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复合隔振基础理论与应用
隔振原理的应用
隔振原理的应用1. 什么是隔振原理?隔振原理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装置,将产生的振动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以达到减小振动传递效果的技术。
隔振原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降低振动的传递路径或者改变路径上的特定特性来达到减振的效果。
2. 隔振原理的应用领域2.1. 建筑结构领域隔振原理在建筑结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采用隔振装置可以减小地震和风振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在桥梁结构中,采用隔震垫可以减小车辆通行带来的振动传递效应。
2.2. 机械工程领域在机械工程领域,隔振原理常用于减小机械设备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周围环境中。
例如在工厂车间中,通过将振动源与地面隔离,可以减小机械设备对环境和其他设备的干扰。
2.3. 航空航天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隔振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器的设备和系统上。
通过使用隔振装置,可以减小振动对飞行器稳定性和舒适性的负面影响。
3. 隔振原理的基本方法3.1. 主动隔振主动隔振是指通过主动控制装置对振动进行反馈和补偿,以减小振动传递效应的方法。
主动隔振常采用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装置,通过实时监测振动信号,并迅速做出相应的控制,来实现减振效果。
3.2. 被动隔振被动隔振是指通过特定的材料和装置,在物理上通过吸收、反射或阻隔振动的传递来实现减振效果。
常用的被动隔振装置包括隔震垫、隔音板和阻尼器等。
3.3. 混合隔振混合隔振是指将主动隔振和被动隔振相结合的方法,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例如在某些航空航天应用中,通过结合主动控制和被动隔振装置,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减振效果。
4. 隔振原理的优势和应用4.1. 减小振动对设备和结构的破坏隔振原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小振动对设备和结构的破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尤其对于需要长时间运行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结构来说,隔振原理的应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2. 提高系统稳定性和效率通过减小振动的传递效应,隔振原理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一些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如实验室仪器、光学和电子设备等,采用隔振装置可以减小外界振动对系统的干扰,提高实验和测量的准确性。
并联复合隔震体系理论研究
0 引 言
抗震设防的一般 目标就是要做到 “ 小震不坏 , 中震可修 , 大震不倒 ” 。这一设计准则是世界各国学
隔震的研究。目前世界上许 多国家都修建 了隔震建
筑 . 本和美国等国家的有些隔震建筑还经受过强 日
震考验 . 隔震效果 明显 , 并取得 了 良好 的经济效益
Ab t a tI h s a t l l - r e d g e ,p r l l a d c mp st h c s l t n s se i r p s d a d a s r c :n t i ri e a mu t f e r e a al n o o i s o k io ai y t m s p o o e n c i e e e o c mp t g mo e n q a in o t n a e e tb i e . a e n t e MAT AB s f a e a c l u ao o u i d la d e u t fmo i r sa l h d B s d o h n o o s L o t r . a c lt r w p o a o i - it r s a ay i f t i s se i p e a e .N me c l c lu ai n s o s t a h r g m f t r me— so e n ss o h s y tm s r p r d h i l u r a a c lt h w h t t e i o r s l r b iu ft e p r l l n o o i h c s l t n s s m sc mp e i h r d t n l e u t a e o vo s o a al d c mp s e s o k i a i y t a o a d w t t e t i o a s h e a t o o e r h a i
隔振原理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尼 。
在 军 用 通 信 车 上 需 要 安 装 许 多 电 子 设 备 , 车 当
在运 行时 , 面( 流 、 流 ) 引 起 载体 的 振 动 , 路 水 气 会 当
这种 振动 达到 一定程 度时 , 导致 电子 设备 失灵 、 将 失 效 、 重 时 使 系 统 破 坏 。要 保 证 这 些 装 载 电 子 设 备 严 的 正 常 工 作 , 必 须 采 取 有 效 的 隔 振 措 施 : 方 面 要 就 一 提 高 装 载 设 备 自身 的 抗 振 性 ; 一 方 面 要 求 对 装 载 另 设 备采 用有 效 隔振 。 装 载设 备 的隔振设 计载 体情况 应结合 电子设备 的 质 量 、 形 尺 寸 及 安 装 要 求 等 基 础 资 料 , 过 对 隔 外 通 振 器 的 静 态 和 动 态 特 性 分 析 来 正 确 选 择 隔 振 器 的 形
- _ j y
图 1 单 自由 度 系 统
由 于 不 能 有 效 的 抑 制 系 统 的 共 振 幅 度 , 很 可 能 使 也 设 备 失 效 。 所 以 传 统 的 隔 振 方 式 不 适 用 于 那 些 处 于 机 动 环 境 , 系 统 的 结 构 有 严 格 要 求 的 野 战 电 子 设 对 备。
0. 5 7 √ 7 ≤ ≤ ( 7 ≤ c/ 0. 5 t 叫 ≤ 为 共 振 区 。 ,
() 1
mu + c + k = F( “ u ∞)
式 中 F( )= to Y r ) 。表 示 随 激 振 频 率 的 平 方 而 i 变 化 的 激 振 力 幅 值 而 系 统 的 稳 态 响 应 为 U( ) : £
并联隔震体系地震总输入能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并联隔震体系地震总输入能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荣强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年(卷),期】2010(023)003
