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四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2)
植物学参考文献
植物学参考文献1. 植物学报月刊1952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2. 云南植物研究双月刊1979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3. 西北植物学报月刊1980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主管部门:陕西省科学院4. 武汉植物学研究双月刊1983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湖北省植物学会编辑单位:《武汉植物学研究》编辑部5. 广西植物双月刊1981年创刊主办单位: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主管部门:广西科学院6. 植物学通报双月刊1983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主管部门:中科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7.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季刊1993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8. 生态科学季刊1982年创刊主办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生态学会9. .植物分类学报双月刊1951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0. 植物生理学通讯双月刊1951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管部门:中国科协11.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双月刊1964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12. 植物生态学报双月刊1955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补编1-2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19891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室孢粉组,华南植物研究所形态研究室.中国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花粉形态.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形态室孢粉组.中国植物花粉形态.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16.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经济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17. 中山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合编.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18. 吴国芳,冯志坚,马炜良等.植物学(上下册).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 胡鸿钧等.中国淡水藻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0. 邓叔群.中国的真菌.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21. 刘波.中国药用真菌.大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2. 裘维蕃主编.菌类学大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3. 周与良,刑来君.真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4. 胡人亮.苔藓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5. 陈邦杰等.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97826. 汪劲武.种子植物分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7. 侯宽昭编.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修订版.吴德邻等修订.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8. 王文采.当代四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一).植物学通报,1990,7(2):1-1729. 王文采,当代四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二).植物学通报,1990,7(3):1-1830.K.伊稍种子植物解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31.陆时万主编,植物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32.高信曾主编,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33.郑国锠主编,细胞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34.胡适宜主编,被子植物胚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35.陈机主编,植物发育解剖学(上、下册)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36.陈灵芝主编,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科学出版社,1993年37.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植物科学,科学出版社,1993年39.郝水主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40.贺士元主编,植物学(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41.胡人亮,苔藓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42.李承森主编,植物科学进展(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3.李正理主编,植物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44.孙敬三主编,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45.梁家骥主编,植物的类群,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46.吴兆洪主编,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科学出版社,1991年47.吴鹏程主编,苔藓植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48.徐是雄主编,植物细胞骨架,科学出版社,1996年49.许智宏主编,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科学出版社,1998年50.谢成章编译,被子植物形态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51. Cronquist A.An Integrat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New Y 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52. Hickey M and C J King.100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53. Takhtajan A L.Outline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Magnoliophyta).The Botanical Review,1980,46(3):225-23954. Weier T E,Barbour M G,Stlcking C R et al.Botany,An Introduction To Plant Biology.California:John Wiley & Sons,Inc.,1982。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
恢复与重建的方法
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 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 样性保护等。
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
可持续利用定义
01
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人满足需求的能
力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定义
02
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
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的措施
03
推广有机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等。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法律法规、开展科学研究、实施人工繁殖和 再引入等。
濒危物种保护的意义
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定义
指通过人工干预,使受损 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稳 定的状态。
生态重建定义
指在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或 完全丧失的情况下,重新 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花卉产业
被子植物中的一些花卉具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花 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玫瑰、月季、茉莉等。
室内绿化
被子植物中的一些盆栽植 物适合在室内种植,具有 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吊兰、 绿萝、文竹等。
物种的保护
濒危物种定义
指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其种群数量减少,处于灭绝危险的野生动 物和植物种类。
提供栖息地
被子植物的多样性和结构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庇护所,如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 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
维持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被子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
遗传多样性
被子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为物种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有助于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生物威胁。
THANKS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木兰纲Magnoliopsida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5. 蔷薇亚纲Rosidae6. 菊亚纲Asteridae百合纲Liliopsida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2. 槟榔亚纲Arecidae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4. 姜亚纲Zingiberidae5. 百合亚纲Liliidae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2、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主要特点实际应用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当代四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2)
升 , 除 非 能 搜 集 到 可证 实 做 出分 裂 或 提 升 的 坚 实 无 疑 的 证 据 ” 。 在 另 一 条 中 指 出 “ 用 利
s p r 超 )或 s b ( ) 等 级 可避 免 分 裂 自然 群 。 当允许 强 调 区别 特 征 时 , 用 “ up — u e 一( u 一 亚 s e
” or H4 im l d m ei a n r i i 】 g P: I f nl 0 c mIr sae t t n t , B r l oni : 25 it a,
1 7 Th “Am Ⅱ i e 9 4 e tf …
39 6一 d 05 .
