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复习》word版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2.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

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必背!!!3.碘缺乏病临床表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呆、小、聋、哑、瘫)(1)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因:碘缺乏,促甲状腺物质(木薯、杏仁、芥菜)碘过多,膳食原因诊断:B超。

缺碘地区GB16005-2009,高碘地区GB19380-2016(2)地方性克汀病神经型:智力下降黏肿型:粘液性水肿4.地方性氟病(地方性氟中毒):以氟斑牙、氟骨症(疼痛晨起最剧烈,活动后可减轻)为特征,氟斑牙是敏感性指标。

5.怎样获得饮用水?混凝沉淀,过滤,氯化消毒,深度净化(活性炭吸附,膜过滤法)特殊处理(除氟,除铁,除锰,除藻和除臭)6.职业病有害因素7.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2)疾病与病因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2)具有群发性(3)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良好(4)重在预防8.铅中毒表现为一类神经症,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周围神经病,枝端麻木导致肾脏损害蛋白尿,肾功能减退,尿中有红细胞管型。

造血系统造成贫血,外周血点彩虹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

9.汞中毒主要分布于肾,其次为肝主要表现为易兴奋,易怒,烦躁,焦虑和记忆力减退。

10.苯中毒(1)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B 1.预防医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的健康A.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B.人群的健康.C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健康和无症状患者.EB预防医学的特点不包括2..具有较临床医学A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着重于个体治疗B.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C.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D.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EE 3.现代医学模式是指神灵主义医学模式.A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B.机械论的医学模式C.生物医学模式D.E .社会医学模式。

心理-生物-C 关于统计工作中的基本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统计推断A.设计、整理资料、收集资料、分析资料.B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C.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设计.D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核对、统计推断.E统计分析中,习惯将概率小于等于多少的事件称作小概率事件,可被视为不会发 5. B 生D.0.1 0.5.B. 0.05 C .0.01A E.1.0C 6.统计表内线条形式以下哪种适宜多线封口式.A顶线、底线、开口式B.顶线、底线、分割线开口式.C.D顶线、底线、分割线封口式多线开口式.E几条线统计表不能适应泳衣7.2.A.B.4范文Word.D.6C. 5E.3A 对统计表和统计图标题的要求是8.统计上方,统计图标题在下方.A两者标题都在上方.B两者标题都在下方C.统计表标题在下方,统计图标题在上方.D可根据情况随意设定位置E.B 9.当各观察值呈倍数变化时,平均数宜用.均数A几何均数.B中位数C.相对数.D四分位间距E.D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级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10.方差A.标准差B.极差.C变异系数D.四分位间距E.C11.无数和标准差能用于全面描述下列哪种资料的特征正偏态分布.A负偏态分布B .正态分布.C对数正态分布D.对称分布.E表示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统计指标是12.B自己任意选定A.按分析要求,结合研究设计事先给定B.0.05只能定.C在获取样本结果后再定.D0.01 E.只能定C13.标准误越大,则表示此次抽样得到的均数系统误差越大.A可靠程度越大.B抽样误差越大C.可比性越差.D系统误差越小.EC两样本均数假设检验的目的是判断14.范文Word.A.两样本均数是否相等两总体均数的差别有多大B. 两总体均数是否相等C.D.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有多大以上都不对E.C 5%某医院某年住院患者中胃癌患者占,则15.5%是构成指标A.是频率指标B.5% C.5%是相对比指标5%是绝对数D.5%胃癌在人群中的严重性E.下列属于第一级预防措施16.ACDE流行季节到来之前预防性服药A.B.病例发现高危人群保护C.D.指导社区居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戒烟的健康教育E.下列哪一组疾病,都应以第一级预防为重点17. A地方病、传染病、职业病A.职业病、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B.食物中毒、肿瘤、传染病C.地方病、肿瘤、职业病D.公害病、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E.C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18.算术平均数A. B.中位数几何均数C.众数D.标准差E.C下列哪项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19.变异系数A. 标准差B.C.标准误D.极差E.方差衡量某病的原因归因于暴露某危险因素程度的最好指标是20.A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 归因危险度B.范文Word.C.人群归因危险度D.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E.相对危险度21.普查的主要优点是 AA.普治省时间B.C.省物力省人力D.E.工作细致D 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性偏倚不包括22. A.入院率偏倚回忆偏倚B. C.无应答偏倚时间效应偏倚D.检出证侯偏倚E.C 根据有无暴露某因素史分组的研究是23.现况研究A.病例对照研究B.C.队列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D.E.临床试验E 不属于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是24.A.健康咨询疾病筛检B.C.化学预防免疫接种D.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调查E.A 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是25.A.提供疾病治疗建议计算亚健康系数B.C.行为管理伤残管理D.26.儿童分管管理服务内容包括A.新生儿家庭访视B.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C.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婴幼儿健康管理D.EE.以上全对范文Word.27.健康危险因素是指 CA.能导致疾病的因素有害于健康的因素B. C.机体内外环境中与疾病发生、发展及残废有联系的因素与慢性病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因素D. E.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D28.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内容全科医疗A.B.社区预防健康教育C.D.疑难杂症诊断计划生育技术指导E.A 下列哪项不符合食物互补原则29.A.不新鲜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搭配食用食物的种类越多越好B.C.不同种类食物尽量同时食用荤素搭配D.E.粗细粮搭配是下列哪个概念的英文缩写是30.AI B推荐摄入量A.适宜摄入量B. C.参考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D.最高允许摄入量E.米、面制作中加碱或者油炸使营养素损失最大的是31.AA.硫胺素B.核黄素C.尼克酸D.视黄醇E.蛋白质D 32.炒菜时损失较多的营养素是A.铁B.钙C.胡萝卜素 CD.维生素E.锌E 33.下列哪种因素不利于钙的吸收DA.维生素范文Word.B.乳糖C.氨基酸D.充足的蛋白质E.脂肪酸34.何种微生物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的改变CA.黄曲霉杂色曲霉B. 沙门菌C.青霉菌属D. E.葡萄球菌D 下面哪项不是防尘工作八字方针的内容35.革A.水B.密C. 封D.E.护岁,在一次油漆完地板及墙面后出现了兴奋、面某家庭装修工作,男性34 36.醉酒样症状,有轻微的恶心、呕吐,检查无其他异常,经治疗后部潮红、眩晕等A 康复。

