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1
红 外 光 谱 法 (1)
➢ 1892年朱利叶斯(Julius)用岩盐棱镜及测热辐射计(电阻温 度计)测得了20几种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这是一个具有开 拓意义的研究工作,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光谱区。中红外光谱法又简称为红外光谱法。
3.1 引 言
3.1.4 红外光区的划分
➢ 近红外光区的吸收带(0.75 ~ 2.5µm )
主要是由低能电子跃迁、含氢原子团(如O-H、N-H、 C-H)伸缩振动的倍频吸收产生。该区的光谱可用来研究 稀土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并适用于水、醇、某 些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氢原子团化合物的分析。
3.1 引 言
3.1.2 红外光谱的特点
(2) 缺点
➢ 色散型仪器的分辨率低,灵敏度低,不适于弱辐射的研究
➢ 不能用于水溶液及含水物质的分析
➢ 对某些物质不适用:如振动时无偶极矩变化的物质,左右旋 光物质的IR谱相同不能判别,长链正烷烃类的IR谱相近似等。 复杂化合物的光谱极复杂,难以作出准确的结构判断,往往需与 其它方法配合。
3.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引 言
3.1.1 红外光谱的发展
➢ 1947年世界上第一台双光束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在美国投入使用,
这是第一代红外光谱的商品化仪器 。 ➢ 20世纪60年代采用光栅作为单色器,比起棱镜单色器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是第二代仪器,但它仍是色散型的仪器,分辨率、灵敏度还不够高,扫 描速度慢 ➢ 20世纪70年代,干涉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及计算机化色散型的仪 器的使用,使仪器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第三代仪器 ➢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用可调激光作为红外光源代替单色器,具 有更高的分辨本领、更高灵敏度,也扩大应用范围,这是第四代仪器 ➢ 现在红外光谱仪还与其它仪器如GC、HPLC联用, 更扩大了使用范围。 而用计算机存贮及检索光谱,使分析更为方便、快捷。
红外光谱-1
键两端原子电负性相差越大(极性越大),吸收 峰越强。
对称性差,偶极矩变化大,吸收峰强度大 红外吸收峰强度比紫外吸收峰小2~3个数量级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内部因素
偶极场效应 振动的偶合
氢键
空间效应
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长关系的曲线,即为红 外光谱,所以又称之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光区的划分
红外光区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波 长范围约为0.78-1000μm,为了便于描述, 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波数。
波数:σ,波长的倒数,每厘米的波长个 数,单位 cm-1
σ=1/(cm) = 104/ (m)
(2)与偶极矩的变化大小相关
原子的电负性:两原子电负性,峰强
偶极矩
振动形式: as s , 分子对称性:分子对称度高,振动偶极矩小。
1、红外吸收峰位置
小结
1 1 k 1307 k
c 2c
2、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1)、幅射体系发射的能量满足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分子在振动过程中有偶极矩的变化
c 2c
K - 力常数, - 折合质量
红外吸收光谱法—原理
振 动
E
h
E
h m
h
2
k
的 量
1 k 2c
子
化
cm1 1307 k
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能量的大小取决于键两端原子的 折合质量和键的力常数,即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
K与键长、键能的关系 1 1 k 1307 k
红外光谱(1)
红外光谱: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使得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
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长关系的曲线,即为红外光谱,所以又称之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物质吸收红外辐射应满足两个条件:1.红外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相当,才能满足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而产生吸收光谱。
2.必须是能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伸缩振动:以v表示,是沿着键的方向的振动,只改变键长,对键角没有影响,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高波数区。
弯曲振动或变形振动:以δ表示,为垂直于化学键方向的振动,只改变键角而不影响键长,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低波数区。
分子的红外活性:1.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性;例如:N2、O2、Cl2 均无红外吸收光谱。
2.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具有红外活性。
