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体制化的演进历程——兼与英法两国的比较
中国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有何不同?
中国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有何不同?当提到法律体系时,中国和英国无疑是两个被广泛关注和探讨的国家。
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由传统法系、社会主义法系和部分大陆法系所组成,而英国则是以英国普通法为主要依据。
这两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有何不同呢?下面将从3个方面进行细致探讨。
一、法律体系的产生和演变1.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法律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礼法制度,历经秦汉、唐宋等王朝的统治和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法制思想的影响以及外来法系的借鉴,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2.英国法律体系的形成英国法律体系建立在普通法之上,普通法起源于中世纪中期英格兰的习惯法,后经过了君主法、立宪法等的演化,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普通法律体系。
现代英国的法律体系除了普通法之外,还包含了法令法、欧盟法和公法等多种法律形式。
二、法律条文和主体1.法律条文的条款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法律条文比较具体,针对特定的案例和法律事件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对于每一项法律条款都有详细的阐释和解析。
而英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律条文比较简洁,往往需要司法解释或者司法判例来进一步说明和解释。
2.法律主体的权利在进行法律诉讼时,中国法律体系注重平等和公正,强调立场中立。
而英国法律体系则更加倾向于保护法律主体的权利,更注重庭审和辩护的过程。
此外,英国法律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官、律师和辩护人员,而中国法律体系中则相对削弱。
三、法律行为和法律制度1.法律行为的具体操作中国法律体系中有大量的制度和程序,法律行为偏重于具体操作和规范。
而英国法律体系则更加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更多的实际因素,执行起来更加灵活。
2.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实施中国法律体系在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实施上更加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以此保证法律实施的公正和准确。
英国法律体系则更加强调个体和特殊性,法律制度实施时倾向于更好地为每一项具体案例服务和解决问题。
总结总体来看,中国和英国的法律体系都各自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劣势所在。
中外科学技术发展史比较
中外科学技术发展史比较
中国和西方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两者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缓慢,但在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
相比之下,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
在中世纪,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缓慢,但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
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如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进化论等。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注重实用性和经验积累,而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
在现代,中国和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相互交流和合作也日益频繁。
论中西方科学的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论中西方科学的差异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共识,因为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际情况看,都是如此。
从理论上讲,科学来源于(自然)哲学,受哲学的强烈影响,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因此,科学、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即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科学。
从实际情况看,西方科学和中国传统科学(如延续至今的中医学)之间就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非常明显地表现在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检验方法、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发展模式,甚至科学的从事人员及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
很显然,中西方科学之间之所以在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是在不同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于受到各自哲学思想和文化基因的影响。
今天,搞清楚不同科学,尤其是中西方科学之间在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及其原因,对于我们认识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推动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科学的目的不同众所周知,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但是,人们为什么要认识自然界呢?即人们认识自然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无疑要受到人们价值观的左右。
