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0岁 全网最全《古代年龄称谓》严谨皆有出处

合集下载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后被沿用至今。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年龄的称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年龄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喜寿
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所以这么称呼。
31
80岁
望八、杖朝之年
韩愈《司业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无憾,我竟不充。”80岁还称为“杖朝”。语出《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意谓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后来就把“杖朝”用作八十岁的代称。
32
88岁
米寿
因米字可以分为八十八三个字,所以称八十八为米寿。
16
20岁(男)
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男子20岁称“弱冠”。典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
17
20岁(女)
桃李年华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4
8岁
童龀[chèn]、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5
9岁
九龄
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
6
10岁
9
13-15岁(男)
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0
14岁(女)
“二七”之年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1
15岁(女)
及笄或笄年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童龀[chèn]: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男孩八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中国古代男子年龄称谓大全(1)

中国古代男子年龄称谓大全(1)

中国古代男子年龄称谓大全(1)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大国之一,中国有着上下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在古代,古人对很多事物都有称谓,特别是年龄,各个年龄都会有自己的称谓。

你知道古人对男子各个年龄称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岁:孩提、襁褓孩提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襁褓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2-3岁:孩提泛指2到三岁的小孩8岁:童龀童龀“童龇”,一般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九龄九龄九龄,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

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

另亦有指九岁。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

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

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

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

唐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

宋范成大《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如何千万寿,不待九龄终。

九龄详细释义《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

」文王乃喜。

及日中又至,亦如之。

及莫又至,亦如之。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

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

王季复膳。

然后亦复初。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食下,问所膳。

命膳宰曰:「末有原。

」应曰:「诺。

」然后退。

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

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

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

旬有二日乃间。

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

1到140岁的雅称来历详解

1到140岁的雅称来历详解

1到140岁的雅称来历详解现在,我们谈年龄的时候要么直接说周岁虚岁,如果不太想直接暴露年龄会说是几零后,如果想具体一点还会说某某年出生。

古代人很少用具体的数字来记录年龄,他们习惯于用一些与年龄有关的特定称谓代替年龄。

这些称谓非常完善,从刚出生一直到140岁都有专门的称谓。

其中很多称谓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度】:婴孩刚出生的时候叫“度”,所以度有诞生、生育的意思。

【黄】:唐代户籍管理中,刚生的孩子称为“黄”。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李渔《蜃中楼·惑王》:我若替他度个龙种出来,将来的王后就该是我做了。

【汤饼之会】:出生后三天被称为“汤饼之会”,名称的来源是来自于古时候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的习俗,宴会上汤饼必不可少。

【三朝】:《西游记》玄奘在万寿山五庄观看见人参果不敢吃,惊呼“这分明是未满三朝的孩童”。

三朝也是指出生三天,古代还有“三朝礼”,产妇生头胎之后三天,娘家要给孩子准备衣物、襁褓等物品,还有长命锁等。

程登吉《幼学琼林》: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晬盘之期。

【襁褓】:襁褓也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

本来是指包裹小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中国文化中向来有用相关物作为指代的习俗,所以需要用被子包裹起来的孩子又被称为襁褓,指不满周岁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牙牙】:指一岁的孩子。

来自小婴孩学说话的声音。

【晬盘之期】:指一周岁。

一周岁的时候要抓周,晬盘里会盛放各种物品。

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

因为每个人学说话有早有晚,所以从一岁到三岁都有用牙牙表示的习惯。

【孩提】:两三岁的孩子可以叫孩提了。

这个“提”就是提拉的提,太小的孩子不是人人都敢抱起来玩耍,但是到了两三岁以后,人们就可以把他们抱起来提起来逗着玩了。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古代年龄段的称谓0-140岁