炔烃特点:1.键越强,力常数k越大,振动频率越高(波数值大)。
2.成键原子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低(波数值小)。
弯曲振动(C-H:1340cm-1)要比伸缩振动(C-H:3000cm-1)的振动频率小。
(C三N伸缩振动:2252cm-1)红外分析方法:1.液体样品:液膜法、溶液法;2.固体样品:压片法、调糊法、薄膜法;紫外吸收带的强度:A=-logI/I0=εcl(A:吸光度,ε摩尔消光系数, c: 溶液的摩尔浓度,l: 样品池长度.I0、I分别为入射光、透射光的强度)紫外-可见光谱: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10-800 nm的电磁波而产生的吸收光谱,简称紫外可见光谱。
(紫外光谱只适用于分析分子中具有不饱和结构的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分子轨道和电子跃迁类型:1.分子轨道可分为成键分子轨道、反键分子轨道和非键分子轨道。
2.电子跃迁主要是价电子吸收一定能量的光能由成键轨道跃迁到反键轨道,分子从基态变为激发态。
红外光谱分析1
O R C C=C 1685~1670
O R C ~1695
O
R C
~167
练习
• 试判断丁烯酮中碳氧、碳碳双键与1-丁烯、2丁酮中双键的红外吸收频率的高低。
O CH3CCH2CH3 O CH3CCH=CH2 CH3CH2CH=CH2
1720
1685 1623
1647
12~18105
8~12105
4~6105
• 力常数表示了化学键的强度,其大小与键 能、键长有关。 • 键能大,键长短,K值大,振动吸收频率移 向高波数; • 键能小,键长长,K值小,振动吸收频率移 向低波数。
•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基团频率出现 的范围:4000 670 cm-1 • 依据基团的振动形式,分为四个 区: • (1)4000 2500 cm-1 X—H 伸缩振动区 (X=O,N,C, S) • (2)2500 1900 cm-1 三键, 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 (3)1900 1200 cm-1 • 双键伸缩振动区 • (4)1200 670 cm-1 • X—Y伸缩, • X—H变形振动区
红外光谱分析
工作原理
• 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射线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 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形成这一分子 的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 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以对分子进 行结构分析和鉴定。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不停 地作振动和转动运动而产生的, • 分子振动的能量与红外射线的光量子能量正好对 应,因此当分子的振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发射 红外光谱,也可以因红外辐射激发分子而振动而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的能量不 是连续而是量子化的。但由于在分子的振动跃迁 过程中也常常伴随转动跃迁,使振动光谱呈带状。 所以分子的红外光谱属带状光谱。分子对称 伸缩振动
红外光谱集[1]
图10 PMMA、PAN、PVA 、 、
6. MMA、PAN、PVA . 、 、 在审视一张4. 在审视一张 .Poly(vinyl acetate) ( ) 的最强谱带, ⑴ 1740cm-1的最强谱带,是羰基伸缩振动的吸 的最强谱带 收 ; 的两条谱带是PVAc最特征 ⑵ 1240和 1020cm-1的两条谱带是 和 的两条谱带是 最特征 的吸收谱带,归属与-COOH3,中的 的吸收谱带,归属与 ,中的-COO-和和 O-CH-的伸缩振动; 的伸缩振动; 的伸缩振动 的谱带归属于甲基的变形振动。 ⑶ 1370cm-1的谱带归属于甲基的变形振动。由 的谱带归属于甲基的变形振动 于相连羰基的加强, 于相连羰基的加强,使得它比亚甲基的变形振 动谱带强得多。 动谱带强得多。
5.肯定法与否定法相结合 . 在审视一张4. 在审视一张 .Poly(vinyl acetate) ( ) ⑴ ⑵ 1740cm-1的最强谱带,是羰基伸缩振动的吸收; 的最强谱带,是羰基伸缩振动的吸收; 的最强谱带 1240和1020cm-1的两条谱带是 和 的两条谱带是PVAc最特征的吸 的两条谱带是 最特征的吸
7.PET . 的最强谱带,是羰基伸缩振动的吸收; ⑴ 1730 cm-1的最强谱带,是羰基伸缩振动的吸收; 1265和1110cm-1的两条谱带归属于 的两条谱带归属于-COOC-上C-O的 ⑵ 和 上 的 伸缩振动。上述谱带证明该聚合物为聚酯; 伸缩振动。上述谱带证明该聚合物为聚酯; ⑶ 3000 ~ 2800 cm-1及1450 ~ 1350 cm-1区域的谱带是由 CH2振动引起的; 振动引起的; 区域的谱带是由芳环上的C-H伸缩振 ⑷ 3100 ~ 3000 cm-1区域的谱带是由芳环上的 伸缩振 动引起的; 动引起的; 处的谱带是面外弯曲振动吸收; ⑸ 730 cm-1处的谱带是面外弯曲振动吸收; 处的谱带归属于芳环上两个相邻的CH变形振 ⑹ 873 cm-1处的谱带归属于芳环上两个相邻的 变形振 动; 间的谱带较弱, ⑺ 1620 ~ 1450 cm-1间的谱带较弱,可能与分子对称性有 关; 处的谱带是未反应羟基O—H伸缩振动引起 ⑻ 3540 cm-1处的谱带是未反应羟基 伸缩振动引起 的。
红外光谱分析1
伸缩振动的频率要稍高于对称伸缩振动。
13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 弯曲振动【面内弯曲振动(面内摇摆, 剪式振动)面外弯曲振动(面外摇摆, 扭曲振动)】原子核在垂至于键轴的 方向上振动,从外形上看如同化学键 弯曲一般,故称之为弯曲振动。又分 为面内弯曲振动(s或(s)面内摇摆, 剪式振动)面外弯曲振动(面外摇摆, 扭曲振动 )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 化学键的振动:1,化学键的振动 在保持整个分子 重心的空间位置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使分子内各 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运动,称为 化学键的振动。 • 2,化学键振动分类:伸缩振动(对称伸缩振动和不 对称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面内弯曲振动(面内 摇摆,剪式振动)面外弯曲振动(面外摇摆,扭曲振 动)】
