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Malaria)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
疟疾
疟疾
前言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目的
•疟疾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共建和谐社会。防止输入的传染源和当地残留病例引起的传播,提高对疟疾的防治知识和认识,加强疟疾的检测力度。
病例诊断依据
•根据疟疾流行情况,流动及到疫区住宿史、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贫血及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
•1、发热病人,发热37.5℃以上的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者)。
•2、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4、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5、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6、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传染源搜索
•加强发热病人的血检工作,及时发现传染源仍是当前病例侦察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根据本地区的疟疾流行的具体情况开展发热血检工作。还可以采取查询门诊日志、询问就诊病人、走访村民等多渠道充分发现疟疾病人。2010年疟疾我县血片任务数为3060。
疟疾
3脑型疟为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亦偶见间 日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常出 现不同的意识障碍.其发生与受染的红细胞 堵塞微血管有关,低血糖及细胞因子也有一 定作用. 4恶性疟高原虫血症造成微血管堵塞,加上溶 血对肾的损害,可引起肾功衰竭. 5输血后疟疾常发生于输入含疟原虫血后7~ 10天,国内主要为间日疟.
3.凶险型疟疾发作的治疗 (1)氯喹:用于敏感株感染治疗 10mg\kg于4h内 ivgtt,继以5mg\kg于2h ivgtt,每日总量不超过 25mg\kg (2)奎宁:用于耐氯喹株感染,二盐酸奎宁500mg加 入等渗糖水中4h内 ivgtt 12h后可重复使用,清 醒后改为口服 (3)磷酸咯萘啶:3-6mg\kg用生理盐水或等渗糖水稀 释后 ivgtt. (4)青蒿琥酯:
3.疟疾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原虫 血症的数量 (1)恶性疟 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 (2)间日疟和卵形疟 侵犯年幼的红细胞 (3)三日疟 仅侵犯衰老的红细胞
4.疟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并持续传播的原因 (1)繁殖周期中产生大量的子代 (2)抗原的多样性
五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间日疟 卵形疟 13-15天 (2)三日疟 24-30天 2.典型症状 (1) 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min-2h,同时伴体 温迅速上升到40℃以上.全身酸痛乏力,但神智 清楚 (2)发热持续2-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自觉明 显缓解,仍感明显乏力. (3)持续1-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 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发热 无规律,一般无明显间歇期. (4)反复发作后出现贫血,脾脏轻度肿大.
第五章 疟 原 虫 感 染[李]
❖ 4.流行特征 疟疾分布广泛,主要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 其次为温带。我国除青藏高原外,遍及全国。一般北纬 32°以北(长江以北)为低疟区;北纬25°~32°间(长江以 南,台北、桂林,昆明连线以北)为中疟区;北纬25°以南 为高疟区。间日疟分布最广;恶性疟次之,以云贵、两广 及海南为主;三日疟散在发生。
❖ (2.婴幼儿疟疾 寒战不明显,热型不规则,可 为弛张热或持续高热。常伴有消化道症状;贫血、 脾肿大明显。病死率较高。
❖ (五)并发症
❖ 黑尿热又称溶血尿毒综合征,为急性血管内溶血, 可能是人体对疟原虫所释放的蛋白质或抗疟药物 产生过敏反应,以及患者红细胞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而引起大量红细胞破坏溶解,形成酱 油色的血红蛋白尿。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 腰痛、酱油色小便。患者大多有明显贫血、黄疸、 肝脾肿大、脉细速、出汗。严重者可致急性肾功 能衰竭。
❖ 2.耐氯喹疟疾的治疗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 下列药物,同时加服伯氨喹啉(剂量同上)①甲氟 喹:750mg口服,1次顿服;②磷酸咯萘啶:总剂 量1.2g(基质),第1日0.4g分2次口服,第2、3日 各0.4g顿服;③青蒿素:首剂1g,第2、3日各服 0.5g;或用蒿甲醚针剂,首剂300mg肌内注射,第 2、3日各再肌内注射150mg;或用青蒿琥酯,成人 第1天100mg,每日服1次,第2~5日50mg,每日 服2次,总量为600mg。
疟疾
疟疾
疟疾(Malaria)是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一般有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的临床表现,有时还会引起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起脑、肝、肾等脏器损害,并可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共有四种:①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它在人体循环内经过裂体增殖而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6-48个小时;②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它的裂体增殖周期为48小时;③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它的裂体增殖周期为72小时;④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它的裂体增殖周期与间日疟原虫相似。
