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众数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众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众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甲: 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 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平均数 众数

9.5
9.5

9.5
10
射击队要从两名队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 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如果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这次比赛,你认为参 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小林
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 近1.475m的比较合适。
小平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 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捐款钱数 (单位:元)
5
10 20 50 100
捐款人数 (单位:人)
4
6
5
6 19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中2)位用数那:个(数5据0+表5示0)我÷们2班=5的0捐款情况更合适?
众数用:众数1表00示我们班的捐款情况更合适。
射击队要从两名队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 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的集中趋势用( )代表比较合适。
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五(1)班、五(2) 班、五(3)班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请分别 找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五(1)班:120 105 150 150 186 150 五(2)班:108 183 183 196 216 216 五(3)班:126 157 169 198 224 215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 据的众数。

第六单元 我们长大了——统计

第六单元 我们长大了——统计

第六单元我们长大了——统计一、教学内容1、认识众数、中位数,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征。

3、认识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3、体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数据描述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分析问题。

4、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材解读(一)教材地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统计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知识之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有关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有关统计知识的基础。

(二)信息窗解读1、信息窗1------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1)例题的设臵与功能“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学习众数的意义。

青春期是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突增的阶段,该信息窗介绍了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段和敏敏同学对15名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调查的一组数据,以此引入对众数知识的学习。

教学时,可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体会,以青春期的话题引入,通过阅读信息窗中“儿童进入青春期……”的资料和数据,引起学生对青春期身高增长情况的关注,提出“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的问题,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填写统计表,然后根据整理后的信息,对“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进行分析。

学生可能发现,身高年增长5厘米的有1人,身高年增长的范围在5-10厘米之间,身高年增长8厘米的人数最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它能很好地反映身高年增长的集中趋势。

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平均数与众数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众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它和平均数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而众数不是“虚拟”的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二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大小的改变,而众数则仅与一组数据的出现的次数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众数没有影响,所以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三单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三单

《众数》问题导读--------评价单设计者:张引田班级:五年级一班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和特征。

【学习难点】能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学习准备】数据。

【学习流程】预习教材122页——125页内容后完成下列问题。

一、选择题1、对于数据组2,4,4,5,3,9,4,5,1,8,其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分别为( )A. 4,4,6B. 4,6,4,5C. 4,4,4,6D. 5,6,4,52、用中位数去估计总体时,其优越性是( )A. 运算简便B. 不受较大数据的影响C. 不受较小数据的影响D. 不受个别数据较大或较小的影响厘米以下的有()人,占总数的( )/( )。

(2)5个人平均身高()厘米,每人都长高3厘米,平均身高()厘米。

三、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群:13,13,14,15,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中位数是? ,众数是,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中位数是,众数是,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四、某商店有220升,215升,185升,182升四种型号的某种名牌电冰箱,在一周内分别销售了6台,30台,14台,8台.在研究电冰箱销售情况时,商店经理关心的应是哪些数据?哪些数据对于进货最有参考价值?《众数》问题生成--------评价单设计者:张引田 班级:五年级一班 姓 名:同学们:根据自己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独立思考后认真完成下面的问题,并在小组中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在全班汇报展示,并接受其他同学的疑问或回答。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一看就知道80和90的比较多,所以就数80和90各出现了几次就行了.
师:你这种方法不错,但是这组数据你能一眼看出0 4.9 5.3 5.2 4.7 5.2 4.8 5.0 5.3 5.2
5.1 5.0 4.5 4.9 5.1 4.9 4.7 4.8 4.9 4.8
师:求下面各组数据的众数,你能得出社么结论?(学生自主探索,组内交流完成)
(1)2、2、3、3、4的众数是( )
(2)3、3、3、3、3的众数是( )
(3)1、2、3、4的众数是( )
生:众数可以有多个,也可以没有。
师:我们掌握了求众数的方法,下面看一下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师:这些知识在统计领域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投影出示)
五年级三班要选10名同学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6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 1.41 1.41 1.42 1.45 1.49 1.50 1.51
1.51 1.51 1.51 1.51 1.51 1.52 1.52 1.59
生1: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众数。
师:对,那么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出示意义,同桌互说一遍)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51,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1.51米的人最多。
师:众数反映出这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众数。关于众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生1:我想知道众数有什么作用?
生2:我想知道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师:下面我们先研究知道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二、求众数的方法
请同学们看屏幕:

小学第十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小学第十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统计6.1众数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学习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学习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1.情境引入。

播放课件,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李叔叔求职记”。

2.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算一算,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3.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数来反映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1.提问: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2.揭示:这里的“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并请学生猜猜是哪个“zhong”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 3.小练习:找出下面两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试着说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板书。

三、解决问题(一)完成例11.出示例题: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

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6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4.小结: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教学反思(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众数教学反思众数教学反思篇一:认识众数教学反思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

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

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1、注重从情境引入,制造冲突,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

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

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

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水的知识理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水的知识理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水的知识理数学
1、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
(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平均数的求法: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平。

(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平。

5、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

②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六单元《 统计》教案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六单元《 统计》教案

第六单元统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二)教材说明1.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安排。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本单元内容安排如下。

2.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注意与所学的统计知识的联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因此,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

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三)教学建议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众数

众数

<<众数>>教案王军教学内容: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初步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 .能够运用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决定。

4、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师: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板书:众数)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众数,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认识众数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我们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才合适,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老师指出:用平均数、中位数描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众数。

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我们所学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但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第六单元第四课时