22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 2分子振动的整体性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振 动光谱的全貌能反映分子整体结构特征,这 是分子振动光谱不同于紫外可见光谱的一个 显著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3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基本振动的理论数
简正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每个振动自由度相当 于红外光谱图上一个基频吸收带。 每种简正振动都有其特定的振动频率,似乎都应有相应的 红外吸收带。实际上,绝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 出现的峰数远小于理论上计算的振动数,这是由如下原 因引起的: (1)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 (2)相同频率的振动吸收重叠,即简并; (3)仪器不能区别频率十分接近的振动,或吸收带 很弱,仪器无法检测; 24 (4)有些吸收带落在仪器检测范围之外。
(2)红外光谱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对任何样 品的存在状态都适用(气、液、固)。 (3)红外光谱特征性高。由于红外光谱信息 多,可以对不同结构的化合物给出特征性的谱 图,从“指纹区”就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异同。 所以红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指纹光谱”可鉴定 同分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 (4)分析时间短。一般在10~30min内完成, 如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1s以内就可 完成多次扫描。为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效 地工具。 7
红外吸收典型光谱1
CH3
CH CH3
CH2
CH CH3
CH3
2,4-二甲基戊烷
CH3 CH3 CH CH3 CH2 C CH3 CH3
2,4,4-三甲基戊烷
CH3 CH2 C CH3 CH2 C CH3 CH3
2,4,4-三甲基戊烯-1
CH2 CH2 CH2 CH3
CH
C
己-1
(二)烯烃: 主要特征峰为 1.C-H振动
四 特征峰和相关峰
1 特征峰(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band): 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 收峰。见下图
氰基的特征峰
C N 2247 cm1
—CH=CH2的 特征峰
as 1 3090 cm CH 2
C C 1639 cm 1
CH 990 cm 1
5.芳氢面外弯曲振动—判断苯的取代形式 H 910 ~ 665cm 1 (s)
特点: (1)由于泛频峰强度较弱,2000~1667cm-1区间的泛频峰 是 C H 的倍频峰和合频峰,常与 C H 峰联用来鉴别芳环 的取代情况; (2) C H 常与该区域其他峰重叠而不易辨认,不作为主 要特征峰;
C H C H C H
7.影响吸收峰位的因素:
1)分子内部因素:
电子效应
空间效应
共轭效应使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诱导效应使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分子互变异构现象 氢键:分子内氢键和分子外氢键 费米共振 2)分子外部因素:物态效应和溶剂效应。结构解析时 一般做固态红外光谱(KBr压片)。
用一组相关峰来确定一个官能团的存在,是红外光谱解 析的一条重要原则。用光谱中不存在某官能团的特征峰来否 定某些官能团的存在,也是一个比较实用的解析方法。
红外吸收典型光谱1
(
H
三峰
)
810 ~ 750cm(1 强)
725 ~ 680cm(1 较强)
900 ~ 860cm(1 中强)
• 对取代(2个相邻H)
H 860 ~ 800cm(1 强,单峰)
1667 cm1
3. 多取代
5H 730~770cm-1 4H 735~770cm-1 3H 750~810cm-1 2H 800~860cm-1 1H 860~900cm-1
峰(或解释红外光谱基频峰数目少于振动自由度的原因)?
4.吸收峰的强度:指的是红外光谱上吸收峰的相对强度。 与下列因素有关:
1)官能团的极性:极性↑→偶极矩µ↑→Δµ↑→吸收峰强 度↑; 2)与跃迁几率有关:跃迁几率↑→吸收峰强度↑; 3)与振动形式及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有关:
5.吸收峰的位置:是红外光谱解析过程中第一位参数,由 于受内部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同一官能团的相同振动形式, 其峰位也有变化。 1)基频峰:是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其振动能级由
在光谱解析中,常将芳环在910~665cm-1区间出现的吸 收峰,笼统归属为苯环的芳氢面外弯曲振动峰,但实际上, 720~665cm-1区间出现的吸收峰应为苯环骨架面外弯曲振
动峰( C)C。
5H 730~770cm-1 4H 735~770cm-1 3H 750~810cm-1 2H 800~860cm-1 1H 860~900cm-1
异丙基:
s C
(CH
3
)2
等强度裂分为
1385cm1和
1375cm1双峰
叔丁基:
s C
(CH
3
)3
不等强度裂分为
1395cm1和
1365cm1双峰
波谱--红外光谱 (1)
2、对于多原子分子来说,情 况比较复杂
4 常用术语
