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血液
血三系下降标准
血三系下降标准
一、红细胞系
红细胞系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
红细胞系的标准参考范围是:男性 4.0-5.5 x 10^12/L,女性 3.5-4.5 x 10^12/L。
若红细胞数量低于此标准,通常被视为贫血。
二、白细胞系
白细胞系是负责免疫功能的细胞,具有抵御感染的作用。
白细胞系的标准参考范围是:成人 4.0-10.0 x 10^9/L。
低于此标准可能提示免疫力低下或存在感染。
三、血小板系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主要负责止血功能。
血小板系的标准参考范围是:100-300 x 10^9/L。
低于此标准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总结:血三系下降标准是判断血液系统健康的重要依据。
当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低于参考范围时,可能提示存在相关疾病或需要进一步检查。
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2024年输血科各种工作制度(3篇)
2024年输血科各种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衣着整洁,佩带胸卡,持证上岗。
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脱岗。
2、实行____小时值班制度。
3、做好血液及各种成分血入库、储存、发放等各项工作,对工作要认真负责。
4、最终实验。
血液发放人员在血液成分制品出库前,确定该血液接受试验过程检验合格,并进行以下内容的外观最终试验(查有无溶血、凝血、可见污染、包装状况,对血型、标签、血袋、导管是否渗漏、姓名、血量、日期、保存期、编号,确保未经过最终检验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不出库。
5、做好临床科室用血预约工作记录,按预约要求及时发放血液。
6、做好临床科室的用血信息收集、反馈、处理工作,特殊情况及时报输血科主任。
7、要按时检查贮血设备,并作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和报告有关部门。
8、要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杜绝差错和事故发生。
9、输血科属工作重地,非本科室人员禁止入内。
值班人员不得在贮发血室会客、办私事、吸烟等一切与工作无关事。
10、工作人员要按“先进先出”原则进行发血,发出的血液超过____分钟不得退回,特殊情况报输血科主任。
11、各种仪器、设备按规定定期清洁、消毒并作好记录。
12、每日坚持打扫卫生,做好门窗清洁,墙壁清洁,桌面、工作台清洁。
13、经常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并记录。
二、输血科实验室工作制度实验室是各项检测、质量的一个重要部门,有大型的精密仪器和设备,为保证检验人员的安全,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所有人员必须遵守以下工作制度。
1、进入实验室应穿戴专用的实验衣、工作帽、手套、工作鞋,必要时应带口罩,护目镜,外来人员应穿一次性鞋套,离室时脱去放在指定位臵,工作服应经常消毒洗涤。
2、非必要物品禁止进入实验室,必要的资料和书籍带入后也要远离操作台。
3、实验室应保持肃静,工作人员不得高声谈笑,要集中精神完成实验操作,不准吸烟,吃东西或用嘴吮吸铅笔或标签等,严格按规程操作。
4、不许酒后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禁止戴首饰。
三分三的功效与作用
三分三的功效与作用
三分三,又称三生三世水,是一种中药配方,主要由三种植物组成:丹参、三七和连翘。
三分三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包括:
1. 活血化瘀:丹参和三七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2. 止血:三七含有七叶皂苷等活性成分,具有止血作用。
三分三能够促进血液的凝固和止血,可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如崩漏、便血等。
3. 抗炎抗菌:连翘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发热、咽炎、扁桃体炎等。
4. 舒肝解郁:丹参含有丹参酮等成分,具有舒肝解郁、调节情绪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情绪不稳、躁郁症等心理相关疾病。
5. 缓解疼痛:三分三中的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常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关节痛、胃痛等。
6. 改善血管功能:三分三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降低血脂,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三分三虽然有许多好处,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之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另外,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正确使用三分三,不超过推荐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5)血小板的吸附 血小板能吸附凝血因子于表面,加速凝血过程的发 生和进行
思考题 试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运载功能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 血块的过程称为凝血。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 增添了一些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的化学物质。
三 血液功能
(一)运输作用
①将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器官 吸收的营养物质运到身体各处,供 组织细胞代谢 ②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 CO2、H2O尿素等运到肾、皮肤等排出 体外
一运输作用将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运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代谢组织细胞代谢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到肾皮肤等排出体外三血液功能二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维持水氧营养物质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的相对稳定有形成分的相对稳定三血液功能通过血管舒缩活动将深部产热器官产生的热运到体表散发调节人体温度
2.促进凝血
2.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量:是指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 (70 ~80ml/Kg)
当失血量超过30%,将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液的比重和黏度
(1) 全血比重:
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液的粘滞性(viscosity) 由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 与水相比,以水的粘滞度为1 血液相对粘滞度为4 5, (血浆的黏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3.血浆的PH
