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渗析法 将需要净化的溶胶放在羊皮 纸或动物膀胱等半透膜制成 的容器内,膜外放纯溶剂。
利用浓差因素,多余的电解质离子不断向膜外渗 透,经常更换溶剂,就可以净化半透膜内的溶胶。
为了加快渗透作用,可加大渗透面积、适当提高 温度或外加电场。
§ 12.2 溶胶的光学性质
1. 丁铎尔效应(Tyndall effect)
外加电解质, 不仅可以改变胶体粒 子带电的多少, 还可以改变带电符号。
电泳实验装置
(2)电渗(electro-osmosis)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介质通过多孔膜或 半径为1~10 nm的毛细管做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 电渗。
外加电解质对电渗速度影响显著,随着电解质浓 度的增加,电渗速度降低,甚至会改变电渗的方向。
B.液-液溶胶 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 C.液-气溶胶 如泡沫
2.固溶胶 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
A.固-固溶胶 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 B.固-液溶胶 如珍珠,某些宝石 C.固-气溶胶 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
3.气溶胶 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
相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但 没有气-气溶胶,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单相均 一体系,不属于胶体范围。
引言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 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 构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 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 分散相(dispersed phase),而另一种呈 连续分布的物质称为分 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

物理化学(第五版傅献彩)第12_化学动力学基础2

物理化学(第五版傅献彩)第12_化学动力学基础2

f
3 t
fr2

f
3 t
A
f
3 t
B
exp


E0 RT

1个振动自由度用于活化络合物的分解
37
A
(
N
,非线型多原子分子
A
)
+
B
(
N
,非线型多原子分子
B
)
‡ˆˆˆ†ˆ[ALB]≠ ( NA + NB,非线型多原子分子)
( ) k = kBT
( ) ( ) h
f f f 3 3 3( NA +NB )−7 ≠ trv
[
A
][B

C]
因为 r = k [A][B − C]
所以
k

K
≠ c
34
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系数
统计热力学计算平衡常数的公式为:
Kc≠
= [ALBLC]≠ [A][B − C]
=
qAqq≠BC(q不包括体积项V)
=
f≠ fA fBC
exp


E0 RT

(f 不包括体积和零点能)
A + B − C ƒ [A ⋅⋅⋅ B ⋅⋅⋅ C]≠ → A − B + C
当A原子与双原子分子BC反应时,首先形 成三原子的活化络合物分子,然后生成产物

物理化学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259-186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259-186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

本章知识要点与公式

1. 碰撞理论

双分子碰撞频率 :

2

AB AB A B Z pd L c = 2

2AA AA A 2Z d L π= 临界能c E 与活化能a E 的关系:1

2

a c E E RT =+ 用简单碰撞理论计算双 分子反应的速率常数:

2

AB a

E

k d RT π⎛⎫=- ⎪⎝⎭ 2

AA 2a E k d RT π⎛⎫=- ⎪⎝⎭ 概率子P

exp a E k PA RT ⎛⎫=- ⎪⎝⎭

2AB

A d π= A P A =n n n n 2. 过渡态理论

用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0B B B exp E k T f k h f RT π≠⎛⎫

=

- ⎪⎝⎭

用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00

10B r m r m exp exp n

k T S H k c h R RT ≠≠-⎛⎫⎛⎫∆∆=- ⎪ ⎪⎝⎭⎝⎭

对于双分子理想气体反应:1n

00

0B r m r m exp exp k T S H P k h RT R RT -≠≠⎛⎫⎛⎫⎛⎫

∆∆=- ⎪ ⎪ ⎪

⎝⎭

⎝⎭⎝

3.原盐效应

稀溶液中,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 B 0

lg

2k

z z k = A z 与B z 同号,产生正的原盐效应,I ↑ k ↑;A z 与B z 昇号,产生负的原盐效应,I k ↑↓。 4. 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分子的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在初级反应中, 一个反应分子吸收一个光子而被活化。

