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带表格
第七单元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型结构,但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本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如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思考尚不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体验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提醒学生课后做好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请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5.小组合作任务:分组进行课文内容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形成书面报告。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课后拓展阅读:推荐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书籍或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拓宽知识面。
7.家长互动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活动结束后,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第七单元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读音、结构和书写,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并运用到语境中,提高识字量和词汇量。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概括文章主题,把握作者观点和写作意图。
3.学会使用标点符号,能正确运用逗号、句号、问号等,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表格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
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课文,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课题21、圆明园的毁灭课时 3课型讲授设计者使用时间一、教材内容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表格式
(1)要求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2)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3. 全班交流: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预设:(1)“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
(2)“自然景观”就是指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
4. 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中已经补充好的四个题目,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雨中、日落是自然现象;田野和窗外是指观察的范围。
5. 组织学生讨论可以补充哪些题目。
教师相机点拨: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充到题目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
三、回顾课文,梳理写作顺序和写动态关键点,结合观察记录单,构思文章结构,自主写作1. 引导学生思考:本次习作,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试着提炼出关键词,圈画下来。
预设:按顺序;写动态。
2. 提问:按顺序写,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呢?点拨:除了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空间顺序有: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由中间到两边追问:观察景物时,除了按空间顺序外,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呢?出示片段一:“春天最美是黎明。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预设:通过“一点儿一点儿”能看出这一段是按时间顺序描写天空的动态变化的。
3. 提问:第二个关键点写动态变化,如何才能把景物的动态写得更加鲜活呢?出示片段二:“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抓住月亮哪方面的变化来写月亮升高这一过程的?预设:(1)作者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
(2)作者在写景物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表达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1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1、交接仪式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整理与修改教学过程设计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3、揭题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3、齐读第一小节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
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
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及教学计划(表格式)
第七单元单元说明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2.本单元重点(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1 古诗词三首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出示课件20)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植树问题》人教新课标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对植树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举例:将道路、围栏等实际问题转化为直线、曲线、封闭图形等数学模型。
(3)灵活运用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学生需要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运用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解决问题。
举例:在不同的植树场景中,如直线、曲线、封闭图形,学生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植树棵数的计算方法。
(4)探索植树问题的多种解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植树问题的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画图、列表等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规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植树问题的多种解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本节课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将所学的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教学难点
(1)理解间隔数的概念:对于间隔数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数在植树问题中的作用。
举例:在一条直线上,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间隔。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古诗词,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理解动态描写。
二、核心素养体会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体会诗中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学习景物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学习动态描写。
四、评价任务背诵古诗词;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四季之美》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你喜欢哪个?为什么?(2)读了《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带引号,第二个不带引号?(3)在《月迹》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寻找月亮的?(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1.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如何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五)评价检测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旷()怡翩翩()()夜()降()应()不()2.补充句子。
(1),桃花流水鳜鱼肥。
(2)青箬笠。
六、板书设计第七单元复习动态之美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教学反思:。
五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同欣赏。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表格式(整理)
第73、74 课时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拟使用)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调整第一课时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表格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好课件。
网络资源
我的修正建议
教 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注意听,听后能了解它唱的是什么。
(播放与本课有关的歌曲)
谁来说说它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如何对待错误的课文。
(板书课文题目:我们的错误)
网络资源
我的修正建议
教 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揭示课文题目
同学们,你们在做事情或上学的时候有没有迟到过?你是如何面对迟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文中的小作者为什么上学迟到以及是如何改正的。(板书课文题目)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你们预习了课文,在预习中,你们都做了什么?先读一读课文,检查一下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1)“自不量力”的“量”当“限制”讲。(✕)
(2)“露天音乐会因雨展期举行”一句中的“展”意思是施展。(✕)
(3)“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深深的情谊?”是反问句。(√)
(4)“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你像他们。”这是比喻句。(✕)
(5)“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是比喻句。(√)
2.修改病句。
(1)我担着沉重的重担吃力地走着。
①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②读过这篇课文,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③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这时,成吉思汗想到了什么?
说说对“他自言自语:‘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理解。
五、再读课文,感情升华
2.学习生字。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同桌比赛,看谁读得准、记得牢。(同桌互相检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表格式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与课件
教学方法
引探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二、诗歌朗读指导
三、诗中有画
四、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
1.听朗读。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3.诵读全诗。
(一)题解
(二)诗中有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 型
讲读课文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3.小组内互相评价、修改作文,提出改进意见,帮助组员完善Leabharlann 文。(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布置与本节课写作要素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
3.练习结束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借鉴。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写作要素和技巧。
2.强调观察、想象和真实情感在作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
3.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作文创作,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例如:“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写作要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才能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怎样叙述事件才能吸引读者?”
