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合集下载

培智三年级自然科学上册教案1

培智三年级自然科学上册教案1

培智三年级自然科学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物品,如天气、季节、植物、动物等。

-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去思考和探究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 让学生明白自然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本教案以“自然现象与生活”为主题,通过研究天气、季节、植物、动物等自然现象和物品,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物品,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 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现象。

三、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 分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自然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 教学基本内容- 介绍天气、季节、植物、动物等自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通过实物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自然现象。

3. 实践与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户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4. 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然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 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空气占据空间-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空气占据空间-苏教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由“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和“热空气和冷空气”三部分组成。

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块状结构,而是存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从“空气会占据空间”到“空气有质量”再到“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这些具体概念知识点的层层深入,使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在最终完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课中,因为空气是看不见,会流动的物质,因此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借助水将不可视的空气“可视化”,让容易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封闭在密闭的空间中,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本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一年级下科学三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能够理解空气像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操作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且有弹性。

科学探究: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科学态度: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认识到空气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空气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被压缩有弹性。

【教学难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小漏斗、橡皮泥、塑料杯、纸巾、气球、注射器、针筒胶帽。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一)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一)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一)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单元一:生活中的水课时一:水的特点•学习目标:了解水的特点,认识水的形态和颜色。

•教学重点:水的形态和颜色。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

•学习过程:1.讲述水的特点:无色、透明、无味、无气味。

2.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图片,让学生观察水的形态。

3.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水(如红色果汁、蓝色染料等),并鼓励他们发表观察结果。

4.讨论水的形态和颜色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点。

课时二:水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水的三种常见变化形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种变化形态。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讲解。

•学习过程:1.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水的三种变化形态(如将水放在冰箱冷冻、加热水使其沸腾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

3.讲解液态、固态和气态的基本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变化。

4.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的水的形态,并记录下来。

课时三:水的用途•学习目标: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常见用途。

•教学重点:认识水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小组活动。

•学习过程:1.朗读水的常见用途,如饮用、洗衣、浇花等。

2.引导学生讨论水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如游泳、洗车、煮饭等。

3.分成小组,让学生列举出水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并展示给全班。

4.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水,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一:植物的生长•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必需条件。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必需条件。

•教学方法:图示、讲解、观察。

•学习过程:1.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示,解释植物的生长过程,如从种子、发芽、成长到结果等。

2.讲解植物必需的生长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和空气等。

3.观察班级中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课时二:动物的生长发育•学习目标:了解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新教科版(2019年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2019年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2019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活动过程】一、聚焦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二、探索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1课《鲫鱼与青蛙》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1课《鲫鱼与青蛙》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1课。

本单元包括7节课,第1-3课主要引导学生分别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归纳鱼类和两栖类、昆虫和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学会辨别动物的类别。

第5-6课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相同生活环境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知道动物的身体和运动方式等特征能适应相应的环境。

第7课网络课堂以及本单元的《探究技能:观察》是属于本单元的探究技能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课型。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但由于本课需要的主要探究技能是“观察”,因此本课安排在《探究技能:观察》一课之后,让学生在掌握了观察的探究技能后再开始本课的学习。

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 观察小鱼和蝌蚪”、“活动2 比较鲫鱼和青蛙的特征”、“活动3 把它们分类”等四个教学环节。

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方法,发现鲫鱼和青蛙的生长发育、身体和运动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通过分类活动,初步归纳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在课外,他们不少已经观察甚至养过蝌蚪和小鱼,也看过和听说过一些关于蝌蚪会长大变成青蛙的资料。

可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小鱼和蝌蚪的知识。

由于蝌蚪和小鱼个体很小,外形也相似,加上学生未必对了两者进行过认真、细致的对比观察,所以他们不一定能很好地、细致地描述两者之间外形特征的区别。

三年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经历,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学习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认知上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作为思考的支架。

三、教学目标1.能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区分青蛙和鲫鱼的幼体;2.知道青蛙的幼体长大成体身体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鲫鱼不会;3.能分别描述与青蛙或鱼相似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4.初步感知动物的多样性,对研究动物的分类感兴趣。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3.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一)压杯入水1.实验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第组(一)压杯入水图2▲我会观察: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我会思考: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小学科学1测量长度(教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测量长度(教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测量长度(教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1-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2.学会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3.学会绘制简单的长度图示。