1 mol 光子能量(1 Einstein ) 101197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势能面投影图
靠坐标原点(O点)一方,随着 原子核间距变小,势能急剧升高, 是一个陡峭的势能峰。
在D点方向,随着rAB和rBC的
增大,势能逐渐升高,这平缓上 升的能量高原的顶端是三个孤立 原子的势能,即D点。
反应物R经过马鞍点T到生成 物P,走的是一条能量最低通道。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 §12.6 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势能面
图中R点是反应物BC分子的基态,随着A原子的靠
近,势能沿着RT线升高,到达T点形成活化络合物。
随着C原子的离去,势能
沿着TP线下降,到P点是生
成物AB分子的稳态。
D点是完全离解为A,B,C原
子时的势能;OEP一侧,是
原子间的相斥能,也很高。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胶体化学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胶体化学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胶体化学习题答案

12.1 如何定义胶体系统?总结交替的主要特征。

解:分散相粒子在某方向上的线度在1~100nm范围内的高度分散系统成为胶体系统。胶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散、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

12.2 丁铎尔效应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

解:丁铎尔效应实质是光的散射作用引起的。粒子的半径小于入

射光的波长时才能观察到丁铎尔效应。

12.3 简述斯特恩双电层模型的要点指出热力学电势、斯特恩(stern)电势和ζ电势的区别?

解:Stern 模型:固定层+扩散层、三个面、三个电势。具体如下:

1924年斯特恩提出扩散双电层:

离子有一定的大小;部分反离子被牢固吸附,形成固定吸附层

或斯特恩

固体面;Stern面:Stern层中反离子电性中心所形成的假想面;滑动面: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界面。

热力学电势0:固体面—溶液本体;Stern电势:Stern面—溶液本体;电势:滑动面—溶液本体

12.4 溶胶能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解:分散相粒子的带电、溶剂化作用以及布朗运动是溶胶系统相

当长得时间范围内可以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12.5 破坏胶体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说明原因。

解:破坏胶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溶胶中加入过量的含有高价相反

号离子的电解质。这主要是因为电解质的浓度或价数增加时,都会压缩扩散层,是扩散层变薄,电势降低,斥力势能降低,当电解质的浓度足够大时就会使溶胶发生聚沉;若加入的反号离子发生吸附,斯特恩层内的反离子数目增加,使胶体粒子的带电量降低,而导致碰撞聚沉。过量的电解质加入,还将使胶体粒子脱水,失水化外壳而聚沉。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定稿)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定稿)
(水)相。
(2)稀释法:将乳状液滴入水中或油中,若乳状 液在水中能稀释,即为O/W型;在 油中能稀释,即为W/O型。
(3)导电法: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远好于 W/O型乳状液,通过测电导可区别 两者。
2. 乳状液的稳定
(1) 降低界面张力
(a) 加入表面活性剂, ,G表,稳定性
(b)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决定形成乳状液 的类型: HLB 3-6: 形成W/O型乳状液; HLB 12-18: 形成O/W型乳状液。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12.6 乳状液
由两种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粗 分散系统,称为乳状液。
水包油,O/W,油分散在水中 类型
油包水,W/O,水分散在油中
O + W + 乳化剂
乳状液
ຫໍສະໝຸດ Baidu
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 固体粉末
1.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1)染色法:将油(水)溶性染料滴入乳状液,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一相为油
(5)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
某些固体粉末也可起乳化稳定剂的作用: 水能润湿的固体粉末,可形成O/W型的乳状液,如粘土等, 油能润湿的固体粉末,可形成W/O型的乳状液,如石墨,
煤烟等。
根据Young方程:
so- sw = ow cos
so
ow

固水
sw
如 so > sw :

天大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

天大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

D 可用来衡量扩散速率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 沉的过程,称为沉降。沉降与扩散为一对矛盾 的两个方面
沉降 扩散 分散相分布
真溶液
粗分散系统 胶体系统 平衡


