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角度看《一地鸡毛》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人生的另一种悲哀—刘震云《一地鸡毛》解读
人生的另一种悲哀—刘震云《一地鸡毛》解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向来被认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它描写的是大学毕业后的进入北京某部局的一个普通职员小林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小林精神世界逐渐被抽空,个性逐渐被销蚀二日趋庸常化的悲哀。
“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
”小说以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横截面开始,这样一件日常琐事引发了作者的叙述。
“豆腐”是《一地鸡毛》的第一个意向,也是个故事叙事的中心线索,应该说后续展开的所有事件,几乎都与这斤变了味的“豆腐”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
而“豆腐变馊”与“人的变异”,也体现着“形”与“神”的辨证法则,两者都是在暗示环境影响的必然结果。
所以“人”就像“豆腐”一样,在自然环境中放得久了,必然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质变”过程,就成为了作者思考世俗人生的逻辑起点。
“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这是主人公小林在不经意之中,对忘记把豆腐放进冰箱里的自我解嘲。
但是在我们仔细去阅读作品文本的故事情节过程中,便会发现“变馊”绝不仅是在指“豆腐”,更是被作者用以暗喻为“人”的转化——它深刻而逼真地反映出了现代知识精英,在生存环境中卑微而无奈的尴尬处境。
小林夫妇虽然都是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却是最普通的平民阶层,他们平凡得甚至连完整的名字也没有,精英气质早已是昨日黄花不复存在了。
作者有意将读书人小林夫妇置放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让时间去打磨掉他们身上的锐气,让他们只能像“平民”那样去适应环境而平庸地“活着”。
用作品文本中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他们往昔那种自命不凡的“精英”姿态,早已演变为成了都市马路上的“千人一面”。
因此,《一地鸡毛》以形象事叙事的艺术手法,精确地传达出了作者所理解的人生经验:“人”的价值与理想的最终实现,并不是取决于“人”的自身愿望,而是取决于“人”的环境因素。
曾经拥有远大抱负和理想的小林,每天早晨六点必须爬起身来去排队买豆腐,然后便急急忙忙挤公车赶往工作单位;小林必须接孩子哄老婆安抚小保姆,在喋喋不休令人心烦的家庭战争中,去寻求和谐与安宁的平衡支点。
刘震云一地鸡毛
刘震云一地鸡毛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对一对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
作者刘震云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对人物进行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这部小说属于新写实小说,写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社会的中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忙于追逐经济利益,忽略了理想,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想的放逐。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小林”也可以代表当代 80 后,反应了当代 80 后的无奈。
书写了为了实现理想的人生奋斗史。
看到现实人生的沉痛,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怀揣理想人们面对生活确实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无奈。
现实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
人的斗志和锐气在一点点的被腐蚀掉,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卑怯。
庸俗的社会这个“大染缸”吞噬着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
它要求我们不得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去追求金钱、追求权力,否则我们将一筹莫展。
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一次次冲突,让人们麻木的开始心满意足的接受现实。
在现实环境的压迫下,“小林”必须放弃理想,这种束缚对年轻人的性格无形中造成了一种扭曲,一种破坏,小说让人感到无奈和辛酸。
从一地鸡毛中我看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为了更好的生活,“小林”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抱负,不得不融入到世俗的河流中,向现实妥协和认同,得不搁置了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搁置对存在异议的探索和追问麻木的看着自己理想的丧失与破灭。
一地鸡毛的最后: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
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寓意着现实生活就如一地鸡毛一样琐碎而无头绪。
小林梦中舒适柔软的皮屑,是小林在现实生活中麻木地,心满意足的接受别人的恩惠。
碎妄——读《一地鸡毛》有感
碎妄生活如一地鸡毛,充斥着各种零碎胡乱的杂想与琐事。
一滴水可以放大为海洋,一棵树可以放大为森林,在无数个水滴里徜徉,在无尽的树木中穿梭,有烦恼,有历练,接二连三的鸡毛蒜皮,不得不面对、解决。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以日常生活琐事着笔,片段式的章节为我们呈现了平民百姓不大不小的经历。
开篇“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引发夫妻俩的争吵,继而查水表的老头对偷水事件提出警告,老婆调任工作的前因后果,孩子入托问题,老师求助,代买板鸭,收受贿赂等事情的浮现,将世俗化的生活展现得一览无余。
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了世俗,我看到了人的小心眼。
一块馊豆腐,推卸责任,引发不快,在不愉快之后,有两种解决办法,1.哄一哄2.背负气愤,任时光洗礼。
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受了冤枉想罢工的保姆留下,而小林与老婆的矛盾则是采取“以毒攻毒”的方式,往往是这个问题还没解决,下个问题就冒出来了。
生活毕竟如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窥出了官场风云。
小林老婆由于上班远的原因,想调动工作,但这必须要有后台的帮助,小林因此打电话给朋友的老同学管人事的头头以寻求帮助,可小林不放心他能办妥,于是同时另谋它道,又以间接的方式找到熟人的丈夫,事情败露后,管人事的头头就说:“你不是也找某某了?让他给办办看吧!”之后小林送礼也无济于事,这个路线性错误即是官场的潜规则。
别人找小林帮忙,送来微波炉,小林洋洋得意。
小林却没在元旦送任何东西给幼儿园园长而当所有家乡都送了炭之后。