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长度单位的图片及简单的测量图示;2.直尺:用于示范测量长度;3.卷尺:供学生使用;4.图纸及铅笔:用于绘制图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直尺和一个卷尺,并简单介绍这两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师还可以把一定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一个特定位置上,请学生猜测它的长度,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来进行测量。

二、探究与讨论(15分钟)1.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和卷尺上的刻度,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你看到刻度上有什么数值?- 直尺和卷尺上的刻度是什么单位的?- 你能告诉我1厘米有几个毫米吗?- 刻度上的数字从左到右是递增还是递减的?2.教师使用直尺演示如何使用刻度进行长度测量,并解释1厘米等于10毫米的原理。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尝试使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并记录结果。

3.教师使用卷尺示范如何进行长度测量,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卷尺的使用方法。

学生拿起卷尺,根据教师的示范,自行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与练习(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图纸和铅笔,并要求他们绘制屋子的平面图,标注出每个房间的长度。

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进行房间长度的测量,并在图纸上写下测量结果。

教师带领学生检查和纠正结果,并鼓励学生用标准单位来表示长度。

2.教师将一些长度不等的物体放在讲台上,并要求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比并讨论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解释为什么不同物体的长度是不同的。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些实际场景的图片,要求学生估计图中物体的长度,并使用直尺或卷尺进行准确测量。

学生用标准单位来表示测量结果,并与估算值进行对比。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个组员从家中带来一个物品,并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其长度。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1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1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图片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一)预测活动(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材料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问题。

2. 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探究未知。

2. 学生能够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实验基本操作1.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2. 实验注意事项:安全操作,遵守实验规则,保护实验器材。

第二课时:物质的变化1. 实验步骤: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进行物质的变化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2. 实验注意事项:注意物质的变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加热、切割等操作。

第三课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1. 实验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2. 实验注意事项: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包括实验步骤的正确性、实验器材的使用情况等。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3. 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滴管、试剂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反思

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

【教学准备】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教科版新三上科学变化?(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水蒸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它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学生运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并做好记录。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活动过程】一、聚焦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二、探索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名词和科学观察方法;2.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的性质和用途;3.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科学名词学习:光线、电源、开关、温度、水平、密度等;2.物品的性质和用途:对常见物品进行观察和分类,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3.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4.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意识。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科学名词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科学用具和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名称和作用;2.学习:以PPT形式展示科学名词的图片和解释,让学生辨认和学习这些名词;3.拓展:分组讨论,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科学名词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和物体。

第二课:物品的性质和用途1.导入:举例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谈论它们的用途和特点;2.观察实验: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物品的性质,例如观察铁、木、玻璃等材料的特点;3.分类整理:学生根据物品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整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4.拓展应用: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行寻找新物品进行观察和探索。

第三课:实验观察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观察物品的经验,复习物品的性质和用途;2.实验设计:教师提出一个简单的实验问题,例如:添加盐到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3.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4.数据整理: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整理数据,归纳出规律;5.结果解释: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和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结果解释。

第四课:实践探索1.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科学探索的重要性;2.实践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小实践活动,例如: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3.实践活动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和实施一个小实践活动;4.结果展示:学生展示实践活动的结果,并进行评价和讨论;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前四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实践探索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教育,下面将给出一份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

【教案名称】: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观察身边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4. 培养学生领会方法,主动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观察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2.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1. 板书:观察身边的变化。

2. 实验材料:不同的物体、水、纸巾等。

3. 录音设备和幻灯片播放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给学生展示不同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变化,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b. 引导学生自由观察身边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并鼓励他们提问。

2. 导入讨论(15分钟)a.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重要性,并问学生观察到了哪些物体的变化。

b.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3. 观察实验(30分钟)a. 教师将不同物体放在水里,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变化,并让学生观察。

b. 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表格上。

4. 实验检查(10分钟)a. 教师随机选取几名学生,让他们上台演示观察实验,并口头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的变化。

b.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的方法。

b. 鼓励学生对课堂进行反思,并提出他们对观察身边变化的理解和疑问。

六、教学延伸1.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不同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并写下观察结果。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物体2. 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3. 物体的分类教学目标1. 知道生活中的物体;2. 了解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3. 进行简单的物体分类;教学重点1. 生活中常见的物体;2. 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3. 了解物体的分类方式。