均相
沉于底部 形成浓度梯度
贝林(Perrin)导出沉降平衡时粒子浓度随高度的分布:
x
2. 扩散
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 动而发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
dn dc DA S Fick 扩散第一定律: dt dx
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截面的物质的量dn/dt与该处的 浓度梯度dc/dx及面积大小As成正比,其比例系数D 称 为扩散系数,负号是因为扩散方向与浓梯方向相反
D 扩散系数 单位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 位面积的物质的量。单位:m2s-1
运动产 生电势 流动电势
2. 胶体粒子表面带电的原因
(a)溶胶粒子可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 (b)溶胶粒子表面上的某些分子、原子可发生电离。 例:1) AgI溶胶:
溶液中I-过量时,可吸附I-而带负电,
溶液中Ag+过量时,可吸附Ag+而带正电。 Fajan规则:与溶胶粒子组成相同的离子最容易被吸附 2)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在pH低时氨基形成-NH3+而带正电;
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 电势,表明:

物理化学十一、十二章问答题(界面现象和胶体)

物理化学十一、十二章问答题(界面现象和胶体)

物理化学十一、十二章问答题(界面现象和胶体)

第十一章界面现象

1.表面能、表面自由能、比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是否是一个概念?相同否?

答:总的说来四者都是描述表面的过剩能量,但概念上有区别,表面能为物质表面较其

内部多余的能量;若在T,p恒定时,这部分能量称为表面自由能(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若在T,p恒定时,单位表面的自由能,便称为比表面自由能,其单位为J·m-2,因J =N·m,故J·m-2也可化为N·m-1,这样表面自由能又转变为另一概念,成为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相表面上沿着相表面的切面方向的力,称为表面张力。虽然比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的数值相同,也可混用,但概念有差别,前者是标量,后者是矢量。

2.若在容器内只是油与水在一起,虽然用力振荡,但静止后仍自动分层,这是为什么?答:油与水是互不相溶的,当二者剧烈振荡时,可以相互分散成小液滴,这样一来,表面能增大,这时又没有能降低表面能的第三种物质存在,因此这时为不稳定体系,体系有自动降低能量的倾向,分层后,体系能量降低,因此会自动分层。

3.铅酸蓄电池的两个电极,一个是活性铅电极,另一个是活性氧化铅电极,你是怎样理

解这理解这“活性”两字?

答:这里活性是指铅或氧化铅处于多孔性,即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具有较高比表面自由能,处于化学活性状态。这是在制备电极时经过特殊活化工序而形成的高分散状态,根据热力学理论及表面性质,若铅蓄电池长期使用或者长期放置而未能及时充电,电极的高分散状态会逐渐减低,这种活性也就消失。

4.在化工生产中,固体原料的焙烧,目前很多采用沸腾焙烧,依表面现象来分析有哪些优点?答:沸腾焙烧是将固体原料碎成小颗粒,

物理化学讲稿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讲稿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讲稿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0学时)

物理化学教研室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教学方案)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人们在测量了大量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对反应速率常数于温度的依赖关系有了相当了解以后,对于为什么会有这些宏观规律存在必须从理论给予回答。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单分子反应理论等。动力学理论与,发展较迟。先后形成的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都是20世纪后建立起来的。而且与热力学的经典理论相比尚有明显不足之处。

速度理论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系数与温度的关系,描述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性质。 速率理论的共同点: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学(过渡态理论)的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动力学中速率系数的计算公式。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值不能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子,使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2.1 碰撞理论(Simple Collision theory )(SCT )

碰撞理论是接受了阿伦尼乌斯关于“活化状态”和“活化能”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础上,在20世纪初由路易斯建立起来的。路易斯把气相中的双分子反应看作是两个分子激烈碰撞的结果。在这里只学习简单的硬球碰撞理论(SCT )。气相双分子简单反应如A + B → 产物,2A → 产物。