疟原虫虫种之下还有不同的株(亚种),每种疟原虫可因它引起的潜伏期及复发间隔的长短、对药物的敏感性、对按蚊的易感性、致病力和宿主对原虫的免疫力等,区分为不同的株。我国北方的间日疟原虫长短潜伏期兼有,以长为主(6-8个月或更长),近似朝鲜株(Korean strain),在江苏、辽宁等地已发现长潜伏期间日疟原虫。南方地区的间日疟原虫,主要是潜伏期短(12-22天)的,近似西太平洋区的溪桑株(Chesson strain)。近年国内学者研究报道,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的子孢子数量有关,感染的子孢子数量大,表现为短潜伏期,感染的子孢子数量少,则潜伏期有的长,有的短。
作为疟疾病原的疟原虫,它的有性体即配子体(gametocytes)随着
按蚊吸人血而进入蚊胃内,经过结合(雌雄配子体结合→合子→动合子)、动合子停留在蚊胃壁弹性纤维膜下发育(动合子→早期卵囊)、增殖(早期卵囊→成熟卵囊→子孢子),成为能感染人的子孢子(sporozoite)。因此消灭配子体是治疗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
疟疾 - 简介
疟疾 - 简介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1] 疟疾 - 疫情使红细胞胀破中国解放前,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病人,病死率约为1%。解放后在1954年、1960年和1970年曾发生三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近几年疟疾发病人数已控制在20万-30万例。中国常见的是间日疟,恶性疟主要流行于海南、云南二省,其余各省有少数输入病例,三日疟和卵形疟已罕见。中国的疟区大多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带;北纬33度以北地区传播发生在7月至11月间,北纬33度至北纬25度间地区传播发生在5月至12月间,北纬25度以南地区全年均有传播发生。黑龙江、吉林、内蒙、甘肃、北京、宁夏、青海、新疆(除伊犁河谷地带)以及西藏(除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最东南端)目前已不存在疟疾流行的危险性。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与地区,疟疾流行仍很严重。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中南美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岛国地区尤甚,全球每年发病人数约1.5亿-2亿,死亡人数约150万-270万。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广泛存在于热带地区,特别是亚马逊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抗氯喹间日疟原虫存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部分地区也有报告。疟疾 - 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及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4种,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疟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人体内的无性生殖(裂体增殖)和在蚊体内的有性生殖(孢子增殖)两个阶段。疟疾 - 作用机制红内期裂殖子胀破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虫体代谢产物、变性的Hb、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后被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内源性热源和虫体代谢产物(外源性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发生紊乱,疟疾发作。致病物质被吞噬降解完后,热源消失,体温调节中枢恢复正常,出汗散热。疟疾 - 症状通过
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防治知识
1、病因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
【流行病学】1、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2、传播途径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经蚊虫叮咬皮肤为主要传播途径。极少数病例可因数带疟原虫的血液后而发病。
传播疟疾最重要的是中华按蚊,为平原区间日疟传播的主要媒介。在山区传播疟疾以微小按蚊为主。在丘陵地区那么以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为重要媒介。在**岛山林地区发现其传疟媒介为大劣按蚊。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疟疾之间亦无交叉免疫性,经反复屡次感染后,再感染时病症可较轻,甚至无病症。而一般非流行区来的外来人员常较易感染,且病症较重
4、流行特征疟疾主要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这主要因为本病流行于生态环境与媒介因素关系密切。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亦最严重。三日疟及卵形疟相对少见。我国除云南和两省为间日疟及恶性疟混合流行外,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发病以夏秋季节较多,在热带挤压社带那么不受季节限制。
二、分类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我国虽然四种疟原虫都存在,但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卵形疟原虫仅发现几例。
凶险型疟疾主要见于恶性疟。其他三种疟疾极少见到凶险型。
(1)脑型:多见于无免疫力而又未及时治疗者。临床上分为嗜睡、昏睡和昏迷三级。
(2)超高热型:以起病较急、体温迅速上升至41℃以上并持续不退为
特点。
(3)厥冷型:病人软弱无力,皮肤湿冷、苍白或轻度发绀,可有阵发
性上腹剧痛,常伴有顽固性呕吐或水样便,很快虚脱以至昏迷,多因循环
防治疟疾宣传广播稿
防治疟疾宣传广播稿