小林和小林的老婆无疑是精打细算的,贪图小便宜,又逐渐在官场游刃有余。
我还探出了面子问题。
孩子入托是因为沾了印度家庭的光,是为了给人孩子当陪读,而老婆调任也是由于幸承他人恩泽,小林老婆总是责骂丈夫没有本事,可是尽管心里会过意不去,可捞到好处后,面子就顾不上了。
就如帮朋友卖板鸭,面子是不好看的,领导也批评过,但两百块总算轻松到手。
当社会功利化、物质化,面子问题都不是问题。
人性,总是在不经意间暴露。
小林的老师远道而来投奔小林,却并不受待见,尽管老师曾经在寒冬救过小林一命,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热情,直到老师走时说把两桶香油送给小林,小林家才开始备菜招待。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一地鸡毛》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小林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现实生活压力下的无奈和挣扎。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主人公的境遇感到同情,更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被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作者通过描绘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类型。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背景和经历,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真实而可信。
我能够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与幸福。
同时,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作者将故事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情节和主题,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同时,作者对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到位,每一个细节都为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展现做出了贡献。
此外,《一地鸡毛》的主题深刻而独特。
作者通过描绘小林的生活琐事,探讨了现实生活压力下的人性变化和生存状态。
小说中的“一地鸡毛”既是一种生活琐事的象征,又是一种现实生活压力的象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种主题的探讨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让我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时有了更多的启示和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一地鸡毛》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既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想象力,又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人性和社会的多元性。
同时,作者的语言表达也非常简洁而有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总的来说,《一地鸡毛》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小说。
作者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巧妙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刻的主题,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精神财富。
读《一地鸡毛》阅读感想
读《一地鸡毛》阅读感想这些话语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奈,但它们也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目。
在观看大学生创业晚会时,电视机前的观众和现场的学生或许都能意识到,大多数人最终都将过上平淡而琐碎的生活。
即使是那些心怀梦想、充满激情的人,也很可能在现实的磨砺中逐渐失去初心。
妈妈看完节目后,感慨道:“不知道这一晚又煽出几个神经病。
”这句话虽然带有一丝嘲讽,但也反映了她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
而我,则带着一种奋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想要探寻书中所描绘的生活的真实面貌。
《一地鸡毛》讲述了小林夫妇从恋爱到婚后的生活变化。
为了一块馊了的豆腐,他们可以吵架;为了半只鸡,他们可以开心,甚至可以去托关系、送礼;曾经充满诗意的妻子,也会为了偷水而变成一个粗俗的妇女;曾经的诗人小林,也不得不放下架子,拉蜂窝煤、买大白菜,为了生活而奔波。
生活就像一个无情的杀手,用琐事打磨掉了人们的梦想和激情,让他们逐渐变得世俗和麻木。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先是充满了惶恐,然后是一种异常的平静。
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大多数人最终都将过上一地鸡毛的生活。
这种生活或许平淡、或许琐碎,但它却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呢?作者似乎并不想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他并不是要规劝我们放弃理想,而是要让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的琐碎和艰辛时,保持一颗坚定的心。
生活虽然俗不可耐,但它也有自己的韵味。
在世俗的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小林夫妇虽然为了生活琐事而争吵,但他们也有彼此陪伴的温暖;虽然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们也有相互扶持的感动。
这种俗气的幸福,或许才是生活的真谛。
理想是感性的产物,但最终需要理性来实现。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困难,要学会在自卑与自大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要心怀理想,相信未来,但也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俗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正如书中所说:“俗人,俗世,也有俗气的幸福。
一地鸡毛分析
《一地鸡毛》可以说是微缩的一步琐碎人生的范本,一步关系学的教科书。
王朔也曾经说过这部小说一扫以往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理道德,是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小说。
《一地鸡毛》以冷峻的笔调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在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单位的纠缠和磨损中一步步地放弃理想,消解诗意,不断沉论。
