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单元达标检测卷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两张有关秦朝历史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们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A. 再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威力B. 反映出秦王朝人民的沉重负担C. 体现了秦朝人民的勤劳智慧D. 暴露出了秦王朝的保守与落后【答案】D【解析】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朝能够修建出灵渠、秦陵和兵马俑这样伟大的工程说明秦王朝是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朝代因此 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灵渠、秦陵和兵马俑的修建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威力和秦朝人民的勤劳智慧也说明秦王朝人民的徭役负担沉重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A.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B.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 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答案】A【解析】密折表面上看是皇帝对少数官员的信任而采用的告密制度实际上皇帝通过此举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方官的情况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政治权力加强的表现故A 项符合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各级官吏的建议再作出决策不能表明决策的开放性故B 不正确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故C不正确皇帝通过“密折”是对地方官员管理的了解是对地方官员控制加强的表现其目的不能说是对人民控制镇压的表现故D不正确故选A3.为酬劳谋臣武将以及优待皇室诸王贞观十一年太宗定下制度勋臣、诸王为世封刺史当时刺史是一州之长唐初全国仅有州(府)158个侍御史马周上书反对他举史实为例陈述该制度的危害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这则史事()A. 折射出唐初政治的民主性B. 蕴含了唐太宗施仁政的方略C. 凸显了三省六部制的优越性D. 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答案】D【解析】唐初政治不存在“民主性” 排除A项材料中唐太宗采取建议与“施仁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来看说明唐太宗能够听取大臣的正确意见因此这则史事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故D项正确4.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A.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 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C. 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D.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千古一帝’……中国之政得奏皇而后行”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了以“皇帝制和郡县制”为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所沿用故选D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 A错误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不是奏始皇创立 B错误据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置丞相掌握行政权而没有分割相权 C错误故选D5.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 认为西洋传教士“仰蒜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 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 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说明A. 西方文化已被完仝接受B. 康熙帝思想保守落后C. 政治利益决定文化政策D. 康熙帝实行文化专制【答案】C【解析】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 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政治利益决定文化政策 C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B、D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6.梁启超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谄以易富贵在法宜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涤恶氛惩创民蠢功逾于罪也” 对此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焚书坑儒虽是暴政但不能全盘否定②焚书坑儒在当时有利于统一功大于过③焚书坑儒打击了守旧势力有利于社会进步④梁启超以此隐射维新思想受到守旧势力阻碍A. ①②B. ①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谄以易富贵在法宜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涤恶氛惩创民蠢功逾于罪也”可知反映了焚书坑儒虽是暴政但不能全盘否定焚书坑儒在当时有利于统一功大于过焚书坑儒打击了守旧势力有利于社会进步故①②③正确结合梁启超的思想和活动可知梁启超以此隐射维新思想受到守旧势力阻碍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故选D7.贞观十年李世民为自己营建陵墓时特令工匠用青石凿刻自己分别乘六匹战马的浮雕立于陵前象征亲身经历的六大主要战役在其完成统一的征战中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的标志是()A. 消灭薛举集团B. 消灭刘武周的力量C. 击败窦建德、王世充集团D. 大败东突厥的军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消灭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河南、河北尽归唐王朝所有标志着唐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故C项正确消灭薛举集团和消灭刘武周的力量发生于唐朝在创建之初其意义为稳定根基而不是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排除AB大败东突厥的军队为唐朝统一之后排除D故选C8.秦始皇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关于秦始皇统一进程以下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南征百越②北击匈奴③统一六国A. ③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①D. ③②①【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公元前214年②公元前215年③是公元前221年故先后顺序是③②① 故D项正确故选D9.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下列属于中国领土的有()①尼布楚②黑龙江流域③雅克萨④库页岛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尼布楚是俄罗斯的领土故①错误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②③④正确10.《清史十五讲》描述了康熙初年的形势“生机勃勃的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但是清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可以说年幼的康熙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为此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有()①剪除权臣鳌拜及其势力②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管理③设宣政院管理蒙藏事务④平三藩之乱巩固国家统一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清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可以说年幼的康熙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为此康熙采取的举措主要有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故②④两项正确①是康熙初年的事迹但与题意不符③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故选B1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A.秦朝统一前实行分封制这是贵族统治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立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这是官僚政治故正确B.井田制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与材料内容无联系故错误C.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也是集权制周天子享有最高的权力故错误D.材料中未涉及军功、文治等信息点故错误故选A12.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A. 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B.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C.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答案】D【解析】A该选项是强调治理官吏的重要性故排除B该项是强调君主道德重要性故排除C该项是强调公正的信息故排除D该项是强调要想让人民耕种不失时国家的政策就应当精简让人民修养故正确故选D13.有学者指出“早在初建布达拉宫时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五世达赖重修布达拉宫时清朝康熙帝还特派了114名汉族工匠前往拉萨协同修建” 由此可见布达拉宫“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①历史上汉民族对吐蕃建筑的影响②康熙时汉藏工匠协同修建③松赞干布派人到唐朝学习汉族建筑技艺④达赖接受清朝康熙帝的册封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答案】A【解析】14.在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后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最终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雅克萨位于下图中()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雅克萨位于今中国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依据图示可知 A项是尼布楚排除B项是雅克萨正确C项是瑷珲排除D项是庙屯排除故选A15.统一货币(见如图)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秦朝统一货币的名称是A. 