离 中 央 的 是进 化群 ( 见下 面 的 系统 图 ) 。 本 系 统 将 被子 植 物 划 分 为2 超 日, 3 0 , 超 目, 8 5科 备 科 舶 排 列 情 况 如 下 ( 3) : 图
( ) 双 子叶 植物 亚 纲 ; 一
1 番荔枝超 目;番荔技 目 ( n e i e e . Wi trn a :W i tr c a  ̄八角 亚 目:八角科 ,五味子 ne a ee
五 加 科 巾特 产新 喀 里 多尼 亚Ne C l d n a 这 科 木 本 植 物 M y do a pu 的雌 蕊 由 2心 w a e o i 的 o er s
皮 形 成 ,结 果时 变 成 干 燥 的 2分 果 , 这 样 五 加 科 与 伞 形 科 就 难 于 区 分 了 ,遂 将 这 二 科进 行 了 合 并 。 由此 二 例 可 见Th r e 科其 范 围 相 当大 ,他 的虎 耳 草 科 ,百 合 科 等 科 都 包 含 了 不 少 on 的
姜科闭鞘姜科美人蕉科苹叶科thorne对被子植物中许多群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处理有不少创见以下数例颠为突出根据胡桃科和马尾树科的叶互生为羽状复叶无托叶芳香具无规则型气孔和分泌错脂的盾状腺体茎解剖构造有分泌细胞和簇生晶体有环孔木质部导管中等大多具单穿孔雌蕊构造等持征与多数漆树科橄榄科无患子科和栋科植物相似此外胡桃科和杨梅科具有与漆树科相同的染色体基数x16遂将胡桃科马尾树科杨梅科三科自原来靠近壳斗目桦术目等的位置移到芸香目中
被子植物APGIV系统简介
迄今为止共发表了四个版本:
– 1998 APG II – 2003 APG III - 2009 APG IV - 2016
APG
各分类系统科数比较
分类系统 Engler, 1964 Hutchinson, 1973 科数 344 422
Cronquist, 1981
Takhtajan, 1997 APG II, 2003 APG III, 2009 APG IV, 2016
根据命名法规,黄脂木科Xanthorrhoeaceae 名称改为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 石蒜科仍包含原属百合科的葱科和百子莲科
天门冬科Asparagaceae未变化
APG系统历史 基部类群和单子叶植物变化
蔷薇类变化
菊类变化
葡萄目Vitales 蒺藜目Zygophyllales 卫矛目Celastrales 酢浆草目Oxalidales Rosids 蔷 薇 类 金虎尾目Malpighiales 豆目Fabales 蔷薇目Rosales 壳斗目Fagales 葫芦目Cucurbitales 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 桃金娘目Myrtales 缨子木目Crossosomatales Malvids 美洲苦木目Picramniales 无患子目Sapindales 腺椒树目Huerteales 十字花目Brassicales 锦葵目Malvales 锦 葵 类 Fabids 豆 类
被子植物 APGIV系统简介
刘冰 2016.5.12
APG系统历史
基部类群和单子叶植物变化 蔷薇类变化 菊类变化
APG历史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试图用分支分类学和分子系统
被子植物分类
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是花、果实、种子等形态学特征。
其中,生殖器官比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
具体来说,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标准包括花的形态学特征(如花瓣数量、形状等)、果实的形态学特征(如大小、形状、种子的数量和形状等)以及种子的形态学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此外,根、茎、叶及其附属物也常作为分类标准。
在分类系统中,被子植物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两大类。
木兰纲包括7个亚纲、20个超目、71个目、333个科,百合纲包括3个亚纲、8个超目、21个目、77个科。
需要注意的是,被子植物各亚纲之间都不可能存在直接的演化关系,因此现有的分类系统只是基于形态学特征的划分,而不是基于演化关系的划分。
此外,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类系统和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兼容性和一致性。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木兰纲Magnoliopsida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5. 蔷薇亚纲Rosidae6. 菊亚纲Asteridae百合纲Liliopsida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2. 槟榔亚纲Arecidae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4. 姜亚纲Zingiberidae5. 百合亚纲Liliidae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2、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主要特点实际应用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植物学》(种子植物分类学部分)课程学习...