(1)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红外线,振动能级从基态跃 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产生的吸收峰 (即V=0 → 1产生的峰)
基频峰的峰位等于分子的振动频率 基频峰强度大——红外主要吸收峰
(2)倍频峰:分子的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二振动激发态、 第三振动激发态等高能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即V=0→V=2, 3- - -产生的峰)
偶极矩是电荷与正负电荷中心之间距离的乘积(μ=q·d), 单位为C·m。偶极矩是向量。μ越大,键(或分子)的极性 越强。
双原子分子,分子的偶极距就是键的偶极距。 多原子分子的偶极距是分子中各个共价键的偶极距的向量和。
2 分子的振动模型
对简单的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可以用谐振子模型来模拟双 原子分子的化学键的振动类似于连接两个小球的弹簧。
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光
振动能级跃迁
研究 范围
不饱和有机化合物 共轭双键、芳香族等
几乎所有有机化合物; 许多无机化合物
特色
反映发色团、助色团的情况
反映各个基团的振动及转 动特性
图谱比较
A
紫外:用A表 示吸收光的程 度,波长为横 坐标
红外:用T%
来表示吸光强
T%
度,光的性质
用波长或波数
表示
λ (λ)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 共轭体系中, C=C 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强度增大,对 称性越差,吸收峰越强,完全对称,不出现吸收峰
=CH =C-H弯曲振动 1000~650cm-1 处有强吸收峰 ——鉴定烯烃取代基类型最特征的峰
3080-3030 cm-1
RCH=RCH 反式 顺式 RCH=CH2 990~970 690 990、910两个强峰
第二章红外光谱 (1)
2. 振动偶合
分子中如果两个基团相邻而且它们的振动频率相近时,会 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原有基团振动的频率、吸收强度发生 变化,这种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3. 费米共振
当倍频或组频与某种基频接近时,会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强 的吸收带或发生峰的裂分,这种相互作用称为费米共振。
费米共振
C--H C=O
图2.7 正戊醛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CH3 CH3CCH2CH2CH3 CH3
CH3的弯曲振动
弯曲
伸缩
CH2CH3
CH2
CH3
小结
分析烷烃主要3000-2800,和1460,1380 cm-1 结构类型主要依据1460 cm-1和1380 cm-1两个谱带: 1. 1380 cm-1是单峰且峰高相对较小,可能为直链; 2. 1390 cm-1、1380 cm-1双峰,则有-CH(CH3)2 或-C(CH3)3 结构; 3. 1380 cm-1为强峰与1460 cm-1 相当,结构含支链多;
结论:
产生红外光谱的必要条件是: 1. 红外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相 当,才能满足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 量,而产生吸收光谱。 2. 必须是能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 能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几个概念
1. 跃迁类型
基态向高能态的跃迁可分为几种类型:
⑴ 基频跃迁
一般情况下分子的振动能级处于基态(=0),根据跃迁 条件,只有=0 → =1的跃迁才是允许的。这种跃迁称 为基本跃迁,跃迁时相应的吸收频率称为基频。
OO C CCH CH 3 3 CH CH 3 3
C=O (cm-1)
1663
1686
1693
H3C
O
H3C
O CH3
第1章 红外光谱
cm-1 ,这是由νC=O的1774cm-1和C苯基-C羰基的弯曲振动频率
(880-860cm-1)的倍频之间发生费米共振而产生的。
1.3 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纵坐标为吸收强度 ,透过率(T %) 或吸光度(A)
红外光谱图:
横坐标为吸收峰的 位置。用波长λ ( m )或 波数1/λ 单位:cm1
可以用峰数,峰位 ,峰形,峰强来描 述。
d. 费米共振:基频和它自己或与之相连的另一 化学键的某种振动的倍频或合频的偶合。
e. 振动偶合:当分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 基团与同一原子连接时,其振动发生分裂, 形成双峰,有伸缩振动偶合,弯曲振动偶合, 伸缩与弯曲振动偶合。
举例:
苯甲酰氯(
O C Cl
)的吸收谱带上有两个1773 cm-1和1736
C=0 1680cm-1 ;
供电子基:含N,S原子的官能团,烷基等。 吸电子基:卤素原子、含氧原子官能团等。
b. 共轭效应
共轭引起C=O双键极性增强,双键性降低,吸 收频率降低,强度提高,共轭体系中的苯环或双 键的吸收频率也向低波数移动。
O O C C O O C C CH CH 3 3 O O C C CH CH 3 3 O O C C
多原子分子振动模型多原子分子的振动要比双原子复杂有多原子分子的振动要比双原子复杂有3n3n66非线性分非线性分子或3n3n55个振动线性分子自由度对应于个振动线性分子自由度对应于3n3n66或或3n3n55个振动并不是每个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个振动并不是每个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偶极距发生变化的振动才会产生红外吸收这样的振动为才会产生红外吸收这样的振动为红外活性振红外活性振动动振动过程中偶极距变化越大吸收向高频移动并且强度振动过程中偶极距变化越大吸收向高频移动并且强度增加
波谱分析-第二章 (红外光谱)(1)
v = 1303
5.1 (1 + 35.5) 1× 35.5