自-预防医学复习题(排版打印稿15页)

自-预防医学复习题(排版打印稿15页)

《预防医学》考试复习题第一篇医学统计学㈠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A.样本B.全部对象C.影响因素D.个体E.总体2.统计学中所指的样本是指A.随意抽取的总体中任意部分B.有意识地选择总体中的典型部分C.依照研究者要求选取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D.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E.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3.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任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E. 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4.为了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A.总体中任意的一部分B.总体中的典型部分C.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D.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E.总体中比较好的一部分5.对于由一个错误实验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前,其补救办法靠A.统计方法B.数学方法C.重做实验D.重新设计,重做实验E.估计数据6.下列资料属于分类变量的是A.红细胞数B.疾病潜伏期C.医院感染人数D.抗体滴度E.血压值7.下列资料属于数值变量的是A.红细胞数B.不同病情(轻、中、重)的病例数C.门诊就诊人数D.医院感染人数E.疗效(痊愈、好转、显效、无效)人数8.随机事件是指A.发生概率为1的事件B.发生概率很小(如P<0.05)C.发生概率未知的事件D.在一次实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其发生概率为0<P<1E.发生概率很大(如P>0.05)㈡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9.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A.统计量与参数B.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C.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D.样本标准差与总体标准差E.中位数和标准误10.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宜用A.中位数B.标准差C.变异系数D.四分位数间距E.算术均数11.用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其资料分布特点的是A.正偏态分布B.负偏态分布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D.对称分布E.均匀分布12.正态分布曲线下右侧5%对应的分位点为A.μ+1.96σB.μ-1.96σC.μ+2.58σD.μ+1.64σE.μ-2.58σ13.下列有关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四分位数间距=P75-P25B.四分位数间距比极差稳定C.四分位数间距即中间50%观察值的极差D.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E.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14.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A.变异系数B.方差C.极差D.标准差E.四分位间距15.适用于用算术均数反映其平均水平的资料应服从A.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B.偏态分布C.对数正态分布D.t分布E.分布不明16.下列哪一项不是四分位数间距的特点A.反映数值变量资料的离散趋势B.不受两端极大值,极小值的影响C.较极差稳定D.考虑了每个变量值的变异情况E.用于偏态分布资料17.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在区间(-2.58,0)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A.45%B. 47.5%C.49.5%D.49.95%E.95%18.某病患者8人的潜伏期如下:2、3、3、3、4、5、6、30,则平均潜伏期为A.7天B.3天C.4天D.3.5天E.5天19.为了比较同一组儿童身高和体重两项指标的变异程度的大小,可选用的变异指标为A.全距B.标准差C.方差D.变异系数E.四分位间距20.编制频数表时A.组段数越多越好,可反映数据的详细信息B.组段数越少越好,可反映数据的大体规律C.组段数应固定于10,便于资料间相互比较D.组段数应限于8~12E.组段数想设多少就多少21.符号s,σ分别表示A.样本标准差和总体标准差B.样本标准差和方差C.总体标准差和方差D.样本方差和标准差E.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22.描述一组数值变量资料的分布特征时A.应选用xB.应选用sC. 应同时选用x,sD.根据分布类型选用相应的集中、离散趋势指标E.应选用M23.下列哪一项是四分位数间距的特点A.反映数值变量资料的集中趋势B.不如极差稳定C.考虑了每个变量值的变异情况D.可用于两端有极大值,极小值的资料E.用于正态分布资料24.x与s,A.x可能是负数,s不能B.s可能是负数,x不可能 C.两者都不可能是负数 D.两者都可能是负数 E.可正可负 25.对于标准正态分布变量, 范围内有90%变量值。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剂量-反应关系:人群对环境有害物质暴露量的增加,所引起的具有某种生物效应的人数变化。

