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1(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合集下载

最新中考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汇总

最新中考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元素、化合物和反应
1.元素的概念: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组成,其同种原子分子间没有化学结合,它们可以直接参与化学反应。

2.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它根据元素原子核的电子排布,将元素分类、表示元素的性质、归类元素的科学图表。

3.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原子电子组成的细小粒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原子核的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性质。

4.元素的种类: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贵金属元素等类型。

5.化合物的概念:化合物是由若干种不同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它的组成原子可以称为化合价。

6.化合物的种类:化合物可以分为单质、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超分子化合物等类型。

7.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原料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经受能量改变而发生组分变化和形态变化,新物质形成,这种反应称为化学反应。

8.化学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特征有产物组分不同于反应物、反应表明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体系的变化等。

第二章气体
1.气体的定义: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

化学九年级每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每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每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物质与测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到物质与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以下是本单元的知识点:1.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如颜色、形状和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的性质,如燃烧和腐蚀等。

-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类型的粒子组成的物质,如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溶液和气体混合物。

2. 测量与单位:- 测量是确定物质性质或量的过程。

常见的测量物质性质的工具包括温度计、天平和测量缸等。

- 单位是用来表示物质性质或量的标准。

国际单位制(SI)是一套标准单位,如千克、米和秒等。

- 常用的物质量单位有克(g)和千克(kg);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cm)和米(m);常用的时间单位有秒(s)和分钟(min)。

3. 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如过滤、蒸馏和结晶等。

这些方法是基于物质的不同性质进行选择性分离的。

- 物质的纯化是指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去除,得到较纯净的物质。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结晶和升华等。

第二单元:原子结构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到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以下是本单元的知识点:1. 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它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中子和质子上,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2. 原子核与电子壳层:-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数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元素的质子数是不同的。

- 电子以壳层的方式围绕原子核运动。

分为K、L、M壳层等,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也不同。

最外层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3. 元素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的表格,常用来表达元素之间的结构和性质关系。

- 元素周期表根据周期性和族别进行分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和化学反应-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化学方程式的语法规则和基本写法- 反应热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序数的概念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及其共性和区别-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其相关化学性质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 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离子键的形成及其性质- 共价键的概念及其种类- 共价键中原子的杂化与构型- 分子的概念和种类- 组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第四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热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燃烧反应和热效应的关系- 热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热力学下的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化学能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酸、碱、盐及其溶液-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盐的基本概念- 酸、碱指数和pH值的含义及其计算-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和应用- 酸、碱和盐的常见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六章电化学- 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电离程度的关系- 电解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电化学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电化学电池中的阴、阳极反应及其标准电极电势- 电池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化学过程中电量转化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及其计算- 电解和电镀的应用及其技术原理第七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碳的同素异形体和异构体- 烷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芳香烃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酚、醛、酸、酐、酯等官能团的基本结构和命名-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第八章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方法- 化学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分子量和常见质量单位- 摩尔概念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计量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及其计算方法- 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实验室规范。

九年级上册化学1到5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1到5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1到5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九年级上册的化学学习从基本的元素、化合物到化学反应等内容,为学生们打下了基础。

本文将对九年级上册1到5单元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探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表示。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内,带有正电荷;中子位于原子核内,没有电荷;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带有负电荷。

3. 周期表: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表示原子核外电子层的数量,族表示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

4. 元素符号和物质名称: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缩写,物质名称是对物质进行命名的规则。

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纯净物质是由同种组分组成,如金属、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组分组成的,如溶液、悬浮液和气体混合物等。

2. 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基本原则。

3. 质量和质量分数:质量是物质的量度,质量分数是指某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质量比例。

三、常见的化学实验1. 实验仪器和操作: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包括试管、量筒、烧杯、滴管等。

同时,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如振荡、加热、过滤等。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混合后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等,可以用于检测酸碱性。

3. 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如制备氧气、氯气和氢气等。

四、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1. 烷烃和烯烃:烷烃和烯烃是最简单的烃类化合物,都是由碳和氢组成的。