1/2 -1 cm = 2993
C—C C=C
k ~ 5 N· cm-1 k ~ 10 N· cm-1
= 1193 cm-1 = 1687 cm-1
C≡C
C—H
k ~ 15 N· cm-1
1/2
K (m1 + m2) 1 1/2 v = 1303 (K / u ) = m1m2 2πc
K:力常数,m1 和 m2 分别为二个振动质点的质量数
吸收频率随键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键连原子的质 量增加而减少。化学键力常数:单键—4~8 双键— 8~12 叁键—12~18 利用实验得到的键力常数和计算式,可以估算各种类 型的基频峰的波数
四
五 六
λ
10-8
10-6 10
10-4 400 800
10-2
100
102 cm nm um
γ射 线
X射 线
紫 外 光
可 见 光
红外光 IR 微波
无线电波
1 cm = 107nm
1cm = 104um
通常的红外光谱频率在4000~625cm-1之间,正是一般 有机化合物的基频振动频率范围,可以给出丰富的结构信息: 谱图中的特征基团频率可以指出分子中官能团的存在;全部 光谱图则反应整个分子的结构特征。除光学对映体外,任何 两个不同的化合物都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
(二)简偕振动
分子是由各种原子以化学键相互连接而生成。可以用 不同质量的小球代表原子,以不同强度的弹簧代表各种化
学键,它们以一定的次序互相连接,就成为分子的近似机 械模型。这样就可以根据力学定理来处理分子的振动。
红外光谱1
C≡C
0.116
836.8
15.6
2100~2600
μ :μ ↓,(v)↑,红外吸收信号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注 意:
双原子分子并非理想的谐振子, 经典力学导出的波数 计算式为近似式。
原因:振动能量变化是量子化;
分子中各基团之间、化学键之间会相互影响,即分子 振动的波数与分子结构(内因)和所处的化学环境(外因)
决定峰强的因素
(1) 基频峰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振动过程中 的偶极矩的变化。
偶极矩的影响因素: 原子的电负性 化学键的振动形式 分子的对称性:对称性高,峰强大 氢键的形成:变强变宽 与偶极矩大的基团共轭:增加峰强 振动耦合和费米振动:增加峰强
(2)倍频峰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跃迁几率。
简正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每个振动自由度
相当于红外光谱图上一个基频吸收带。
设分子的原子数为n, 对非线型分子,理论振 动数=3n-6 如 H2O 分子,其振动 数为3×3-6=3 对线型分子,理论振 动数=3n-5 如 CO2 分子,其理论 振动数为3×3-5=4
注 意:
实际上,绝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的峰数远小
分子质心保持不变, 整体不转动,每个 原子都在其平衡位 置附近做简谐振动, 其振动频率和相位 都相同,即每个原 子都在同一瞬间通 过其平衡位置,而 且同时达到其最大 位移值。
16
伸缩振动
沿轴振动,只改变键长,不改变键角
对同一基团,不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要稍高于对称伸缩振动。
变形振动(又称弯曲振动或变角振动)
3.2.3 吸收谱带的强度和形状
宽峰 吸收峰的形状
尖峰
肩峰 双峰
峰强的表示方法
图谱分析 红外光谱1
N-H
伯胺和仲胺
(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
C-N C = N
胺 亚胺和肟
C≡N
腈
2260-2240 m-s
X = C = Y 丙二烯, 乙烯酮, 异氰酸盐(酯),异硫氰酸 2270-1940 盐(酯) N = O 硝基(R-NO2) 1550 和1350 S-H S = O 硫醇 亚砜 2550 1050
s
w s
砜, 磺酰氯, 硫酸盐, 磺胺
1375-1300 和 13501140
1400-1000
s
C-X
氟
s
氯
溴和碘
23
785-540
< 667
s
s
SKLF
图3.11 化学键的吸收带
24
SKLF
表 3.3化学键的主要吸收值
O-H N-H C-H C≡N 3400 cm-1 3400 3000 2250 C≡C C=O C=C C-O 2150 cm-1 1715 1650 1100
图3.9 C=O 和 C=C 吸收带强度的对比
19
SKLF
O-H N-H
3650-3200cm-1 3500-3300cm-1
图3.10 O-H 和 N-H吸收峰形状的对比
20
SKLF
振动类型 C-H 烷类 -CH3 -CH2- 烯烃 (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 (弯曲) (伸缩振动)
频率 (cm-1) 3000-2850
C-H C-C C-O 1100cm-1 C-Cl 750cm-1 C-Br 600cm-1 C-I 500cm-1 3000cm-1 1200cm-1
折合质量 μ逐渐增加
12
SKLF
红外光谱1部分
第二章 红外光谱(高校教师研究生班)红外光谱(IR):一种分子吸收光谱,又称为分子的振—转光谱。
当用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某一物质时,该物质就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光的光能,并将被吸收的光能转化为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
以波长为横坐标,百分吸光率或百分透过率为纵坐标把谱图记录下来,就可以得到该物质的红外光谱。
表2.1 红外光谱的分类大多数的有机化合物和许多无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的振动基频都出现在中红外区。
中红外的吸收光谱在化合物的构造解析和定量分析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中红外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用频率表示红外光谱不方便,通常用波数〔cm -1〕表示,波数与波长的关系为:波数[cm -1] =波长410 波长的单位是微米(µm); 1cm=104µm 即1 cm 内有多少个波数2.1 根本原理2.1.1 分子的振转光谱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各种运动状态都有一定的能态。