食物中毒:指进食被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动植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总体与样本:总体就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确切的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某变量值的集合。

生物富集: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一级级地传递,使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这种现象称生物富集。

相对危险度: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同质与变异:同质是指所研究的事物在性质上相同,除了处理因素以外,影响研究指标的非处理因素相同。

变异是指在同质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必须脂肪酸:指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量不能维持正常生理需要,需要从食物中获取以满足生理需要的脂肪酸流行:当一个地区或单位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发病水平时称流行。

暴露:研究对象接触某因素、具备某个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下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制定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偏倚:在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资料的分析阶段发生的系统误差。

同质与变异:同质是指所研究的事物在性质上相同,除了处理因素以外,影响研究指标的非处理因素相同。

变异是指在同质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由抽样而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异或各样本均数之差异称为均数的抽样误差。

危险度评价: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害效应的概率。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使混合后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混合食物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发病密度:队列研究中当研究对象人数变动较大时,以观察人时数做为分母计算出的频率指标。

预防医学复习

预防医学复习

预防医学复习预防医学第⼀章绪论⼀、预防医学概念1.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门应⽤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其⼯作模式是“环境-⼈群-健康”。

2.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流⾏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为科学与健康促进、卫⽣管理学(包括卫⽣系统功能、卫⽣决策和资源配置、筹集资⾦和健康措施评价等),以及在临床医学中运⽤三级预防措施。

3.特点(1)预防医学⼯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症状患者。

(2)研究⽅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健康的因素与⼈群健康的关系。

(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具有较临床医学更⼤的⼈群健康效益。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1. 1986年,世界卫⽣组织在《渥太华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进⼀步延伸,指出:“健康是⽇常⽣活的资源,⽽不是⽣活的⽬标。

健康是⼀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的资源。

2.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历年真题回顾【例1】临床预防服务的对像是A.遗传病⼈B.病房病⼈C.健康⼈D.传染病⼈E.慢性病病⼈【解析】C临床预防服务对象为健康⼈,⽽⾮病⼈。

【例1】不属于预防医学的道德要求的是A.爱岗敬业,宜传⼤卫⽣法规,⾔传⾝教B.改善⼯作和学习环境,严把防疫和⾷品卫⽣规范C.严格监管,控制污染,保护⽣态环境,促进社会⽂明,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信息透明公开D.防疫⼯作者有权在疫区采取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各种措施E.提⾼社区服务⽔平,保障妇⼥⼉童和⽼年⼈权益【解析】D预防医学的内容是三级预防。

防疫⼯作者有权在疫区采取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各种措施属于传染病的治疗中,⽽⾮预防医学的的内容。

【例1】关于社区卫⽣服务的理解,下列错误的是A.以⼈的健康为中⼼B.以⼀、⼆级预防为主C.以家庭为单位开展D.以区域卫⽣规划为指导E.服务⽅式是以三甲医院服务为主【解析】E社区服务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属于三级医院中的⼀级医院⽽⾮三甲医院。