正常人的血浆PH相对恒定。约为7.35—7.45. 原因:强大的缓冲系统、肺和肾功能的调节。
最新生理三血液
第三章血液12一、单选题31.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A.8﹪B.16﹪C.12﹪D.10﹪E.14﹪452.50Kg正常体重的人体液量与血量分别为:6A.20L与3LB.30L与4LC.40L与5LD.20L与2.5LE.30L与72.5L83.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9A.与血管容积之比B.与白细胞容积之比C.与血浆容积之比1011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24.体液中蛋白质浓度:13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14C.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D.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15E.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165.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17A.蛋白含量低B.K+含量高C.Cl-含量高D.Na+含量高E.不含血细胞18196.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20A.总渗透压B.K+浓度C.Cl-浓度D.Na+浓度E.胶体渗透压21227.决定溶液渗透压大小的主要因素是:23A.溶质颗粒的总数B.溶剂的性质C.溶质颗粒的形状24D.溶质颗粒的大小E.溶质的性质258.将红细胞放入0.09%氯化钠溶液中,会发生:26A.膨胀B.皱缩C.完全溶血D.部分溶血E.保持不变9.构成血浆总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2728A.纤维蛋白原B.葡萄糖C.球蛋白D.氯化钠E.白蛋白2910.血浆渗透压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30A.与0.5%葡萄糖溶液相当B.与溶质颗粒数呈反比C.胶体渗透压维31持血容量32D.胶体渗透压占大部分E.与0.09%NaCl溶液相当331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34A.γ球蛋白B.α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β球蛋白E.白蛋白12.下列哪种溶液属于等渗溶液:35A.0.45%氯化钠溶液B.5%葡萄糖溶液C.25%葡萄糖溶液36D.9%氯化钠溶液E.0.09%氯化钠溶液3713.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分正常分布的因素主要是:38A.血浆胶体渗透压B.血浆总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39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E.组织液晶体渗透压4014.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41A.血小板数(10 ~30)×109 /mlB.白细胞总数(4.0 ~4210.0)×109 /ml43C.红细胞(女)(3.8 ~4.6) ×1012 /mlD.血液pH值7.4 土0.0544E.血红蛋白(男)120 ~ 160㎎/L4515.关于血浆蛋白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46A.参与血液凝固B.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C.参与机体防47御功能48D.调节血浆酸碱度E.作为某些物质运输的载体4916.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决定下列哪种缓冲对:50A.K2HPO3/KH2PO3B.KHCO3/H2CO3C.NaHCO3/H2CO351D.Na2HPO4/NaH2PO4E.蛋白质-Na+/蛋白质5217.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并且不易分离的气体是:53A.氮气B.氢气C.二氧化碳D.氧气E.一氧化碳5418.有关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55A.血浆中球蛋白增加可使血沉加快B.随着红细胞衰老脆性减小56C.在血浆中红细胞具有悬浮稳定性D.血红蛋白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57称为贫血58E.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贫血5919.红细胞在0.45%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溶解,说明红细胞的:60A.脆性正常B.脆性小,抵抗力小C.脆性大,抵抗力小61D.脆性大,抵抗力大E.脆性小,抵抗力大622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63A.红细胞叠连加速B.红细胞聚集C.溶血64D.红细胞脆性增加E.血栓形成6521.红细胞沉降率变大,多数是由于:66A.红细胞比容变小B.血液粘滞性下降C.血浆纤维蛋白原减67少68D.血浆的白蛋白含量增多E.血浆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6922.成年人的造血器官是:70A.脾脏B.所有骨髓C.肝脏和骨髓71D.肝脏E.脊椎骨、扁骨及长骨近端骨髓处骨髓7223.以下因素不属于红细胞生成条件的是:73A.需要维生素B12和叶酸 B.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74C.红骨髓的正常造血机能D.需要蛋白质和铁E.血中氧分压增75高7624.成人红细胞主要生成部位是:77A.脾脏B.红骨髓C.肾脏D.淋巴结E.肝脏7825.人体造血主要原料是:79A.铁、维生素B12 B.维生素B12和叶酸 C.铁、维生素B12和叶80酸81D.蛋白质和维生素B12 E.铁和蛋白质8226.血红蛋白(Hb)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83A.正常成年男性 Hb量为 120~160㎎/LB.Hb与CO结合后不易84分离85C.Hb有运输 O2 与 CO2的功能 D.红细胞破坏后,Hb就丧86失作用87E.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8827.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89A.维生素CB.蛋白质C.钙离子D.维生素B12和叶酸 E.三价铁90离子912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少:92A.维生素B6 B.维生素B12或叶酸 C.铁 D.铁和蛋白质 E.促红细93胞生成素9429.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95A.生长素B.肾上腺素C.雌激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E.肾上腺96皮质激素9730.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促进:98A.小肠吸收维生素B12 B.血库释放红细胞 C.睾丸分泌雌99激素100D.骨髓造血E.促进小肠吸收铁和蛋白质10131.在下列白细胞中,称为免疫细胞的主要是指:102A.单核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中性粒细胞E.嗜103酸性粒细胞10410532.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疾病时,白细胞计数增加的是:106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10710833.