中国古代人认识自然界非常注重实用,他们把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统统斥之为“屠龙之术”,因此,为了实用目的而认识自然界就成了中国传统科学的一个明显特征。
《甘石星经》、《浑天仪》等是为了制定历法和确定季节服务的;《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桑辑要》等是为了使农业有好收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是为了更好地治病;《抱朴子》则是为了长生不老。
只要稍加留心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农学、医学最发达。
有人曾做过统计,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是天文学家、农学家和医学家(数学家和工匠另当别论),其人数比例约在85%以上,能够称得上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的人则很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天文学、农学和医学与社会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西方科学与中华传统科学的区别
西⽅科学与中华传统科学的区别在许多中国⼈的眼⾥,⼀直认为中国古⽼的科学⾮常落后,⽽西⽅的科学则被当成⼈类的唯⼀出路。
其实不然。
中国古⽼的科学与我们从西⽅学来的现代科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发展体系。
中国古⽼的科学是以深厚的修炼⽂化为基础,道家学说讲“天,地,⼈”三才之道,直接针对⼈体,⽣命,宇宙去研究;⽽西⽅传来的科学则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只从物质的表⾯去发展,研究。
所以这两种不同的科学由于他们的本质不同,发展路线不同,会给⼈类带来不同的社会状态。
今天的⼈类站在现代科学的发展圈⾥根本就⽆法真正理解中国的古⽼科学。
以下仅从⼏⽅⾯概括说明⼀下他们的区别,个⼈浅见⽋⾜,欢迎补充。
⼀,中国古⽼科学讲“天⼈合⼀”,讲究⼈与⾃然的和谐,所以追求掌握⾃然规律,才能顺应⾃然,在发展过程中⼈类不破坏环境,还要保护环境,是真正的和谐之道,长⽣之道;⽽西⽅科学则主张改造⾃然,改变环境,是以破坏为基础的科学,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就知道现代科学给地球造成多⼤的污染破坏了。
⼈们把地球破坏得不成样⼦后还在不断寻找外星球,盼望搬出地球另寻发展,科学的发展就是⼀个不断破坏的过程,⽣命⽆法长存。
⼆,中国古⽼科学以修炼⽂化为基础,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们敢于去探索,去研究,是从“有”往“⽆”中发展的过程,⽽“⽆”是永⽆⽌境的,所以他的发展道路也是⽆⽌境的。
西⽅科学发展到今天,由于他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看得到的东西,能够接触到的东西他才敢去研究,所以他的局限性很⼤,科学证实不了的东西,但事实存在的现象他就不敢承认了,也放弃研究了,⼀概视为⾃然现象,或者神学范围,这是在固步⾃封。
三,中国古⽼科学发展是⼀个纵向发展过程,西⽅科学是⼀个横向发展过程。
这也是许多⼈⼀直认为中国古⽼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在科技界⼈们⼀直在争论物质是第⼀性的,还是精神是第⼀性的问题,⼀直把物质与精神分开出来研究,实际上这也是现代科学在固步⾃封的⼀⽅⾯。
我们⽤现代的科技⼿段可以发现,⼈的⼤脑发出的意念是⼀种脑电波,那么这种脑电波他不也是物质存在吗?否则你如何发现他?那么精神是不是也是⼀种物质的体现呢?物质与精神是⼀性的,只是不同的物质体现⽽已。
ting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英法实行的民主政体,是它们的强大的制度基础。 英法实行的民主政体,是它们的强大的制度基础。 在我国“和平崛起”道路的上, 在我国“和平崛起”道路的上,我们要坚持什么样的政 体形式?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议会制? 体形式?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议会制?
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为国体服务。
三、英法政体的相同点
政体 政体结构
英国议会制君主 法国半总统制半议 会制民主共和制 立宪制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相 同 点
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 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 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 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 从现状看: 从现状看:
有人说,法国的政体比英国的政体 更民主。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更民主。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英法两国政体的 异同
预习检测
1.英法政体的差异(4点) 英法政体的差异( 点 英法政体的差异 2.政体相异的缘由(3点) 政体相异的缘由( 点 政体相异的缘由 3.英法政体的共同点(4点) 英法政体的共同点( 点 英法政体的共同点
揭示目标
1.能简述、比较英法政体的异同 能简述、 能简述 2.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3.明白英法政体的阶级属性,拥护 明白英法政体的阶级属性, 明白英法政体的阶级属性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本p34 课本p34
英国国会处决国王查 理一世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国民议会送 上断头台
根据材料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法两国分别建立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 的缘由 。
四、英法两国国体相同,但政体差别很大 英法两国国体相同, 主要原因 比较
历史背景与 阶级力量对比
英国
1.资产阶级与新贵族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 联盟,力量强大; 联盟,力量强大; 2.议会政治,有妥协 议会政治, 议会政治 的渠道; 的渠道; 3.英王的特殊作用 英王的特殊作用 ………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作者:张文星来源:发布时间:2008-06-23大中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