同志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这期关于防治疟疾的宣传广播稿。近年来,疟疾依然是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一大难题,全球每年发生的疟疾病例高达数百万,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加强疟疾的防治工作,共同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我们的贡献。
一、疟疾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疟疾是由感染寄生虫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感染寄生虫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而传播。这种蚊子叫做按蚊,通常在夜间活动,特别是黄昏和黎明时分。当蚊子叮咬人体时,寄生虫会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导致感染发生。
二、疟疾的症状和危害
疟疾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疟疾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包括贫血、脑水肿和肺水肿等,甚至会危及生命。
三、疟疾的预防和控制
防治疟疾的最有效方法是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防蚊叮咬:佩戴长袖衣物和长裤,使用蚊帐或者窗纱等方法防止
蚊子叮咬。
2. 室内喷洒杀虫剂:使用有效的杀虫剂喷洒室内,特别是在黄昏和
黎明时分,以减少蚊子的数量。
3. 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手段,应及时按照医生的
建议接种。
4.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勤换洗衣物和
床单等,减少疟原虫的传播风险。
5. 环境改善:保持清洁的环境,及时清除积水等孳生蚊子的场所。
四、全球防治疟疾的进展和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全球防治疟疾的进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
传染病课件:9疟疾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2.季节性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疟疾的凶险发作主要见于大量疟 原虫感染和进入高疟区的无免疫力 的居民。
疟疾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增生。
脾脏 肝脏 脑 骨髓 其他器官如胃肠、肺、心、肾上腺等 亦有不同程度的疟色素沉着。
[治疗]
(一)病原治疗 根据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 程度分为氯喹敏感性疟疾和抗氯喹性疟疾两大 类。
1.氯喹敏感性疟疾 氯喹为首选药物,常用 3天10片疗法。
即氯喹 第1、2天2次/日,0.3g/次,第3天 2次/日,0.15g/次, 。一般服药后48小时内 可控制患者的发热症状,如48小时内体温不下 降,且血涂片中疟原虫不减少反而上升表明已 有抗药性,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疟药物。
②小部分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增值, 间歇发作:
③部分裂殖子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吸入 雌性按蚊胃内 → 合子 → 动合子雌蚊胃壁 囊合子→ 孢子囊 逸出 子孢子蚊虫叮咬 入 人体
2.红细胞内期 (1)裂体增殖 (2)配子体形成
(一)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阶段 有性生殖 孢子增殖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2.过高热型 持续高热可达42℃,
谵妄、继之昏迷、抽搐,可在数小 时内死亡。
(四)复发与复燃 间日疟及卵形 疟病人常有复发。
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疟疾防治知识培训
整理课件
3
疟疾简介
疟原虫 人红细胞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整理课件
14
疟疾的临床症状
脑型
最常见。其特点:①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天后出现,少数 突然晕倒起病;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③意识障碍,可烦躁不 安,进而嗜睡,昏迷;④抽搐,半数患者可发生,儿童更多;⑤ 如治疗不及时,发展成脑水肿,致呼吸、循环或肾功衰竭 。
肺型
通常出现于恶性疟病程第五天左右,表现为急性肺水肿而致 急性呼吸衰竭,并可出现昏迷,抽搐和尿毒症等表现。
疟疾防治知识培训
整理课件
1
目录
01 疟疾简介
02 疟疾的流行病学
03 疟疾的临床症状
04 疟疾的实验室检查
05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06 蚊媒控制与预防
整理课件
2
疟疾的简介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 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 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 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 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 治法》规定的25种乙类传染病中的一种。
疟原虫生活史及形态学
深褐色,分布不均 棕黄色,分布不均
大于正常红细胞 小于正常红细胞
小于正常红细胞
小于正常红细胞
11较28-个大24,个排,列常不为规16则-,8排-3列2个不,规常则为,8较-小18个,
6-12个,常为8个,排 列如菊花状,较大
6-12个,常为8个,排 列不规则,较大
黄褐色,聚集一侧 黑褐色团块
深褐色,常聚集中央
混合感染(薄血膜)
混合感染(薄血膜)
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疟原虫(薄血膜)
中性球 大单核球
酸性球
酸性球
中性球
淋巴球
Leabharlann Baidu
淋巴球
血小板
中性白细胞
血小板
大单核球
酸性球 红血球 淋巴球
谢谢大家!
