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祛湿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祛湿剂ppt课件
治法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恶寒发热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霍乱吐泻
舌苔白腻
以及山岚 瘴疟等
君 藿香—散寒化湿,辟秽和中
解 臣 苏叶、白芷—解表散寒,芳化湿浊
表
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化 湿
佐 桔梗—宣肺
,
陈皮—理气和中
理
气
大腹皮—下气宽中
和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
中
生姜、大枣—健脾和胃
使 甘草—调药 内含基础方:平胃散(苍术改为白术)、二陈汤。
配伍特点: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 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吐泻自已。
辩证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常用方。 要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腹痛吐利,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现代 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肠型感冒、夏秋 应用 季节感冒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祛湿剂
第一节 燥湿和胃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狭义 1.胃失和降,胃主受纳
胃
1.消化很正常,胃气不错
广义
2.平胃散的胃,实际上是整个 消化系统的意思,包括脾胃
药 物 组 成
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g) 甘草炙黄,一两(3g)
厚朴 陈橘皮 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g)
脾主运化 喜燥恶湿
脾胃
脾运不健 胃失和降
湿
湿为阴邪 其性重着粘腻,容易伤阳气,湿 邪阻滞清阳
病机 湿浊困阻,脾胃气滞 治法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脘腹胀满
不思饮食 口淡无味 常多自利
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
肢体沉重 怠惰嗜卧
舌苔白腻而厚 脉缓
方剂学-祛湿剂 ppt课件
甘草 炒,三十两
【用法】
苍
术
ppt课件
9
·平胃散·
【主治】湿滞脾胃证。
湿困脾胃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食少 胃气上逆:呕吐恶心 湿性重滞:肢体倦怠,嗜卧 湿邪下注:常多自利或便溏 湿盛之象:苔白腻,脉缓
【病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
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ppt课件
10
【方解】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
ppt课件
19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ppt课件
4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用法】
ppt课件
25
·三仁汤·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
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脉弦细而濡。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7、衍化方: · 不换金正气散 · 柴平汤
8、病例分析:
祛湿剂(云南中医学院)PPT课件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木通
八 正 散
山栀子 大黄 甘草 灯心草
组 成
八正散
主治
一天十几遍
地解小便, 麻烦!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 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 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 滑数。
八正散
功用(治法)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解
八正散
君 滑石:清热渗湿,利水通淋 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水湿
藿香正气散
药理研究
➢ 抑制肠道平滑肌运动 ; ➢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 镇痛作用 ; ➢ 抗过敏作用。
藿香正气散
剂型改造
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液; 藿香正气软胶囊; 藿香正气丸 ;
……
藿香正气散
现代运用
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四 时感冒、妊妊恶阻、美尼尔氏综合 征、初入异地、水土不服或遇山岚 障气、湿浊秽臭之气损伤中焦,吐 泻不止属于湿滞脾胃,外感风寒。
三仁汤 当归拈痛汤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
茵陈
茵陈蒿汤
栀子
大黄
茵陈蒿汤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 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 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 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 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茵陈蒿汤
功用(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茵陈蒿汤
君 茵陈:清热除湿,利胆退黄,治
•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
8
第一节 燥湿和胃
• 方药配伍方法
苦温燥湿、芳香化湿药
燥湿和胃
+
行气药
-
祛湿药与祛湿剂PPT优选版
证
❖ 一、祛湿药的定义
❖ 二、祛湿药的分类及各类祛湿药的功效、适用范 围
❖ 三、祛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第一节 祛湿药 ❖ 定义:凡以祛除湿邪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
湿药。 ❖ 分类:可分为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和利水渗
湿药 ❖ 使用注意: ❖ 辨证配伍 ❖ 芳香化湿药入煎剂时常后下,不宜久煎。 ❖ 利水渗湿药对于遗精、滑精者应慎用。
❖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本品甘补淡渗,既补又