【摘要】采用双线性滞回模型,对并联基础隔震体系进行了单质点的弹塑性能量反应谱分析,综合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和结构自身动力特性,探讨了地震总输入能量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并联基础隔震体系的地震总输入能量谱曲线受地震动特性及其自身的自振周期的影响较大,地面加速度峰值越大,地震波的卓越周期越大,地震波的持时越长,输入结构的总输入能也越大.总输入能量对屈服剪力系数、第二刚度系数、摩擦系数和阻尼比的敏感性不是很突出,在较长的周期范围内,摩擦系数的增大和阻尼比的增加,都使地震动总输入能量有略微增大的趋势.
【总页数】5页(P229-232,246)
【作者】荣强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52.1
【相关文献】
1.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特征与隔震层参数的优选 [J], 李爱群;毛利军
2.并联隔震体系的非弹性能量谱研究 [J], 荣强
3.并联隔震体系隔震层的初步设计探讨 [J], 荣强
4.基于不同摩擦系数水平的滑移隔震体系的相对输入能量与绝对输入能量的差异性分析 [J], 孙敏;白杨;李大望;牛勇
5.并联复合隔震体系的地震耗能机制和能量响应分析 [J], 袁颖;周爱红;林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SPR并联机构的隔振性能分析验证
关键词:3-SPR 并联机构ꎻ稳定平台ꎻ位姿约束方程ꎻ运动学分析ꎻ主动隔振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 ̄5276(2022)01 ̄0070 ̄05
Vibration Properties 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of 3 - SPR Parallel Mechanism
zP
n1
xP
b1
b3
J 3
L2
J 2
e2
e3
zB
L3
M1
e1
J1
L1
F1
a2
{ B}
O
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a
{U }
O
ra
1
3
设在全局坐标系{ U} 中原点 O2 距离原点 O1 的高度为
a1
yB
z
y
x
图 2 3-SPR 机构简图
如图 2 所示ꎬ矢量 L1 、L2 、L3 分别表示 3 个支链的方
êë c31
ú
ï
c32
c33
û ïîB z2 ïïþ
ìïr a( cαsγ+sαsβcγ)
üï
ï1
ï
(5)
í r a( cαcγ-cβcγ-sαsβsγ) ý
2
ï
ï
ïh
ï
î
þ
yP
n3
计算可得 6 个自由度参数的函数关系ꎮ
过计算可得 3-SPR 并联机构的位姿约束方程:
rb
M2
O2
参数的相对函数关系ꎬ即位姿约束方程ꎮ 分析该并联机构
U
P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
隔振平台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的设备,它能够有效地隔离外部振动对实验台和设备造成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在隔振平台的设计中,采用了3-RPS(旋转-平移-旋转-平移-旋转-平移)并联结构,这种结构能够保证平台在空间中的任意位置都有良好的隔振性能。
本文将对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我们将对3-RPS并联隔振平台进行建模。
这种平台的运动自由度由3个旋转关节和3个平移关节组成,因此可以在六个不同的方向上自由移动。
采用DH(Denavit-Hartenberg)参数建立机器人模型,可以得到每个关节的DH参数和转移矩阵,从而得到整个平台的位姿矩阵。
结合雅可比矩阵和牛顿-欧拉方程,可以得到平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进而可
以对平台进行运动规划和控制。
我们将探讨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控制方法。
在进行控制设计时,需要考虑平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以及外部环境对平台的干扰。
通过采用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或者神经网络控制器等方法,可以实现对平台的精准控制,使其在空间中的任意位置都能够保持良好的隔振性能。
在进行控制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对不同频率振动的隔离效果,通过合理设计控制算法和参数优化,可以实现对平台的全面控制。
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提高实验精度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隔振平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基于正负刚度并联永磁隔振器的隔振性能分析及实验验证
摘要:针对超精密领域小负载隔振的新需求,基于正负刚度并联原理,采用永磁弹簧和橡胶带相结合的方法,永
磁弹簧提供正刚度,橡胶带提供负刚度,提出了一种正负刚度并联永磁隔振器的新构型。为了研究该隔振器的隔振性能,
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型的有效性;建立了正负
LD Qia'g1 , X, Dengfeng2 , LD Lin1 , Q# Shaoyar”
(1 -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School, Wuchang University or Technology, Wuhan 430223 , China; 2- Department or Mechanical Eng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a develop / new type of vibration isolaWr f/r / miniature instoment, / magnetic levitation vibration isolat/r ( MLVI) with / permanent magnetic speny ( PMS) in combination with rubber ligaments w/s proposed, in which, tha magnetic speny provides tha positive stim:ness and tha rubber ligament supplies tha nexativv ona. For studying tha vibration isolation pemormanca of tha isolatvr, on