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战略的模型

合集下载

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效率评价与时空差异——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分析

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效率评价与时空差异——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分析

作者简介:马超林(1985—),男,博士,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19JD710005),北京化工大学2019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JG-PT201908)。

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效率评价与时空差异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为系统总结我国贫困治理的经验,选取我国22个省域的精准扶贫数据作为样本,构建三阶段DEA 模型对2014—2018年间的脱贫效率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通过精准扶贫方略使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整体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而由于不同地区资源与经济发展状况、贫困治理能力与水平不同,精准扶贫效率存在不同省域、不同年份的时空差异。

“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因地制宜“再精准”,强化扶贫投入与脱贫目标的匹配,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区域协作中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

关键词:贫困治理;精准扶贫;DEA 模型;绩效评价;时空差异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1)03-0084-07(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马超林一、引言反贫困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思维,坚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精准扶贫”的新部署,改革创新了扶贫工作机制,推动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通过“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生产条件显著好转,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了70%,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研究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

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研究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

一、我国农村贫困现状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贫困原因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农村贫困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水平低:许多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谈不 上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质量。
2、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水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基 本的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等。
2、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 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 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经济发 展创造良好环境。
3、缺乏发展机会:贫困地区往往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就业机会,导致农民 难以脱贫致富。
4、抵御风险能力弱:贫困人口往往缺乏有效的资产积累,面对自然灾害、 市场波动等风险时显得十分脆弱。
二、现有反贫困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在反贫困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发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 扶贫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这些实践案例的成功表明,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创新我国农村反贫困模 式是可行的。通过加强资产建设和能力提升,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可以实 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然而,仍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来不断完善和创新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
感谢观看
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
目录
01 一、我国农村贫困现 状
03 三、资产建设反贫困 理论的应用和创新
02
二、现有反贫困模式 存在的问题
04 四、实践案例和成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较为突出。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采取 有效措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本次演示将围绕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展开研究, 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探讨如何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基于大数据的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优化模型

基于大数据的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优化模型

基于大数据的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优化模型摘要: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如何合理地制定和优化扶贫政策一直是政府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优化模型,该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进行综合分析和优化,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1. 引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其中,基于大数据的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政府和研究机构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扶贫政策。

2. 大数据在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中的应用2.1 数据搜集与整理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基于全面、真实、准确的数据。

政府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和整理贫困地区的数据,包括人口、经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和数据仓库,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为后续的分析和建模提供支持。

2.2 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对贫困地区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找出贫困地区的主要致贫原因、贫困人口的分布特点,以及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等。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发展机会和问题,为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基于大数据的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优化模型3.1 模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优化模型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指标筛选、政策评估和优化四个步骤。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平滑、数据归一化等。

然后,通过指标筛选,选择与贫困地区发展相关的关键指标。

接下来,利用数学模型对政策进行评估,包括政策的可行性、绩效评估和风险分析等。

最后,通过参数调整和模型优化,得到最优化的扶贫政策方案。

3.2 模型应用基于大数据的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优化模型可以通过调整输入参数来生成不同的政策方案。

政府和研究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政策目标,设定不同的权重和约束条件,从而得到最合适的扶贫政策方案。

城镇贫困与综合性反贫困政策框架

城镇贫困与综合性反贫困政策框架

城镇贫困与综合性反贫困政策框架□胡鞍钢 常志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9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镇贫困率呈现上升趋势,近期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其原因是: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均G DP的增长;财政体系的不平等分配效应;住房市场改革所产生的不平等效应。

因此,中国21世纪的反贫困战略应当进行重新调整,除了收入贫困之外,应当更加关注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问题;同时,其反贫困政策应当是一个包括就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内的一揽子宏观政策体系。

关键词:城镇贫困 反贫困 政策中图分类号:F12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0)06—097—07一、中国城镇贫困的上升及成因分析由于贫困线标准使用上存在不同的选择,因此,我国城镇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

此外,由于传统的扶贫政策主要针对广大农村领域和农村人口,因此,对于城镇贫困的增加,经济理论界和政策决策部门还未能对城镇贫困的新现象给予足够重视。

本文综合各种统计指标,估计仅1997年,(1)全国城镇最贫困职工约300万人,(2)最贫困退休人员500万人,(3)最困难居民300万人,(若考虑到公开的下岗失业人员,这一数据会更大)。

