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
南怀瑾: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
南怀瑾: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作者简介南怀瑾(1918年—2012年),出生于中国浙江,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京博国学】整理自南怀瑾著作有人说,中国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
当一个人在得意或失意时,心中要有一个缓冲地带。
得意时,不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当了官还想发财,有了钱就想包二奶。
不要认为中国人不信基督教就没有上帝的存在,因为“头上三尺有神灵”。
得意千万不要忘形。
失意时,也要想得开,想不通发发牢骚,但后退一步也会有天地宽的感觉。
绝望的时候很少,但也总有退路。
1得意时儒家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儒”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
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
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
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
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孔子提倡仁,提倡孝,提倡道德,因为大家都用手段。
譬如现代人们流行的一句话,常说“你少用手段”,尤其这六七十年来,每论团体或个人的经验,玩手段的一个比一个高明,谁都玩不过谁,玩到最后还是个笨蛋。
所以还不如规规矩矩、诚恳的好,如果把真正的诚恳当作手段,这个手段还值得玩,这也是最高明的。
只有老实人最可爱,讲道德的人才是最可爱,最后的成功还是属于真诚的人,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
不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为基本修养的。
林语堂:中国人成时儒家,败时道家
林语堂:中国人成时儒家,败时道家在《吾国与吾民》中,林语堂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
下面这篇摘选自这本书中,他说,中国人成时儒家,败时道家。
超脱老猾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最大缺点是与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相抗衡。
它击碎了人们任何改革的欲望,它嘲笑人类的一切努力,认为它徒劳无益,它使中国人失去理想,不去行动,它能神奇地将人们的活动限制到消化道以及其他简单的生活需求的水平上。
孟子是一个伟大的超脱老猾者,他宣扬人类主要的愿望是吃喝与女人,或者说是滋养与繁殖。
已故黎元洪总统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超脱老猾者。
他宣布了中国政治哲学很受人欢迎的格言,也是解决所有中国的党派之争的良方:“有饭大家吃”,黎大总统还不知自己是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
他从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当今中国的历史,他的机智连他自己都未觉察到。
从经济角度解释历史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左拉学派从生物角度解释人生对中国人来讲也不陌生,然而左拉的解释是对知识的追求,我们的解释则代表一种民族的自我意识。
在中国,一个人无须学习如何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因为他生来就如此。
黎元洪总统从未能以自己的思维能力著称于世,但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本能地意识到所有的政治问题都不过是饭碗问题,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何其他问题。
因此,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政治提出了这样一个我所知道的最为深刻的见解。
儒家的世界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世界观则是消极的,这两种奇怪的元素放在一起提炼,则产生出我们称为中国人性格的这种不朽的东西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与古老的民族才能有的态度。
这种态度,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可能懂得,正如西方年轻的种族不可能理解一样。
道家圣经《道德经》作者的名字“老子”,意思也恰是“老小孩”,这也许不无道理(这个老小孩在公元前6 世纪曾骑水牛去向世界告别,路过函谷关时人们请求他留下5000字的《道德经》以启蒙国人)。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
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
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
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
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
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