analyticol modS of tha stretched forca of tha mbbvr ligament w/s built and vvlidated by on expe/ment, which proves th/t tha analyticol expression is efficient. Then on analyticol expression of tha stimness of tha rubber ligament w/s deduced by tha deevativv of tha stretch forca tv tha ve/icet deformation of tha rubber ligament. As / cost study of tha isolator, tha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tha isolator w/s analyzedA vibration molatvr tabla w/s construcwd tv vc/Sz tha vibration eolation performanco of tha isolator- Tha tr/nsmissibilits curves of isolatorwere calculated and tested by tha instrument. Tha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t there is /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a mexsured transmissibility and tha calculated onas, which provas th/t tha nexativv stimness con partialty o/s/ tha positivv ona. Tha main /^皿/^ of tha isolator is when tha load cp/city of tha isolator achieves tha maximum vsIuv with tha lowest sti/n/s, tha isolator obtains tha lowest natural faquency. Compared with tha expeemental data of tha permanent magnet spiny and tha MLVI, it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a vvlin method tv explore tha new MLVI-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隔振平台是一种用于减小外界干扰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重要设备,广泛应用于精密加工、实验室研究和航天航空领域。
在隔振平台中,3-RPS并联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设计形式,具有简单的机械结构和良好的隔振性能。
本文将针对3-RPS并联隔振平台进行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旨在提高其隔振性能和稳定性。
一、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RPS并联隔振平台是由3个副平台和一个主平台组成的,并使用3对副平台与主平台相连的可平行连杆实现。
R代表旋转自由度,P代表平移自由度,S代表支撑自由度。
通过合理组合这3种自由度,可以实现对外界振动的隔离和抑制。
在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工作过程中,当外界振动作用于主平台时,通过副平台和连杆结构,振动信号被传递到3个支撑点上。
然后,通过隔振控制系统对这3个支撑点进行实时调节,最终实现对外界振动的抑制和隔离效果。
为了对3-RPS并联隔振平台进行控制,首先需要建立其动力学模型。
在建模过程中,可以使用基于多体动力学的方法,通过对平台结构的几何参数、质量分布和运动特性进行分析,得到平台的动力学方程。
对平台的支撑系统和传感器系统也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模型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平台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和动态响应特性,同时考虑平台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还需要考虑平台的传感器系统和控制系统对建模精度的影响,以便建立真实可靠的动力学模型。
在建立了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之后,可以通过控制方法来提高平台的隔振性能和稳定性。
目前,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PID控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根据平台的动态特性和振动信号实时调节控制参数,实现对平台的稳定控制。
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模糊规则库和模糊推理来实现对平台的智能控制。
模糊控制适用于复杂动态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平台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
隔振的原理及方法
隔振的原理及方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隔振原理与方法详解一、引言隔振是工程技术中一种重要的减震技术,主要用于减少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对周围环境或设备自身的影响。
隔振原理与隔振设计及应用
隔振原理与隔振设计及应用隔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振动源与被振动的物体隔离,从而减少或抑制振动传递的一种应用。
隔振原理是指根据振动传播的特点,通过设计隔振装置或隔振结构,使振动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受到阻抗或减弱,从而达到减震、隔音或减振的目的。
隔振设计可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是隔振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通过对待隔振物体的振动特性和传递路径进行分析和试验,确定合适的隔振模型,便于后续设计和计算。
其次是隔振装置或结构的设计。
根据隔振需求和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隔振材料、隔振系统设计方式和隔振支撑结构,以减小振动幅值和传递效率。
最后是隔振装置的优化和实施。