古代年龄段的称谓0-140岁
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 “耄耋”。
•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 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 中寿:指80岁以上。
• 伞寿:80岁寿辰。因“伞” 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 称“伞寿”。
88岁
•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 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 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 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15岁
•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 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 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 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志学之年:“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男子15岁。
• 束发:男子十五岁
•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 岁。
•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 岁。郑玄:“成童,十五以 上”。
50岁
•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 命”、“半百”)。
•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54岁
•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 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孩提:指2——3岁的 儿童。
8岁
• “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 阶段。借指幼年。
• 始龀chèn、髫tiáo年:女孩 七岁。
• 始龀、龆tiáo年:男孩八岁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
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外傅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方式
古人对于年龄有着丰富的称谓,以对童年 和老年的指称较多,性别区分主要在青少 年时期。 一、襁褓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 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背负小儿用的 布兜和系带。包裹婴儿的布或被。旧说长 一尺二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二、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
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 “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 者,小儿笑也。”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 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 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 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 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 超出规矩。
14岁以前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青壮年和 逐渐进入的劳动年龄段(中国是到60岁); 64岁以上为老年人。
1994年以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 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 老 年 人 , 90 岁 以 上 为 长 寿 老 人 。
tái〈名〉鲐鱼,也称鲭、油筒鱼、青花鱼。
见于大多数暖海区的小型鲭科鱼。背青腹 白,体侧上部有深蓝色波状条纹。黄海、渤 海盛产。如:鲐文(鲐鱼样的斑纹)代称老年 人。
十五、期颐,也作“人瑞”
指10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 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今人对年龄的称呼方式
1994年以前,国际上对年龄段的划分一般认 同的是:
六、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也有人用作泛指十 三至二十岁。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四、3-8岁垂髫:指三至八岁的儿童。

五、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六、9岁九龄:为九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七、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八、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九、13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至十四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十、14岁将笄之年:指女子十四岁。

十一、15岁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二、16岁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三、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四、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五、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六、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十七、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均指五十岁。

十八、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十九、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二十、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古代年龄称谓汇总(从出生到100岁)含出处解释

古代年龄称谓汇总(从出生到100岁)含出处解释

锦瑟年华
(成语)比喻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女子。形容青春时 期。出处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时候 重男轻女,以下古时基本就是指男人,半百花甲古稀耄耋对女士也可称呼,现在这些貌似 对于男女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了。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 通指三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 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释义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示例 唐·白行简《李娃传》:“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 冠矣。” 用法 作宾语;指50岁,用于男性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 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 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 岁的代称。
70岁
古稀之年 悬车之年 杖国之年 从心之年
80岁
杖朝之年
意思是年过八十ái背之年
鲐背之年,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鲐,原指 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 为”高寿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 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进而泛指 老人。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
而立之年
半老徐娘 半老徐娘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 妇女。出自于《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 情。”《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 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第九章:“虽是半老徐娘,皮肤白皙,显得很年轻。”
18岁以上 30岁以下的 女子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年龄的称谓非常讲究,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襁褓,出生至一岁的婴儿。

2. 孩提,一岁至三岁的幼儿。

3. 童子,三岁至七岁的儿童。

4. 童女,三岁至七岁的女童。

5. 童蒙,七岁至十岁的儿童。

6. 童男,七岁至十岁的男童。

7. 童女,七岁至十岁的女童。

8. 少年,十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

9. 少女,十岁至十五岁的女青少年。

10. 青年,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

11. 青年男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男子。

12. 青年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女子。

13. 壮年,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人。

14. 壮士,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

15. 壮妇,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女子。

16. 中年,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人。

17. 中年男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男子。

18. 中年女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女子。

19. 老年,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20. 老者,七十岁以上的老年男子。

21. 老妪,七十岁以上的老年女子。

古代的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在古代社会,年龄和地位、尊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不同的称谓,也是对其社会地位和尊严的一种体现。

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从小孩到老者,每个年龄段都有着相应的责任和角色,这些称谓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古代称谓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是对年龄的尊重和关怀却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来更加尊重和关爱不同年龄段的人,让我们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尊重的社会。

总结,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

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襁褓:本指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世。

”《论语》周晬:小孩出生一周岁。

“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袁枚《祭妹文》)孩提:2~3岁的儿童。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孟子》龆、齿龀:又称龆龀,指儿童换牙,借指7~8岁,也称童龄、重龀、毁齿、龀年、髫龀。

