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6-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
中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酝酿准备阶段已经完成,这一阶段自第三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关于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结合本人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这里主要谈及自己对以下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编写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实验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1.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或选取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现象和问题,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打破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
2.教材的编写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其呈现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操作、猜测、资料收集、推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理解有关内容,并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判断其合理性,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场合,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征、认识水平、能力倾向及其他条件,使其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4.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采取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采取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原则,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编排,既注意了其间的承继关系,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目标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学段内螺旋上升和跨学段螺旋上升两种方式。
5.教材注重介绍一些辅助材料,如数学家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背景材料、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丰富他们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数学新课程改革初探
数学新课程改革初探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需求,数学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数学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强调数学的思维性和探究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
而数学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讨论、实验、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新课程改革注重数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关注抽象的数学知识,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应用。
而数学新课程改革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能力,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个体为单位,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
而数学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这样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需求。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还需要教师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以及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新篇章
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新篇章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高中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对高中阶段数学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
本改革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革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改变传统数学教育"枯燥、乏味"的形象,通过引入生活实例、科技应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3.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学习、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革内容1.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按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方式进行设置。
必修课程包括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选修课程则包括一些拓展性的、与应用相关的课程。
2. 教学方法我们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评价方式我们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考试外,还会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实施计划我们计划在2023开始实施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并在未来的几年内逐步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
结语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我们期待通过这次改革,能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6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62016年,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6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首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6突出了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注重数学的应用能力培养。
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要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6注重了数学的整合性和发展性。
新课程标准将数学知识和技能划分为不同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层次,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发展。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还要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再次,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6注重了数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注重学生的数学实践和体验。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实际活动和实践操作来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6注重了数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6的实施,将为小学数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生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努力提高数学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小学数学教育能够迎来新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走向
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走向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和走向。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方面:1.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意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建立起一套较为全面的数学教育体系。
此时,数学教育主要以教授基础数学知识为主,强调计算技能和运算能力。
2. 70年代到80年代: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数学教育也开始向着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向发展。
此时,我国开始引进国外数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苏联数学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为目标。
3. 90年代至今:数学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数学教育改革也进一步加强。
此时,我国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数学教育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鼓励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掘数学的应用,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走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素质教育: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只关注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学教育改革也开始加强对教育技术的应用。
通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数学教育改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数学建模、科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综上所述,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经历了从强调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到注重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转变,目前正朝着素质教育、现代技术应用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三个方向不断发展。
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第一篇: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
对出现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预示和决定了我国未来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一)、数学课程标准。
由于我国真正编制数学课程标准尚属首次,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研制力量比较单薄,编制时间比较仓促,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缺乏充分对话,因而我国现有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要不断地吸收实践中的经验,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数学教材发展展望。
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数学教材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新课程数学教材在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可接受性方面较以往的教材均有显著改进,更关注数学的思想性和人文精神。
但数学新课程的实践表明,人们对新课程数学教材的满意度还比较低,新课程数学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或缺陷,有待研究改进。
(三)、数学课程实施发展展望。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课程标准所期望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而学习结果的质量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尽管达成这一结果的方式千差万别。
教师应以所期望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为指导,引导学生去实现这些进步,教学应与学生已知的、能做的以及所期望的学习质量紧密联系,设计多种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并规划适当的学习机会,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实现进步。
(四)、数学课程评价发展展望。
数学课程评价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评价是否科学、有效、可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程评价理念与方法,并在数学新课程中进行了尝试探索。
(五)、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展望。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数学教师认知结构变化的结果,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优化数学教师理解数学课程与实施数学课程的认知结构。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数学科目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核心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科能力,针对数学义务教育课程的改革,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调整课程设置1.优化课程结构:将数学课程划分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两个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函数与关系等内容;应用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2.增加实践环节: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数学游戏和数学建模等活动。
