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复习要点二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必修二一.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条件),主导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首钢,亦庄,中关村与工业地域)农业:(1)农业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等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印务发展变化快。

(3)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季风水田农业:⑴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作物:水稻为主(好暖喜湿)⑶区位条件: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势平坦,适合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4) 特点: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②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2)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4)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1)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 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低价低;距离海港进,交通便利。

(3)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④乳蓄业:(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奶制品(2)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蓄产品需求量大。

(3) 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区位条件:自然: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蓄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背诵要点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背诵要点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背诵要点1、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2)区域性;(3)空间性;(4)动态性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可持续(基础)、经济可持续(条件)和社会可持续(目的)。

3、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

4、说课包含的要素: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板书设计。

5、韦伯工业区位论是聚集指向论和劳动成本论。

6、马汉提出“海权论”,柯恩提出“多极世界”模型,麦金德提出“心脏地带学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环境决定论”,罗士培提出“适应论”,巴罗斯提出“生态论”。

7、洪堡和李特尔是德国人,是全世界近代地理的奠基人。

简答/材料分析1、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2、简述“高中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课程理念的内涵。

(1)以往的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材为核心或者相对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不利于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考前必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考前必背

考前必背第一章人口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和矿产。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1)自然因素:气候、水资源、土地及土壤、矿产及自然灾害。

(2)人文因素:经济、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社会变革和战争。

(3)影响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1.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种活动付出租金的高低上,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2.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及问题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产业。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2.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3.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人文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集聚、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1.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

(2)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及装备条件、客货流等要素。

2.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1)便捷的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各要素流动速度加快。

(2)缩短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经济活动辐射范围扩大。

(3)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辅助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辅助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辅助知识点1. 简介该文档旨在为教师招聘考试中地理学科的准备提供辅助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供您参考。

2. 自然地理2.1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三个主要层次:地核、地幔和地壳。

- 内部地球的构成和特征:地核由内外两层组成,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层次,地壳是最外部的硬壳。

2.2 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 陆地和水域的分布和比例。

- 主要陆地形态: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

- 主要水域形态:海洋、湖泊、河流。

2.3 气候和气象- 气候和气象的概念和区别。

- 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 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速、降水、气压等。

3. 人文地理3.1 人口与人口分布- 人口概念和统计指标。

-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等。

- 人口分布的特征和变动趋势。

3.2 城市和城市化- 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人口增长、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等。

- 城市化的问题和挑战。

3.3 交通和通信- 交通方式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 主要交通方式:陆路、水路、航空、铁路等。

- 主要通信技术:电信、互联网、无线通信等。

4. 经济地理4.1 经济发展和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传统经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经济等。

-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等。

-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资源、技术、市场等。

4.2 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区位因素对产业分布的影响: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人口等因素。

4.3 区域发展差异和城乡发展问题-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 城乡发展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措施。

以上是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的辅助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准备有所帮助。

祝您考试顺利!。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一、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行星。

地球上有水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并且还有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

2. 地球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是指陆地和海洋的总体形态,而地貌是指地表上的微观形态。

地球的地形地貌因地球形成的过程和地表地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陆地地形有高山、高原、盆地、丘陵等;海底地形有大陆坡、大陆架、深海平原、海沟和海山等。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经过长期观测所得的大气现象的一般情况。

气候除了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天文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类型有暖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球上的水文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特性和利用情况。

地球的水文包括江河湖泊、河流沉积物、湖泊类型和地下水资源等内容。

地球上的水文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料和能源。

5. 地球的生物地球的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总称。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原料,并且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自然资源1. 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能够利用的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 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开发、转化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开采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和开发生物资源等。

3. 自然资源的保护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地球上的许多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和污染的危机。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注意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复习要点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复习要点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复习要点【人口发展】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

(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城市区位】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整理编辑:莉香时间:2016.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资料(中公教育版)单选1、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2)区域性;(3)空间性;(4)动态性。

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可持续(基础)、经济可持续(条件)和社会可持续(目的)。

3、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

简答/材料分析1、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2、简述高中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课程理念的内涵。

(1)以往的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材为核心或者相对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不利于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除此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16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16整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6. 人口老龄化问题(1)衡量指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以上。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2.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1)19世纪以前:①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②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③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2)二战以后:①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②流向: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和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③影响因素: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4.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重要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重要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必备口诀一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 归华北 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 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 归西南 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

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

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

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必备口诀二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山广西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 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1.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一、大气的成分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2、水气3、固体杂质二、大气圈的结构1、对流层2、平流层3、高层大气三、大气运动的原因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五、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2、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2.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和通信。

高二地理必修复习要点——自然地理(二)

高二地理必修复习要点——自然地理(二)

高二地理必修复习要点——自然地理(二)【导语】作者聚集整理《高二地理必修复习要点——自然地理(二)》,以及的高考备考资料,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理综复习学习资料,复习讲义、听力材料、作文素材,历年真题试题下载及答案解析,完备的资料库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参考。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腐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进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整。