分子的总能量为:E = E 0+ E 平 + E 转 + E 振 + E 电E 0—分子的内能,其能量不随分子的运动而改变。
E 平——是温度的函数,平动时不产生偶极矩的变化,无红外吸收。
所以红外光谱只与分子的转动能、振动能和分子内电子的运动能有关。
分子可以吸收红外光的辐射能从低能态跳到高能态,但不是任意的,必须满足量子化条件〔选律〕。
不管是振动能还是转动能,都有能级差〔 〕,只有当辐射光光子的能量正好等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时,分子才能吸收辐射能从低能级跳到高能级,产生吸收光谱。
振动能级的= 0.5~1 eV, 中红外光的辐射能正好在此X 围。
当振动发生时总伴随有转动能级产生,所以,IR 光谱称为振—转光谱。
2.1.2 双原子光谱的振动光谱对于双原子分子(以HCl 为例),可看把两个原子看成质量不等的两个小球m 1和m 2 ,把它们的化学键类比为质量可以不计的弹环,两原子在平衡位置的振动可以近似为简谐振动,根据虎克定律,简谐振动的频率为: μκπυ21= 〔2.1〕 用波数(cm -1)表示为: υ〔cm -1〕=μκπc 21 〔2.2〕 E E m 12m式中: C —光 速κ—力常数 [单键约为5×102 N ·m -1;双键和三键是单键的2倍或3倍]μ—折合质量:μ= m 1·m 2 / m 1+ m 2 [ m 1、m 2 是两个原子的质量〔克〕]:130421=c π; κ=5.1 〔毫达因/埃〕; 972.05.3515.351=+⨯=μ〔HCl 〕 根据[2.2]式: υ(cm -1) = 1304972.01.5=2990 [cm-1] 实际测得HCl 分子的H 、Cl 伸缩振动频率为2886cm -1。
红外光谱 (1)
(六)双键的对称伸缩振动区(1680~1500 cm-1)
(七)C-H弯曲振动区(面内)(1475~1300 cm-1)
(八)C-O伸缩振动区(1300~1000 cm-1)
(九)C-H弯曲振动区(面外)(1000~650 cm-1)
四、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乙基苯的红外光谱图
νC-H
990~970
690
990、910两个强峰
倍频峰:1850 ~1800 cm-1 和 1800 ~1780 cm-1
1-辛烯
as CH 2960 3 s CH 2870
3
s CH 1379
3
as CH 2925 2
(CH ) n 725
2
CC-H 3079
s CH 2850 2
CC1642
as CH 3
1450
CH CH 910
2
CH CH 994
2
炔烃
CCH:3300 ~3200cm-1 炔烃的特征
CC:2300~2100 cm-1 较弱的尖细峰
末端: 2140~2100 cm-1 不对称二取代: 2260~2190 cm-1
δCCH:700 ~600cm-1 强宽峰 δCCH:1300 ~1220cm-1 倍频峰 CC 与其它基团共轭时,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
第一章 红外光谱
第一节 概述
1
红外光与红外光谱
2
红外光谱图
3
IR与UV的区别
一、红外光与红外光谱
1.红外光:波长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光。
x
紫外光区 可见光区 近红外光区
中红外光区 远红外光区
0.005 nm 0.1nm 4nm
红外光谱-1
3. 炔烃 VC≡C 2250cm-1 4. 芳烃 C=C 1660~1450cm-1 =CH 3110~3010cm-1 =CH 900~690cm-1
“定位峰”
V≡C-H 3340-3300cm-1
≡C-H 680-610cm-1
(芳环碳碳骨架伸缩振动)
5. 醇、酚类化合物
V-OH 3650~3600cm-1 (游离) 尖峰 V-OH 3550~3200cm-1 (缔合) 宽峰 VC-O 1260~100cm-1
醇羟基: 游离态 3600~3640cm-1
二聚体 3500~3600cm-1
多聚体 3200~3400cm-1
羧酸及胺类等化合物, 分子间形成氢键后, 其相应吸收频 率均移向低波数. 当羰基是氢键受体时, 其羰基特征吸收 频率向低频移动 40~60cm-1
3. 环的张力 一般而言, 环的张力增大时, 环上有关官能团的吸收频率逐 渐升高。
5. 振动的偶合
分子内两基团位置很近并且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时, 它们之
间发生强相互作用, 结果产生两个吸收峰, 一个向高频移动, 一个向低频移动。
五. 红外吸收峰的强度 红外吸收强度取决于跃迁的几率: 跃迁几率 ab
2
Eo
2
2
ab
跃迁偶极矩
E o 红外电磁波的电场矢量
强度决定于振动时偶极矩变化大小。偶极矩变化愈大,吸收 强度愈大;偶极矩变化愈小,吸收强度愈小;没有偶极矩变 化, 则不产生红外吸收。 例:VC=O 吸收强度大于 VC=C 收峰很弱。 吸收强度的表示: vs (ε > 200)、s(ε = 75~200)、 m(ε = 25~75)、w(ε = 5~25)、vw(ε < 5)。 六.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 1. 烷烃 C-H 2900~2850cm-1 C-H 1465~1340cm-1 CH3 1380cm-1
第1章红外光谱详解
一、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1.1 红外光:波长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光。 中红外光区
x紫外光区
近红外光区 可见光区 远红外光区
0.005 nm 0.1nm
4nm 400nm760nm
2.5µ m
25µ m
1000µ m
13000cm-14000cm-1 400cm-1 25cm-1
d. 费米共振:基频和它自己或与之相连的另一 化学键的某种振动的倍频或合频的偶合。
e. 振动偶合:当分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 基团与同一原子连接时,其振动发生分裂, 形成双峰,有伸缩振动偶合,弯曲振动偶合, 伸缩与弯曲振动偶合。
举例:
苯甲酰氯(
O C Cl
)的吸收谱带上有两个1773 cm-1和1736
振动。
(1). O-H
醇与酚:游离态--3640~3610cm-1,峰形尖锐中等强度
缔合--3300cm-1附近,峰形宽而钝 羧 酸:3300~2500cm-1,中心约3000cm-1,谱带宽