布币B. 半两钱C. 蚁鼻钱D. 刀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将原来奏国的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的货币 B项正确布币是原来赵国和魏国的货币不是奏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货币 A项错误蚁鼻钱是原来楚国使用的货币 C项错误刀币是奏朝统一前燕国和齐国使用的货币 D项错误16.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特指中原②库页岛隶属于中国③尼布楚归俄国所有④平等协商边界条约A. ①②B. ①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①中国指的是当时的清政府错误②库页岛隶属于中国管辖正确③尼布楚在大兴安岭以北属于俄国所有正确④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正确故选D17.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 统一文字C.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 创始王位世袭制【答案】D【解析】D是夏朝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18.(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答案】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解析】问材料一、二主要说明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分别回答第【答案】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解析】问材料三主要介绍收复台湾后康熙帝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即可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的背景与文官选拔要求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70年英国现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的特点【答案】【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社会管理专业化的要求培养专业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的建立和运行用人机制的变革迫在眉睫要求公开考试选拔以才能功绩为晋升标准废除世袭统一管理学历要求【解析】【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社会管理专业化的要求培养专业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的建立和运行用人机制的变革迫在眉睫要求公开考试选拔以才能功绩为晋升标准废除世袭统一管理学历要求【答案】(2)特点法律保障分层要求依次录用公开竞考择优录用【解析】(2)特点法律保障分层要求依次录用公开竞考择优录用。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九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测试时间:9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考查范围:第八至九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生活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一名武士,可能从事的活动有( )①在京都杀死一名平民,但没受惩罚 ②迫于生计,不得不经商 ③参与了“尊王攘夷”活动 ④被废除了佩刀的特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德川幕府统治时期”,而废除武士佩刀特权的是明治政府,故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2.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作《樱花歌》曰:“一朝轮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
”这描写的是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 )A.“黑船事件”B.“武装倒幕”C.“废藩置县”D.“修约运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军队,用军舰敲开了日本紧锁的大门。
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因,故日本把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材料描述的正是这一事件。
答案:A3.有人说,明治维新是日本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其中“外部因素”是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C.民族危机加剧D.倒幕运动胜利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属于外部因素的只有C项。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日本的民族危机,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答案:C4.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是( )A.日本门户打开了B.改革时代到来了C.民主政治建立了D.扩张战争开始了解析:长州、萨摩是幕府统治后期支持倒幕的两大强藩,也是明治初期维新运动的主要政治支柱,故选B项。
A项与“黑船事件”有关;C、D两项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情,排除。
答案:B5.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四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B项正确。
北宋冗官,吏治腐败的现象主要是宋加强中央集权引起,与材料不符,排除A。
北宋时期,政治统治相对稳定,故“混战不休”的说法错误,排除C。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佛教寺院强占民田,排除D。
答案:B2.《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解析:北宋军队人数众多,机构臃肿,士兵素质较低,并没有形成富国强兵。
C从“尽收天下劲兵”一句看出。
B从收拢兵权的意义分析,可以得出。
A从“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可以得出。
答案:D3.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主要是因为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陈桥兵变B.唐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故选B。
答案:B4.在宰相寇准的主持下,宋真宗被迫亲征,在澶渊战胜了辽国,射杀了辽国元帅,但最后北宋却接受了屈辱的条件,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辽宋间澶渊之盟使()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涉及对澶渊之盟的认识,既要看到该盟约加重了北宋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又应该认识到该盟约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一面,故选D。
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卷4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宝鸡市试题)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陈桥兵变B.五代的频繁更替C.唐末农民战争D.唐后期藩镇割据答案 D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专制统治。
故选D项。
2.(2019·双鸭山一中试题)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北宋设置了( )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北宋设置了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①②④正确;③通判属于地方监察官吏。
故选C项。
3.(2019·忻州一中试题)下列北宋时期的社会现象与王安石变法存在必然联系的是( )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②“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敌”③“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④“国用可足,民财不匮”A.①②③ B.①②C.②③D.①③答案 B解析③是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态度,④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均不是原因。
故选B项。
4.(2019·江西师大附中试题)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B.北方民族的南侵C.对西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D.财政入不敷出答案 A解析由于北宋吸取了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但措施过度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故选A项。
5.(2019·耒阳二中试题)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解答本题要考虑到北宋集权所涉及的行政、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每个方面的结果相应找出即可。
故选D项。
6.下面是宋人科举考试图。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测试时间: 90 分钟议论分值:100分观察范围:第八至九单元)一、选择题 ( 每题 3 分,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吻合题目要求)1.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本质是()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B.除掉封建盘据状态C.完美政府管理职能D.确定土地私有制分析:废藩置县的本质就是除掉封建盘据状态,成立一致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供给了一致的国内市场。
答案: B2.以下关于明治维新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认可土地私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②严禁土地买卖,保护农民利益③取销了封建领主土地制度④有益于日本农业生产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分析:取销领主土地所有制后,确定的是地主和富农的土地所有权,保护的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农民并无获得土地。
土地所有权的确定,提高了土地经营者的生产踊跃性,有益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④吻合题意。
答案: C3.在现代进度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办理方式不一,有的同意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取销土地私有制。
