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 第29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限时训练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第29讲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练案[29] 第十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29讲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选择题1.(2023·河南模拟)在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的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有22人,占当时全世界的44%,是无可争议的中心。
文艺复兴后期,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有7人。
启蒙时期的法国,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有8人。
产业革命时期的德国,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有8人,在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人数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
这折射出世界文学艺术中心的变化( A )A.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不可分B.呈现杂乱无序的发展状态C.体现了欧洲各国文化的传承性D.始终贯穿人文主义的色彩[解析]欧洲文化中心从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转移到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和19世纪的德国,与资本主义经济中心同步变动,折射出世界文学艺术中心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不可分,A项正确;西方文学艺术中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非“杂乱无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并非欧洲各国文化的传承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文学艺术中心变化始终贯穿人文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3·江苏期末)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的存在与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歌颂人生、伸扬人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
这种观念的精神内核是( C )A.追求君主立宪B.放弃宗教信仰C.倡导人文主义D.提倡天赋人权[解析]材料“于是歌颂人生、伸扬人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C项正确;A、D两项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文艺复兴时期依然信仰宗教,排除。
故选C 项。
3.(2023·河南安阳)教会史家沃尔克在谈及文艺复兴时指出:“文艺复兴包含有一种从本质上看全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强调现世生活、美和满足——强调作为人的人——而不是强调来世的天堂和地狱,也不强调作为拯救或舍弃对象的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解析:选A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说明认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A项;B项中“摆脱了”、D项中“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
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政府的腐朽统治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选A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
3.(2019·石家庄模拟)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解析:选B康有为重塑孔子形象,是借助孔子权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其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康有为通过这种做法是在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没有出现C项所述结果,排除C项;他的做法推动了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的结合,而不是与民主科学的结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B[据材料《海国图志》“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2.(2019·某某一模)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学在日本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时,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X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这说明近代中国( )A.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B.缺乏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C.士大夫固守传统文化模式D.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不大A[由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后关注西学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大多数士大夫的思想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可看出,当时社会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故选A项;“传统的精神世界”指思想,而“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是阶级X畴,排除B项;“大多数的”说明也有一部分士大夫具有新思想,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效,排除D项。
] 3.冯桂芬指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用致远,则末中之末也。
”这些思想( ) A.主X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X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冯桂芬主X学习西方诸国先进的技术,郭嵩焘主X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这些思想都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C项错误;材料中郭嵩焘主X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D项错误。
]4.(2019·某某二模)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宏观概要通史概要:近代世界潮流:现代化。
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观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抗争史和探索史)。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主干知识:一个方向:面向西方一个主题:救亡图存三个阶段:学技术(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六大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抗战派学技术(一)背景、1、政治: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开始出现民族危机)2、观念: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3、直接原因:鸦片战战的惊醒(三千年的巨变)(二)代表及其主要思想1、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早面向西方)1)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2022年新高考全国通用历史人教版一轮知识点复习:课题29 改革开放新篇章——从计划经济到
[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 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 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命题立意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以素养立意考查改 革开放
时空定位 关键点拨
1983年,北京百货商场改革经济体制
材料反映的是1983年企业(百货商场)与人民政府签订承包合 同,该合同的规定一改过去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创收,因 而激起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热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 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 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 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 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 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 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2)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完整统一,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 乡镇企业,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开放沿海地区到开放内地,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4.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上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2)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设 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 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 区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
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C.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D.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解析】选D。
材料中“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表明,传统文化为了适应中国近代空前的民族危机不得不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作出了适应时代潮流与历史使命的改变。
故D正确。
【加固训练】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番稍止三四百人,别无长技,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
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解析】选D。
题干中“该夷船止有两只……以后势必狡焉思逞”的大意是:英国的船只有两条,大约有三四百人,他们没有其他的优势,但是他们的铜炮非常厉害,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摧毁坚固的东西,并且这些人素来凶残狡猾,经常用他们的坚船利炮蚕食其他国家,一旦他们受到重创,必定不会甘心,以后肯定还会竭尽脑汁思考如何得逞。
这表明卢坤认识到英国坚船利炮的威力,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了防范心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
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解析】选B。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近现代东西方的思想解放与科教文艺
专题总结提升八近现代东西方的思想解放与科教文艺(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近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及文学艺术一、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1.第一种道路:走资本主义的路。
(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2.第二种道路:走俄国人的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
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来夺取政权。
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
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都失败了。
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3.第三种道路:走自己的路。
1927年的文家市决策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考题例证1】[2018·湖南长郡中学一模]1930年2月,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便成为极端错误的……观念。
”这说明()A.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B.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C.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D.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二、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比较【考题例证2】 [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联考] 萧功秦指出,极“左”思潮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施工蓝图,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A.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B.均主张“中体西用” C.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9.1904 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 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经 义三道,这次考试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