烷烃只含有单键,烯烃含有双键。

2. 醇和酸:醇是含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酸含有羧基。

九年级化学(上)1~5单元知识点复习汇总(一)知识点部分

九年级化学(上)1~5单元知识点复习汇总(一)知识点部分

九年级化学(上)1~5单元知识点复习汇总(一)知识点部分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因为木炭和硫燃烧后生成气体,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氧气的用途有: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炼钢炼铁、金属切割等(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氮气用于化工原料、做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性)、冷冻麻醉剂等;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保护气(利用其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性)、充灯泡、激光技术和医疗麻醉剂等。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有害气体两类,有害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排放的废气;其中CO造成煤气中毒,SO2 和NO2则形成酸雨,破坏环境、生物及雕塑等。

初三化学1-5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1-5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1-5单元知识点汇总一.方程式共14个.化合反应:1.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4P + 5O22P2O5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2.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 + O2 SO2明亮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 + O2CO2燃烧更旺,白光,产生无色无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4.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2Mg + O22MgO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生成水:2H2 + O22H2O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有水雾生成6. 铁在氧气中燃烧四氧化三铁:3Fe + 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分解反应:7. 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2KMnO4K2MnO4 + MnO2 + O2↑8. 加热氯酸钾生成氯化钾和氧气:2KClO3 2KCl + 3O2↑9.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2H2O+ O2↑10.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置换反应:11.锌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锌和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12.铁和硫酸铜生成硫酸亚铁和铜:Fe+CuSO4==FeSO4+Cu.复分解反应:13.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白色粉末消失,无色无味气体产生1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CuSO4+2NaOH==Cu(OH)2 ↓+Na2SO4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一至四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一至四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一至四单元导言:九年级化学是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石,掌握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点对学习后续内容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一至第四单元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在九年级化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的基本知识。

1.物质的分类物质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固定的质量比例的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生成新的物质,伴随着化学性质的变化,如颜色变化、气体生成等。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分子组成和化学性质,如物态变化和溶解等。

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九年级化学的第二单元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原子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质量和电荷。

我们学会了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认识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的规律排列,方便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2.化合价和化学键化合价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具有的价电性质。

化合价的确定可以通过元素位置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和配位数来推得。

化学键是元素间相互结合的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不同的键类型决定了化合物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途径。

三、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应用九年级化学的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应用。

1.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能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质量比例和摩尔比例。

在化学方程中,反应物位于反应方程的左边,生成物位于反应方程的右边。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是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通过电子转移产生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3.保护空气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在该项目内)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点燃(1)实验原理:P + O ==== P2O5(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4)实验注意事项:①装置不能漏气;②红磷要过量;③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5)实验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A. 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B.装置漏气;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②能否用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一.氧气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固态均为淡蓝色。

2. 化学性质:(1)氧气的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2)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的比较1. 实验室制取氧气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1至5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1至5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1~5单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化学研究的对象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⑴四大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①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或毒性极小;②反应在无毒、无公害的条件下进行,如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催化剂;③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原料,且原料利用率尽可能最大化;④副产物或废料最小化,尽可能实现零排放。

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二、两个实验探究1、探究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⑴火焰: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内焰、焰心⑵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2秒。

现象:两端(外焰)先炭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⑶检验产物H2O:点燃蜡烛,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

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则产物有水生成。

CO2:点燃蜡烛,用荡涤过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火焰上方,变浑浊,则产物有CO2生成。

⑷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能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成分是相同的,但各种成分的含量不同,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 的量减少,CO2和H2O 的量增多。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三、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⑴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⑵只能垫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⑶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⑷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⑸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2.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 举例: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腐烂等。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操作:- 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和两瓶空气。

- 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更明显,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得更快,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低。

-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而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绿色化学是环境友好的化学,其特点包括原料、条件、零排放和产品,核心在于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在蜡烛燃烧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火焰分为焰心、内焰(最明亮)和外焰(温度最高),通过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比较各火焰层温度,得出外焰温度最高的结论。

通过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来检验产物H2O,并通过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来检验产物CO2.在熄灭后,我们观察到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后,蜡烛会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通过比较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我们得出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研究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其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研究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常用仪器包括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等,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简写,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C、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依据是门捷列夫,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分类包括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等。

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是O、Si、Al、Fe,细胞中最丰富的元素是O、C、H。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其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在于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时为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数不等于电子数时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其区别在于粒子电性,符号分别用元素符号、阳离子符号和阴离子符号表示。

九年级化学上册1-5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1-5单元知识点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