围绕着小林展开两条线索,一是小林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二是小林在单位工作中的尴尬,每天周围都是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以及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
我从三点来解析小林不断沦落的过程:(一)日常生活的纠缠和磨损作者在一篇创作谈里所说的:"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
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
小林在单位没有混上去,在家里同样一团糟,日常琐事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不知不觉中不断被纠缠和磨损.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这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也是小说情节的起始所在。
这当然是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琐事,但正是诸如此类的日常琐事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和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对所有这些琐事的叙写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全部情节。
"一地鸡毛",这个标题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小说结尾处通过小林的一个梦境直接表述出来:小林"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
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这显然不是那种追求深刻性的象征,而是以十分表浅的意义述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二)理想的放弃和诗意的消解1,由学习往买豆腐的转变."过去临睡觉之前,小林有看书看报的习惯,动不动还爬起来记笔记.现在一天家务处理完,两个眼皮早在打架,于是这一切过程都省略了.能早睡就早睡,第二天清早还要起床买豆腐."2,看足球(精神生活)——买蜂窝煤"小林前几年爱看足球,看得脸红心跳,觉得过瘾,世界性的明星,都能说出口,那时觉得人生的一大目的就是看足球,世界杯四年一次,人生才有几个四年但后来参加工作,结婚以后,足球就渐渐不看了.看它有什么用人家球踢的再好,也不解决小林身边任何问题.小林的问题是房子,孩子,蜂窝煤和保姆,老家来人.所以对热闹的世界充耳不闻."向老婆提出夜里看足球,遭抢白:"家里的蜂窝煤都没有了,你还要半夜起来看足球,还是累得轻!你要能让马拉多纳给咱家拉蜂窝煤,我就让你半夜起来看他!"于是只好放弃.3,人生追求——生存妥协刚毕业时很有理想,"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放在眼里".但几年之后,"很快就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满足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拉下面子帮同学卖盐水鸭挣外快,以每顿饭喝瓶啤酒为快乐:"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在琐碎中找寻生活的真谛
读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我沉浸在一个小职员琐碎而又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着其中的欢乐、痛苦、困惑和无奈。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主人公小林所吸引。
他身处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每天都在为生活琐事而奔波。
从排队买豆腐、与妻子吵架、给孩子找托儿所,到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等琐事,小林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和挣扎。
然而,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小林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其次,小说中的幽默和讽刺也让我印象深刻。
刘震云以不动声色的笔触,将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到好笑,又感到心痛。
这种喜剧与悲剧的交织,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小说还让我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林的生活中,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妥协。
他曾经有过理想和追求,但在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了生存而屈从于生活的琐碎。
这让我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为了生活而妥协?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认为,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但同时也要学会在现实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总的来说,《一地鸡毛》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作品。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给很多读者带来启示和思考,让我们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如何解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如何解读刘震云的《⼀地鸡⽑》?《⼀地鸡⽑》是刘震云的代表作之⼀,是新写实⼩说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经问世就产⽣了巨⼤的社会影响,之后更是成为对⽣活琐事的代名词。
对于《⼀地鸡⽑》的解读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的,⽽在我看来《⼀地鸡⽑》实际上就是毕业后普通⼈如何完成从学⽣向社会⼈的⾝份转变的记录.1、⽣活琐事占据⽣命《⼀地鸡⽑》的主⾓是⼀个叫⼩林的公务员,刚脱离学校⼊职没⼏年,⽽在⼩说的⼀开头就是⼩林排队买⾖腐,不是什么⼤事但这就是⼩林开始⼀天的必备的事情,给了个不如意的买⾖腐的结果,'排队也不⼀定每天都能到⾖腐,要么排队的⼈多,排到,⾖腐已经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林得离开⾖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
'这种算不得什么⼤事却⾜够坏了⼼情的事是每天都在发⽣的。
没有及时安置好⾖腐的⼩林回到家,就是因为⾖腐馊了点燃积怨已久的保姆和妻⼦的争吵,在⼩林回到家后战⽕⼜转移到⼩林头上,⼩林的加⼊⼜掀起了⼀波'翻旧账',吵得天翻地覆之后⼜莫名的熄了⽕。
⼩林的⼀天都是被这样那样的琐事充斥着,然后⼜因为各种各样的琐事烦恼、争吵,少有的温馨时光,⽽这个就是⼤多数普通⼈的⼀天。
