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类文本阅读王秀

合集下载

2016-2017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7年赤峰市高二年级学年联考试卷语文―、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粹、乡土中国的“活化石”,也是人们现代乡愁的有效“消纳地”。

近年来,尽管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外援性力量都积极介入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但由于“不在场”,外部力量无法有效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

这是传统村落保护难以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原因。

②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

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官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

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

③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

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

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④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

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

广西南宁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广西南宁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1~3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伴随着人们采纳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进行媒介信息传播,人类进入了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更,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供应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

习近平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干脆关系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平安和政权平安。

为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主流媒体必需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实现宣扬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一是重视网络主流话语创新。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取得并非一劳永逸,必需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性、时效性和创建性,从而不断提升其公信力和接受度。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网络主流话语的说明力和影响力,更好地赢得和巩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是完善网络空间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要依据网络环境的变更和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刚好做出更新、调整和完善,用法律明确规范各种思想传播的界限,确保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平安。

各级执法部门应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对通过互联网散布威逼国家平安、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危害社会安定等内容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三是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

我们应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熟识世界互联网发展状况,在坚决捍卫我国网络空间主权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国际上的认同度。

我们既要擅长运用网络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又要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议题设置实力,扩大我国在全球网络治理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四是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

我们应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主动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科学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信息传播手段,打通“报、网、端、微、屏”等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化,从而牢牢驾驭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辽宁省锦州市二中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锦州市二中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探讨,阐明白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探讨体系规范,学科意识突出。
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探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谓泽被后世。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就在肯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留意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和文学风格的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风格。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 “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行期,传奇命脉,至斯以 绝”。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定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小说史探讨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领先阐明白小说概念的内涵。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 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起先留意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 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全部”“人人”等),看它是否有随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也许”“必定”“可能”“好像”“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定、已然与未然,说法肯定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凡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性,现代人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大都有着不可避免的距离感和生疏感。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一问题尤甚。

自近代以来,“古今中西”的取法向度一直影响着现代化进程。

回顾历史,在遭遇民族危亡的关头,我们采取了诸多效法西方的应对策略。

这导致我们从态度上、思想上、行动上,都呈现出了忽视乃至敌视自身文化传统的倾向并形成了很强的社会潮流。

这其中,既包括像“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割断,也包括“文革”对古代文化大肆破坏。

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民众接续文化传统的呼声日渐高涨。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日益深切地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深处的精神理念、审美意境、伦理道德,以某种文化符码的方式悄然隐没在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当中。

对于现代人而言,物质领域的不断丰沛并没有完全涵盖人的所有需求与向往。

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消费与娱乐的不断升级,并不意味着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充分满足与实现。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冲突隔阂在现代化的当下,甚而愈加显明。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并且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引发了强烈的震荡。

从《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文化传统在现代传播媒体的助力下,以一种更加朴实真切的方式,进入到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拓展了当下的精神空间。

就普通人而言,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当然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精华”而非“糟粕”。

我们当今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传统文化当中,那些富含正义、善意、智慧等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正向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那些对于社会的文明稳固,具有积极作用的因素。

广东省清远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清远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原则,与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迥然不同。19世纪英国闻名的首相帕麦斯顿有一句国际关系界耳熟能详的名言,即“没有恒久的挚友,只有恒久的利益”。这句名言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也是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外交实践与西方国家具有明显的区分。中国的国际问题探讨者应当首先具备必要的战略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敢于为当今动荡、纷扰的国际事务供应一系列深具中国才智的解题思路,乃至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在当今我们努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对外交往中自觉地把“义”与“利”的理念统一起来,自觉地把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相协调,亦是“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价值原则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敏捷运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阅读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说明的含意放在被说明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说明是否与全文保持一样。
550
7641
游客夜游体验活动图
(数据中国旅游探讨院夜间旅游专项调研)
材料三:
为更好地满意群众的生活需求,改善“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旅游短板,多地明确要丰富夜间旅游、文化产品。天津、济南、西安等城市从自身历史、风貌、人文特色等因素动身,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在夜间策划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戏曲、影视、读书会等文艺活动;北京、西安、成都等多地激励电影院、博物馆、书店、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以及景区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石家庄还放宽对文化消遣场所经营服务项目审批条件的限制,激励夜间文娱活动的绽开。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宣纸上留下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

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

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

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

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

据说,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并说:“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我希望去写我的画。

”他还说:“艺术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写一幅画,你也可以去画一首诗。

”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中国书法的抽象线条艺术心悦诚服。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

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而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

___-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___-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___-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南宁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一)语文试题2017.9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

无论___、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改写: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而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为讲述的故事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因此,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