(二)讲授新知(500字)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本单元写作要素进行作文创作的能力,包括人物描写、情感表达、事件叙述等方面。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观察、想象与真实情感相结合,使作文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2.重点: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质量,丰富词汇和句型运用。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运用修辞手法,使作文表达更具艺术性。
4.倡导真诚、善良、美好的品质,让学生在作文中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
生1:给两张5元。
师:可以。
师继续追问:还可以怎么付?
生2:给五张2元。
师继续追问:还可以怎么付?能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下学生都说出自己的付钱想法,这样开放式的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生:2张50元、5张20元、一张50元两张20元1张10元、4张20元两张10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主备
复备
一、预习展示
1、预习题:王大叔用24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1)指名读题
(2)明确“读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科书94~95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 4题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通过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反思,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可以。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连线。
汇报结果,教师小结:先开始的连三条,接着两条,最后的连一条。
三、课堂小结
列举时要按一定顺序列举,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列举时可以连线,要把每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要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出示“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列举出所有答案,让学生有条理,不遗漏的表达列举的思考过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 排列和组合∣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排列和组合∣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够运用排列和组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排列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 组合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与联系。
- 排列组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排列和组合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两者。
2. 学会计算简单的排列和组合问题。
3. 能够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1. 排列组合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2. 排列组合计算方法的掌握。
3. 将排列组合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排列组合的示例。
- 实物或图片,用于直观展示排列组合的概念。
- 练习题或工作表,用于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日常实例引入排列组合的概念,如衣服搭配、队伍排列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排列和组合的定义、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强调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和联系。
3. 互动: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排列组合,如分组排列不同的物品,计算可能的组合方式。
4. 练习: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在小组内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5. 巩固:通过游戏或竞赛活动,巩固学生对排列组合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排列组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清晰展示排列组合的概念、计算方法及示例。
使用图表、颜色代码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包括基础练习、综合应用和拓展思考。
基础练习着重于排列组合的基本计算,综合应用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思考则鼓励学生探索排列组合的更高级应用。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表格版)
第七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整体: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等课文。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古诗词三首》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四季之美》要求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鸟的天堂》要求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月迹》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即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
《语文园地七》让学生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能进行创意性地编写标语。
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月——明净松——清幽泉水——清澈,欢快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3. 思考:为何诗人说是“空山”4. 交流:此处犹如世外桃源诗人内心宁静淡泊5. 补充相关佛教知识三、感受意境1. 思考:最后一句中“王孙” 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2. 补充王维资料3.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学生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学生回顾哪些诗中也出现了“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2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关于秋 天的古诗。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的主题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景物带来的不同乐趣。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我们能初步体会到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描写景物变化的方法,领略大自然的美,陶冶我们感受美的情操。
《古诗词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古诗的意蕴美,《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明月、松林、清泉、渔舟、浣女,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村美景;《枫桥夜泊》中的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乌啼和钟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飒飒的秋景中那一抹孤独的身影;《长相思》中的山、水、风、雪,让我们好似看到诗人艰难跋涉的步伐。
让我们敞开想象的怀抱,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的画卷吧。
《四季之美》中春天黎明里飘着彩云的天空、夏天夜晚里在蒙蒙细雨中飞行的萤火虫、秋天黄昏里点点的归鸦和成群的大雁、冬天早晨中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闲逸的心情,都美得让人陶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独特韵味,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鸟的天堂》描写了早晨和傍晚看到的“鸟的天堂”的情景,扑鼻的绿意,欢唱的鸟儿,让我们看到了那棵大榕树勃勃的生命力,看到了鸟儿与树的和谐相处,他们彼此守护,互相依靠。
榕树是大自然赐予鸟儿的家园,是鸟儿的天堂。
《月迹》里中秋月夜,我们和奶奶一起盼月、赏月、议月,在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下,透过皎洁的月色和月亮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童心的可贵。
“习作”以补全题目的形式要求观察一种自然想象或是一种自然景观,通过观察写下心得,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语文园地”包含“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通过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交流,要求积累单元的妙语佳句。
“词句段运用”中通过对单元中一些描写比较具体的写景的句子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体会如何将景物描写具体,能做到仿写。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认28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勿忘国耻的情感。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五壮士的精神品质的。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深厚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精神。
3、从对本单元的学习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4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能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5、能用普通话进行流利的交谈,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
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
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
教学难点:
在于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内容课时
21圆明园的毁灭2课时
22狼牙山五壮士2课时
23难忘的一课1课时
24最后一分钟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七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最新北师大小学五年级上期数学第七单元表格式教案
(2)如果你在右边的盒子里摸球,摸到红球可能性()
摸到绿球可能性(),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绿球可能性()。
四、思维训练:
前几天,老师在大街上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人手里拿着一个口袋,布袋里有红﹑绿两种颜色的求各6个,只需1元钱就能玩儿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难点:在不公平游戏中讨论对双方及多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具准备
课件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老师想请大家来玩一个扳手腕游戏,分为男生、女生两个代表队。
你们觉得老师这样安排比赛公平吗?哪里不公
(1)小组活动。
(2)组长汇报。
1:我们掷了几次,有时小明先走,有时小华先走
2:我们掷了几次,也是同样结果,但是我想多掷几次,小明先走的次数会多
3: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好,小明先走的可能性大。因为一个骰子有6个面,掷出1,2,3,4,5,6的可能性都不一样。大于3点的有3种可能,就是4,5,6,小于3点的有2种可能,就是1,2,大于3的可能性大,这个办法不公平。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
数学问题与植树问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投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们独立尝试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们交流。
学生们独立尝试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们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们交流。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二)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植树问题(三)
课时
答案对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几(5米、4米、2米····)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呢?