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
得意时信儒家,失意时信道家,绝望时信佛家
得意时信儒家,失意时信道家,绝望时信佛家人生如旅程。
有高峰,有低谷。
有阳光,有冰雪。
有云蒸霞蔚,也有风雨如晦。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处境,都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
心态正了,人生也就豁然开朗。
最好的修心,莫过于:得意时信儒家,失意时信道家,绝望时信佛家。
得意时信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对“仁”做过以下诠释:“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懂得换位思考,关心别人,成全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关照别人。
人在得意时,最容易自我膨胀,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这样不仅会给自己的发展设限,而且会成为众矢之的,自取其祸。
春秋时期,宋国和郑国交战。
战斗前夕,将军华元为了鼓舞士气,大摆筵席款待将士。
他个个照顾周到,却疏忽了自己的车夫。
分羊肉羹的时候,人人都吃到羊肉羹,只有车夫羊斟没有吃到,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作战的时候,羊羹直接驾车,把华元拉到敌人的军营之中,华元因此成为阶下囚。
陈道明说:“上山的人永远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曾经风光过,你还在山下。
山上的人千万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爬上来。
”得意时不放纵自己,不为难别人。
笃定儒家的思想,帮助人,成全人,兼济天下,实现价值。
失意时信道家道法自然,随遇而安,清静无为,自得其乐,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们都想名利双收,家财万贯,出人头地,万古流芳。
可命运的宠儿又有多少呢?成功者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凡尘烟火里的芸芸众生。
如果不能获得成功,何不如转变心态,以顺其自然的态度,跟命运和解,在寻常生活里,寻找点滴快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派来的两位大臣前来拜访,奉命力邀庄子担任国相。
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
楚王用丝巾将它包好放在竹器中珍藏在宗庙里。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而享有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愿意像乌龟那样自由自在活着。
皇帝内经1025
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得意时是儒家,失望时是道家,绝望时是佛家。
知止而后定,静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古人把头发称作“三千烦恼丝”,头发跟烦恼又有什么关系呢?就这个头发啊,烦恼叫什么呢,古代。
叫做千把万把烦恼丝啊。
flash烦恼,因为你一烦恼的话,那就肝淤,然后呢,肝淤,那么血,肝藏血,然后肝血的功能不强,你头发就慢慢慢慢干枯,然后变白。
这样呢,你就开始烦恼就增多。
所以我在其他的地方曾经讲过,你像头发,如果头发全都是变白的话,那么就是肝血虚,还有肾经不足,这是一个相。
如果头发花白呢,就是这白呢,像这种人就情绪特别不稳定。
这种人很聪明。
就是一会儿这么想,一会儿那么想,就是成天到晚。
一会儿,一会儿阳,所以他头发一会阴,一会儿阳,就是变成花白了。
然后这样的话对自己的身体呢,也会有影响。
所以呢,就是说的不要广生烦恼,烦恼越少越好,就是烦恼会造成你身体的,还有你在脸上都会挂出相来,如果说人们为已经出现的麻烦事儿烦恼,伤心又伤身也算情有可原,还有一种人,为将来所未知的事情发愁,则是典型的庸人自扰。
_就是没法治的第四条是什么呢,古人写的非常有意思。
就是今日欲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
这是第四条。
这种人很可笑,就是有点杞人忧天的意味。
就天天想着明天是怎么怎么着。
老是想明天我会怎么怎么样啊,明天我会不会让车撞着啊,这不是胡思乱想吗?自然界万物有一个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
中医学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点,一定要顺其自然,就是中国文化他讲究守时和守位。
你现在是什么时间段,你现在是年轻人,你就,你只有一个工作可去做,好好学习,长本事。
这个是最重要的。
你现在不是需要去挣钱做大生意的时候,你本事还没学好,你生意能做多大呢?所以这就叫守时。
你在春天这个生发之机,你就别想着收敛之机的这些事情。
别想秋天的事,你就好好地去做春天的事就可以了。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描绘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记录着成长的一生。
从少年、中年到老年,每个阶段,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擘画出五彩缤纷的蓝图。
而这三个阶段就如同儒道佛三家所揭示的人生感悟一样各不相同。
少年读儒家,格物致知;中年读道家,上善若水;老年读佛家,风轻云淡。
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在支撑着我们。
①人之少年,领悟儒家的经世之道。
儒家的智慧贯穿整个人生,特别是它所传授的学习成长、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经世之道,是少年时期必须学习领会的,对一生影响深远。