“男人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龆齿。

”(《韩诗外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诸侯,女为邑君。

”《后汉书》“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列子》垂髫、总角、黄口:借指幼年儿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这院子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红楼梦》“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淮南子》幼学:指十岁。

“人生十年曰幼学。

”《礼》豆蔻年华:女子13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舞勺之年:13~15岁。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

”《礼》束发:男子15岁。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大戴礼》冠、加冠、弱冠:男子20岁。

二十体犹未壮,故曰“弱”;男子二十行冠礼,故曰“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王勃《滕王阁序》而立之年:30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论语》不惑之年:40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论语》花甲、花甲子、平头甲子、杖乡之年、耳顺之年、耆:指60岁。

“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唐事纪事》“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白居易《五八除夜诗》)“六十杖于乡。

”《礼》“六十曰耆。

”《礼记》“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下寿:60岁以下。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庄子》古稀(希)、致事之年:70岁。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长幼刚出生—赤子,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赤子之心比喻心地纯洁如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0-1岁—襁褓,《后汉书》昔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婴儿,婴可通膺,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2-3岁—孩提,“孩”通“咳”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孺,始能行曰孺7岁—悼,《礼记》“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

耄与悼,虽有罪不加刑焉”3-10岁左右—髫年,泛指幼童。

大约3-9岁的儿童未束发自然下垂的短发,“垂发”“黄发垂髫”“髫龄”,;龆年,泛指幼童。

儿童换牙的年龄,也作“龆龀”“童龀”“始龀”,《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换牙);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髫龀”。

皆泛指幼年10岁以下—黄口,雏鸟出生时嘴为黄色,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后世把十岁以下孩童皆泛称为“黄口”;10岁—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外傅,多指古代贵族子弟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即担负教养之责的保母相对,《礼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10左右-14岁—总角,10岁左右开始把头发收而结之叫“总角”,《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陶潜《荣木》“总角闻道,白首无成”12岁(女)—金钗之年,开始绾发戴钗,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13-14岁(女)—豆蔻年华,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13-15岁(男)—舞勺之年,男孩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礼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革命逸史序》“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15岁(男)—志学,《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束成发髻而成童,《礼记》“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唐·鲍溶《苦哉远行人》“去时始束发,今来发已霜”,宋·陆游《上执政书》“某小人生无他长,不幸束发有文字之愚”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5-20岁(男)—舞象之年/成童,男子15岁-20岁期间学习古武舞。

《礼记》“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用干戈之小舞”即可以上战场了。

成童或谓十二岁以上说法不一。

15岁(女)—及笄之年/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用笄盘起头发。

15岁-出嫁—待字,女子成年待聘,“待字闺中”。

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取字后就表明已经有了人家,《礼记》“女子许嫁,笄而字”;待年,女子留以待年长而聘,《后汉书》“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小者待年于国”),即女子待嫁的年岁。

摽梅之年,《诗经》“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即梅落后树上只剩下七成果实,“梅落而知时已晚”,《毛诗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比喻女子出嫁应当及时,更有《南齐书》“督劝婚嫁…摽梅息怨”官方督促男女婚嫁。

唐·郑世翼《看新婚》“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不知是谁家娇女,寄感摽梅。

”。

摽梅之年可喻大龄未婚女青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瓜字初分/二八年纪,《通俗编·妇女》“‘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

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南朝《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陆游《无题》“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20岁(男)—弱冠/冠岁/加冠/始冠/及冠/冠年,《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二十岁行冠礼并赐以字,以示成年,唐·孔颖达《五经正义》“体犹未壮,故曰弱也”,故称“弱冠”。

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束发”,韩愈《争臣论》“岩穴之士,闻而慕之。

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然后再戴上帽子,《说文》“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初刻拍案惊奇》“法善弱冠时,曾游括苍白马,出石室内,遇三神人”。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即二十出头。