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学》(种子植物分类部分)学习及复习指导书陈功锡本课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思想,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需要,为民族性、综合性大学生物科学及其相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其目的是在系统学完《植物学》(上)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植物各重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理解其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线索,识别和鉴定重要的经济植物,为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等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植物分类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明确植物分类学的科学和实际意义2、掌握种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的主要观点;3、掌握种子植物重要科(50个左右)的分类特征,明确其分类地位及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4、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技术和植物绘图基本技术,学会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识别常见植物200-300种左右(纳入实践教学考核范畴);5、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以及关于植物起源的有关学术观点。
一、主要知识及要求(一)植物分类学引论部分该部分掌握植物分类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明确植物分类学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了解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历史。
植物分类学的各级单位、分类的各种证据、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方法以及植物分类的基本过程。
要求对国际上承认的12个分类等级(单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重点掌握“科”和“种”。
要求掌握植物名称的含义、学名产生的历史、学名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要点特别是模式的概念以及命名的规定。
熟悉植物分类学的常用工具。
(二)裸子植物部分教材介绍得比较详细,基本上包括了裸子植物分类的各方面。
重点是裸子植物的基本特征、各主要纲的区别及演化关系,注意大孢子叶、颈卵器等的变化规律,主要科的识别要点、代表植物及意义等。
对于第七节系统演化部分,则作一般性了解。
1、裸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相比,其进化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2、请总结裸子植物的有关结构名称上的相互关联。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植物分类5个系统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被子植物的分类,并建立分类系统,用以说明被子植物间的演化关系,是分类学家长期以来所寻求的目标。
但由于有关植物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188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
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
被子植物计48目,280科,1964年修订为62目,344科。
二、哈钦松系统本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的,1973年作了修订,从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分离、多数的比连合、定数的较为原始;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较为原始等。
他还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且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无被花和有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三、塔赫他间系统这系统是1954年公布的,自1959年起进行了多次修订,在1980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把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总计92目,410科。
塔赫他间(Takhtajan)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出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莼菜科。
他主张单元起源,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全部单子叶植物都出自睡莲目,木本单子叶植物则由木兰目演化而来,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897):原生被子植物:1单子叶植物1.1无被花类1.1.1颖花目1.1.2霉草目1.1.3沼生目1.1.4露兜树目1.2同被花类1.2.1百合目1.2.2粉状胚乳目1.2.3佛焰花目1.2.4棕榈目1.2.5合花目1.3异被花类1.3.1微子目1.3.2姜目2双子叶植物2.1无被花类2.1.1杨梅目2.1.2杨柳目2.1.3木麻黄目2.2同被花类原始花被亚纲2.2.1中子目2.2.2蓼目2.2.3檀香目2.2.4山龙眼目2.2.5荨麻目2.2.6壳斗目2.2.7胡桃目2.2.8银毛木目2.2.9假栎树目2.3异被花类2.3.1鼠李目2.3.2无患子目2.3.3牻牛儿苗目2.3.4蔷薇目2.3.5瓶子草目2.3.6罂粟目2.3.7毛茛目2.4后生花被亚纲(含瓣花类)2.4.1伞形目2.4.2桃金娘目2.4.3仙人掌目2.4.4侧膜胎座目2.4.5锦葵目2.4.6桔梗目2.4.7茜草目2.4.8车前目2.4.9管花目2.4.10龙胆目2.4.11杮树目2.4.12报春花目2.4.13杜鹃花目二、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26)原始被子植物双子叶类1木兰目(木本支)1.1樟目1.2五桠果目1.2.1蔷薇目1.2.1.1豆目