二、改进教学方法1.培养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强化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数学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1.综合评价:除了传统的笔试评价方式外,增加口头表达、实际操作和项目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2.鼓励创新:评价体系中应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并不断探索和提高。
四、师资培训和教育资源建设1.加强师资培训:组织针对数学教师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并使教师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方针和要求。
2.完善教育资源: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辅材料,建设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
通过上述实施方案的改革,加强了数学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中,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师资培训和教育资源的建设是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数学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基本的数学要求;同时,又要体现发展性,注意创造性人才、尖子人才的数学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数学上冒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普通的、共同的国民教育,这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
通过接受基础教育,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民族传统、道德法律等方面受到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人,并初步形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普及性是更为重要的。
因此,数学教育应当根据基础教育的这一特点,把使全体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并能在实践中使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作为主要任务。
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数学教育的使命。
但是,这里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不能以降低标准为代价。
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保持标准”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面向全体学生”是建立在承认人的差异性、强调个人对自己发展的自主性的基础上的,而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按照一个标准(低标准就更不行了)来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是同义词。
为此,数学课程应当具有较好的可选择性,教材应当有弹性。
规定一个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标准(这个“标准”需要进行大量研究),同时设置弹性内容,使得不同学生有选择机会。
特别应当注意为那些在数学上有特别兴趣、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提供数学发展机会。
1.综合考虑数学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过去考虑较多的是数学的工具性,考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服务。
而在育人(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注重的是“智育目标”,注意力集中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上。
在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中,除了考虑这些以外,还要强调人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课程改革
第1章数学课程改革一、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数学教育教学经历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先搬过来,然后中国化”的方针,1952年7月,以苏联十年制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并于1954年、1956年适度调整。
这一时期,全面学习苏联,建立了中央集中领导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全国统一的数学课程体制,这个课程体系奠定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础,当然,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机械地模仿苏联做法。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必须改革”的口号,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教育革命的热潮。
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不少数学家、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到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烈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进行了各种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强调了函数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增补了解析几何、微积分初步等内容,但删减欧氏几何,否定几何体系的做法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同时,部分内容对学生要求较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了纠正1958-1960年出现的“左”的错误,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1961、1963年先后两次修订教学大纲,并首次提出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966-1976年是十年动乱时期,在这特殊年代,全国各行各业受到严重摧残,而教育是重灾区。
极左口号“学校停课闹革命”、“开门办学”满天飞,中学数学教学的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倒退。
学生的数学基础削弱了,水平下降了,一代人的数学教育受到影响。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全面复苏。
1978年,在“精简、增加、渗透”六字方针的指导下,精选了一些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传统内容;增加了微积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等初步知识;把集合、对应等思想适当渗透到教材中去,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改革(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第一篇范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逐渐深入。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课程改革备受关注。
本文从课程理念、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一、课程理念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需求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出发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二、内容体系的改革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基础知识。
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拓展应用领域。
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融入数学文化。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感受数学的美妙与趣味,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具体包括:1.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境教学。
教师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3.合作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机制的改革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全过程和关注个体差异。
具体包括:1.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多元化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测验、实践成果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览数学.doc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览_数学论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所确定的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能力而制定的。
走进新课程,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走进新课程,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数学教育的实践性和启发性,近年来,我国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的推进是最为重要和具有示范意义的一环。
本文将从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入手,探讨如何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教学环境。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特点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提倡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必然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和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思维、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美感。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视角和数学态度。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具体而言,一是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问题驱动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思考中获得启发,在合作中获得成长。
二是更新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要想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水平。
数学新课程改革初探
数学新课程改革初探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对数学教育进行了新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初探。
一、课程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运算能力的提高,强调记忆和机械运算。
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思想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被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再被简单看作是一堆规则和公式的集合。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思维工具和方法,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四、课程内容的调整新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除了传统的数学知识外,还加入了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应用环境,提高数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往只注重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
数学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转变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培养数学能力和调整课程内容,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
数学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数学课程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数学一直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科目之一,如何改革数学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意义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现状分析目前的数学课程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计算,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
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将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因此,我国数学课程改革亟待加快步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
改革意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学课程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同时,优质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策略要促进数学课程改革,首先应该从课程设置入手,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规划数学课程内容,注重贯穿数学的实际应用和生活情境。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在线学习平台,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引导他们不断进行学科知识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