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A.圈地运动 / 明治维新 B .明治维新 / 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 /1861 年改革 D . 1861 年改革 / 圈地运动分析:本题观察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
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抢夺农民土地;明治维新在经济上认可土地私有,同意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宣布《土地法律》规定取销地主土地私有,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有;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依旧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获得必定数目的份地,但一定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同意土地自由买卖。
应选 B 项。
答案: B4.马克思在议论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的一项改革措施时说,其是“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期间的人为手段”。
这一议论是针对()A.“废藩置县”B.“殖产兴业”C.“文明开化”D.“和魂洋才”分析:由干关信息“由旧生方式到近代生方式的⋯⋯手段”可判断是在方面采纳的措施;再由“暴力方法”“ 渡期的人手段”可知,与“殖”的特色相吻合,故 B 。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达标检测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达标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皇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答案:D2.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冯太后聪颖惠达B.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C.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冯太后聪明、多智略,做事果断,由此引起“震动内外”的效果,从而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无法看出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答案:D3.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本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解析:题干信息只表明孝文帝酷爱汉族文化,但无法得出“摒弃鲜卑习俗”“改革教育方式”“推广先进文化”等信息,因此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B项正确。
答案:B4.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这一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 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由材料中“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这一信息即可判断答案为A;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答案:A5.据《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二)人民版选修1
第四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二)(考试时间 100 分钟满分100分)本卷考查范围:专题八和专题九。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关日本德川幕府统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②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下辖大名和武士③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五条誓文》是()A.改革派的誓言 B.废除身份制度的法令C.明治政府改革的施政纲领D.规定必须效忠天皇的法令8.“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9.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建立的“国家警察”制度,由下列哪个部门管辖()A.内务省 B.工部省C.陆军省 D.文部省10.明治政府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是在()A.1868年 B.1689年 C.1885年D.1889年11.《大日本帝国宪法》在制定的过程中,主要参照了下列哪一国家的宪法()A.英国 B.法国 C.普鲁士 D.德国12.对《大日本帝国宪法》的评价正确的有()①带有浓厚的封建性②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③真正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④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④是一次资产阶级同封建顽固势力的夺权斗争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20.为为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将下列哪些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了起来()①设议院②开国会③定宪法④废科举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D.①②③21.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22.光绪帝支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支持维新派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维护清王朝统治23.“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单元质量检测(一)XXX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解析:选C题干中的“体制因素”是关键词,符合这一限制条件的只有C项。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3.XXX革新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吻合当时社会近况的是()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C.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D.辩论成效:取消了贵族专权解析:选A本题首要考察学生分析判断题目的能力。
关键信息是“梭伦革新前夕”“雅典贵族”“辩论”,辩论是在社会冲突尖锐、贵族统治危急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精确。
4.XXX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写道:“(XXX)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
XXX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
……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革新②梭伦的法治具有广泛性和稳定性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④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A.①②C.③④B.②③D.①④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判断①②正确。
③在材料中未体现,④表述错误。
5.XXX等译著《西方文明史》称:“XXX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
XXX甚至使XXX引进了新的民主准绳……”XXX在革新中引入的“民主准绳”体现在()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③组成“四百人会议”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A.①②③④C.②③④B.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选C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是“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不属于“民主准绳”,故①错误;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组成“四百人会议”,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都属于XXX革新引进的民主准绳,故②③④精确,C项吻合题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市易法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稳定物价调节市场以及增加国库收入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2.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据材料可知变法()A. 涉及到诸多领域B. 整体成效明显C. 得到民众大力支持D. 导致北宋灭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知王安石变法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A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3.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A. 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 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 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 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要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B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D故选B4.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 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井田制遭破坏B. 均田制的实施C. 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D.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贫富差距大的现象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使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大故D正确依据材料“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可知是在北宋时期而井田制遭到破坏是在春秋时期时间不符故A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时间不符故BC错误故选D5.“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这首流行于北宋东京的歌谣反映了()A. 