血小板的数量低于多少时,可出现出血倾向:109A.<80×109个/LB.<50×109个/LC.<40×109个/L 110D.<150×109个/LE.<100×109个/L11134.下列不属于血小板功能的是:112A.吞噬微生物、异物B.参与生理性止血C.促使凝血块收缩D.参与血液凝固过程E.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11311435.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血清中不含:115A.球蛋白B.白蛋白C.钙离子D.纤溶酶原E.纤维蛋白原11636.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117A.前者速度快,后者速度慢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118生在血管外119C.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D.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120需体外因子E.前者由Ⅻ因子启动,后者由Ⅲ因子启动12112237.关于血液凝固的叙述,错误的是:123A.凝血过程中需要钙离子B.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C.许多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124125D.内源性凝血较外源性凝血速度快E.凝血因子除钙离子外都是蛋白质12638.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127A.激活因子ⅩB.使纤维蛋白降解C.激活因子Ⅻ128D.使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129白39.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130131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32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133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34D.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35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13640.下列凝血因子中,哪一个不是蛋白质:137A.因子V和ⅦB.因子IVC.因于X和ⅫD.因子IXE.因子Ⅰ和Ⅱ13813941.凝血过程的内源性与外源性激活的区别在于:140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过程B.凝血酶形成过程141C.Ca2+是否参与作用D.纤维蛋白形成过程E.血小板第3因子是142否参与14342.血凝块回缩是由于:144A.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B.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C.红细胞145发生聚集压缩146D.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收缩E.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14743.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主要是由于:148A.抑制因子Ⅻ激活B.抑制纤维蛋白形成C.使活化型凝血149因子失活150D.抑制凝血酶原激活E.抑制血小板粘着、聚集15144.能使抗凝血酶Ⅲ活性增强的物质是:152A.组织胺B.肝素C.维生素KD.柠檬酸钠E.草酸153钾15445.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理是:155A.去除Ca2+B.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C.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156157D.抑制因子X的激活E.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15846.临床常用的抗凝物质是:159A.草酸钙B.纤溶酶C.柠檬酸钠D.维生素KE.柠檬酸160钙16147.枸橼酸钠常用作抗凝剂是由于:162A.能溶解纤维蛋白B.能抑制Ⅻ因子的激活C.能抑制凝血酶163的活性164D.能增加抗凝血酶Ⅲ的活力E.能与血浆中的Ca2+结合成不易解离165的络合物16648.子宫、甲状腺、肺等手术后易渗血,是组织中含有较多的:167A.纤溶酶B.组织激活物C.抗凝血酶D.纤溶抑制物E.凝168血酶原激活物16949.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170A.活化的因子ⅡB.因子VC.因子ⅫD.因子I和活化的因子l 171E.因子IV17250.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173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B.血浆中特异凝集元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174175E.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17651.关于ABO血型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A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B.O型血的红细胞上不含凝177178集原179C.A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D.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 180凝集素181E.AB型血的红细胞上含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18252.当A型血的红细胞和B型血的血清相混时,会发生:A.聚集B.凝集C.粘着D.叠连E.凝固18318453.ABO血型划分的主要根据是:185A.红细胞膜凝集原的有无和类别B.血清中凝集素的有无和类别186C.血清中凝集原的有无和类别D.凝集素和凝集原的配合情况187E.红细胞膜凝集素的有无和类别18854.献血者为A型,与受血者作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189集,受血者的血型是:190A.O型B.A型C.AB型D.B型E.无法确定55.某人红细胞与A型及B型标准血清都无凝集反应,其血型是:191192A.A型B.B型C.AB型D.O型E.Rh型19356.在异型输血中,严禁:A.O型血输给A型人B.O型血输给B型人C.A型血输给B型人194195D.B型血输给AB型人E.A型血输给AB型人19657.急需时,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因为:197A.红细胞上含有A、B凝集原B.红细胞上不含A、B凝集原198C.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D.血清中不含抗A、抗B凝集素199E.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红细胞上含B凝集原58.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200201A.红细胞不发生叠连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202C.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203固204E.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20559.