一、碰撞理论

1、微观模型

(1) 反应物分子可看作简单的刚球,无内部结构; (2) 分子间除碰撞间外无其它相互作用;

(3) 在反应过程中,反应分子的速率分布遵守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 2、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点

第十二章 界面现象

第十二章 界面现象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精品课程

第十二章 界面现象

本章内容:介绍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的概念;固体表面吸附的兰缪尔公式和BET 公式;明确弯曲表面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介绍杨-拉普拉斯公式和开尔文公式;了解一些常见的表面现象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第一节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一、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由于表面层分子的状咬与本体中不同,因此如果要把一个分从内部移到界面(或者说增大表面积)时,就必须克服体系内部分子这间的吸引力而对体系作功。在温度、压力和组成恒下时,可逆地使表面积增加d A 所需要对体系做的功,叫做表面功,可以表示为

A W d f γ=δ ( 12–1 )

式中是比例常数,它在数值上等地当T、p 及组成恒定的条件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所必体系做的可逆非膨胀功。

γ由于,所以上式又可以表示为

p T,G W d f =δ A G p T,d d γ= 或 p T,A

G )(∂∂=γ ( 12–2 ) 可以看出,的物理意义是:在定温不定定压条件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引起体系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单位为。γ2m J −⋅γ称为表面吉布斯自由

能或比表面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如果观察到表面上处处存在着一

种张力,称之为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它作用在表面的

边界线上,垂直于边界线向着表面的中心并与表面相切,或

者是作用在液体表面上任一条线的两侧,垂直于该线,沿着

液面拉向两侧。例如,把金属丝弯成U 形框架,放在肥皂膜,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会肥可滑动的金属丝拉上去,一直到

网《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相关练习题及答案

网《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相关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表面现象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只有在比表面很大时才能明显地看到表面现象,所以系统表面增大是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2.对大多数系统来讲,当温度升高时,表面张力下降。

3.比表面吉布斯函数是指恒温、恒压下,当组成不变时可逆地增大单位表面积时,系统所增加的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则是指表面单位长度上存在的使表面张紧的力。所以比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4.恒温、恒压下,凡能使系统表面吉布斯函数降低的过程都是自发过程。

5.过饱和蒸气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新生成的微小液滴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吉布斯函数。6.液体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决定于该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7.单分子层吸附只能是化学吸附,多分子层吸附只能是物理吸附。

8.产生物理吸附的力是范德华力,作用较弱,因而吸附速度慢,不易达到平衡。

9.在吉布斯吸附等温式中,Γ为溶质的吸附量,它随溶质(表面活性物质)的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溶质达饱和时,Γ达到极大值。。

10.由于溶质在溶液的表面产生吸附,所以溶质在溶液表面的浓度大于它在溶液内部的浓度。

11.表面活性物质是指那些加人到溶液中,可以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二、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比表面自由能的物理意义是,在定温定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引起系统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B) 表面张力的物理意义是,在相表面的切面上,垂直作用于表面上任意单位长度功线的表面紧缩力;

(C) 比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量纲相同,单位不同;

(D) 比表面自由能单位为J·m2,表面张力单位为N·m-1时,两者数值不同。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独立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独立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
24
2
2.520 102 1012 . 1029 2.704 10299 1592 . 103008 24 2 (10 40 )
4
1024 . 103 1268 . 1030 1.072 10301
210
24
1.995 10 3010
5.00 101 2.46 101 7.98 102 2.52 102 7.98 103
19
推 广(N,E,V 一定) 能 级 能级简并度 粒子分布数
N N N CN CN C N NN
0 1 2 0
0 1
g0
g1
2
g2
· · · · · · · · ·
j
gj
· · · · · · · · ·
N0
N1
N2
Nj
N m N 0 N1 N 2 Nm C g g g g Nm 0 1 2 m 0 N1 Nj j
240
0.500 0.798 0.964 0.995 0.999 1000 .
29
12-5 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
30
ω
分布
N j
0 N j
N j j, gj