另外,(4)全国城镇最低收入困难户为580万户,合计人口为2100万人,约占城镇总人口的215%—510%。

其中,前三项之和就超过了1000万人,四项全部加总,则全国城镇贫困人口超过了3000万人。

这是一个总的粗略估计结果。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种不同实证估计结果。

第一,按照人均所需要食物热量标准确定的贫困线所进行的估计。

根据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日为了维持身体正常需要所必需的最少热量,可以计算出为了满足这一热量标准所必须的食品支出标准。

这一标准就构成了衡量贫困的标准线,即支出水平低于这一标准的人口都事实上属于贫困人口。

按照阿瑟・坎恩按照食物热量标准所确定的贫困线,对于中国城镇人口而言,每日人均所需食品热量为2100大卡,满足这些热量所需食品相应的食品支出标准线为2291元,相当于城镇家庭人均收入的40%(Kahan,1998)。

反贫困效果的模型分解法及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证分析_洪兴建

反贫困效果的模型分解法及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证分析_洪兴建

反贫困效果的模型分解法及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证分析洪兴建高鸿桢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four common poverty indices,then analyses the decomposed model of ant-i poverty.In the end,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ant-i poverty effect of Chinese country and dra ws the conclusion that to reduce the poverty intensit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not only the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the inc ome redistribution.关键词:贫困指数;模型分解法;农村反贫困近年来我国农村减贫的速度明显放慢,且呈现出反弹趋势,探寻农村反贫困效果的影响因素,对正确制定农村反贫困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在如何测定反贫困效果的好坏及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上,目前常见的贫困指数都显得力不从心。

针对各个贫困指数的不足,本文引入了分析反贫困效果的模型分解法。

一、主要贫困指数述评由于现有的贫困指数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一些缺陷,寻找完美的贫困指数公式以客观准确测算贫困,成为近年贫困批数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

对大部分贫困指数而言,测算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步,测定每一个个体i的贫困程度p(yi ,z),其中z为贫困线,yi为其收入;第二步,把个体的贫困程度聚合成总体贫困指数P(Y,z),通常取P(Y,z)=1nE n i=1p(y i,z)。

如果把收入y i看作随机变量,f(y)为其概率密度函数,则有P(Y,z)=Q z0p(y, z)f(y)dy,这是连续型收入贫困指数的一般表达式。

从目前情况看,贫困指数理论上的公式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公式都比较复杂且不易于解释,实际应用中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只对实证分析中经常运用的四种贫困指数进行评述。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一、扶贫的主要理论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1、xx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在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

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发展和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国民储蓄能力,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

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方法,但由于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功用而受到非议。

2、xx的“低水平陷讲”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处在维持生命或者接近这一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

他认为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比国民经济收入增长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得人均收入倒回到维持生命的阶段;而当人均收入大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又超过了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就会相应增加;然而一旦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到与人口增长水平一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

故在最低人均水平增长到人口增长率相等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

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不足、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讲”的决定性作用。

3、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1960年舒尔茨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演说中提出: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他还认为人的质量水平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而贫困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漠视,而上世纪50年代起,促进美国农业生产产量和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模式:“教育反贫困”

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模式:“教育反贫困”
E内瓦召 开 的世界 首 脑 峰 会 上 , 困 问题 就 是 其 中 t 贫 讨论 的一个 重要 问题 。 2 中国在 扶贫 攻坚 新 阶段 提 出 了研 究西 部农 村 .
反贫 困战 略 问题 的需 要
困是当今世界各国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
择 。纵观 人类 社 会 发展 和人 类 反 贫 困历 程 , 界 各 世 国人 民一 直在 为 摆脱 贫 困作 不 懈 的努 力 , 多 国际 许 组织 、 国家政府 也 曾制定 一 些 雄 心勃 勃 的反 贫 困计
“ 教育 反贫 困” 略 问 题 就 是研 究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的 战