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预防医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预防医学概念:是研究外界各种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合理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以提高人群健康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2.预防医学特点:a针对人群或特定群体b注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c注重基本预防,先投入后有效。

3.健康:○1定义:a完整的体魄b用现代仪器检测无病c良好的心理状态d较强的适应能力e较高的工作效率和○2资源:a和平b适当的经济资质c食物和住所d可持续利用的物质资源e稳定的生态环境○3决定因素:a适当的社会经济因素b环境因素c个人因素d卫生服务4.医学模式:○1概念: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下,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看法,它的核心是医学观。

○2经历:a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模式c生物医学模式d机械论医学模式e社会生态学模式f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5.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致病因素对机体危害的影响或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期通过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终止疾病的发展防止病情的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健康,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生命。

6.疾病谱与疾病的“冰山现象”○1虽然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自然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表现式。

○2我们将疾病所有的表现形式,即疾病从亚临床或先兆表现到临床表现和结局所呈现的所有表现形式称为疾病谱。

○3每一个病人在不同疾病阶段表现为疾病的一种形式○4所谓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冰山现象”是指在人群中,能发现的某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典型患者仅占该病或健康问题所有表现形式的很少一部分,犹如海水中的冰山,大部分淹没在水面以下,但当水温升高时,就会大部分暴露出水面。

○5在正常情况下,人机体的异常部分仅占少部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就表现出疾病来。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或控制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致病因素,使人群受致病因素的危害,并对人群进行卫生宣教,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第二级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及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互相协调的状态。

温室效应: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和CFCs等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介水传染病: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该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推荐摄入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人群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

微量元素:凡体内含量小于体重0.01%的矿物质。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力的因素。

就业前健康检查:指对准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员在上岗前进行的健康检查。

初级卫生保健PHC:是指最贴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个人和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负担的卫生保健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病原携带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能排除病原体的人。

计划免疫:根据人群免疫状况和疫情监测分析,按照规定程序,在特定人群中有计划的进行疾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医源性疾病:指在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等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的一类疾病。

二.问答1.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是什么?答:急性毒作用、慢性毒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免疫毒作用。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1.预防医学的定义: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的公共卫生措施,防治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2.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实验方法、统计学方法、社会学方法3.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三级预防:传统的预防医学概念包含三种不同水平的疾病预防范畴,即以人群为对象,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而制订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

第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是临床前预防,第三级预防是临床预防。

5.生态系统: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6.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护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7.环境的构成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8.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因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影响人的生活,妨害人的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社会造成公共危害。

9.环境污染物的转归:污染物排放到环境后,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在环境中发生迁移,转化和降解的过程。

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还可以通过化学或者是生物学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即化学物的转化。

包括了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两种主要方式。

10.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a)急性毒性作用b)慢性毒性作用c)特殊毒性作用i.致癌作用ii.致畸作用iii.致突变作用iv.免疫功能受损d)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11.PM10: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亦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这种颗粒不能被身体的防御机制阻挡,可以直达肺部,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