关于为人之道,《中庸》里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子,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会为人处世,将影响一生。
《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少年时期,是一生最好的年华,要树立远大目标,奋发进取、意志坚定。
做事,先立心中志向;成事,先拓胸中格局。
男儿志在四方,就如同《周易》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学会安身立命,自强不息,厚积薄发;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磨难,不懈怠,不颓废,积极进取,攻坚克难。
同样,儒家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做学问、做事、做人的“有所作为”的经世之道和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更教会我们一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比如说,《论语》说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还比如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所以,少年读儒家,读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需要汲取儒家的价值营养,那关于安身立命、处世之道、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价值观。
而儒学,就如同一盏生生不息的灯火,照亮你前行的路,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②人之中年,领悟道家的无为之义。
道家强调的是“无为”、“顺其自然”,那么,中年正是人一生最关键时期,不管是事业、家庭婚姻还是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基础,进入人生下一段旅程,如果“顺其自然”而不是“乘胜追击”,是否会半途而废甚至跌入深渊呢?其实,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所谓的无所作为,原因在于,当你从少年进入中年,经历了求知、求职、职场拼搏、事业有所成就、婚姻家庭归于平淡的过程,一路也会出现各种不如意、懊悔或遗憾等等,因为事业无法再上升、生活过于平静没有激情等等而越发觉得生活无味,无形之间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渴望有新鲜血液打破生活的死寂,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聊一聊佛、道、儒之间的差异
聊一聊佛、道、儒之间的差异自秦朝开始,我国正式由奴隶制社会转换到以中央集权政治为主的封建社会,这代表着在那时的人类物质文明成熟到一定的境界,能够以自身来维持相当程度上的秩序,我们的文化在安定中迅速发展,思想由此产生。
中国古代家庭的伦理关系正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封建社会的秩序与封建家庭中父权式的上下模式相同,强权为首要的原则,公理其次。
对于手握强权,制定规则的上层社会而言,儒家思想是他们的利器,他们依靠这种理论依据建立秩序,因为父权模式的强制性不免有欺压、虚伪之疑,被压迫的人民若是没有精神依托必然会揭竿而起,儒家思想就是这样的一个精神寄托,儒家并不像道家一样否认秩序,消极避世,而是积极的出世甚至于出仕,将天下为先,建功立业作为首要目标。
儒家孔子图片《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道、儒三家源远流长,流传到后世时已无墨家身影,替而代之的为佛教,事实上,墨家之所以失败,正是儒家之所以成功,儒家并没有像墨家一样执着于打破旧秩序,实现一个以平均为原则的社会,因为这在封建社会中是行不通的,人们的心理中,即使只有一个不公平的秩序,也比完全没有秩序强。
在研习中华民族的思想这门课程中,儒家无疑得到了满分,墨家既已被淘汰,剩下的儒、道两家本就不是绝对不相容的,现在更可以携手共进了。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南朝宋、齐、梁、陈为首的各代帝王都十分推崇佛教,我国的佛教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星火燎原之势突飞猛进,与儒、道两大传统思想并肩。
本文从思想观念入手分析佛、道、儒三家之差异。
百家争鸣图片一、佛、道、儒的世界思想之差异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言,古代君子将天视为榜样,这是因为儒家思想中认为,天是世界的起源,是万物的主宰,它代表着世界的规则,有着超乎自然的神奇力量。
人力所不能扭转的都归结为天命,而人也是由天应运而生,所以儒家思想发展到如今仍以天为尊,像“天尊地卑”“唯天为大”等古语中都包含着人们对于天的敬畏。
儒道佛宗之异同精要
儒道佛宗之异同精要
儒道佛伊斯兰基督等之宗旨皆为:追求人类和睦、社会美好、人人幸福。
但有差别在于:
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消极避世;佛家超脱出世
儒家倡导群体主义;道家极端个人主义;佛家个人修行,普度众生
儒家重名(流芳百世);道家重寿(长生不老);佛家重心(灵魂超脱)
儒教的核心是尊卑。
要求人们只有在“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下,安份守己,循规蹈矩,才有可能在等级的台阶上一步步上升。
儒教是涉世学说,适合于对现实基本满意的人信仰。
道教的核心是无奈。
不满现实,又无力去改变,好在衣食无虑,可以清静无为地去过自己的休闲生活:或南山采菊,或西池钓鱼。
道教是忘世学说,适合于怀才不遇或官场失意的人信仰。
佛教的核心是认命。
人来世上就是受苦的,此生受的苦缘于前身或上辈上上辈造得孽。
