3篇)

第1篇一、引言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变式教学的实践方法。

二、变式教学的实践方法1.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采用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思考,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2. 优化教学内容(1)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调整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实践性: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创设教学情境(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实验、调查、参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开展游戏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评价与反馈(1)形成性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总结性评价:教师应定期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依据。

(3)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调整教学策略(1)关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初探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初探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初探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变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要求或变量,从而将问题转
化为与原问题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问题的教学方法。

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以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问题为例,初步探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变式教学。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传统的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例如:一个矩形的长为3米,宽为
4米,求它的面积。

这个问题是一个基础的面积计算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公式S=长×宽来
求解。

教师可以改变问题的变量,例如:一个等腰梯形,底边长为3米,上底长为5米,高
为4米,求它的面积。

这个问题是一个与原问题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变式问题。

学生可以
通过公式S=(上底+下底)×高/2,将底边长、上底长、高带入公式,解得面积。

通过以上的变式教学,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灵
活性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的变式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解题能力。

变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变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条件、要求或变量
入手,积极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推理能力。

教师还可以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和兴趣。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初探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初探

高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案例初探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概念较多的学科,针对高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变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变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变式教学为切入点,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变式教学的方法和效果。

一、案例一:简单变式的引入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时,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来引入变式教学。

给出一个具体的题目:小明的年龄比小红多3岁,用代数式表示小明的年龄。

然后,通过让学生运用代数式进行计算,深入理解代数式的含义和运用。

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通过讨论来得出答案。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在讨论中相互交流,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理解代数式的运用方法,也能够通过类比的方法把问题转化为代数式求解,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案例二:复杂变式的探索在解方程的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案例:求解2x-5=3x+7的方程。

这个案例的难点在于要求学生将方程中的变量进行合并,并通过运算找到方程的解。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老师提供了一些类似的简化版题目,让学生们先在简单的情境下理解变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然后,再将更复杂的题目引入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解决方程的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变式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方程的解法,还能够帮助他们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案例三:应用变式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变式。

在教学代数式应用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变式教学,让学生们将代数式与实际情景相联系。

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个这样的问题:甲乙两人共有100元钱,甲比乙多了20元,用代数式表示甲乙两人的钱数。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及其运用方法。

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样 例设 计 需 要 体 现 、 透 数 学 变 渗 式 教 学 方 法
变式 是从 各个 不 同 的角度 抓住 事 物 的主要 特
殊属 性 , 概括 出事 物 的一 般属 性 的思维 方 式[ . 1 数 ]

个样 例 是 不够 的. 们 需 要 换 一 个 角度 或 更 深 我
入 展 现该 知识 的原 理 与 结构 , 就 需要 至少 再 呈 这 现 一个 样 例. 而第 二个 样例 应不 同 于第 一 个样 例 , 并 且 比第 一个 样 例 复 杂 , 应 是第 一个 样 例 的进 它