2、向社会'潜规则'的趋同在《⼀地鸡⽑》当中除了主⾓⼩林之外,有个很有意思的配⾓,他给⼩林提供了⼀个短暂的赚外快的兼职,开⼝闭⼝全是钱与妻⼥,⼀般⼈眼⾥俗不可耐,可是在⼤学读书期间,就这个庸俗的⼩商贩却是⼀个被同学戏称为'⼩李⽩'的浪漫才⼦。
在交谈当中,才明⽩这位⼤才⼦在踏⼊社会后,因为他曾经不屑的'钱'受尽冷眼,⼀次⼜⼀次的交锋当中,'看,还说写诗,写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头地,就在⼈堆⾥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你说呢?'⽽⼩林在做这份兼职的时候,在上司⾯前从容的撒谎,还在感慨⾃⼰年轻时候'不懂事'得罪⼈,这⼏分不懂事倒是可以从那个给⼩林记迟到的刚毕业的⼤学⽣上来看吧。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一部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小林家庭生活的琐碎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巨大变化和普通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小林家庭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变革。
这种真实感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一地鸡毛》中,作者传递了一种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思想。
小林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他的家庭生活虽然琐碎繁杂,但却是每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作者通过小林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同情,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本书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如房价高涨、教育资源紧张、医疗保障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给普通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琐碎而繁重。
《一地鸡毛》中所揭示的问题和困境,在当今社会依然普遍存在,这本书的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总之,《一地鸡毛》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困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广大读者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一地鸡毛》阅读感想
《一地鸡毛》阅读感想小说中,小林因为忘记把豆腐放冰箱里,导致豆腐变馊,妻子回来后将责任归咎于他,并向他撒怒气。
小林忍不住顶嘴,于是双方开始翻旧账,将过去的琐事一一列举,原本只是一件豆腐的问题,却演变成了一场家庭争吵。
这种翻旧账的行为,正是中国式家庭关系的一个特点。
就事论事在家庭中往往是困难的,人们常常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牵扯出许多过往的矛盾,将争吵变成权力斗争。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自己正确和优越性的追求,以及对对方道歉的期待。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难以实现,因为人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自尊和意志,而不是事情的客观事实。
小说中,查水表的老头每月来查一次水表,虽然腿有残疾,但工作积极性很高。
然而,他每次来都会高谈阔论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这让小林感到厌烦。
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中也很常见,四五十岁以上的男人们喜欢吹牛,爱提自己年轻时的成就,尽管别人可能已经听腻了,但为了不冒犯他们,还是会选择倾听。
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人的自恋心理,人们通过吹嘘自己的过去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形象。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权威或有求于人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迎合和顺从的态度。
小说还描写了小林为了给妻子调单位,四处找关系、送礼的情节。
这反映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以及人们对权力和资源的追求。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但也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挣扎。
此外,小说还描写了小林与保姆之间的关系。
保姆不吃剩菜,小林妻子为此与她发生争吵,保姆便以罢工相威胁。
最终,小林通过斡旋,才让保姆留下。
这一情节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微妙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无奈和妥协。
《一地鸡毛》通过描写小林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琐事和困扰,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小说也让我对中国式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生存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避免翻旧账和权力斗争;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和包容,避免虚伪和迎合;在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遵守规则和道德,避免走捷径和违法乱纪。
浅析《一地鸡毛》的底层叙述
第15卷第8期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 15 No. 8 2017 年8 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ug. 2017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7.08.012浅析《一地鸡毛》的底层叙述李佳桐(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要: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从底层叙述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主人公琐碎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还原了现代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样貌。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一地鸡毛》的底层叙述:在小说的内容上,是由琐碎的日常片段拼凑出的生活图景,还原了生活的本相;在人物形象上,小说的主人公是知识分子,关注的也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小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与沉沦;在价值取向上,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以权力和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当今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之情,批判与悲悯共存。