31
求最概然分布
N ! j ( g
Nj j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2)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2)

斯特恩模型:
❖ 给出了 电势明确的物理意义,
❖ 解释了溶胶的电动现象, ❖ 解释了电解质浓度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 使人们对双电层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溶胶的胶团结构
胶粒的结构比较复杂,先有一定量的难溶物分子聚 结形成胶体的中心,称为胶核;然后胶核选择性的吸 附稳定剂中的一种反号离子,形成紧密层;由于正、 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即分 散层,从而形成了与紧密层带相同电荷的胶粒;胶粒 与分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若加入的反离子发生特性吸附时,斯特恩层内的反离子 数量增加,使胶粒的带电量降低,而导致碰撞聚沉。
当可动层厚度为0时,电动电势也等于0 ,胶粒呈电中性, 称为溶胶的等电点,此时溶胶最不稳定,很快发生聚沉。
不同的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是不同的。用聚 沉值来表示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 聚沉值 -------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
(2) 电离
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在溶液中发生电离而带电 如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在 pH 低时氨基形成- NH3+ 而带正电; 在 pH 高时羧基形成- COO- 而带负电。
如:硅胶是许多 H2SiO3分子的聚集体, 固体表面的 H2SiO3分子在水中电离
H 2SiO3 SiO32 2H
氢离子(反离子)进入溶液 , 硅酸根离子(电位离子) 留在固相表面, 使胶粒带负电.

物理化学-傅献彩-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傅献彩-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设有反应
ABP
若每次碰撞都能起反应,则反应速率为 dnA Z AB dt dnA dcA L 改用物质的浓度表示
8RT dcA dnA 1 Z AB 2 πdAB L cA cB π dt dt L L
dcA kcA cB dt
8RT k πd L π
在温度不太高时
Ea≈ Ec
将 Ea 代入速率常数的计算式,得:
8kBTe Ea ksct (T ) πd L exp π RT
2 AB
与Arrhenius经验式对照,得指前因子的表示式为:
8kBTe A πd L π
2 AB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学参数。利用数学处理从微观的反应截面求得宏
观速率常数的计算式为:
ksct (T ) πd
2 AB
c 8kBT exp ຫໍສະໝຸດ Baiduπ kBT
若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则速率常数的计算式为
c 8kBT ksct (T ) πd L exp( ) π kBT
2 AB