第六单元第四课时
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
师:20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叫做这一组数据的众数。2.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师板书: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3.2000元能代表谁的工资?
交流:没骗人。
交流:受一个很大数的影响,即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众数与部分数据有关,具有不唯一性。
师: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20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某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如下表。
员工
总经理
副总经理
部门经理
普通职员
人数
1
2
3
14
月工资/元
14000
10000
6000
200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出示:
学生独立设计,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判断,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为何不用平均数?师:你认为平均数与众数有什么不同。板书:平均数与所有数据都有关,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与部分数据有关,具有不唯一性。
3.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学生交流:不能反应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情况。
交流:用2000元表示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学生交流:多数水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平的一则招聘启示呢?三、拓宽应用。1.找找这两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尺码/米2222.5

众数1(详)

众数1(详)

众数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众数。

教学目标:1. 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并理解众数的含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 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不同特点,并作出合理决策。

4.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并作出合理决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初步认识众数1.情景引入:师:今天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笔袋,这是厂家新研制的两个款式,为了知道消费者的感觉怎样?所以请了7位试用者对这两款笔袋分别打了分,如果我们用条形的高低来代表分数的多少的话,凭你的感觉,你觉得哪一款笔袋更受试用者的欢迎呢?(表扬语:他不仅选择了自己心目中的款式,而且还告诉我们理由,很棒;你不仅关注了最高的,还关注了大多数是怎样的,很有水平;你还用上了我们以前的学过的词汇:平均,我很喜欢你这种学习的感觉。

)师:每个人都在表示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感觉很棒。

2.出示具体分数,进一步辨析:师:那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出示分数),如果满分10分,现在根据上面的打分,综合试用者的意见,如果我们要把A款和B款分别打出一个分数来评价的话(板书:A、B),你觉得最终我们该打几分呢?你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来确定呢?有没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来确定?每个人都想一想,把你的想法表示在学习本上,如果有了自己的想法,还可以轻声和自己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师:我发现有的同学在想到一种评分方法后,已经在想第二种评分方法了,很棒的学习方法,有自己的想法的同学举手,放下。

(不发散)师:刚才鹏老师转了一圈,发现许多同学都想到了计算一个以前我们学过的数据,什么数据?(板书:平均数)师:你们求了没有,求得的结果谁来说,怎么算的?鹏老师也算了一下,经过计算以后,发现它的平均得分都是8.6,不分上下,(板书:8.6)怎么办?(生:用中位数9 8)师:A、B款应取几?谁也是这样的想法?(表扬:英雄所见略同,板书:中位数),用它有好处吗?3.引出众数:师:还有其它不一样的打分方法吗?(生:A款打9分的比较多,B款打8分的比较多,板书:9和8)师:他也选了9和8,但是他选择9和8,和我们刚才选择9和8一样吗?他是怎么选得?根据刚才这两位同学所说的9和8的意思,能不能给这种数也取个名字呢?师:众口一词,他们取得名字叫众数,哪一个众?观众的众,群众的众,三人成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众数》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众数》PPT课件











我们用的是 中位数 的方案,认为参加队员的身高接 近 1.485 比较合适,选出的十名队员的身高是: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我们用的是 1.52 的方案,认为参加队员的身高接 近 1.52 比较合适,选出的十名队员的身高是: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我们用的是 1.52 的方案,认为参加队员的身高接 近 1.52 比较合适,选出的十名队员的身高是: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我们用的是 1.52 的方案,认为参加队员的身高接 近 1.52 比较合适,选出的十名队员的身高是: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众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情境引入。

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李叔叔求职记”。

2.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算一算,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3.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数来反映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指出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二、分析理解,出示提纲。

1、整理数据,完成学习卡。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完成统计表:2、.提问: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3.练习找出下面两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试着说说众数的意义,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一)小组合作完成例1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

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6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让学生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小结: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四、分析数据,检测反馈1.根据提供的工资表,帮助李叔叔做决策。

2.根据射击队员的成绩,帮助射击队选择合适的参赛队员。

(说出理由)3.举一些生活中的应用众数解决问题的实例,从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五、检测题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2、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

3、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4.8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人数(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了?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板书设计:众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作出一些判断与决策,我设计了一些习题,让学生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把思考的权力交给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学生在交流汇报中由片面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一步一步走向全面地去分析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了对众数这一概念的理解,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教学过程:一、依据提纲自主预习1、将126页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2、试着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成一个。

3、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

二、汇报交流学习新知1、出示例题2: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如下表:师: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的金牌折线统计图)小组讨论:这两个折线统计图,现在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先独立思考,然后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局限性,体会到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可以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总结: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国则趋于平稳。

问题:根据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中国和韩国分别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2)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检测反馈出示“做一做”内容:李欣和刘云为了参加校运动会1分钟跳绳比赛,提前10天进行训练,每天测试成绩如下(单位: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李欣和刘云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十天呢?(2)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3)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4)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根据要求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学习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

总结: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

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四、总结评价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检测练习宏宇电器2008年1-9月两种品牌彩电月销售量统计如下表:(表略)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反馈学生画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桌进行互评。

②、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2)、根据统计图中得到的直观信息回答问题①、哪个月两种品牌彩电销量相差最小?②、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③、如果你是商场经理,这个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呢?六、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数量增减变化便于比较教学反思: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

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

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

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第三课时打电话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4、感受猜想与验证的重要性。

体会理论上的最优与实践中的最优的区别。

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流程:一、自主探究板书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逐个通知;2:帮忙转告)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

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

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

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汇报交流方法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

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

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方案1要15分钟。

这样肯定太慢了。

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

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

并让学生讲解。

(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

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

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总结规律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

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四、优化方案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板书设计:打电话方案1:逐个通知方案2:帮忙转告(1)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2)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3)分成4组(4,4,4,3)——6分钟(4)分成3组(6,5,4)——6分钟(5)分成5组(5,4,3,2,1)——5分钟教学反思:打电话方案的记录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文字完整描述,可以用数字1-15分别代替15名学生逐条简单记录,还可以用画图示的方式形象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