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科学的国家化进程:一种比较分析
科学的国家化进程:一种比较分析作者:王晓艳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9期【摘要】科学的国家化进程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以英国为代表的科学原发型国家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径,法国和德国以自上而下为主,大多数国家则是两种方式相互补充,互相结合。
相比于求知,致用是科学在国家层面完成制度化的关键动因,其中,战争和经济是科学的国家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
根据世界各国的国家科学制度化的方式和特点可以将这些国家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两类国家依赖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成功实现赶超,而另外两类则还在摸索和发展之中。
科学制度化在世界各国的完成均是将核心国家的科学体制、科学理念和文化在边缘国家进行本土化移植,科学制度化进程在不同国家呈现的状态相似度更高、包容性更强。
由此,科学本身的概念也因国家层面制度化进程的推进从认知维度拓展到了社会维度。
【关键词】科学国家制度化【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7.19.009早在17世纪,弗兰西斯·培根就通过《新大西岛》这本书为当时的人们勾画了一张现代知识社会的宏伟蓝图。
时至今日,历经300多年的沉淀与积累,这位伟大的预言家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人类步入了知识社会。
在现代知识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主要驱动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进了各个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
而这一推动力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变革则是科学的国家化进程,亦被称为国家层面的科学制度化进程。
所谓科学的国家化进程,我们把它定义为科学作为子系统整合于国家系统之中,并形成科学—技术—经济—军事—文化的综合体①。
著名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George Sutton)认为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智的事业,甚至是世界上唯一能看到进步的事业。
科学的进步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积累和更新,更是科学获得社会普遍认可之后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深入互动和交流。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作者:张文星来源:发布时间:2008-06-23大中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
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中西科学的异同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和古希腊科学的异同中华上下5000年,被人们所熟知的大概就是我们的四大发明吧,古代人民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财富,在遥远的西方,古希腊人民也用他们的智慧影响着这个世界。
不同文化产生的科学究竟有什么不同,下面我将一一说出。
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绝无仅有的。
《汉书·五行志》上的太阳黑子记录早于欧洲800多年。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出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时期的甘德和石申两人之手他们各自记录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
而西方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前没有一幅星图载星超过1100颗。
精密的仪器是精确观测天象的基础我国古代天文仪器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如东汉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文仪宋朝苏颂建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计时和表演功能于一身。
元代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领先了300多年。
古希腊天文学是近代天文学的直接渊源。
在希腊化时期产生四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们的研究成就影响深远。
第一位是被誉为“希腊化时代的哥白尼”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他第一个尝试测量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并正确提出地球的面积小于太阳他甚至天才地提出太阳中心说认识到地球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并进行自转。
第二位是埃拉托色尼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准确测出地球周长和直径通过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测量出黄道倾角的人其测出的地球周长只比今测赤道周长少 385.13公里。
第三位是毕迪尼亚的希帕库斯作为“方位天文学之父”他发明了“天文数”概念发现了岁差现象编造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记载恒星的星表并测定了上千座恒星并划亮度算出月球直径及其与地球距离的近似值。
第四位是在后世最负名望的天文学家——托勒密他创立的地球中心说主张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环绕地球运行。
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并代表希腊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顶峰。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作者:张文星来源:发布时间:2008-06-23大中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