Ec 8RT ksct (T ) πd L exp( ) π RT
双分子的互碰频率和速率常数的推导 *硬球碰撞模型——碰撞截面与反应阈能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概率因子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2. 憎液溶胶的聚沉 溶胶粒子合并、长大,进而发生沉淀的现
象,称为聚沉。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聚沉值使溶胶发生明显的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聚沉能力聚沉值的倒数
EA 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 曲线的形状、位置强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电解质浓度与价数增加,使胶体粒子间势垒的高度 与位置发生变化。
D 扩散系数 单位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 位面积的物质的量。单位:m2s-1
D 可用来衡量扩散速率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 沉的过程,称为沉降。沉降与扩散为一对矛盾 的两个方面
沉降 扩散
真溶液
粗分散系统
胶体系统
平衡
分散相分布 均相 沉于底部 形成浓度梯度
§12-2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
1、Tyndall(丁达尔)效 1869应年 Tyndall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现象
丁达尔效应:在暗室里,将一束聚集的光投射到胶体 系统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个发 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闪烁。
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发生光散射 而引起的
散射光: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形成电偶极子,
4. 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
例: AgNO3 + KI AgI + KNO3
KI 过量 :AgI溶胶吸附I-带负电,K+为反离子; AgNO3过量:AgI溶胶吸附Ag+带正电,NO3-为反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重力和扩散力相等时,达沉降平衡:粒子沿高度 方向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系统呈动力稳定性。
贝林 Perrin 高度分布定律:
h1
h2
0 C2 Mg ln 1 ( h2 h1 ) C1 RT 4 3 πr Lg 3 ( 0 )( h2 h1 ) RT
胶粒带电的原因: ① 胶粒表面选择吸附溶液中含相同元素的离子(Fajans 规则)。
如 AgI 溶胶:AgNO3 + KI == KNO3 + AgI(溶胶)
② 胶粒表面分子电离。 如硅酸溶胶:表面 H2SiO3 分子电离出 SiO32- 而带负电。 大分子如蛋白质溶胶:H2N-Pr-COOH == H3N+-Pr-COO-
菲克第一定律 Fick’s first law:
单位时间通过某截面的物质的量
dn dc DAs dt dx
s 扩散系数 单位:m2·-1
*菲克第一定律只适用于浓度梯度不变的情况。一般地,应用 菲克第二定律 Fick’s second law:
dc d dc D dt dx dx
可溶性杂质能透过滤板而被除去,所得胶粒则应立即分散在新的 分散介质中,以免聚结成块。
+ −
半透膜 负极
渗析和超过滤不仅用于提纯溶胶及高分子化 合物,还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去除中草药中 的淀粉等高分子杂质以提取有效成分。 在生物化学中常用超过滤法测定蛋白质、 酶、病毒和细菌分子的大小。 人们还利用渗析和超过滤原理,用人工合 成的高分子膜制成人工肾,帮助肾功能衰 竭患者去除血液中的毒素,即血液透析。
粗分散系
2013-11-15
集合体
胶体化学
> 100 不稳定 不稳定
2
胶体所涉及的1~100nm的超细微粒,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属于 介观(mesoscopic)领域,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
macroscopic 宏观
mesoscopic 介观
粒子 膜 丝 管
胶体化学
microscopic 微观
纳米
2 2 2 2 0 2 0
2
观察者与散射 中心的距离
观察方向与入射 入射光强度 光方向的夹角
适用于粒子不导电且半径r≤47 nm的稀溶胶系统。 小分子真溶液因其粒子体积很小,故乳光效应极弱。 大分子溶液因分散相(溶剂化)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极接近, 故乳光效应也很弱。
2013-11-15
胶体化学
13
散射光(乳光)强度可用瑞利 Rayleigh 公式表示(1871):
2013-11-15
胶体化学
6
第一节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Pr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colloids
粗分散系 r > 100 nm 分散法 大变小 胶体分散系 凝聚法 (小)分子分散系 1 < r < 100 nm 小变大 r < 1 nm ① 化学凝聚法: 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 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如将H2S通入足够稀As2O3溶液 制得As2S3溶胶;将FeCl3溶液滴 到沸水中水解制得Fe(OH)3溶胶 ② 物理凝聚法: 蒸气骤冷、改换溶剂
胶粒在不同时刻以不同速率向不同方向作无规则运动。
2013-11-15
胶体化学
15
据分子运动论可得爱因斯坦-布朗平均位移公式(1905):
t 时间间隔内粒子 的平均位移
RTt x 3 Lπr
1/ 2
阿伏加德罗常数