关键词:刘震云;《一地鸡毛》;底层叙述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3X(2017) 08-0049-03“底层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拥有上都相当匱乏的阶层。
”[1]刘震云在30余年的创作中,一直扎根于社会底层,关注着小人物的生存境遇。
在《一地鸡毛》中,作者以知识分子小林为中心,描写了小林一家鸡毛蒜皮的小事,还原了真实的底层生活,表现了主人公在现实生活重压下性格思想的转变和道德观念的堕落。
刘震云以冷静的笔触对当代生活进行了批判与反思,用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底层生活的悲悯,并对未来生活寄予了诗意的期盼。
―、情节内容:还原生活本身新写实小说的“新”就在于不再像传统写实小说那样对意识形态进行再加工,而是尽可能地还原生活的本相,达到细节的真实。
《一地鸡毛》描写的就是普通职员小林平庸琐碎的生活状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恰恰构成了芸芸众生最真实的生活,拼凑成了我们最熟悉的样子。
评《一地鸡毛》
评《一地鸡毛》小说叙写的是当代生活中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窘困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小林本是踌躇满怀、心比人高,有着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
小说的开头小林为了买豆腐而耽误了单位的班车,又因赶公交车而忘了把豆腐放进冰箱,致使豆腐变馊,为此和老婆小李争吵起来,当争吵即将升级时,查水表的瘸老头来警告他们说有人举报他们晚上偷水,小林夫妻马上想到了对门自称长得像印度人的女人告的密。
小李晚上又想到了最近调动工作的事,本来小林已经托人了,可由于心急,让人事处的头头知道了调动工作的事也搁置下来。
小林的老家在农村,家乡人来北京都到小林家,时候长了,引起了小李的不满。
小林的孩子感冒了,由于小李在单位开的药还没有吃完,因此省了不少钱,为此一家人很高兴,晚上还商量九月份孩子入托后辞去保姆。
九月份,小李的单位开通了班车,小李不用在调动单位了,但因为是头头的小姨子搬家才加开这线班车时,心里有些别扭,但想到不用调动工作,又高兴起来。
但孩子入托又面临困难,好的幼儿园不能去,而这时保姆又辞职了,家里很乱,可在这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却给了他们一个好幼儿园的名额,后来才知道是让自己的孩子当陪读。
小林在菜市场碰到了卖鸭子的大学同学“小李白”,“小李白”让小林帮他卖十天的鸭子,每天20元,开始小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可是每天能捏200块钱,又感觉好了些,当同学回来后,自己还有些恋恋不舍。
元旦过后,由于没给幼儿园的老师送礼物,女儿闹着不肯去,于是小林跑遍全城高价买下了女儿指定的炭火。
晚上,小林梦见自己盖着一堆鸡毛睡觉。
《一地鸡毛》耐人寻味,平常的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小事,小事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有那么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也像"豆腐"这样琐碎,而且是一块"馊豆腐",这意象给我强烈的冲击:无奈、烦琐的现实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
《一地鸡毛》的意象解读
《一地鸡毛》解读《一地鸡毛》最先发表在《小说月报》,并于1993年获得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
经我鉴定,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小说,我甚至怀疑它是刘震云的自传体小说。
在说作品之前,我先说说小说的情节。
正如本书的名字一样,既然叫《一地鸡毛》,那么本书记录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80后的年轻人看到这样的文字已经非常陌生,尽管他们曾经生在这个年代。
那是80年代成年人天天面对的世界,假如不通过小说来回忆,我都有点忘记了。
故事的主人公小林,来自河南农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某部委某局某处工作,毕业没几年结婚生子,妻子小李大概也是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的,他们有一个快到三岁的女儿,住在单位分的一居室的房子里,房子离单位很远,小林单位有班车,小李每天奔波在路上挤公交车,来回需要4个小时。
孩子交给了一个保姆看护,保姆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小姑娘。
平心而论,小林和小李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骨子里是心高气傲的,可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跟大多数人一样,过得“狼狈不堪”。
故事是从小林每天早晨的买豆腐开始的,小林每天要买一斤豆腐,豆腐他都要买国营副食商店的,副食商店的豆腐是切成2两一块的,一斤豆腐五块,而私人豆腐摊的豆腐是一斤一块。
因为国营的豆腐块小、水分少,所以,大家都喜欢排队买国营店的豆腐。
排队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是担心排到了豆腐卖完了,就是担心排到了时间过了点,单位班车走了,小林上班就得迟到。
今天小林不担心迟到,新来的处长尽管很严厉,可他今天去外地开会,副处长也请假了,领导不在,考勤由一个新来的大学生负责,小林不担心迟到了。
买到豆腐后,小林将豆腐送回家,自己坐公交车去单位,没想到单位的新大学生非常认真,过八点后,他就将小林的考勤写成迟到,小林很生气,强行地将自己的考勤由迟到改为正常。
在单位窝了一肚子气的小林回到家里,发现更窝火的事,他早晨将豆腐放在门厅里,忘记将豆腐放到冰箱,由于天热,豆腐馊了。
他跟保姆争执了一下,保姆一点也不客气,她顶撞说,小林没有交代她把豆腐放冰箱里。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一部作品,读完后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琐事,看似琐碎,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书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时,虽然也会有抱怨和无奈,但他们依然坚持着,努力地生活着。
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平凡和琐碎,也明白了生活中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些平凡的瞬间中。
我们可能会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烦恼,但正是这些琐碎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们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此外,书中还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