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B. “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C. “庆历新政”推行期间京城相当平静D. “庆历新政”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等人主持推行的“庆历新政”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故A正确仅从材料歌谣中无法得出“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故B错误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6.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A. 青苗法B. 保甲法D. 市易法【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7.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发生的下图现象中可借鉴的反面教训不正确的是()A. 关注民生B. 吏不得人则法不得行C. 变革应符合社会现实D. 应用严厉手段推行法规【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引起民众不满显然是新法颁布过激导致因此不能应用严厉手段推行法规 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8.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③冗官冗兵冗费④少数民族的威胁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由于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①正确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故②正确北宋初年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故③正确北宋中期面临少数民族的威胁如辽、夏等故④正确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故选D9.《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这表明此官员()A. 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 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 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 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答案】C【解析】“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意思是治理天下如居室能修则修如果坏的不大就不必重新建造表明此官员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故C正确A与题干的意思相反排除B说法绝对排除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10.《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改革中用人不当B. 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C. 改革涉及面太广D. 改革者优柔寡断【答案】B【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中的“论者”认为范仲淹针对当时的冗官现象进行改革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是变法失败的原因故B正确改革中用人不当和改革涉及面太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可排除A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并非优柔寡断之人故可排除D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答案】(1)背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解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望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可以得出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结合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答案】(2)原因改革酝酿不够成熟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仓促拿出改革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可以得出改革酝酿不够成熟“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之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可以得出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12.(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12.(2)据材料二指出吕诲弹劾王安石的主要理由对其观点你如何认识?12.(3)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答案】(1)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作用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五曰市易”即可得出“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即可得出“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的结论【答案】(2)理由品行不端认识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公正【解析】(2)第一小问“理由”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即可得出“品行不端”的结论第二小问“认识”可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这一角度进行判断【答案】(3)“美意” 富国强兵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解析】(3)第一小问“美意”可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促进维新变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13.(1)根据材料一与前代相比宋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有什么特点?据此简述王安石变法的意义13.(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求得“摧抑兼并、均济贫乏”?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13.(3)根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判断历史功绩的原则材料二是否遵循了这一原则?说明理由【答案】特点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钱币收入大增财政收入大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解析】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的北宋仁宗、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来源表内容可知特点是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钱币收入大增财政收入大增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第一小问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答案】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态度否定【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措施有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第二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二的描述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因此态度是否定【答案】原则是否超越前人遵循理由没能摧抑兼并、加重了经济负担、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解析】第一小问的原则依据材料三“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可以得出原则是否超越前人第二小问的是否遵循依据材料二可知遵循了这一原则第三小问的理由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没能摧抑兼并、加重了经济负担、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等14.(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14.(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14.(3)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答案】(1)理财主张节用、生财、流通.指导思想开源节流.【解析】第(1)题从“费出之无节”“生财”“转漕”“流通”等关键信息来归纳.指导思想从主张中归纳.第【答案】(2)政策国家控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影响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2)题从信息“不可以不均”“不可以不通”“不可以无术”“不可以不制” 来归纳其政策特点.影响主要从对富商和对政府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第【答案】(3)思想义(仁)经世致用.【解析】(3)题王安石的政策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体现了仁的思想.是为了挽救北宋危机体现社会责任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后强化演练1.右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
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 .抑制B .禁止C.放任D .鼓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答案: C2.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官僚占有大量土地B .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解析:题目中的 A 、C 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答案: D3.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A .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B .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D .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解析: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集中军权。
答案: A4.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 .辽夏经常攻宋B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 .财政入不敷出解析:首先 A 项是军事方面,排除。
C、 D 两项虽然属于经济方面,符合题干要求,但是都属于表现得某一方面,不符合“根源”的限定,由于 B 项,才出现了 A 、 C、 D 三项的表现,所以 B 项是根源。