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206不凝集,此人血型是:207A.B型B.O型C.A型D.AB型E.O型Rh阳性20820960.某人血清中无抗 A 抗B凝集素,红细胞膜无D抗原,其血型属210于:A.AB型Rh阴性B.O型Rh阴性C.AB型Rh阳性211212D.A型Rh阴性E.O型Rh阳性21361.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214A.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B.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215C.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D.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216E.Rh阳性母亲与Rh阴性父亲孕育的婴儿217218219血液2201.A2.B3.E4.B5.A6.A7.A8.C9.D 22110.C22211.E 12.B 13.A 14.D 15.B 16.C 17.E 18.B 19.C 22320.A22421.E 22.E 23.E 24.B 25.E 26.A 27.D 28.B 29.D 22530.D31.C 32.C 33.B 34.A 35.E 36.E 37.D 38.E 39.C 22622740.B22841.A 42.D 43.C 44.B 45.E 46.C 47.E 48.B 49.D 22950.C23051.A 52.B 53.A 54.C 55.D 56.C 57.B 58.B 59.D 23160.A23261.B233234。
三血液分析参数检测原理和临床意义
红细胞研究参数
50.LScRBC%:弱前向散射光的红细胞百分比 51.HScRBC%:强前向散射光的红细胞百分比 52.MicroR%:小 RBC 百分比。 53.MacroR%:大 RBC 百分比。 54.RBC-O:光学分析中的 RBC 计数。 55.RBC-He: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CH) 56.D-He:是RET-He与RBC-He的差值 57.RET-Y:网织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58.RBC-Y:成熟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59.IRF-Y: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60.FRC#:红细胞碎片计数 61.FRC%:红细胞碎片百分比 62.RPI: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
1.WBC: 白细胞பைடு நூலகம்数
原理:
FSC:XS CBC模式时
BASO通道:FSC+SSC(XT/XE-2100/XE-2100L/XE-
2100D)
DIFF通道:SFL+SSC(XE-5000:难溶红细胞?
时)(XS:CBC+DIFF模式时)
异常淋
巴
嗜碱
其他 白细 胞
单 淋核 巴
嗜 碱
幼稚粒细 胞
中 性
XS:
每个亚型% = 每个亚型# / WBC
注:红色为实测值
异常淋 巴
单 淋核 巴
嗜 碱
嗜碱
其他 白细 胞
幼稚粒细 胞
中 性
嗜酸
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增多:
1. 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 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 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 烧伤等。
生儿 170-200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
肝脏第三供血血管的概念
肝脏第三供血血管的概念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起到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代谢、解毒、合成和贮存等。
为了维持这些功能的正常运作,肝脏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
肝脏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肝动脉和门静脉,而肝脏的第三供血血管则是指静脉系统中直接将血液输送至肝脏的血管。
肝脏的第三供血血管包括肝静脉和肝窦。
肝静脉是经过肝脏,将从肝动脉和门静脉汇集而来的富含养分和氧气的血液收集起来,最终再次排入大的静脉系统,如下腔静脉。
肝静脉的血液含有大量的养分和代谢废物,其中包括来自消化系统的营养物质以及肝脏代谢产物,如胆红素和尿素等。
肝静脉通过肝窦系统来完成血液的合流和再分配。
肝窦是肝脏内血液分布的特殊结构,它是一种宽阔而复杂的血窦网络。
肝窦分布在肝小叶之间,由多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包括内皮细胞、Kupffer细胞和肝细胞等。
肝窦的结构和功能使得血液可以在肝脏内自由循环,并且紧密接触肝细胞,以实现养分和废物的交换。
肝窦中的血液流动速度非常缓慢,这为肝细胞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代谢和调节功能。
肝细胞通过其突出的微绒毛结构与肝窦紧密接触,使血液与肝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更加高效。
此外,肝窦中的洞隙大小也使得红细胞可以通过,但对其他大于血管内皮孔径的细胞如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则具有一定的滤过作用。
肝窦中的Kupffer细胞是一类具有巨噬细胞功能的细胞,它可以清除肝窦中的一些异物和细胞碎片等垃圾。
此外,肝窦内的内皮细胞还可以合成和分泌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某些血管舒张因子和凝血因子等,对血液循环和凝血功能有调节作用。
总之,肝脏的第三供血血管即肝静脉和肝窦,是肝脏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静脉和肝窦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保证了养分和废物等物质在肝脏内的高效交换,并且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使肝细胞能够执行各种代谢、解毒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肝脏的第三供血血管对于维持肝脏及整个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理学复习题——3血液
第三章血液一、单项选择题1.血液除去血细胞的部分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D.血清E.组织液2.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E.与血浆中无机物的容积之比3.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B.葡萄糖C.球蛋白D.氯化钠E.胶体物质4.下列溶液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0.1%NaCl B.5%葡萄糖C.2%NaHCO3D.25%葡萄糖E.9%NaCl 5.成年女性红细胞数的正常参考值为( )A.(3.0~4.5) ×1012/L B.(3.5~5.0) ×1012/LC.(4.0~5.5) ×1012/L D.(4.5~5.8) ×1012/LE.(5.5~6.0) ×1012/L6.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的因素是(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D.血浆白蛋白浓度E.细胞内液的渗透压7.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D.