划, 学者们不断提出种种发展理论。这些理论 和实
践 对一 些 国家减 缓 贫 困起 到 了重 要 作 用 , 并 未 从 但
根本上消除贫困, 而且贫困人 口仍在持续增加。据
联 合 国统计 , 界 贫 困人 口从 19 世 9 0年 的 1 增 加 0亿
到 19 年 的 1 亿 , 95 3 而且每年还以 20 50万 的速度递
困, 将进一步丰富发展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等学科 , 更深刻地认识反贫 困的规律 , 而更有效地指导 从 反 贫 困的 实践 。 西部 “ 育反 贫 困” 教 战略模 式的 主 要 内容 包括 : 教 育反 贫 困” 略 的 指 导 思 想 、 “ 战 奋
斗 目标 、 阶段 、 点和难 点 、 重 措施 。
改革开放 以来 , 过农村经 济体 制改革 , 计 经 有
收 稿 日期 :0 60 -5 20 -2 0
基 金项 目: 国家发展改革 委“ 十一五 ” 规划 中标课题 “ 十一五 ’ ‘ 中国西 部农 村 ‘ 教育反 贫困 ’ 战略研究 ” Z K 0 6 。 ( B T 5 ) 作者简介 : 易宏军( 94 ) 男 , 15 . , 陕西洋县人 , 陕西理工学院社会科学 部副教 授 , 主要从 事马 克思 主义理 论教育 与研 究 ; 赵 茂林 ( 95 ) 男 , 16 一 , 陕西蒲城人 , 陕西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 主要从事 区域经济研究 。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理论与反贫困战略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理论与反贫困战略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理论与反贫困战略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理论与反贫困战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贫困问题愈发凸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更加突出。

对于这一现象,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贫困化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反贫困战略,以期帮助这些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的解决。

一、贫困化理论的概述1.1 结构性调整观点结构性调整理论认为,贫困问题源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和不平衡。

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可能导致一部分劳动力失业和收入下降,从而使贫困化问题加剧。

此理论强调了在实施反贫困战略时需要重视结构性调整以保护弱势群体。

1.2 资源峪论资源峪论主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贫困。

发展中国家贫困化问题因为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

因此,解决贫困化问题就要通过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弱势群体的获得资源的机会。

1.3 人力资本峪论人力资本峪论认为,缺乏教育和培训机会导致贫困。

发展中国家在基础教育、医疗保健以及技术培训等领域的投入不足,限制了人们实现自身潜力的能力,进而导致贫困化问题的加剧。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是解决贫困的关键。

二、反贫困战略的探索2.1 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结构性调整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包括鼓励产业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发展服务业等措施,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提升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2.2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了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发展中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建立全面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以及提供基本的退休养老保障等。

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搭建,弱势群体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并减轻贫困现象的发生。

2.3 教育和培训投入加大针对人力资本峪论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课程。

此外,还要注重提高教师和培训师的素质,以保障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发展中国家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比较

发展中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比较

享誉世界。优秀 民生奖高度赞扬喀科运促进 了以人 为本 的社 政府公务 用国产车 , 务员 用固定电话办公 。在喀拉 拉邦 , 公 以 会发展 。喀科运的实践经 验 , 是动员 了十几万 名义 务工 作人 民为本的人本思想 , 现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 体 体现 在政 员在印度的喀拉拉邦进行 民间 自发 的农 村运动 , 成立 了农 府管 理者 身体力 行上能 亲身力行 , 体现在 投身 于 民主科 学 还 还 用科技发展研究 中心 , 研究和推广 多种农村技术 , 推广 民众 及 教育运动 的科 学家身上 。 时掌握知识 、 科学服务 民众 等 内容 。20 0 0年印度 国民平均 识 字率是 6 . 8 , 5 3 % 而喀拉拉邦在 19 年 4月 , 91 便已经成为全 民 2 印度农村职 业教 育反 贫 困的做 法 . () 1 加强农村 职业教 育基础设施建设 识字邦 。喀科运作为一 种社会 现象 , 成为 印度 乡村教 育 的模 针对农村职业 教 育 长期存 在 的基 础设 施 建 设不 足 的 问 式 。其可借鉴 的经验有如下几点 : 题, 印度 首先 在最落后地区实施职教发展 特别 计划 , 筑通往 修 是人人都要接受教育 、 人人都是科学家 , 导科学 的信 学校的道路和建设农村 职教 、 倡 设施 , 在条件适合 的农村 职业学 念 。这种信念分别来源于政府和科学家 以及那些致 力于 民主 校发展计算机互联 网设施 。

收稿 日期 :0 9— 3— 7 20 0 0
作者简介 : 朱容皋 (93 , 湖南长沙人 , 17 一) 男, 湖南农 业大学经济学院 20 06级博士研 究生, 南 育科 学研 究院副研 究员, 湖 教 主要 从 事农村经济发展 、 高等教 育管理研 究。