通过对设计方案的模拟和分析,对隔振性能进行验证和改进。
隔振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工程领域中,隔振主要应用于振动源和大型机械设备之间的隔振,比如建筑物与地震、船舶与海浪、高速列车与轨道等。
隔振可以减小振动对设备的损坏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在航天领域,隔振可以保护卫星等载荷免受发射震动和运载火箭振动的影响。
在电子设备领域,隔振可以减小设备内部部件之间的振动对电子元件和线路的影响,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性能。
在交通领域,隔振可以提高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乘坐舒适性和平稳性。
隔振设计的应用还有很多细节和技术。
比如在建筑物的地基设计中,可以通过在地基中设置隔振器,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电子设备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的隔振支撑结构和隔振材料,将设备与外界的振动隔离。
在车辆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整车辆的悬挂系统和减震器,提高乘坐舒适性和行驶稳定性。
在机械设备的设计中,可以通过优化传动系统和降低机械零部件的共振频率,减小振动幅值和噪声。
总之,隔振原理和隔振设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技术。
通过合理的隔振装置或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小振动对设备和环境的影响,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隔振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建筑物、航天、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
隔振设计还涉及到很多细节和技术,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和需求进行分析和优化。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详细讨论了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方法和控制策略,包括控制算法设计、仿真与实验结果以及性能优化。
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评述。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设计与控制提供重要参考,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3-RPS并联隔振平台、建模、控制方法、控制算法设计、仿真、实验结果、性能优化、研究总结、展望未来、结论评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隔振平台的传统设计和控制策略上,但随着人们对高性能、高效率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有必要对3-RPS并联隔振平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新的建模方法和控制算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模分析和控制算法设计,提高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性能和稳定性,为工程领域中的隔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隔振平台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工程领域中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的进步。
1.2 研究意义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方法,对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合理的动力学模型和设计有效的控制算法,可以使3-RPS并联隔振平台在不同工况下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从而满足工程实践中对高精度、高稳定性设备的需求。
研究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方法,不仅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工程价值。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可以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拓展应用领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隔振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振动抑制效果不理想、控制精度不高等。
并联基础隔震体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并联基础隔震体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地震是自然界常见的灾害之一,长期以来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而隔震技术是当前有效缓解地震灾害的一种方法,其中基础隔震体系是重要的隔震措施之一。
基础隔震体系可使建筑在地震中发生的振动得到有效缓解,降低建筑损坏的概率,从而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并联基础隔震体系的结构特点、力学原理及应用效果。
三、研究内容1. 研究隔震体系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研究进展。
2. 分析基础隔震体系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力学模型。
3.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探究并联基础隔震体系的力学特性、调控能力及隔震效果。
4.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评估并归纳总结结论。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收集与研究,包括基础隔震体系的相关概念、优缺点、应用实例等。
2.建立并联基础隔震体系的数学模型,研究其运动特性。
3.使用相应的实验设备和试验装置,开展实验研究并记录数据。