S,对应醇、酚、羧酸、胺、亚胺、炔烃、烯烃、
(2) . N-H
胺类: 游离:3500~3300cm-1, 缔合—吸收位置降低约100cm-1
面内弯曲振动的频率>面外弯曲振动的频率
甲基的振动形式
伸缩振动 甲基: 对称 υs(CH3) 2870 ㎝-1 不对称 υas(CH3) 2960㎝-1
弯曲振动
甲基:
对称δs(CH3)1380㎝-1 不对称δas(CH3)1460㎝-1
1.5 小结
红外振动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伸缩振动频率高于弯曲振动,对称振 动频率低于不对称振动频率,只有偶 极距变化的振动才有红外吸收,反之 则无。键的振动频率与键常数、折合 质量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外光谱区的分类 红外光谱区的分类 红外光谱区在可见光区与微波区之间, 红外光谱区在可见光区与微波区之间 , 其波长范 围一般为700 nm~1000µm。 围一般为 。
红外光谱区的划分
名 称 近红外区 中红外区 远红外区 λ/µm 0.75~2.5 2.5~50 50~1000 σ /cm-1 13333~4000 4000~200 200~10 能级跃迁类型 O-H、N-H、 、 、 C-H键的倍频吸收 键的倍频吸收 分子中原子的 振动及分子转动 分子转动 晶格振动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1. 官能团区和指纹区(中红外区) 官能团区和指纹区(中红外区) ☆★☆官能团区 官能团区4000cm-1~1500cm-1 ★ ☆★☆官能团区 伸缩振动吸收带 基团的特征吸收峰 分为三个区域 X-H - 4000cm-1~2500cm-1 O,N,C , , 叁键和累积双键区 2500cm-1~2000cm-1 C=O、C=C、C=N、N=O 、 、 、 2000cm-1~1500cm-1 C=O: 1870cm-1~1600cm-1 :
倍频峰: 由基态跃迁至第二、 三振动能级所产生的 倍频峰 : 由基态跃迁至第二 、 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合频峰和差频峰: 合频是两种振动的基频之和, 差 合频峰和差频峰 : 合频是两种振动的基频之和 , 频则为两者之差。 频则为两者之差。 例如: 基频为v 的两个峰, 合频峰为v 例如 : 基频为 1 和 v2 的两个峰 , 合频峰为 1+v2 , 差 频峰为v 频峰为 1-v2。 倍频、合频和差频称统为泛频,弱蜂。 倍频、合频和差频称统为泛频,弱蜂。 泛频峰的存在使光谱变得复杂, 泛频峰的存在使光谱变得复杂 , 但同时也增加了红 外光谱对分子结构的特征性。 外光谱对分子结构的特征性。 例如, 取代苯的泛频蜂出现在2000cm-1~1677cm-1 , 例如 , 取代苯的泛频蜂出现在 主要是由于苯环的面外弯曲振动的倍频峰等所构成 特征性很强, 的 , 特征性很强 , 可用于鉴别取代基在苯环上的取 代位置。 代位置。
K 3610 = 1303 0.941
K=7.21N.cm-1 =
键的力常数K等于 答:O-H键的力常数 等于 - 键的力常数 等于7.21N.cm-l。
由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不同, 由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不同 , 化学键连接的两原 子折合质量和化学键的力常数各不相同, 子折合质量和化学键的力常数各不相同 , 就会出现不 同的吸收频率,因此, 同的吸收频率 , 因此 , 不同的化合物各有其特征的红 外光谱。 外光谱。 2.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伸缩振动
指纹区1500cm-1~600cm-1 指纹区 指纹区可以表示整个分子的特征, 指纹区可以表示整个分子的特征 , 用来鉴别烯烃的 取代程度、提供化合物的顺反构型信息; 取代程度、提供化合物的顺反构型信息;确定苯环的取 代基类型等。 代基类型等。
峰①~④基本相同 ④ -CH3、-CH2-四个以 四个以 上的-CH2上的 峰④ 720cm-1 峰⑤ 2247cm-1 -C≡N
3.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图
振动和转动光 谱带。 谱,谱带。 T透过率
比较, 的特点 的特点: 频率范围小 频率范围小、 与UV比较,IR的特点:IR频率范围小、吸收峰数目 比较 吸收曲线复杂、吸收强度弱。 多、吸收曲线复杂、吸收强度弱。 ★IR峰出现的频率位置由振动能级差决定 峰出现的频率位置由振动能级差决定 ☆★吸收峰的个数与分子振动自由度的数目有关 ☆★吸收峰的个数与分子振动自由度的数目有关 ☆★☆吸收峰的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振动过程中偶极 ☆★☆ 吸收峰的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振动过程中偶极 矩变化的大小和能级跃迁的几率 C=O、Si-O、C-Cl、C-F 、 - 、 - 、 - 等基团极性较强, 等基团极性较强,其吸收较强 C-N,C-H - , - 等极性较弱的基团, 等极性较弱的基团,吸收谱带的强度较弱
红外光谱特点
1)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 )红外吸收只有振 转跃迁 能量低; 转跃迁, 2) 应用范围广 : 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 , 几乎 ) 应用范围广: 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 所有有机物均有红外吸收; 所有有机物均有红外吸收; 3) 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 : 通过 谱的波数位置 、 ) 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 通பைடு நூலகம்IR谱的波数位置 谱的波数位置、 波峰数目及强度确定分子基团、分子结构; 波峰数目及强度确定分子基团、分子结构; 4)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 5)固、液、气态样均可用,用量少、不破坏样品; ) 气态样均可用,用量少、不破坏样品; 6)分析速度快。 )分析速度快。 7) 与色谱等联用 ( GC-FTIR ) 具有强大的定性功能 。 ) 具有强大的定性功能。