农村反贫困的实践模式

农村反贫困的实践模式

农村反贫困的实践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积极探索了一系列农村反贫困的实践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实践模式之一。

通过对贫困人口的全面摸底和精确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计划。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供贫困户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扶持等,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二、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农村反贫困的另一种实践模式。

政府鼓励农民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如种植优质农产品、养殖优良畜禽等。

通过提供技术指导、财政支持和市场拓展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反贫困的重要一环。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农村道路、供水设施、电力网络等,改善农村交通、饮水和生活条件。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四、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农村反贫困的一种有效实践模式。

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政府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合作社规范经营、提高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教育与培训农村教育与培训是农村反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

同时,政府还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通过以上实践模式的积极推行,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技术水平不高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农村反贫困工作,确保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目标。

后小康时代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特征、行动金字塔和模块

后小康时代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特征、行动金字塔和模块

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王荣党:后小康时代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特征、行动金字塔和模块后小康时代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特征、行动金字塔和模块王荣党摘要:2020年以后中国的反贫困工作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如何有效建立解决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做好反贫困制度的顶层设计是关键。

研究发现:相对性、流动性、伴生性、层次性、高移化和动态性是后小康时代的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六个新特征。

基于人类发展理论,从国际组织对基本需求的界定和标准中,能挖掘和提炼出一份“基本生活水平清单”;未来反贫困的推进逻辑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反贫困行动金字塔模型”:由“生存背包、发展背包和能力背包”三层组成,每次所放下的“背包”就是反贫困的实现目标;后小康时代的反贫困战略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的反贫困目标指向是解决贫困人群的“发展背包”,预计10年,第二步的反贫困目标指向是解决贫困人群体面生活的“能力背包”,预计5年。

后小康时代的反贫困治理的制度体系设计雏形为问题导向式的闭环“6W反贫困制度模块”:以贫困识别制度为逻辑起点,依次推向主体制度、资金投入制度、维度制度、评估制度,收官于国际产出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治理体系。

关键词:反贫困治理;制度体系;后小康时代;金字塔模型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20)11-0041 -13作者简介:王荣党,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昆明650221)一、弓I言自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采取超常规的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了坚实步伐,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①。

2019年10月11日,国务院扶贫办在习近收稿日期:2020-03-23*本文系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项目“以结果为导向的中国农村精准脱贫绩效社会影响评估研究”(项目编号:YNWR-JXMS-2018-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反贫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政策制度的角度剖析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是对贫困阶级化的理论分析,追述并揭示贫困根源的理论。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有助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略、总体格局、实践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马克思反贫困脱贫攻坚(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反贫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政策制度的角度剖析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是对贫困阶级化的理论分析,追述并揭示贫困根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理论逻辑是趋于异化劳动转入雇佣劳动。

在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在社会的增长状态中,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

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

”1所以,马克思对贫困的根源性的理解及阐释,是以人类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角度对贫困根源进行剖析,通过对社会的变革,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模式下所遭受到的各种异化、剥削以及奴役中解脱出来,以求得到人类本质属性的回归。

但又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别,以及各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导致形成贫困的因素、实质和表象也不尽相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贫困的根源性问题来自于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劳动异化。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贫困思想,在国家政治法律层面寻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时德国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使马克思摒弃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正式开启关于贫困问题的探讨。

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将贫困的产生简单地归咎于市民社会中偶然的、自然界的、外部的因素,是逻辑范畴各个环节的理性演绎,而非对市民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实践批判。

这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探究普鲁士封建社会的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范畴和现实主题。