(完整word版)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推荐文档《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四、选择题(1-10每题1分,11-16每题2分,共22分)1.预防医学的对象(D)A.个体B.病人C.健康人D.确定的群体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2.预防医学是(C)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B.医学的基础学科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3.生态健康模式是(E)A.环境-健康B.环境-人群C.环境-生物D.环境-人群-健康E.环境-生物-健康4.预防医学经历了(C)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安康增进的重点在(A)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B.第二级预防C.第三级预防D防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性D.事情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A.传染病B.急性病C.常见病D.慢性病E.血吸虫病8.个体的免疫接种(A)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9.以下各项中不得当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A.职业病B.心血管疾病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感的疾病D.脑卒中E.糖尿病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B.创造支持性环境C.强化社区动作D.开展个人技能E.调整社会消费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A.预防性卫生服务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C.安康教育及安康增进D.社区建设E.妇幼保健和老年保健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性(ABCE)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B.承认其社会属性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D.忽视心理活动在疾病中的作用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B.从医学整体出发.第二和第三级预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D.提示医疗保健模式的需改革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A.物质环境因素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D.卫生服务E.生物遗传15.我国新时期事情方针是(ABCDE)A.预防为主B.中西医并重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E.加强农村工作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E.对灾难做出应急回响反映,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体素A.空气B.水C.森林D.泥土E.食品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B.急性中毒C.亚急性中毒D.迟发性反应E.致敏作用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A.相加作用B.相乘作用C.独立作用D.协同感化E.拮抗感化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A.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B.烟尘和二氧化碳C.苯丙蓖和二氧化碳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E.砷化物和硫化氢5.飘尘的直径在(C)A.100微米以下B. 10微米以下C. 5微米以下D. 1微米以下E. 0.4微米以下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C)A.扩散B.沉降C.转移D.氧化E.植物吸收7.SO2的主要感化部位(B)A.肺泡B.上呼吸道C.细支气管D.毛细支气管E.食道8.一般水质最软的水源是(B)A.江河B.泉水C.雨雪水D.井水E.湖水9.室内的氡主要来自(A)A.房屋地基B吸烟C.人的呼出气D.燃料燃烧E家用电器10.水俣病的病发缘故原由是(B)A.慢性砷中毒B.慢性汞中毒C.慢性铅中毒D.慢性硒中毒E.慢性镉中毒11.混凝沉淀的主要目的是(C)A.改善水质B.除去有害物质C.改善水质混浊度D.杀灭病原菌E.调节水的PH值12.含氯化合的物有效氯是指吕德华和家数(A)A.﹥-1者B.﹥者C.≥-1者D.=-1者E.=者13.除那项外,均为碘缺乏病(C)A.地甲病B.克订病C.痛痛病D.亚克订病E.新生儿先天甲低14.地方性砷中毒主要表现是(A)A.黑脚病B.氟骨症C.斑釉牙D.甲状腺功能低下E.甲状腺肿大A.生活污染B.工业污染C.交通污染D.农业污染E.以上都是16.地氟病的病发缘故原由是(E)A.氟缺发B.碘缺乏C锌缺乏D.砷缺乏E.氟摄入过高17.室内最主要的致癌危害因子是(E)A.镉B.砷C.颗粒物D.挥发性亚硝酸胺E.BaP18.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处理步骤通常是(B)A.消毒-沉淀-过滤B.沉淀-消毒-过滤C.过滤-沉淀-消毒D.沉淀-消毒-过滤E.过滤-消毒-沉淀19.酸雨的主要形成物是(B)A.CO2B.SO2C.COD.PAHE.光化学烟雾20.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是(E)A.治理工业三废B.预防农药污染C.预防生活污染D.制订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律例E.以上都是21.酸雨是指PH值小于(B)A.5.00B.5.60C.6.00D.6.56E.7.00A.工业企业B.生活炉灶C.交通运输D.地面尘土飞扬E.意外事故排除第三部分化学、物理、生物身分与安康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7分)1.慢性纤维化肺病多见于长期接触--而致(A)A.二氧化硅B.锰烟C.木尘D.二氧化硫E.锌烟2.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铬化合物是(C)A.元素铬B.三价铬C.六价铬D.七价铬E.五价铬3.SO2所引起的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是指(D)A.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和咽喉炎的总称B.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水肿的总称C.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咽喉炎的总称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的总称E.慢性呼吸道疾病4.我国目前法定的职业病有(D)种。

预防医学复习材料.doc

预防医学复习材料.doc

【名解】1、预防医学: 是以“环境一人群一健康”为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3、健康是动态的概念,即健康研究的内容是一个从健康的体魄到逐步收到损害,以致得轻病到重病的连续过程。

4、环境是人类和生物共同生存的空间和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也是地球表面的物质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统一体。

原牛环境次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所致的环境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和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牛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牛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6、职业病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疾病;狭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认的疾病。

7、工伤又称职业性外伤,是职业人群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违反操作规程、缺乏安全操作知识以及必要的防护措施,受外部物理或化学性等因素的直接作用,而导致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8、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包括蛋口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9、食物中毒是指进食被致病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因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中毒性疾病。

10、病原体11、传染力12、致病力13、毒力是能引起宿主致病的生物是病原体可在一宿主体内定居与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预防医学复习

预防医学复习

单项选1、生态健康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2、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特征:影响范围大和人群面广,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多样性综合作用,低浓度长期作用。