薛氏点,粗大 较多
红细胞直径 的1/3
红细胞直径的 1/6
中等
中等
1个
1或2个
1个
1个
较薄
纤细
较粗厚
较粗厚
无
无
偶见细小褐色 颗粒
无
较大
较小
较小
较小
1个
1或2个
1个
1个
阿米巴样, 圆形,空泡不 带状,空泡不 圆形,空泡不
常含空泡 显著
显著
显著
黄褐色,细 小,杆状, 散在分布
黄结呈褐成黑色团褐,块色后细,小,深沿褐边色缘,分布粗大,棕 大黄色,较粗
(传染病学)疟疾
疟原虫长期存在并持续传播的原因
生活史的两个特点: ➢ 繁殖周期产生巨大数量的子代 ➢ 抗原的多样性
半免疫状态,带虫免疫
(semi-immune status)
➢ 疟原虫感染虽不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的细胞免 疫,却能够使在不断发生的再感染中,出现严 重疟疾的危险性减小,而且可逐渐积累一定的 免疫力,使感染后疟原虫的数量被抑制在临床 发作水平以下,对此种不完全的免疫状态,称 为半免疫状态。也称带虫免疫。
九、治疗
1.间日疟治疗药物 一线药物:氯喹,磷酸哌喹、伯氨喹 二线药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 咯萘啶。
2.恶性疟及重症疟疾治疗药物 一线药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咯
萘பைடு நூலகம்。
二线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 用药。
(一)间日疟的治疗
(1)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疗法: 氯喹口服总剂量1200mg 。总疗程3天,首剂加倍。 伯氨喹8日,每日22.5mg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地区的人群,应注意。 孕妇、1岁以下婴儿、有溶血史或其家属有溶血
(三)重症疟疾的治疗
(1)蒿甲醚:肌注,每次80mg,连续3-5 天,首剂加倍。
(2)青蒿琥酯:60mg,静注,连续3-5天, 首剂加倍。
病情缓解后改口服,完成疗程。 (3)咯萘啶:肌注或静注,160mg,3天。
最大不超过640mg
疟疾传播媒介监测
29
图4-1 嗜人按蚊 Leadership 4.1.1. A. 幼虫头部;B. 喙;C. 后足;D. 翅
30
2. 中华按蚊 Anopheles (Anopheles) Anopheles) sinensis 鉴别特征:与嗜人按蚊非常相似,但它的 翅前缘脉基部有散生淡鳞,V 5翅前缘脉基部有散生淡鳞,V 5-2 缘缨白 斑明显。新鲜标本的腹侧膜上有"T"暗斑。 斑明显。新鲜标本的腹侧膜上有"T"暗斑。 雌蚊触须粗大,末二白斑,通常不相互连 接。前足基节的前缘和中足与后足基节的 外侧各有1 外侧各有1-2簇淡鳞。幼虫与嗜人按蚊无 明显区别。卵甲板很宽,约占卵宽的45%, 明显区别。卵甲板很宽,约占卵宽的45%, 是与嗜人按蚊的可靠特征。
亚缘脉白斑
嗜人按蚊 形态特征
翅 前缘脉
基部一致暗 色,径脉干 区杂生淡鳞、 区杂生淡鳞、 暗鳞, 暗鳞,V5.2 无翅繸白斑 无翅繸白斑
较细, 触须 较细, 顶白环和次 白环较宽, 白环较宽, 常相互连接
足 中足基节
没有白色鳞片
腹
Leadership 4.1.1.