教学难点1. 同时照顾到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 正确理解物体分类方式。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季节变化的特点;2. 四季的景象;3. 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季节变化的特点;2. 能描述四季的景象;3. 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季节变化的特点;2. 四季景象的概括性描述;3. 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正确描述四季景象;2. 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 动物的分类;2. 意义和方法;3. 动物分类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2. 理解分类的意义;3. 能够根据动物分类的主要特点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重点1. 动物分类的方法;2. 分类的意义;3. 进行简单的动物分类。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动物分类的方法;2. 能够根据主要特点进行简单分类。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1. 听、说和读科学词语;2. 科学常识;3. 科学园游览。

教学目标:1. 学会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言描述科学知识;2. 知道一些科学常识;3. 围绕科学园游览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1. 发音准确的科学词汇;2. 科学园游览。

教学难点:1. 愉悦、自然、科学的语言表达;2. 安全游玩、求知的综合能力。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目标:根据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内容,设计一堂以“天时地利人和”为主题的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能够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的方式,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b.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c.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c.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2. 难点:a.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影响生活的因素,引起学生的思考;b. 引导学生讨论,列举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并讲解其作用;b.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实践探究(4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选择一个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等),探究其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b.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相关数据;c.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结论;d.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进行讨论和分享。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1教案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1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1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习题设计一、填空题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_____,但有一定的______。

2、水蒸气与水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_____。

4、湿衣服晾干后,水跑到_____里去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水只有沸腾才能蒸发。

()2、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

()3、湿手变干、衣服晾干的缘由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

()4、水蒸汽和水一样无色、无味、透明、看得见、摸得着。

()5、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它们蒸发的快慢也一定相同。

()6、水蒸气是水的一种形态,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三、实验题下面是某组同学观察水蒸发实验,请完成相关内容。

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_____的水,标出水的_____。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另一个不盖。

③把它们放到_____和_____的位置④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2、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是怎么知道水蒸发跑到空气里去了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四、问答题1、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怎样让衣服干得快些?3、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形状体积2、无色无味透明3、蒸发4、空气二、判断题1、✘2、√3、√4、✘5、✘6、√三、实验题1、①等量高度③通风向阳2、开口的水杯,里面的水少了;封口的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表格式):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表格式):1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材P2~4)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2.追问: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跑到空气中的水呢?(预设: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3.讲解:像水变成水蒸气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就叫作蒸发。

因为水蒸气微粒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它。

4.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水的蒸发:将水滴到手上,不一会儿水就“消失”了。

探索二:生活中的蒸发现象1.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预设: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洗干净的杯子上的水珠消失;……)2.交流:出示教材P3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图中的蒸发现象。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请你们解释图中的现象。

学生1:地上的水慢慢蒸发到空气中,坑中的水较多,未蒸发完,就形成了水洼。

学生2:煮食物时,水烧开经历了水→水蒸气→白气的过程。

学生3:湿衣服上的水是液体,将衣服晾起来,待水蒸发完,衣服就变干了。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烧开水的图片或微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壶嘴与“白气”之间的部分。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白气”不是水蒸气。

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在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凝结成小水珠。

这些小水珠非常小,悬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探索三:用实验证明水的蒸发1.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蒸发了呢?(预设:可以通过实验证明。

)跑到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预设:能。

)2.布置任务: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怎样解释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学生1:敞口的杯子里的水跑到空气中去了,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塑料薄膜拦住了。

主持人:这样解释的依据是什么?学生1: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变少,敞口的杯子里面的水变少了。

主持人:你们在实验二的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学生2:我看到了小水珠,我认为它们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液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三、课时安排每课一课时四、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共有3个平行班,每班学生均为45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

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学措施: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周次教学内容第1周1、我看到了什么2、校园的树木第12周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6、砖和陶瓷第2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第13周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资料库)第3周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第14周1、水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第4周7、植物的共同特点(资料库)第15周3、谁流得更快一些4、比较水的多少第5周1、寻访小动物国庆放假第16周5、我们周围的空气6、空气占据空间吗第6周国庆放假2、蜗牛(一)第17周7、空气有重量吗(资料库)第7周3、蜗牛(二)4、蚯蚓第18周复习(一)复习(二)第8周5、蚂蚁6、金鱼第19周复习(三)复习(四)第9周7、动物的共同特点(资料库)第20周复习(五)复习(六)第10周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2、谁更硬一些第21周期末考试第11周3、比较柔韧性4、它们吸水吗第22周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