利,作用和缓,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尤宜于脾虚湿盛者。 ❖ 2.脾虚诸证。 ❖ 3.心悸失眠。尤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心神不
安,失眠。 ❖ [性能特点] 茯苓性质平和,既能利水通窍除邪热,又能滋
秦艽
❖ [性味归经] ❖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 [应用] ❖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及手足不遂等。本品
性质平和,为风药中之润剂。 2.骨蒸潮热。 ❖ 3.湿热黄疸。 ❖ [性能特点] 药性平和,为“风药中之润剂”,
广泛用于各种痹证,前人誉为“三痹必用之品”, 其性平而偏寒,故尤宜于热痹。
下皆可应用。 ❖ 2.诸骨哽咽。可单用或加砂糖、醋煎汤,慢慢
咽下。 ❖ [性能特点] 为治疗风湿痹痛要药。
防己
❖ [性味归经] ❖ [功效] 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 [应用] ❖ 1.风湿痹痛。用治湿热痹痛,常配伍薏苡仁、
蚕砂等;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常配伍附子、桂 枝等。 ❖ 2.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善清湿热,利小便, 尤善清下焦膀胱湿热。 ❖ [性能特点]既善于祛风湿疗痹痛,又长于清湿热 利水道
[性味归经] [功效] 清握热,退黄疸。
❖ 一、祛湿药的定义
❖ 二、祛湿药的分类及各类祛湿药的功效、适用范 围
❖ 三、祛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第一节 祛湿药 ❖ 定义:凡以祛除湿邪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
湿药。 ❖ 分类:可分为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和利水渗
湿药 ❖ 使用注意: ❖ 辨证配伍 ❖ 芳香化湿药入煎剂时常后下,不宜久煎。 ❖ 利水渗湿药对于遗精、滑精者应慎用。
❖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本品甘补淡渗,既补又
利,作用和缓,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尤宜于脾虚湿盛者。 ❖ 2.脾虚诸证。 ❖ 3.心悸失眠。尤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心神不
安,失眠。 ❖ [性能特点] 茯苓性质平和,既能利水通窍除邪热,又能滋
秦艽
❖ [性味归经] ❖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 [应用] ❖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及手足不遂等。本品
性质平和,为风药中之润剂。 2.骨蒸潮热。 ❖ 3.湿热黄疸。 ❖ [性能特点] 药性平和,为“风药中之润剂”,
广泛用于各种痹证,前人誉为“三痹必用之品”, 其性平而偏寒,故尤宜于热痹。
下皆可应用。 ❖ 2.诸骨哽咽。可单用或加砂糖、醋煎汤,慢慢
咽下。 ❖ [性能特点] 为治疗风湿痹痛要药。
防己
❖ [性味归经] ❖ [功效] 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 [应用] ❖ 1.风湿痹痛。用治湿热痹痛,常配伍薏苡仁、
蚕砂等;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常配伍附子、桂 枝等。 ❖ 2.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善清湿热,利小便, 尤善清下焦膀胱湿热。 ❖ [性能特点]既善于祛风湿疗痹痛,又长于清湿热 利水道
[性味归经] [功效] 清握热,退黄疸。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湿、热、瘀)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蒿18g--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祛湿剂·
茵臣: 栀子9g--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陈佐:大黄6g--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蒿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腑, 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藿 陈三农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气,寒热,胸膈饱闷, 香 头疼眩晕,恶心,脉数而洪。用藿香正气散加厚朴、 正 槟榔、羌活、防风、苏叶。一剂而寒热退,头不疼。 气 减去羌、苏、防风,加草豆蔻、半夏、枳壳,恶心胀 散 闷发热俱愈。
《续名医类案》卷6
【病例分析】
•李××,女,36岁。
藿•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2天。
散
湿邪下注 常多自利或便溏
在·祛在湿剂· 体天 为为 阴湿 ,, 在在 脏地 为为 脾土 。;
【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祛湿剂·
平 君: 苍术-- 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苦辛温燥 胃 臣: 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二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
香正•病史:患痛回者散家素后(具有即体胃感用炎恶药,寒不时,详有发)腹热一胀,次,头,纳痛病差,未。周好昨身转天酸,外痛今出,晨应自并酬服见,头胸
气
腹痞满胀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头痛加剧,
散
微恶风寒,大便二次,如水样,舌淡,苔白腻,脉
浮弦。
•分析 辨证: 治法: 选方: 处方: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剂学课件9祛湿剂-PPT精选文档
《续名医类案》 一、作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二、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 身热倦怠,肢体酸楚
湿蒙清阳,阻滞气机
湿热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胸闷腹胀
苔厚腻
上呕下泻, 脉滑数
热毒上壅
湿热下注膀胱
2019/3/7
咽颐肿痛,口渴
小便短赤,淋浊 身目发黄
课件 25
热为湿遏,不得发越
辨证要点:身热困倦,口渴尿赤,咽痛身黄,舌苔
茵陈蒿汤《伤寒论》
一、组方—重用茵陈(现量:30-60克)
二、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巩膜发黄) 黄如橘色鲜明,腹微满,
三黄 身黄(皮肤发黄) 口中渴,小便不利,苔
尿黄(小便色赤) 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热不得外越,湿不
得下泄,湿热交蒸而致。 治法: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三、临床应用:
1、原则:有表无表皆可,以湿轻为宜。 3、剂型:丸、片、茶散、水、口服液、胶囊。
2、四时寒湿感冒良方 —尤夏月阴暑感冒之要方。
4、现代:急性肠胃炎,胃肠型感冒。
四、治泄方比较