使水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E.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8.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B.组织液生成增多C.淋巴回流量减少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E.有效滤过压下降9.与溶血关系最密切的是红细胞的( )A.通透性B.可塑性C.渗透脆性D.悬浮稳定性E.免疫性10.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 )A.蛋白质和铁B.促红细胞生成素C.内因子D.维生素B12和叶酸E.雄激素11.缺乏内因子易引起贫血是由于( )A.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B.抑制骨髓造血作用C.造血原料不足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E.红细胞脆性增大12.参予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白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B.嗜酸粒细胞C.嗜碱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13.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 )A.因子Ⅹ被激活B.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C.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D.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E.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14.血液凝固后血块收缩所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 )A.血浆B.体液C.血清D.细胞外液E.细胞内液15.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 )A.钙离子B.球蛋白C.白蛋白D.凝集素E.纤维蛋白原16.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D.前者由因子Ⅻ启动,后者由Ⅲ因子启动E.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17.必须维生素K参与,才能在肝细胞生成的凝血因子是( )A.Ca2+B.Ⅷ因子C.Ⅲ因子D.Ⅻ因子E.ⅡⅦⅨⅩ因子18.血小板的平均寿命约为( )A.7~14天B.120天C.3~4天D.1年以上E.8小时19.血小板参与( )A.吞噬作用B.生理止血C.细胞免疫D.体液免疫E.运输O2、CO2 20.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 )A.去掉血浆中纤维蛋白原B.与血浆中的钙结合而沉淀C.加强抗凝血酶Ⅲ作用D.抑制凝血酶原激活E.与血浆中Ca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21.作子宫、前列腺、甲状腺手术时血液不易凝固,易发生术后渗血,是由于组织含较多的( )A.肝素B.组织激活物C.抗凝血酶ⅢD.纤溶酶E.纤溶抑制物22.在一般情况下ABO血型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C.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D.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E.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23.在ABO血型系统相互输血关系中,严禁( )A.O型输给B型B.O型输给AB型C.A型输给O型B.D.B型输给AB型E.A型输给AB型24.供血者为A型,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受血者为( )A.B型B.AB型C.O型D.A型E.A型或B型25.关于Rh血型系统的说明,正确的是( )A. 血清中含Rh抗体者为Rh阳性B.红细胞膜含D抗原者为Rh阳性C.Rh阴性者血清中含Rh抗体D.Rh阴性血不能输给Rh阳性E.汉族人Rh阴性率高达99%二、多项选择题1.红细胞生成的必要条件是( )A.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B.蛋白质、铁C.维生素B12、叶酸D.内因子E.雄激素2.血小板的功能是( )A.吞噬病原微生物B.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C.促进血液凝固D.参与生理止血E.参与体液免疫3.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是( )A.纤溶抑制物B.凝血酶ⅢC.柠檬酸钠D.肝素E.草酸胺4.红细胞膜表面含有A凝集原的血型是( )A.A型B.B型C.O型D.AB型E.Rh阳性5.Rh血型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应避免( )A.Rh阴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B.Rh阳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血C.Rh阴性妇女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D.Rh阳性者不能接受Rh阴性血液E.Rh阳性妇女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三、问答题1.试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三系血细胞的正常范围
三系细胞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三系细胞正常值,白细胞系为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红细胞系为成人男(4.0-5.5)×10^12/L,成人女(3.5-5.0)×10^12/L,新生儿(4.0-5.3)×10^12/L。
血小板系为成人及新生儿(100-300)×10^9/L。
1、白细胞:
是指对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白细胞的数量进行计数,正常外周血中常见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2、红细胞: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包含的红细胞数量,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类型的血细胞。
也是脊椎动物血液中氧气运输的主要介质,具有免疫功能。
红细胞正常参考值范围为成人男(4.0-5.5)×10^12/L,成人女(3.5-5.0)×10^12/L,新生儿(4.0-5.3)×10^12/L。
3、血小板:
单位体积血液中包含的血小板数量,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血小板的有效质量和数量在身体的正常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小板止血具有机械封闭伤口和生化粘附聚集的功能,可以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促进伤口的修复,血小板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成人和新生儿(100-300)×10^9/L。
三级血液病医院基本标准(2021年版)
三级血液病医院基本标准(2021年版)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250张以上,其中专科床位不少于150张,百级层流病房不少于4间。