粒子半径
介质粘度
温度越高、粒子越小、介质粘度越小,布朗运动就越激烈。
观察方向与入射 入射光强度 光方向的夹角
短波的蓝紫光容易散射: 晴朗天空和海洋呈蔚蓝色(密度涨落引起折射率差异产生散射); 晨曦和晚霞呈橙红色(透过光);
旋光仪用钠光,危险信号灯用红光,汽车防雾灯用黄光,养路工、 环卫工衣服、校车用橙黄色(黄红光不易散射,穿透力强)。
2013-11-15
胶体化学
14
第三节 溶胶的动力性质 Kinetic properties of colloids
布朗运动 Brownian motion(英,1827):
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胶体粒子在介质中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即布朗运动。若每隔一定时间记录某特定胶粒的位臵,则得一条 完全不规则的运动轨迹(一团乱麻,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微). 布朗运动是介质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可视为分散相粒子的热运动。
2013-11-15
胶体化学
20
h
粒子匀速沉降时,其粘滞阻力 = 重力 – 浮力:
4 3 6πr πr ( 0 ) g 3
r
h1
h2
9 斯托克斯 2 ( 0 ) g Stokes 方程
据此可测粒子半径或溶液粘度(落球式粘度计)。 一般,溶胶粒子太小,沉降速度过于缓慢以至无法测定。用 转速极高的“超离心机”可大大加速沉降,扩大测量范围。
4 3 再由爱因斯坦-斯托克斯方程得 M πr L 粒子半径,即可求得摩尔质量: 3
溶胶的渗透压:
n RT 很小,一般只有几个Pa。 V
胶体化学
2013-11-15
18
沉降平衡 sedimentation equilibrium:
沉降: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现象。 导致浓度差,导致扩散。
2013-11-15
胶体化学
11
丁铎尔效应与分散相粒子的大小有关。 当光束投射到分散系统上时可以发生:
光的反射/折射、
粒子大 粗分散系
散射、
吸收、
透过
粒子小 频率同 无作用 胶体分散系 小分子分散系
丁铎尔效应实质是光的散射(散射光即乳光),又称乳光效应。 利用丁铎尔效应可制得超显微镜,用以观测胶粒的运动、大小、 形状,研究胶粒的聚沉过程、沉降速度、电泳现象等。 它是强光源暗视野显微镜,看到的并非粒子本身,而是其乳光 (光点),因此分辨率大大提高。现已为电子显微镜所取代。
胶体化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胶体,尤指液溶胶。 广义:胶体、粗分散系统、大分子溶液。
Thomas Graham (1805-1869)
胶体化学即研究胶体和相近系统的形成、破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013-11-15
胶体化学
5
1. 2. 3. 4. 5. 6. 7. 8. 9.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溶胶的光学性质 溶胶的动力性质 溶胶的电学性质和稳定性 乳状液 悬浮液 泡沫和气溶胶 大分子溶液 凝胶*
假设扩散系数 不受浓度影响
d 2c D 2 dx
2013-11-15
胶体化学
17
球形粒子的扩散系数可由爱因斯坦-斯托克斯方程计算:
RT D 6 Lπr
RTt 结合爱因斯坦-布 x 朗平均位移公式: 3Lπr
1/ 2
x D 2t
2
它是爱因斯坦-布朗公式的另一种形式,据此可测量扩散系数D。
净电荷为零时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2013-11-15
胶体化学
22
因胶粒带电,故介质必带等量相反电荷(整个溶胶为电中性)。 在外电场作用下,固(分散相——胶粒)、液(分散介质)两相 可发生相对运动:电泳 electrophoresis 和电渗 electro-osmosis。 在外力作用下,迫使固、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又可产生电势差: 沉降电势 sedimentation potential 和流动电势 streaming potential。 这些现象(含电动电势)统称电动现象 electrokinetic phenomenon。
胶体化学
① 胶溶法(解胶法): 新鲜沉淀中加少量稳定剂 (胶溶剂)后即得溶胶 ② 研磨法: 用于脆而易碎的物质 ③ 超声波分散法: 用于制备乳状液
④ 电弧法:用于制备金属溶胶
2013-11-15
7
最初制备的溶胶常含有过多的电解质或其它杂质,不利于溶胶的 稳定,故需净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渗析法 dialysis method 和超 过滤法 ultra-filtration method。 渗析法:将待净化的溶胶与溶剂用半透膜(羊皮纸/膀胱膜/硝酸 纤维/醋酸纤维)隔开,因溶胶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溶胶中 的电解质和其它杂质(分子/离子)则可透过半透膜进入到溶剂 一侧,如不断更换溶剂,即可达到净化的目的。
2013-11-15
3
溶胶的基本特性: 特有的分散程度(高度分散性)
多相不均匀性
聚结不稳定性
热力学不稳定而动力学稳定。 如,金溶胶可以存放几十年。
溶胶的许多性质如扩散慢、不能通过半透膜、渗透压低、乳光亮 度强等,都与其特有的分散程度密切相关。
2013-11-15
胶体化学
4
1861,格雷厄姆 Graham(英)提出: 胶体 colloid——扩散慢、不易结晶、易成粘稠状; 晶体 crystal——扩散快、易结晶、不易成粘稠状。 胶体是几乎任何物质都可以存在的一种状态。
C1(2)是高度h1(2)处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M是粒子的摩尔 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ρ0和ρ分别是介质和粒子的密度
2013-11-15
胶体化学
19
h
贝林 Perrin 高度分布定律:
h1
h2
0 C2 Mg ln 1 ( h2 h1 ) C1 RT 4 3 πr Lg 3 ( 0 )( h2 h1 ) RT
单个粒子 单位体积中 分散相的 分散介质 的体积 的粒子数 折射率 的折射率 单位体积溶胶 的散射光强度
9π V C n n I 1 cos 2 I 0 4 2 2 2 l n 2 n
2 2 2 2 0 2 0
2
入射光波长 观察者与散射 中心的距离
+