痛泻要方------扶土抑木------肝旺脾虚痛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补脾渗湿------气虚挟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涩肠温补------久泻伤脾标重 藿香正气------化湿调气------外寒里湿之泻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甘草:调药和中
三、主治—湿滞中焦证
1、病机:湿阻中焦,围困脾阳,运化
◇
失常(特点:湿重) 2、主症:脘腹胀满、身重酸痛、怠惰 嗜睡,苔厚白腻,脉象濡缓 (食少呕恶)
湿蒙清阳,阻滞气机
湿热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胸闷腹胀
苔厚腻
上呕下泻, 脉滑数
热毒上壅
湿热下注膀胱
2019/3/7
咽颐肿痛,口渴
小便短赤,淋浊 身目发黄
课件 25
热为湿遏,不得发越
辨证要点:身热困倦,口渴尿赤,咽痛身黄,舌苔
茵陈蒿汤《伤寒论》
一、组方—重用茵陈(现量:30-60克)
二、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巩膜发黄) 黄如橘色鲜明,腹微满,
三黄 身黄(皮肤发黄) 口中渴,小便不利,苔
尿黄(小便色赤) 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热不得外越,湿不
得下泄,湿热交蒸而致。 治法: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三、临床应用:
1、原则:有表无表皆可,以湿轻为宜。 3、剂型:丸、片、茶散、水、口服液、胶囊。
2、四时寒湿感冒良方 —尤夏月阴暑感冒之要方。
4、现代:急性肠胃炎,胃肠型感冒。
四、治泄方比较
痛泻要方------扶土抑木------肝旺脾虚痛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补脾渗湿------气虚挟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涩肠温补------久泻伤脾标重 藿香正气------化湿调气------外寒里湿之泻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甘草:调药和中
三、主治—湿滞中焦证
1、病机:湿阻中焦,围困脾阳,运化
◇
失常(特点:湿重) 2、主症:脘腹胀满、身重酸痛、怠惰 嗜睡,苔厚白腻,脉象濡缓 (食少呕恶)
3--祛湿剂 PPT课件
茵陈
茵陈蒿汤
栀子
大黄
方解
• 君:茵陈30——清热利湿退黄 • 臣:山栀子15——清热,通利三焦,
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 佐:大黄10—— 泻热逐瘀,
使瘀积之湿热从大便而去 •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配伍特点
清热与利湿并重,通利二便,使湿 热瘀之邪从二便分消。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 其证属湿热并重。
湿伤脾胃 外感风寒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上吐、胀满 下泻
挥 霍
撩
乱
表气郁闭 头痛、发热恶寒
治法: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藿香正气散
组成
藿香 茯苓 白芷 大枣
半夏曲 大腹皮 桔梗
陈皮 厚朴 甘草
白术 紫苏 生姜
• 君:藿香15g——解表化湿,升清降浊 外散风寒,内化湿邪,善治霍乱吐泻
臣:紫苏、白芷各5g——解表,助藿香祛外感之风寒
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 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为证治要点。
茵陈蒿汤
剂型改造
茵栀黄注射液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伤寒论》
主治
水湿内停证
水肿
泄泻
症
小便不利
状
霍乱
组成
五苓散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方解
君:泽泻15——直达肾与膀胱以淡渗利湿 臣:茯苓、猪苓各9——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功 佐:白术9——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
概念
• 凡是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 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分类
• 1.化湿和胃剂 • 2.清热祛湿剂 • 3.利水渗湿剂 • 4.温化水湿剂 • 5.祛湿化浊剂
茵陈蒿汤
栀子
大黄
方解
• 君:茵陈30——清热利湿退黄 • 臣:山栀子15——清热,通利三焦,
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 佐:大黄10—— 泻热逐瘀,
使瘀积之湿热从大便而去 •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配伍特点
清热与利湿并重,通利二便,使湿 热瘀之邪从二便分消。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 其证属湿热并重。
湿伤脾胃 外感风寒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上吐、胀满 下泻
挥 霍
撩
乱
表气郁闭 头痛、发热恶寒
治法: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藿香正气散
组成
藿香 茯苓 白芷 大枣
半夏曲 大腹皮 桔梗
陈皮 厚朴 甘草
白术 紫苏 生姜
• 君:藿香15g——解表化湿,升清降浊 外散风寒,内化湿邪,善治霍乱吐泻
臣:紫苏、白芷各5g——解表,助藿香祛外感之风寒
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 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为证治要点。
茵陈蒿汤
剂型改造
茵栀黄注射液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伤寒论》
主治
水湿内停证
水肿
泄泻
症
小便不利
状
霍乱
组成
五苓散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方解
君:泽泻15——直达肾与膀胱以淡渗利湿 臣:茯苓、猪苓各9——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功 佐:白术9——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
概念
• 凡是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 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分类
• 1.化湿和胃剂 • 2.清热祛湿剂 • 3.利水渗湿剂 • 4.温化水湿剂 • 5.祛湿化浊剂
祛湿剂PPT幻灯片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
8
本源讲堂
【组成】
苍术 四两
厚朴 三两
陈皮 二两 甘草 一两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歌括】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
·平胃散·
苍 术
9 本源讲堂
【方解】
·平胃散·
君:苍术 — 芳化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臣:厚朴 —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
.