4.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研究意义1. 借鉴其它国家的隔震技术并结合本土实践,能够提升国内隔震技术的水平,为地震灾害防治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保障。
2. 隔震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减少地震灾害对工程设施造成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隔震技术的研究对于工程设计、监测运行和维护管理等领域有较深的参考意义。
六、研究进度计划1. 第一阶段:2021年09月-2021年11月文献搜集、阅读和总结2. 第二阶段:2021年12月-2022年02月基础隔震体系的数学模型建立和理论分析3. 第三阶段:2022年03月-2022年05月开展并联基础隔震体系的力学实验和数据处理4. 第四阶段:2022年06月-2022年08月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和撰写论文5. 第五阶段:2022年09月-2022年10月论文修改和答辩准备。
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共3篇
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共3篇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1隔震技术一直是建筑结构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主要是为了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性和人员伤亡率。
目前隔震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种形式,其中组合隔震和三维隔震振理论是相对较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探讨这两种隔震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组合隔震。
组合隔震是指将多种隔震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适合具体结构和地质条件的隔震系统,以达到最佳减震效果。
常见的组合隔震方式有:摆隔震、液体减振器、弹簧减振器、过层隔震、陀螺隔震、交错压型隔震器等。
组合隔震技术的优点是能够通过灵活地组合多种隔震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建筑结构及地质条件,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同时,组合隔震也能够降低隔震系统造价,更加经济实惠。
然而,组合隔震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难以维护,如果不同类型的隔震方式间出现配合问题,可能会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
其次,难以对系统进行统一的理论分析和优化设计。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三维隔震振理论。
三维隔震振理论是相对传统隔震技术而言的新兴发展方向,它利用三维结构振动的特性,将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从水平方向向三维立体方向扩展,从而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具体来说,三维隔震振理论包含空中弹簧隔震和地下隔震两种类型。
空中弹簧隔震指的是在建筑物地基下方安装弹性支座,将建筑物悬空在空中,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三维隔震。
相比于传统的水平方向隔震,空中弹簧隔震能够更好地抵御竖向地震波的影响,提高减震效果。
而地下隔震是将建筑物埋入地下,利用地下土层的固有频率过滤地震波,降低地震波在建筑中产生的共振效应,从而达到减震效果。
三维隔震振理论的优点是能够扩大隔震效果范围,更好地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动幅度。
同时,三维隔震也可以减少建筑物振动引起的噪音和震荡对人体的伤害。
此外,三维隔震还具备灵活性高、易于维护等特点。
然而,三维隔震振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
3-RPS并联隔振平台是一种常用的隔振装置,用于减小机械系统的振动和冲击,保护
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和控制方法。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结构如图所示。
它由三个旋转关节(R)和三个滑动关节(P)组成,构成一个平行机构。
可以通过旋转关节控制平台的位置和姿态,通过滑动关节控制平
台的平移运动。
这种结构可以提供更好的刚性和精确的运动控制能力。
为了建立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数学模型,需要对其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分析。
通过
几何方程可以得到平台末端的位置和姿态,即平台的正逆运动学模型。
然后,通过牛顿-
欧拉方程可以得到平台的动力学模型。
在控制方面,可以采用PID控制器对平台进行控制。
PID控制器由比例项、积分项和
微分项组成,可以根据误差信号对平台进行调节。
比例项用于根据当前误差的大小进行调节,积分项用于对历史误差进行积累调节,微分项用于对误差的变化率进行调节。
通过调
节PID参数,可以使平台的运动更加稳定和精确。
还可以使用自适应控制方法对平台进行控制。
自适应控制器可以根据系统的动态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
引入模型参考信号,可以使系统的输出与参考模型的输出接近,从而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和控制方法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控制器进行实现。
通过合
理的建模和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平台的精确控制和隔振效果,进一步提高机械系统的稳定
性和安全性。
隔振原理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隔振原理的理论分析与应用一、引言隔振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减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航空、汽车等领域。