源自文库
∞ 溶胶


2013-11-15
胶体化学
8
电渗析可以说是一种除盐技术,广泛用于分离提纯物质,尤以 制备纯水和处理三废最受重视。
特点:可同时对电解质水溶液起淡化、浓缩、分离、提纯作用, 也可用于蔗糖等非电解质的提纯,以除去其中的电解质。
2013-11-15
胶体化学
9
*超过滤法:用孔径细小的半透膜(约10~300 nm)在加压或吸滤 的情况下使胶粒与介质分开。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Colloidal Chemistry
2013-11-15
胶体化学
1
分散系统 dispersion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系统。
分散相 dispersed phase 不连续相
分散介质 dispersing medium 连续相
稳定性 粒径 分散系统 分散相 /nm 热力学 动力学 小分子溶液 分子/原子/离子 < 1 稳定 稳定 均相系统 大分子溶液 (真溶液) 大分子 1~100 稳定 稳定 (亲液溶胶) 胶体分散系 多相系统 (憎液溶胶) 集合体 1~100 不稳定 稳定
2013-11-15
胶体化学
10
第二节 溶胶的光学性质 Optical property of colloids
溶胶的光学性质是其特有分散程度和多相不均匀性特点的反映。
丁铎尔效应 Dyndall effect(英,1869):
其它分散系也会产生这种现象,但远不如溶胶显著, 故丁铎尔效应是鉴别溶胶的最简便的方法。
2013-11-15
胶体化学
12
散射光(乳光)强度可用瑞利 Rayleigh 公式表示(1871):
单个粒子 单位体积中 分散相的 分散介质 的体积 的粒子数 折射率 的折射率 单位体积溶胶 的散射光强度
9π V C n n I 1 cos 2 I 0 4 2 2 2 l n 2 n
C1(2)是高度h1(2)处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M是粒子的摩尔 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ρ0和ρ分别是介质和粒子的密度
此式和气体随高度分布公式完全相同。 Mgh 0 p2 Mg C2 p2 ln 1 1 h2 h1 p p0e RT 对气体 p1 RT C1 p1
扩散和渗透压 diffusion and osmotic pressure:
因溶胶粒子远比小分子大且不稳定,不能制成较高的浓度,故其 扩散作用和渗透压表现得很不显著(扩散慢,渗透压低)。
2013-11-15
胶体化学
16
扩散:粒子自发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定向迁移的现象。
扩散方向和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截面积 浓度梯度
2013-11-15
胶体化学
21
第四节 溶胶的电学性质和稳定性 Electr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colloids
溶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电学性质:胶粒带电(同电相斥)。 正溶胶:氢氧化铁,氢氧化铝,氧化钍(锆)
负溶胶:金/银/铂,硫/碳/硒,硅酸,硫化物(As2S3),氧化钒(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