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这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总的来说,《一地鸡毛》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平凡和美好,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作品,它提醒我们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才能在琐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这部作品是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该书以世俗化的平易语言,以生活流式叙事结构描述了小林一家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这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小说,虽说讲的只是些许生活琐事,但我看到的,是生活与理想相遇的时候我们又能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呢。
主人公小林在初出社会的时候还是一个颇为稚嫩的青年,每天上班不修边幅,也不懂得官场上、社会上的“道理”,但三年之后,他发现别人都升职、有房子、有钱的时候,他却还在原地踏步,本来他还有理想有追求的,但最终也不得不因为经济条件差而帮着曾经是一个诗人的同学卖白板鸭。
他从有理想有追求变得世俗而堕落;从不愿送礼到最后自己也享受着查水表老头送来的微波炉,在《一地鸡毛》中,完成“蜕变”的不仅是小林,还有小林的妻子,短短几年由温柔婉约的女大学生变成偷水的家庭主妇,生活的琐碎和重压,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将他们那时的梦想磨得粉碎,生活中无非剩下好单位、与保姆的冲突、买菜、给女儿找好学校等等。
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看到这,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有很多时候真的很难保证自己能不免俗地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候而不至于趴在那一地鸡毛上。
年轻的我们仍会嫉恶如仇,看到一些黑暗的事,我们也会义愤填膺地想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些事,即使我们可能知道这些力量微不足道;看到一些人急于拙劣地展现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投向不屑的目光。
可能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幼稚、天真,那同样地,他们在我们眼里也是投机取巧。
我不敢说哪个高尚哪个卑鄙,因为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变成那一片黑压压的蚂蚁中的一员。
如果做不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那我宁愿变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不愿那世俗的外衣那么快地就遮蔽了我那些看起来无谓的精神追求。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希望我们不会变成这样的人——整天在一地鸡毛里面挣扎、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
评《一地鸡毛》
艺术源于生活----《一地鸡毛》评论池莉说,“《烦恼人生》一出来,武钢的工人个个都说自己是印家厚。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了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机关中的小职员,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小林,或老何。
故事从“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开始,以大量反讽的手笔叙述了小林琐碎的生活场景。
菜篮子、妻子、孩子、保姆、单位……当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将官场和家庭的鸡毛蒜皮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人心之险展示无遗。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一部官场小说,是《单位》的姊妹篇。
作者泼墨于小林琐碎的家庭日常生活:收入少,地位低,“不会混”,使小林无法让孩子入好的幼儿园,无力办妻子的调动,连留小时候救过自己命的农村老师吃顿饭,也要和妻子吵一架……其生活的烦恼程度,和池莉笔下那位武钢工人印家厚也相差无几。
他似乎开始“时来运转”了,那却是一系列“错位”造成的:妻子单位开了班车,是为了领导的小姨子上班方便;孩子进了好幼儿园,却是给人家当“陪读”;收入增多了,靠的是小林帮大学同学“小李白”卖烧鸭子。
到最后小林利用职务之便得到了一台微波炉的酬谢,也就觉得心安理得了:“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满舒服。
”这道理是什么?“过去老说单位的事如何复杂不好弄,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好弄的?过去你有过宏伟理想,可以原谅,但是那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林,一切还是从馊豆腐开始吧。
”这和《单位》里说的“要想混上去,混个人样,混个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就得从打扫卫生打开水收拾梨皮开始”是一个道理。
就这样,小林“醒悟”了,单位里多了一个油滑的职员,社会上多了一个庸俗的市民,以前那个生气勃勃的大学生终于被改造了。
刘震云在叙述这些生活中的“鸡毛”时,使用了大量的反讽笔调。
对于小林,他是反讽中带有同情,对于老张、老孙、女老乔,也并非毫不留情的讥刺,而是有理解与同情在里面的。
从叙事角度看《一地鸡毛》
从叙事角度看《一地鸡毛》摘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被称为新时期小说中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以一种“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展现了知识分子小林极其平庸琐碎且困窘的生存状态。
从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的角度进一步展现知识分子这一特定身份在经济转型时期对平庸琐碎生活的妥协和退让,最后摒弃了自我意识,逐渐认同世俗生存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冷峻略带嘲讽的笔调批判当时的现实生存环境,流露出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日常琐事;一地鸡毛;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兴起于八十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影响重大的文学创作。
刘震云于1991年在《小说家》上发表了《一地鸡毛》,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在对主人公日常琐碎的生活进行详细刻画的同时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个荒谬的时代背景里社会群体逐渐走向“异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