1.2.1.2绣球目1.2.1.2.1野茉莉目1.2.1.2.2五加目1.2.1.3杨柳目1.2.1.4金缕梅目1.2.1.4.1杨梅目1.2.1.4.2壳斗目1.2.1.4.2.1胡桃目1.2.1.4.2.2木麻黄目1.2.1.4.2.3荨麻目1.2.2茶目1.2.2.1杜鹃花目1.2.3红木目1.2.3.1海桐花目1.2.3.1.1白花菜目1.2.3.1.1.1柽柳目1.2.3.1.1.2堇菜目1.2.3.1.1.2.1远志目1.2.3.2金丝桃目1.2.3.2.1桃金娘目1.2.3.3椴树目1.2.3.3.1卫矛目1.2.3.3.1.1檀香目1.2.3.3.2锦葵目1.2.3.3.2.1无患子目1.2.3.3.2.2马钱目1.2.3.3.2.2.1茜草目1.2.3.3.2.2.2夹竹桃目1.2.3.3.2.2.3马鞭草目1.2.3.3.2.2.4紫葳目1.2.3.3.2.3鼠李目1.2.3.3.2.3.1紫金牛目1.2.3.3.2.3.1.1杮树目1.2.3.3.2.4大戟目1.2.3.4西番莲目1.2.3.4.1葫芦目1.2.3.4.2仙人掌目1.2.3.5檀香目1.2.3.5.1山龙眼目1.3番荔枝目2毛茛目(草本支)2.1小檗目2.1.1马兜铃目2.1.2胡椒目2.2石竹目2.2.1蓼目2.2.2藜目2.2.3龙胆目2.2.3.1报春花目2.2.3.1.1车前目2.2.4千屈菜目2.3虎耳草目2.3.1伞形目2.3.2桔梗目2.3.2.1败酱目2.3.2.2菊目2.3.3茄目2.3.3.1玄参目2.4牻牛儿苗目2.4.1花荵目2.4.1.1紫草目2.4.1.1.1唇形目2.5罂粟目2.5.1十字花目2.6单子叶类2.6.1泽泻目2.6.1.1眼子菜目2.6.1.2水麦冬目2.6.1.2.1水蕹目2.6.1.2.1.1茨藻目2.6.1.3鸭跖草目2.6.1.3.1凤梨目2.6.1.3.1.1姜目2.6.1.3.2谷精草目2.6.2花蔺目2.6.2.1百合目2.6.2.1.1棕榈目2.6.2.1.1.1露兜树目2.6.2.1.2水玉簪目2.6.2.1.2.1兰目2.6.2.1.3天南星目2.6.2.1.4香蒲目2.6.2.1.5鸢尾目2.6.2.1.6石蒜目2.6.2.1.7薯蓣目2.6.2.1.8灯心草目2.6.2.1.8.1禾本目2.6.2.1.8.2莎草目三、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0)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超目1.1.1杜仲超目1.1.2金缕梅超目1.1.2.1胡桃超目2木兰亚纲2.1莲超目2.2大花草超目2.3睡莲超目3毛茛亚纲3.1毛茛超目4石竹亚纲4.1石竹超目4.1.1蓼超目4.1.2白花丹超目5五桠果亚纲5.1山茶超目5.1.1杜鹃花超目5.1.2Sarracemanae5.1.3玉蕊超目5.2堇菜超目5.2.1锦葵超目5.2.1.1荨麻超目6蔷薇亚纲6.1蔷薇超目6.1.1桃金娘超目6.1.2豆超目6.1.3芸香超目6.1.4卫矛超目6.1.4.1鼠李超目6.1.5山龙眼超目6.1.6葡萄超目6.1.7山茱萸超目7唇形亚纲7.1龙胆超目7.1.1刺莲花超目7.1.2茄超目7.1.3唇形超目8菊亚纲8.1桔梗超目8.1.1菊超目9泽泻亚纲9.1花蔺超目9.1.1泽泻超目9.1.2茨藻超目10霉草亚纲10.1霉草超目11百合亚纲11.1百合超目11.1.1灯心草超目11.1.2Hydatellanae11.1.3鸭跖草超目11.1.4姜超目11.1.5凤梨超目11.1.6雨久花超目12棕榈亚纲12.1天南星超目12.2香蒲超目12.3露兜树超目12.4环花超目12.5棕榈超目四、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1)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目1.2金缕梅目1.2.2杨梅目1.2.3壳斗目1.2.4木麻黄目1.2.5杜仲目1.2.6荨麻目1.2.7Didymelales1.2.8交让木目1.2.9Leitneriales 2木兰亚纲2.1木兰目2.1.1樟目2.1.2胡椒目2.1.3马兜铃目2.1.4八角目2.1.5毛茛目2.1.5.1罂粟目2.1.6睡莲目3石竹亚纲3.1蓝雪目3.2蓼目3.3石竹目4五桠果亚纲4.1山茶目4.1.1锦葵目4.1.2玉蕊目4.1.3猪笼草目4.1.4堇菜目4.1.5杨柳目4.1.6白花菜目4.1.7Batales4.1.8杜鹃花目4.1.9岩梅目4.1.10杮树目4.1.11报春花目5蔷薇亚纲5.1蔷薇目5.1.1无患子目5.1.1.1伞形目5.1.2远志目5.1.3亚麻目5.1.4鼠李目5.1.5卫矛目5.1.5.1大戟目5.1.6大花草目5.1.7檀香目5.1.8山茱萸目5.1.9红树目5.1.10桃金娘目5.1.11小二仙草目5.1.12川苔草目5.1.13山龙眼目5.1.14豆目6菊亚纲6.1龙胆目6.1.1唇形目6.1.2茄目6.1.3玄参目6.1.3.1车前目6.1.3.2水马齿目6.1.4桔梗目6.1.5茜草目6.1.5.1菊目6.1.5.2川续断目6.1.5.2.1Calycarales 7泽泻亚纲7.1泽泻目7.1.1茨藻目7.1.2水鳖目7.2霉草目8棕榈亚纲8.1棕榈目8.1.1环花目8.2露兜树目8.3天南星目9鸭跖草亚纲9.1鸭跖草目9.1.1谷精草目9.1.2香蒲目9.1.3莎草目9.1.4灯心草目9.1.5帚灯草目10姜亚纲10.1姜目10.2凤梨目11百合亚纲11.1兰目11.2百合目参考文献:强胜.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011.12重印)ISBN 978-7-04-018763-2。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是在植物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分类系统进行监理,以阐述被子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1]。
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根据各自对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相关理论,对被子植物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等方面知识和证据的不足[2],截至目前,被子植物的分类尚无完美的分类系统,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3-5]。