3、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条件是职业史4、慢性苯接触主要损害造血系统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可造成政治影响,造成严重健康和生命损害,公共卫生属性6、黄曲霉毒素急性毒性损害主要是肝脏毒7、某2型糖尿病人,已开始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他若要成为一个积极的自我管理者他应该学会调整不合理饮食8、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共同的危险因素是吸烟、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9、疾病的流行是指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一般发病水平10、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角度,高危人群是指对环境污染引起健康损害最敏感的人群11、在环境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中危害鉴定的目的是确定有害化学物是否对机体产生危害12、某生产氯气的工厂,由于管道的溢漏,致使当地主导风向下风侧居民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现象,此种情况应判断为急性中毒13、动物性脂类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鱼油14、蔬菜中含量最丰富的维生素是维生素C15、某病的发病率是指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16、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可推荐多食用瘦肉17、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和确定的群体18、关于患病率的叙述,患病率的增加不一定表示发病率的增加,患病率的调查对于病程短的发病没有多大用途,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19、位于膳食金字塔顶部的食物为油脂类20、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功能:疾病预防,保健,康复.2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内容: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填空题1、临床预防的“三早”预防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生物遗传、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卫生服务3、人体的能量消耗主要是通过基础代谢、各种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消耗。

4、职业病的诊断依据有职业史,生产环境监测资料病史与临床检查5、高血压的具体控制策略有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加强病人的自我管理,提高坚持治疗率6、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有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人口的死亡,新生儿的增加,免疫人口免疫力的消退7、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是指,第一级病因预防,第二级临床前期预防,第三级临床期预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要有健全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1.确立预防医学的主导地位,使之形成完善体系2.降低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的发病率、死亡率3.人类平均期望寿命提高20~30岁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1.对预防医学认识更深刻2.预防医学扩大到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和环境医学的社会预防阶段3.疾病的发生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又称“新公共卫生”(New Public Health)疾病的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主要针对无病期,目的是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是二级预防非常重要的环节。

早期发现病人的方法包括普查、定期健康检查和设立专科门诊等。

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发病后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所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的目标是防止病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康复治疗是实现三级预防目标的手段之一。

自然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构成环境的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态系统的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生态环境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生态平衡的内容:结构平衡、功能平衡、输出物质平衡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分为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剂量—效应关系:指暴露剂量与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体而言,是指某种效应关系的平均暴露剂量与效应严重程度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引起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表现:急、慢性危害,致癌危害,致畸作用,致突变危害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食物中毒公害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共同的病因、相同的症状和体征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交通运输,其他如意外事故、垃圾焚烧、尘土飞扬、挥发性物质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肺癌、间接危害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室内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燃烧产物:氟、砷致氟中毒、砷中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刺激皮肤黏膜;颗粒物致肺癌。

烹调油烟:引起肺鳞癌、肺腺癌甲醛:刺激眼结膜、呼吸道黏膜苯、三氯乙烯等:损害中枢、消化、造血系统,损害肝脏氡:最常见放射性污染物,引起肺癌,来自建筑材料生物性污染:花粉、毛屑、真菌孢子,军团菌可致军团菌病,尘螨导致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

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物不断输入水体中,造成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耗竭,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俣病:长期食用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引起。

氟中毒主要表现:氟斑牙、氟骨症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砷中毒特征性表现: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掌跖角化等皮肤改变,可引起恶性肿瘤镉中毒导致痛痛病,临床表现为腰背痛、膝关节痛、遍身刺痛,长期致骨质疏松或软化二氧化硫引起支气管哮喘为主要症状的四日市哮喘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职业病定义: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机体不能代偿,导致一系列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例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特点:1.病因明确,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职业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控制病因或限制作用条件,可减少或消除发病2.病因大多可被识别和检测,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3.发病有群体性4.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5.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效疗法,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诊断及处理:依据职业史、生产环境劳动卫生调查、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诊断时,由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并共同签署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还要有该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