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社会的中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忙于追逐经济利益,表现在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念方面,即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想的放逐,中国正经历着从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形态向实用主义,现世观念和消费社会的转变,审美文化开始走向世俗。
浅析《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赏析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只是一对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
虽说都是小事儿,可这对平凡人来说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
《一地鸡毛》耐人寻味,平常的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小事,小事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作者只是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这些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小说一开始便写道“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这种日常生活中是最平常不过了的事情,却所引起了小林家的一场家庭大战。
事情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一块豆腐变馊,作者只是借用这一意象来逼真的反映现代知识精英在生存环境中卑微而无奈的生活处境。
两人都是大学生,都曾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在他们眼里,哪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曾经的理想都成为年轻时候的笑谈。
小林夫妇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也是最普通的平民,过着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
作为精英他们不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普通平民一样,但是过着普通人生活的他们,却觉得世间的不公平,为什么精英还要面临着这些问题?《一地鸡毛》通过讲述一个既平凡活又琐碎的生活故事,旨在冷静地剖析人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思想变异,作品隐喻了在庸常生活中人就像豆腐一样,环境会发生质变。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聚光,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发长长的,她很安静,轻松,甚至还常带一点淡淡的诗意。
哪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经常会夜里偷水的家庭主妇呢?”这段话形象的描写了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的改变,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在理想破灭后的无奈。
多少人雄心壮志步入社会,信心满满准备大展宏图,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让一个个“有志之士”归于平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叙事角度看《一地鸡毛》
摘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被称为新时期小说中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以一种“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展现了知识分子小林极其平庸琐碎且困窘的生存状态。
从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的角度进一步展现知识分子这一特定身份在经济转型时期对平庸琐碎生活的妥协和退让,最后摒弃了自我意识,逐渐认同世俗生存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冷峻略带嘲讽的笔调批判当时的现实生存环境,流露出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日常琐事;一地鸡毛;自我意识;价值观念
兴起于八十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影响重大的文学创作。
刘震云于1991年在《小说家》上发表了《一地鸡毛》,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在对主人公日常琐碎的生活进行详细刻画的同时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个荒谬的时代背景里社会群体逐渐走向“异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
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社会的中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忙于追逐经济利益,表现在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念方面,即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想的放逐,中国正经历着从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形态向实用主义,现世观念和消费社会的转变,审美文化开始走向世俗。
一.“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八十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表现出了三个明显特征,首先是重视表现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出一种求真意识,其次是从创造典型到典型的消解,从写外世界到写内世界,最后一点是体现了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一地鸡毛》把笔触伸展到了人们现实的生存世界中,通过对主人公小林及他的家庭的平庸困窘的生存状态和原始直接的生命冲动体验的精细刻画,和质朴平淡是语言叙述,构架起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世俗生存的艺术世界。
小说开篇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一斤豆腐有五块,二两一块,这是公家副食店卖的。
个体户的豆腐一斤一块,水份大,发稀,锅里炒不成团。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到豆腐,要么排队的人多,排到,豆腐已经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小林得离开豆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