结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完善和改进,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学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趋向
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趋向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普遍性的学科,它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作为初高中学生必修科目的数学,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不断面临改革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趋向。
一、改革历程1. 八十年代初期数学教材的改革。
在八十年代初期,数学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焦点,教育部统一整顿了数学教材。
新教材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数学课程更加接地气,生动有趣。
这一改革为以后的数学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2. 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新变化。
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出了“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数学课程也不例外。
数学教育突出重点和难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全球化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改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数学作为一门国际通行的学科,其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全球化也必然受到更多的关注。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教育部积极借鉴国际数学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步推进数学课程改革,力争使我国数学教育更加适应国际大环境的需要。
二、改革趋向1. 突出数学应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学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将数学应用性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更加明确数学的应用环境,强化数学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
2. 强化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突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教学实践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到系统化、创新性的层面上来。
让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思想、概念及其含义,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3. 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它要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特长,同时尊重和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个性化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学科竞赛、学科论文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动力。
4. 取消专业数学课当前,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专业数学课程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
初中数学新课标改革
初中数学新课标改革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初中数学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改革浪潮。
新课标改革旨在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对初中数学新课标改革进行详细阐述。
一、改革背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改革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紧跟时代步伐,特别是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改革目标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改革强调数学素养的培养,包括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学方法等。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增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改革内容1. 课程内容的更新:新课标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些现代数学的元素,如统计与概率、几何变换等。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倡使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3.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引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四、实施策略1.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新课标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 教材编写: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和更新教材,确保教材内容与新课标相符合。
3. 教学资源的开发:开发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软件、教学视频、在线课程等。
4.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形成教育合力。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材内容变革举要
近年来,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学课程改革。这次的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内 容也因此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数学学科内容外,还引入了计算机编程、数据 分析等新兴的数学应用领域。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数学教育要 紧跟时代的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基础 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平衡发展;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次改革着重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出了“回到基础、回到实践、 回到生活”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也因此做出了重大调整,加强了代数、几何、 三角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并引入了概率、统计等现代数学内容。此外,数学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更多的。
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加 强。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这次改革也逐渐暴露出 一些问题。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高等教育 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需求。首先,随着科技的 快速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其次,随着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 面发展;最后,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高中数学改革
新课程:高中数学改革1. 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数学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即将实施的高中数学改革,包括改革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
2. 改革的背景近年来,全球科技迅速发展,数学在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位日益突出。
然而,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3. 改革的目标高中数学改革旨在:1.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优化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改革的主要内容4.1 课程结构调整1. 增加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强化必修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 优化课程内容,删减重复、陈旧的部分,增加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
4.2 教学内容更新1. 加强数学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功底。
2. 注重数学应用,增加实际问题背景下的数学教学。
3. 融入现代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3 教学方法改革1. 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4 评价体系完善1. 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3. 降低考试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实施策略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完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 改进教学设施,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4. 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改革所需的经费支持。
5.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数学新课标改革内容
高中数学新课标改革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经历了重要的变革。
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
以下是高中数学新课标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目标的调整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的调整使得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2. 课程内容的更新新课标对高中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一些现代数学的元素,如概率统计、数据分析等,以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同时,对传统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3. 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提倡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和项目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笔试,还包括口试、实际操作、项目报告等多种评价形式。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5. 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课标鼓励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如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程资源的丰富新课标鼓励教师和学校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实践活动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7. 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高中数学新课标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灵活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以培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所需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程改革
改革背景
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一、改革背景
时代的发展 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 数学进展 义务教育的性质 我国数学教育现状分 析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二、基本理念
1. 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 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 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陶冶情感。 1.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数学观念与能力。 2. 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 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 创新意识、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3. 与学生的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 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60% 50% 40% 30% 20% 10% 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院士讲述的故事
数学家和他的高材生被污陷,
判死刑前每人可满足一个愿望. 数学家:我唯一的愿望是让我再上一堂数学课.
学生(急忙):赶快判我死刑吧!
在我老师上课之前!