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中国国家科技体系的比较研究
中国国家科技体系的比较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科技实力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绩大大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
不仅如此,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也逐渐拉近。
然而,中国的科技体系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异仍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家科技体系的构成方式国家科技体系在不同国家中的构成方式存在差异。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科研机构和大学是其基础。
在这些地区,科研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共同促进科技的发展。
而中国的科技体系中,则主要是以中央层面向下的组织体系为主。
这一支持体系涵盖了国家科技部门、高校、研究院所、民营企业、央企等多个层次。
与美国等国家的科技体系不同,中国的科技体系中,央企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国家科技发展的支撑力量。
国家科技体系的研究力量各国的科技力量不同,对科技体系的发展及影响也不同。
在发达国家中,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会收集各种经费,专门开展高端科研工作。
然而,在中国,科研机构和大学可能缺乏足够的经费,无法开展高端研究。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力发展科技的时候,往往需要向一些实际权力比较大的公司借助力量,也增加了不少的复杂性。
在中国,面对不断壮大的科技实力,政府投入越来越大。
通过资助等形式,大力扶持国内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和高校,促进科技创新。
针对当前全球竞争激烈的形势,中国政府还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力图让技术落地应用,并且培育具备创造力的人才,让中国在科技领域中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国家科技体系的人才培养除了科技投入之外,人才的培养同样是国家科技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大学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他们建立了一些优秀的科研体系、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公司,对于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实习和实验室等机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在中国,虽然近年来的高等教育质量逐渐提高,但与美国等国家的差距仍非常明显。
科学的国家化进程:一种比较分析
科学的国家化进程:一种比较分析
王晓艳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年(卷),期】2017(000)019
【摘要】科学的国家化进程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以英国为代表的科学原发型国家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径,法国和德国以自上而下为主,大多数国家则是两种方式相互补充,互相结合.相比于求知,致用是科学在国家层面完成制度化的关键动因,其中,战争和经济是科学的国家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根据世界各国的国家科学制度化的方式和特点可以将这些国家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两类国家依赖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成功实现赶超,而另外两类则还在摸索和发展之中.科学制度化在世界各国的完成均是将核心国家的科学体制、科学理念和文化在边缘国家进行本土化移植,科学制度化进程在不同国家呈现的状态相似度更高、包容性更强.由此,科学本身的概念也因国家层面制度化进程的推进从认知维度拓展到了社会维度.【总页数】8页(P80-87)
【作者】王晓艳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4
【相关文献】
1.推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化进程的思考与建议——基于几个典型国家的比较分析[J], 黄丹丹
2.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以四川冕宁白鹿营彝族为例 [J], 龙圣
3.“巴盐古道”在“国家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J], 陆邹;杨亭
4.大众公司的国家化背景与国际化进程(上) [J], 刘峰;
5.明清驿道开辟与贵州的国家化进程r——以"偏桥卫"为例 [J], 何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洋务派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主张 引进西方科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时期科技引进与实践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 业和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
技术和设备。
建立近代海军,培养海军人 才,学习西方海军技术和管
理经验。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 方科技知识和文化,培养了一 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科技人才。
西方
西方国家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方面相对成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 践能力,同时企业和高校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应对
中国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在 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政策法规环境对创新活动支持程度