15
本源讲堂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胀除满,芳香化浊能醒脾和胃,温中燥湿能健
脾助运。
.
11
本源讲堂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2
本源讲堂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藿香正气散·
湿滞于中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可1治3山岚瘴疟 本源讲堂
【组成】
·藿香正气散·
藿香 去土,三两
白芷 一两
紫苏 一两
茯苓 去皮,一两
半夏曲 二两
白术 二两
厚朴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 二两
甘草 炙,二两半
.
8
本源讲堂
【组成】
苍术 四两
厚朴 三两
陈皮 二两 甘草 一两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歌括】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
·平胃散·
苍 术
9 本源讲堂
【方解】
·平胃散·
君:苍术 — 芳化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臣:厚朴 —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
.
15
本源讲堂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胀除满,芳香化浊能醒脾和胃,温中燥湿能健
脾助运。
.
11
本源讲堂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2
本源讲堂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藿香正气散·
湿滞于中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可1治3山岚瘴疟 本源讲堂
【组成】
·藿香正气散·
藿香 去土,三两
白芷 一两
紫苏 一两
茯苓 去皮,一两
半夏曲 二两
白术 二两
厚朴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 二两
甘草 炙,二两半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6
【方解】 本方所治乃湿温初 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 证。
-
57
如湿邪遏阻,卫阳不 达,则见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
58
湿为阴邪,湿遏热伏, 故午后身热;
-
59
湿阻脾胃,气机不畅, 则见胸闷不饥;面色 淡黄,苔白脉濡,乃 湿重之象。
-
60
君:杏仁---宣利上焦 肺气,气行则湿化,
-
14
陈皮、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
15
桔梗---宣发肺气,以通 调水道。
三味宣畅气机,以求气 行则湿化;
-
16
茯苓---利水渗湿,使 水湿从小便出。上五 药共为佐药。
-
17
炙甘草---调和药物。 为使药。
-
18
配伍特点
表里双解,重在化湿。
-
19
-
20
第二节
清 热 祛 湿 剂
-
38
[用法] 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 汤剂,加灯心,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 减。
-
39
[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40
[主治] 湿热淋证。尿
色浑赤,尿频尿急,溺时涩 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 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
-
41
[方解]
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 用方,其证因湿热下 注,蕴结膀胱所致。
萹蓄、瞿麦、车前子
---三者均清热利水通 淋。
共为臣药。
-
47
山栀子仁----清泄三 焦,通利水道,以增 君、臣药清热利水通 淋之功;
-
48
大黄---荡涤邪热,并 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两药共为佐药。
-
49
灯心---以增利水通淋 之力。为佐药。
-
50
甘草---调和诸药,兼 能清热、缓急止痛, 为佐使药。
-
32
栀子:苦寒,归三焦 清热降火,通利三焦, 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为臣药。
-
33
大黄:苦寒,归大肠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湿邪从大便而 下。为佐药。
-
34
配伍特点
利湿泄热, 二便分消。
-
35
-
36
八 正 散
-
37
[组成]
黄山边区等六一通车
(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炙甘草 木通 熟 大黄 灯心)
-
6
[主治] 外感风寒,内
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