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历史动因。(7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5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以孔子为表征符号的中国哲学传入欧洲之后,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哲学的一些基 本 理 念 如 “ 道 ”“ 理 ”“ 太 极 ” 和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 的 辩 证 方 法 被 西 方 哲 学 家 看 作 是 “ 纯 粹 理 性”“绝对理念”“自然法”“自然神论”“无神论”“唯物论”“正反合”“两极相逢”“有机论哲 学”等等,在欧洲思想文化土壤里经过欧洲化的改造成为 17 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孕育的重要元素,继而又 成为 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精神资源。欧洲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魁奈等人 都对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十分着迷,以致造就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入、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 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 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 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 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 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 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 法维新。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在思想学术界不绝于耳。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学生版)
三年(2020-2022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
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
他旨在强调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2.(2022·浙江·高考真题)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
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
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3.(2022·广东·高考真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4.(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
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
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3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曾国藩认识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会给中国带来永远的利益,他继承了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故A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并非强调要全面向西方学习,B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而非“天朝上国”思想,C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中体”的内容,排除D项。
2.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回答说:“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英国议员辩论和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态度,并没有确立外交路线,故A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这表明李鸿章并不赞同欧美的代议制,故B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而对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故D项错误。
3.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虽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梳理
专题十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西学东渐(一)新思想萌发1、背景:(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2)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3)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编译成《四洲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情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在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几千年来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体用之争”——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2)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思想内涵: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5、实践:洋务运动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7.评价:(1)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其实践促进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3)局限性: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
(三)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的背景:(1)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2)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3)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思想主张:(1)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2)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3)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三、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原因及评价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 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 生。 (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 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 走向失败。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 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 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 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 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史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史料 史料
一
史料 二
史料 三
史料信息
史料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 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
史料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改制。 “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 思想的束缚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学以致用 3.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 药重治”“开颅洗脑”。上述四种比喻分别指哪些历史事件?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备考资料: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备考资料: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备考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历史备考资料: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②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核心)③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2、作用:三民主义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新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4、作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初步形成时间: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内容: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代表作品:《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走向成熟时间:抗日战争(延安)时期内容:创造性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代表作品:《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1940)《论联合政府》3、丰富发展时间: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内容:在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工业化道路、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均有重大民展,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代表作品:《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2、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影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专题过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解析:选B。
据材料“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故 A项正确,不合题意;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洋务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前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后者是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故C项正确,不合题意;后者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看到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
2.(2018·德州高三期末)1866年,恭亲王奕在奏折中指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
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绝海外耳。
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这一主张( )A.准确概括了中、西学的关系B.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D.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解析:选B。
奕对中、西学的关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封建顽固派阻挠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奕的这一思想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奕的思想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但并没有摆脱,故C项错误;“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说法太绝对化,故D项错误。
3.(2018·蚌埠高三质检)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检测十四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评估检测(十四)(专题十四)(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0·徐州模拟)徐继畬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 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 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A.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鄙视西方转向崇洋的心理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解析】选A。
材料“手稿中……使用了21个‘夷’字……辑著成的书稿中……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说明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受到近代外交观念的冲击,故A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并不是由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故B错误;“没有使用一个‘夷’字”不等同于崇洋,故C错误;材料所处时期确实开始向西方学习,但尚未成为时代的潮流,故D错误。
2.(2020·南通模拟)晚清时人惊呼“五经去其四,而《论语》犹在疑信之间,学者几无可读之书,势不得不问途于百家诸子”。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下列哪一著述( )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C.《变法通议》D.《文学革命论》【解析】选B。