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类型1.1恩格勒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是1897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 )和柏兰特(Prantl )提出的,其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有所描述,是被子植物分类史上第1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该系统的提出是在假说的基础上,认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特征是单性、无花瓣、风媒传粉、木本等,而其进化特征有两性、花瓣、虫媒传粉等,为此,恩格勒认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类型为葇荑花序类植物,而较为进化的类型为毛茛、木兰等科。
上述假说是在艾希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很多植物学家认为该理论不合理。
因此,经过对恩格勒系统的多次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上,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要原始的理论是错误的,并进行了修改,仍将双子叶植物分为合瓣花亚纲和古生花被亚纲,基本系统大纲内仍将植物界划为17门,并未作多大改变,其中被子植物独立成被子植物门,共包括2纲,62目,344科。
1.2哈钦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1926年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提出的,其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描述,1973年相应地做了修订,将被子植物的分类科数增加了,由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与单性花相比,两性花更为原始;多数、各部分分离的花,比定数、连合的花更为原始;与轮状排列的花相比,各部分螺旋状排列的花更为原始;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更为原始。
该系统还认为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双子叶植物的起点是毛茛目与木兰目,该系统认为毛茛目与木兰目这2支是平行发展的:一支木本植物从木兰目中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从毛茛目种演化出;在被子植物的后来演化过程中,单花被、无被花逐渐蜕化而成;从金缕梅目中逐渐分出葇荑花序类各科。
被子植物分类 (2)
被子植物分类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也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植物之一。
被子植物由于其繁多的种类和广泛的分布,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经济学价值。
本文将介绍被子植物的分类方式和主要类群。
被子植物的特征被子植物(Angiosperms)是指产生种子并裸露在花器官内的植物。
与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在生殖结构和种子保护方面有明显的进化优势。
被子植物的特征包括:1.花器官:被子植物具有特化的花器官,包括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等。
花器官通过吸引传粉者来实现传粉和受精过程。
2.种子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通常包裹在果实中,起到保护和传播种子的作用。
果实多样化,可以是蔬果、坚果或其他形式。
3.有性繁殖:被子植物通过花器官实现有性繁殖,通过传粉和受精过程形成种子,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被子植物的分类方式被子植物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包括基于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关系和生态学特点等。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被子植物分类方式。
基于形态学特征的分类基于形态学特征的分类方式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根据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殖特征等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群:1.单子叶植物(Monocots):包括多数草本植物、水生植物和部分木本植物。
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幼苗时有单子叶、叶脉平行、花瓣数目一般为3或3的倍数。
2.双子叶植物(Dicots):包括多数木本植物和一些草本植物。
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幼苗时有两片子叶、叶脉网状、花瓣数目一般为4或5。
3.裸子植物(Gymnosperms):这类植物包括松树、柏树等,它们的种子裸露在雌球果等结构中。
与被子植物相比,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包被。
基于系统发育关系的分类基于系统发育关系的分类方式基于被子植物的进化关系。
通过对植物的DNA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被子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根据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的结构和分支,可以将被子植物分为多个类群,如:•原始被子植物类群:包括草药性植物群、草本植物龙舌兰、梅花草、四照花等等。
当代四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二)
当代四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二)