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 白腻,或山岚瘴疟等。
-
7
[方解]
本方证乃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所致。
-
8
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正邪相争——
恶寒、发热、头痛
-
9
湿浊中阻,气机不畅, 升降失常——胸膈满 闷、脘腹疼痛,呕吐、 泄泻
涎沫而头目眩晕;短气而 咳;
-
73
3. 水湿内停证:水肿、
泄泻,舌苔白。
-
74
[方解] 本方证表现虽 多,均为水湿内盛, 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
75
在《伤寒论》中,原治
太阳表邪不解,内传太
阳之腑,导致膀胱气化
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
病之蓄水证。
-
76
表邪未解——头痛微 热,脉浮;
膀胱气化失司——小 便不利
-
21
茵 陈 蒿 汤
-
22
[组成]
茵陈治黄
(茵陈 栀子 大黄)
-
23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
24
[主治] 湿热黄疸。一
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 热,口中渴,恶心呕吐,腹 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 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 数或滑数有力。
-
25
[方解]
本方治证为湿热熏蒸 所致的黄疸。
-
26
-
66
第三节
利 水 渗 湿 剂
-
67
五 苓 散
-
68
[组成]
勿令贵妇择白猪
泽泻 猪苓 白术 茯苓 桂枝
-
69
[用法] 散剂,每服6g; 汤剂,水煎服。
-
70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71
[主治]
1.膀胱气化不利之蓄 水证:头痛微热,苔白脉
浮;烦渴欲饮,甚则水入 即吐
-
72
2.痰饮:脐下动悸,吐
-
51
配伍特点
利湿泄热,二便分消。
-
52
三仁汤
-
53
【组成】三人扑通滑 下竹
(杏仁15g 飞滑石18g 白通 草6g 白豆蔻6g 竹叶6g 厚 朴6g 生薏苡仁18g 半夏15g)
-
54
【功用】
宜畅气机,清利湿热。
-
55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
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
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 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61
白蔻仁---芳香化湿, 行气宽中,畅中焦气;
-
62
薏苡仁---渗湿健脾, 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三药宣上畅中渗下, 故方名“三仁”。
-
63
臣:滑石、通草、竹 叶--甘寒淡渗,加强 君药利湿清热之功。
-
64
佐:半夏、厚朴---行 气化湿,散结除满。
-
65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使湿 热从三焦分消。
-
10
治宜外散风寒,内 化湿浊,兼以理气 和中之法。
-
11
藿香--辛温芳香,解 表散寒;芳化湿浊, 理气和中,辟秽止呕。 为君药。
-
12
紫苏、白芷---助君药 解表散寒,且有芳香 化湿之功;
-
13
半夏曲、白术---燥湿 健脾,半夏并可和胃降 逆以止呕,共助藿香解 表化湿而止泻。
上四药共为臣- 药。
第十五章
祛湿剂
-
1
第一节
燥湿和胃剂
-
2
藿 香 正 气 散
-
3
[组成] 霍(元甲)半 夜三更指令陈(真) 捕大腹猪
(藿香 白芷 紫苏 大腹皮 茯苓 半夏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 甘草)
-
4
[用法] 共为细末,每 服9g,姜、枣煎汤送 服;亦可作汤剂,加 生姜、大枣,水煎服。
-
5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77
水蓄不化,精津不 布——渴欲饮水,但 水入即吐,不欲咽
-
78
水湿内停而泛滥—— 水肿或见泄泻或见形 成痰饮
-
79
诸证皆为水湿为患, 故治宜利水渗湿为主, 兼以温阳化气之法。
-
80
泽泻--苓、猪苓---淡渗之 品,增强其利水渗湿 之力;健脾以运化水湿。
-
42
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 常——尿频尿急、溺时 涩痛、淋沥不畅,甚则 癃闭不通,少腹急满;
-
43
湿热蕴蒸,损伤膀胱脉 络——尿色浑赤;
湿热在下,气化不行,津 液不布——口燥咽干。
-
44
治宜清热泻火,利水 通淋。
-
45
滑石、木通---清热渗 湿,利水通淋,使湿 热之邪从小便出。
共为君药。
-
46
湿热蕴结,肝胆疏泄 不利,胆汁外溢—— 身目发黄,小便色黄, 黄色鲜明如橘色
-
27
热为阳邪,热邪伤 津——口渴,小便短 少
-
28
湿热内蕴,中焦脾失 健运,胃失和降—— 食少呕恶
-
29
湿郁不行,气机受 阻——腹满
-
30
治宜清热,利湿,退 黄。
-
31
茵陈:苦寒,归肝胆
为治黄疸要药,苦泄下 降,善能清利热湿,利 胆退黄。为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