《海国图志》宣扬“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排除A;结合所学,《新学伪经考》着重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攻击,故选B;《变法通议》宣扬变法图存,排除C;《文学革命论》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且当时清朝统治已被推翻,排除D。
3.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正途出身无异”,对于肄习西学的人, 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折,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
这反映了李鸿章( )A.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B.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C.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D.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解析】选C。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模拟)翰林院编修丁立钧(1854~1902)说,“窃见近年条陈时政者,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以致“近年以来,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
”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B.清廷权力外移趋势明显C.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D.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C[根据材料“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X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冲击传统的观念,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洋务派主X学习西方科技,并不是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
材料强调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与权力转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
在当时顽固派反对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D.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束缚A[根据题目中“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得出魏源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未涉及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牵涉的是目的,并未涉及思想理论水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并未摆脱“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某某模拟)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
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历史复习提纲之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历史复习提纲之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传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三个代表。
(6)科学发展观。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知识点二: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时期:20世纪初)(1)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与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②鸦片战争以后,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方案,大多数是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改良救国,但均遭失败。
③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④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内容: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展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
(3)意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4)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一、)1.(2017·河南八校质检)“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D.寄托了解决民族危机的新希望解析:材料“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说明前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农民阶级等救国的尝试失败是国人关注孙中山主张的背景,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华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已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辩,而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
”下列最能反映该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同盟会的成立B.武昌起义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国民革命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民族主义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可知民族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目标的,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6·平顶山调研)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解析: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并关注民生,从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体现了其思想与时俱进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D4.(2016·太原模拟)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唯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
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其主张的意图是(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解析:民国初年,孙中山所说的国家社会主义是要实现他的民生主义,也就是进行的社会变革,实现社会公平,防止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
答案:A5.(2016·宝鸡三模)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那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租田,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这表明孙中山(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1905年的三民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而不具体,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将之具体为“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偿分地”“节制资本”“建立无产阶级政权”,A、B、D项错误。
答案:C6.(2016·荆门调研)1937年9月,毛泽东撰写《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指出自由主义来源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并强调在“革命队伍中不应保留它的地位。
”这实际上反映出( )A.中共强烈反对自由民主B.民族危机促进国共合作C.现实挤压自由主义空间D.自由主义不符合中国需要解析:中共是主张自由民主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联系历史背景可知,日本侵华所致的民族危机加剧,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加强,而民族主义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主义的空间,导致了自由主义的逐渐退潮而民族主义的逐步高涨,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C7.(2016·长沙联考)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
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
”这里的“新的内容”( )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准备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结合“西北”及“树立了精神领导权”可知,材料所述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果——《新民主主义论》,故A项正确。
答案:A8.(2016·海口调研)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
”据此可推知材料(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解析:材料“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不存在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故C 项错误;D项观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B9.(2016·湖北稳派教育质检)毛泽东思想中不少哲学命题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如“实事求是”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矛盾”来自《韩非子》,“相反相成”首见于《汉书·艺文志》。
这反映了( )A.毛泽东思想主要来自传统典籍B.马列主义和传统文化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C.马克思主义基本符合中国国情D.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解析:材料表明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但毛泽东思想并非主要来自传统典籍,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西方工业社会,而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毛泽东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丰富自身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
答案:D10.(2016·唐山模拟)邓小平说:“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这一讲话( )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C.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是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主张“建立”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
由此结合所学可知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思想、故选B项。
答案:B11.(2016·泰安模拟)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下列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文章标题是( )A.《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B.《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D.《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解析:注意时间限制和事件限制“南方谈话”“1992年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符合1992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特征,因此选B项;A项,《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在1978年左右,C项,D项在“文革”期间,都不符合材料,排除。
答案:B12.如图所示,漫画《乌鸦喝水新篇》中的乌鸦可能受其前辈喝水传说的影响,耐心地往瓶中投石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来对照的话,这违背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密切联系群众C.教条主义D.经验主义解析: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解放思想等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图中乌鸦无视吸管存在的变化,应该属于思想僵化的表现,故选A项。
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16·徐州、连云港、宿迁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
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1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可知原因是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第二小问成果,从问题要求的是思想成果,可知是孙中山的理论思想,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第(2)问第一小问“成果”,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表述即可;第二小问“理解”,“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意为“农村包围城市”对当今社会有重要影响,结合“农村包围城市”形成的根源、主要内容、理论特点,阐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内涵”,从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可知内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目标”,材料一、二体现出推翻封建制度,进行民主救国斗争,材料三体现出振兴民族经济,故三者共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14.(2016·唐山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
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官崎寅藏的谈话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