既然逃避不了,那就认命吧。
此生咬着牙受尽苦中苦,死后就可进入极乐世界,最低限度也可在下一个轮回里好过一点。
佛教是出世学说,适合于艰难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又无斗志的人信仰。
伊斯兰教的核心是平等。
大家都是兄弟,社会财富人人有份,谁都不是强者,谁也别想独占,否则,路见不平拔刀相争。
伊斯兰教是斗争学说,适合于梁山泊之类的好汉信仰。
基督教的核心是博爱。
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强者,有权为爱去创造、为爱去毁灭(当然不是毁灭自己)。
基督教是奋斗学说,适合于占有欲强不满现状又敢于改变现状的人信仰。
得意时儒失意时道绝望时佛的解释
得意时儒失意时道绝望时佛的解释
第一句:得意时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典型不只是老夫子更是士大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再加上“仁”,所以春风得意的时候讲儒,你的得意就不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会是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能够体察人情,能够将心比心,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体恤,也是对人性最基本的尊敬。
——得意时儒家,让你面对成就【不张狂】。
第二句:失意时道家
福祸相依,亢龙有悔,道家的典型不只是清静无为,更是了解事物的对立性。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房子可以住人是因为空间,水杯可以装水是因为空,了解事物在彼此对立中存在,你的失意就不会就不会成为怨天尤人,不会满腔戾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小了,“天地”大了,知道勇猛精进跟颓废无为各有不同的意义,就有平常心能够看清当下的境遇。
——失意时道家,让你面对挫折【不失态】。
第三句:绝望时佛家
芸芸众生,有情皆苦。
佛家的典型不是行善拜菩萨吃素,是领悟无常。
爱别离,怨憎会,美好的感受留不住,痛苦的事情避不开,怎么办?
儒家叫你进,道家叫你放下,佛家让你看清:
痛苦的究竟是境遇,还是自己的起心动念?
扯淡的究竟是这个世界,还是自以为可以把握无常?
不逐利,不避苦,在修行中看见起心动念,看见如如不动的佛性,
你内在的空间就会扩大,佛家所说的离苦得乐,可不只是轮回转世这辈子受苦下辈子做富二代,而是你有停留在痛苦中看到安宁的能力。
——绝望时佛家,让你面对痛苦【不执着】。
佛、道、儒三教之争
佛、道、儒三教之争进入东晋以后,佛教大致已在中国初步站稳脚跟,便觉得不能一让再让,一忍再忍,于是开始抽出一部分力量来反击道教的挑战了。
前述元魏僧徒所作《汉法本内传》,便是这种反击武器之一。
他们造作的不少经典多称佛——释迦牟尼为老子并且亦是孔子的老师,甚至更长辈。
如东晋名僧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聘周以曾玄。
”这样一来,就不但把佛说成是老子的师父,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则成了佛的“曾孙”和“玄孙”,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了。
以后的《正诬论》则说老子闻道于竺乾古先生。
古先生即是佛,所以“老子即佛弟子也。
”《清净法行经》又说;“佛遣三弟子(到)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
净光菩萨,彼称颜回。
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震旦即中国,儒道的祖师都成了佛弟子的化身,这大概是最早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佛道的祖师问题一直闹到隋唐宋元之际。
武则天时期,佛教比较得势,有一个僧人就站出来请求销毁《老子化胡经》。
祟佛的武则天还算民主。
指定了8名儒生出身的学士讨论这个问题;可是得到的结论是:“汉隋诸书所载,不当除削”。
直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1264—1294年),朝廷还三次组织佛道辩论《化胡经》的真伪。
有关记载说,因为元代统治者是“胡人”,便未能容忍诋毁“胡神”。
辩论的结果,是道士落发,《化胡经》连同刻版一起被焚。
东晋至宋元时期佛道徒们的辩论最初还比较有理智,最多也只是吹牛大赛而已;可是。
以后竟发展为相互诽谤与谩骂,如佛教徒作《笑道论》,道士则有《道笑论》,言语粗俗,很令人扼腕。
佛道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和封建社会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历史上多次的灭佛或灭道。
如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魏太武帝灭佛,固然有着崔浩、寇谦之怂恿的因素,但太武帝也想通过此举证明自己亲汉不亲胡,证明自已是黄帝子孙(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
有权继承伏羲、神农的嗣统。
又如北周武帝灭佛抑道,也完全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最初未必想焚经毁像,只不过是想排出儒先、道次、释最后的次序,以证明自己不是五胡,有资格统治汉族罢了。
绝仁弃义乃安世,庄子笔下的儒道之争
绝仁弃义乃安世,庄子笔下的儒道之争庄子之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儒、墨、杨各领风骚,争吵也最激烈。
而庄子则如幽谷百合,虽国色天香,但孤芳自赏,不与人争,人亦不与之争。
庄子动手不动口,以木为纸,化刀为笔,力战儒墨。
在庄子看来,儒家是最大的对手,几乎整部庄子都在与孔子争论。
这是因为他认定儒家学说最易惑众、最难对付。