王文采
【期刊名称】《植物学通报》
【年(卷),期】1990(007)003
【摘要】Thorne系统R.F.Thorne自50年代起至今不断发表有关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及分类的著作,1986年发表一被子植物系统,以后数次修改,其重要著作如下:【总页数】18页(P1-18)
【作者】王文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709
【相关文献】
1.一个被子植物“目”的新分类系统简介 [J], 汤彦承;路安民;陈之端
2.四川及其邻近地区杨柳科植物分类的研究(二) [J], 赵能
3.当代四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一) [J], 王文采
4.被子植物分类系统CAI课件制作及使用研究 [J], 胡江琴;王利琳
5.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比较研究 [J], 高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整理)被子植物的分类、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
♂﹡K4~8C0A、4~∞♀﹡K、4~8C0G(3~6:3~6:1~2)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
科的特征:木本,单叶互生,具托叶;花单性,雌雄同株;单被花,无花瓣;雄花成柔荑花序,萼片4~8片;雌花单生或2~5朵簇生于总苞内,花萼4~8裂,子房下位,3~6室,每室具有2个胚珠,常仅有1个发育。坚果外包壳斗,或称为总苞。
形态特征:常木本,有时具刺,叶具透明油点,互生,多为羽状复叶或单身复叶,稀单叶,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萼片、花冠常4-5片。雄蕊常8~10;子房上位,中轴胎座;果常为柑果、浆果、核果、蒴果或蓇葖果。
识别要点:多木本,叶为复叶或单身复叶,互生,叶上常具透明腺点;花萼、花冠常4-5;子房上位,花盘明显;多为柑果和浆果。
科的特征:木本;常具乳汁;单叶互生,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常形成葇荑、穗状、头状或隐头花序;单被花,萼片4片,雄花的雄蕊与萼片同数且对生;雌蕊由2心皮合生组成1室,1胚珠,子房上位。果多为聚花果(复果)。
识别要点:木本,常有乳汁;单叶互生;花单性,单被,4基数;子房上位;聚花果。
三胡桃科(Juglandaceae)
蝶形花亚科
蝶形花冠
下降覆瓦状排列
二体雄蕊
三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目)
♂﹡K0~5C0~5A、1~∞,(∞)♀﹡K、0~5C0~5G(3:3:1~∞)
科的特征:草本、灌木或乔木,有时成肉质植物,常含有乳汁;单叶互生或对生,托叶早落,叶基部常有腺体。花多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花序类型复杂,常为杯状聚伞花序;花单被、双被或无被,具花盘或腺体;雄蕊1至多枚,花丝分离或联合;雌蕊通常由3心皮合生而成,子房上痊,3室,中轴胎座,每室1~2枚胚珠;蒴果,少数为浆果或核果,种子有胚乳。
被子植物科属归纳总结
被子植物科属归纳总结被子植物是指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类植物,它们以其花粉由雄蕊结构分离的特征而得名。
被子植物被分为多个科,每个科下又包含着不同的属。
本文将对被子植物科属进行归纳总结。
一、被子植物科的分类被子植物科是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进化关系进行分类的。
根据现代植物学的研究,被子植物科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科:1. 蔷薇科(Rosaceae):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包括了许多经济上重要的果树,如苹果、梨、桃子等。
2. 百合科(Liliaceae):这个科下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花卉植物,如百合、鸢尾、郁金香等。
3. 菊科(Asteraceae):这个科下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常见的花卉植物,如菊花、向日葵、艾菊等。
4. 葫芦科(Cucurbitaceae):这个科下的植物多为蔓生植物,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如西瓜、南瓜、黄瓜等。
5. 茄科(Solanaceae):这个科下包含了许多蔬菜作物,如番茄、辣椒、茄子等。
6. 豆科(Fabaceae):这个科下包含了许多经济作物,如大豆、花生等。
7. 葡萄科(Vitaceae):这个科下包含了许多葡萄属植物,如葡萄、藤萝等。
8.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这个科下包含了许多经济作物,如卷心菜、芥菜、油菜等。
二、常见被子植物属在不同的被子植物科下,还有许多不同的属。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被子植物属:1. 若干蔷薇科属:苹果属(Malus)、梨属(Pyrus)、桃李属(Prunus)等。
2. 若干百合科属:百合属(Lilium)、鸢尾属(Iris)、郁金香属(Tulipa)等。
3. 若干菊科属:菊花属(Chrysanthemum)、艾菊属(Artemisia)等。
4. 若干葫芦科属:葫芦属(Lagenaria)、南瓜属(Cucurbita)等。
5. 若干茄科属:番茄属(Solanum)、辣椒属(Capsicum)等。
6. 若干豆科属:大豆属(Glycine)、花生属(Arachis)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94
17 95
^ phy o ne i e a s f a i n l ge t ̄ l i to of t n sJ c he A aon fl ae A lso・ BI 1 7 20 i or . i 4- 9.
^ ph e n t  ̄h s i i at o o t yl g ̄ e i e s f e i n f he ^ngi sp r e E v . ol 9 5 l o e ma , o1 Bi 。 l 一 06.