④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第一单元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酒精挥发、水变水蒸气、轮胎爆炸等。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钢铁生锈、水电解、物质燃烧、食品腐败、金属生锈等。

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结论:①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②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四、实验基本操作不能放回原试剂瓶里(以免污染试剂);不能随意丢弃(以免产生危险);不能拿出实验室,要交还实验室,倒入指定的容器。

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一斜,二送、三竖立。

取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立。

(详见课本P18)视线”要与量筒里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滴管不能倒放或平放,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防试管口的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而炸裂试管);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③可以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燃烧匙、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不能加热的仪器:广口瓶、细口瓶、量筒、集气瓶;第二单元一、空气的组成:(所占体积分数如下)氮气78%(约4/5),氧气21%(约1/5),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其中氧气的主要用途:①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航空等。

②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宇航等。

氮气的主要用途:做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食品袋充氮防腐(防挤压),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作保护气、用于飞艇、闪光灯、霓虹灯等①三种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

初三化学1-5知识点

初三化学1-5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观察化学变化1、镁条燃烧(1)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2)结论:2Mg + O2==2MgO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二、实验基本操作1、原则:“三不”(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用量:(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3、剩余药品的处理:三不一要(1)不能放回原瓶;(2)不要随意丢弃;(3)不要拿出实验室;(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4、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操作为“一横二放三慢立”(2)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操作为“一横二送三慢立”5、液体药品的取用:(1)较多量:倾倒法(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瓶口挨着管口)(2)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不能倒置或平放)(3)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6、一定量药品的取用:(1)固体:用托盘天平称量(2)液体:用量筒量取(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大仰小)。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9、物质的加热A、酒精灯(1)火焰: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①禁止酒精灯对点;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熄灭时,不可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B、注意事项(1)用外焰加热,不要与灯芯接触(2)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º角,试管不能对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3)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4)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须垫上石棉网);不可加热的仪器:集气瓶、量筒、漏斗等。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资料总结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资料总结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资料总结编辑短评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是中考生如何复习化学以及总结呢?首先要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提供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资料总结给教师和学生,仅供学习参考。

前言下载提示: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

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

Download tips:Chemistry is a practical subject. It, together with subjects such as mathematical physics, has become the basi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s. The core knowledge of chemistry has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areas of natural science.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the powerful force that creates and transforms nature.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1-5单元).化合反应:1.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4P + 5O2= 2P2O5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2.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S + O2= SO2明亮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 + O2= CO2燃烧更旺,白光,产生无色无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4.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2Mg + O2= 2MgO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生成水:2H2 + O2= 2H2O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有水雾生成6. 铁在氧气中燃烧四氧化三铁:3Fe + 2O2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分解反应:7. 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2KMnO4= K2MnO4 + MnO2 + O2↑8. 加热氯酸钾生成氯化钾和氧气:2KClO3= 2KCl + 3O2 ↑9.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2H2O+ O2↑10.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置换反应:11.锌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锌和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12.铁和硫酸铜生成硫酸亚铁和铜:Fe+CuSO4==FeSO4+Cu.复分解反应:13.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白色粉末消失,无色无味气体产生1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CuSO4+2NaOH==Cu(OH)2 ↓+Na2SO4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二.概念: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判断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如氢气能燃烧)、助燃性(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 液体药品:较多量液体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滴管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定量液体用量筒量取,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物质的加热。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在容器口塞橡胶塞时,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 仪器洗涤:标准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全)(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全)(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3、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

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4、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5、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二氧化碳(co2)化学方程式:c+o2co2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o2)二氧化硫(So2)化学方程式:S+o2So2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注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可用此反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生成大量白烟,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mgo)化学方程式:2mg+o22mgo○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化学方程式:2H2o2H2↑+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2:质量比:8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0、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化学性质:通电分解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化学方程式:2H2o2H2↑+o2↑1、氢气: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2、物质的分类: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3、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4、分子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5、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7、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8、、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开水。

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9、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0、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2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22、相对原子质量: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3、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区别含义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适用范围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25、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26、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27、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28、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29、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31、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③弧线:表示电子层;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3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34、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35、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36、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显负电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离子符号表示用离子符号表示相互转化阳离子原子阴离子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停运动;有间隙37、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2H2oSo3Hcl);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38、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