”作品通过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日常琐事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 小说所叙述的小林的生存状态是对现实生活原生、本真形态的还原。
在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上,《一地鸡毛》采用了“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与传统现实主义那种单一、因果关联的顺序情节链结构不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生活本来的生存状态自然而然地流动发展,完全以日常本真的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地鸡毛》以“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展示主人公小林窘困的生存状态的,让小说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少了故事情节过分戏剧化的不真实感,在注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中使得作品所描写的平凡人生变得更为现实贴切,就像是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所正经历着的一般;将写作的重点从情节的因果逻辑关系中转移到还原生活淳朴真实的原生美上;放弃营造跌宕起伏、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而注重将生活细节描绘得真实生动。
作者顺着主人公小林的生活过程,录写家长里短,这种叙事结构使小说显得像生活本身就像“一地鸡毛”一样零乱无序,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可触可摸的现实感、逼真感。
二、对现实人生的妥协
小说主要按着时间顺序叙写小林一家平庸琐碎的日常生存状态,围绕着“排队买豆腐”、“夫妻争吵”、“老婆换单位”、“辞退保姆”、“给孩子找幼儿园”和“抢购大白菜”等日复一日长期萦绕在他们心头的话题,流水账式地记录小林的每一
天,借此带给读者强烈的精神冲击:无奈、烦琐的现实生活立即涌向意识空间里——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
典型知识分子的斗志和锐气在一点点的被腐蚀掉,他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卑怯、凡俗现实。
以馊豆腐开始的故事,注定了它的凡俗与卑琐。
《一地鸡毛》在呈现小林他们麻木而又庸俗琐碎的生活状态时,也描写了他们在背叛自己的精神世界,顺从卑琐生活中而逐渐遗失自己曾经的追求和精神意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工作的磨蚀下他们放弃了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放弃了对心中的高尚理想的追求,向现实生活和世俗妥协,甘于平庸,无奈而又无望地融入民间,成了婆妈琐碎的小市民。
在顺着时间的发展顺序记录小林和老婆小李的生活的同时,穿插了他们对过去的回忆,“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没有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他们都以为自己不会被凡尘所染,可是结婚几年之后,老婆不再是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而成了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尽管有挣扎和矛盾,但小林的精神和理想最终也被庸俗繁琐的生活所渗透消磨。
小林也有过宏伟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和热切的追求。
然而,在接受了现实生活的教育之后,在走上工作岗位、步入婚姻之后,为了家庭生活,为了生存的需要,他也跟大家一样,逐渐认同世俗生存观和价值观,追求安稳平淡的生活。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沉沦着,在理想和生存面前,他们最终还是抛弃了当初的追求选择向生活低头妥协,知识分子们薄弱的自我意识最终在物质现实中一点点流逝。
三、在还原现实中批判现实
《一地鸡毛》是一部琐碎人生的范本、关系学的教科书,用平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点点揭示人物内心,不言大道理却给读者留下大量想象思考空间,用平淡低调的叙写,曲折地表达出了知识分子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的无奈和绝望,细腻而详尽的勾画出人们面对困窘的现实却又无力抗争的处境,体现了新写实小说在探索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批判现实生活的文化内蕴。
带着个体生命体验并参照小说文本叙述细读小说,不仅能感受到的除了文字描述的平庸琐碎而又无奈困窘的生存状态之外,也能感受到个体意识和思想在那个特殊时代中的挣扎以及
无法摆脱的命运。
整部作品几乎没有叙述者深入的自我阐述,基本上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和口吻讲述小林身边的人和事,小林责备老婆偷水,责怪保姆之后又会站在保姆的立场为人着想以及反省自己等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林内心的挣扎但最终还是被同化的价值观念。
小说结尾的梦境以及小林对于只要有了啤酒和烤鸡就满足的心理描写凸显了小林精神世界的浅薄,在分析人物内心的同时,不仅反映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对于小林的苦闷的描写包含深刻的社会意蕴,对他由刚开始的不屑权力到后来的屈从于权力和最后的耍弄权力,既表现了一定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批判,对于小林这一类知识分子屈服于现实的批判,当时压抑人的畸形社会生存环境和压迫人的体制的批判。
在还原当时生活现实,在全方位详细地叙写主人公生活琐事的笔调中,批判人物个性的同时,进一步深刻地批判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即荒谬的社会环境。
这种由此及彼的日常叙事,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在平静的叙事中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揭露了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对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冲击,让读者在读的时候由关注主要人物延伸到关注社会,从而产生深刻的思考,引起读者强烈共鸣,这正是刘震云的新时期写实小说代表作《一地鸡毛》的审美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震云.一地鸡毛[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4.
[2]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3]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9.
[4] 胡全章.从一地鸡毛看新写实小说[J].周口师范学院报,2003,(1).
[5] 王光华.刘震云笔下小林这一小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