中国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 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西方
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法规 相对完善,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鼓励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 。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完善情况
中国
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加大 了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如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等。
比较分析
中西方科技体系各有优劣,应相互借鉴、取 长补短。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西方科技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与发展 。
注重实践经验、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强调实用性和稳定性,但在一定程度 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
03 近代以来中西方科学技术 交流与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 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探索宇宙有捷径吗?关心中国科学发展的人经常问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辉煌的成就,但是为甚么近代以来“落后”了?为甚么中国近代没有出现像西方这种自然科学?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化与科学技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认清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之处,以及和现代西方科学的差异背后的本质是甚么。
中国古代科学必然随着中华正统文化的复兴而复兴。
“只在心上分”宇宙、时空和生命的玄机深奥无穷,如何才能探测到这些奥秘呢?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汉代张衡,是个科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具有多方面卓越才能。
他为人谦和,讲究德操,他说:“一个人不必担心地位不尊贵,而应该担心道德不崇高。
”为甚么张衡这么关心“道德”呢?这“道德”和科学研究有甚么关系?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起。
“修心”是探索宇宙深层奥秘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科学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捷径。
从国家机密谈起假如你家里有一个保险柜,里面放着钱或贵重物品。
谁要想看保险柜里的东西,是不是首先要经过你同意?否则你可以报警。
这说明只有获得你同意的人才能够合法地看到你保险柜里的秘密。
大到一个国家,也有许多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秘密。
这些国家机密是不对普通大众开放的,对普通大众来说,国家机密就像不存在一样。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在政府部门工作,并且具有一定的保密级别,他不需要甚么测试方法,不需要甚么仪器,就可以直接地看到该级别的国家机密。
也就是说,只有拥有相关保密级别的人才能够合法地看到国家机密。
由于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接触国家机密的资格,所以只有特定的人群才能够接触国家机密,即接触到国家机密并不是人人平等的。
密级持有者不能把自己知道的国家机密随便透露给没有资格接触国家机密的人。
对于一个密级持有者来说,他首先要忠于国家,得是个国家可以信任的人。
他可以合法地、自然地看到在他级别范围之内的国家秘密,他拥有了一条接触国家机密的捷径。
中西科学传统为何如此迥异浅论西方科学发展过程的四个特征
中西科学传统为何如此迥异浅论西方科学发展过程的四个特征中西科学传统的迥异主要源自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西方科学的发展过程具有四个特征,分别是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系统性的思考与理论构建、合作与交流的开放性、以及应用与技术的广泛应用。
以下将对这四个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观察与实验是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石。
自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科学家就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
他们相信通过精细地观察大自然和进行实验,可以发现规律和解释现象。
例如,伽利略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证明了重力的存在,并提出了地心说的批判,为科学方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比之下,中西科学传统中,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并不一致。
在传统的中国科学中,更加注重以文字和经典为基础的论证和抽象思考。
其次,西方科学的发展强调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论构建。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科学家开始尝试对自然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探索和知识的构建。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质、形式、原因和目的等概念,构建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他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深入的理论和规律。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国科学注重的是实用和经验,对于理论的构建并不十分重视。