甘南藏族自治州反贫困模式研究

甘南藏族自治州反贫困模式研究
口 范 国 华
( 甘肃农业大 学人 文学 院, 甘肃 兰州 707) 3 0 0
此 在规 划中 应首先突 出重 点项 目, 重策 着
划 和 推 出 一 批 创 意 新 颖 、 引 力 强 、 有 吸 具 市 场 价 值 的 景 点 产 品和 线 路 产 品 , 科 学 以 考 察 、 险旅 游 等 专 项 旅 游 的形 式 率 先 投 探 入 市 场 , 得 先 声 夺 人 的 效 应 , 而 再 以 取 继
生 态旅游 、文 化旅游 等形 式扩 大市场 份 额 。从长远来看 , 应考虑将青藏铁路 向南 延伸, 经藏南谷地 到达 山南 、 芝等地 , 林 以 在 更大程度上联 动西藏 资源 丰富、 经济发 达 的人 口密集区 ,并加快珠穆 朗玛峰 自然
保 护 区 和世 界 第 一 大 峡 谷— — 雅 鲁 藏 布 大 甘 南 藏 族 自治 州 位 于 甘 肃 省 西 南 部 , 地 处 青 藏 高 原 东 部 边 缘 , 、 、 三 省 交 甘 青 川 界处 , 一个 集牧 区、 区 、 区 为…体 , 是 林 农 以牧 为 主 的 少 数 民族 地 区 。 全 州 总 面 积 人 口 4 . 万 人 , 占 到 全 州 总 人 口 的 31 4 6 .%, 州 整 体 未 脱 离 贫 困 。 37 全
反贫 困模式和异地迁 移反贫 困模式两 种; 根据资源分配 的对象 , 可分 为区域反贫 困
模 式和 直接 反贫困到户模式 两种 。 作为西部一个落后 的少数 民族地 区, 甘 南州 自然环境恶劣 , 口居住 分散且流 人 动 性 强 , 反 贫 困 工作 开 展 困难 重 重 。 多年
( 甘南州的反贫困模式 一) 反 贫 困模 式指 的是 反贫 困工 作 的组 织者 和领 导者 ( 主体 ) 运用 一定 的生产 要 素和 资源 , 利用 一定 的方 法和手段( 中介) 作用于贫 困群体 ( 客体) 促进 贫 困群体脱 , 贫 。 根 据 主 体 作 用 于 反 贫 困 客 体 的方 式 , 可分 为救济 式反贫 困和 开发式 反贫 困两 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式; 根据 脱贫地 域划 分 , 可分 为就地

反贫困战略

反贫困战略

突出经济增长的 重要性,强调通 过市场化改革, 经济开放和基础 设施建设促进劳 动力密集性产业 的发展;
市场改革可以促进经济增 长缓减贫困; 但市场改革的绩效与制度 和政治、社会结构紧密联 系,缺乏有效的国内制度 并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和贫 困的减少;
真正的减贫有赖于进一步完 21世纪 善治理结构和创造一种新的 初 机制;
20世纪 贫困,“它意味着在物质、 50年代 保暖和衣着方面开支要少于 和60年 平均水平”; 代 医疗和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 20世纪 他们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 70年代 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 和80年 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 代 福利”;
贫困的根源不仅是人力资本 20世纪 的短缺,更重要的是消费水 90年代 平的不足;
发展中国家妇女为主、灵活担保、自愿 组成小组、贷款从小额开始, 重复贷款、简化还款手续、工 作人员直接接触贷款人,检查 和监督借款的使用和还款情况, 建立小组基金和成员储蓄制度。 • 穆罕默德· 尤努斯,“穷人的信 誉远比富人高,因为如果他们 不按时偿付贷款,他们将失去 惟一的机会,重陷贫困的旧 辙”。
争议
• 传统与宗教:保守的宗教人士,甚至警告妇女:如果加入格 莱珉(小额贷款银行)就将受到惩罚,死后不得以伊斯兰葬 礼安葬—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妇女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事。 • 世界银行:这些机构一致要求首先进行技能培训,而尤努斯 对这一点坚决反对。 他的观点是:所有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他称之 为“生存技能”,“穷人活着,这一事实就清楚地证明了他 们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来教,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去做这件事 了。所以,我们不去浪费时间教给新的技能,而是努力去最 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现有的技能。使穷人得到贷款,就是使他 们得以立即实践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纺织、脱粒、养牛、 拉人力车等。”

反贫困战略的模型

反贫困战略的模型

• 核心内涵:区域经济增长总是在某些子区域内呈
现极快的经济成长。经济增长的契机只能出现在 个别部门,个别地区,造成经济增长点实力膨胀 ,形成中心地。出现了带动产业与支柱产业,在 其作用下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增长级核,同周围地 区形成一种势差,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极化过程既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区域 性的。
20世纪40年代初,(英)伦敦 大学教授。 1943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文 章《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平衡增长理论 模型,提出了著名的"大推进理论"
• 主要观点: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体比喻成一架停 留在跑道上的飞机,飞机只有获得足够的推动力 才能起飞。同时,一个经济体如果想要沿着亚当 斯密的自由市场规则发展就必须获得有规划的大 规模投资刺激。 • 核心: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 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将 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 发展。 • 理论基础:生产函数,需求和储蓄供给的三个“ 不可分性”
总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上的一个普遍现 象是在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中,资本最 为稀缺。所以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强调资本 匮乏与普遍贫困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 促进机构转换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1954年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 二元经济模型” 观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有两个异质的部门所构成 ,一个是传统的人数众多或人口过剩的、 仅仅能 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生产部门,其显著特点是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另一个是城市中的劳 动生产率比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
美经济学家荣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学会上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的著名演说并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瑞典缪尔达尔因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确分析而荣获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反贫困制度创新与实现模式

