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1)
宋代哲理诗句
宋代哲理诗句导语:哲理,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
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代哲理诗句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一、秋日偶成(程颢·宋)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
(2)觉醒:醒。
(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
(5)淫:放纵。
(6)豪雄:英雄。
[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麽事情都不慌不忙的。
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二、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后两句蕴含“要想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1)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
也作蒙冲。
(2)向来:从前。
指春水未涨之时。
(3)中流:水流的中央。
【译文】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析赏】原诗是说: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朱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关于哲学思辨的诗句
关于哲学思辨的诗句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辞·卜居》即使尺比寸长,但有时寸的用处也会超越尺的,即便有智慧的人,也会有不明白之处。
所以不要因他人的优秀而自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当你发现自己擅长之事,而为之努力,自然会变得优秀。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尽,大江与明月年年相似,相比永恒的山水明月,短暂的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因而,要珍惜宝贵的时光。
3.遥寄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要相信时代形势会越来越好的,就好比绮丽艳美的春色,明年胜于现在。
4.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李白《日出入行》草木的繁盛与凋零,不必感春和怨秋,只因这些自然现象,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即便是老了,但还是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有了“老马识途”。
6.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无论人事的变化如何,春天到来,庭院仍像原来一样开满鲜花。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如果不顺应时代潮流,即便现在鼎盛富贵,也会被时代抛弃而衰落。
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即便没有彩凤一样的翅膀,但只要彼此之间心心相印,就能像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即便是到了人生的晚年,也有活得精彩灿烂,就像那美丽的夕阳。
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花开花落年年相似,可时光却易逝,每年的人都不相同,因而,要珍惜那青春时光。
11.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唐·戴复古《寄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和事,即使是黄所含纯金的量也不会十足,白壁上也有瑕疵。
关于哲学的古诗
关于哲学的古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可以用来诵读的中国古代哲学诗句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哲学的古诗诗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关于哲学的古诗诗句【精选篇】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8.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9.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0.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李白)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12.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4.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15.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关于哲学的古诗诗句【热门篇】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6.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7.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8.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
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9.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10.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1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1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富含人生哲理古诗词(精选10篇)
富含人生哲理古诗词富含人生哲理古诗词(精选10篇)哲理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富含人生哲理古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富含人生哲理古诗词(精选篇1)宋代: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富含人生哲理古诗词(精选篇2)两汉:刘向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富含人生哲理古诗词(精选篇3)两汉:刘向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富含人生哲理古诗词(精选篇4)清代: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哲学诗歌篇一: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中国古代哲学诗句
中国古代哲学诗句1.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2.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5.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7.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9.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11.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12.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13.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1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15.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1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17.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1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19.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20.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2.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3.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4.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6.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7.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9.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10.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12.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1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14.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15.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16.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17.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19.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1.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以下是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见解。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此外,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其他与哲学相关的作品,例如《庄子》、《孟子》、《荀子》等经典著作中的一些篇章也是探讨哲学思想的。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4、【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关于哲学的诗句
关于哲学的诗句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3、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杜甫《戏为六绝句》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写怀》6、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7、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筹笔驿》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杂诗》9、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李泌《长歌行》1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文章》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二首》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13、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14、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15、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菩提偈》16、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刘叉《偶书》17、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18、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王维《酌酒与裴迪》19、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程颢《秋日》20、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无名氏《杂诗》2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钱福《明日歌》2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2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24、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5、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诗中有理:12首宋诗,12个人生哲理
诗中有理:12首宋诗,12个人生哲理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与重在抒情的唐代诗歌不同,宋代诗歌更加注重说理,通过一首首简短的绝句或律诗表达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1.《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站在高处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远的风景,才不会被浮云所遮蔽。
人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2.《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于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在这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中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都要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鸭下水而知春江暖。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亲口尝一尝”,实践出真知。
4.《琴诗》[宋]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手指头也不能发声。
只有当人的手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不仅音乐如此,任何事业取得成功,都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不能离开物,物也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
关于写哲学的古诗
关于写哲学的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琴诗》
苏轼(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松》
杜荀鹤(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雪梅》
卢钺(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上堂开示颂》
黄檗禅师(唐)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古代说理诗20首,诗中的哲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古代说理诗20首,诗中的哲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不乏说理的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留下许多优秀的哲理诗作。
这些哲理随着诗流传下来,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让人受教。
今天,分享20首哲理诗,每一首诗都包含一个道理,读懂会让你一生受益。
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
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3.《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没有雪花白,雪花没有梅花香。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4.《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5.《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
6.《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7.《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像迷路一般,出路难寻。
有关蕴含哲理的古诗
有关蕴含哲理的古诗
1.《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人生的成长与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向前进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2.《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哲理: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开放,给人以希望和温暖,暗示人们应在困境中保持执着和坚强。
3.《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哲理:生命的循环是永恒的,无论是草木还是人类,都要经历枯萎和复苏的过程。
4.《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哲理:大自然中的景象变幻莫测,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
5.《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哲理:静夜思是对故乡的思念,诗中表现了人们对家乡的牵挂和对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这些古诗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哲理的蕴含,引发读者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思,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富有哲学的古诗句
富有哲学的古诗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5、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7、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杜荀鹤《小松》
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关于哲学的古诗
关于哲学的古诗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悲哉陈与窦,谋疎功不成。
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世人闻秋悲寂寥, 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 直领诗情到碧霄。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卒岁勿多求,壶餐与褐裘。
心安由自足,身贵为无求。
易化千年鹤,难驯万里鸥。
闭门方学易,未暇揖浮丘。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1)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体现哲学观点的古诗词
体现哲学观点的古诗词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可以用来诵读的哲学观点的古诗词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体现哲学观点的古诗词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体现哲学观点的古诗词【精选篇】1.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3.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4.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5.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6.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7.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8.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0.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11.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1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13.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15.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16.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17.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18.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19.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20.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体现哲学观点的古诗词【热门篇】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2. 人皆可以为尧舜。
3.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5.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7.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8. 尽信书,不如无书。
9.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0.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1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1)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唐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宋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明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清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唐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
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
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题目】寄兴(宋戴复古)【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题目】雪梅(宋卢梅坡)【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题目】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
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明杨基)【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
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
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题目】赤壁(唐杜牧)【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题目】蚁(唐元稹)【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题目】读《陈蕃传》(宋杨万里)【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
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
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
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
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
”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
“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题目】小松(唐杜荀鹤)【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
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
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
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
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
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