但是不是还出于南北对抗的分庭抗礼心态?庄子对儒家,尤其是对孔子的态度非常复杂,钦佩有之,褒扬有之,讥讽有之,贬抑有之,怒斥有之。
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还是道相近而“术”不同?是水火不容,还是阴阳互斥?“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今天的“道德”被理解为一种德性和德行,被视为一种符合伦理规范的品行。
如果某种伦理规范说:你应该这样做。
而你果然这样做了,就是有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即“缺德”。
因而道德即伦理,人所皆知。
但在先秦却不是这样。
“道”意味着天道,“德”意味着有所得。
人的“有所得”中最大的德便是一种符合适的生活。
所以,由道而德,顺道而行,就是天人合一,人道与天道打通,人的生活道路获得了终极根据。
天道作为体认的结果是不可怀疑的,因为怀疑是一种理性行为,而体认则超理性,属于信仰层面。
因此,“天人合一”之德也是不可怀疑的,值得怀疑的倒是某种伦理规范:它究竟合不合道德?进而,也可以发问:某种社会设置、社会思潮,合不合道德?这是道家一切批评的出发点。
儒家先圣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孔子所志之道亦是天道,比如“大哉尧舜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天。
”(《论语。
泰伯》)天何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其中隐含着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孟子说得更明白:“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孟子万章》)由天道而何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较为复杂,按下不表。
但由道德而“仁”却是孔子再三强调的。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62110320 梁宇地探学院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提纲:儒家讲得就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佛教讲得就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
超脱轮回,成就佛果道教讲得就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正文: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论语》等。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与而不同:君子与而不同,小人同而不与。
二.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中与知道: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
一、“仁”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核心。
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得各个方面。
二、“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她最为崇奉得就是周礼。
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其要点有二:第一就是“中”,第二就是“与”。
孔子所谓“中”,不就是折衷与调与,而就是指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与“恰如其分”得基础就就是从实际出发。
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得经验。
“教”与“学”得思想就是她思想学说中得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
她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得儒家思想重视人得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与、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得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得道德修养,保持与谐得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得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什么是儒释道
什么是儒释道儒释道三教异同论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
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
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
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
“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
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
”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
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
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