步变 式. 一系列 样 例变式 中 , 在 学生 能 够逐步 摈
学变 式教 学 , 是 在 数 学 教 学 过 程 中不 断 地 变 更 就
弃表 面 特征 并 提取 核心 要素 , 而把握 概念 、 理 从 原 等 的本 质.
数学 概念 中 的非 本 质 特 征 、 换 问题 中的 条 件 或 变 结论 、 转换 问题 的形 式 或 内容 、 配置 实 际实用 的各 种环境 等 , 以期 暴 露 问题 的 本 质 特 征 和 内 在 联 系
J 1 2 1 u. 0 0
文章 编 号 : 17 —9 X(0 0 0 -1 70 6 26 1 2 1 )40 0 -4
体 现 数 学 变式教 学方 法 的样 例 设 计
耿 秀荣 汤服 成 ,
(. 林航天工业 高等专 科学校 , 西 桂林 5 10 ;. 1桂 广 4 0 4 2 广西 师范大学 , 广西 桂 林 5 1 0 ) 4 0 4
为概 念 型 样 例 、 理 型 样 例 、 原 方法 型 样 例 、 题 解 问 决 型 样 例 ( 解样 例 ) 3. 每 一 种类 型 的样 例 有 等[ 而 ]
方式 不 一致 时 , 可能 会造 成 学生 的学 习 障碍 ; 如果
收 稿 日期 :0 00 —0 2 1-32 .
都体 现着 变 式.
的教 学设计 方 法[ . 2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数 学 变 式 教 学 方 法 在 各类 样 例 中
而样例 又 称例 子 或 范 例 , 一种 能够 例说 或 是 表征 较为抽 象 的 概 念 原 理 的 相对 具体 的实 体 , 能
的体现
在高等数 学教学 中, 例常常在新概念 、 样 命 题 、 理 之后 阐明其 本质 和应 用方 法 , 原 以帮 助学 生
够 展示 事物 性质 的样 本 , 值得模 仿 的榜 样 [. 或 3 ] 样 例在 教学 设计 中的排 序 和安 排方 式影 响样
例 的有 效性 . 某种 意义 上 说 , 从 变式 影 响了样 例 的
呈 现方式 . 当样 例 的 呈 现 方 式 与 学生 的认 知加 工
理解 和巩 固数 学 基 础 知 识 . 们 不 妨把 样 例 分 ]我
当一个 新 的知识 点 与学 生 的认 知结 构存 在较 大 的认 知距 离 时 , 生 往 往对 此 不 能 顺 利 实 现 同 学 化或顺 应 . 而具 体样 例 的运 用 能够 降低认 知 负荷 , 成 为 衔接 新 知识 点与 学生 原有 认知 结构 之 间的桥 梁 . 时 , 要 学生 巩 固 并 深入 掌 握 该 知识 , 仅 有 若 仅
关 键 词 : 学 ; 式 教学 ; 例 数 变 样 中 图 分 类 号 : 4 G6 2 文献标识码 : B
O 引 言
样 例 设计 是 人 的 自适 应 学 习 的 主要 方 式 之
一 ,
改 变 样例 的 呈现 方式— — 比如 将文 字陈 述与 图形 等 整 合起 来 , 能 够提 高 学 习 效果 . 践 证 明 , 就 实 增 加 样例 的变异 性 有 利 于 提 高解 决 问题 的 技 能. 这 就 为我 们运 用 变 式 思想 设 计 数 学 样 例 、 合 样 例 整 内容 的组成 成 分 ( 内容 与 图 、 言 与 图 表 、 题 程 语 解 序 与子 目标 的整 合 ) 提供 了可 资借 鉴 的依据 .
作者简介 : 秀荣 (9 0) 女 , 耿 1 7一 , 山东 临沂人 ,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 学校副 教授 , 硕士 , 主要从事 运筹学 、 数学课 程与
教学论研究.
18 0
甘 肃联 合 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第2 4卷
它 在 获取认 知 技 能 的早 期 阶段 起 着 尤 为 重 要
的作 用 . 为 表征 概 念 、 作 原理 的实 体 , 例 在 高 等 样
数学教 学过 程 中 发挥 了重 要 的示 范作 用 ; 而作 为

种教 学方 法 , 学 变 式 教 学 发 挥 了 重要 的 桥梁 数
作 用. 因此 , 高 等 数 学教 学 过 程 中 , 者 都 能够 在 两 起 重要 作用 . 前人 的研 究基 础上 , 文 拟从 数学 在 本 变 式教 学 的角度 研究 样例 设 计 问题.
第2 4卷 第 4期
21 0 0年 7月
甘 肃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版 )
J u n l fGa s a h iest ( t rlS in e ) o r a n u Lin eUnv riy Nau a ce cs o
Vo . 4 No 4 I2 .
摘 要 : 例 是 一 种 能 够 展 示 事物 性质 的 样 本 . 例设 计需 要 渗 透 数 学 变 式 教 学 方 法 . 概 念 型 样 例 、 理 型 样 样 样 在 原 例 、 法型样例 、 方 问题 解 决 型 样 例 等 各 类 样 例 和样 例呈 现 过 程 中 , 例 设 计 都 能 够 体 现 数 学 变 式 教 学 方 法 . 例 样 样 设 计 和 数 学 变 式 教 学方 法 的 有 机 结 合 能 够 更 好 地 发挥 各 自的 作 用 , 而 提 高 高 等数 学 的 教 学 质 量 .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