腹侧 膜上无T形 膜上无 形 暗斑
Leadership 4.1.1.
8
Leadership 4.1.1.
9
现在采用的监测方法: 现在采用的监测方法:
监测范围:选择开展小学生IFA检测调查 监测范围:选择开展小学生IFA检测调查 点附近的1 点附近的1个自然村开展媒介密度监测。 监测时间:每年6月初~10月初,每月中 监测时间:每年6月初~10月初,每月中 旬进行一次蚊密度监测。 监测方法:诱蚊灯法捕蚊。
疟疾
预防
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 有,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 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 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百科x混知:图解疫苗
(3)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 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 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
(4)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2.病原治疗
目的是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 传播。
检查
1.血象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 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2.疟原虫检查 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疟原虫。并可鉴别疟原虫种类。骨髓涂片染色查疟原虫,阳性率较血片高。 3.血清学检查 抗疟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现已应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 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率可达90%。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原虫病
传播风险
预防措施
雨季、湿地、草丛等环境有利于按蚊生长 和繁殖,增加传播风险。
使用蚊帐、驱蚊剂、纱窗等防护措施,避 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外出,以及减少在草丛 、湿地等环境中逗留时间等。
04
疟疾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02
03
减少暴露
避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分在 户外活动,因为这是蚊子 最活跃的时候。
防蚊措施
使用蚊帐、驱蚊剂、长袖 长裤等防护措施,防止蚊 子叮咬。
环境改善
清理积水,减少蚊子繁殖 的环境,改善居住和工作 场所的环境卫生。
控制策略
早期诊断和治疗
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人, 防止疾病的传播。
病媒控制
采取措施消灭蚊子,如使 用杀虫剂、清除蚊子滋生 的环境等。
疫苗接种
研发和推广有效的疟疾疫 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05
疟疾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与疫苗研究
新药研发
针对疟疾的抗寄生虫药物不断涌现,如青蒿素类、喹啉衍生 物等,这些新药在抗疟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苗研究
目前已有几种疟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疫苗通过激 发人体免疫反应来预防疟疾感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诊断技术的改进
快速诊断试剂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疟疾的快速诊 断试剂越来越普及,这些试剂能够快 速、准确地检测出疟原虫。
疟疾知识培训
首选青蒿素类药物的注射剂型进行抢救性治疗。 包括:蒿甲醚注射剂、青蒿琥酯注射剂等。 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以减少并发症和合并
感染。待患者病情缓解并且能够进食后,可选用任意 一种ACT,再进行一个疗程的巩固性治疗。
八、治疗
(五)孕妇疟疾治疗
孕妇患间日疟可采用氯喹治疗。 孕期在3个月以内的恶性疟患者可选用磷酸哌喹片治疗,
凶险型疟疾
脑型 最常见。其特点:
①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天后出现,少数突然晕倒起病; 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③意识障碍,可烦躁不安,进而嗜睡,昏迷; ④抽搐,半数患者可发生,儿童更多; ⑤如治疗不及时,发展成脑水肿,致呼吸、循环或肾功衰竭
凶险型疟疾
肺型
通常出现于恶性疟病程第五天左右,表现为急性肺水肿而致急性
呼吸衰竭,并可出现昏迷,抽搐和尿毒症等表现。 胃肠型
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胃肠炎,腹泻每天可达数十次,大便可为黏液 便、血便等。也有剧烈腹痛,伴有呕吐。本型多数预后良好。但 重症者,可有休克、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六、预后
疟疾患者病后无严重并发症的一般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多数会很 快痊愈。
再燃: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受到控制,但血中仍有疟原虫残存,当 抵抗力下降时,疟原虫裂体增殖临床症状出现。
五、疟疾的临床症状
(一) 典型疟疾 间日疟
常有头痛、乏力、肢体疼痛、怕冷、厌食、恶心等。 初次发作时,可有数日不规则的发热,随后呈典型的 间歇发作。发作周期为48小时。典型发作可分为三期: 寒颤期、高热期、大汗期。发作2-3次后,脾脏可出现 轻度肿大,质软,有轻度压痛。反复频繁发作后,脾 脏肿大明显,质硬,压痛较重。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原虫病
输血后疟疾
潜伏期:7-10天 主要为间日疟 临床表现与蚊传疟疾相同 无肝内繁殖阶段,不产生迟发型裂殖体 无复发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inemic syndrome)
• 亦称黑尿热 •发生原因:为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加之 疟原虫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造成的直接微血管病变所 致 ,抗疟药物(如奎宁及伯氨喹)亦可诱发. •临床表现: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 血症状,严重者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 急性肾功衰竭.