表现为风化、腐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腐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样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固,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散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灭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进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取作用:具有挑选性,臭氧吸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取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江西教招地理知识点高考

江西教招地理知识点高考

江西教招地理知识点高考江西是一个充满自然风景的美丽省份,同时也是教育事业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江西高考的地理试题中,考生需要掌握关于江西地理知识的一些基本点。

本文将从地理的角度,为大家分析江西地理考点,并提供一些备考建议。

首先,我们来看江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

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东临福建,南接广东,西界湖南、湖北和安徽,北隔长江与浙江相望。

由于地形多为山地,江西地势复杂,高原、丘陵和盆地交错分布。

在高考中,经常会涉及到江西的地形和地貌特征,比如鄱阳湖、庐山、井冈山等。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地点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与江西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接下来,我们将关注江西的气候特点。

江西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潮湿。

江西的气候特点对于江西的农业、旅游业等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江西盛产茶叶,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茶叶的生产区位、适宜的生长条件等。

江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其中矿产资源是重要的一部分。

江西不仅拥有丰富的金、银、铜等金属矿产资源,还是全国重要的稀土元素产地。

江西的矿产资源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考生需要了解江西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可以参考相关的地图、资料等进行学习。

此外,江西的交通运输也是考试的重点之一。

江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深受交通运输网络的影响。

江西有若干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等交通设施,这些设施对于江西的发展和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考生需要掌握江西的主要交通运输路线和枢纽,并能够分析其对江西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谈谈江西的旅游资源。

江西拥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名胜,如井冈山、龙虎山、庐山等。

江西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在考试中可能会有涉及到江西旅游资源的试题。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与江西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为了备战江西教招地理考试,我们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牢固掌握江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

江西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江西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江西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在江西高一地理课程中,必修二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二个地理教材。

这本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涵盖了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农业和工业地理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为备考和学习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口地理学方面的知识。

在必修二中,人口地理学主要包括人口变动与发展、人口与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三个部分。

我们可以从人口的人口数量、分布以及差异、迁移与流动、计划生育等方面来理解人口变动与发展的相关知识。

其次,城市地理学也是必修二中重要的部分。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居住与交通、城市的功能与结构和城市与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城市化的影响和城市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另外,农业和工业地理学也是江西高一地理必修二的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农业的地域差异与农业现代化,以及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等内容。

通过对农业和工业地理学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农业和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产业布局等问题,这将对我们理解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必修二中还包含了一些其他的地理知识点,如交通与通信地理学、现代服务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

这些知识点都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实际应用有所启发。

总结起来,江西高一地理必修二中的知识点是相当丰富的,包含了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农业和工业地理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和理解,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保持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祝愿同学们在地理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高中地理二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二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要点【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

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

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地理学习的主要任务在于背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一)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3、人口增长的速率随时间发展的曲线:(分析)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单位:% 或‰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二)1、原有水系,水流依地形自高向低流去,构成主流、支流。

2、在河道的某一段,由于人们的需要而建筑了堤坝。

3、堤坝堵住来水,流水被蓄积起来。

4、蓄积起来的水,构成人工湖泊--水库。

水库,顾名思义,就是贮水的“仓库”。

它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贮水水体,在水利工程上它又属于“蓄水”设施,故通常习称“人工湖泊”。

和天然湖泊不同,“人工湖泊”体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

水库是随着人类为解决水患和蓄水备用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远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人民为了防止洪水泛滥和灌溉土地的需要,开始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批水库。

江西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江西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江西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江西省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引起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比例尺、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地图的符号和方向判读。

3. 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的概念、坐标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及其特征。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和渔业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

- 常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河谷等)的形成与特征。

4. 土壤类型与分布:- 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类型(砂质土、黏土、壤土等)。

- 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农业的关系。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的区位因素。

-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工业地理与经济活动:- 工业的分类、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交通与通信:- 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

- 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

- 遥感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GIS软件的基本操作。

- GIS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 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教资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资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资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其自转和公转运动导致了昼夜更替与四季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地图的使用。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图像等。

4. 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的划分和使用。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 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特点。

3. 地貌-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 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与特点(如山脉、平原、盆地等)。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及其形成。

- 植被分布的规律与特点。

- 土壤侵蚀与保护。

5. 资源与环境-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

-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 城市规划与布局。

2.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与分布。

- 农业技术的发展。

- 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

- 工业布局与结构。

-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4. 交通运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发展。

-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5. 经济地理- 经济区位理论。

-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经济全球化与地理因素。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 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 GPS在地理信息获取中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观察方法与技巧。

- 实地考察的组织与实施。

2. 地理实验与制图- 地理实验的设计。

- 地图的制作与解读。

3. 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方法。

- 地理小课题研究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进入复习阶段,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网为大家提供高效复习的备考资料,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
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
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