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
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神州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的完美融合。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归纳来说,就是跟儒家养正气,跟道家修大气,跟佛家化怨气。
壹儒家养正气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
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正气。
何为正气?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
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
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
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
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
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
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除了立志,王阳明还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凡人之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必须时时“痛刮”邪气,方可得仁体。
要想让自己一身正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自查、改过。
一个人骄奢淫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又能做成什么事业?这是人生的悲剧。
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
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
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其实就是由喜剧和悲剧组合而成。
何为喜剧?何为悲剧?没有标准答案。
同一件事情,对那些惯用头脑思想的人来说是喜剧;而对那些惯用感觉的人来说则是悲剧。
这也说明,面对同一件事情,为什么有人笑,为什么有人哭。
凡能理性、客观看待世界,他的心中就有精神家园;凡凭感觉、激情、主观看待世界,他的心中就只有一片荒芜。
所以,英国小说家梅瑞狄斯说:“喜剧是充满思想的欢笑”;美国女诗人维尔库科斯也说:“笑,世界跟你一起笑;哭,你只好一个去哭。
”看来,人类还是要有一个精神家园。
大家都读过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心中没有一个精神家园,在那种环境下,他能“独钓”得住吗?按现在的价值观他不投江才怪呢。
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
也就是说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按南怀瑾先生的比喻,儒家像是开了个粮店,五四运动砸烂了孔家店,所以中国挨饿,就是精神饥饿啊。
现在不光在中国把孔家店又开了起来,而且还开到国外。
道家是药店,人生有毛病,社会有毛病,一定要吃点药。
人的心灵和精神有点问题,道家可以帮你解决。
佛家是开大型购物广场,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
上有个观点,就是社会是永远未完成的社会,人是永远未完成的存在。
社会、人生都是未完善的,因此需要药去治。
所以,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当然,要集儒道佛于一身,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
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你面前即使有粮店、药店、购物店,你也会迷茫,无法自我超脱,说不定会跳楼自杀。
在人文素质中,中国一直存有一些误区。
过去我们动不动就讲政治,上纲上线,这是迷信,那是毒草。
后来讲道德讲,无论讲哪种道德、哪种文明,你身边都会留下阴影,只有开启你心中的文明之灯,才会照亮你人生的方向。
儒家、道家、佛家精妙解读。
儒家、道家、佛家精妙解读。
很欣赏这几句格言:人往往得意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便是佛家了。
对这句话原本是这么理解的:得意时就想装绅士,装圣人,讲仁义道德来抬高自己;失意时就想其实我是不与人相争相比,不然谁能与我相争相比;绝望时就想着我要看破红尘四大皆空,凡尘俗世不是我该呆的地方。
总的来说在每个普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阿Q!今天查了下资料,发现自己当初的理解的如此的狭隘……有人给了这么个解释:儒家:入世、有为、现实。
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情怀。
道家:超世、无为、超现实。
所谓“超世”,用庄子的话讲又叫忘世、游世。
“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
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
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
这就叫无为。
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
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