解题技巧强
勤奋刻苦
数学的重要性
乏 动手能力弱 创造力匮乏 厌烦、自卑 对数学缺乏全面的 认识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80% 60% 40% 20% 0%
³ Ð Ç Ê Ð ¡ Ñ § Ç Ê ³ Ð õ ³ Ö Ð ç ´ Ï å ³ õ Ð Ö
国内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概况
(只以1949年后) 按时间划分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 1949—1952 中学数学教育的起步阶段 2. 1952—1957 在全面学习前苏联基础上,创建 社会主义中学数学教育体制阶段 3. 1958—1961 群众性教育革命高潮兴起阶段 4. 1961—1965 数学教育体系的确立阶段 5. 1966—1976 数学教育大倒退 6. 1977—1985 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恢复,调整,发 展时期 7. 1985— 是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数学 教育改革大发展时期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并与 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相联系.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 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 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3.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 学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 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
³ ¾ £ ¹ « ² ¼ ³ É ¼ ¨ ¾ ³ £ Å Ã û ´ Î
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 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 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60% 50% 40% 30% 20% 10% 0% ¡ Ñ Ð § õ Ö ³ Ð ½ ô ¦ º Ö Ì ² Ï Õ Å Â Å á Ñ ¶ »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79% 50% 90%
0% 小学 初中
数学学习方式
特点
记忆 模仿 练习 解数学难题 答案唯一
不足
理解 创新 应用 解真实情景中的问题 鼓励多样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优势
数学知识扎实
数学技能熟练
不足
应用意识和能力缺
四、课程内容
几个核心的名词. 内容上的变化.
符号感(符号意识)
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 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 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 表达的问题.
符号意识的含义
运用符号去表示数学的意义和结构,要 求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符号的优点,如 精确性、简洁性、可操作性等; 能够解释符号所表示的数学意义和结构 ; 对符号进行演算(包括等价变形); 运用符号进行思维。
空间观念的意义
创造性研究
几 何 直 觉
形式(几何)
形式证明 欧氏几何证明(基于表象的语言)
几何:直观表示(表象)
对客观对象的感知 与环境的互动(依照一定的规则)
统计观念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信息处理有关 的问题. 了解收集信息,描述信息,分析信息 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第十一讲 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
思考题6
你认为我国的数学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 题?
– 请列举三个你认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 就上述的其中一个问题, 谈谈你的解决策略.
思考题
几何推理与代数推理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数学证明? 强调数学应用的目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一个好的 应用题。 什么是建构主义?你同意建构主义的哪些观点,为什么? 为什么要提倡小组活动?你认为小组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什么? 谈谈逻辑思维与数学发现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育目的:日常应用,升学,还是训练思维? 教师的作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谈谈苦读与乐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试论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大众数学还是精英教育?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满足什么标准?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数学思考
——思考数学与进行数学的思考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 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 展统计观念. •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能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 与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 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 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 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 提.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 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系 在一起。那些“繁、难、偏、旧”的内容,那些与社 会需要不相适应、与数学科学的发展方向距离较远、 与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差距太大的内容就不属于 人人必需获得的范畴。 “必需的数学”包括对数学价值的基本认识,对数 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文化中的地位的了解;发 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读、 写和交流的本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等等。
5.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 投入到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 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 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 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 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面对每一个人学生,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需要。 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泛的,这些领域 里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动手操作的题材,也 隐含着现代数学的一些原始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 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 度的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从面向全体出发,也才有可能为有特殊才能和 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 会。
4. 评价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 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 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 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 自我,建立信心.
知识技能
• 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
• 重要的、核心的知识技能。 • 知识技能的与时俱进
一些长期被看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不再 成为今天、或者未来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如,繁杂的运 算技巧和证明技巧,那些人为编造只和考试关联的“题型” );
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数学思想方法却应当 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 结合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算法的能力,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 能力,处理数据、并根据所得数据做推断的能力,对变化过 程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把握与运用的意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 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 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 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 ,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
学生的负担较重.
每年在校时间: 251天 (最多) (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