二、科室设置临床科室至少设有血液一科(白血病及各类髓系恶性血液疾病)、血液二科(贫血及出凝血疾病)、血液三科(淋巴瘤及骨髓瘤)、血液四科(干细胞移植)、儿童血液科、急诊科、预防保健科、重症医学科、放射肿瘤治疗科,可设普通外科(麻醉科)等。
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病理科(骨髓病理)、检验科(细胞形态室、分子生物室、细胞遗传室、免疫室)、放射科、B超室、功能检查室、手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病案室。
三、人员每张床位至少配备1.03名卫生技术人员(至少配备0.4名护士,百级层流病房至少配备1.5名护士);每个临床科室至少配备2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含至少1名主任医师);每个医技科室至少配备1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
四、房屋每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病房每张床位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五、设备(一)医疗设备:显微镜、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成分分离机、血液细胞计数仪、全自动凝血测定仪、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血气分析仪、紫外线分光光度计、低速冷冻离心机、二氧化碳培养箱、超净工作台、X光机、体外生理监护仪、CT机、动态心电监测仪、磁共振成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成像系统(PET-CT)、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多色流式细胞仪(4色以上)、胃镜、PCR检测仪、结肠镜、骨髓图文分析系统、骨髓病理切片机、超低温冰柜、摊片机、烤片机、磨刀机、高温孵育箱、自动呼吸机、全功能麻醉机、冷冻切片机、消毒菌密闭柜、高压灭菌设备、一代/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医用加速器。
(二)病房每张床位单元设备:与三级综合医院相同。
(三)具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适应的其他设备。
六、制度制订有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有完善的医院质量管理质控体系等。
生理三血液
第三章血液一、单选题1.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A.8﹪B.16﹪ C.12﹪ D。
10﹪ E.14﹪2.50Kg正常体重的人体液量与血量分别为:A.20L与3L B。
30L与4L C。
40L与5L D.20L与2.5L E。
30L与2.5L3.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
与血管容积之比 B.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C.与血浆容积之比D。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4.体液中蛋白质浓度: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C。
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D。
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E.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5.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A。
蛋白含量低B。
K+含量高 C.Cl-含量高 D.Na+含量高 E.不含血细胞6.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A。
总渗透压B.K+浓度 C。
Cl—浓度D。
Na+浓度 E.胶体渗透压7.决定溶液渗透压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
溶质颗粒的总数B。
溶剂的性质 C.溶质颗粒的形状D.溶质颗粒的大小 E。
溶质的性质8.将红细胞放入0。
09%氯化钠溶液中,会发生:A。
膨胀B。
皱缩 C。
完全溶血 D。
部分溶血 E.保持不变9.构成血浆总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纤维蛋白原B。
葡萄糖 C.球蛋白D.氯化钠 E。
白蛋白10.血浆渗透压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A。
与0.5%葡萄糖溶液相当B.与溶质颗粒数呈反比 C.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D.胶体渗透压占大部分 E.与0.09%NaCl溶液相当1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A。
γ球蛋白 B.α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
β球蛋白E.白蛋白12.下列哪种溶液属于等渗溶液:A.0.45%氯化钠溶液 B。
5%葡萄糖溶液 C。
25%葡萄糖溶液D.9%氯化钠溶液E。
0。
09%氯化钠溶液13.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分正常分布的因素主要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B.血浆总渗透压 C。
血浆晶体渗透压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E.组织液晶体渗透压14.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A.血小板数(10 ~ 30)×109/ml B.白细胞总数(4.0 ~ 10.0)×109 /mlC.红细胞(女)(3。
三.血液
一. 血细胞生理:1.血液的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离心后,上层为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是红细胞层。
234渗透压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如: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的溶液; 1.9%尿素溶液是等渗不等张溶液。
要点一:红细胞:1.形态:双凹圆形; D=7~8μm;无核;胞浆内含血红蛋白。
2.红细胞数量:男(4.5~5.5)×1012/L;女(3.0~5.0)×1012 /L。
Hb浓度:男120~160g /L;女 110~150g /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膜通透性;2)可塑变形性;3)悬浮稳定性;4)渗透脆性。
①通常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红细胞沉降率愈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增加(沉降减慢)主要是由于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
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降低(沉降加快)主要是由于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
液的渗透抵抗力。
①红细胞在0.85%的NaCl溶液中能保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②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③若红细胞在相对浓度较高的低渗溶液中即发生破裂,表示抵抗力低,渗透脆性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表示脆性大,易破裂,如衰老的红细胞;反之,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表示脆性小,不易破裂,如初生的红细胞。