出示:
总长
间距
两端都种
间隔数
棵数
20米
5
4
5
4
2
1
10
我的发现
(1)画一画,填一填。请同学们独立用方案纸上的线段图画一画,然后依次完成表格。
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这道题植树路线是怎样的?
引导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封闭的图形植树问题上来。
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如下所示:
封闭植树路线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棵树=间隔数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
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发现什么?
巡视,辅导学困生。
巡视,提醒学生。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0、12题。
学生们交流
从情境图中知道,周伯伯要在池塘周围植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个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
先画图试试看
再交流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
生:间隔数与棵树相同,相当于一端栽,一端不栽。
学生们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们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交流
学生们交流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三)
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棵树=间隔数
例3 120÷10=12(棵)
教学反思
小组汇报,引导发现规律。
学生独立做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们交流(在街道两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
学生们交流
学生们讨论、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
学生们交流。
学生们交流。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一)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100÷5=20(个)20+1=21(棵)
间隔数=棵数-1
总长=间隔数×间距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00÷5=20(个)20+1=21(棵)
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例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应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吧。
巡视
提示:解决这道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巡视
提示:设车站要有起始站、终点站,也属于两端都要载。
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求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植树问题(二)
课时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不植树问题的规律。
2.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数学兴趣,体会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2)议一议,说一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
巡视,参与到学生们的活动中去。
小结:
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1”=棵数(板书)
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们刚才的猜测正确吗?
观察线段图,引导学生:怎样求全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全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怎么求?
间隔数=棵树-1
巡视
提示:
你认为解决植树问题要注意什么?
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看清题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们交流
学生回答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算法。
学生们动手画、填、议、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植树问题(一)
课时
教学
目标
1.在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板书:
两端都要栽:
棵树=间隔数+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这道题跟例1有什么区别?
两端不栽,又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也先画一个简单地线段图来看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该怎样计算?
复
习
导
入
探
究
新
知
当
堂
练
习
全
课
小
结
布
置
作
业
引入课题。
出示例3
1.完成108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说一说上两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探索并认识了不封闭的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和间隔个数之间的关系,栽树的路线都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而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其它植树路线,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植树问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投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
习
导
入
探
究
新
知
当
堂
练
习
全
课
小
结
布
置
作
业
1.教学例2:
出示例2
,
2.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3.让学生独立完成P107“做一做”的第2题。
4.小结:
1.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8题。
2.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7、9题。
2.小组探究,发现规律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完成107页的做一做第1题。
2.练习二十四的第2题
3.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你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有什么好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算一算?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投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
习
导
入
探
究
新
知
当
堂
练
习
全课
小结
布置
作业
1.情境提问,猜测结果
出示例1
指名板演:
60÷3=20(个)20-1=19(棵)
19×2=38(棵)
集体交流、讨论:
为什么减1?
为什么乘2?
小结:
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就正。
刚才我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不植的规律,
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看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会是什么关系呢?
提醒:一端栽,一端不栽有什么规律?
画线段图验证一下。
板书:
棵树=间隔数
你认为解决植树问题要注意什么?
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看清题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巡视,提示:这应该属于哪种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获得的信息。
学生们交流(在小路的两旁、两端不栽)
小组同学一起动手画画、观察、讨论、交流。
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们交流。
学生们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