12 ×1 A= ≈ 0.923 12 +1
代入公式, 代入公式,得:
5 −1 −1 σ = 1303 cm = 3030cm 0.933
键的振动频率为3030cm-1 。 答 : C- H键的振动频率为 - 键的振动频率为
化学键的力常数K与基频吸收波长的换算: 化学键的力常数 与基频吸收波长的换算: 与基频吸收波长的换算 已知醇分子中化学键O- 伸缩振动吸收峰位于 例2 已知醇分子中化学键 -H伸缩振动吸收峰位于 2.77µm,计算 -H键的力常数 。 键的力常数K。 ,计算O- 键的力常数 伸缩根动吸收峰的波数为: 解:O-H伸缩根动吸收峰的波数为: - 伸缩根动吸收峰的波数为 σ=(104/2.77)cm-1=3610cm-1 = 两原子的、折合质量为: A=(16×1)/(16+1)=0.941 两原子的、折合质量为: = × = 代入公式: 代入公式:
µ =δ ⋅r
偶极矩的变化。 偶极矩的变化。
只有能够引起偶极矩变化的振动, ☆只有能够引起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产生共振吸 等对称分子, 收 。 像 N2 , O2 , Cl2 等对称分子 , 由于两原子核外电 子云的密度相同, 负电荷中心重合, 等于0, 子云的密度相同 , 正 、 负电荷中心重合 , 等于 , 故 振动时没有偶极矩的变化,不吸收红外辐射, 振动时没有偶极矩的变化,不吸收红外辐射,不能产 生红外吸收光谱。 生红外吸收光谱。
如果波长以µm为单位, 如果波长以 为单位,而 1µm=10-4cm,波长与 为单位 = , 波数的关系为: 波数的关系为: 4 −1
1 10 σ / cm = = λ / cm λ / µm
它表示1cm的 波数是波长的倒数,常用单位是 的 波数是波长的倒数,常用单位是cm-1,它表示 距离内光波的数目。 距离内光波的数目。 例如λ= 的红外光, 例如 =50µm的红外光,用波数表示为: 的红外光 用波数表示为:
v
弯曲振动 面内弯曲振动
δ
弯曲振动 面外弯曲振动
γ
分子振动形式与红外吸收
实际观察到的红外吸收峰的数目,往往少于振 实际观察到的红外吸收峰的数目, 动形式的数目,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动形式的数目,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1)不产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没有红外吸收 , 不产生 不产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没有红外吸收, 不产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没有红外吸收 红外吸收峰。 红外吸收峰。 (2)有的振动形式不同 , 但振动频率相同 , 吸收峰在 有的振动形式不同, 但振动频率相同, 有的振动形式不同 红外光谱图中同一位置出现,只观察到一个吸收峰, 红外光谱图中同一位置出现,只观察到一个吸收峰, 这种现象称为简并。 这种现象称为简并。 (3)吸收峰太弱 , 仪器不能分辨 , 或者超过了仪器可 吸收峰太弱, 仪器不能分辨, 吸收峰太弱 以测定的波长范围。 以测定的波长范围。
分子的振动形式
1.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双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谐振子,根据胡克定律: 双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谐振子,根据胡克定律:
N σ= 2πc
12 A
Ar,1 ⋅ Ar,2 K A= Ar,1 + Ar,2 A
K σ = 1303 A
已知C- 键 看作双原子分子 看作双原子分子)的力常数为 例1已知 -H键(看作双原子分子 的力常数为 已知 K=5N.cm-1,求C-H键的振动频率。 = 键的振动频率。 - 键的振动频率 原子和H原子的折合质量为 解:C原子和 原子的折合质量为: 原子和 原子的折合质量为:
基团频率 -CH3基团的化合物,总是在频率 基团的化合物,总是在频率2800cm-1~ 3000cm-1附近出现吸收峰。 附近出现吸收峰。 特征频率: 通常把这种能代表某种基团存在, 特征频率 : 通常把这种能代表某种基团存在 , 并 有较高吸收强度的吸收峰称作特征吸收峰, 有较高吸收强度的吸收峰称作特征吸收峰 , 所对 应的频率称为特征频率。 应的频率称为特征频率。
基频的定义: 基频的定义 : 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 态时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称为基频峰, 态时产生的吸收峰 称为基频峰 , 相应的频率称 为基频。 为基频。 一般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几率较大, 一般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几率较大 , 所以基频吸收的强度也较大。 所以基频吸收的强度也较大。 IR谱带的强度用 谱带的强度用s(strong, 强 )、 m(middle, 谱带的强度用 , 、 , 中等)、 中等 、 w(weak,弱)、vw(very weak,极弱 表 , 、 , 极弱)表 示。
荧光和磷光分析应用
痕量分析 荧光的激发I 越大, 越大 灵敏度越高。 越大, 荧光的激发 0越大,F越大,灵敏度越高。通过使 用激光光源,荧光定量分析的灵敏度甚至可达10 用激光光源,荧光定量分析的灵敏度甚至可达 14 mol/L。 。 使用激光光源的荧光分析法又称激光诱导荧光。 使用激光光源的荧光分析法又称激光诱导荧光。 随着光源强度增加, 随着光源强度增加,同时会使溶剂的拉曼散射增 加,应注意其与荧光峰的区别,即荧光发射峰不 应注意其与荧光峰的区别, 随激发波长而变,拉曼散射峰随激发波长而变化。 随激发波长而变,拉曼散射峰随激发波长而变化。 使用荧光探针, 使用荧光探针,可以实现本身不发荧光的特定成 分分析。根据待测组分的特性,除直接荧光法外, 分分析。根据待测组分的特性,除直接荧光法外, 还可以采用荧光猝灭法进行痕量分析。 还可以采用荧光猝灭法进行痕量分析。对于多组 分试样,可以经色谱分离后进行柱后衍生-在线荧 分试样,可以经色谱分离后进行柱后衍生 在线荧 光检测,或采用同步荧光等手段进行多组分同时 光检测, 定量。 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