中国反贫困制度创新与实现模式

中国反贫困制度创新与实现模式作者:花永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5期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的反贫困战略应完善政府主导式反贫困重要职能,尽快建立人本模式、参与模式、共享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等基本模式,着力进行反贫困制度创新,推动中国反贫困工作不断深入。

关键词:反贫困;制度;实现模式;中国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220-031.推动政府扶贫开发体制与制度创新,完善政府主导式反贫困的重要职能。

在中国扶贫开发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离开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是无法顺利进行的。

中国反贫困的成功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较为低下的条件下,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制度对于全面推动中国的扶贫开发、提高中国扶贫开发的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毋庸讳言,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中国反贫困工作的不断深入,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中国扶贫开发的新形势要求,政府主导的反贫困模式在实践运行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贫困地区对扶贫资金的实际需求;二是政府的多部门参与使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反贫困行动中容易出现协调难的问题;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管理体制过于宏观,政府对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等多个环节在管理上存在脱节,难以形成有效的、系统的监督体系;四是政府官员任用制度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和方向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和管理人员以一贯负责的态度保证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等等[1]。

因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了继续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领导,降低扶贫开发成本,提高扶贫开发效率,增强扶贫开发的社会效益,我们必须对当前政府主导的反贫困体制和制度进行创新,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支持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社会参与、多元并举”的扶贫体制[2]。