4.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浆酸碱度,维持正常血浆pH;3)免疫功能。
5.造血的基本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各类终细胞6.红细胞生成:1)场所:红骨髓(成人);2)合成原料:蛋白质、铁缺铁→Hb合成不足→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子(合成DNA的辅酶):维生素B12 、叶酸若缺乏→巨幼性红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7.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 1)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活动。
生理学血液
3特点 1)催化蛋白需激活。 2)Ⅲ位于组织细胞中,其余都位于新鲜血浆。 3)多数在肝脏合成,其中FⅡ、FⅦ、FⅨ、FⅩ 的 合成需维生素K,均含有γ-羧基谷氨酸,和 Ca2+结合后可变构,暴露与磷脂结合的部位。 4) FⅧ 正常情况下,FⅧ与vWF以非共价键的形 式结合成复合物,避免FⅧ被激活的蛋白质C降 解。 FⅧ使FⅨa的催化能力增加20万倍,FⅧ、 FⅨ缺乏,分别称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
crenated erythrocyte 圆锯齿状的红细胞
3 干细胞移植
1)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和免疫功 能。 2)外周干细胞移植:采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髓 中造血干细胞动员释放到外周血。 3)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细胞定居、繁殖、分 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中的基质细胞、 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各种调节因 子、神经和血管等。
1)需要的物质:纤维蛋白原, Ga2+,血小板膜上 的 GPⅡb/Ⅲa。
2)过程:在致聚剂的刺激下,GPⅡb/Ⅲa分子上的 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Ga2+的作用下与纤维蛋白 原和vWF结合,血小板聚集。
3)两种糖蛋白的作用:
GPⅡb/Ⅲa:参与黏附(激活状态下与vWF结 合)、聚集(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GPⅠb(静息状态下与vWF结合)参与黏附。
5) FⅦ:正常情况下,0.5% FⅦ处于活化 状态,但必须有FⅢ时才有作用。 6) FⅢ:既是FⅦ、 FⅦa的受体,又是 FⅦa的辅助因子(FⅢ使FⅦa的催化能 力增加1000倍)。 7)FⅤa:使FⅩa的催化能力提高 10000倍。 8)正反馈,生物放大作用(1分子FⅪa最终
可产生1亿分子的纤维蛋白)。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暴式促进激活物(BPA):糖蛋白,分子量 25,000~40,000。调节早期的红系组细胞向前提细 胞的增殖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三)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 分为两类 抗纤溶酶
纤溶的意义:
使血液保持液态,防止凝血的蔓延和血栓的形成。 凝血过强或纤溶过弱,易形成血栓; 纤溶过强或凝血过弱,易发生出血倾向。
第五节 血量与血型
一、血量
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 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两部分。
调节血管内外液体的平衡,维持血容量中起重要作用。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儿童低于成年人; 高原居民高于平原居民。 外周血液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红细胞功能
1
2
运输氧气和 二氧化碳
缓冲血液 酸碱度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Rh阳性胎儿
①
输血方法的新应用
严重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 成分输血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 大面积烧伤患者输注血浆或血浆代用品
防止异体输血的并发症
自体输血 减少血源传播的疾病 刺激骨髓造血
章小结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具有运输、防御、缓冲、 生理性止血等功能。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 透压两部分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运输O2和CO2,且可缓冲酸碱度;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吞噬及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 的保护防御功能;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
2.红细胞凝集反应与输血原则
A抗原与抗A抗体相遇
红细胞凝集反应
B抗原与抗B抗体相遇
ABO血型鉴定方法:
用已知的抗A抗体和抗B抗 体,分别与被鉴定人的红
细胞混悬液相混合,根据
发生凝集反应的情况,判 定被鉴定人红细胞膜上所
含的抗原,再根据所含抗
原确定血型。
输血原则
临床上输血遵循的根本原则是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发生 红细胞凝集反应,首选同型输血。 紧急情况下,遇必须输血而无同型血时,可考虑异型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肾合成。 组织缺氧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 EPO能刺激骨髓造血,使红细胞数目增多。 某些肾脏疾病,常因EPO减少而出现肾性贫血。
(2)雄激素:
既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又可促进肾脏EPO的合成,使红细 胞生成增多。 雄激素的作用可能是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
血量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一次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急性失血达总血量的20%,将会出现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
急性失血达总血量的30%,可能危及生命,应立即输血抢救。
二、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分型依据:红细胞膜表面所含特异性抗原(凝集原)
生理学基础
第三章 血液
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
陈瑜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3 4 5
概
述
血
浆
血 细 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红细胞生成与临床意义
3. 红细胞的破坏
脾功能亢进时,
通过脾和骨髓 红细胞的平均 寿命 120天 时,被巨噬细 胞吞噬而破坏。 红细胞破坏增 加,导致脾性