再次,西方科学的发展具有合作与交流的开放性。
自古希腊时期开始,科学家们就开始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他们的观察、实验和理论。
例如,古希腊的学派之间的辩论和交流,推动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后来的科学机构、学术期刊等也进一步促进了合作和交流的发展。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国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封闭的特点,鲜有对外部的交流和合作。
这也是中西科学传统迥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西方科学的发展与实际应用和技术的相关性密切。
西方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的同时,积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技术发展中。
例如,16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飞速的技术进步。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国科学更加注重于实用和应用。
然而,在传统的中国科学中,科学知识的应用比较局限,往往集中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缺乏对技术和工程的深入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 在 科 学 方 面 给 中国 带 来 了 一 次 强 大 的 冲击 , 由于 封 建 制 度 的 影 响 . 到 但 遭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顽 强 抵 制 . 中国科 学 未 能 得 到 很 大 的 发 展 .未 能形 成 有 利 于 “ 体制 化 ” 氛 围 . 的 反而 与 西方 科学 的距 离越 拉 越大 14 8 0年 , 片 战争爆 发 . 声 炮响 . 鸦 一
了“ 夷 长 技 以制 夷 ” 口号 . 期 来拯 师 的 以
著 作 . “ 方 哲 学 . 方 科 学 思 想 在 中 是 西 西
个 重 要 部 分 , 科 技 得 以持 续 、 定 是 稳
国系统 、 直接 传播 的肇始 ” 。这 些都 为近
代 中国的科 学体 制化 奠定 思想 基础 2 0世 纪初 ,辛 丑条 约》 的签 订 , 《 更
中图分 类号 :3 1 G 2.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科 学 体 制 化 是科 学 社 会 学 组 成 的
一
西 方 国家 用 坚 船 利 炮 打 开 了 中 国 的大 门 . 闭关 锁 国 的封 建大 王 朝猛 烈 的一 给 击 以林 则徐 为 代 表 的爱 国人 士 . 出 提
培 养 了 大 批 的 科 技 人 才 10 9 5年 . 举 科
中 国 的科 学 体 制 化在 经 历 了 三 次 科 学救 国道路 的探 索 、 政府 新 政和 教 清 育 改革 的前 奏后 .于 1 1 成立 了科 9 5年 学 社 . 是对 科 学 体制 化 的积 极 探索 和 这 尝 试 .是科 学 体 制 化 的 基 石 而 1 2 98 年 . 央研究 院 的成立 则 标 志着 中 国科 中
制 正式 废 除 . 得 中 国传统 教 育 开始 向 使 了教 育制 度 上 的障碍 。此外 , 掀起 一 股 创 办新 式 学 堂 的热潮 . 师大 学 堂得 以 京
恢 复 、 建 , 华 大 学 正 式 成 立 。这 些 为 扩 清
技 术 书籍 被大 量 翻译 过 来 , 《 物学 》 现 代教 育 制度 转 变 . 而 为学 者 们扫 清 如 植 从
习西方 的科学 技 术 . 望 通过 学 习西 方 希 的“ 高端 武 器 ” 达 到 “ 来 自强 ” “ 富 ” 、求 的
目的 这 一 时 期 . 量 的 新 科 技 引 入 中 大
美 留学 预 备班 ” 到新 政 期 间 的“ 留学 热 ” 的 出现 这 些 留学 生们 回国后 组 建 团 体、 创办 刊 物 , 极 向 国 内传 播科 学 . 积 为 中 国注 入 了新 的科 技 血液 因而为 中国
加 剧 了 社 会 的 危 机 . 迫 使 清 政 府 开 始 也
和快 速发 展 的制 度 保证 . 影 响一个 国 是 家经 济 与科 技发 展 的重 要 因素 . 因此 对 科 学体 制化 的探 讨意 义非 凡 而一 个 国
家 的 科 技 是 否 能 获 得 高 速 的 发 展 . 不 其 可 或 缺 的 条 件 就 是 要 实 现 科 学 的 木
兼与英法两 国的 比较
文 涵
( 武汉 理工 大学政 治 与行政 学 院 湖北 武汉
摘
4 06 ) 3 0 3
要 : 学体 制化是 科 学社会 学研 究 的一 个重要 内容 , 科 学发展 的组 织条件 和 制度保 证 。从 明末 科 是
清初近 代科 学传入 我 国 , 1 1 到 9 5年和 12 9 8年 中国科 学社 、 中央研 究院 的分 别成 立 , 都表 明我 国科 学体 这 制化正 逐步 形成 , 虽然 形成过 程 中有对 英 法两 国的模仿 , 但也 有 着 自己的特 色。 关键 词 : 学 ; 科 中国科 学社 ; 中央研 究院 ; 制化 体
仅 对 技术 的学 习不 能达 到 “ 自强 ” “ 、 求
富 ” 目 的 的
政 府 新 政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引 进 、 播 都 传
相 继来 华 传 教 , 利玛 窦 、 如 南怀 仁 、 儒 艾
19 8 8年 . 以康有 为 为首 的改 良主义
了西 方 的先进 科 学技 术 . 我 国的科 学 使
学 体 制 化 的 最 终 形 成
国 . 创 办 的新 式 学 堂 以 自然 科 学 和社 其
会 科 学 为 主 . 从 同 文 馆 的 课 程 安 排 上 这
便 可一 探 究竟 。 同时 , 些西 方 的科 学 一 《 学鉴 原 》 这一 切 都使 洋 务 运动 时 化 。“
期 成 为 我 国 近 代 科 学 技 术 史 上 的 一 个 重 要 时 期 。 ” 而 . 午 之 役 . 告 了 洋 然 甲 宣 务 运 动 的 彻 底 破 产 . 也 向 世 人 证 明 仅 这
l 近 代 科 学 体 制 化 的 发 展
早 在 明末 清初 , 1 即 6世 纪 . 代 科 近
中 国科 学 的体 制 化创 造 了前 提条 件
可 见 . 洋 务 派 到 维 新 派 . 到 清 从 再
学 产 生 .西 方 科 学 通 过 传 教 士 传 人 中
国. 1 如 6世 纪 8 0年 代 . 批 西 方 学 者 大
化。
救 落后 的 中国 中国 由此 走 上 向西方学 习的艰 难 之路 第 二次 鸦 片战 争 . 务 洋
派 提 出 “ 学 为 体 、 学 为 用 ” 努 力 学 中 西 ,
了 1 0年 的 清末 新政 .其 中教 育 改革 对
社 会 的 影 响最 大 从 17 8 0年 的 “ 童 赴 幼
以确立 . 大量 代 表著 作 在这 一 时期 得 以
产 生 。此 外 , 理 学 、 学 、 物 学 、 文 物 化 生 天
略等 他 们 为 了达 到其 传 教 的 目的 . 普 者 通过 光 绪 皇帝 进 行戊 戌 变法 运 动 . 希 技 术取 得 了很大 的进 步 如近代 数学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