答案: B5.某同学在学习十一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 .辽B.西夏C.金 D .元解析: 11 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答案: A6.《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 .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 .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四达标习题及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八至九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完善政府管职能D.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废藩置县的实质就是消除封建割据状态,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答案:B2.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承认土地私有制,使农民得到土地②禁止土地买卖,维护农民利益③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制度④有利于日本农生产的发展A.①②B.①③.③④D.②④解析: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后,确立的是地主和富农的土地所有权,维护的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农民并没有得到土地。
土地所有权的确立,提高了土地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生产的发展。
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3.在现代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
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
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故选B项。
答案:B4.马克思在评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的一项改革措施时说,其是“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
这一评价是针对(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文明开” D.“和魂洋才”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手段”可判断这是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再由“暴力方法”“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可知,这与“殖产兴”的特点相符合,故选B项。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4 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四)(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
“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责。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一千四百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
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
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
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核心主张及其依据。
(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8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回答。
第二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一从国家财力、社会风俗、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回答。
第(2)问,从材料“免役钱”“市易法”可以看出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从材料“青苗钱”可以看出缺乏与经济改革相配套的措施;据以上分析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答案】(1)主张:必须变法,应对时局。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检测(四)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答案 C解析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
2.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答案 D解析本题的限定词是“不符”,由“尽收天下劲兵”可以判断A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判断B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判断C正确;D与史实不相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故D与题意相符。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答案 C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错误,C正确;经义策论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错误。
4.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 )①农田水利法②保甲法和保马法③市易法和均输法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答案 C解析王安石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出现“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①③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②保甲法和保马法是军事方面的措施,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是教育方面的措施,②④与财政收入无关,排除。
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8~9单元)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世纪60年代,日本掀起了“尊王攘夷”运动。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下级武士是这一运动的主体②“尊王”就是尊奉幕府的将军③运动得到了日本新兴阶级的响应④幕府的将军是运动的实际策划和领导者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尊王” 就是尊奉天皇;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所以②④错误。
答案:C2.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阶级矛盾激化②新兴阶级的出现③中下级武士的不满④外来民族的侵略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答案:A3.(2014·松江区模拟)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
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 )A.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B.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C.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解析:A、B、 D三项体现日本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只有C项“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体现日本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
答案:C4.(2014·徐汇区模拟)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及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 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旧的体制C.“文明开化”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解析:从题干“一身之独立,及学问为急务”可知涉及教育方面,明治维新中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是“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5.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如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解析: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四)及答案
单元检测(四)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答案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
2.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畜牧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答案 B解析本题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3.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冗”指的是多余,地主隐瞒田产、逃避赋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与冗费无关。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答案 D解析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
A、B、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
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 B.①②③ .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D解析将兵法是军事改革的措施,与“财”没有直接的关系,将含③的选项排除。
6.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明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承元制,设行省统驭郡县;洪武九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确立了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并立的体制;自宣德以后,陆续向各地派驻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并节制三司。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明代()A.实践了权力“制衡”理论B.地方行政发生重大变革C.重视对地方的控制D.君主专制已达到顶峰,明代在地方行政的调整都是为了维护地方政权的稳定,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C项正确;制约与均衡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各自分立而又相互制约和协调的原则,体现的是近代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明代政策调整是为实施有效管理,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元朝创立行省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排除B项;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