七尺,《周礼》“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疏曰‘七尺谓年二十知者’”,六尺之孤指未成年,汉·郑玄注“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后汉书》“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何托?”。

20岁(女)—桃李年华,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

(桑榆比喻晚年,“桑榆晚景”。

夕阳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24岁(女)花信年华,花信即花开的消息,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古有“二十四番花信”之说,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即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

宋徐俯“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南唐《荆楚岁时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

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清《广群芳谱》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

每年8节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以花期最准的为代表,便有“24番花信风”之说: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清·戴赓保《百字令》“谁念冰雪聪明,华年廿四,花信风吹断”悼念女诗人阮恩滦二十四岁早逝。

30岁(男)—当立之年,《论语》“三十而立”。

“而”承接“三十”,“而立之年”则无所承接,把“而立”二字切出来单独用很牵强,不如说“当立之年”;立年,陶潜《饮酒》“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南史》“爰自总发,迄将立年”,魏征《九成宫醴泉铭》“皇帝爱在弱冠…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立,清·吴伟业《海虞孙孝维三十赠言》“始立何容减宦情?法曹有弟尚诸生”;始室,《礼记》“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壮室,《礼记》“三十曰壮,有室。

郑玄注‘有室,有妻也。

妻称室’”,《旧唐书》“壮室而仕,耳顺而退,取其中数,不过支三十年”,唐·蒋防《霍小玉传》“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宋·阮阅《增修诗话总龟》“李贺…不幸未壮室而终”;克壮,正当壮年,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40岁(男)—不惑之年,《论语》“四十而不惑”,《礼记》“四十曰强,而仕”,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50岁—知非之年,《淮南子》“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大衍之年,《周易》以五十根蓍草演算占卜的方法,原作“大衍之数”。

知命之年,《论语》“五十而知天命”;艾服之年,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五十曰艾,服官政”,“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后称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杖家之年,年过五十可以在家里拄拐杖,《礼记》“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

十年为一秩,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50-60岁—耆艾,《礼记》“五十曰艾,六十曰耆”,故耆艾指五六十岁。

60岁—花甲/花甲子,天支纪年以六十年为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又说指甲月白随着气血衰退会消失不见,故称“花甲”;平头甲子,白居易《除夜》“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平头意为不带零头的整数。

白居易曾以“平头六十”咏六十岁,后人以“甲子”代六十,遂用“平头甲子”作为咏六十岁的典故,陈合《寿贾师宪》“尽庞眉鹤发,天上千秋难老。

甲子平头才一过,未说汾阳考”;耳顺之年,《论语》“六十而耳顺”,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杖乡之年,《礼记》”六十杖于乡”;还历之年,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还历寿指61岁寿辰。

61岁—开七,七十纪数的开始,六十一岁曰开七,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华甲,華字可分为6个十字和1个一字64岁—破瓜,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

70岁—古稀,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从心之年,《论语》“七十而从心所欲”;杖国之年,《礼记》“七十杖于国”;致事之年/致政之年,辞去官职,也叫致仕,《周礼》“岁终…听其致事”;悬车之年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曰悬车,《资治通鉴》“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71岁—开八,八十纪数的开始,七十一岁曰开七,白居易《喜老自嘲》“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77岁——喜寿,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快80岁—望八,年将八十,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无憾,我意不充”80岁—杖朝之年,《礼记》“八十杖于朝”;伞寿,“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81岁—开九/九秩开一,一秩有十年;八旬进一,年龄是十年为一旬,生肖为十二年一旬88岁—米寿,因米字可以分为八十八三个字。

此外还有年事虽高仍能食饭之意80-90岁—耄耋之年,《礼记》“八十九十曰耋”,尤以九十岁称谓多,《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也泛指高寿;伞寿,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

五十:艾;快90岁—望九,年将九十,明·吴晋《与林茂之前辈书》“先生以望九之年,犹灯下书头字”90岁—鲐背之年,《释名·释长幼》“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鲵,鲵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柳宗元《愈膏肓赋》“鲐背鹤发成童儿”;九龄,《礼记注疏》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