1 8 关 于 _子 植 物 重 新 组 合 的 新 观 点 . 张 台 泉 译 , 生 物 科 学拳 考 资 料 2 t 8 — 2 O 科 学 出 版 杜 。 97 谴 2 1 5 1 ,
Th r 也 认 为 被 子 植 物 以 单 元 起 源 干种 子蕨 类 植 物 。猜 测最 原 始 的 已 绝灭 的 被 子 植 物 o ne
升 , 除 非 能 搜 集 到 可证 实 做 出分 裂 或 提 升 的 坚 实 无 疑 的 证 据 ” 。 在 另 一 条 中 指 出 “ 用 利
s p r 超 )或 s b ( ) 等 级 可避 免 分 裂 自然 群 。 当允许 强 调 区别 特 征 时 , 用 “ up — u e 一( u 一 亚 s e
科 }番 荔 枝 亚 目 术 兰 科 , De e e i c a ,Hi a a r e a , Ausr b ie c a , g n ra e e m nt nd a e e t 0 a 1 ya e e
Eup ma ic a ,番 荔 枝科 , 内 豆 蔻 科 ,Ca elc a  ̄ 马 兜 铃 亚 目 :马 兜 铃 科 , 樟 亚 日: o ta e e n la e e Amb r la e e o elc a ,Trme ie a , 金 粟 兰 科 , La t rd c a , Mo i a e e Go r i nae e c 0 i 8 e e n mlc a , mo — t g c a , 蜡 梅 科 ,樟 科 ,莲 叶 桐 科 , 胡椒 亚 目: 三 白草科 , 胡 椒 科 ) , 莲 目 ( 科 , 金 e ae e 莲 鱼 藻 科 ) ,芍 药 目 ( 药 科 , 白根 葵 科 ,Ql u i ic a ) , 小 檗 目 ( 檗 亚 目 ; 术 通 科 , 芍 a cd a e e 小 大 血 蘸 科 , 防 已 科 ,南 天 竹 科 , 小 檗 科 , 毛 蓖 科 , 星 叶 草 科 } 晷 粟 亚 目 ;饕 粟 科 ( 含 7亚 包
r r e ” ( 目. 和 包 含 的 科 , 样 就 可 把 互 相 近 缘 的 群 归 在 一 起 ; 样 , 用 “ u o d r od r 超 ) 这 同 利 s b re”
( 目) “ ub a iy ( 科 ) 可 以使 我 们 看 出近 缘 群 的 区 别 , 同时 又 可 避 免 增 加 不 必 要 亚 , s fm l ” 亚 ,
科)。
 ̄ h t e 槛干植 物 I个 太 群作为 纲看待 ,而 与T ¨ tjn … q it 同,后 = 者培被 子植物 以 f 的等级 ・ T en 将 耋 和c a aa u 自币 学 ]
1 7 So e a i 97 m r lgnm n s n he e e t i t A ̄ e pe m a , P l gi r e s ant Sys E vol・ Sup . 1 2 9- 51 t. 。 p1 . I 9 - 9.
1 8 A s u p i o L e ls &n is e ma ( n n p ] ̄ ・ I D・ Yo ag I d f s・ eg e ( d ・ t 9 1 y o ss f h ca s g o p r e An o u sd ) n A・ u n D・ ¥ i lr e . )
亚 科 。 但 是 另 一 方 面 ,也 可 看 到他 在 掌 握 了他 所 说 的 坚 定 无 疑 的 证据 时 , 就 果 断 地 进 行 划 分 , 例 如 他看 到 No c wl ke ( 9 1 关 于 小 檗 科 的 孢 粉 学 工 作 , 就 毫 不 犹 疑 地 赞 同 Me c a 18) a h m ( 8 ) 的 分 类 处 理 方 法 , 将 南 天 竹 属 N a d n 1 1 9 n i a自小檗 科分 出 作 为独 立 的 单 型 科 。
者 ] 中 找 到 ,大 多 数 特 征 可 在 他 认 为 最 原 始 的W i tr c a F 找 到 。 认 为 J 的 最 初 被 子 植 n e a e e] , 矗E 物 生于 中 生 温 暖 的 高 地 ,从 高 地 很 快 分 布 到 地 球 叠 部 陆地 和 浅 水 地 区 , 在 此 分 布 过 程 中 , 很 快 分 化 出大 量 分 类 群 ,其 中 最 原 始 的 群 及 其 他 不 少 群 早 巳绝 灭 了。