抗疟原虫治疗
用于预防
– 乙胺嘧啶:杀灭各种裂殖体,但对已成熟裂
殖体无效,控制发作的作用较慢。含药的血 液被按蚊吸入后,可抑制配子体的生长发育 以防止传播。
对症治疗
脑水肿—脱水 低血糖——检测血糖、及时纠正 改善微血管堵塞——低分子右旋糖酐 黑尿热—停伯氨喹或奎宁,控制溶血, 碳酸氢钠,少尿或无尿按急性肾衰处理。 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不确切
半免疫状态,带虫免疫
(semi-immune status)
疟原虫感染虽不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的细胞免 疫,却能够使在不断发生的再感染中,出现严 重疟疾的危险性减小,而且可逐渐积累一定的 免疫力,使感染后疟原虫的数量被抑制在临床 发作水平以下,对此种不完全的免疫状态,称 为半免疫状态。也称带虫免疫。 机制:未激发机体足够的细胞免疫 有效的体液免疫可以明显减少原虫血症,而 彻底清除疟原虫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磷酸伯氨喹(伯喹3片/日,疗程8天)
3.主要用于预防的药物
(二)一般疟疾的治疗 首选氯喹和 伯氨喹啉联合治疗。第1~3日两药同 服,均为一次顿服,第4日单服伯氨 喹啉;如需改用其他药物时,也应 同时用伯氨喹啉,且其剂量和用法 不变。
(三)凶险型疟疾
1.氯喹 可肌注或加在5%葡萄糖 500ml中静 滴,成人 第1日0.3(基 质),每8小时1次,第2、3日各0.3 (基因)静滴。由于恶性疟原虫对 氯喹的耐药性很高,故已较少应用。
(四)诊断性治疗
[鉴别诊断] (一)一般疟疾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败血症 2.伤寒 3.钩端螺旋体病
(二)脑型疟疾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流行性乙型脑炎 2.中毒性菌痢 (三)黑尿热应与其他急性溶血性 贫血鉴别
[预后] 间日疟与三日疟预后良好。恶性疟 常有凶险发作,死亡率较高。黑尿 热预后亦较差。
疟原虫子孢子多型性假说
2.红细胞内期 (1)裂体增殖 (2)配子体形成
(一)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阶段 有性生殖 孢子增殖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中华按蚊 微小按蚊 雷氏按蚊 巴拉巴按蚊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2.季节性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疟疾的凶险发作主要见于大量疟原 虫感染和进入高疟区的无免疫力的 居民。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有 两个宿主。蚊为终末宿主,人为中 间宿主。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相似。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1.红细胞外期
子孢子蚊唾液→血液→肝细胞内→裂殖体一 周→裂殖子(肝细胞破裂) → 被吞噬细胞消灭 或重进血液→红细胞→小滋养体(环状 体)→ 大滋养体→ 裂殖体→ 裂殖子 → 红细胞胀破→①大量裂殖子、疟色素代 谢产物进入血液引起临床症状; ②小部分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增殖,间 歇发作: ③部分裂殖子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吸入 雌 性按蚊胃内 → 合子 → 动合子雌蚊胃壁 囊 合子→ 孢子囊 逸出 子孢子蚊虫叮咬 入人 体
2.肝脏 轻度肿大、质软、有压痛、 血清ALT可增高。
3.贫血 反复多次发作后,常有贫血, 恶性疟疾贫血较显著。
(一)凶险发作 主要见于恶性疟。
1.脑型 起病急、高热、剧烈头痛、 呕吐、谵妄和抽搐、脑膜刺激征、 反射亢进、失语、瘫痪等。
2.过高热型 持续高热可达42℃, 谵妄、继之昏迷、抽搐,可在数小 时内死亡。
(传染病学应试指南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 )
例2.男性25岁.夏末发病,寒战,高热,间隔一 天发作一次,热退后自觉正常,血涂片查到间 日疟原虫,诊断为疟疾(间日疟),服用氯喹 和伯氨喹啉3天后出现腰痛,少尿,尿呈酱油色. 化验:血 WBC 7.6×109/L,RBC 2.4×1012/L, Hb 86g/L ,尿胆原+,尿胆红素阳性,该患者应 如何处理 A. 继续服用氯喹和伯氨喹啉 B. 诊断错误,应修正诊断后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C. 继续服用氯喹和伯氨喹,加用糖皮质激素 D. 改用奎宁 E. 暂停伯氨喹啉,对症处理