2.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
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交融,明成祖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遣郑和下西洋,都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暂停上述活动的目的是缓解财政压力,A项正确。
3.(2021·山东潍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
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丁丑,命五城粥厂再展三月,遣太医官三十员分治饥民疾疫”。
这说明明清时期()A.政府主导社会保障B.医疗保障体系完善C.传统医学发展较快D.灾异贫病发生频繁,明朝“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清朝“命五城粥厂再展三月,遣太医官三十员分治饥民疾疫”可知明清时期,政府在社会救济中起主导作用,故选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在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中由政府主导,未涉及保障体系完备,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传统医学发展,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并没有涉及明清时期灾异贫病的次数,不能推断出灾异贫病发生频繁,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达标检测卷(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北宋时,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
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包括( )①军队数量急剧增加②军队战斗力低下③农民起义频繁④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③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没有关系,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B2.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削相权以加强君权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改变地方割据局面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解析:根据材料,最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后增设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以分化事权,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
答案:B3.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
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
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解析:针对材料中那种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故C项正确。
答案:C4.范仲淹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答案:B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范仲淹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故D 与题意相符。
答案:D6.为营造“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贫者相保以为存;贫者土著而有所周给,恃富者相保以为生”的社会氛围,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 )A.青苗法B.免税法C.保甲法D.市易法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无论贫富,其生存都要依靠“相保”,由此可判断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7.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解析:题干材料指出了国家财政困难的原因,提出国家财政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并指出财政收入与国家安危的关系,但没有提出改革经济制度的思想。
答案:A8.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 )A.促进了邻里和睦B.放松了人身控制C.增加了人民的收入D.繁荣了商业经济解析:依据材料中“故免役之法成”,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9.“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段材料说的是( )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C.市易法D.青苗法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分析,“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指的是青苗法,因为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是“金融管制的办法”。
答案:D10.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解析: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中没有讲到,C项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答案:D11.“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A.青苗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解析:青苗法内容是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符合材料内容,故A项正确。
答案:A12.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解析:不经科举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
答案:A13.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
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 )A.免役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市易法解析:“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意思是保证商业运行的通畅,保障平民的生活,增加政府的收入。
在变法中,王安石设置了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样,打击了大商人对商业市场的操纵,稳定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政府收入。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14.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答案:C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解析:司马光的说法既说明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变味,同时也攻击了变法。
变法过程中虽因用人不当出现了问题,但不是法令本身的问题。
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
师道既废,文风益浇。
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
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
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材料二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材料三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
(3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可以概括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的答案;第二小问从“官乱于上”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取士制度;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
”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看法从培养人才、为改革服务等角度组织答案。
第(3)问材料中“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说明用人不当,从“卒之群奸肆虐”可以概括出危害百姓的现象,联系所学知识从改革阻力角度回答。
答案:(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
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
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恩荫”制度。
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
(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
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3)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庆历新政”何以夭折?》材料二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1)依据材料一,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并简述其成效。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依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要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大官僚大地主和最高统治者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归纳:政治上,整顿吏治,改革科举;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军事上,整修武备,严明军纪。
成效:冗官现象得到遏制,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2)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县令。
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
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