花 两 性 ,辐 射 对 称 , 花 被 分 化 程 度 小 ,花 备 f; 数 ,分 j 雄 般 宽 ,不 分 化 成 花 丝 及 花 药 , f多 j i; 花粉 具 一 条远 极沟 }心 皮 无 花 柱 , 有 边 缘 胎 座 } 胚 球 有 二 层 珠 被 ,厚 珠 心 ,胚 囊 发 有 为 单 孢 子 蓼 型 , 果 实 为 苻 羹 , 种子 多 数 ,H , 埋 于 F 的 胚 乳 中 。 并指 出 这 些 原 始 特 征 均 可 在 五小 富 其 番 荔 技 超 目 [ 致 相 当于 Ta t j n ( 9 0 和 Cr n J t 大 kh a a J8) o qu s 的术 兰 目 和 樟 目 一 本 文 作
本 系统将 双子叶植物及单子 叶植物进行划分 的第一圾 群为s p r r e 超 目,而 未 采用 u e od r
亚 纲 的 等 级 。在 超 目之 下 为 目 ,其 多 数 目的 范 围 很 大 ,常 下 设 s b r e 亚 目 ,并 对 多 数 科 u odr
列 出所包含 的亚科 关于 系统图的绘制 方法是用树 冠的横切 面表示 ,近 中央的是原始 群,远
维普资讯
,
。
/
植 物 学 通 报
C hi …
1 9 . (8) : 1— 1 90 7 8
e uI e i 0 BlL Y B l tn f _R
当代 四被 子植 物 分 类 系统 简 介 ( ) 二
王 文 采
( 国科 学院植 格研究 所.北 京 154) 中 0 0 4
Th r e 定 了指 导 关于 进 行 被 子 植 物 备 群 间 的亲 缘 关 系 和 系 统 发 青研 究 工 作 的 l on 制 6条原 则 , 以 及 指 导进 行具 体 分 类 处 理 工 作 的 9条原 则 , 渊 述 r许多 在 进 行 系 统 分 类 工 作 中的 重 要 观 点 。 对 划 分 类 群 工 作 方 面 ,他 在 一 条 中 指 出 “ 避 免 将 自然 的 群 分 裂 和 分 类 群 级 别 的提 要
的 目或 科 的 数 目” 。 各 群 的 分 类 处 理 中 , o ne 是 按 照 上 述 观 点馓 的 , 如 ,他 认 为 夹 竹 在 Th r 都 例 桃 科 和萝 蘼 科 极 为 相 似 , 不 宜 分 为 二 科 , 而 将 二 科 合并 。在 1 7 年 ( 93 见上 引 文 献 ) , 他 发 现
17 9
I l j o t e ^p a i ( 口c u5on f h i ce t Um helf r e { t e mi c e Ⅳ ot li e a ) n h Ar l i , a .口 ot 口,d .E di . nb. 5 | 1 1 1 5. .2 5— B
Pr a g o p r 为 小 乔 木 或 大 灌 木 ,其 叶 为 单 叶 , 互 生 , 常 绿 ,垒 缘 , 具 羽 状 脉 , 无托 o n i s e ma
叶 ,有 并列 型气孔,木惯 部 不分 化 ,导管 不存在或类似管 胞,梯纹 ,端壁斜 ,有多数穿孔,
・ l ・
维普资讯
P b a he i t y and ^口 0s yt c m t lT Ei p… P hyl g ̄ o ny, N e w Y o k- 22 — 2 5. r 7 9
1 3 Pr 98 opo d se
r ai el…
nt i t 日 口 h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g】 pe m s Ⅳ or , o J 0 s r , d l,^ B ot , 5( )_ 85 1 r ・ 1 - 1
离 中 央 的 是进 化群 ( 见下 面 的 系统 图 ) 。 本 系 统 将 被子 植 物 划 分 为2 超 日, 3 0 , 超 目, 8 5科 备 科 舶 排 列 情 况 如 下 ( 3) : 图
( ) 双 子叶 植物 亚 纲 ; 一
1 番荔枝超 目;番荔技 目 ( n e i e e . Wi trn a :W i tr c a  ̄八角 亚 目:八角科 ,五味子 ne a ee
” or H4 im l d m ei a n r i i 】 g P: I f nl 0 c mIr sae t t n t , B r l oni : 25 it a,
1 7 Th “Am Ⅱ i e 9 4 e tf …
39 6一 d 05 .
1 8 S0 。 g d ng 95 m ui l Pr n pl a f g os i ; e o n i p 1 8 Sy ps … 96 no l f phyl ge y, B ti t o n to - 10 r | 2— 7. Put t vel ph o n i c a s fl a i n al y yl ge L c l s l t o 0f he fI w e  ̄ p a口t , A l so, 4) 5 一 6 ・ c L o r g l s i 6( t r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