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
佛家讲所谓非现实,就是说人在这个红尘世界,由于诸多污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现,而产生种种执着幻想、诸多痛苦烦恼。
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
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流派。
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
在得意、失意和绝望的不同情境下,这三大哲学流派往往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应对方式。
下面将分别从得意、失意和绝望的角度来探讨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相关特点与作用。
得意时,儒家思想常常是一个人的首选。
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将礼仪、道德和教化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要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来完善自己。
在得意时,一个人常常充满自信和成功感,而儒家思想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成功,同时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在得意时,一个人可以通过儒家的思想来教育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提升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
然而,当一个人失意时,儒家思想可能无法提供太多的安慰和支持。
因为儒家思想一直强调社会地位和成就的重要性,而当一个人处境不好、遇到挫折时,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质疑。
这时候,一个人可能会寻求到了道家思想的安慰。
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的状态。
在失意时,人们常常会感到迷茫和焦虑,而道家思想则提供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的方式。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修炼和冥想来寻求内心的宁静。
对于一个失意的人来说,可能会发现放下追求功利和权力的欲望,以及学会接受自然的变化和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是一种释放的方式。
道家将"道"视为宇宙的根本,追求以自然为师,达到内外一体的境界。
不过,当一个人遭遇到绝望时,佛家思想往往能给予人以希望和力量。
在佛家的信仰体系中,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而绝望常常是源于对生命的无望感和对痛苦的无法解脱。
佛家教导人们通过正念和修行,从内心深处寻找解脱和平静。
佛家认为,人生苦难的根源在于欲望的执着,只有放下欲望、追求无我境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
当一个人处于绝望的边缘时,佛家的思想给予他们希望,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寻求超脱世俗的真理和安宁。
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
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哲学的核心思想表述?首先,什么是哲学。
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和“sophis”(智慧)。
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
说白了,哲学就是一门使人聪明的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是什么?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这里,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
但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是,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凌乱的,不规则的,自发的,所以不能称为哲学,而哲学就是哲学家根据一定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遁世
佛家超世,道家出世,儒家入世。
佛教重精神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道教重修身成仙明道和修炼内外丹,儒家主张在社会实践中追求自我完善,其目标是修齐治平。
佛家的超世在于诠释心理,引导人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佛家从心的角度概括世间万物,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从而构建了一套心理学知识体系。
道教的出世在于延年益寿和养生成仙,认为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所,生理必须内修外养。
儒家的入世在于礼法做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崇尚仁义礼智信,伦理的起点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佛教兼有伦理功利和理性巫术,是一种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的古老与巫术性,更多地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求,儒教属于一种伦理道德体系。
