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沉沦》主人公“他”的性格特征。

答:多愁善感、孤僻自卑是《沉沦》中患有忧郁症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特点。

他才华横溢有无所作为,他自视清高,又苦闷感伤。

他常常一个人独自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读诗流泪,顾影自怜;当他处在稠人广众中时,又感到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还有孤独;路上遇到日本女学生,他也会因为自己是支那人而不敢同他们交谈。

这种孤僻于自卑,使“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着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是主人公忧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

在他看来,只有爱情才能滋润他干涸的心田。

可是,他的孤僻自卑的性格又使他的追求被压抑,被扭曲,而以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至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沉沦。

当他最后选择海洋作为自己的归宿,以洗涤道德沉沦的污秽时,当他向这多难的世界告别时,他以深情的目光凝望着遥远的祖国,喊出了令人心碎的声音“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与其说是追求爱情的悲剧,不如说是弱国子民的悲剧。

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


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

(一)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
《沉沦》主人公总爱自愁自怜,他穷困潦倒,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轻蔑抛弃,身受经济的和精神的多重压迫,既孤傲不群,又怜才自卑。

因此,“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的地方”,他所感到的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

这些增加了的痛苦,不但属于主人公,也属于郁达夫及其读者,融合了一代青年的心声。

这就不难解释万人争阅《沉沦》的现象了。

主人公的孤独痛苦表现在诸多方面,大至在作品中有如下线索:
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

这正是他自卑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作家夸饰了这种孤独与痛苦,在主人公与世人间设置了一层厚厚的屏障,从而将这种情绪推向绝境。

当主人公无法承载这种孤独痛苦的时候,他就找寻着解脱的途径。

(二)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

作品中,当主人公的心灵已经走向死角,并几乎没有解脱的可能的时候,他走向自然,在美丽、清新,充满活力的自然中,抛弃颓丧,恢复满身的力气。

在自然的默示之下,忘掉仇恨,宽恕一切。

在此,大自然显然已成为主人公的情人,它是一个能够与主人公达到默契的生命。

主人公对自然的依恋已发展成了病态,成了主人公逃避现世的世外桃源。

(三)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作家通过对主人公在性方面的巨大压抑和苦痛,把一个“弱国子民”人不人鬼不鬼的可怜形象揭示得淋漓尽致。

无疑是要求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正当权利的肯定和尊重,要求“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但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这种迫切的要求最终转化为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和对女人肉体的神往和拥有。

但主人公心中有一种对性的不洁感,这与他的道德伦理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矛盾。

性道德的解放,在五·四时期,是被大声疾呼地倡导过的。

周作人说“一民族的文明程度之高下,即可以道德律的宽严简繁测定之,而性道德之解放与否足为标准……”(周作人《论做鸡蛋糕》)这是对向中国传统的封建道德和道学家的虚伪的挑战。

性解放被作为“人的觉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包含着对一个人正当权利的肯定和尊重,体现出“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一种要求。

郁达夫立足于反传统的基点,通过主人公在性方面的巨大压抑和痛苦,把一个“弱国子民”人不人鬼不鬼的可怜形象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品将主人公清醒的理智和卑微的情感间的冲突写到了极致:
这种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鲜明时代色彩:
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原来日本人轻视”
不敢说自己是哪里人,心里呼唤“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这种迫切需要慰安同情的心态在他身上表现为对爱情如饥似渴的需求,但性格又妨碍他去获得爱情,他胆怯自卑,不敢向任何人坦露——自抑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每一次变态的行为都激起更频繁的内心苦斗、自责、悔恨。

他意识到,他所企求的爱和同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获得的,极度失望——失去生活信心。

1.简析《沉沦》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特点。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创作的代表作。

小说以留日学生的生活为题材,描写了一个中国青年由于异族的歧视和社会的冷漠,造成精神上极度的痛苦和忧伤,最后,因为不能忍受这种精神折磨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小说是采用第三人称的描写方法,作品中的“他”便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以浓厚的抒情毙掉塑造了一个患有“时代病”的青年典型。

“他”原来是一个满怀激情的青年,由于国家的贫弱,在异邦遭受日本“军国专政”的欺压和凌辱、歧视与冷落,使他深深地陷入失望和痛苦之中。

在“他”性格中逐渐滋长了“忧郁症”,而且“愈闹愈甚”,变得多疑、自卑和多愁善感,常常陷入“无边无际的空想中”。

由于“他”对国家的失望和忧伤,转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他”不要“知识”,不要“名誉”。

他说“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幅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企图从爱情生活中得到慰籍,来抚慰自己一颗痛苦和忧伤的心。

主人公的“忧郁症”反映了当时特定环境里中国青年的一种“时代病”。

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国家和个人的苦难交织在一起,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在异国他乡,“他”处处感受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病苦和失去做人尊严的伤痛。

因此,他对周围的一切压力,总投以“报复”的眼光,表现了主人公的爱国情绪。

祖国的贫弱是造成当时青年“时代病”的重要原因。

“他”在自杀前,悲愤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作品折射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一个贫弱的中国青年灵魂的创伤,并发出了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然而这是一个被扭曲了性格的形象。

“他”自卑、伤感而又不甘屈辱,极想改变自己可悲的处境,但又找不到出路,
甚至发展到对两性的追求和满足,于是自暴自弃,自怨自责。

这种变态心理显然是由于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是病态社会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的自我暴露,正是对封建传统观念的一个大胆的挑战。

作品对于“他”在性欲方面的苦闷和尽情地倾吐对现实社会的悲愤的描写,是对当时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虚伪性的深刻揭露。

郭沫若评价《沉沦》时说:“他即大胆地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个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切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种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到作假的困难。

”这一评价是符合作品实际的。

参考资料
1.曾华鹏、范伯群:《郁达夫论》,《人民文学》,1957年5、6月号合期
2.赵园:《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十月》,1981年第2期
3.吴茂生:《论郁达夫的小说中的“零余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4期4.陈子善、王自立:《郁达夫研究资料》,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5.周云乔:《日本自我小说与郁达夫的创作》,《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
6.李源:《郁达夫的小说中的“色情”描写再评价》,《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7.唐鸿棣:《〈沉沦〉是“世纪末病态表现”说质疑》,《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8.李今:《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的自卑心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4期9.王晓初:《心境小说:郁达夫早期小说的叙述形式及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
10.沈庆利:《文化震惊与文化恋母——从异国文化视角重读郁达夫的〈沉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