隔振原理是通过采用合适的隔振材料、结构设计等手段,减少外界震动对设备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对隔振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案例。
二、隔振原理的理论分析1. 震动的传播在分析隔振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震动在媒介中的传播方式。
震动可以通过几种方式传播,如固体传导、空气传导和液体传导等。
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固体中的震动传播。
2. 隔振原理的基本概念隔振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采用隔振材料和结构,将外界的震动隔离开来,使其无法传输到设备或结构中。
这样可以降低外界震动对设备的影响,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寿命。
3. 隔振材料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隔振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隔振材料有橡胶、弹簧、减振垫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减振性能,可以有效地将外界震动传导减小。
4. 结构设计的考虑因素在隔振原理的应用中,结构设计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结构的刚度、质量分布等都会对隔振效果产生影响。
通常,我们会选择柔性结构或采用阻尼器、缓冲器等装置来减少震动传递。
5. 隔振原理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隔振原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
常见的模型有单自由度系统模型和多自由度系统模型。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计算,进而评估和优化隔振效果。
三、隔振原理的应用案例1. 工业设备的隔振工业设备常常受到地震、机械振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设备的正常运行受到限制。
通过采用隔振原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震动对设备的干扰,提高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工业设备的隔振中,常见的应用案例有精密机械、涡轮机组、压缩机等。
通过合理的隔振设计和隔振材料的选择,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减小因震动引起的故障率。
2. 建筑结构的隔振隔振原理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如高层建筑、大桥、地铁等结构,都可能因地震、风力等因素造成震动。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精度、高稳定性的隔振平台的需求日益增加。
隔振平台是一种能够有效隔离外部振动和噪音干扰的装置,广泛应用于精密仪器、光学设备、半导体生产等领域。
传统的隔振平台往往存在结构复杂、调节困难、控制精度低等问题,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新型的隔振平台来满足高精度、高稳定性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方法,提出一种新型的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势。
通过本研究的论证,可以为隔振平台的设计与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隔振平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隔振平台在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隔振效果。
具体包括改进隔振平台结构设计,优化建模方法,设计有效的控制策略,提出新颖的控制算法,从而实现隔振平台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的提升。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更可靠、高效的隔振解决方案,推动隔振平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对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扩展对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隔振平台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3-RPS并联隔振平台是一种应用于工程领域的重要装置,其研究对于提高工程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该平台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效果,提升工程设备的效率和性能。
研究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方法,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为工程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方法,旨在为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结构设计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结构设计是整个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1.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结构与原理3-RPS并联隔振平台是一种基于平台和支撑系统连杆机构的并联机构。
其主要由平台、3个R(旋转)P(平移)S(绕线)连杆机构和支撑系统组成。
平台负责承载实验设备或工件,而3个RPS连杆机构则通过旋转、平移和绕线运动,使平台能够实现多维度的隔振效果。
支撑系统则通过控制力的调节,实现对平台在不同频率下的隔振要求。
2.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建模为了研究和控制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运动特性,需要建立其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在进行建模时,通常可以采用基于刚体运动学的方法来描述平台和连杆机构之间的运动关系,同时通过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系统的运动特性。