佛道儒对应的是净静敬,讲的是养心练气修身缺一不可。
道家隐逸清高,佛家普渡众生,儒家读书育人。
佛道儒相通之处在于节欲求静,若能在工作生活中理解运用佛性道统儒德,人生必有相当的境界和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 人 常画松 、 竹、 梅, 谓之“ 岁 寒 三友 ” , 兰、 梅、 竹、 菊, 谓
之“ 四君子 ” . 表现 的主题 就是 从 人世 到 出世 。松树 的 品格是 “ 大
么得意时儒家 , 时道家 ,
时佛家?
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马
人 生 其实 就是 由喜 剧 和悲 剧组 合 而成 。何 为喜 剧 ?何 为 悲
剧 ?没 有 标 准答 案 。同一 件事 情 , 对 那些 惯用 头脑 思想 的人 来说
是 喜剧 ; 而对 那 些惯 用 感觉 的人来 说则 是 悲剧 。这 也说 明 , 面对 同一 件事 情 , 为 什 么有 人笑 , 为什 么有 人哭 。 凡 能理性 、 客观 看 待 世界 , 他 的 心 中就 有 精 神 家 园 ; 凡凭 感 觉 、 激情、 主观 看 待 世界 ,
作, 比上 不 足 . 比下 有余 。 据说 西方 人碰 上 这样 的事 就 没有 这个 调 换 心眼 .他 或 者认 死理 走 向精神 崩溃 , 自杀 了事 : 或 者他 会 干一 件轰 动 的事 来 引起 社会 的注 意 。 比如 , 上世 纪 6 O年代 , 美 国总 统肯 尼迪 被 暗杀 , 其 实 原 因很 简单 . 就 是那 个 凶手 辛克 利 要追 求一 个 电影 明星 . 人 家 根 本 不理 睬他 , 说 你 这个 毛娃 娃 , 有 什 么资 格追 求 我 呢? 要是 中
有 毛病 , 一 定要 吃点 药 。人 的 心灵 和精 神 有点 问题 . 道家 可 以 帮 你解 决 。 佛家 是 开大 型购 物广 场 , 有 钱没 钱都 可 以进 去逛逛 哲
学上 有个 观点 , 就是 社会 是永 远 未完 成 的社 会 . 人 是永 远未 完 成
的存 在 。社会 、 人生 都是 未完 善 的 , 因此 需要 药 去治 。所 以 , 中 国 有这 样一 句古 话 , 得 意信 儒 , 失 意崇 道 。 林 语 堂先 生也 说过 : 道 家
年轻 干部 , 你 年 龄 到杠 了 , 想 不开 有什 么用 呢 ? 人家 有钱买 车 、 买
房, 你 看不 惯 , 怨 天尤 人也 无 济 于事 。 到 了老 年 , 儒、 道: 佛 集于一
身 ,也是 人 文精 神 的 自发倾 向 。不要 认 为没读 过 《 论语》 《 道 德
经》 , 没读 过佛 家 经典 。 实 际上 , 在 我们 身上 都有 儒道 佛传 统文 化
现在 的价值 观他 不投 江 才怪 呢 。所 以 , 有人说 , 中国 的文人 很 幸
福, 往 往 得 意 的时 候是 个 儒 家 , 失 意 的 时候 是 个 道家 , 到 了绝 望
的时候 就是 个佛 家 。也 就 是说 儒 家是 治 国 的 , 道 家 是治 身 的 。 佛
2 0 1 5 . 1 0 ◆ 上 ◆ 领 导 文 萃 11 5
家是 治心 的 按 南 怀瑾 的 比喻 , 儒 家像 是 开 了个 粮 店 . 五 四运 动 砸烂 了孑 L
家店 , 所 以 中国挨 饿 , 就是 精 神饥 饿 啊 。现在 不 光在 中国把 孔 家
店 又 开 了起 来 , 而 且还 开 到 国外 。 道 家是 药店 , 人 生 有毛 病 。 社会
及儒 家是 中国人灵 魂 的两 面
当然 . 如 果没 有 良好 的人 文 素养 . 没有 一个 安 身立命 的精 神
家园, 你 面前 即使有 粮 店 、 药店 、 购 物店 . 你 也 会迷 茫 。 无 法 自我
超脱 , 说 不定 会跳 楼 自杀 。试 想苏 东坡 发 配 黄州 、 岭南 、 海南 。 如 果 自己想不 通 , 专 家 能治好 他 的 “ 病” 吗 ?还有 , 当一 个人 在 得 意
他 的心 中就 只有 一 片荒 芜 。 所 以。 英 国小说 家梅瑞 狄斯 说 : “ 喜 剧
是充 满 思 想 的 欢 笑 ” : 美 国女 诗 人 维尔 库 科 斯也 说 : “ 笑。 世 界 跟
你 一 起笑 ; 哭, 你 只好 一个 去 哭 。”
看来 ,人类 还是 要 有 一个 精 神家 园 。大 家都读 过 柳宗 元 的 诗: “ 千 山 鸟飞绝 。 万径 人 踪灭 。 孤 舟蓑 笠翁 , 独钓寒 江雪 。” 如 果 心 中没有 一 个精 神家 园 。 在那 种 环境 下 , 他能“ 独钓” 得 住 吗 ?按
或失 意 时心 中要 有一 个 缓 冲地带 。得 意 时 . 不要“ 春 风得 意 马蹄
疾, 一 夜看 遍 长安花 ” , 当 了官还 想 发 财 , 有 了钱 就想 包二 奶 。失
意时 . 也 要 想 得开 . 想 不 通 发 发 牢骚 , 但 后 退 一 步也 会 有 天 地宽 的感 觉 。 大学 毕业 虽然 没有 考 上公 务员 . 但 我也 找 了份 不错 的 工
人 要 学会 进取 , 敢 于担 当。 中 国人 常 把人 生作 为 一个 结局 ,
大学 毕 业 、 博士毕业 , 就 达 到 目的 了 , 从此不再读书学习 ; 做 生
意, 挣 了几 百万 、 几千万 , 够花就行了 ; 当官 当到 了一 定 年 龄 , 一 看 没 有什 么前 途 了 , 就 想歪 门道 , 贪污 、 养情妇 , 立 马像换 了一个 人 。其实 , 人生 就是 一个 一 个过 程 , 不 同的过程 有不 同 的 目标 。 人 到 中年 慢慢 有 一些 道 家 思想 也 是正 常 的 .人 家 提拔 重用
11 6 领导文萃 2 0 1 5 . 1 0◆上◆
国 的小 伙 子 , 也许 会说 , 你 有什 么 了不起 呢 , 追 你是 看得 起你 , 要
知 道你 这 德行 叫我 追 我还 不追 呢 , 这 事也 许就 过去 了 。 但 美 国这 个 小伙 子 却认 了死 理 . 追 你 没 资格 吗 ?一个 星 期后 , 我就 干一 件 惊 天 动地 的大 事 给你 看看 。 结 果一 枪 把肯 尼迪 给打倒 了 , 全世 界 都知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