(二)疟原虫涂片检查 1.血液涂片 2.骨髓涂片 3.血清学检查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表现 间歇性定时寒战、 高热发作,间日或三日一次,发作 时有明显的寒战、高热和大汗,继 之缓解,也可不规则发热、脾肿大 与贫血。脑型疟疾可表现为急起高 热、寒战、昏迷与抽搐。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疟原虫检查
(1)寒战期:突然发病,寒战、面色苍 白、唇指发绀、四肢发凉、脉速有力。 持续10分钟到2小时。 (2)高热期: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 或更高。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烦躁、 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快有力,持续 2~6小时。 (3)大汗期:高热后期大汗淋漓,体温 迅速下降至正常,症状明显缓解,疲乏 无力即入睡。持续2~3小时。
(传染病学应试指南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 )
2.三日疟 寒热为三日发作一次, 每次发作时间较间日疟略长,周期 较规则。
3.卵形疟 轻。
与间日疟相似,症状多较
4.恶性疟 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多 急骤,发热前可仅低热、畏寒、头 痛等症状,继以弛张热或持续高热, 可每日或间日发作,常无明显的缓 解间歇,严重者可致脑型疟疾。
(二)其他临床表现 1.脾脏 早期轻度肿大、质软。反复 多次发作后脾明显肿大、质较硬。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一般疟疾
2.凶险型疟疾 (1)体温过高者 (2)低分子右旋糖酐 (3)抽搐 (4)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3.黑尿热 (1)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2)控制溶血反应
二.抗疟原虫治疗 (一)常用的抗疟药物 1.控制临床发作的药物
(1)氯喹 (第1、2天4次/日,第三天2次/日) (2)青蒿素(蒿甲醚首剂160mg、第2天80mg, 疗程5-7天) (3)奎宁 (4)哌喹 (5)磺胺类与甲氧苄氨嘧啶
疟 疾
疟疾(Malaria)是疟原虫经按蚊 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间 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 大汗而缓解,常有脾肿大与贫血。 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病原治疗首选氯喹和伯氨喹啉联合 治疗。
源自文库
[病原学] 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 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和卵形疟原虫。
(四)复发与复燃 疟病人常有复发。
间日疟及卵形
(五)输血疟疾 由输入带疟原虫的 血液而引起。潜伏期约7~10日,亦 可长达一月左右,临床发作与蚊传 疟疾相同。此型只有红细胞内期疟 原虫,治疗后一般无复发。
[并发症] (一)黑尿热
(二)肾损害 1.急性肾小球肾炎 2.肾病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疟疾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单核巨噬细 胞系统增生。 脾脏 肝脏 脑 骨髓
其他器官如胃肠、肺、心、肾上腺 等亦有不同程度的疟色素沉着。
[临床表现] 潜伏期:间日疟1~3周,三日疟3~4 周,恶性疟1~2周,卵形疟2周左右。
(一)典型发作 1.间日疟 即间日定时的寒战发作, 两次典型发作之间可无任何症状。
2.奎宁 目前应用较多,0.5加在5% 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8小时1次, 第2、3日再各给0.5, 1~2次,有效 抗疟浓度为2~5mg/L。该药对心肌 毒性较大,应严密注视血压。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根治现症患者 2.根治带疟原虫者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例1.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 A. 鼠蚤 B. 按蚊 C. 黑线姬鼠 D. 蜱 E. 伊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