2.1 运动学模型在建立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运动学模型时,不同连杆机构之间的运动关系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通过建立以平台为参考系的坐标系,可以描述平台与3个RPS连杆机构之间的运动关系。
利用这些坐标关系,可以推导出平台的位姿和姿态信息,从而描述平台的运动状态。
2.2 动力学模型除了运动学模型外,动力学模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建立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系统在受到外力或扰动时的运动特性。
在建立动力学模型时,需要考虑到平台的质量、支撑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等因素,从而描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3. 3-RPS并联隔振平台的控制方法在研究与应用3-RPS并联隔振平台时,其控制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平台的精确控制,从而有效减小地面振动对系统的影响。
3.1 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在控制3-RPS并联隔振平台时,传统的PID控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策略。
通过调节控制器中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可以实现对平台的位置控制和姿态控制,使其能够达到所需的隔振效果。
3.2 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除了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外,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并联基础隔震技术理论前言:并联复合隔震支座采用夹层橡胶垫支座和摩擦滑移支座并联复合而成。
系统中,夹层橡胶垫支座提供系统的向心复位力,能自动复位,摩擦滑移支座滞回耗能,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这种复合隔震支座融合了前面两种隔震支座的优点,同时又改善了采用单一隔震支座的缺点,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基础隔震支座形式。
关键词:地震;并联基础隔震结构;摩擦滑移隔震支座;橡胶隔震支座。
0 引言地震时一种突发式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减轻地震灾害,人类同地震进行着长期的斗争。
传统的抗震技术主要依靠提高结构本身的承载力以及变形能力抵抗、消耗地震能量[1]。
虽然能够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但仍存在着安全性难以保证、适应性有限制的和经济性欠佳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必须寻找一种既安全(在突发性的超烈度地震中不破坏、不倒塌)、又适用(适用于不同烈度、不同建筑结构类型,既保护建筑结构本身又保护建筑物内部的仪器设备)、又经济(不增加建筑造价)的新的耐震体系[2]。
隔震体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 隔震技术发展概述及原理传统抗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引起地震工程学者们的思考。
为使结构适应地震,近年来,人们不断寻找有效途径来抗御地震破坏,如发展新材料、研究新的结构形式等。
隔震技术是地震工程实践中的热点之一。
现在研究和应用较多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夹层橡胶垫隔震和摩擦滑移隔震。
但大部分研究限于单一的夹层橡胶垫支座或单一的摩擦滑移支座的研究[3]。
由于复合隔震体系的发展相对比较晚,还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因而缺乏充足的设计和分资料。
基础隔震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通过隔震层的隔震系统来限制和吸收传入结构的地震能量。
下面通过建筑物的地震反应谱来说明基础隔震的原理。
下图为普通建筑物的加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
由于一般建筑物刚性大,周期短,所以当产生振动时的加速度大,而位移小。
从图1中A,B两点看出,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阻尼不变时,则加速度被大大降低,位移却有所增加。
同时如果增大结构的阻尼,加速度反应持续减弱,而且位移也得到了抑制,如C点[4]。
(a)位移反应谱(b)加速度反应谱图1 减弱建筑物的地震反应的途径从以上可以看出,适当情况下延长结构的周期,能有效的控制建筑物的加速度,如果再给予结构适当的阻尼,结构的位移也可以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结构的大位移主要由结构底部和基础之间的隔震系统来提供,这样既有效的减弱了结构的地震能量的输入,又不至于使结构变形过大而遭到破坏。
这就是基础隔震的基本原理。
2 现代基础隔震系统的组成相比以前的原木、滑石组成的隔震器而言,现代的隔震系统更加先进、可靠,也更趋于完善。
这种系统由隔震器、阻尼器、地基微震动与风反应控制器装置等部分组成。
上述几方面的功能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础隔震系统。
必要时还需要设置安全保险构造。
隔震器具有以下作用:1.支撑上部结构的重量;2.延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使结构的基频处于高能量地震频率的范围之外。
隔震器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且地震产生的水平位移主要由隔震器来提供,由于它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特性,所以地震后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阻尼的作用是吸收地震的能量,抑制地震波长周期成分向上部结构的传导,从而减小了上部结构的大位移,并且能在地震过后帮助隔震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地基微震动与风反应控制器装置是为了提高隔震结构的早期刚度,使上部结构当遇到风荷载和轻微地震时不至于变形过大。
安全保险构造是在万一个别隔震器失去工作能力的情况下,代替隔震器起支撑上部结构的作用,保证建筑物处于安全状态。