第10章 反贫困战略

第10章 反贫困战略

课程结束
谢谢大家
关于考试
1、单项选择(2×5) 单项选择( 名词解释( 2、名词解释( 4×5 ) 3、简答(8×5) 简答( 分析与论述(15× 4、分析与论述(15×2)第十章 Nhomakorabea反贫困战略
第一节
困战略: 困战略:
世界反贫困战略
♦ 20世纪70年代起,全世界开始实施反贫 20世纪70年代起 世纪70年代起,
♦ 必须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实施专
门反贫困措施和扶贫项目,才能有效地 门反贫困措施和扶贫项目, 缓解贫困。 缓解贫困。
♦ 二、成功的扶贫项目 ♦ 1、开展以帮助穷人增加收入和扩大就业为目 标的发展项目; ♦ 2、在穷人特别集中的区域,致力于基础设施 建设; ♦ 3、促使穷人提供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 4、管理上的分权和集权相结合; ♦ 5、建立农民组织; ♦ 6、使穷人受益的资源再分配政策; ♦ 7、设计良好的扶贫项目和独立的运作系统; ♦ 8、直接面向穷人的小额贷款。
划; ♦ 5、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第二节 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
♦ 农村贫困
1978年有2.5亿人生活在赤贫状态, 1978年有2.5亿人生活在赤贫状态,经过以承包责任 年有2.5亿人生活在赤贫状态 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 1985年下降到1.25亿人 年下降到1.25亿人, 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到1985年下降到1.25亿人, 又经过20世纪8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扶贫开发及相关措施的实 又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扶贫开发及相关措施的实 1998年下降到4200万人 年下降到4200万人, 施,1998年下降到4200万人,农村赤贫人口比重由 1978年的30.7%下降到4.6%。但集中在贫困地区的农 年的30.7 4.6%。 1978年的30.7%下降到4.6%。但集中在贫困地区的农 村贫困人口仍有约4000万人(1998年 4000万人 村贫困人口仍有约4000万人(1998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刘易斯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
L:代表劳动力数量 OA:代表传统的农 业部门中仅能维持生 存的平均实际收入水 平。 OW:代表现代工业 部门的实际工资 OS:在这种工资水平 下,农村的劳动力的 供给曲线被假定具有 无限弹性
• 结论:二元经济机构理论是有关经济 发展理论的基础和精华,已成为分析 发展中国家机构变迁、城乡关系、劳 动力市场、劳动力转移、人口增长、 收入分配、资本积累、储蓄行为、技 术选择及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 论框架。
20世纪40年代初,(英)伦敦 大学教授。 1943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文 章《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平衡增长理论 模型,提出了著名的"大推进理论"
• 主要观点: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体比喻成一架停 留在跑道上的飞机,飞机只有获得足够的推动力 才能起飞。同时,一个经济体如果想要沿着亚当 斯密的自由市场规则发展就必须获得有规划的大 规模投资刺激。 • 核心: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 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将 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 发展。 • 理论基础:生产函数,需求和储蓄供给的三个“ 不可分性”
• 建议:如果一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缺少发展极,那
就应该创建增长级。 • 增长级分为两种:吸引中心和弥散中心。前者是 把周边地区的居民吸引到发展极来,减少边缘地 区的人口压力,是农户的耕作面积扩大并改进生 产技术,以提高边沿地区的人均福利水,后者是 投资的结果,将增加边远地区的人口密度。
四· 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 反贫困战略模型
评价:该模型以其独特的,比较合乎实际的理论构
想,阐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格局 ,对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
2· 佩鲁的发展(增长)极理论
(法国)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弗 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了发展极 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不平衡增长理论模式的内涵 。 发展极含义: 一是具有创新能力,规模大,增长 迅速关联效应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在 地理含义上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通过极化效 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地理空间。
(美)经济学家,荣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学会上发表的题 为《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的 著名演说,并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经济发展 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 资本存量的多寡
五· 缪尔达尔的综合反贫困战略模型
(瑞典)缪尔达尔因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 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确分析而荣获1979年度诺 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的世界反贫困纲领是:“ 发展需要更多的、在许多方面更为彻底的努力; 不发达国家更快、更为有效的大规模改革和发达 国家更多的关心与更实质性的奉献。”
• 核心内涵:区域经济增长总是在某些子区域内呈
现极快的经济成长。经济增长的契机只能出现在 个别部门,个别地区,造成经济增长点实力膨胀 ,形成中心地。出现了带动产业与支柱产业,在 其作用下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增长级核,同周围地 区形成一种势差,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极化过程既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区域 性的。
反贫困战略的主要模型
制作人:308
反贫困战略的主要模型
一· 促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二· 促进机构转换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三· 不平衡增长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四·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反贫 困战略模型 五· 缪尔达尔的综合反贫困战略模型
一·促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1.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模型
2· 钱纳里的发展模型
(美)经济学家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发展模型也称: 发展格局经验分析。 该模型研究了1950—1970年20年间,一百多个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从积累过程、资源 配置和人口分配过程这三个方面列出十项指标,观察它们如 何随人均收入变化而变化。研究既从横向的某一个时点上, 也从纵向的时间序列上观察处于不同人均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最后得出了一个经济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正常”变动模型 。这种变动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消费者需求从重 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要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 务消费的方向的变化;由于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的 增长和城市工业化的变化;以及随着家长逐步重视孩子的质 而不是量,孩子的经济价值下降,家庭大小和总的人口增长 的变化等。
总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上的一个普遍现 象是在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中,资本最 为稀缺。所以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强调资本 匮乏与普遍贫困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 促进机构转换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1954年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 二元经济模型” 观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有两个异质的部门所构成 ,一个是传统的人数众多或人口过剩的、 仅仅能 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生产部门,其显著特点是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另一个是城市中的劳 动生产率比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
结论: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必要 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与刘易斯理论的不同点) 特点:强调国内制约因素和国际制 约因素,着重点是积累过程,资源 配置和人口分配过程。
三· 不平衡增长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1·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模型
1958年 《经济发展战略》
观点:发展战略的路程好比一条“不均衡的链条”
,从主导部门到其他部门,从一个产业到另一个 产业,经济发展常常采取踩跷板的推进形式,从 一种不均衡走向新的不均衡。
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始阶段 成熟 高额消费 追求生活质量 “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期内基 本经济结构和方式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上迅速发展的坦 途。而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 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 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 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1. 2. 3. 4. 5. 6.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模型
(美)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罗.罗斯托( WaltWhitman Rostow)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 用历史的、动态的方法研究了各个国家,尤其是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阶段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经济起飞理论。罗斯托在其代表作《经济 成长的阶段》(1969年)和以后的一系列著作中 ,力图构建一个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相 抗衡的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