职业性损害的防制措施1.法律措施:依法进行职业卫生监督2.组织措施:领导重视、加强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卫生制度3.技术措施:a.改革工艺过程以减少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b.生产过程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粉尘及各种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c.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d.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4.卫生保健措施: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合理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合理供应保健食品和饮料职业性中毒汞、酸雾:口腔炎四氯化碳、氯仿、砷中毒、三硝基甲苯:急、慢性中毒性肝炎慢性铅、铊中毒:腹绞痛铅:低血色素性贫血苯:白血病苯、三硝基甲苯、砷化物、有机磷、农药、X射线:再生障碍性贫血1.铅:口有金属味、“腕下垂”、“足下垂”、齿龈“铅线”,点彩、网织红细胞增多2.汞:汞毒性皮炎、易兴奋症、震颤、口腔牙龈炎、肾病综合症3.苯:神经系统麻醉症状(酒醉状态),尿酚、血苯增高尘肺:长期吸入一定浓度的生产性粉尘可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矽肺:矽肺是因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A),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恢复。

是一种生理性疲劳。

永久性听阈位移:随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在前一次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改变尚未完全恢复前再次接触噪声,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听力改变不能恢复而成。

属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分为听力损伤和噪声性耳聋。

手臂振动病有诊断意义的是振动性白指。

工作有关疾病:工作中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可以使职业人群中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增高,使潜伏期的疾病发作,使现患疾病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

常见腰背痛、腕管综合征、颈肩腕综合征。

必需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组氨酸。

(携一两本单色<精>组书来)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n-6族亚油酸和n-3族亚麻酸我国主要缺乏的维生素是Vit A和Vit B2我国容易缺乏的的元素是:钙、铁、锌、碘、硒Vit B1缺乏:脚气病Vit B2缺乏临床表现表现为口角炎,口角湿白及裂开;唇炎,嘴唇干裂、肿胀、溃疡以及色素沉着;舌炎,舌疼痛、肿胀、红斑及舌乳头萎缩;脂溢性皮炎,多见于鼻翼两侧、眉间、腹股沟、阴囊等皮质分泌旺盛部位;眼球结膜充血,睑缘炎、角膜血管增生、畏光等,称为“口腔生殖性综合征”。

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1.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合适 2.食物对人体无毒无害,保证安全3.合理的加工与烹调 4.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及良好的饮食习惯。

了解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定义: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特点:共同食物史、发病潜伏期短而集中、人之间无直接传染、中毒表现和治疗方法相似。

生物性污染:细菌、霉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及虫卵、昆虫污染(前两者比例最大)化学性污染:农药、有害金属、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化合物、二恶英以及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加工设备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物理性因素:放射性污染物、杂物流行病学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方法:1.观察法:a.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b.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2.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实验者可人为掌握事物变化的条件,结果更可靠主要特征是研究对象分组分组的随机化和实验因素给予的人为化。

分类: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现况研究定义: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优点:1.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 2.结果具有可比性 3.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缺点:1.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3.研究结果容易发生偏倚队列研究定义:是将一范围明确的研究人群根据其是否暴露于一种或多种因素或暴露于一种或多种因素的不同水平分为两个或多个亚组,然后随访一定时间,观察和比较亚组间的疾病或暴露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检验研究因素对疾病或暴露结局发生的影响。

常用指标:标准化死亡比、标准化比例死亡比、标准化发病比优点:1.是实验性研究难以实施时的最佳方案 2.先因后果的研究,时相关系明确 3.能较好的测量暴露因素 4.可评价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缺点:1.实施一般较为困难 2.所需人力、物力投入较大 3.受非盲因素影响 4.资料分析较为复杂病例对照研究定义:是通过选择患某病的病例(或具有其他结局变量的个体)和未患该病的人群,分别调查其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素的有无、频度或计量水平差异,以判断暴露危险因素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其关联因素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优点:1.适于罕见病研究 2.适于潜伏期较长的疾病研究 3.允许同时调查分析许多因素、医德问题少 缺点:1.容易受偏倚的影响 2.对照组的正确选择有时会发生困难 3.不能确定暴露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联系强度的分析:相对危险度RR 是联系强度的主要指标。

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的比值来表达,说明暴露人群的发病或死亡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RR>1表示该暴露组因素有一定的危险性,RR 越大越危险;RR<1表示该因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N c N aRR =OR 可定义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值bc ad OR /=。

当OR 为1,表示暴露与疾病危险无关联;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该因素为一危险因素,称之“正”关联;OR<1,说明疾病危险度减少,该因素为一保护因素,称之为“负”关联。

2007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可能大题)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9.如饮酒应限量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时间顺序、联系的合理性——即言之成理、联系的一致性——恒定性、联系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可逆转性、研究设计、判定证据统计学思考题(以下一切公式仅为帮助理解)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