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

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2017-2018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4月测试题高二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题(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唐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6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十块钱一天
于心亮
父亲跟着街坊去干活。街坊说了,五十块钱一天,就是收花生、苞米和豆子。父亲说五十块就五十块,不就是收庄稼吗简单。该刨的用锄头刨,该割的用镰刀割,该捆的用绳子捆,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无非出上点力气。
除此以外,现代传播还给书法艺术带来许多困惑。在网络传播当中,由于信息量太大,反而给接受信息者造成了选择痛苦。一方面,网络之中缺少真正原创性和经典性的东西;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引开人们的思路,导致阅览的无序性和平面化。由于网络信息缺乏深度和广度,容易产生快餐文化。如果创作的书法作品还未面世,就利用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就有可能使书法艺术成为“泡沫”。如今,一些书法家难耐寂寞,更缺少一种中国书法所需要的古、淡、远、寂的艺术精神,这与信息传播过快有一定关系。
(摘编自章剑华《论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摹本或石刻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留下来,保持了纸质传播中书法文本的唯一性。
B由于电子媒介时代传播的时空障碍被清除,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已无时空距离。
C键盘的广泛使用,弱化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从根本上动摇了书法生存的基础。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写父亲“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里 沙”,看似随意的动作表现了父亲干活前的准备状态。
B 针对街坊“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的观点,父亲对自己劳动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他朴素的平等意识。
D对还未面世的书法作品的广泛宣传,容易产生快餐文化,使书法艺术成为“泡沫”。

湖北省襄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襄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7月襄阳市主中调研统一测试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

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

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

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

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

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

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

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

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

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

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

【拔高教育】K12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拔高教育】K12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8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

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

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

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懣。

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践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

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

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作了创造性的发挥。

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

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

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天下情怀。

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

其次是民本思想。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

再次是主人意识。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最后是以正心为本。

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赤峰二中2016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仅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

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

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

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

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

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

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重点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重点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问划重点★解析论述类文本,留意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从形式方面分析(1)重视具有前后连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记;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2)驾驭论述文具有的结构规律。

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比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

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依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从内容方面分析(1)依据句意归类。

一个语段由很多句子组成,精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依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

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缘由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支配层次的。

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

“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技巧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

争论文体,可从总体上依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比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

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记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记性词语的有:A.依次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技巧4: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连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记;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驾驭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争论文常采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

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共13页)

第二十一中学2021-2021学年(xuénián)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但也有很多是满族人的。

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

〞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

〞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②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的服饰特色表达在红色上。

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表达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

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冲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

红色也表达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

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对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③服饰不但能凸显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

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

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薄弱〞。

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那么不惜浓墨重彩。

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对再推论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 如果能 就 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 的真实性。 对应段落 倒推不当,太过绝对 2段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 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证,只有 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 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 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 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 王国维《古史新证》 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 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 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 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 3段
确定分论点二
历史是讲真实的, •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 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 《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 ,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 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 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 小说家类。
二.局部入手
1.理清段与段逻辑关系,找到选项的对应段落 2.局部勾画 ①指示代词(其、这个、那些……) 关联词语(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 ②副词(凡是、全部、基本上、大都、已经、将来、 也许、可能、大概、必定、……) ③修饰性词语(定语、状语、补语) ④关注语言标志 如:“主张”、“提倡”、“认 为”、“推想”、“因此”、“所以”、“总之”、 “可见”、 “由此可知”等表示推断的词语。
2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 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24人)
乡村与人的记忆有关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公共 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
2段开头
2段第5排
城镇化与乡愁的关系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1段最后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 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 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前 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 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 都有可能成为 究历史的资料。 对应段落
没 1段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 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 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佛 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 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 在不断扩大。
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2人)
2.C
(19人正确)
文章提出以综合甑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 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甑选的标准 举例说明 【对应文段】

无中生有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 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 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 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 化乡村记忆。
读2、3、4段 找过渡句
确定分论点
• 2段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 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 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 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 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 留住 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 他们 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 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 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 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分论点一
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 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 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对应段落 2段开头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 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 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 入子部小说家类。
呵护 • 3段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 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 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 ,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 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 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 分论点二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 以诗证史 小说 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 的方法。
对应段落
1段末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三言二拍 以诗证 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 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 史, 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 非如此宽泛, 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 致的看法。
分论点三 • 4段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 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 活化乡村记忆 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 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 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 ,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 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 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 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 生新的凝聚力。
一、整体把握
留住乡愁 (标题)
理清全文的脉络
如何留住乡愁(第1段)
留住乡村记忆 (第2段)
呵护乡村记忆 (第3段)
活化乡村记忆 (第4段)
如何读懂文本?
标题; 写了什么 与论点有关的信息;(论述对象) 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起始句, 中心句,过渡句)
为什么写 找到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语句; 明确作者反对或赞成什么; 辨别筛选作者较为隐晦的观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如何读懂和解题
一、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 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 它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 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 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 章。
二、如何读懂
课前练习
读标题
留住乡愁
•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读第一段找到中心句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 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 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对应段落 2段末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 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 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3段末 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 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 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不能 对应段落
4段开头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 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当然也能
确定分论点一 • 2段 •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 是《山海经》。 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 无文字可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 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 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 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 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 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 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 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 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 充分之处理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 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1和2段推论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 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太过绝对 4段:活化乡村记忆的标准是什么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2段非物质文化记忆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 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4段推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原文论证 (3分) (10人)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 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全文推论 必要性:第1段最后一句 可行性:第2、3、4段的三个措施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结构

2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 对应段落
2段开头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 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 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 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 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4段
确定分论点三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 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 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 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 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 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 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 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 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 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 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