贫血 。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是: (4.0~10.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主要生理功能
(二) 白细胞的功能
血细胞比容↑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含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 血浆因含胆色素而呈淡黄色。
(二)比重
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主要与红细胞数量成正变关系。 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输血(一少二慢三勤看)。
输血前应首先鉴定血型,并常规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3.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输血; 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而次侧发生凝集反应,一般不宜输
血,在紧急情况下需要输血时,应遵循临床输血原则慎重
处理。
交叉配血试验,可以避免由于亚型和血型不同等原因而引起
铁摄入不足、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长期慢性失血等是引起缺铁 性贫血(又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必要的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当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红细胞分裂延缓甚至发育停滞,引起巨 幼红细胞性贫血。 内因子缺乏,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主要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的防御和保护。
白细胞具有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等特性,是执行防御功 能的生理基础。
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中性粒细胞数<1.0×109/L时,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较易发生感染。
第三节 血细胞
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四)其他
血浆中还含有葡萄糖、脂类、酮体、乳酸、维生素和激 素等有机化合物。还有O2和CO2等气体分子。
二、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就是指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具有的保留和吸引水分子透过 半透膜的力量。 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一)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正常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80%来自NaCl 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 ,主要来自白蛋白
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为 (100~300)×109/L
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7~14天
进食、运动、妊娠及缺氧均可使血小板增多,女 性月经期血小板可减少。
若血小板数量超过1000×109/L,易发生血栓;
若血小板数量少于50×109/L,可产生出血倾向。
(二)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皮肤黏膜下出现出
血点、瘀斑甚至紫癜,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后自行停
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好坏与红细胞叠连有关。 红细胞叠连主要决定于血浆成分的改变。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
特点: 细胞体积由大变小
胞核从有到无
血红蛋白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
(1)正常的生成部位:红骨髓
由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贫血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
(2)足够的造血原料:铁和蛋白质
(三)黏滞性
是由其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形成的。
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
(四)血浆渗透压
约为300mOsm/L,相当于5790mmHg,大小与血
浆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
(五)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血浆pH的相对恒定依赖于血液中的缓冲对和正常的肺、肾功能。
渗透脆性表示。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 反之若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
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血沉为0~20m红细胞沉降率越大, 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1.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点
2.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的形成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属于正反馈,如“瀑布” 一样使整个凝血过程迅速完成至血液凝固。
等渗溶液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常用的等渗溶液: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
(二)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的输血凝集反应。
(二)Rh血型系统
1. 分型依据
Rh阳性 Rh阴性 含D抗原 无D抗原
2.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中无天然抗体,但Rh阴性者经D抗原刺激后可产生抗体。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Rh阴性血型的人较多。在少数民族地 区从事临床工作者应对Rh血型的问题特别予以重视。
(1)输血反应:
1.可塑变形性
可塑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 ,使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增大, 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会减弱。
2. 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
Rh阳性供血者 Rh阳性供血者 ① D抗原 ② D抗原 Rh阴性者受血者 ( 发生抗原抗 ) (含抗D抗体 ) 体凝集反应 Rh阴性者受血者(产生抗D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