常用的隔震器和阻尼器有:⎧⎪⎪⎨⎪⎪⎩弹塑性阻尼器粘性阻尼器阻尼器油性阻尼器干摩擦阻尼器3 并联隔震结构隔震体系虽具有诸多优点,但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对于竖向地震动几乎没有隔离作用,而其并不能完全避免结构共振。
摩擦滑移隔震技术不能自动复位,一般需另外的复位系统;滑动性能离散性大、不易控制,滑移量过大,有时可能导致穿越隔震层的非结构构件破坏,甚至可能出现滑移失稳。
为了找到更为高效的隔震形式,提出了复合隔震的思想[5]。
并联系统,图2所示为并联水平复合隔震体系的基本模式,复位弹簧可采用夹层橡胶垫、柔性钢棒、花瓣状弹簧和U形刚片等弹性复位元件,整个体系是具有弹塑性自复位特性的基底滑动复合隔震体系。
如果复位弹簧采用竖向不承重的元件,就成为具有自复位特性的基底摩擦滑动隔震体系。
如果并联机构中的弹簧采用夹层橡胶垫就成为图2b所示的情况,重力荷载可以由橡胶垫和滑移元件共同承担。
这样做是有明显优点的。
假如采用橡胶垫和滑移件各承担一半重力荷载的方案,从承压方面考虑,橡胶垫的尺寸和数量可以减少;同样,为了提供相同的摩擦力,摩擦系数可以加倍,这样就有可能采用比较便宜的摩擦材料。
也就是说,从这两方面看,都可以降低隔震层的造价。
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滑移件的存在,在水平位移过程中,橡胶垫压缩变形和水平刚度及滑移件上的摩擦力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时并联体系的滞回特性就具有时变特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试验和分析加以确定,分析起来较为复杂。
图2 并联复合体系单纯橡胶垫隔震方法具有很多优点,比如竖向承载力大;隔震效果明显和稳定;具有复位功能;耐久性好;施工简单等。
摩擦滑移隔震结构,构造简单,造价低,施工方便,隔着原理清楚。
滑移隔震存在的问题是无自复位能力,滑移位移控制困难,在地震序列作用下可能产生位移累积。
摩擦滑移支座与橡胶垫隔震支座并联起来组成复合隔震形式自然地产生了。
复合隔震方法可以减少橡胶垫的数量,用滑移支座承担部分建筑的重量。
这种方法发扬了各自的优点,克服了各自的缺点,具有简单、可靠、造价低、隔震效果好、可自复位、设计灵活等特点。
复合隔震结构隔震性能具有杂交的优势,当复合隔震的参数在某一合理范围时,隔震层的地震剪力达到一个最小值的同时,隔震层的位移反应也相对较小。
3.1 橡胶隔震支座的特性橡胶隔震支座的特性可以由第一性状系数和第二性状系数来描述。
第一性状系数S 1:是指单层橡胶板的承载面积与单层橡胶的总自由表面积之比,它的大小体现了橡胶的竖向刚度和承载能力。
计算公式如下: 21/44R R D D S D t t ππ== (1)其中,D 为橡胶的直径,t R 为橡胶板厚度。
为了描述橡胶支座的稳定性,引入了第二性状系数S 2,定义为:橡胶直径与橡胶总厚度之比,公式如下:2R D S N t = (2)其中,N 为橡胶层数。
在设计时[12],一般要求S 1、S 2需满足以下关系115S ≥、25S ≥。
橡胶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可以用下述公式计算:2/4h K D G S π= (3)公式中G 为剪切模量。
该公式没有考虑竖向荷载的作用,因为当性状系数满足115S ≥、25S ≥时,竖向荷载对水平刚度的影响很小,可用上式近似计算。
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刚度计算公式如下[6]:2/4v cb K D E S π= (4)其中E cb 为等效弹性模量系数,计算公式如下:21,3(12),2000c bcb c b c b E E E E G S E M pa E E = =+ =+ (5)图3 夹层橡胶垫水平剪切Q —D 曲线图4 夹层橡胶垫竖向荷载P 与竖向位移δ关系曲线3.2摩擦滑移支座的构造及力学性能摩擦滑移支座可看成由刚性部分(调整钢管) 、弹性部分(叠层橡胶) 和滑移面(摩擦和缝)串联组成的隔震装置,综合具有弹簧、摩擦和缝的特性,各组成部分如图5所示。
图5 摩擦滑移支座组成摩擦滑移支座的铅直极限面压一般可达90MPa以上,由于橡胶层的剪应变较小,承载面压随橡胶层剪应变的增大基本不变,具有较大的竖向刚度和承载力。
日本的隔震设计方法对于隔震支座的面压分长、短期荷载来控制,滑移支座长期面压限值通常可取用到20MPa ,短期面压可控制到30MPa,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
摩擦系数的面压相关性试验表明,摩擦系数随面压的增大而下降;摩擦系数的速度相关性试验表明,加载正弦波的速度在超过基准速度后,摩擦系数基本不变。
通常,以基准速度和基准面压来确定弹性滑移支座的摩擦系数。
图6 弹性滑移支座水平回复力特性图7 弹性滑移支座水平向滞回性摩擦滑移支座的初始水平刚度(K)由叠层橡胶层提供,当滑移面开始滑移时,整个滑1移支座的水平刚度变为零。
图6给出了摩擦滑移支座简化的水平向恢复力特性。
当摩擦滑移支座发生滑移时,由于摩擦力的存在,滑移面可以提供耗能能力。
图7给出了摩擦滑移支座简化的水平向滞回特性,可给隔震层提供阻尼来消散地震能量[7]。
结论(1)并联复合隔震支座采用夹层橡胶垫支座和摩擦滑移支座并联复合而成。
系统中,夹层橡胶垫支座提供系统的向心复位力,能自动复位,摩擦滑移支座滞回耗能,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这种复合隔震支座融合了前面两种隔震支座的优点,同时又改善了采用单一隔震支座的缺点,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基础隔震支座形式。
(2)采用并联复合隔震支座,上部结构的重力荷载可以由夹层橡胶垫支座和摩擦滑移支座共同承担。
这样做是有明显优点的:一是减少了夹层橡胶垫支座的数量,增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二是减小了屈服剪力,增加了阻尼;三是降低了造价。
参考文献:[1] 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2] 马东辉.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系列讲座之四一基础隔震技术家族的新成员一建筑基础复合隔震体系[J].工程抗震.1997[3] 施卫星,吴广荣.滑板式基础隔震结构的滑移控制研究[C].第五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1998[4] 唐家祥, 刘再华.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M]. 武昌: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5] 杨树标.几种隔震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J].特种结构,2001[6] 张立涛. 橡胶隔震支座与滑移隔震支座并联的基础隔震体系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2005[7] 程光群, 刘伟庆. 弹性滑移支座在高层隔震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 工程抗震与加固,2007。